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笛声三弄

笛声三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笛声三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笛声三弄范文第1篇

——题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每读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时,眼眶总不由一热,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逝去已久的父亲,想到父亲在小院里吹奏竹笛的情景,想到那悠扬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

父亲知识渊博,在世时写一手非常漂亮的好字,还是吹笛子的高手,是单位里小有名气的文艺积极分子。从小我就喜欢音乐热爱文学,多是受了父亲的熏陶吧。赋闲的时候尤其在下雪天,我喜欢像父亲一样慵懒的躲在暖房里,沏一杯热茶,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放一段轻音乐,那个美呀----无以言表。我喜欢轻音乐,像雪缓缓地下着,静静地弹奏着,在贪婪得享受着懒懒沉浸中,一份情愫,片片回忆,搁置世俗的宠辱,静默时光的去留,想起了“不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愿与你生死相依”。我喜欢听轻音乐,像雪一样淡雅,像雪一样妩媚,像雪一样忧郁;像雪一样穿过心灵,抚摸心灵,安慰着心灵。每当失落郁闷的时候,我会像父亲一样去听喜欢的音乐,去听伤感的歌曲,去听美妙的笛声,去感受音乐的美境,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洗涤自己的心灵。

小的时候,父亲干完活回到到家,总会从箱子里拿出笛子,吹上一曲,用他的笛音吹走一天的疲劳。父亲有一双漂亮灵动的手,那修长而骨节分明的手指,灵巧的在笛管上不停地跳动着,那声音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吹到部分时,他的左脚总会情不自禁地向左边迈出一小步,跟着旋律打着拍子,吹到抒情的部分总会闭眼睛,身体随着旋律微微地摇动着,我每次都坐在小板凳上,听着那悠扬的笛声。有时我也会和着那笛声打着节拍跳起舞来,像只快乐的小老鼠,总是笑得那么开心。父亲的笛声亦常引来左右邻居们的驻足、聆听、赞叹。

然父亲的这一生坎坷,过得并不幸福,他这一世最爱的女子便是我的母亲和我。父亲和母亲是在单位举办的文艺晚会上认识的,当时父亲吹笛母亲伴舞,母亲那柔美的舞姿姣好的面容让父亲痴迷,父亲以他的笛音与才气追到了他喜欢的女子,后来他们结了婚便有了我。父亲很爱母亲,记得母亲很喜欢栀子花,父亲便在小院里种了几株,每到花开的季节,父亲都会摘下洁白的花朵,放在卧室的床头和客厅的茶几。整个家都氤氲在深深浅浅的香气中,父亲对母亲的爱就像栀子花一样,无需浓墨重彩,只在缓缓流过的时光里潜滋暗长,只渗透在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中。然如此浪漫的爱情生活却终究抵不过现实的冲击,母亲终因忍受不了贫瘠的生活,在那风雪交加的冬日,抛下父亲和年幼的我去追寻她所谓的幸福生活,那年我年仅六岁。

自此,父亲郁郁寡欢,时常对着栀子花发呆,或在院子里吹奏忧伤的曲子,用笛声诉说着对母亲的思念。原本清瘦的身躯愈发显得憔悴单薄,好些个亲戚朋友都来劝他,说她不值劝他再娶,可父亲不应依旧喝酒痴醉。许是因为我与母亲长得极像,父亲不再像以往那样照顾我疼我,而我亦因为过早失去母爱和不忍看到父亲痛苦沉沦的样子,开始痛恨起母亲来,那段日子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思念成灾,什么是家的温暖。一天,父亲又对着栀子花树出神吹笛,我实在忍受不住夺过父亲手中的竹笛扔到地上,并找来一把铲锹一边哭,一边抡起小胳膊愤愤的用尽全力要铲除栀子花好断了这思念的根,父亲起先被我疯狂的举动怔住了,后来他跑过来搂住我,眼里含着泪水摸着我的头哽咽着对我说:“是爸爸不好,害得毛毛难受,毛毛长大了,懂事了。”然后和我一起铲掉所有栀子花,并把那根被摔得有些裂缝的竹笛也放回箱子里收了起来。

