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冬是冬至吗

立冬是冬至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立冬是冬至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立冬是冬至吗范文第1篇

1.让幼儿深入了解立冬这一节气。

2.回忆立冬包饺子的情景,画出包饺子喜庆、热闹的场景。

活动准备

1.有关立冬包饺子的图片和相片。

2.水彩笔、油画棒、线描笔、图画纸等。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们,看看你们小脑袋聪不聪明。肚子圆又圆,长得像元宝。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师:哇,你们真聪明,你们吃过水饺吗?吃过什么味道的水饺呢?

二、讨论吃水饺有哪些节日。

1.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吃过很多种味道的水饺呢,那你们知道我们都是在什么节日的时候吃水饺的呢?

2.师:你们的小脑袋可真聪明,知道过年吃水饺,知道冬至吃水饺,其实除了冬至人们还会在立冬的时候吃水饺。

三、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立冬节气。

1.师:你们知道立冬是什么时候吗?为什么立冬也需要吃水饺吗?

2.组织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说说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你们知道吗?立冬是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四、组织幼儿绘画深入了解立冬节气。

1.师:多吃才会多长高,眼看立冬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先奖励一下自已吧。看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纸和笔,我们一起把立冬画出来吧。

2.教师提出绘画要求,巡回观察指导。

五、引导幼儿展示作品,相互欣赏。

1.师:小朋友们都画了立冬的自已,并展示在展板上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展板前欣赏一下吧。

2.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已的作品。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知道吗?立冬是我们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古时我国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冬一般是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常常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一下,顺便犒劳一下一年来的辛苦。我们的祖先,一直都是非常勤劳的,所以我们也要成为勤劳的人。

活动反思

11月7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立冬,因为南方的孩子对水饺的认识相对薄弱,因此本次活动以水饺为导入,激发幼儿为了让幼儿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探索新知的欲望,我们开展了各种非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深入了解立冬的由来和风俗习惯。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谜语、讨论、绘画等活动了解立冬。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立冬的来历,了解传统文化,更让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不断的传承下去。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深入了解立冬这一节气。

2.回忆立冬包饺子的情景,画出包饺子喜庆、热闹的场景。

活动准备

1.有关立冬包饺子的图片和相片。

2.水彩笔、油画棒、线描笔、图画纸等。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们,看看你们小脑袋聪不聪明。肚子圆又圆,长得像元宝。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师:哇,你们真聪明,你们吃过水饺吗?吃过什么味道的水饺呢?

二、讨论吃水饺有哪些节日。

1.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吃过很多种味道的水饺呢,那你们知道我们都是在什么节日的时候吃水饺的呢?

2.师:你们的小脑袋可真聪明,知道过年吃水饺,知道冬至吃水饺,其实除了冬至人们还会在立冬的时候吃水饺。

三、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立冬节气。

1.师:你们知道立冬是什么时候吗?为什么立冬也需要吃水饺吗?

2.组织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说说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你们知道吗?立冬是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四、组织幼儿绘画深入了解立冬节气。

1.师:多吃才会多长高,眼看立冬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先奖励一下自已吧。看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纸和笔,我们一起把立冬画出来吧。

2.教师提出绘画要求,巡回观察指导。

五、引导幼儿展示作品,相互欣赏。

1.师:小朋友们都画了立冬的自已,并展示在展板上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展板前欣赏一下吧。

2.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已的作品。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知道吗?立冬是我们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古时我国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冬一般是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常常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一下,顺便犒劳一下一年来的辛苦。我们的祖先,一直都是非常勤劳的,所以我们也要成为勤劳的人。

活动反思

立冬是冬至吗范文第2篇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马上就是一年的立冬了,那你们知道这个节气要注意什么的吗?一起来了解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立冬注意事项都有哪些,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立冬注意事项都有哪些想御寒,要先进补

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

寒伤肾,注意养肾

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

睡懒觉,利阳气生发

俗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立冬过后,早睡晚起更有利于养生,有利于阳气潜藏,蓄积;早晨最好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使头脑更清醒、灵敏,早睡晚起更适合老年人。

多运动,强身健体

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但不要穿着过厚,避免大汗淋漓,以微微汗出为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要做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等患者,应选日照充足的时间段外出锻炼,避免寒冷的刺激,以免诱发旧疾。

立冬当天吃什么食物吃饺子

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吃咸肉菜饭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饭,是老苏州们的特定习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为原料,使用砖砌的炉灶,以稻草为燃料,烧出来的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虽然没有载入苏州的名食谱,但它从来不缺少喜爱它的食客。

其实,吃咸肉菜饭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吃咸补肾。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补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吃盐。

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万不可“跟风”吃,讲究“一人一方”,先吃“开路方”试探性调补,做适当调整后再开正式药方。

喝草根汤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吃糍粑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立冬吃什么水果1、苹果

苹果熟吃可止泻,生吃可治便秘,饭后吃能助消化。研究人员还发现,—天吃一个苹果,对肺大有好处,可以减轻污染物引起的肺功能恶化。

2、柿子

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成熟的柿子中含糖15%,蛋白质1.36%,脂肪0.57%,以及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生柿能清热解毒,是降压止血的良药,对治疗高血压、痔疮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疗效。

3、菱角

菱角的营养价值可与栗相媲美,每百克鲜菱肉含蛋白质3.6克,脂肪0.5克,糖类24克,并含有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含有多种氨基酸,被视为养生之果和秋冬进补的药膳佳品。

4、冬枣

冬枣是VC含量非常惊人的食品,每100克果肉当中,维生素C含量可以高达380~600毫克,是苹果的70倍之多,是柑橘的16倍之多,就连同样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山楂也要甘拜下风。

5、柚子

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是冬季养肺和缓解感冒后咳嗽的良好水果。柚肉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类胰岛素成分,能降血糖、降血脂、瘦身健体、美肤养容,是医学界公认的最具食疗效益的水果。

6、吃甘蔗

立冬是冬至吗范文第3篇

幼儿园立冬节气活动策划1

目标:

1、通过游戏,引导幼儿练习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跑。

2、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冷的精神。

准备:绳子若干

过程:

1、开始部分

兔宝宝,太阳公公出来了,我们出去做操吧。

在《健康歌》的伴奏下,做热身运动。

2、基本部分

(1)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呀,兔宝宝,你们冷吗?

不过,妈妈有一件不怕冷的大衣,穿上它,就一点也不冷了。

你们想不想有一件不怕冷的大衣?

你只要照妈妈说的话去做,你就会有一件不怕冷的大衣的。

(2)看,这里有一个大大的方形,我们一起在方形里跑步吧。

你们会跑步吗?跑给妈妈看看。

对了,跑步的时候两只小手摆起来,这样真神气。

今天的跑步有两条规则:一是要不停地跑,一是不能碰到别人。

等听到妈妈一吹哨子,你们才停下来,记住了吗?

在音乐的伴奏下,跑两——三分钟。

(对能不碰撞的幼儿给予身体抚摸等奖励)

(3)你们还想跑吗?

(把场地分成两份)

这一次,我们就在这块场地里跑,还是这两个规则:一是要不停地跑,一是不能碰到别人。

在音乐的伴奏下,跑两——三分钟。

我有点热了,我要脱一件衣服了。

为什么热了马上要脱衣服?

(4)你们还想跑吗?

(把场地分成四份)

这一次,我们在这一块场地里跑,还是这两个规则,记住了吗?

在音乐的伴奏下,跑两——三分钟。

注意不断地鼓励幼儿,如:你真了不起!你真棒!……

三、结束部分

现在你们还觉得冷吗?

你们现在已经有了这件不怕冷的大衣了。

想一想,我们刚才做了什么事,才得到这件不怕冷的大衣的?

延伸活动:

1、现在还热吗?应该怎么办?

2、欣赏故事《不怕冷的大衣》

幼儿园立冬节气活动策划2

一、活动目标

在说说看看玩玩中,感受冬天的季节特征,了解动物、人类不同的过冬方式。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亲子完成“冬天的变化”调查表

2、教学教具准备:学习光盘

三、活动过程

(一)说说冬天是什么

1、师:现在进入什么季节了?(冬天)冬天是什么哪?冬天有些什么变化哪?

