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张仲景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仲景的故事范文第1篇

冬至的时候,在北方家家户户都会吃的东西就是饺子,但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的原因有很多人不知道,那么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的故事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冬至节气吃饺子的由来故事简介_冬至时节为什么要吃饺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传统习俗1、食俗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2、祭天拜祖

据文献记载,早在汉武帝元鼎五年便有冬至祭天习俗,后经历代逐渐制度化。

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该祭祀体现了国人敬天畏地尊重自然的情怀,表达了为天下苍生祈求风和日丽天气的愿望。

冬至"寓意阴极阳升、万物生长,这场"祭天礼"以古喻今,寓意国家复兴、与民同乐。

3、合家团聚

冬至在古代以来就是一家人团聚,整整齐齐在一起吃饭的时节,很多平时不在家吃饭的人也要回家陪长辈吃饭。

张仲景的故事范文第2篇

相传,汉代时期,河南南阳有户人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大的取名“大大”,小的取名“小小”。一天,兄弟俩同时发热,邀请当地名医张仲景医治。大大和小小,平日几乎形影不离,现在两个人都发热了,症状也差不多,旁人都对大大和小小的父母开玩笑:给你们的孩子看病就方便了,看一个就等于看两个,一个方子两人服就可以了。不过,玩笑归玩笑,张仲景深知凡病有“内同而外异,外同而内异”的特点,大大和小小虽然表面上症状相似,但张仲景断不会只给其中一个看病。

小小:伤寒少阳证

张仲景首先是给小小看病。小小除了发热之外,嘴里感到苦苦的,有恶心的感觉。小小的父母还说他最近脾气很差,也不喜欢吃东西了。张仲景看了看小小的舌苔,只见舌苔薄白,脉象是脉弦。根据小小的这些症状表现,张仲景认为小小应该属于伤寒少阳证。

伤寒少阳证:一般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目眩,舌苔薄白,脉弦。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外邪伤寒侵犯到少阳,邪气与正气互相斗争,当正气胜的时候,就会将邪气逼到体表;当邪气胜的时候,邪气会潜伏于内阴,所以会出现往来寒热,也就是病人会感到忽而发热忽而恶寒。足少阳胆经起源于眼外角,其分支下行胸中,经过膈肌,络肝属胆。当邪在少阳,导致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就会产生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以使得胃口很差,甚至有恶心想吐的感觉。

邪气在表的,应该发汗解表;邪气入里的,则应该吐下。现在邪气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汗、吐、下这些方法就不适合了,应该采用和解之法。所以,需要选用能够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的方药,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这样才能解除病症。

既然已经诊断清楚,张仲景就开出了以下药方:

柴胡(24克) 黄芩(9克) 人参(9克) 半夏(9克) 炙甘草(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柴胡为主帅,解体表的病邪;黄芩清体内的湿热,也就是清里;生姜帮助柴胡驱赶体表的病邪,亦可以止呕;半夏帮助黄芩清体内的邪气,也同样有止呕的作用;而人参、大枣、炙甘草三味补药,辅助人体的正气。七味药一起驱赶外邪,清理内邪,扶助正气。

大大:少阳阳明合病

看完小小的病,张仲景开始给大大诊断了。对比之下发现,大大很多表现是跟小小相同的,但是大大还伴有呕吐、大便不通的情况,而且大大的舌苔是黄的,与小小的薄白有区别,脉象上大大弦数有力。因此,张仲景断定大大跟小小并不是一样的病,大大属于少阳阳明合病。

少阳阳明合病:一般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胁热不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由于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伤寒少阳证的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腹泻、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来应当禁用泄下的方法,但在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所以既要和解少阳,又要内泻热结。

于是,张仲景在给小小的方子上作了点改动,去掉人参和甘草,加大黄、芍药和枳实:

柴胡(24克)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 生姜(15克) 枳实四枚(9克) 大黄(6克) 大枣12枚

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治疗体内热结引起的便秘,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三者相辅相成,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引起的忽冷忽热加之腹痛便秘;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大小柴胡汤诞生

因为两个方剂的组成有些相似,生病的又是一对双胞胎,为了避免混淆,张仲景就在给大大的方子上写了一个“大”字,给小小的方子上写了一个“小”字。大大小小分别服用了这两个大小方,第二天就痊愈了。后来张仲景也经常用这两个方子来治病,效果屡试不爽,到了晚年撰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也将这两个方子记了下来。或许也就是这么一种巧合吧,这两个方子都是以柴胡为君药,对比起小小的“小”字号方专于和解少阳一经,给大大用的“大”字号方力量更大一些,于是“大”字号方就命名为“大柴胡汤”,而“小”字号方则就是我们熟悉的“小柴胡汤”了。