之后再也没有听到父亲的笛声,小院子里栽种栀子花的地方亦改栽为银杏树了。这期间母亲也曾几次偷偷去学校看我,但都被我拒绝,我也没有再叫过她一声妈妈。

日子平淡的一天的一天过了几年,父亲又恢复了以往的神采,只是偶尔会在夜晚看到父亲抽着烟,落寞地站在装有笛子的箱子旁,手捂着胸脯轻声叹气,当时我只知道喜欢吹笛的他心痒了,却怕触及伤痛惹我伤心,其实我哪知道那时父亲就已染上了重病。现在想想如果当初我稍微细心一点,及早发现父亲的病情,就不会遗憾呆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少了些,如果当初母亲没有抛下我们,如果-----可世上哪有这么多的如果,有的只是无法挽回的结果,只有失去亲人撕心裂肺的痛。(所以希望父母健在的朋友们,请好好珍惜孝顺你们的父母,不要冷落他们的爱,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父亲再次吹笛是在我去县城读书的前一天晚上,那晚我们父女俩推心置腹地谈了很久。我问父亲怨不怨恨妈妈,父亲沉默了许久说:“不恨,既然我给不了她想要的幸福,那就随她去吧,只要她觉得好就好。”好傻好痴的父亲。我说我恨,父亲知道我的脾气倔,深深的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整晚我都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我扑在父亲的怀里哭着说不想离家上学,不想离开他,父亲宠溺的擦掉我脸上的泪珠,说女孩子要学会坚强,学会适应,学会自立。在帮我收拾完行李又嘱咐我了一番后,父亲亦眼露不舍问我还需要些什么,许是老天在提醒我,冥冥之中我竟对他说,我想听爸爸吹笛子。爸爸沉默了一会儿,微颤抖着手从那尘封已久的箱子里取出那根受了伤的竹笛,依旧用布将笛子上的灰擦干净,贴上竹膜,舔了舔干干的嘴唇,试了试,还好那竹笛裂缝的地方并未影响它的发音,然后便吹起最擅长的《梅花三弄》,那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好听也是这辈子终身难忘的父亲的笛声了。随着笛曲的高低起伏,我仿佛看到一朵朵新生的梅花傲立雪中,迎着风雪绽放,他们不畏寒冷,他们顽强勇敢,他们不怕失败。我随着笛声的起伏,心情变得舒畅起来,我从父亲的笛声中洗去了自己的急躁,抱怨,汲取了梅花勇敢、顽强的品质。

第二天父亲送我到学校,帮我铺好床铺后在转身离去时,我看到父亲深沉如水的眼睛似乎泛起了波澜,那深深一瞥,包含了许多不舍和浓浓的我这一辈子也报答不了的父爱。

母爱无言,父爱无边。父爱像一座山,给我最坚实的依靠。

后来在我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尽自己的孝道父亲病倒了,在医院的日日夜夜,看着最爱的人生命渐渐衰败,心被扯得生痛。最终,拼尽力气,也没能留住还很年轻的父亲。阴阳两隔的世界,残酷而无奈。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父亲那陈旧磨得有些许毛边的笛盒,打开笛盒,笛盒里静静的躺着那支竹笛和父亲病重时写给我的一封信,拿出竹笛看到裂缝的地方,被父亲粘连的完好无缺,亦如那血溶于水的亲情。父亲在信里说:“女儿,原谅你母亲吧,她是爱你的,再咋样是她把你带到这世上的,要感谢她让你看到这五彩斑斓的世界,让你能听到美妙的乐曲,不要再恨了,放过自己,放过她吧,给她一个爱你的机会。只要你们好,爸爸在那边也就放心了。”读完信我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父亲用他的一生教我学会承受,学会包容,学会感恩,学会释然,学会如何选择与放弃,学会珍惜,珍惜自己手中的幸福。

笛声三弄范文第2篇

好大的雪啊,这是早上起来的第一个反应。心中不免有些欣喜,虽然在东北漫天的大雪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我知道骨子里还是喜欢雪的,洁白,纯净,无暇,宁静,轻柔,可惜不能用尽辞藻来修饰。雪的美与生俱来,所以说修饰是多余的,暂且欣赏它那片刻的温柔吧。站在雪中,闭上双目,将身体伸展开来,任由那轻柔的鹅毛的飘落,扬扬洒洒,漫天的大雪,播撒激越,大气去又不失优雅。雪片是一个个音符,填满积雪的歌谱,跳跃在脸颊,双肩,手指,慢慢地袭遍全身,如同成千上万的吻,让你触不及防。面对此情此景,再多的忧愁、烦闷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心胸被涤荡得特别开阔,心情顿时清澈了几分。

思绪不由得随着雪花飘飘洒洒,一片一片。。。我借了一艘暖和的渔船,于江心,独居等待着一个雪来的黄昏,昏黄的云朵纷至沓来,你的脚步轻轻。想了好久,要在雪来的时候,吹一首练习好久的长笛,幽幽的笛声响彻山谷,让这诗意得音符随风飞舞。远处的岸边:寒鸦,枯树,老翁,连成一线。这样的风景,我失魂落魄,寒意碎了一地。雪来,寒鸦凄鸣,惊醒我所有的睡意。远处的老翁,不急不慢,收拾蓑笠、渔箱,悠然而去。我的渔船,寂寞地独立,笛声也渐行渐远。摇着我那一叶小舟,向岸边停靠。茫茫大地,满怀银装,眼前,一幅水墨国画演绎得淋漓尽致,是动的,还是静的,我也分不清啦。循着那双脚印继续我的旅程,此时此刻,这个世界好像都是我的,没有喧闹,没有争吵,有的是那无边际的静。是啊,这就是我喜欢雪的理由,在这里,你是自己的国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无拘无束,甚至可以无法无天。沿着曲折的山路,踏着吱噶、吱噶的歌声。本以为山穷水复疑无路,却不想喜迎梅花扑鼻香。想起一句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与梅是前世的恋人吧,雪少了梅,失去了韵味;梅离了雪,哪来沁人的馨香。