2、幼儿按照“冬天的变化”调查表进行讨论交流

重点:关注冬天动物迁徙、人们衣着等方面的变化

3、小结:冬天人们换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二)游戏:找冬天

1、师:冬天还是怎样的哪?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幼儿操作《智趣园》学习光盘中“寒冷的冬天”里“动动小脑筋”模块中的“冬天里”游戏。

重点:在众多图片里找出冬天情景的图片,并说说为什么?

3、以散文《冬天是什么》进行小结。

(三)阅读《冬天是什么》

1、请幼儿打开自制图书《冬天是什么》,边看图书边欣赏教师朗诵散文

2、师:冬天是什么?

重点:引导幼儿边看图书边根据图书内容进行回答。

3、师:冬天还是什么哪?我们到处去找一找看一看吧。(可进行延伸活动——续编散文《冬天是什么》

幼儿园立冬节气活动策划3

活动名称:

香香的饺子

学生情况:

本班共8名学生,实际年龄在3-4岁之间,其中2名学生佩戴人工耳蜗,6名学生双耳配戴助听器。通过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本班孩子听觉能力为一级,听觉补偿效果基本达到最适;语言年龄平均为3岁。

活动目标:

1、能够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主题对话交流,学习掌握句型“我把饺子给x吃”,并能进行句型仿编:我把x给x吃。

2、通过活动,让孩子学会分享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家人的感情。

活动重点:

能够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主题对话交流,学习掌握句型“我把饺子给x吃”。

活动难点:

学习掌握句型“我把饺子给x吃”,并能进行句型仿编:我把x给x吃。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在生活中吃过饺子,已经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2、物质准备:儿歌《包饺子》、实物饺子、小朋友做好的橡皮泥手工饺子、水果模型、小动物模型、家庭成员的手指偶

活动过程:

一、点名法检查助听器的工作状态。

听到名字的小朋友和老师击掌问好。

二、活动导入:播放儿歌《包饺子》,然后做手指操,直接引出主题。

羊妈妈,(双手比自己,一蹲一站)

包饺子,(一只手把另一只手的五指往内、往外来回扳)

中间突起,(双手握拳)两边翘(大拇指、小指升起,作”六”的手势)

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两只手半举并左右摇动)

师:儿歌里,羊妈妈包什么?

幼:羊妈妈包饺子。

三、出示实物饺子,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主题对话交流。请幼儿观察、讲述饺子的外形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吃饺子的经历。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饺子长什么样子?

幼:饺子像小船,像元宝,还像橘子瓣儿……

师:你们吃过饺子吗?什么时候吃的?

师:冬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吃饺子,要不然,耳朵都冻掉了。

师:饺子好吃不好吃?饺子里面有什么?

幼:饺子很好吃。饺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馅儿。有鸡蛋,有韭菜,有肉肉……

师:你们喜欢吃饺子吗?你们会不会做饺子?

四、请小动物吃饺子,练习句型:我把饺子给吃。

师:“喵喵喵”,小猫来了,它说它闻到小朋友做的饺子真香!它也想吃饺子,谁想让小猫吃饺子?

师:小猫说:谢谢你,你的饺子真好吃。小狗小狗,你怎么了?你也想吃饺子吗?那么谁想让小狗吃饺子?

(引导幼儿练习表达:我把饺子给x吃。)

五、学习仿编:“我把x给x吃”的句式。

通过“我爱我家”游戏,学习仿编句式。幼儿通过教师引导学习仿编句子。我们也请爸爸妈妈吃水果吧?如:我把苹果给爸爸吃。我把香蕉给妈妈吃……

六、老师总结,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在家中和家人一起包饺子,体验自己动手制作食物的快乐。

立冬是冬至吗范文第4篇

送亲朋好友的立冬祝福短信语

1、立冬已至,寒气来袭,今年的工作重点我们应该放在,冬季进补上面,请朋友家里的领导同志,注意采购材料和做好相关御寒工作,立冬快乐!

2、冬天来啦!冬天来啦!冬姑娘披着一身洁白的衣裳,左手拿着一把剪刀,右手拿着一把扇子,匆匆地来了。

3、冬姑娘轻轻地挥舞着扇子,一股寒风扑面而来,冻得人们瑟瑟发抖。大家纷纷穿上厚厚的衣服,缩着脖子,真冷啊!

4、立冬已到,补啥?天上飞的,去打;陆上爬的,去抓;水里游的,去扠;好,吃饱喝足,送一条,来一回潇洒,立冬快乐。

5、初冬至,天转凉,问候挂心肠;叶儿黄,寒气涨,冷时添衣裳;托浮云,唤流水,提醒保健康;至,问候来,幸福又吉祥。

6、秋去冬来萧凉意,朋友关爱心头暖,注意身体莫轻心,时刻将你挂胸怀,短信捎去情一片,立冬到来,愿你生活常愉快。

7、冬爷爷匆匆地接了秋姑娘的班,来到了我们身边,它带来了凛冽的寒风,带来了枯枝凝寒的景象,让我们感觉到冬天来了!

8、立冬到,冷风急,这一刻什么都忘记,惟独心中想起你:天寒了,多加衣,注意保暖爱自己;早点睡,晚点起,增加营养别儿戏;累了歇,饿了吃,渴了喝水别太急;张嘴乐,满脸笑,开心快乐你第一!

9、寒露育青秋,霜降一齐倒;立冬下麦子,小雪农家闲;降温需谨记,温暖要添衣;夜风冷刺骨,睡觉棉被补;晨起多练武,祝你强如虎!

10、豪气面对万重浪,立冬时节思念长。_怒放,腊梅飘香。幸福万年长,健康在身旁。我发奋图强,祝你立冬好,祝你立冬乐无穷!

11、立冬来,祝君红红火火多发财;冬来立,祝君心想事成多顺利;来立冬,祝君身体健康好轻松;冬天好,祝君开心依旧丛中笑!冬天快乐!

12、冬已到,寒风已来,问候关怀,及时送上,添衣保暖,严防流感,健康饮食,适时锻炼,科学保健,保重身体,开心幸福,快乐如意!

13、给你一片暖暖的阳光,普照你舒坦的心情;送你一份温馨的祝福,触动你久违的感动;美丽的心情,配上友人的关怀,这个冬季,还冷吗?

14、风摇晃,水苍茫,立冬已至天转凉,关心朋友思如裳。生活总是很匆忙,爱惜身体多保养。祝幸福更加绵长,快乐永存心房。立冬快乐!

15、西北风吹着口哨,轻轻地告诉我:冬天来了。树叶儿跳着舞蹈,轻轻地告诉我:冬天来了。大地裹着白棉被,轻轻地告诉我:冬天来了。

送亲朋好友的立冬祝福短信语

1、立冬到了,寒冷将来袭。在此,我用手机编织了一条围巾,愿它能带给你温暖,带给你关怀,借着这条短信我把问候送到你身边来:祝你立冬愉快!

2、绿草黄,北风啸,寒梅独开冷自傲;月如霜,雪轻飘,寒夜无眠心中念;叶飘零,立冬到,一声问候暖心肠;短信传,祝福送,温暖过冬保健康。祝立冬快乐。

3、淡淡的凉风,吹走你一天的疲惫;蒙蒙的细雨,飘落我真心的挂念;变化多端的是天气,永远不变的是祝福:立冬到来,天气渐冷,莫忘加衣,注意保暖。

4、立冬到,短信传,深情厚谊伴身边;寒风吹,气温降,问候声声心温暖;草木枯,花凋谢,祝福句句春光在。祝你立冬体康健,幸福生活乐无边!

5、立冬到,天转冷,短信祝福传真情;寒风啸,雪花飘,增衣保暖防感冒;多锻炼,愿君安,福寿安康活百年;真情意,爱传递,地久天长心相惜;祝福你,美如意,健健康康过冬季。

6、立冬到了,快点拿出你的烦恼,立刻‘冬’结,让快乐幸福驻心间,快点交出你的忧愁,立即‘冻’住,让吉祥如意入心田,立冬到了,愿你开心常在。

7、纺一梭祝福线,织一件保暖衣,送给我最关注的你。写几句祝福话,发一条小短信,祝你在立冬的日子里天天开心,万事如意。

8、花开花谢花满天,雪飘雪落又一年。立冬之夜思念起,翻开手机看见你。一条短信送健康,祝你好运幸福长;一条短信道平安,早睡早起多锻炼。立冬快乐!

