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借问梅花何处落

借问梅花何处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借问梅花何处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借问梅花何处落范文第1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酬”唐诗三百首美不胜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篇,作文游《唐诗三百首》。”唐朝之景,映入眼帘,唐朝之音飘然入耳。

夜晚,我住在小茅屋中,冷气袭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我忙拿起“青蓑笠,绿蓑衣”套在身上,可“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由于“向晚意不适,”我不访“驱车登古原,”来到古原,我“举头望明月”不禁想起“小时不识月,忽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漫无目的朝前走,看见了南朝四百八十寺,数来数去,却不知“多少楼台烟雨中。”我百无聊奈的坐在草地上,忽然听到阵阵笛声“此夜曲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收息,我顿感“此声只应天上有,人间未得几回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赶忙“松下问童子,小学五年级作文《作文游《唐诗三百首》》”他却天真地答道“师父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我又“借问梅花何处落?”“牧童遥指杏花村。”此时天以蒙蒙亮了,我朝杏花村走去,那里“桃花近日随流水。”“别有天地非人间……”

“啪”“啊!”

正当我朝杏花村走去时,爸爸一手拍在我背上,痛得我大叫着醒来,我睁开朦胧的睡眼,看到了五雷轰顶的爸爸。四目相对,我睡意全无,“TMD,都十点了,日上三竿你还睡!快起来!”“河东狮吼”光临我家——我惨了。

初一:蔡蕊霞

借问梅花何处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 文学 诗词 点染

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提出了与古典诗词欣赏相关的知识,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必修四75页)。但是,许多老师无视这个“点染”,有的老师搞不懂什么是“点染”,索性跳过不讲,有的老师只言片语地点到,学生终是不理解;教研会议时,我问专家什么是点染,专家说高考轻术语,不讲也罢;查阅各种高考复习资料,无一本高考资料讲到“点染”,查阅高中语文各种期刊,也极少有人针对高考诗歌鉴赏题来培养学生的“点染”能力。

但是,我仔细地研究了高考诗歌鉴赏题,虽然不要求学生答出“点染”这个词语,却常常在考“点染”这个艺术手法。例如:2011浙江《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第二小题要求学生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答案是——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答案中虽然没有“点染”这个词,但考核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却是实实在在的“点染”。

一.什么是点染

什么叫点染?查阅许多文献,只有解说和例说,至今无人定义过。点和染本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后引入到诗词创作中。还是以苏教版《雨霖铃》为例来理解“点染”吧。刘熙载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但刘熙载却没有发现《雨霖铃》另一处“点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统领,叠字“去去”“点”明了不忍离别的情态,一步三回头,五步一叹息,然后是“染”,用“千里”染离别之恨远和恨别之久(千里既是空间,也需要时间),用“烟波”来染离情之凄切,用“暮霭沉沉”来染离愁之“无绪”,用“千里”“暮霭”“楚天阔”的宏大背景来染一叶扁舟的渺小和孤独。

综上所述,我以为,点染就是诗词中抒情后再从多角度来丰富之形象之(或先形象后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点染是种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明确几点:点与染是同时出现,即有点必有染,反之亦然,绝对不能理解为这首诗中运用了“点”而另外一首中运用了“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无缝相接,点了之后紧接着就是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不可以插入其他句子;从主次关系看,点是核心,染是左右上下,点是主旨,染是为点服务的;从抒情角度看,点与染的抒情是叠加的,一体的,相融的。如贺铸的《青玉案》下片“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试问闲愁都几许?”是“点”,直接抒情,是全词的抒情重点,紧接着无间缝地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染”,从三个角度描写景物来丰富、具象“闲愁”之多之久之生长;点和染在情感上是叠加的,都是“闲愁”。

二.点染可分为哪些类型

1.从点染之间的位置关系,点染可分为先点后染和先染后点两种类型。⑴先点后染,就是先点出写作目的或诗歌主旨,然后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染。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用“多少恨”来点明全词主旨,用“梦魂中”点明所写之景都是梦中,都是故国家园之景之人之事;用“旧时游上苑”之“车如流水马如龙”和“花月正春风”来染最快意的人生。点与染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曾为九五之尊,今为阶下之囚!点得明晰,染得淋漓,荡气回肠。⑵先染后点,就是先从不同角度写景叙事状物,然后点明主旨。如李清照《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先从满地憔悴的黄花无人摘、独守难耐、梧桐细雨三个角度来“染”愁,结句猛然一收,“点”得入木三分!