喜欢雪,不需要理由吧;如同喜欢一个人,是发至内心的。家是南方的,小时候是非常喜欢雪的,但是从没有让我难忘的大雪,除了上高中的那次,足足下了十几天。那是高三的时候,学习特别忙,但是却阻挡不了爱雪的心情,我们在操场上踢足球,打雪仗,堆雪人,玩的不亦乐乎,每次弄的脖子里,鞋里,全是雪的味道。那一年是雪灾年,记忆犹新,但是对我们而言,是欢快的,因为有雪。上了大学,来到了东北,雪花就像你最熟悉的伙伴,从来都不会违约,如同一个故人,每年都得见那么几次,不然会非常的想念。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试想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故人不辞劳苦踏雪而来,烧上一盆熊熊的炭火,煮着香飘四溢的火锅,促膝畅谈,海阔天空,再饮上几杯烧酒,真乃人世间的一大惬事。简单就是快乐,雪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我的思念,亦如同雪花,飞扬在这个季节,对人的思念,对事的思念。雪无声飘落,在你傲然的挺立中,邈远的清音悠悠鸣响。什么都不要想,屏住呼吸,聆听着那轻柔的一片一片……

笛声三弄范文第3篇

太阳晒满了东面的半个院子,有几匹寒蜂和耐得起冷的蝇子,在花木里微鸣蠢动。靠阶檐的一间南房内,也照进了太阳光,那小孩子只静悄悄地在一张铺着被的藤榻上坐着,翻看几本刘永福镇台湾,日本蛮子桦山总督被擒的石印小画本。

――摘自郁达夫散文《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

从富阳市中心顺着一条喧闹的街走下去,再转入一条狭窄的胡同。胡同原名“满舟弄”,现名“达夫弄”,到了尽头,便可看到一幢中式小楼,独立在富春江畔,这便是郁达夫故居。

郁达夫故居为民国初年江南水乡典型的“三间二弄”格局,乌色木门之外,屹立着少年达夫的铜制塑像,手握书卷,远眺春江。

步入院中,芳草萋萋,花木扶疏。郁氏上几代多为中医,有喜爱花木及中草药的习惯。现在的院子基本保持了郁达夫孩提时代的原貌。樱桃落叶,植东,柚子常绿,在西。靠近屋前的阶檐口又筑起了两个高台花坛,种植花卉和中草药。经郁氏家人的辛勤培植,据说当时一院绿树成荫,四季花草吐芳,曾是很像样的个儒医家院。

如今,故人不在,但当年郁氏先人种植的樱桃、柚子依旧郁郁葱葱,见证着小楼的春风秋雨。散落在院子角落里的那口大缸,是郁达夫幼时曾失足跌落过的鱼缸,他后来在《自传》中对此事有过很细致的描写,可见此事留给他很深的印象。

立在院中,隐约能听到市井的喧嚣之声,愈显院中清寂。自古而今,文人志士大多是孤独的,达夫生后如此,生前也是。即便是满腹的经纶,也抵挡不了一些人对他私生活的种种非议,这种不被理解的痛楚,想必只有习惯了“高处不胜寒”的人才能承受。可终究还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抵不过世俗的偏见,他选择了远走异国它乡。

一楼的正厅里,陈列了丰子恺、黄苗子、茅盾、鲁迅、郁达夫等名家的题字及画作。室内有郁达夫坐过的藤椅、睡过的床,尤其楼下右侧的大灶以及小小的竹篮,让人几乎触及故里老屋的气味。

二楼是郁达夫最钟爱的夕阳楼。在这里,他不仅度过了近两年独居苦读的“伟大的预备时代”,而且是他与孙荃成婚时的新房。他们共同给此房取名为“夕阳楼”,郁达夫有《夕阳楼日记》,孙荃夫人有《夕阳楼诗稿》存世。屋里支着旧纱布蚊帐,一架老藤编制的书架,除了竖插几本线装古籍,还有不少旧得发黄的英文、日文书籍――郁达夫读书藏书之富是颇有名气的,不知这些书是不是郁达夫生前留下的。

从二楼的阳台远望,富春江美景尽收眼底。远处山色如黛,近处江水似玉。水天一色的江面上,点点白帆在游走。无怪乎,郁达夫要将“一川如画”这四个字,请人写好后挂在书房里。窗外的几株芭蕉高且茂盛,几欲将一片浓绿铺洒在书桌之上。斑驳的光影,透过古旧的木格窗棂,斜斜地照在屋内。我终于体会到了达夫为何对这里情有独钟,在这里读书写字确实是人生的至境啊!