9、花有清香月有阴,物有灵性人有心,生活百态步履忙,朋友情意不能忘,闲暇时光多联络,友情可保万年长。今日立冬送祝福,愿你冬日多吉祥!

10、岁月如风,从秋走到冬。雨雪不能把你的好运掩藏,冰霜无法将你的快乐封冻,又是立冬到,送你一件幸福霓裳,愿你暖意融融!

11、秋去冬来萧凉意,朋友关爱心头暖,注意身体莫轻心,时刻将你挂胸怀,短信捎去情一片,立冬到来,愿你生活常愉快。

12、温情+暖意=温暖的情意,深思+熟念=深切的思念,寒冷+冬天=寒冷的冬天,朋友+联系=深厚的友谊,温暖+短信=温暖的问候:祝立冬快乐!

13、立冬,我愿变成安静的湖面,听你唱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立冬,我愿变成安静的雪片,堆积在你心爱的雪人里面,立冬,我愿变成安静的夜晚,陪你数着星星说一句晚安,亲爱的,立冬快乐。

立冬是冬至吗范文第5篇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立冬节气的来历与习俗_立冬除了吃饺子还吃哪些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立冬节气的来历与习俗立冬节气的来历

“立冬”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节气的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我国北方,人们则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天津最有特点的就是倭瓜饺子。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立冬除了吃饺子还吃哪些习俗1、迎冬

在立冬这一天,古代的皇帝会有迎冬之礼。据悉是时,皇上会穿上黑色衣服同时骑着铁色的马,带领朝廷百官去祭祀冬神,场面比较声势浩大。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本来嘛,立冬之后,秋收结束冬季到来,不管最终的收成如何,一年的辛劳总算是有了一个结果,这是值得纪念的事情。

2、贺冬

贺冬也叫拜冬。人们秋季丰收,冬季相对农闲,因此立冬成为一个庆祝丰收、告慰祖先,卜岁祭祖,食物进补的时节。

3、冬泳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4、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较好的时间。

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才;“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5、补冬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里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又说:“冬三月者为封藏。“也就是说,一到冬三月,正是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期。这时人的皮肤肌腠比较致密,汗出较少,摄入的营养物质也容易贮藏起来。况且在冬令季节里,人的食欲也比较旺盛,正是进补的好时节。

所以在民间,立冬这日都有“补冬”的习俗。是日,一般杀鸡宰鸭或买羊肉,加当归、人参等药物炖食,也有用糯米、龙眼、糖等蒸成米糕而食者。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比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6、吃肚皮鸡

南京人在立冬的时候会吃肚皮鸡,这是一种广东菜,实际上就是用猪肚子包住整鸡进行烹饪制作。这是一道比较滋补,很有营养的菜肴。

另外,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中医认为麻油鸡具有滋阴补血,驱寒除湿,最适合生产后妇女食用。台湾、闽南一带,就常把麻油鸡当作传统的月子滋补汤来食用。

立冬前天气怎么样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立冬前温度较低,在极北的漠河地区温度已经下降到-10℃以下了,而每一轮冷空气过后,温度还会再次下降。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霜降节气时并无明显的天气变化,此时正是南方深秋时节,适宜赏秋,有枫叶的地区正是一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

立冬就冷了吗

看具体地区。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温差异大,不同的区域天气情况也不一样。

气温最高

立冬前后日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三亚(28℃)、北海(25℃)、东方(28℃)、福州(22℃)。

立冬是冬至吗范文第6篇

其实,“借东风”完全是诸葛亮玩的把戏。诸葛亮自无通天彻地之能,当然也不能借来东风一用。东风本自有,只是人不知,诸葛亮懂《易经》,通晓气候的变化,并善加利用,使弱小的军队借东风之力发挥出最佳的战斗力。

《易经》中有天文,其中有十二卦对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每个月的节气和气候都有相应的规律可循,并符合《易经》的原理。以诸葛亮借东风来说,当时时间为农历的十月,在卦上为坤卦,是纯阴卦,阴极则阳生,因此十月有几天的气温要回升,有一个小阳春的气候。诸葛亮借东风,就是利用了这个气候条件。曹操把战船连锁起来,也源自他识天文、知气候。战船连锁有利于水上作战,只是怕火攻。但曹军的水军在长江上游,位于西北方,东吴水军在下游,位于东南方,农历十月是冬天,吹西北风,东吴缺少火攻条件。

对此,诸葛亮、周瑜早就心知肚明。因此,周瑜发愁,愁急攻心,以致忧闷晕厥。于是诸葛亮登台,弄玄虚,借东风。背后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据《易经》,知道某一个气候前后三天,会转东南风。他算准了日子,所以装模作样借东风,兵借火攻,战胜了曹操。曹操兵败赤壁,逃回北方,偶看《易经》,不禁大笑。部众感到奇怪,问他惨败如此,有何可笑。曹操说,我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至今才搞明白了这一段《易经》。这就是农历十月的气候变化。

节气卦中蕴涵着用于军事的密码。农历十月对应坤卦,节是立冬,气是小雪。其他月份也有规律。十一月,也称子月,对应复卦,为一阳初生之时。

节是大雪,气是冬至。冬至之夜,时间最长,气温最低,行军作战条件艰苦。之后,白天变长,气温渐升。十二月,对应地泽临卦,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阳爻,阳能不断上升,人体外寒内热,消化力强,此时官兵胃口好,体力好。

节是小寒,气是大寒。一月称正月,也称寅月,对应地天泰卦,内卦有三个阳爻,故有“三阳开泰”之说,而且天地交感,人们思想行动敏锐,宜筹划准备军事行动。

节是立春,气是雨水。二月是卯月,对应雷天大壮卦。节是惊蛰,气是春分。惊蛰节时,春雷鸣响,地下蛰伏之虫苏醒出洞,称作惊蛰。此时,人体精神旺盛,宜开展军事行动。

三月,对应泽天夬卦。夬卦,外卦为兑,兑为泽,内卦是乾,乾为天。卦象显示,阳能将要全部升完。节是清明,气是谷雨。清明时,天清气爽,和风习习,气候最是宜人,宜休整部队。

四月,对应乾卦,六爻纯阳,阳至极点,故四月闷热之极,最为难受。乾卦纯阳,阳极则阴生,因此四月有几天的气温要下降,节气前后可能吹几天西北风。节是立夏,气是小满。

五月,对应天风姤卦,初爻变阴爻。节是芒种,气是夏至。夏至一阴生,能量开始回收,物品容易回潮,需要防潮防霉,人体需保养。六月对应天山遁卦,节是小暑,气是大暑,即所谓三伏天。

由于卦象是外卦纯阳,内卦是两阴逼阳,阴气上升,故人体外热内寒,体表在放射能量,内部在收缩储能,人们胃口差,体力也差。七月对应天地否卦,节是立秋,气是处暑。此时,天地两隔,万物肃杀,故有秋风扫落叶之说,官兵杀敌情绪易被发动,宜实施歼灭作战。八月对应风地观卦,节是白露,气是秋分。

秋分宛如春分,气候适宜,白昼等长。九月对应山地剥卦,节是寒露,气是霜降。卦象为五阴剥阳,宜谦退内守。

立冬是冬至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冬至夏至;南北回归线;太阳;阴阳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110-06

两点,即冬至夏至两个时令点;两线,即内衡与外衡,实际上是南北两条回归线。两点,是太阳与地球对应的两个时间点;两线,是太阳与地球对应的两条空间线。正是这两点两线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正是这两点两线之间间距的一步步细分构筑起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不认识两点两线,根本无法认识中华文化。认识了两点两线,可以顺利地跨入中华文化的大门。认识了两点两线之间的一步步细分,可以系统地认识中华文化源头的一系列千古之谜,可以真正认识中华文化的永恒性与长青性。

一、两点两线的确定

确定两点两线,在远古、中古时期的中华大地上,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在经典与历史传说中,均有关于两点两线确定的记载。分述如下:

1.经典记载的两点

中原华夏的经典中,几乎部部都有冬至夏至两个时令点的记载。

(1)《尚书》的记载。《尧典》在《尚书》中位列第一,《尧典》中出现了冬至夏至。观象授时,是尧的一大功绩。尧确定了“四仲”——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时令点。仲春仲秋,春分秋分也。仲夏仲冬,夏至冬至也。四仲,是尧制定政令的依据。

(2)《周髀算经》的记载。立杆测影,确定二十四节气,是由《周髀算经·天体测量》记载的。立杆测影发现,日影规律性地变化在长短两极——长极而短,短极而长。日影最长点,中华先贤确定为冬至;日影最短点,中华先贤确定为为夏至。日影长短两极循环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冬至,是太阳回归年的起点,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节;夏至,是太阳回归年的转折点,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节。从古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就出于《周髀算经》。

(3)《周礼》的记载。《周礼·地官》:“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土圭之法,即立竿测影之法。所谓“测土深”,就是通过土圭之法测量日影的长短。所谓“地中”,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理想之中心点也。实际上,地中具有空间与时间上的双重意义:时间上是夏至点,空间中是太阳与北回归线的相交点。“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日至,夏至也。1尺5寸,夏至日影长度也(《周髀算经》中为1尺6寸)。夏至这一天的日影,是日影一年之中的最短点。日影最短点,是太阳回归点。用今天的观点看,北回归线并不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地中点。《周礼》中的地中点,是寒暑转换点,是风雨交会点。现实证明,夏至点是台风暴雨的起始点。

(4)《逸周书》的记载。二十节气,《逸周书》中也有记载。《逸周书·周月解》中二十节气,包括冬至夏至。《逸周书·周月解》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春夏秋冬四时即是“不易之道”。以四时论道,经典中唯有《逸周书》。

(5)《易传》的记载。《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太阳决定着寒暑,一寒一暑即是一岁。寒暑可以论岁,《易传》做出了如此解释。

(6)《黄帝内经》的记载。“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气至”,冬至夏至也。“气分”,春分秋分也。冬至点是阴气的极点,夏至点是阳气的极点,“两至”点是同一种气的极点,如此即“至则气同”。春分秋分点上同时存在着平分的阴阳两种气,如此即“分则气异”。无限循环的四个时令,被《黄帝内经》解释为“天地之正纪”。“天地之正纪”者,天道也。

(7)《春秋左传》的记载。《春秋左传·昭公17年》出现了“分至启闭”的记载。分即春分秋分两分,至即冬至夏至两至;启即立春立夏,闭即立秋立冬。“分至启闭”,实际上就是时令中的八节。值得记住的是,《春秋左传·昭公17年》中的郯子告诉鲁昭公,黄帝、炎帝、太昊、少昊、共工时代专门设置了主管“分至启闭”的官员。

(8)先秦诸子及汉代文献的记载。在先秦文献中,《礼记·月令》、《管子·五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均记载有冬至夏至。《尸子》中记载伏羲氏时代的八节,八节中还有冬至夏至。《尸子》告诉后人,八节的功能是用来教化天下的。《礼记》、《管子》、《吕氏春秋》共同告诉后人,天文历法是君王行政的依据,而冬至夏至则是天文历法中的两个重要的时令点。《史记》》、《淮南子》、《汉书》、《后汉书》均记载有冬至夏至。

2.兄弟民族记载的两点

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这是彝族、苗族两个民族的共同习俗。以冬至夏至为大小两个年节,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其一,对太阳的崇拜;其二,对太阳法则的敬畏;其三,对太阳法则的自觉遵循;其四,彝苗两族的先贤共同认识到了太阳的重要性;其五,彝苗两族的先贤共同认识到了太阳法则的重要性。

彝族典籍《土鲁窦吉》告诉后人,冬至夏至是在鲁素(洛书)时代出现的。

苗族没有文字,但是有代代相传的古歌。苗族古歌告诉后人,开天地,其中包括开始制历。

3.经典记载的两线

两线,只有《周髀算经》中有明确而清晰的记载。《周髀算经·七衡六间》篇出现了七个圆,这就是“七衡”。七个圆平面上的排列方式是内小外大,依次增大,依次排列。最里最小的圆,称之为内衡。最外最大的圆,称之为外衡。七衡,是中华先贤所认识、所解释的太阳运动的轨道。内衡,是冬至时节太阳运行的轨道。外衡,是夏至时节太阳运行的轨道。内衡与外衡,放在今天的天文学中看,内衡实际上是南回归线,外衡则是北回归线。内外衡之间,中华先贤确定了中衡。中衡,实际上是赤道线。

以地球公转而论,两条回归线实际是地球公转中反复倾斜的两个极限。内外两衡即两条回归线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南回归线位于南纬23°26′,北回归线位于北纬23°26′。

二、两点两线下的天文历法

两点两线下,产生了一个严密的天文历法体系。所谓严密,就是天文历法的数据具有永恒性,能经得起千年万年的检验。两点两线,是天文历法体系的基础,之后的四时五行、八节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细分。

(1)寒暑。太阳在两点两线之间的一来一往,即寒暑两截。冬至曰寒,夏至曰暑,《周髀算经·天文历法》中有如此区分,彝族、苗族的天文历法中同样有如此区分。一寒一暑,一年一循环,千古不易,万古不变。

(2)四时。南北回归线,两线也。两线加赤道,三线也。两线确定出了两点,三线确定出了四个时令点: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太阳南来相交于赤道,春分;太阳北往相交于赤道,秋分。三条空间的天文线,决定出了历法中的四个时令点,三线四点在此成立。中华大地上的几十个民族,有哪个民族不讲四时之序?!春夏秋冬,一年一循环,千古不易,万古不变。

春夏秋冬四时之前,中华先贤确定并且使用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天文历法,即五行十月历。五行与四时,名字不同而实质相同,表达的都是太阳历的季节。四时一时三个月,五行一行两个月;四时历十二个月为一年,五行历十个月为一年。五行即五个运行的季节,没有任何神秘,也没有丝毫玄虚。后来,先贤们发现这种历与农业种植不适合,所以有了历法改革。历法改革,一是改五行为四时即改五季为四时;二是改十个月为十二个月;三是加进了月亮太阴历。“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这两个神话故事,隐喻的是历法改革。遗憾的是,后人记住了神话,忘记了神话背后的实质。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从五行历到四时历,是一种改革,一种完善。五行历被改革之后,五行的结构仍然保留在了四时历之中。

(3)八节。两点两线,确定出的是冬至夏至。三线四点,确定出的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点每两点之间都有一个中间点,四个中间点界定出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令。“四立”与“两分两至”,即太阳历中的八节。八节,一年一循环,千古不易,万古不变。

(4)十二月。两点两线之间的间距一分为十二,即是太阳历中的十二个月。两点两线,是自然法则决定的,具体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对应关系决定的,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而十个月、十二个月的界定,则是先贤认识的一步步精确,力图使生产生活的次序更精密、更准确地地符合太阳法则。

(5)二十四节气。《周髀算经》中的日影最长点的长度为1丈3尺5寸,日影最短点的长度为1尺6寸。长极而短,短极而长。日影最长点,冬至;日影最短点,夏至。《周髀算经》告诉后人,增为益,减为损。日影每损益9寸9分,即是一气。日影往来于长短两极,按其损益的间距距离分为二十四份,即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准确地指导农业耕种,一直沿用至今。

(6)太阳回归年。太阳规律性的回归,中华先贤是这样发现的:一是发现在日影下,二是发现于日出日落方位上。日影由长而短,由短而长,日影长短循环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日出方位循环在东南东北两个方位上,日落方位循环在西南西北两个方位上,太阳出没的方位循环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描述太阳回归,描述寒暑循环、四时循环,中华文化中出现了“终而复始”、“原始反终”、“反本复始”、“否极泰来”的成语。

三、两点两线下的数理体系

太阳法则具有严格的规定性,这里诞生了中华大地上的数理体系。

(1)太阳周期之数。1461天,是太阳周期之数,彝族、苗族的太阳历中都有这一数据。华夏经典中,这一数据是在《周髀算经》中出现的。《周髀算经·天文历法》:“故知之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实测日影,四年之中日影的天数,规律性地变化在365、365、365、366四个数据之中。365×3+366=1461(天),1461天,是太阳回归的大周期之数。