大小柴胡汤对比

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

大黄、枳实、芍药 人参、炙甘草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 伤寒少阳证

现代应用

1.内科病:

慢性肝炎、肥胖、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高血压病、急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症、胃酸过少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胆囊炎、胆绞痛、胆结石、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肠炎、习惯性便秘、呕吐、肾盂肾炎、膀胱炎、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2.外科病:

上消化道穿孔、疖痈、丹毒、肩关节周围炎。

3.皮肤科病:

荨麻疹、青年痤疮、带状疱疹、脱发。

4.五官科病:

角膜炎、虹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耳鸣、副鼻窦炎、急性咽喉炎、急慢性中耳炎。

5.精神神经病:

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

1.呼吸系统疾病:

疟疾、结核性胸膜炎、肺结核、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道功能紊乱、咽峡痛、扁桃体炎。

3.泌尿系统疾病。

肾盂肾炎、激素依赖性肾病综合征。

4.其他:

糖尿病、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肌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癌症、艾滋病等。

5.妇产科病:

产后发热、妊娠恶阻等热入血室证。

张仲景的故事范文第3篇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纪念神医扁鹊

家家户户习惯在冬至这一天包饺子吃。民间传说,这一习俗与纪念神医扁鹊有关。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年齐国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县鄚州镇)人。他一生“兔疾行医,周游四方”,走遍了现今的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热情为群众治病,成为远近驰名的医生。传说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天气格外冷。人们的耳朵冻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冻烂了。这一天扁鹊来乡间为老百姓医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难受。怎么办呢?他就教人们熬“祛寒矫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矫耳”做熟吃。果然,人们吃了“矫耳”饭,喝了祛寒汤,顿时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烂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户户感激扁鹊,说他是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医。这一天正好是冬至节。以后为了纪念扁鹊,每年冬至都包饺子吃。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女娲造人

在怀川地区,还有一个冬至吃饺子的来历传说。上古时期,女娲在神农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十分着急。于是,女娲就用针线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个个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线让这个泥人用嘴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边时,一个好主意瞬间在头脑中诞生了。她用一根线,一头拴住泥人的耳朵,一头让泥人紧紧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怕冻掉耳朵,也用一根线一头拴住耳朵,一头咬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耳朵的形状。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怀川地区传开了,延续至今。

张仲景的故事范文第4篇

该疗法被南阳张仲景传统医药研究会评为特色疗法,2010年荣获中国民间名老中医学术研究会特色医疗创新奖。其不同凡响的神奇疗效令无数患者及亲眼所见的人震撼!堪称国粹中医的骄傲!结缘该疗法,必将颠覆您的固有观念!真切地感受什么叫真正意义上对生命健康的关爱与呵护!惊叹中医之不可思议!领悟立竿见影之真谛!从而领略民族瑰宝中医药的神奇魅力!而后定会慨叹:还是我们中医伟大!这才是中医之精华!听听切身受益患者发自肺腑、由衷的感慨:应该大范围推广,快速解除广大患者病痛,造福社会!

个案分享可见一斑:李灵仙女63岁,资深医师(儿子是某市某医院领导),诊疗前身患多种陈年老病,1.脑血栓导致的顽固性头痛头晕昏,2.严重失眠,3.飞蚊症、视物重影眼干涩,4.颈椎病脖子僵硬不能转动带颈椎套,5.冠心病(胸闷、心悸绞痛不敢平躺)6.高血压,7.便秘,8.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不能久站弯腰,双手不能提5斤以上重物上三个台阶,浑身乏力,9.双侧腿肚充气一样憋着疼麻木,10.盆腔炎腹部坠胀痛,11.口臭口苦,12.尿频尿失禁。每天要服用8类药物得以维持,痛苦至极,生不如死!共治疗6次上述病症完全解除,彻底摆脱药物束缚。事后力劝其女儿改行学习该疗法,还要投资入股!同时有感而发一首打油诗:为求医年年上当,当当不一样。为健康,要继续上当,才有康复希望,不小心碰到赵医师,这一当上的我心花怒放!精彩病案故事不胜枚举!