笛声三弄范文第4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是多么希望能到这两处旅游呀!学校组织的一次旅游活动,让我有幸领略了江南周庄美丽的小桥流水人家。

星期六的清晨,第一道曙光冲破云层,唤醒了我们。我们一反常态,麻利地穿衣洗漱。爸爸提着包,背着相机,我们便去金三角乘车。在一阵汽笛声中,一号车满载游客向周庄进发了。

漫长的五六个小时在大家焦急的心情中一秒秒过去了,我们终于到达了昆山。在驶向周庄的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道:“周庄,它是江南第一水乡,还跟传说中的沈万山有关……”导游绘声绘色地讲,我们全神贯注地听,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周庄。我们下了车,随导游走。导游先带我们去看双桥胜景。刚一到,我的目光就被吸引住了:两座石拱桥安祥地躺在碧玉般翠玉无暇的小河上,不过,两座桥形成了一个直角。导游还跟我们说了画家陈逸飞与双桥的故事。我们走过其中一座人,向张厅走去。

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仍不难看出张厅昔日的风采。大厅里宽敞明亮,厅堂里陈列着红木家具,张灯结彩。墙上还有一幅对联,引人注目,上联是“桥从门前进”,下联是“船从家中过”。大厅一侧,有一条幽深的陪弄,陪弄里光线昏暗,乍一看,没有尽头。左边的墙上点着几盏油灯,更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沿着陪弄走出去。转几个弯,我们来到了闲静素洁的后花园。后花园周围,一群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簇拥着花园。翠竹摇?觯?驶ǘ峰??荻?阕鹤乓惶跤鼗氐男【丁;褂幸豢樘????徵缣尥福?喟兹缪???蝗嗣浅莆?裱喾妗0嗣媪徵绲挠裱喾?∏傻幕ㄔ疤砹思阜至樾阒??U盘?糙孜萝暗乃?蚯槿ぃ?叫蚜舜蠹业幕尘梢馐丁@??灏俣嗄瓴咨#???梢谰桑??矣∠蜃钌畹模?故切?┙质兄械哪欠荻烙械哪?埠偷溲拧

参观了张厅,我们又走进了沈厅。沈厅的大堂上有一方牌匾,三个苍尽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松茂堂。这三个字是清末状元张謇所书。厅里梁柱粗大,刻有飞鹤、蟒龙等许多的花饰。砖雕门楼上刻的人物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真可以与网师园中的门楼相媲美。在沈厅中,还有一座沈万山的坐像。它面前摆着金光闪闪的聚宝盆,惟妙惟肖。

我们又来到了一座石桥上。石桥下涓涓细流,石桥上蓝天悠悠,岸边杨柳依依,水面上,画舫底轻柔地与水面擦肩而过,长长的河水一直流向远方。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这与沈厅的富丽堂皇和张厅的宁静典雅截然不同,就像飘行在水上,隐约听到飘忽水上的姑苏民歌。

周庄的美景在我心中徜徉。抱着这份怀念,我又参观了虎丘。虎丘的剑池、宝塔都让我流连忘返。

我又参观了留园红色的木柱,碧绿的池水,美轮美奂的太湖石。

游览了留园,我们带着美好的回忆回到了家,结束了愉快的旅程!

笛声三弄范文第5篇

公元2008年8月的某一天,谁也没有留意黑天鹅是否扇动了翅膀,华尔街似乎一夜之间就被金融海啸袭击得气喘吁吁。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没有受到硬伤,但经济危机造成的恐慌,还是侵蚀了各行各业。

我退出商界潜心写作,倒不是被海啸呛得躲进高楼,只是想趁着经济危机之时,探究一下财富魔咒的密码。

闭门写作的时候,总喜欢把QQ也挂上,尽管隐身,还是觉得有很多朋友陪在身边。那种默默相伴或偶尔留下的信息,即使是在深居简出的日子,也不曾感到孤独。

或许,我的网名“呐喊”带了点辛辣味,经常会有些陌生人要加我。一日,陌生人里跳出一个网名叫“魔笛”的头像。

魔笛:呐喊,你为谁呐喊?

呐喊:为大地呐喊!为苍穹呐喊!

魔笛:呵呵!那除了意气,还得有副金嗓子。

我似乎感觉他笑了,笑得我有点森然。

呐喊:你是谁?你为什么叫魔笛?

魔笛:我是魔笛的忠实使者,我希望以魔笛领舞人类,让世界变得和谐。

呐喊:啊哈!你的志向比我远大,你现在哪里?

魔笛:我正在寻找能够真正吹响魔笛的人。你呢?

呐喊:我在探究打开财富魔咒的密码。

他随即给我发来一个场景音乐,我正写得有点累,就打开麦听了起来,这叫什么音乐?分明是怪兽在嘶叫!我立刻把它关了。

魔笛:为什么不听听这魔笛的声音?

呐喊:魔笛?这喧杂、焦躁、狂乱的声音就是魔笛之音?