(2)回归年的平均数。《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古六历”。“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頊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历都是四分历。所谓四分历,即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均为365.25天。0.25,是一的四分之一。0.25这一数据从何而来?从太阳周期之数来!1461÷4=365.25(天)。

(3)太阳历数据的演化。若从太阳历演化历程上看,中华先贤已经具有了非常高超的求证能力。请看太阳历数据的四步演化:

第一步,《尧典》中的数据。366天,这是《尚书·尧典》中的太阳回归年数据。《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中也是这个数据。这是华夏文化中太阳回归年第一步的数据。

第二步,《周髀算经》中的数据。365.25天,这是《周髀算经·天文历法》中的太阳回归年数据。这一数据,彝族文化解释在“鲁素”之中。鲁素即华夏的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四年之中三个平年一个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四年的平均数为365.25天。这是华夏文化中,太阳回归年第二步的数据。

第三步,元郭守敬实测的数据。元代郭守敬观测日影,将回归年长度由365.25精确为365.2425。1281年,在《授时历》中公布这一数据。301年后的1582年,教皇格利高里修改儒略历,将回归年长度由365.25精确度为365.2425。这是太阳回归年第三步的数据。

第四步,当代的数据。测定太阳回归年,当代取得的数据是365.2422天。太阳回归年第四步的数据。

366,365.25,365.2425,365.2422,上下几千年,太阳回归年数据的四步变化,只是极其有限范围内的精确。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中华先贤的思路是正确的;中华先贤的方法是正确的;中华先贤的求证能力是高超的。

(4)彝族太阳历中的数理体系。彝族文化采取一个非常简易的方法来解释太阳历中的数理体系。这个方法是:取360为整数,将回归年的尾数5—6天用于过年节。平年的大年过3天,小年过2天,闰年中的大小年节均过3天。四年之中,三个平年一个闰年。

对于360这个整数,彝族文化是这样解释的:一分为二的一寒一暑各占180天,一分为四的春夏秋冬四时各占90天,一分为五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各占72天,一分为八的八节各占45天,一分为十二的十二个月各占30天,一分为二十四的二十四节气各占15天。

(5)彝族文化解释一天中的规定性。一天分昼夜,昼夜分十二时辰,十二时辰用十二属相来表达。时序与生活之序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彝族文化的描述是:夜半鼠时圆满,鸡鸣在牛时,虎时天明起床,兔时日出洗漱,龙时早餐,蛇时下地,马时中餐,羊时太阳始偏,猴时太阳西斜,鸡时太阳落山收工回家,狗时晚餐,猪时就寝人静。

(6)一切都可以归结于数。两点两线本身可以归结于数,所以两点两线之间细分的所有成果均归结于数。春夏秋冬可以归结于数,风霜雨雪同样可以归结于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是正常之天气。正常是天气,异常是天灾。如果继续向前追问:异常天灾可以归结于数吗?仪器认识问题,认识的是精细与具体;以太阳法则认识问题,认识的是规律与永恒。如果沿着“以太阳法则论之”的思路与方法,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解答“天灾有没有规律性”这一当代难题。

太阳历,一个完美而严肃的数理体系。

四、两点两线下的哲学体系

追问与解答“宇宙与人生”这两大基础问题的学问,即为哲学。

《圣经》以一个万能的神,中华文化以一个自然之道解答了这两大基础问题。道为生生之源,一有《道德经·第42章》中的“道生一生二生三”之论,二有《庄子·大宗师》中的“道生天生地”之论。道为立人之本,有《礼记·礼运》中的“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之论。自然之道演化出了天地与人,做人必须讲天理讲地理最终必须讲道理。“宇宙与人生”这两大基础问题,中华文化作出了如此解答。

诞生天地之后,道在何处?道在日月中,首先在太阳里。

日月联合可以论道,《周易·系辞上》有明确的答案。太阳本身可以论道,《管子》中有明确的答案。《管子·枢言》:“道之在天,日也。”这一论断告诉后人,太阳本身可以论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周易·系辞上》对“道”的界定。太阳本身可以论阴阳吗?可以!请看以下三个例证:

例证一,《苗族古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

例证二,彝族十月太阳历将太阳回归年分为两截:前一截为阳,后一截为阴。

例证三,《周髀算经·天文历法》:“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故曰暑。”

太阳在两线上的交点决定着冬至夏至,两至决定着寒暑,寒暑可以论阴阳——寒阴而暑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寒暑完成了论道的基本条件。

两点两线,构筑起了永恒而长青的哲学体系。

道,是太阳回归年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个过程的轨迹。太阳与地球对应关系所形成的自然之道,是可道之道,是循环之道,是可以实证之道,是可以测量、可以定量之道。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天一度,在历一天;在天365度,历中365天;在天366度,历中366天。度与天的对应,将空间与时间融合在了一起。地球公转一周,万物经历生长收藏一个过程,时空与生命形成了间不容发的密切关系。道,孕育出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一切从时空中来,所以时空可以论一切。知道了这一点,就会明白道为什么会成为先秦诸子论证问题的依据,例如道家以道论德,儒家以道论礼,兵家以道论兵,《黄帝内经》以道论医……

在自然之道的哲学体系中,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为其基本要素。所有这些,百年来的文化批判者均斥之为玄学。如果放在两点两线下来认识,所谓的玄学全部属于太阳法则。

(1)阴阳。由太阳与南北两条回归线的对应关系所决定。以地球公转论,公转中有一个远日点(北半球的冬至),有一个近日点(北半球的夏至)。这两个点,即苗族先贤界定出的阴旦阳旦点。这两个点,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枯荣点。太阳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的一来一往,亦即地球公转轨迹的一分为二,这里是彝族先贤界定出的阴阳两截。阴旦阳旦即阴阳法则,其决定着万物的生死。道,孕育出了阴阳法则。

(2)四时。由太阳与三线四点的对应关系所决定。以地球公转论,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一分为四,即春夏秋冬四时。春夏秋冬四时,决定着万物生长收藏的四种状态,决定着风霜雨雪四种气候。道,孕育出了四时法则。

(3)五行。太阳回归年时间长度去掉尾数一分为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365-5)÷5=72,(366-6)÷5=72。

以地球公转论,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去尾数一分为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对应着东西南北中五方。太阳与地球的五种对应关系,演化出了角徵宫商羽五音。《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尽善尽美的音乐是从五音开始的。五行历不能精确地指导农耕,所以被改革被四时历所取代,但五行的时空观是正确的。

(4)天干。十天干,是在十月太阳历中出现的。彝族典籍《土鲁窦吉》解释说,十天干是纪月的。十月太阳历分十个月,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历法改革后,在四时十二月历中十天干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纪月的功能改为纪日。纪月纪日,表达的是时间。十天干分五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可以表达五行,可以表达五方。五行属于时间,五方属于空间。时间空间,可以统一在十天干之中。

(5)地支。十二地支,是在十月太阳历中出现的。彝族典籍《土鲁窦吉》解释说,十二地支是纪日的。十月太阳历每月分36天,36天分三旬,每序12天,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历法改革后,在四时十二月历中十二地支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纪日的功能改为纪月。子午,本来是表达时间的两支,在地图上化为表达空间的子午线。离开了子午线,能航空航海吗?!