2.从点染之间内容关系,可分为正染、反染、问答染。⑴正染,就是“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一致的,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如辛弃疾《摸鱼儿》下片“长门事,准擬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中的“闲愁最苦”是点,升华前文,然后用“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来染,丰富、具象“闲愁最苦”:他有抗金的决心,有杀敌的本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空耗着自己的生命,虚度着自己的年华,百无聊赖、闲愁最苦;他无法解脱交织在心中的这种压抑、也最怕在烟柳夕阳中登楼远眺,因为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太像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势,叫人看了心肠断裂。⑵反染,就是“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相反的,用对比、对照、反衬手法形成巨大反差,更能撼动读者。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全词通篇皆染,最后一句是点。“染”的部分描写了一个报国杀敌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醉里挑灯看剑”的运筹帷幄,“沙场秋点兵”的壮怀激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冲锋陷阵,“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千古流芳。结句“可怜白发生”如雷霆乍惊,猛地一“点”,将前面“染”的万仗豪情一下子打入万仗深渊,原来前面“染”的只是一场梦,现实中却是失意得一世无成的“白发”生。再如秦观的《鹊桥仙》下片“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用“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来“染”离恨,作者本可以沿着“愁”写下去,却陡然一“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格调高亢,这一“点”,真是神来之笔!⑶问答染,就是点染以问答形式出现,“点”是问、“染”是答。如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中“客心何事转凄然?”以问的形式来“点”明除夜思乡之情的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答的形式来“染”:染的部分极妙,不写自己思乡,偏说家人想念自己;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一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增添新的白发了。

三.如何判定“点染”

1.从虚实角度去判定点染,一般来说,诗词中表明写作目的或诗歌主题的句子,多为实,是点;虚景多为染。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的“借问梅花何处落”是点,点明听吹笛,其中的《梅花落》是笛子吹凑的音乐,是写实;“风吹一夜满关山”是染,是虚景,这个点染也是神来之笔:将“梅花落”拆用,又实景中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

2.从表达方式去判定,一般来说,抒情议论的句子就可能是“点”,而叙述描写的句子如果内容上情感上与抒情句叠加,就可能是“染”。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首句是直接抒情,“天涯旧恨”是点:“天涯”写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写分手时间之久,别愁离恨之长;后面几句是染,从孤独无人问、内心凄然、容颜不展、高楼望鸿等几个角度来染。

3.从位置上去判定,一般来说,点可在开头,可在结尾,可在中间。如果在词中,点的位置多为片头片尾或过片头,前文所述的“多少恨”是在片头,“多情自古伤别离”就是处于过片的开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是在片尾。如果在诗中,点的位置多为起承转合之“转”的位置(其他位置也有的)。如“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中“乡心正无限”是点,“一雁度南楼”是染。再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中的转句“撩乱边愁听不尽”是点,“高高秋月照长城”是染。

借问梅花何处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虚与实 诗歌鉴赏 高效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中国历代祖先的诗歌吟咏之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含蓄与睿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鉴赏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因此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非同一般。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

笔者认为,应该交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下面就诗歌中的虚与实谈谈具体做法。

一、首先要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术语

什么叫诗歌中的实与虚呢?“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所以,实写比较好理解,而虚写需要读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受。

一般来说虚写主要有三种:

1. 想象和回忆。就是对过去的设想或者对以往的回忆。是作者以前经历过的或者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景象。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2. 未来之境。就是对未来的设想或揣测,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如贺铸的《青玉案》:“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词人想象女子生活的虚景:在桥上踏月,深院赏花,生活在朱阁里。

3.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这类景象往往是虚无的境界。苏轼的《江城子》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的虚幻之景。

二、其次教会学生鉴赏技巧

下面就古代诗歌中的例子来具体谈谈诗歌中的虚与实的问题。

(一)虚中见实。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为了可以传神,诗人会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通过描绘吉祥与美丽的神仙世界(虚景),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实景),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 许多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像显实境。

(二)实中见虚。这类的诗歌比较多,有些诗人通过描写眼前实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写得既含蓄而又有诗意,可谓意味深长。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些人生的哲理是虚。

(三)化虚为实。在古典诗歌中,诗人经常用这种手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国亡家破,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词人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

(四)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表现“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设想“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最后加强学生实战演习

(一)明确提问方式。如:1. 试分析诗中虚实怎样结合的?2. 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 分析此诗的虚实结合的特点。像第一、三问很好回答,已经明确了手法,而其他就得结合诗句来具体分析了。

(二)灵活运用答题技巧。1. 我们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所以在试卷上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2. 我们所说的实写虚写是针对景物描写而言的,实际上是实景和虚景的描写的意思,区别于从审美角度上所言的“虚与实”的关系问题,就是说我们在试卷上首先考虑的仍然是景物的描写是否虚实的问题。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问:试分析诗中虚实怎样结合的?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了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熟悉的《梅花落》的羌笛曲!三四句虚写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借问梅花何处落范文第4篇

2008年高考湖北卷的语言表达题目可谓是新颖别致,它由三道小题组成,第一题是对鲁迅《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进行表达效果方面的点评,第二题是用电影镜头脚本的形式整合、扩展诗句,第三题是拟通栏标题。这三道小题命题灵活,形式新颖,既有对考生具体语文知识的测试,又体现了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今天就谈谈湖北卷第21小题的命题原则与解题方法。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原则:本题的设计强调了审题的准确性,强化了理解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同时也兼顾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这样既有利于考生将自己平时在积累、阅读、鉴赏、写作方面的语文素养呈现出来,又能全面而有重点地反映语文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这道题目涉及文学、美学、心理学、电影创作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知识性、人文性,同时也不失审美性,充分展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的大语文观。用电影镜头脚本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贴近时代,凸显时代特色,这表明了命题者力图发挥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改变考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状态,倡导生活即学习的现代教育观。要求考生根据古诗创作电影镜头脚本,形式新颖,时代感强,能够调动考生的生活感悟与表达欲望。传统与现代牵手,时尚和古典呼应,这是本题最大的亮点。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解答这道题首先要仔细阅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进行合理地想象补充,最后按要求作答。