魔笛:是的!它喧杂、焦躁、狂乱,是因为混杂了各个层面群体的声音,这就是当下的世界。

呐喊:真奇妙!我似乎听到了底层民众的嘶喊,富人们的呼啸……他们正围绕着财富在狂躁地喧嚣……

魔笛:看来,你与魔笛有些缘分。如果你能听懂这声音,它就会指引你解开正在苦苦探索的财富魔咒。

呐喊:它有这么神奇?

魔笛:当然!按照民俗,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大家都会隆重地迎接财神,生财有道的儒商鼻祖范蠡就是民间敬奉迎接的文财神之一。

呐喊:财神与魔笛又有什么关系?

魔笛:这就要从文财神范蠡讲起,你先加我吧!

带着一种似信非信以及梦幻般的神秘,我把魔笛加为好友。

于是,他便给我讲了这管神奇魔笛的故事:春秋末期,范蠡帮助勾践复兴了越国,这虽然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却因此失去了心爱的女人西施。“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悄然激流勇退,离开越国。后来世人为了美化范蠡和西施这段才子佳人的神话,幻化着他们双双携手泛舟五湖,陶然于他们的爱情世界。其实,越灭吴后,西施便做了扬子江的美人鱼,一代佳人充当完政客们的棋子后,就香消玉殒了。内心极度疼痛孤独的才子,终日不离的只有当年曾让西施藏刀刺杀吴王夫差的那管竹笛。从此,精通韵律、酷爱管乐的范蠡每当睹物思人之时,就吹奏它以寄托对西施的绵绵思念。

权力、财富和女人,自古就是男人们狂热追求的永恒主题。丢弃了权力和女人的范蠡,唯有把剩下的精力全部集中在财富的追逐上。

当他带着全家老少辗转来到齐国时,银两已经所剩无几。为了生存,他只好在海边结庐而居,带领儿子戮力垦荒耕作。辛苦劳作之余,他便静立礁石之上,思考着怎样赚钱。虽然他能治国、会弄丝竹,但对经商是隔行如隔山。一个思绪纷繁的星夜,他吹奏了多支曲子,直到星星们都听得伤感四散了,他还是欲罢不能。腰酸了,腿软了,他盘腿坐在礁石上,继续吹奏。海水仿佛被他感动了,起舞着为他伴奏。最后,他的嘴唇吹得麻木了,心中的佳人也吹得模糊了,疲倦地倒在礁石上,抱着竹笛沉沉地睡去。第二天醒来时,一身白霜,甚至连竹笛都银装素裹了。他伸出舌头舔了舔,竟是一股熟悉的咸涩味。顿时,冒出了一种灵感:是盐!原来用海水晒盐这么容易!

要知道,那个年代,盐可是百姓人家的稀缺之物。他立即付诸行动,没花多少年,就积累了数千家产。此后,每每弄笛,他都感觉到笛的韵律中会涌出阵阵思潮,这思潮牵引着他萌发出各种有关财富的灵感。最让他豁然开悟的是:原来财富也是依着内在的韵律流动的,它就像水,聚散有时才能畅流不衰,积聚得太久就会滞塞变质直至腐臭崩溃。于是,每当财富积累到一定时候他就施善乡梓、济民救灾。后来连旁人都能听出当他努力创造财富时,他的笛声是低缓沉实的,只要笛声高昂激越起来,他便开始了散财施善之举。

他三聚三散的胆量与从容,绝不是来自虚无缥缈的自我精神释放,而是出自对自己思维指导方式的自信,他的这种思维指导方式充分地体现在根据他的竹笛韵律编写的《计然篇》里。而《陶朱公理财十二则》就像掌管财富大门的钥匙一样,教会了人们怎样施行财富聚散。他的故事和神韵一代一代流传着,后人们便把陶朱公塑造成了民间敬奉的财神。

呐喊:原来如此!这魔笛还真是来历不浅。只是我不明白,范蠡既然这么会经商,能够像神一样掌控财富,又有笛声的牵引,他的后人理应富甲一方、卓然为圣,可如今怎么踪影全无、消弥人间?

魔笛:这很好解释,范蠡虽然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商人之一,但他却不是一个教育家。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上,为此,他可以牺牲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更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他的大儿子因为小时候经受过贫穷,成了守财奴,以这样的胸襟和资质是成不了大业的。而二儿子和小儿子是在蜜罐中长大的,拿今天的话来说,是典型的“富二代”。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楚王处死,小儿子整天与一帮富家子弟厮混。他的后代最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呐喊:那他的竹笛传给了谁?

魔笛接着讲了下去:因为儿子们让他失望,临终前,他把那管竹笛托付给了当时的一位叫管生的制笛高人,并希望他解出笛声的奥秘。这位管生比范蠡还精通音律,尤其擅长竹笛。经过他的精心制作,范蠡的竹笛竟然能发出魔幻般的曲音,管生就把它取名为“魔笛”。只是,这支魔笛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吹响的,为了破解这个魔笛之谜,不知有多少人费尽了心机,但也终无斩获。年深日久,也就逐渐被人淡忘了。

呐喊:你是怎么得到它的?

