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的词语

春的词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春的词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的词语范文第1篇

1、杨柳依依

描写了柳树轻柔的样子;

2、婀娜多姿

形容柳树姿态轻盈柔美;

3、垂柳蓬茸

形容柳树非常茂盛的样子;

4、柳絮纷飞

形容柳絮漫天飞舞的样子;

5、枝叶婆娑

形容柳树纷披的样子;

6、枝繁叶茂

春的词语范文第2篇

2、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时开淡黄色花。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3、风华正茂:风:风采、才华;华:时光,时间段;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4、活力四射:活力,旺盛的生命力;四射,向四面射出。整体概念即是向四周射出的旺盛生命力。表示热情活力非常丰富,感染周遭。

春的词语范文第3篇

1 网络新词语所折射的青少年文化心理

1.1 求新求异的心理

青春小说标题中大量网络新词语的出现,体现了青少年作者和读者求新求异的心理。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语言的革命性变革,网络成为新世纪以来新词语的最主要来源途径。大量带有网络色彩的新词语不断涌现,使得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求新求异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地释放,新词语成为青少年作家和读者的新宠。网络谐音词、旧词赋新意等新词语类型正折射出了当代青年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

网络谐音词是伴随网络产生并被广泛使用的特殊词汇现象。由于网络谐音词更讲究简洁快捷,对于用语规范并不严格讲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网络色彩的,独特,幽默、风趣的谐音修辞手法[1]。青春小说标题中大量网络谐音新词语的出现表现出青少年作家和读者追求新颖,张扬个性的心理。青春小说标题中的网络谐音词主要有两种类型――方言谐音和普通话谐音。方言谐音词是指取代原词的谐音词语所谐读音为某种方言的读音,方言读音是连接谐音词语和原词的纽带[2],如《偶的酷学长》中“偶”是闽南方言中“我”的谐音;普通话谐音指取代原词的谐音词所谐读音为普通话的读音,普通话读音是连接谐音词语和原词的纽带[2],如《我们是吃“鸭梨”的快乐人》、《文艺风象?特集――男盆友》中的“鸭梨”和“盆”分别谐普通话“压力”和“朋”的读音。旧词新意是网络新词语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如《亲,前男友不包邮》,“亲”原是亲生的;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的;关系好;感情深的含义[3],因不受交际双方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的限制,又具备迅速快捷的特点,成为网络新生称谓词,并迅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青春小说标题中出现的网络新词语是青少年求新求异表达形式的产物,青春小说的读者大多为青少年,他们不愿受传统束缚,具有开放性,追求个性,容易接受网络新词语,因此可以获得更多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1.2 诙谐幽默的心理

青春小说标题中使用网络新词语,给年轻的读者带来很多乐趣,也使新词语更富诙谐情趣,使其更能被接受并广泛使用,体现出青年人追求诙谐幽默的文化心理。青春小说标题中网络新词语的使用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直接体现作者的价值观。诙谐幽默的网络新词语的使用,能够直接体现青春文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如青春小说标题《??后宫记》等,“?”为形象结构,最初在网络上流行,后经电影等媒体传播,慢慢流行开来。“?”酷似一张窘迫的人脸的象形,用于表达郁闷、无奈等意思。这种极富想象力的新词语的使用,增加了青春小说标题的幽默感,达到俏皮、风趣的语言效果,营造一种轻松的语言阅读氛围,既是青年作家个性和创造力的表现,也是现代人追求快乐生活方式的体现,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和购买欲,达到青春小说的商业目的。

1.3 从众从俗的心理

从众从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4]。从众从俗心理是青春小说作者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体现了青春小说作者所处的社会语言环境,影响着他们对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如青春小说《那小子真帅》《那小子真坏》、《那小子真酷》、《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的后青春》等作品。这些青春小说的标题往往采用相同的固定句式,并多为一部作品获得读者喜爱之后出现的跟风作品。这些作品标题表面看起来虽从众从俗、毫无新意,但却在保留原有句式的同时,增添了新内容,从而使作品标题更富表现力和流行特征,体现了作者的创造力。另外,青春文学商业化等因素对作者的从众从俗心理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仿拟的作品标题往往更能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这样便能节省宣传和推广的时间,提高市场推广效率。