知道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与太阳法则的关系,才能理解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为何会在部部经典中无处不在,才能理解诸子百家为何会以阴阳五行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五、两点两线构筑起了自然百科的基础

(1)奇偶。奇数一与九,与两点两线相关。彝族典籍《土鲁窦吉》解释鲁素(华族称洛书),解释出了十月太阳历。洛书中的上九下一,表达的是夏至冬至。洛书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九个奇偶之数所组成。奇偶之数表达的是时间,表达的是空间。时间是节令中的五季,空间是东西南北中五方。阳奇阴偶,阴阳与奇偶,名异而质同。阴阳解释的时间与空间,奇偶均可以解释。中华先贤用奇偶之数表达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而奇偶之数的一与九,正是出于两点两线。

(2)音律。《周髀算经·陈子模型》:“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黄钟大吕之声,确定于冬至夏至。明朝朱载堉著《历律融通》一书,其中《律率》一章将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律一一进行了对应:黄钟,冬至;大吕,大寒;太蔟,雨水;夹钟,春分;姑洗,谷雨;仲吕,小满;蕤宾,夏至;林钟,大暑;夷则,处暑;南吕,秋分;无射,霜降;应钟,小雪。十二律对应的是太阳历中的十二节气。今天全世界所采用的十二平均律,出于朱载堉。朱载堉整理的十二平均律出于太阳历。

太阳在两点两线之间往来的时间长度一分为十二即十二个月。以十二月为坐标,中华先贤解释了十二律、十二经络。关于十二律、十二经络与十二月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有这样的介绍:“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六律分阴阳,经络亦分阴阳;阳六律阴六律一共十二律,阳六经阴六经一共十二经。音律与经络,都是以合于十二月解释的。《楚辞·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天道十二分,分日影下。十二分的基点,在两点两线。以时间中的十二月为坐标,中华先贤解答了一系列基础性问题。

(3)化学。人类历史上的化合物,最早是在中华大地上合成的。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化合反应、互化反应,最早是在中华大地上完成的。所有这些,由《周易参同契》所记载。写世界化学史,起点在《周易参同契》。而解释化学反应,《周易参同契》是用阴阳日月解释的。乾坤坎离四卦,是《周易参同契》论证问题的基础。

(4)物理。中华大地上没有产生现代物理学,但是现代一流的物理学家均崇敬阴阳。这里仅举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例一,玻尔。193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访问中国,一见到太极图,玻尔即下出结论:太极图就是并协原理的象征。

例二,惠勒。1981年10月,美国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学会主席惠勒教授,应邀到北京、合肥、上海等地讲学,演讲集为《物理学和质朴性》一书,太极图赫然出现在书的第一页。

例三,卡普拉。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普拉,著《物理学之道》一书,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悉数出现。

现代物理学起于牛顿力学,牛顿力学三定律的理论基础是开普勒天文三定律。知道了天文学与现代物理学起点的关系,再知道了阴阳与太阳的关系,一流物理学家崇敬阴阳的奥秘即刻迎刃而解。开普勒天文三定律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无法与太阳历比肩,这就是西方一流学者崇敬阴阳的奥秘。

(5)医学。一与九,是针经《灵枢》之纲纪。两分两至,是《素问》之正纪。一与九,洛书中的冬至夏至;两分两至,其中包括冬至夏至。“纲纪”与“正纪”,均出于两点两线。太阳历,《黄帝内经》的第一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全部出于十月太阳历,不认识十月太阳历无法打开中医文化的大门。认识了天文历法,认识了太阳历、太阴历、北斗历以及三历合一的阴阳合历,才能真正认识永恒而长青的中医文化。

(6)成语。《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日影的损益,是从冬至夏至开始的。知道了日影的变化,才能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的哲理之源。认识了日影在竿子下的长短循环,才能正确解读中华文化中的一系列成语与哲理。

六、简要述评

在很早很早以前的远古时代,中华先贤就认识到了太阳的重要性。山中的岩画上有太阳,仰韶文化的陶罐上有太阳,出土的玉器、金器上有太阳。中华文明发展的前后链条中,可以看到太阳的连贯性。认识太阳、观测太阳,产生了太阳历。中华大地上第一部书——彝族的鲁素,华族的洛书,就是表达太阳历的。天文历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太阳历。彝族文化解释,河图、太极、八卦中都含有太阳历。

与太阳历相关的两线具有永恒性,与太阳历相关的两点具有长青性。两线的永恒线、两点的长青性决定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永恒性与长青性。太阳法则里蕴含有无穷无尽的宝藏,中华先贤以两点两线为基础创造出了令世界悦服的中华文明。继承了先贤的思路与方法,后人能否创造出新的中华文明呢?

参考文献

[1]十三经[M].张善文等译注.广州:广东、广西、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

[2][西汉]张苍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逸周书全译[M].张闻玉译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4]中医经典名著精译丛书[M].黄志杰等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中国彝族通史(第一卷)[M].王天玺等主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6]百子全书[M].彭文辑.湖南:岳麓书社,1993.

[7]土鲁窦吉[M].王子国译.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8]吴心源.苗族古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9][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台海出版社,1997.

[10][东汉]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1][南朝]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立冬是冬至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天文;历法;地震;对应性;规定性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1-0099-06

一、“有!为什么有?”

继续追问,无穷追问,这是我们文化研究者的基本责任。

一次次地震,一次次灾难。面对地震,起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追问。

第一,有必然发生的地震,为什么不能做出必然的预报?

第二,“有!为什么有?”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发生的空间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

第三,“有”而不能认识“有”,“有”而不能解释“有”,是仪器的不灵敏还是人的认识有问题?

第四,面对地震,西方文化束手无策,中华文化能否有所贡献?中华文化的思路与方法能否解答这道世界性难题?

第五,中华先贤曾经创造了让世界悦服的文明,先贤的思路与方法,对今天我们研究地震有没有启示意义?

本文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上论地震,地震应该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二、文化起始点与落脚点的启示

1.研究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忘记天文

仰观天文,是中华文化的起始点。制定天文历法,是中华文化的落脚点。这是《周易》①与《周髀算经》②的共同记载。

观测太阳,制定出了太阳历;观测月亮,制定出了太阴历;观测北斗,制定出了北斗历。最终三历合一,中华先贤制定出了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阴阳合历。

太阳历确定了寒暑,确定了春夏秋冬四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确定了十二月,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太阳历的节令决定着小草小花何时发芽何时开花,决定着小鱼小虾何时何时产卵,决定着小蚯蚓小青蛙何时冬眠何时出土。――万物在地球上,但万物生息的决定

收稿日期:2014-09-07

作者简介:刘明武,男,珠海斯达公司总工程师(珠海 519000)。

因素在太阳。

太阴历确定了朔望月,初一月缺为朔,十五月圆为望。朔望,决定着江河大潮。《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故月满则海水西盛”,“月郭空则海水东盛”。③月满海水西盛,月缺海水东盛。月满月缺与潮涨潮落之间,具有严格的对应性与规定性。――大江大海在地球上,但大潮的决定因素在月亮,月亮背后的决定因素仍然是太阳。

北斗历确定了风向的正邪。北斗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冠子》中有记载。《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④《冠子》有“斗柄定四时”之论,《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有“斗柄定八节,八节定八风”⑤之论。风有正邪之分。正风养人养万物,邪风伤人伤万物。――风在地球上,但是判断风的标准在天上。

“仰观天文”说明了什么?说明此时的中华先贤已经认识到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地球上发生的一切与天文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制定历法说明了什么?说明此时中华先贤已经解答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天文变化与地球上气候物候的变化有着严格的对应性。

研究地球上的一切不能忘记天文,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立场。这一立场,对研究地震有没有启示意义?天与地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关系,认识地球上一切,不能忘记天文,不能忘记太阳月亮与北斗。如此思路与方法,对研究地震有没有启示意义?

2.天文历法严格定量的启示

天文历法,本身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严格的定量与周期性循环,是天文历法的两大基本特征。请看以下五大例证。

(1)寒暑的定量与周期性循环。寒暑的严格定量,是由冬至夏至决定的。《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故冬至”,“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见日光多,故曰暑”。⑥冬至夏至的严格定量是由日影长短两极决定的。《周髀算经・天体测量》指出,冬至的日影长度为1丈3尺5寸;夏至的日影长度为1尺6寸。⑦用今天的眼光看,寒暑的定量定在两条天文线上。冬至之寒定量于太阳相交南回归线,夏至之暑定量于太阳相交北回归线。

寒暑有无限循环性,《周易・系辞下》对此的描述是:“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⑧寒暑的无限循环,放在测影的日晷下看,是日影循环在长短两极决定的;放在天文学中看,寒暑的无限循环,是由地球公转过程中两个极限决定的。

寒暑,决定着万物生死,决定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里值得谨记的是:地球上小草枯荣的变化,决定的因素在太阳。