魔笛:因为它一直藏在我先祖的箱子里,只是世世代代一直无法破解。

呐喊:我觉得你说得有点玄,而且感觉不真实。难道你说的魔笛就是范蠡留传下来的那管竹笛?

魔笛:是不是,你可以自己去考究,我只是想把这个故事告诉你。

呐喊:一管竹笛怎么会这么神呢?

魔笛:如果你通晓音乐,你就会明白,有些音波可以由声波的振动频率来诱发大脑的脑波产生同化现象的。比如α波它就能控制人的情绪、θ波能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而β波却能令人紧张和兴奋……巧妙地使用这些音波就可以让人进入一种幻觉状态。

呐喊:我相信音乐有这个魔力,因为我粗略地研究过音乐,它大部分都是由这几个音波组合的,它能将人带入一种接近潜意识游荡的“出神”状态。可我不明白,它与财富能有那么密切的联系?

魔笛:是的,这就需要你用心去倾听、去感觉了。

呐喊:那我是与魔共舞,还是与魔共歌?

魔笛:只要你不走火入魔,共歌共舞皆有正果。

呐喊: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并不缺乏范蠡那样的商业头脑,遗憾的是他们也像范蠡一样没有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当富一代千辛万苦地积累了财富以后,却不能如愿地传承下去。范蠡虽然没能逃脱“富不过三代”的命运,但他却乐善好施,赢得了百姓的尊重。而当今的很多富商却一心只想着把自己打造得金碧辉煌,不愿对社会承担责任,对穷人更是缺乏慈善之心,所以社会上才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仇富现象。

魔笛:财富是不好驾驭的,它能使人高贵,亦能让人堕落。

呐喊:只可惜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只知道疯狂地追逐财富,而忽略了财富性质和真谛的存在。这样对待财富,所得到的荣华富贵怎能不像过眼烟云?甚至还会给自己及后人带来灾难!

魔笛:但愿魔笛能发挥神力,帮助你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财富、把握财富。

笛声三弄范文第6篇

——题记

一、勇敢的孩子

1994年7月,当太阳刚刚升起过,原本在天堂里的我出入了这所谓的人间。一束光线笼罩着我的身体。于是我开始相信自己,定是被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我听妈妈说,小时候的我几乎是不哭的,从6岁开始,我就一个人背着小书包上学,不用父母接送;在黑夜中寻找自己家中经常走丢的老猫,一点也不害怕。那时候的我在想,,父亲总是不在家,,我应该当个“小男子汉”;即使我只是个女生,但我一直很倔强地宁愿当个男生。七岁时的七月天,我一个人在家门口玩石子;八岁时的七月天,我一个人拿着石头在地上画自己;九岁时的七月天,我还是一个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却从不寂寞。十岁时的七月天,我转学了。陌生的环境,我不喜欢,却不得不接受。我没有任性,却开始学会写日记,只是为了给自己添加勇气,一直生活下去的勇气。然而,有一天,我尝到了挫败的滋味。语文课堂上朗读课文的我,因为腔调和他们不同(也就是普通话不标准),受到了嘲笑。当时的我,愣了愣,也笑了笑。可十天后,教室里爆发出的轰鸣掌声是因为我的朗读。一直相信自己天生是赢家,因为有勇气在我的耳边围绕。

二、孤独的孩子

我的名为雁。

长大以后,我的身边总是有人围绕,说说笑笑的生活一直都有。可每次当别人疯狂谈笑时,我却会突然安静下来。我喜欢诗人李清照,好像她明白我所有的心思,每一首词都写入我心中。“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问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孤单究竟是什么含义?我总是这样问自己。也许郭敬明也不能回答。

而孤独的孩子,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三、七月的孩子

笛声三弄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李清照 咏春词

信手从易安居士的咏春词中拣选出两三首,与同好者共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现代人再没有谁睡过藤床纸帐了。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想像着“梅花纸帐”的淡雅,恨不得马上在自己的卧室里置上一架。有花以养目,有沉香以怡神,有素纸以安心。读一卷书,或诗词,或经文,想想都惬意、舒服。和现代人相比,还是古人会生活,懂得享受。也许是我们现在有太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了,使得我们再不能像古人那样去关注“春花秋月”。

李清照的“梅花纸帐”并没有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恬适和快乐,因为她最至亲的人不在身边,随亲人逝去的,还有那份缠绵的柔情。所有的诗人都是敏感的,只有一颗敏感的心才会对一片秋叶的飘落、一朵春花的盛开寄托无限的情思。不知道李清照看到沉香燃尽的时候,心里的那份孤寂可否一心承载,她是否想到的是柔情远去后的冷清。她说:“沈香烟断玉炉寒”是不是影射自己的心情呢,追忆当年的两情相悦,伤怀眼前的孤枕难眠。哪怕是简陋木床,哪怕是粗布棉被,只要鸳鸯交颈,寒夜也温暖,而现在,虽然是“梅花纸帐”,但孤枕寒衾,也让人长夜难奈。春夜还有几分的寒意,而如水的心情,更平添几分寂寞。