2 网络新词语的影响

2.1 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影响

青少年的思维具有敏捷片面的特点,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常常是新事物、新观念尚在萌芽状态,他们已觉察到并付诸行动了。网络新词语的大量出现使青少年敏锐的思维和强大的接受能力得到进一步体现,他们通过使用网络新词语来表现自我,如“人”不叫“人”,叫“银”;“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使青少年思维更富创造力,拓展了思维空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禁锢。但同时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也具有片面性的特点,只考虑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片面的横向思考,既不考虑现实背景,也不结合事实,把事物片面化、单纯化,影响了对事物的深层认识。鉴于此,加强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引导他们在语言使用上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又要避免片面接受,随便拿来的思想。

2.2 对校园语言时尚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给校园语言时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网络新词语发展而成的校园流行语处处透着新时尚的气息。漫步校园中,随时都可以发现网络新词语在校园中的盛行,如各大高校新生入学时使用的网络新词语标语“亲,欢迎参加外语协会”等。网络新词语符合现代大学生追求新异、求知欲旺盛的心理,很多网络新词语甚至是在校园中产生的,体现了大学生们的创造力。但是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如果对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不加以规范,一些学生就会急于自我表现,片面地追求新鲜,这样很容易导致语言的低俗化,同时校园语言也是社会语言体系中的一部分,也势必将影响社会语言系统。因此,网络新词语的运用应当适可而止、适度而行,校园里更应如此。

春的词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素;语法功能;美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93-01

刘辰翁,字会盟,号须溪,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爱国词人,南宋灭亡之后隐居不仕。其生平著作颇丰,有三百五十四首《须溪词》传世。从其整体词风上来讲,刘辰翁主要是继承了南渡词人和辛弃疾的爱国豪放词风,他愤权臣误国,痛宋室倾覆,满腔爱国热忱,时时寄于词中,他的词多侧面地反映了南宋灭亡后遗民词人的心态,是“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之一。

颜色词语在诗词中的运用古已有之,在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就已经有颜色词语的运用了,如:“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诗经・雅・车攻》)。在这里“赤芾金舄”就是颜色词语。颜色词语在文章中运用的作用,古人早有论述,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中讲到“古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刘勰在这里讲的“五色”就是红、黄、蓝、白、黑五种基本颜色。既然颜色词语如此之重要,那么在刘辰翁词作中颜色词语的运用情况又将如何呢?今详细分析如下:

刘辰翁在词作中使用了大量的颜色词语,共涉及颜色词语二百三十五个,计四百六十九次。从颜色分类上看,主要涉及了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五种颜色,其中黑色使用的最少,只出现了三次,即是:墨梅、黑头、醉墨;此外还有黄鸡、翠袖、绿鬓、白头、白石、红尘等颜色。

首先就颜色词语使用的语素情况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词句中使用一个颜色语素,如:“杏花红。海棠红。”(《江城子》春兴)这里的两个“红”字,都是单纯的一个语素,且在词句中做谓语。(2)在词句中使用两个语素,颜色语素往往起到修饰的作用,如:“朱颜一去似流水,断桥魂梦参差。”(《夜飞鹊》七夕)这里“朱”修饰“颜”,构成一个词语在词句中做主语。(3)在词句中使用三个语素,颜色语素往往起到修饰的作用,如:“桥边曾弄碧莲花,悄不计、人间今古。”(《鹊桥仙》自寿二寿)这里“碧”修饰“莲花”,构成一个词组在词句中做宾语。

其次是颜色词语在句中充当的语法功能情况,今详细分析如下:(1)颜色词语在词句中做主语的情况,颜色词语在词句中做主语一般出现在词句的句首,如:“白头卧起餐雪”(《忆秦娥》)在这里以“白头”代指人在词句中做主语。“朱颜一去似流水,断桥魂梦参差。”(《夜飞鹊》七夕)在这里以“朱颜”用颜色代指人在词句中做主语。(2)颜色词语在词句中做谓语,如:“怎不当时道是、洛阳红。”(《虞美人》花品)在这里“洛阳”做主语,“红”做做谓语。(3)颜色词语在词句中做宾语,如:“若比杏桃真未识,夺银胎。”(《摊破浣溪沙》)在这句词中“夺”是谓语,“银胎”是做谓语的宾语。(4)颜色词语在词句中做定语,这种情况在词作比较常见,且多为形容词性的颜色词语,如:“金玉满堂不守,菁华岁月空迁。”(《临江仙》坐悟)在这里“金玉”做定语修饰“满堂”,然后再一起做主语。