(2)四时的定量与周期性循环。日影长短两极的定量,定出了冬至夏至;日影的两个平均点的定量,定出了春分秋分。《周髀算经・天体测量》指出,春分秋分的日影长度均为7尺5寸5分。⑨放在空间中看,春分秋分是太阳两次相交于赤道线所决定的。放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看,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的四个极限。地球公转的周期性,决定了四时的无限循环性。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定出了四时,四时决定了温热凉寒四种气候,四时决定了生长收藏四种物候。这里值得谨记的是:地球上万物的变化,决定的因素在太阳。

(3)昼夜的定量与周期性循环。《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日主昼,月主夜,昼夜为一日。”⑩昼夜在地球上,但是决定昼夜的因素在天上,在天上的日月。昼夜有无限循环性,《周易・系辞下》对此的描述是:“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这里值得谨记的是:地球上昼夜的变化,决定的因素在日月。

(4)朔望的定量与周期性循环。月缺初一,月圆十五;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太阴历的朔望,定量于太阳、月亮、地球的对应关系。太阳―月球―地球,如此三点一线的定量,是朔望月的初一。太阳―地球―月球,如此三点一线的定量,是朔望月的十五。朔望的定量,严密而精确。朔望的循环,精确而严密。天文大潮,形成于如此三点一线的关系之下。这里值得谨记的是:地球上潮汐的变化,决定的因素在月亮,月亮背后的因素仍然是太阳。

(5)风向的定量与周期性循环。风向,随着斗柄指向的循环做圆周运动。斗柄东指,有春天之东风;斗柄南指,有夏天之南风;斗柄西指,有秋天之西风;斗柄北指,有冬天之北风。希伯来先贤也发现了风的循环性,《圣经・传道书》中有“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的论述,但是希伯来先贤没有风向旋转与北斗斗柄旋转的对应关系。这里值得谨记的是:风旋转在大地上,但是决定风向的因素在旋转的斗柄。

地球上气候、物候、江河大潮变化的规定性、周期性与循环性均与天文相关,地震的规定性与周期性会独立于天文之外吗?

三、天文规律与天气预报

谈地震预报,先谈天气预报。

没有气象卫星与其他先进仪器,中华先贤是靠什么进行天气预报的呢?靠什么进行规律性的天气预报?又靠什么进行精确性的天气预报?

答案:靠天文!靠历法!

中华先贤进行天气预报有两个特点:第一,首先揭示的是规律,其次才是当下的精确预报;第二,方法极易掌握,农民、士兵、儿童、妇女,朝野各个层次的人士都能够掌握这种方法。

1.揭示规律的方法

几部古代经典之中均记载有这种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尚书》揭示的规律。《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星有好风”之星,被汉代马融注释为二十八宿中的箕星。箕星,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七宿。“星有好雨”之星,被汉马融注释为二十八宿中的毕星。毕星,二十八宿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五宿。箕星、毕星为恒星,月为卫星。以地球上观测点为中心,一旦发现月球与二十八宿的箕星、毕星发生近距离关系时,地球上观测者所处的区域内就会出现刮风、下雨的天气。马融说:“箕星好风,毕星好雨。”地球―月球―二十八宿中的某一宿,三者之间构成三点成一线关系时,地球上的观测区内就会发生或风或雨的气象。――《尚书》中的方法,首先揭示的是规律,然后是当下的天气预报。

(2)《黄帝内经》揭示的规律。《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记载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北斗历。北斗历以斗柄的八个指向,确定了八节。节令点,恰恰是风雨发生点。“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太一,指的是北斗星斗柄。斗柄指向四方,定出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节;斗柄指向四隅,定出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四方+四隅=八方,两分两至+四立=八节。八方,属于空间;八节,属于时间;时间与空间在此仍然是一体关系。风雨既有时间性上的规定性,又有空间上的规定性。放在太阳历中看,八节就是地球公转过程中与太阳的八个对应点。八节的当天,会发生时令之风雨。如果风雨发生在节之当天,当年风调雨顺。如果风雨发生在节前,预示着当年多雨;如果风雨发生在节后,预示着当年多旱。――《黄帝内经》中的方法,首先揭示的是规律,然后是当下的天气预报。

(3)《诗经》揭示的规律。《诗经・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之火,亦称大火,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心星。从地球上看,心星一年四季有四个位置:春天在东,夏天在南,秋天在西,冬天在北。乡村农夫,一旦发现心星西移,就知道该准备御寒的衣服了。――《诗经》中的方法,首先揭示的是规律,然后是当下的天气预报。

(4)《周礼》揭示的规律。《周礼・地官》:“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风雨之所会也”。

日影一尺五寸(比《周髀算经》少一寸),即日影最短点。日影最短点,《周礼》界定为地中点。地中点,即夏至点。地中夏至点有多重意义,其中一重意义为“风雨之所会”,指的是风雨交加。太阳决定着夏至,夏至决定着风雨。夏至点,实际上是北回归线附近的台风暴雨点。――《周礼》中的方法,首先揭示的是规律,然后是当下的天气预报。

2.预报之实例

以星象论气象,《诗经》《孙子兵法》中均记载有这样的实例。简介如下。

(1)《诗经》中的实例。《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月,月球;毕,毕星;离,通丽,指靠近;当月球靠近毕星时,地球上观测区内就会出现大雨滂沱的天气。预报大雨的诗出于一位戍卒之口,天文气象学的普及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月亮、毕星在天上,滂沱大雨在地球上。天文与天气,影形对应,紧密相连。――《诗经》中的方法,预报的是当下天气,同时也揭示出了规律。

(2)《孙子兵法》中的实例。《孙子・火攻》:“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壁,二十八宿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翼,二十八宿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六宿。轸,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七宿。火攻,是战争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有风,气候干燥。气候干燥,易于放火。何时气候干燥?月近箕、壁、翼、轸四宿时。天文四宿,决定着地球上干燥的天气。――《孙子兵法》中的方法,预报的是当下天气,同时也揭示出了规律。

3.先贤基础上的继续追问

正常,是天气;异常,是天灾。正常的天气与正常的天文相关,异常的天灾与异常的天文相关。这是中华先贤对天气与天灾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是不是可以继续追问:地震会不会与异常的天文相关?

四、回顾历史,是为了现实

回顾远古、中古时期的天气预报,是为了今天的地震预报。

效天法地的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天地合一而论的中国哲学,对今天的地震的研究与预报,起码在九个方面有着启示意义。

1.系统论

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那一刻起,中华先贤就在天与地之间建立起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关系,天与地绝对不能分割而论。站在现代科学立场上看,地球是天体中的一员,论地球上的异常绝对不能离开其与天体的联系。

2.相“交”点

天地生万物,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周易・泰・彖传》:“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周易・否・彖传》:“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万物的生与不生、通与不通,与天地的“交”与“不交”有着直接的对应性的关系。

在这一思路与方法上,稍微跨前一步,是不是就可以引申出这样一句话:“天地交而地震发生也;天地不交,而地震不发生也。”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交点”。

3.太阳历的严密性与对应性

三条天文线(南北回归线加赤道线),四个时令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太阳历(实际是地球公转)所构建出的框架。三线是太阳与地球的三条对应线,四个时令点是太阳与地球的四个对应点。这里可以视为是“天地交”的相交点。太阳的回归循环变化,永远不会绕越天文三线,永远不会改变时令四点。万物的生长收藏变化,永远也不会超越三线四点这个框架。这个永恒而长青的框架,适用于地震研究吗?万物生长靠太阳!地震的发生靠不靠太阳?可以把有史以来的大地震资料统计一下,检查历次地震时太阳在什么位置,检查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

4.太阴历的严密性与对应性

一个朔望月,日月地三者之间两次构成三点一线关系,这是太阴历所建立的框架。两次三点一线,两次天文大潮,这是规律。这一规律适不适用于研究地震?

5.行星运动的规律性与周期性

五大行星分地内地外,金星、水星为地内行星,木星、火星、土星为地外行星。按照五大行星运动的规律性与周期性,它们肯定会出现在日月地三点一线的这条直线上,或单个出现,或多个出现,或五个一齐出现。用现代的技术手段,还原四点一线关系,还原五点一线关系,还原N点一线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历次大地震,检查奇异的天文现象与地震发生在时间与空间上有没有对应关系。

6.二十八宿的长青性与坐标性

二十八宿是恒星,中华先贤以二十八宿与月球的对应关系为坐标预报地球上的风雨。同样的道理,能否利用这一坐标预报地震?

