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注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儿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的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其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再次,家长学校的制度应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长宜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班主任可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三、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公平的义务教育政策。要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其次,要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倾斜,使农村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国家和政府应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村中小学,切实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再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乡土环境。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就在于在提供物质性公共品供给的同时,也提供非物质性公共品供给,共建一种经济成本相对较低、生活质量却相对较高的乡土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农村能否长期稳定、城乡能否良性互动、中国现代化转型能否顺利完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能否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关键。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2篇

案例一:

幼儿被绑架折射留守儿童安全缺失

据报道,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5岁的男孩小杰在放学途中被一赌徒绑架,经过当地警方的全力侦查,8天后,小杰最终逃过“生死劫”。

据了解,小杰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收入颇丰,小杰平时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没想到却成为同村赌徒绑架讹钱的目标。

解决留守儿童安全缺失的教育方案:

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应该由其父母和托管人(祖辈或亲友)共同承担。在外务工的父母应该利用每次回家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接触,更不要轻易对外讲述自己家的经济情况。

教育孩子牢记自家电话和当地的报警电话,一旦遭遇危险,机智求救。

不接受陌生人的小恩小惠,孩子独自在家时,切勿对陌生人开门。

尽量结伴而行,切忌单独在偏僻、行人稀少的地方逗留。

由跟孩子朝夕相处的托管人承担的安全教育义务主要包括:

做好孩子防雷击、防触电、防溺水的教育,避免危险。

定期与孩子交谈,以便发现孩子遭遇不法侵害的苗头,当孩子在外面遭受敲诈勒索等的不法侵害时,要通过正当有效的途径来取得协助,使孩子免受伤害。

注意年童的性安全教育,及早告诉5~9岁的女孩哪些举动是年长异性对她的伤害,要设法躲开并及时告诉家人,一旦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托管人一定要及早报警。

案例二:

“不适慈母”反映留守儿童亲情缺失

何灿是湖南省江镇的留守儿童,8年前,何灿的父母去了深圳做生意,何灿一直寄养在外婆家。妈妈回外婆家过年时,何灿躲在门后死活不肯开门,大嚷着:“外婆快来,有坏人来了。”何灿现在学习成绩优秀、勤快乖巧,但对父母非常陌生,时常流露出对父母只顾在外赚钱而不能陪伴自己的埋怨。

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教育方案:

很多留守儿童很小就和父母分离,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亲情孤儿”,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将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走向冷漠、叛逆、散漫。

父母利用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定期和孩子沟通。不仅谈论健康、花销、成绩等几个方面,也可对孩子倾诉自己对家中亲人的牵挂、对团聚的期盼。

假期共处。父母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假期与自己在打工地相聚,这不仅可以促进亲子双方的融洽和了解,更有利于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辛劳,懂得关爱父母。

父母要改变单纯以物质补偿来取代亲情互动的做法。过多的物质给予不仅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给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提供条件,也会令他们精神上越发空虚无助。

案例三:

“孤僻儿童”更显留守儿童教养缺失

重庆市所辖部分区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截至2006年底, 5~14岁的留守儿童中出现性情扭曲与品德缺失的比例,远高于正常儿童。据了解,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品德培养与心理疏导方面的差异甚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托管人只管孩子的养育不管教育,使得留守儿童出现自闭、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时,很难被托管人发现,从而酿成沾染不良风气、结伴出走乃至自杀的后果。

解决留守儿童教养缺失的教育方案:

教养缺失与亲情缺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养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3篇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沟通

我在《班主任手册》上,认真记载了我班17名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的地址,现在由谁监护,附上了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方式。我鼓励孩子们和父母主动沟通,我规定孩子们每周主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结合语文课的习作训练《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成信,亲自寄给远在异乡的父母。有一位在北京打工的父亲收到女儿的来信后,非常感动,他特意拨通了我的电话号码,告诉我:“我觉得女儿懂事了,我在外边再苦再累也值了。你们学校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增进亲子感情太有帮助了!”