最后,颜色词语在词句中的运用达到的美学效果。南宋末年朝廷腐败,奸臣贾似道误国,以致国破家亡。宋朝灭亡后,刘辰翁隐居不仕。在词作中,刘辰翁常常感怀时事、追念故国,且不承认元朝的统治,其词作凡是属书甲子的词大多是这类的词作。这样的情感往往借助于颜色词语才得以表达。

如在《柳梢青・春感》中写到: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这是一首情调沉郁苍凉,抒写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词作,词人用“银花”这一与元宵节有关的景物,来描写元朝统治下临安元宵灯节一片愁苦悲伤的气氛。“银花洒泪”,本是对元宵花灯的客观描写,词人在这里将其进一步主观化、拟人化,赋予花灯以人在洒泪的形象和情感。“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凭吊气氛。“那堪独坐青灯”更是写出了词人在宋亡之后,自己独处在深山之中,只有荧荧如豆的青灯相伴,无线的寂寞悲凉,又“想故国、高台月明”,情调更加凄清沉郁悲凉。词人表达沉郁苍凉的情调,正是借助“银花”“青灯”这样的带有颜色词语的意象得以更加突出。

再如《沁园春・送春》中写到:“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这是一首反映词人亡国之痛,情辞悲苦的作品。“满眼杨花化白毡”是写江南春天虽好,但是已经到了春残花谢的时候了,词人借景物描写来隐喻国已破,家已残。“蜂黄蝶粉”本来是春天常见的景物,但是要是和“凝碧池”联系在一起,就使人联想到宋亡后的那帮降臣,在原来的宋宫里和元朝贵族们喝酒享乐颜的丑态。词人的亡国之痛亦深深地寄寓其中。

总之,刘辰翁在词中使用了大量的颜色词语,这些颜色词语在语素使用上、语法功能上极具特点。这些颜色词语的使用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也使其词作色彩更加丰富。

春的词语范文第5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4题;共77分)

1.

(12分)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4分)词语搭配

袅袅的________

村庄

傍水的________

炊烟

簇簇的________

柳叶

嫩绿的________

红花

3.

(4分)词语搭配

招展的________

城郭

依山的________

酒旗

大好的________

烟雨

茫茫的________

时光

4.

(8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写出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

莺啼:________

②________,多少楼台烟雨中。

楼台:________

③云淡风轻近午天,________。

云淡风轻:________

④________,将谓偷闲学少年。

将谓:________

5.

(4分)看拼音,写词语

tōu

xián

lóu

tái

jiǔ

yā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

(4分)成语积累。

请写出几个含有“春”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分)改错别字

交外打猎________

同半________

大燕呜叫________

悲残________

8.

(5分)根据意思写诗句。

①红日东升,阳光灿烂,江边的鲜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比火还要红;春来水碧,在满地的红花绿草的映衬下,江水显得比蓝草还要绿。

②江南春天的美景实在太美了,这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9.

(10分)古诗文积累。

《江南春》、《春日偶成》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吧?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①草长莺飞二月天,________。(高鼎《村居》)

②迟日江山丽,________。(杜甫《绝句》)

③好雨知时节,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④野火烧不尽,________。(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⑤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贺知章《咏柳》)

⑥________,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⑦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⑧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⑨________,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⑩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

10.

(5分)读诗《江南春》,解释下列词语

①江南春

②山郭

11.

(4分)文学常识填空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________,号________,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________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________。

12.

(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千里________

水村________

烟雨________

13.

(5分)读诗《江南春》,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风。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

①山郭

②南朝

③楼台

14.

(5分)划出诗《江南春》节奏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4分)

15.

(9分)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________

绿丝绦: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________

似: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

(2)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碧玉”是指________,“绿丝绦”是指________,又把________比作“剪刀”。

16.