无声的夜会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但笛声悠扬的夜,会让伤心的人更伤心。也许是呜咽的笛声让夜色更觉清冷的原因吧,而比笛声更悲凉的,却是箫音,如果此时箫声响起,李易安的眼泪是无论如何也忍不住的。清冷的夜,如泣的笛声,几行清泪,此情此景,无法让人不动容,无法让人不伤心。

伤心的程度是无法形容的,但李清照告诉了我们她有多伤心。空对雅致的藤床纸帐,心里却了无佳思;动听的笛声,在她眼里,只会惊破了梅心的春意,并不能激发半点的快乐心情;淅沥的春雨,并不能让她感觉到生机,只会催下伤心的眼泪;她想到箫音,因为她必有伤心的悲泣,这声音太象箫声;由箫音又想到吹箫人与知音双宿双飞;空楼独倚,断肠人泣,梅花虽美,无人可赠。伤心!我看到的是满纸的伤心!

这首词词牌叫做《孤雁儿》,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李清照有意为之,连词牌都带着几分寂廖之意。

思念之苦,想不出还能有多深;离别之意,想不出还能有多苦。后主词也有太多的悲凉,但那是一国之君的悲凉,虽然大气,但有时未免离人间太远。李清照的伤心,是一个普通人的伤心,她的思念之苦似乎你我都经历过,都可以感受得到,只不过,她叙述得太真切,无论什么时候,读起它,都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彻骨的痛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十三岁的李清照,这一年避难金华。金华双溪,是着名的风景区。前两年,我曾在仲春时节游过金华的武义。熟溪廊桥,郭洞古村,都美得能让人忘情。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有非凡才情的易安居士呢。周辉的《清波杂志》曾记载,李易安在南京时,“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雪天尚且如此,何况春意盎然时节。但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恐怕满眼的春色已经不能再让易安居士有那么多的情致和诗兴了。

国破,让一个有爱国热忱的词人悲愤;家散,让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女人伤心;物失(李清照珍藏的文物丢失),让一朝才女扼腕。在这样的心境下,李清照只有写下这首武陵春以寄托情怀。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天在怀有不同心情的人眼里,景致和情绪都是不同的。在赏春人的眼里,是万紫千红的。后主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这里,读者似乎可以嗅到轻风送来的花香;:“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在追忆亡人的情绪里,春色只能使人更添哀愁。梦窗词中的春天,因为爱妾的亡故而使人伤怀。而李清照的眼里的春天,就更有让人难以排遣的愁苦,她不仅仅失去了可以琴瑟相和的丈夫,还失去了把玩在手的字画古玩,就连居所,也无定处。这些令人心痛的情绪堆积在一起,在心头挥之不去,春天,再不能让她有任何美好的兴致和情绪了。落红千片虽然伤感,但毕竟有色彩和香味,可以闻得到,看得见。但当花入尘埃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花香的感觉了,这时,对花香只是一种追忆和缅怀,如同我们缅怀一位逝去的故人。陆放翁《卜算子》有云:“零落化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碾作尘的花是不可能再闻得到香气的,所谓“香如故”只是在回忆中的零散的片断而己。

“女为悦己者容”,当昔人已经与自己阴阳两世的时候,梳妆又为了谁呢?没了情致,人也就倦懒了。思念亡人,最伤心的时候,莫过于再现当年的情景。当年的李易安,一定也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时候。现在一个人梳妆,怎能让她不再次想起两个人卿卿我我的场面,这样的回忆带给她内心的痛苦折磨,她又如何承受得了。勾起回忆,旧景重现,对李清照来说,是最痛苦、最无法面对的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让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女词人都没了言语,此时,说什么都无以寄托哀思,说什么都不能排遣伤心。春天,带给她的,只是一片春愁。

愁有多深,愁有多苦,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愁似乎是一个不可以计量的东西,但李易安却清清楚楚地给了你一个愁字的斤两。佛家认为:我们眼中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反映。因此,心里装满了哀愁,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哀愁的化身。春是愁的,花是愁的,连溪上的小舟,都是用来装载哀愁的,只不过这愁多得装不过来

词中的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最为传神,可谓千古绝唱。词人毕竟是词人,当听说距此不远的双溪春色秀美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有了游春的念头,但对于当时的李清照来说,她游春的念头也只停留在“也拟”的阶段。估计在以前,应该是立时前往,应是“不禁泛轻舟”,但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也就没有这样传世的佳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穷而后工”。李清照此时,只是想起,并且,一想起就会失落,无家无国,无至爱之人,她如何敢去溪上泛舟,她怕那轻舟绿水,只会凭添一份哀愁,让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时代越来越进步了,现在八零后的年轻人在感情问题上似乎越来越洒脱了。身边的朋友经常说,不喜欢有些人叽叽歪歪的,这种所谓的叽叽歪歪,有时候就是指对感情的拿得起来放不下。亲近的人远行了,不在身边了,随便哪儿不能抓来一个陪在身边,什么生理需要,心理寄托,一下子就全解决了。“闺怨”这个词现在好象在年轻人的字典里再也寻不到了,既使提起这个词,也是用来对一些“痴情傻瓜”的嘲笑。