二、做好心理辅导,关注精神成长。

隔代抚养或寄养的孩子,他们的情感是有缺失的,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班会课,给孩子们创造倾诉的机会,在2011-2012学年的第二学期中,我组织孩子们开展了如下主题活动:《暑假见闻》、《介绍我的家庭》、《我的烦恼》、《我的成长故事》、《感恩爸爸(妈妈)》《告别网吧,拒绝不良诱惑》,在这些真情对白中,我这样疏导孩子们:“父母也是为了给你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不得已远走他乡,他们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他们常常望月思乡,更是牵挂你们。孩子们,我们没法改变现实只能改变看法。我们要善待自己身边的亲人,特别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婆、外爷,不能在家里挑三拣四,唯我独尊,而要在家里做一个懂事的小主人,自己的事自己做。”我经常找孩子们谈心,发现有不好的矛头,及时开导,在生活中作他们的知心大姐。

三、家校合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和家长达成共识:从生活、学习的细节上严要求,使这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安全习惯。我告诉家长:孩子在家里要让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坚持做到,自己洗衣服,自己整房间。教孩子学会理财,合理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形成健康的、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学习之余主动帮家人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会在火灾、地震等灾害来临时急救、逃生。培养孩子在学习上认真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的习惯,使他们养成写字一笔一画的好习惯,上课听讲保持良好坐姿的好习惯,会统筹安排时间,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四、开拓视野,丰富课余生活

引导孩子们和好书交朋友。本学期,我在班里创建了图书角,共筹书目百余本,图书角对全班同学开放,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并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从书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课余生活丰富了,见多识广,眼界开阔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开导家长做好智力投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中有10人参加了新课标英语兴趣班,1人参加了吉他弹奏,2人在学拉丁舞。这些兴趣班,既可以将这些孩子的课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又培养了他们的一技之长,这样也可以填补他们没有父母陪伴的空虚。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4篇

这是一个普通农村留守学生的心声,却能让我们每一个人无不为之震撼!留守儿童,这群孩子的名字,相信我们都不陌生,在1.5亿外出务工农民的身后,留下的是逾千万的留守儿童,仅我县就有近8000余名留守孩子。因为留守,他们很少甚至根本就不曾感受到过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幸福!因为留守,他们无法得到小伙伴们该有的幸福,他们美好的童年与其它孩子比起来已黯然失色。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已成为了中国未成年人成长的一大新难题,党和国家主要领导曾13次对此作出重要批示。

为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给予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双流团县委、县青少年宫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对留守学生的关爱活动,值此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让每一个留守孩子都能过上一个快乐而难忘的儿童节,在此,团县委、青少年宫特向全县广大群众发出倡议:

一、争当留守儿童教育的宣传员。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认识,通过多种积极的形式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让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全县各小学、幼儿园对学校内部留守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不歧视留守学生等,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三、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定期进行一对一或点对点帮扶活动,扩大影响力,倡导全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同在蓝天下,共享和谐阳光,开展“与留守孩子过六一

活动,组织家庭或单位到留守孩子学校、家中与他们一起过儿童节活动。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发展经济,创造物质财富同时,我们不能以牺牲下一代为代价!为了同一片蓝天的孩子们都能拥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请伸出您温暖的双手吧!

关注留守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冷暖!

关注留守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身体健康!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教育;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99-01

为改善经济状况,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城市生活成本高,农民工到城市难以立足等诸多原因,大部分进城农民工只能将其子女留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班主任工作及学校教育的一个难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1.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3亿,16岁以下“留守儿童”2300多万人。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孩子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是非观念模糊,父母长年在外工作,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孤独的生活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容易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方面已呈现出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导致了这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出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留守儿童的孤独,包括成长的孤独,情感的孤独。成长孤独会引发价值观偏离主流,而情感孤独会让留守儿童更容易悲观、消极。

2.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亲属充当临时监护人,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监护人有时不会辅导,不想辅导;他们在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监护人要么监护不力,要么监护不到位。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及时的家庭辅导,留守儿童出现了厌学、逃课现象,有的甚至于完不成义务教育,出现了辍学;留守儿童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轻则生病重则导制残疾。留守儿童学业隐忧增多的现象扰乱了学校的工作,也增加了学校的工作难度,尤其是增加了班主任工作难度。

3.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家务负担加重,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一是生活自理能力差,饭菜质量差,能够做熟吃也就不错,只是吃饱肚子,不讲营养;二是留守儿童不会正确消费,对父母亲寄给的钱胡花乱用,甚至于暴饮暴食,损害身体健康。三是有好多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所以他们的家务也很重。

4.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得不到引导,安全意识得不到提高,隐忧增加,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这又要求家长们在外出打工时要考虑全面,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全的、舒适的环境。杜绝农民工群体出现“富了这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情况发生。