(5分)《论语》一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亲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吾:________

尝:________

终日:________

寝:________

(2)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4题;共77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4分)

15-1、

15-2、

春的词语范文第6篇

一、借助“象形”——还原词语本义

中国文字的发展总体可以归为一点:由图画转变而来。因此,在教学词语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还原文字来源于图画的这一特点,寻找出词语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刻扎实。

[案例扫描]《卧薪尝胆》(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女”字的象形字,然后问大家:你们看看这是个什么字,为什么表现得低眉顺眼的呢?

生(集体):这是女生的“女”字。

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又在这个象形字的右边画上了一只手,然后问:那加上这只手之后呢,你们看看像什么字呢?

生(集体):是奴隶的“奴”字。

师:大家真是太棒了,这都能答对,那我再给大家来个更难的。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仆”字的象形字,然后问:大家请看,这个人头戴枷锁,后插尾巴,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们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1:是犯人,肯定是犯了什么大罪。

生2:我觉得这是不把人当人看,是虐待和侮辱。

师:嗯,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就是对人的虐待和侮辱。在古代,这样的男人就叫仆,而前面低眉顺眼的女人就叫奴。合起来就是奴仆,代表地位低下,没有尊严的人。

[案例分析]在本课中,教师采用借助象形字的方式来教学词语“奴仆”,让学生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去理解“奴、仆”的原意,体会该词蕴涵的羞辱、践踏人的含义。

二、巧设对比——品味词语精妙

文字是一个十分奇怪又有趣的事物,它就像一个变色龙,可以变身成任意想变的颜色,成为任意想表达的意思。同一个词,可以是褒义,可以是中义,还可以是贬义,关键看你怎样用它。因此,教师在教学词语的时候,要善于通过词语在不同文章中的对比品读,读出词语的精妙。

[案例扫描]《》(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课文中的句子: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师:这个句子中的“威风”指的是什么?

生(集体):指外国人嚣张的气焰。

接着,教师又给学生写了一句出自《水浒传》的话:“当先涌出英雄将,凛凛威风添气象。”

师:这里的威风和课文中的威风一样吗?

生1:不一样,这个威风是威风凛凛的意思,感觉很有气势,而前面一个不是。

生2:我觉得文中的威风是指外国人的嚣张气焰,是假威风。而本句的威风是真威风,有使人敬畏的声势和气派。

……

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能体会到这个词的不同含义。课本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它们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体会。

[案例分析]通过以上案例,我们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收获。通过将同一个词放到不同的语句中,赋予词语不同的意义,让学生品读理解,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词语本身的含义,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走进文本深处——理解词语内涵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符号表达,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媒介,词语是语言的基础和灵魂。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进文章、走进词语来架起学生与作者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用心体会中理解词语的深刻含义。

[案例扫描]《碧螺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本课中有一句话是这样描写的:“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师:为什么采茶姑娘个个都神采飞扬?

生1:因为茶叶就要丰收了,采茶姑娘们感到很高兴,所以个个都神采飞扬。

生2:采茶姑娘辛勤劳作,汗水湿透了她们的衣服,茶叶装满了她们的箩筐,她们在茶丛中欢笑,所以神采飞扬。

生3:因为碧螺春有使人清醒、愉悦的功效,采茶姑娘们一直处在碧螺春的清香中,所以感到神采飞扬。

师:同学们的猜想非常好。那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描写呢?这里将姑娘写成神采飞扬有什么好处呢?

生4:我觉得作者是为了写出江南的春光和朝气,人精神,茶叶也精神。

生5:作者想让文章更美,让碧螺春更美。

……

师:嗯,非常棒。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这里将采茶姑娘写成神采飞扬,表现出了她们的精、气、神,让文章变得更美、更精神。

[案例分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新词“神采飞扬”,教师带领学生展开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地去体会和揣摩作者描写时的心情和想法,去感觉这个词给文章带来的变化。在这样深刻的分析中,学生不断地自我探索和完善,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春的词语范文第7篇

一、 根据音节给下列生字归类。(10分)