7.阴阳合历的综合性

综合太阳、月亮、北斗三者的作用,是阴阳合历最大的优秀之处。能否将多种天文因素综合在一起研究地震?

8.时间空间的一体性

地球公转的轨迹,是一个椭圆;地球公转的时间,是一个太阳回归年。轨迹,在天成度;时间,在历成日。中华先贤在太阳历里建立起了时空两位一体的时空观。一个太阳回归年,万物完成一次生长收藏的过程,中华先贤在太阳历里建立起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尸子》:“上下四方为宇,往古来今为宙。”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时空即宇宙,宇宙即时空。万事万物在宇宙之中都有严格的规定性,地震会例外吗?

9.道与物、事与理的关系

“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指出,日影中可以论道。“道之在天,日也。”《管子・枢言》指出,太阳可以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义配日月。”《周易・系辞上》指出,日月联合可以论道。道,在中华文化中是论证问题的终极标准。老子以道论德,孔子以道论礼,孙子以道论兵,刘徽以道论数,茶道、剑道、棋道、庖丁的解牛之道……诸子百家论证的问题不同,但论证问题皆以道为依据,论证方式皆为“以道论之”。自然界中的道为生天生地生万物的生生之源,人文中的道为论证问题的终极标准。道可以论证一切问题,可不可以论证地震呢?

有此物必有此道,有此事必有此理,有此果必有此因,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常识。以此论之,有地震必有地震之道,有地震必有地震之理,有地震之果必有地震之因。预测不了地震,解释不了地震的规律,关键就在于没有认识地震之道,没有弄清地震之理,没有明白地震之因。

五、揭示地震规律性规定性

地震,现实中已经成了一道世界性难题。面对这道难题,中华文化是否有所贡献?

1.认识的局限性

东西方对地震认识,体现在了以下几个的概念性的界定之中。

其一,“一般说是引起地表动荡的地球内部的突然震动”。这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地震的界定。

其二,“地面的震动”。这是《辞海》对地震的界定。

其三,“地内700公里以上突发的震动传播至地面”。这是《大辞典》对地震的界定。

关于地震,地质学教材中还有“地应力集中与释放的过程”的界定。

稍加留意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以上几个关于地震的界定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是:论地震仅仅局限于地球本身,完全忘记了天文。

2.永恒的思路,常青的方法

“以天文论之”,这是中华先贤创造中华文化的基本思路;“以太阳论之,以月亮论之,以北斗论之”,这是中华先贤创造中华文化的基本方法。天文具有永恒性,所以中华先贤的思路也具有永恒性。太阳长青,月亮长青,北斗长青,所以中华先贤的思路也具有长青性。下面以中华先贤的思路与方法,探讨地震的规律性与规定性。

(1)以天文为坐标认识地震的规律性与规定性。天文,本文仅取四大要素:第一要素是太阳,第二要素是月亮,第三要素是五大行星,第四要素是二十八宿。

以太阳的规定性论地震。太阳的规定性,首先体现在两线两点上。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将现有的地震资料加以整理分析,看看冬至点有无地震发生,如果有,有多少次?看看夏至点有无地震发生,如果有,有多少次?然后再统计一下,冬至点对应何处的地震,夏至点对应何处的地震?太阳两次相交于赤道,有春分与秋分。这两时令点上有无地震发生,如果有,有多少次,发生在何地?以同样的方法,研究八节、二十四节气。

以月亮的规定性论地震。与太阳与地球,一个月两次构成三点一线关系,这是月亮的规定性。将现有的地震资料加以整理,看看月亮朔望之际有无地震发生?如果有,有多少次?发生在何地?

以行星的规定性论地震。五大行星,无论是单个还是多个,肯定会出现在日月地三点一线的直线上,形成“糖葫芦”状。分析现有的地震资料,看看这种天文现象下有无地震的发生,如果有,有多少次,发生在何地?

以月球与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论地震。月球与二十八宿的毕星对应,地球的对应区有滂沱大雨。月球与二十八宿的哪一颗星对应,会有地震的发生?

彗星的出现与地震的发生有没有关系,也值得研究。如果有,有多少次,发生在何地?

(2)以时间为坐标认识地震的规律性与规定性。四时的循环与间隔,年岁的循环与间隔,在时间均有着严格的规律性与规定性,地震在时间中会杂乱无章吗?

天文现象的循环与间隔,决定着地球上四时的循环与间隔,决定着地球上年岁的循环与间隔。地震的发生与间隔,在时间也应该有严格的规定性与规律性。

要发现这个规定性与规律性并不困难,将现有的地震资料排查一下,很快就可以解答这一问题。

(3)以空间为坐标认识地震的规律性与规定性。地震,在空间中是有规定性的,地质学中称之为“地震带”。地震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如下:“多数地震活动集中发生的狭长地带。岩石圈由几大板块构成,板块相对移动的边缘是世界的地震带。以岛弧、山带、火山作用、深海槽及地震活动为特征。环太平洋带和阿尔卑斯带是两大地震带,前者环绕太平洋,后者从亚速尔群岛穿过地中海和中东到印度北部、苏门答腊和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带连接。”《辞海》的解释是:“地震震中分布较集中的地带。一般是活动很强的地质构造带。规模最大的地震带有:(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横贯地震带。”各大洋的海岭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带,但地震带上的地震强度较弱。此外,各地区的地震密集地带也叫地震带。

地震带,确定了地震在空间中的规定性。研究地震带上的地震,但也绝对不能忽略地震带之外的地震,例如唐山大地震。

《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记录了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11年,两千多年间的180多次6级与7级以上的大地震。云南大地震次数排第一,有30多次;台湾与甘肃大地震均超过20次,排位第二第三;四川排第四,有17次;超过10次大地震的省区有山西、河北、宁夏、新疆;发生过5次大地震的省区有北京、河南、山东、广东、陕西;发生过3次大地震的省区有、福建、安徽;发生过大地震的省区有湖南、青海、江西、江苏、辽宁。地震空间发生范围很广,但是空间密集区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3.汲取历史经验,认识前人的局限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大地震,还记载了“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的天文异常,但是这里并没有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那样的天文对应。

《国语・周语上》记载了西周三川的地震,也探讨了“天地之气失序”的地震之因,这里有天地合一而论的原则,却没有像地中点即风雨交会点那样的精细。

《后汉书・张衡传》记载了张衡“候风地动仪”,这是中华大地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张衡解答的问题是:近期“有没有”地震?地震之因以及地震的规律性与规定性,张衡并没有涉及。

中华先贤以天文论天气,解答了天气变化的规律性与规定性,这是中华先贤的历史贡献。没有解答地震的的规律性与规定性,这是先贤的局限。在先贤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以天文的循环周期性找出地震在时间空间上的循环周期性,这是后人的基本责任。

六、三点结论

第一,绝对独立之物绝对不会存在。所以,研究地球上的地震,绝对不能仅仅局限于地球本身,绝对不能忘记地球是天体中的一员。

第二,相同的天文条件,钱塘江会发生大潮,撒哈拉大沙漠会发生大潮吗?同理,相同的天文条件,并不是处处都能发生地震。他地不震此地震,这是地球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他时不震此时震,这是天文特殊性决定的。换言之,地震的空间决定因素在地球,地震的时间因素在天文。

海啸与火山,以此类推。

所有的天灾,以此类推。

第三,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在这部书那部书,不在这句话那句话,而在中华先贤创造的思路与方法。真正掌握了中华先贤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可以解答地震这道难题,而且可以解答一道道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难题。中华民族完全可以重新领先于世界。

注释

①⑧许嘉璐主编:《文白对照十三经》,广东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70、70、70、52、79、31、140、14、15、64、109页。

②⑥⑩[西汉]张苍等:《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6、322、324、286页。

③⑤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灵枢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507、479、483页。

④黄怀信:《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76页。

⑦⑨参见[西汉]张苍等:《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6页。

《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制,2010年,第643页。

彭文辑:《百子全书》,岳麓书社,1993年,第1133、1614、1290页。

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596、597页。

夏正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1497、1502页。

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大辞典》,台北三民书局,1985年,第868页。

宋正海主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89―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