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对策

1.全面了解掌握班级留守儿童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作为班主任全面掌握本班留守儿童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认真建立留守儿童详细档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第一时间与监护人取得联系。并且利用中午、傍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辅导,使他们对学习不再害怕,不再讨厌。在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科任教师要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以便于教师了解。鼓励留守儿童有勇气诉说自己的委屈,遇到问题可以得到必要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2.儿童关爱留守,给他们以温暖。留守儿童最需要的还是心理上的安慰和关心,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是不可能很好的融入生活的。只有给予他们更多地关心,让他们从心里感觉到更多地爱,感觉到社会的关心,他们才能敞开心扉,以真实的自己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3.我们应尽快建立寄宿制学校,那就要求农村教育应该加大投资力度,配备专业生活教师教师。学校作出适应性调整,一是开设生活指导课,增加人格教育、性格教育内容;二是放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条件,使寄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儿童”暂时的“家”。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一个拥有良好道德氛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当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出现了问题,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当留守儿童学习上出现了问题,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辅导;当留守儿童在道德上出现了问题时,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引导;当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出现了问题时,可以暂时得到教师的关爱!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关注留守儿童。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6篇

一、掌握留守学生情况

开学初,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独自留守在家,生活学习完全自理。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非常高。在学习上根本无法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和管理,而且由于年龄差异悬殊,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弊端较多,往往事与愿违。面对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在教育管理中,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留守儿童档案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二、争取家长配合支持

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我们针对留守儿童的这种情况,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家访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许多事实证明,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父母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帮助建立亲情关系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家访中,我们经常提醒学生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7篇

大家好!

首先感谢“xx”提供了今天这么好一个平台,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看了视频及资料很受鼓舞,增长了见知,也学到很多。

我们xx志愿者协会自XX年成立以来,本着“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融入社会、共同成长”的信念,在市文明委、团市委等上级主管机关的亲切关怀指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萍乡地区最早的志愿者组织。我们在不断完善组织机构的同时脚踏实地,切合实际地积极组织,参与了各项符合社会“主旋律”的爱心活动——开展了敬老孝亲走进敬老院做团圆饭服务,捐桌捐椅进校园,走进社区送温暖,跟着创建促文明,洪涝灾害搞卫生,协助春运维秩序,留守儿童交朋友以及请进来、走出异地同仁朋友交流沟通等等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特别是我们一年一届的关注留守儿童扶贫助学活动已经开展六届,目的旨在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的关爱和成长的快乐!号召爱心人士与我们志愿者一起走进贫困地区体验留守儿童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艰辛与坚强,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需求。通过“阳光行动”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保障我们知情留守儿童的生活,用爱心共筑和谐萍乡,激励广大留守儿童自强不息,发奋努力,每次活动为了给孩子筹集点物资及学费我们志愿者四处奔走游说,筹备到了捐助买东西又去市场讲价钱,联系一些爱心人士、爱心单位的车辆免费拖东西载人,想了很多办法,克服了很多困难,做到尽量不让每一名我们知情的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关爱,尽量让爱心人士、企业捐出来的每一分钱和特资最大限度地用在刀刃上,为了节约甚至很多活动上我们志愿者连矿泉水都舍不得喝,看着留守儿童来了领着被子、饮料、书包、红包甚至有些还有学费开心的笑容回去,以这种方式鼓励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让他们能与广大孩子同样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也让他们的家长能在外安心工作。每次活动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并且亲临现场指挥参与,我们志愿者也心里特别甜美、高兴并很受感动。并且每年我们志愿者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尽量多找一些还未受助过的困难对象来参加我们的慰问活动,针对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我们定期组织节假日安排人去接来城内一日游,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进图书馆、逛逛广场放放风筝,吃萍乡特色菜等等。还在南台小学联合学校设立了留守儿童工作站,给他们安装了电视、电脑,联系新华书店送来了很多科普读物,让孩子们放假后有一个快乐的娱乐场所,也方便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使他们孤单孤独。通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这项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参加志愿者上千人次,扶助留守儿童达到1207名,发放物资几十万,经过一对一扶贫结对子、心理辅导等形式让活动更有意义,更深入到位,有些受助过的

对象已经上大学或参加了工作,也有很多受过资助的对象心怀感恩也已参加了我们志愿者队伍。

在各项活动中我们志愿者队伍也涌现出很多“无名英雄”,高尚纯洁的爱心人士,自觉自愿主动出钱、出力、出车,出主意参加活动,特别是以执行会长彭全丰,副会长吴倩、宁伟、叶娇萍为代表的志愿者,为搞好每一次活动付出了无数的精力、心血,正因为有他们这些领头雁和众多骨干,感染吸引得许多青年志士前来加入,使得xx志愿者爱心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动力。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8篇

近年来,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出台了不少好政策,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多关爱,学校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隔代教养的家庭是基础,隔代教养水平是关键,还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隔代教养问题,切实改变隔代教养现状。