冬 静 洗 看 知 是 朋 关 写 才 连 亮 时 放 早 主 们 诗 万 岁平舌音: 翘舌音: 前鼻音: 后鼻音: 二、 我是小小书法家。(10分) rèn zhēn mǎ yǐ zhuān xīn xiě shī xiàng qián                          xiù měi fù mǔ gǎn kuài wàng jì huā cǎo          三、 写书反义词。(10分)有—( ) 近—( ) 丑—( ) 闭—( )死—( )旧—( ) 早—( ) 慢—( ) 老—( ) 冷—( )四、照样子,词语接龙。(6分)节日—(日月)—(月亮)—(亮光)热爱—( )—( )—( ) 阳光—( )—( )—( )五、 照样子写词语。(8分)绿油油: 红红火火: 飞来飞去: 散散步: 六、 选字。(13分)1、在 再 后 候 和 合 同 童 (每空1分) 时( ) 现( ) ( )平 ( )年 ( )车 ( )三 ( )唱 ( )意 2、把 个 棵 头 座 (每空0.5分)一( )狗 一( )牛 一( )朋友一( )山 一( )伞 一( )小树3、东 西 南 北 (每空0.5分)早上上学背向太阳,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七、 把各组词语组成句子,并加上标点。(每个2分,共14分)1、 一起 我们 去 到 找春天 野外 2、 伟大 我们 祖国 多么 的 啊 3、你 能 怎么 乱 垃圾 呢 扔 4、是 的 朋友 我 小明 (组4个不同的句子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八、 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6分) 亻( )( )( ) 木( )( )( )讠( )( )( ) 女( )( )( )九、 我是小能手。(17分)春妈妈的三个姑娘春妈妈回来了,带来了三个淘气的小姑娘。雷姑娘天天敲着鼓儿玩,敲醒了天空,敲醒了田野,敲醒了沉睡的山岭和村庄。 雨姑娘天天洒着水儿玩,洗绿了大树,洗青了小草,洗红了花朵的脸儿一张张。风姑娘天天吹着气儿玩,吹柔了树枝,吹长了青草,吹得春天朝前走。啊,春天回来了,春妈妈带来了三个能干的小姑娘。1、根据文章内容连线。(3分) 雨姑娘 敲 气 风姑娘 洒 鼓 雷姑娘 吹 水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顽皮——( ) 熟睡——( )3、 从文中找出3个表示颜色的词语。(3分) 4、作者说三位小姑娘“淘气”,是因为 ;说她们“能干”,是因为 。(4分) 5、补全下面的句子。(3分) 春天来了,田野、村庄 ;大树 ; 小草 。十、 小朋友们,你们个个都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请问:同学们,你喜欢看书吗?你应该怎样向图书管理员借书呢?想想写下来吧!不会写的用拼音代替。(6分)

春的词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词语锤炼 语义角度 四个要求

词语的锤炼,是我国传统的修辞艺术,是古人“炼字”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展。“锤”一字在古代指一种兵器,其柄上有个金属圆球。而“炼”,其本义是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因此由“锤”、“炼”二字的本义就可很好地理解“锤炼”一词的比喻义,即通过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

词语具有一定的语音和语义。据此词语的锤炼,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声音锤炼和意义锤炼。而现今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多从词的意义,即语义上着手,所以本文所探讨的“词语的锤炼”,就是根据词的语义来进行最佳的选择。基于此,本文所说的“词语的锤炼”就是指根据语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之上,再通过选择与锤炼词语,使选词准确、鲜明、生动,使表达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含蓄深厚。通俗地说,词语锤炼就是不仅要求词语用得对,而且要求词语用得好。

从语义角度进行词语锤炼,主要有以下四个不同程度的要求。

一、观察细致

这是一个首要的、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无论进行写作与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种能力,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有了对人和事物的细致、深刻的观察,才能见微知著,才能发现其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当想要用语言去表达时,才能筛选出最妥贴的词语,给以集中突出的表现。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即“王安石、坡的风波”,就能很好地说明观察细致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据说,坡任职湖州期满后赴京等候新的任命。一日,他到当朝丞相王安石府上拜访,被安排在书房等候接见时,看到一首题为《咏菊》没有完稿的诗稿,上写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他认出这是丞相的笔迹,但却心生疑惑,因为据他看来,黄花即,此花开于深秋,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寒、耐久,即使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所以“吹落黄花满地金”诗句,是不符合事理的。这么一想,坡不由兴之所发,便举笔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以后,他又觉不妥,便不待晤面地走了。后来,朝廷在丞相王安石推荐下,任命坡为黄州团练副使。在上任的那年重阳节之后几天,连日大风。一日,坡约好友陈季常一道去后花园赏,没想到只见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枝上全无一朵。这一情景使坡目瞪口呆。陈季常见而生疑,坡便坦言去年在丞相府上轻率续稿一事,并言:“却不知黄州果然落瓣!此迁到黄州,原来是使我看的。”