参考答案: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地笑了。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的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看透实质,完成转化

脚本,剧本的别称,是指电影、电视在排演过程中使用的文字底本。高中生对这些知识来说可能不太熟悉,甚至有些陌生,但这并不影响考生答题。因为电影脚本只是一个形式外壳,其实质还是语言表达题,所以考生一定要完成这样一个转换。更何况脚本已经提供给考生很多信息,只是让考生补写其中的两个镜头,这就表明题目的考点根本不在脚本本身。考生在看到这类题目时一定不要被脚本的表象迷惑,或者看到脚本就感觉陌生迷茫而无从下手,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考生看到题目,首先要想到转化,把它转化成自己熟悉的语言表达题。

二、读懂古诗,理解诗句

这道题的要求是写出第三、四个镜头的脚本,但它是根据古诗来写的,所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是前提,古诗是源,是本,是做好这道题的关键。考生要认真阅读古诗,仔细分析诗歌所蕴涵的诗意。阅读诗歌第三句“无端隔水抛莲子”时,我们要理解其中的“无端”是何意,谁“抛莲子”,“抛”给谁;阅读诗歌第四句“遥被人知半日羞”时,我们应该明白“遥”字的含义,“被人知”的含义,为什么会“半日羞”。弄明白了这些问题,就能理解采莲女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心理活动等。

三、注重诗意,完美表达

掌握了脚本写作的技巧,也读懂了古诗,接下来就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与诗意。过多华丽的辞藻、游离主题的描写、无关紧要的说明和解释、过多的修饰语、关联词和交代性的文字,都如同人身上的赘肉,没有存在的价值。在意思明白的前提下大可删去,方显晓畅简练。用白描手法,描写采莲女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心理变化即可。

跟踪训练

1.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请写出这个镜头的脚本,60字左右。

2.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请你想象“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个镜头,写出镜头脚本,40字左右。

3.宋代诗人苏舜钦的《初晴游沧浪亭》中“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请写出这个镜头的脚本,70字左右。

4.下面是唐代诗人描写思念之情的诗句,其中的每一句诗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请选择其中三句,组成一组镜头,写出脚本。

①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②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③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④思君如孤灯,一夜一心死。

⑤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⑥思君如百草,缭乱逐春生。

5.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请用简练的文字描绘这幅画面。

6.元稹的小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小诗可以改编为电影脚本,第一个镜头的脚本已经写出,请补写第二个镜头的脚本。

[地点]古行宫

[时间]春季

[场景]宫中红花盛开

[人物]白头宫女

镜头一:庄严肃穆的古行宫,高大的建筑的颜色有些斑驳,但这时毕竟是春天了。火红的鲜花开得正艳,但人们却没有心情去欣赏它。

镜头二:

7.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蓬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可以拍摄成一个精美的镜头,请写出这个镜头的脚本。

8.杨万里的《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这首诗的前两句充满了画面美,请用简练的文字描绘这幅画面。

9.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请用简练的文字描绘这首诗所组成的画面。

1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西厢记》“长亭送别”里崔莺莺的一段唱词。为了便于演员把握角色形象,请写出演唱这段唱词时崔莺莺的心情。

11.赵嘏的《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这首诗改编为电影镜头时有实拍镜头和虚幻镜头,请说出为什么这样拍摄。

12.宋祁的《木兰花》上阕为:“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几句话很有层次感,请用简练的文字来表现这种层次感。

13.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14.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歌的第三、四两句中的细节描写可以改编为一个特写镜头,请写出镜头的脚本。

15.李商隐的《题小松》:“怜芳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这首诗歌的前四句可以想象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请用简练的文字描绘这幅画面。

16.晋代诗人张翰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请用简练的文字描述这幅画面。

17.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以把这首诗歌想象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请用简洁的文字描绘这幅画面。

18.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据《唐诗画谱》记载,有人根据这首诗为题材制作了版画,请你想象版画的内容。

19.赵嘏的《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这首诗的颔联可以改编成电影特写镜头,请写出电影脚本。

20.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是元曲当中最为传神的写“秋”小令,白朴也被人尊称为“秋意之圣”。其中“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最为精妙,如果根据这句话拍成电影镜头的话,要注意镜头的角度,请从拍摄角度出发,写出镜头脚本。

21.杜甫的《日暮》:“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这首诗的后四句可以改编为电影镜头,请写出电影脚本。

22.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请用简练的文字描绘这首诗前两句所表达的画面美。

参考答案

《语言表达新题型之电影镜头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