一、隔代教养家庭要筑牢四个基础

1.亲情基础。留守儿童虽远离父母,但他们有家,家里有存在浓浓血缘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人。在“血浓于水”传统思想影响下,每个祖辈都有“隔代爱”的特殊情节,每个家庭每天都在演绎“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故事。孩子在隔代家长身上体会到的亲情、真情,比其它任何地方任何个人给予的都要多,这是教养留守儿童十分难得的情感基础。

2.空间基础。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孩子良好习惯养成、健康人格塑造需要空间基础。”除学校之外,家庭是非常重要的空间。祖孙两代人在一起的空间很多,劳动的田间地头、生活的厨房院坝、赶集的街道市场、走亲访友的路途、玩耍的山头溪边等等。祖孙两代的这些生活空间,是做好隔代教养的有效阵地。

3.时间基础。汪广仁教授还说过:“孩子良好习惯养成、健康人格塑造需要时间保证。”除学校老师、同学外,一起生活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留守儿童个体相处时间最长。每天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暑寒假,他们相处在一起,是进行家庭教育和巩固学校教育的最好时机。

4.经验基础。隔代家长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孩子在不同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心里比较清楚。他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都是促进留守儿童成长和有效处理孩子教养问题的有利条件。

二、隔代家长要转变三种观念

1.转变溺爱观念。由于血缘关系,再加上多数祖辈现在有条件照顾好孩子,于是本能地特别疼爱孙辈,这无可厚非。但绝不能有过去没有照顾好子女,现在加倍补偿到孙辈身上的错爱想法;不能因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处处迁就孩子,惯着孩子,帮孩子做本该孩子做的事的错误做法;孩子有错不要庇护,应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

2.转变顺其自然观念。隔代家长要认识到:儿童少年时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习惯培养必须抓早、抓好。不要总是信奉 “树大自然直”,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懂事的”,不要对孩子已经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不当回事。

3.转变因循守旧观念。隔代家长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养方法,转变“我过去就是这样带的,也没哪个孩子带出问题。”“我们小的时候,还不是这样”等固执过时的教养观念。要懂得:现在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情况不一样,不能用“不管他,过会儿就好了”、“黄荆条子出好人”等老办法来教养现在的孩子。

三、学校要改进两条渠道

1.把隔代家长请进来。学校要做好家庭教育辅导工作,利用家长会、双休日或者假期,学校把隔代家长请到学校,向他们介绍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他们谈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请教育专家、教师给他们讲家教方法,介绍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让优秀隔代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经验等等。通过请进来学习培训,让隔代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掌握教养孩子的科学方法,走出家庭教育真空,摆脱学校德育“5+2=0”的尴尬局面。

2.让学校教育走出去。一是改进家访方式,让传统的“告状式”、“通报式”家访变为上门“聊天式”、“商讨式”家访,让隔代家长、教师、学生在一起平等交流,从而对症下药。二是把家长会、培训会开到村组、院坝去,让那些年老体弱走不动的、不爱走动怕麻烦的隔代家长,在家门口参会学习。这样,既照顾到隔代老人的困难,显出学校的诚意,还可以让更多家长受益,听取到更多的建议和意见,一举多得。

四、政府要建立两种机制

1.部门协同培训机制。解决隔代教养问题,除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以外,政府还需充分发挥社区、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爱心社团、企业等部门,以及成人学校、社会教育辅导机构的作用,让他们把关注对象不仅确定在留守儿童个体上,更要对隔代家长进行培训引领,把培训送到乡镇,把关爱送到院落,多形式、多渠道帮助隔代家长转变观念,提高教养水平。

2.家庭教育奖励机制。政府可定期开展 “好爷爷、好奶奶、好外公、好外婆”、“优秀隔代家庭”、“优秀留守儿童”等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隔代家长、留守儿童,对优秀隔代家庭在资金和项目等方面进行奖励或护持,激励和带动广大隔代家长做好留守儿童教养工作。

五、社会要营造两种氛围

1.营造积极健康的教养氛围。在农村的村组、院落里,一要营造文明讲话、待人礼貌的氛围,杜绝脏话、粗话,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二要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家庭内、邻里间遇事多沟通,多谅解,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给孩子做好榜样;三要营造崇尚科学、重视知识的学习氛围;四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娱乐氛围;五要营造整洁卫生的居家氛围。

2.营造齐抓共管的教养氛围。一是大家都来关心这些孩子。发现他们有不当言行及时提醒,有错误做法帮助纠正,不误导他们吸烟、喝酒、打人、骂人,不教孩子说脏话、粗话,不逗小孩说脏话、粗话取乐。有能力的家长可义务为邻近的孩子辅导功课,组织孩子开展有益的活动。二是不要为赚点蝇头小利贻误孩子。不让孩子进网吧,不卖给孩子烟酒,引导孩子正确消费、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