太玄乎了是吧?肯定会有这种感觉!鉴于此,我们特别推出免费传授部分技术(暂定为风湿骨病类,原培训价3980元),先感知、认识、领略、信服此言不虚,认可该疗法后再谈扩展诊疗范围事宜。至此,只需支付860元即可(此款含技术资料、一套相应器具、可治疗15-40个病号的特制中药等)。朋友!切实认真落到实处,你会发现这是通往极致医术之路的一块儿敲门砖,豁然别开洞天,惊喜连连!

温馨提示:凡经历了漫长而艰辛求医之路,饱受病痛折磨以致于丧失治疗信心的患者朋友不妨一试!否则不用浪费口舌及钱财!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兴隆路65号

张仲景的故事范文第5篇

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e,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f:“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刘禹锡集》)

注释:

a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期著名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华佗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可惜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b 曹公:指东汉末年政治家曹操。

c 荀文若:荀,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士族,少有才名,初依附于袁绍,后投奔曹操。官至尚书令而参与军国大事。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迫自杀。

d 仓舒:曹冲,字仓舒,曹操和环夫人之子,深得曹操宠爱。只可惜还未成年就病逝了,年仅13岁。

e 史氏:原指史官,此指记载华佗被杀一事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f 壬人:奸佞之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大意:

史书上说华佗因自恃其才能卓著而厌恶服侍权贵,所以才被曹操所怨恨。荀谒见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关系到人命,应该考虑他的才能而宽恕他。”曹操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这样的鼠辈呢!”最终因为拷打而使华佗死在狱中。等到爱子曹冲生病将要死的时候,曹操发现请来的医生都不能治好儿子的病,才开始发出后悔杀死华佗的感叹。唉!凭着曹操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的深明韬略,还是如此轻易地杀掉了有才智和能力的人。荀凭借自己的智谋、门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来责问曹操,还是不能使他的怒气平息。执政者发怒,真是令人害怕。但这样的事情也是执政者应当谨慎的啊!

推究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这件事的原因,是为了使后人放宽对有才能之人的刑罚,采纳贤德之人的劝告,而惩戒残暴之人的轻率杀戮。因此将华佗自恃才能到曹操有悔意,全都详细地记载在了史书上。后世不懂史家用意的人,却用这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真可悲啊!贤能的人不会没有过失,假如按法理处置,有的人一定会提出宽恕他的请求。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人才呢!”竟不知到了后悔之时,才会痛惜人才的不可多得,甚至会发出惋惜人才的叹息。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譬如他已经死了,又该怎么办呢?”竟不知到了后悔之时,才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这难道不是极大的悲哀吗?

【点评】

华佗是东汉末年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名医,他为关羽刮骨疗毒、为曹操治疗头风病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历史上的华佗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发明了麻沸散,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如今很多人都用“华佗再世”称誉医术杰出的医师。

张仲景的故事范文第6篇

宛西制药,吃螃蟹的“第一人”

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宛西制药就是凭借着这种勇气赢得了第一战。“药材好,药才好。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的媒体广告让宛西药业受益匪浅。较早的广告宣传,对消费者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扩大市场容量的同时也坐上了六味地黄丸第一品牌的宝座。

宛西制药成功了,引来了更多的竞争者,欲享受这块被做大了的蛋糕,但多数的厂家仍是将竞争的手段局限于拼价格、抢终端等方式。虽然这也是竞争的有效手段,但当众多的厂家都采取这种策略时,恐怕谁也无法从中受益。笔者认为,依六味地黄丸千年古方的可信性、确切的疗效、实惠的价格及消费者日益增强的保健意识和消费的日趋理性,加上各厂家的宣传,六味地黄丸的市场仍会有较大的增长可能。从目前市场的情况看,仍然存在着知名品牌空缺的现象,也就是说市场允许再出现几个全国知名的品牌,各厂家若想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应该更从品牌的角度着手,而不是仅仅限于这些低层次的竞争手段。

九芝堂的“第一桶金”

九芝堂六味地黄丸就是在这个时候让消费者擦亮了眼睛。九芝堂也提出了独特的销售主张并对市场进行了细分,提出了“治肾虚,不含糖”的概念。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策略。针对六味地黄丸目标人群为中老年市场,而这个人群糖尿病发病率较高,不能吃糖,九芝堂提出“不含糖”,最起码对这部分人群较有吸引力。九芝堂已有300年历史,据说创始时间和同仁堂差不多。在九芝堂最近的张国立做代言人的广告片中,也强调了这一点:“九芝堂六味地黄丸300年品质……治肾亏,不含糖。”九芝堂为突显其悠久的历史,还投资了张国立的新电视剧《宋连升坐堂》,该剧故事的发生地就是以九芝堂药店为背景,并请张国立做代言人。差异化的策略、悠久的历史及张国立的名人效应,虽然不一定能赶超仲景牌,但也会成为一个较有影响的品牌。

品牌空间还有多少空白?