没了深闺,也就没了闺怨,也没了那么多的一往情深。感情变成了麦当劳式的快餐,囫囵吞下,充饥就成,没人去细品,觉得没有必要。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我们现在都吃得饱,穿得暖了,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都在追求着一些其他的什么东西,或名,或利,甚至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其实,无外乎都是一种心理的寄托和不甘寂寞的快慰。当舒服得不能再舒服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折磨自己,其实,都没有认真体会“舒服”的好,只是舒服了两天就腻了。

扯远了,还

是谈谈李!清照的词吧,这首《点绛唇》是典型的闺怨词。深闺的妇人,思念自己的郎君,再普通不过的离愁别绪,有人心里苦了,就那么生生地捱着,而李清照则把心里的苦清晰地写出来,说出口。就像我们有时心里烦了,想找个人聊聊一样,当我读着这首词的时候,似乎能听到李清照低声的倾诉。 “柔肠一寸愁千缕”,真的非常地想他,心里的思念,千丝万缕的,剪不断,理还乱。“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春色是美的,所以我们惜春,但春去是让人伤心的;花是美的,但落红是悲凉的,何况是雨打落花,雨声如泣,落红如泪。而比这一切,更让人伤心的,是爱人的别离和逝去。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一个“遍”字,贴切地描述了李易安的心情。等待归人的焦躁和烦闷,使得人不可能心静如水。李清照一定是来回地在檐下踱着脚步,轻抚着雕栏。台前的咫尺空间,被她用脚步仔细地量了千遍,她也许已经能数得脚下楼板的数目。这就是一个思妇烦闷又难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有才情的李清照,此时也会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没情绪,苦守着一份期待,一份盼望。

笛声三弄范文第8篇

王建中的《军民大生产》就是由同名歌曲改编而来,它的创作原型是陇东民歌《推炒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也改编自同民歌曲,它的创作原型是陕北民歌《当的哥哥回来了》与《女孩担水》;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改编自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后期不少备受好评的钢琴音乐如《兰花花》、《正月新春》、《解放区的天》都是以陕北民歌为创作素材,刘庄的《钢琴变奏曲》、尚德义的《喜丰年》、崔世光的《山东民俗组曲》等都是以东北民歌为创作基调。这些根据多地民风民俗改变而成的钢琴音乐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作品的原貌,在延续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也赋予了这些音乐新的含义。

钢琴音乐模仿民族乐器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是以中国长达几千年的音乐沉淀为基础,创作者对中国民间乐器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后来对传统乐器的模仿逐渐成为了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段。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模仿弹拨乐器、吹拉乐器、打击乐器的音色,使得钢琴音乐拥有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韵味与意境。《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就是模仿的弹拨乐器,作曲家通过钢琴不同的表现手法在钢琴音乐中再现了古琴声,曲中分别用钢琴的琵音、依音、和旋模仿古琴的单散音、滚拂散音、复散音,在音乐中听众可以感受到古琴带来的空旷之感;

《冀北笛音》则是模仿的吹拉乐器,创作者同样通过钢琴不同的演奏手段再现笛子的各种声音特点,通过钢琴的各种装饰音来模拟笛声的颤音、滑音、花舌音等,在钢琴音乐中听众可以品味到笛子所创造的飘渺悠远之感;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综合性模仿较为显著,在这首钢琴音乐中听众可以听出箫、古琴、琵琶、古筝等各种民族乐器的声音,箫声的悠远绵延、古筝乐的清晰圆润、琵琶声的慷慨激昂等都通过钢琴不同的演奏手法完好的展现出来。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模仿不仅使钢琴音乐有了不同的韵味与意境,同样对中国民间乐器的传播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旋律与和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钢琴音乐旋律的调式大都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就如黎英海的《蓝花花》、《采茶扑蝶》、《三十里铺》、《嘎达林海》、《绣荷包》等,这些钢琴音乐在旋律上多次用了转调,并且融入了许多地区的音乐元素,使得作品的民族化氛围更加浓烈。中国审美讲究中庸。追求神似,就如中国的水墨画一样,追求意境深远,中国钢琴音乐就继承了这一审美理念,创作者内心的激昂在那线条旋律中表现得一览无余。

黎英海的《夕阳箫鼓》中有一段就是用连绵起伏的大乐句线条来表现月夜的美丽,其中的伴奏选用弱音,由此同大乐句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飘渺的氛围,更加凸显了夜色的美妙。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大都选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作曲者传承了中国审美中以清丽色调表现激昂情感的思想,刻画出一幅幅生动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