只有这种差异性的策略,才能使产品获得长久、较大的成功,显得有“技术含量”,而不是一味地去拼“体力”。然而,众多品牌的六味地黄丸还有哪些差异化之路可走,它的品牌空间还有多少呢?

“悠久”的浪费。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不但造就了许多名方名药,还成就了一些响当当的品牌,在群众中有着极强的可信度和号召力,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同仁堂,尤其是电视剧《大宅门》播出后,许多消费者对其更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在仲景之前一直是第一品牌,也是不多的全国知名品牌之一,但看看同仁堂在营销方面的表现,怎么都没法不让人感觉是在吃老本。产品很多,但真正在全国有知名度并且深受消费者喜爱的OTC产品并不多,在市场上的表现与其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不相符,这可能和同仁堂产品太多,从而导致精力有限有关,但笔者认为,更多应归结为其现代营销的水平不高的原因。同仁堂给人的感觉总是反应很慢,在《大宅门》播出之后,不知道乘势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倒是人家东阿阿胶利用当时的热播请斯琴高娃做代言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看过同仁堂做的一些平面广告有的竟给人感觉是那种短线操作的保健品,据说在北京同仁堂的药店,竟有将场地借给他人做会议营销的事情,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

再看看同仁堂六味地黄丸的广告吧!用了一个皇帝和两个大臣漫画形象(也不知是受《宰相刘罗锅》还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启发),笔者看了几遍没记住一句台词。这版广告绝对是配不上同仁堂这个品牌的。长此下去,同仁堂六味地黄丸这个曾经的第一品牌,不但不可能赶上仲景牌,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其他品牌赶上。同仁堂最大的卖点是什么?是品牌,是给消费者的可信度,甚至是堪称中药文化的老字号,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笔者相信只要将这些传达给消费者,同仁堂这个金字招牌将能发挥出巨大的品牌号召力,但同仁堂为何舍弃这些统统不用呢?

被忽视的“名医”。 宛西制药利用河南南阳是张仲景故乡的优势,将其六味地黄丸注册为仲景牌,给消费者以良好印象,可见名医这张牌对传统的中药营销还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过虽说张仲景号称“医圣”,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六味地黄丸也是源自《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但真正完成六味地黄丸研制的却是北宋的钱乙,六味地黄丸的成方最早见于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中。钱乙虽说知名度不高,但也不是一位等闲人物,和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并列为华夏十大名医。钱乙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南阳的宛西制药可以打张仲景这张牌,如钱塘和郓城也有制药厂生产六味地黄丸的话,为何不能打钱乙这张牌呢?

“微”中取道。 这里的“微”是指要细分市场。九芝堂从糖尿病患者分去了“不含糖”这块市场,但六味地黄丸还有较大的市场细分的空间。首先,可以分出女性用的六味地黄丸品牌,因为在肾虚的人群中女性占相当的比例,而事实上女性人群中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大有人在。以注册商标的形式起一个对女性较有吸引力的品牌,主打女性肾虚人群经常出现的症状,并以恰当的情感诉求来引起消费者共鸣,应该是可以成功的。其次,现在服用六味地黄丸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六味地黄丸的人群细分,是否可以大胆地针对中青年人,让吃药也成为一种时尚和流行呢?

张仲景的故事范文第7篇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是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这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它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重点分析: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

成书于东汉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九章算术》的思想方法对我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隋唐之际,《九章算术》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更被译成多种文字。

这一时期中国的医学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华佗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又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誉为“神医”。华佗制成的全身剂“麻沸散”,此项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张衡发明地动仪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期,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了人们的恐惧。张衡冲破神学迷信思想的束缚,制造出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宣扬了他的科学观念,具有进步意义。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此类的发明早1700多年,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难点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于地震的知识只是初步了解,物理还没有学习,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无论是地震学知识,还是物理上的力学知识,都是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的;对于地动仪的作用学生容易误以为只有预报、预测地震才有用,而对及早了解地震的意义认识不足,这些都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因而将这一部分内容定为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3.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传时间表,并搜集史料,讨论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4.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简单介绍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或课外带领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小字内容,了解张仲景和华伦的主要医学成就。

2.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张仲景和华伦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课难点突破方案

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受动态效果。

2.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思想

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造纸术、数学、医学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1.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汉、新、东汉)2.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演示板书)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

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演示纸同其他书写材料优缺点对比,停在汉纸)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演示纸的改进)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幕。(演示蔡伦像、汉代造纸过程)

造纸术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纸术传播图)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大家看英国大科学家培根对包括造纸术在内的四大发明的评价。(演示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话,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全书分九章,故称《九章算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主要有:(演示医学成就表,让学生划书)1.《神农本草经》2.张仲景。3.华佗(返回主菜单)

张仲景的故事范文第8篇

钟南山的“老方子”故事

2010年钟南山出席广医荔湾医院新病区揭牌时谈对中医看法:“中医讲各个脏器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并强调应将人当成一个整体来治疗,这是我看重的一个理念。”

2003年的非典期间,钟南山的女儿不幸也感染上了非典,就将女儿托给著名老中医邓铁涛用中医进行治疗。不是钟院士不相信西医,他本身就是西医,但他也担心西医疗治后的后遗症。

当时,邓铁涛率领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名病人,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而钟南山院士所在的西医型医院治疗的117名病人,有10人死亡;其中有71名病人接受中医介入治疗,仅一例死亡。另一值得提及的,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没有后遗症,而接受西医治疗的病人则大量出现肺部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症。治疗费用对比也极其明显。

京城“儿科王”刘弼臣作为中医专家曾参与治疗“非典”,提及这段经历指出:“股骨头坏死主要是因为缺钙,为什么缺钙?使用了大量激素!用来控制急性症状每天也不过40~60克,‘非典’的时候一次都用到了120克!”

“治急性病、重病是西医的特长,比如细菌感染发热,用西药退热快。但热退了之后,用中医药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起到好作用,一些慢性病的防治也是如此。”

钟南山列举中西医对肿瘤的治疗理念解释说,以前西医是简单地把肿瘤给杀灭了,最后发现瘤没了,人也死了;中医不是直接把瘤消灭,而是提出“以正攻邪”、“人瘤共存”,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他称,现在整个世界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向这方面转变,跟中医是有关的。

“李时珍早就提过,发疟疾寒热时‘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青蒿素现在已走向世界,其功效也已被反复证明。”

钟南山认为,中药两千多年的经验积累了不少好东西,但到底有多大用途,必须迈过循证医学这道“门槛”。“方舟子说中医不科学,只有中药还可验证,他可能讲得太绝对了。我认为中医整体治疗和‘治未病’的理念是科学的。”

非典期间,一系列老方子在民间流传。就连当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公布了一帖抗SARS中药方。

中医视角中的传染病

用西医来解释SARS比较单纯,“非典型性肺炎”,源于冠状病毒感染。但中医名家关庆维说,用中医的视角看,SARS在广州表证是“风瘟夹湿”,到了北京,是“风瘟夹寒”,之所以有这种区别,和地域有关。“中医讲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所以,中医药介入‘非典’后,治愈率很高,并发症也少了,愈后非常好。”

“‘非典’的时候,最开始都是西医治疗,后来吴仪专门召集老中医开会研究中医如何参与治疗,中医才能进入医院。中医上手后,高热的患者3天退烧,发展成急症的没了。而经过西医治疗的很多患者虽然活了下来,但基本上都留有后遗症由于激素大量使用导致的股骨头坏死。”

“张仲景时代,以非发疹性传染病为主,特别是流感为多。所以他用温法治伤寒。到了唐宋时期,发疹性传染病为多,一开始就高热,再用温药不合适,开始用凉药。”之所以有这种变化,《中国疫病史鉴》主编梁峻指出,综观整个古代疫病流行资料,疫病高峰期第一是在东汉末年及三国战乱时期,政治及战争因素对疫病流行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南宋、元及明代前期,这一时期南方地区人口增加,城市繁荣;第三个高峰期便是公元16世纪以后,相当于明代后期至清代,海内外交通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鼎盛期,因而对疫病流行的影响作用也都达到了高峰。

而张仲景、刘完素,包括吴又可、吴鞠通等医史留名的中医就分别出现在这些年代,他们都属于根据个人所在行医地区环境,自出机杼、灵活变通的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