这个典故表现了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对于选择词语的重要性。坡之所以错,就在于他对有着一般性的观察,只能得出一般性的认识。而王安石之所以能正确,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一般性的认识上,以细致的观察来发现事物的特殊性,在描绘事物时,才能不有悖于事理,才能够选用符合事物规律性和特征的词语,来集中突出地表现。可见观察仔细是锤炼词语的首要立足之本。

二、准确缜密

用词准确必然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细致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它也是修辞的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准确,就是选用的词语要确切,分寸要合适,轻重要恰当,做到表意精确缜密。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这样说过:“我们所要表现的东西,这里只有唯一的字眼可以表现它,说明它的动作只有唯一的动词,限制它的性质的只有唯一的形容词。”这里福楼拜都强调了用词的“唯一”,即我们说的“准确缜密”。当然,词语和人一样,各有长短,各有用处,应该人尽其材,词尽其用,关键在于说话作文的人是否能够根据对象、环境和事实来选用最准确、贴切的词语,使不同的词语各得其所。

总之,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应该本着以表现人或事物的词只有一个是最准确、最妥帖的为原则,才能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力求更好地进行词语的斟酌锤炼。

例:鲁迅作品《孔乙已》中的主人公形象的描写。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一段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买酒付钱时的一段情景描写。“九文大钱”可以用“交出”、“付出”、“拿出”等动词来表现,而鲁迅先生用了“排出”这个动词。我们如果结合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本人的性格特征,可以看出这个“排出”用得准确、精彩。

首先,古制铜钱这个“孔方兄”本身样式的特点,是可将铜钱一个接一个地按次序像排队一样在从手里数出的,可以说“排出”用得非常直观、形象化。

其次,透过“排出”一词可以验证和推测出有关孔乙己更多的信息。

一是这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他不舍得一下子拿出付钱,鲁迅先生就用了表示动作慢的这个“排”字,来表现孔乙己煞有介事的神情。

二是大钱少,如果多的话,孔乙己根本没必要一个个排出钱,而会一把就数出来,这就可以推测出他当时的生活境况并不好。

三是这个“排”字也写出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知识分子的迂腐和拘谨,但是又让人感觉到他的善良和朴实。因为他即使钱少,也不赊钱买酒喝。

从以上分析中,的确可以看出只有这个“排出”一词既准确又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神情。

以上是我们对既定的文本进行的分析,体会鲁迅先生用笔的准确、精彩。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鲁迅先生用词如此准确、妥帖的原因,这就涉及词语锤炼的要求了。正是由于对生活当中这类孔乙己式的知识分子的细致观察,了解深刻,掌握其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在表现他们时,鲁迅先生才能在繁多的动词当中,经过对词语的筛选、锤炼,得到一个最准确的词来给以有力的表达。

三、生动形象

所谓生动,就是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感染人。生动是以准确为前提的,是词语锤炼的更高要求。作为词语锤炼的更高要求,要想达到,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注意的是,在词语的运用中不能撇开,片面地去追求生动,生动也不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艺术辞藻,那样反而收不到生动的效果,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生动应该是创新地运用词语,力求形象、具体、深刻,使之出现新的意境、新的情趣和新的色调,从而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笑时,并不只是描写单一人物的笑,他更注重群笑形象的塑造,而且塑造得非常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如第四十回中,凤姐、鸳鸯一手导演,让刘姥姥装猪逗乐,通过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的这一席话和她“鼓腮不语”的神情,使众人发笑,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各具情态的“群笑图”。在“群笑图”中的史湘云,曹雪芹用了一个“撑”字。史大姑娘一向大说大笑,大大咧咧地,所以这个“撑”字很能表现出史湘云豪爽、豁达,较为超脱,颇有名士风度的女孩子形象。在表现林黛玉的笑时,作者用了“岔”字,使得其弱不禁风的体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而描写贾宝玉这个人物时,作者用了一个“滚”字,这字就生动地表现了贾宝玉撒娇的神态,在贾府中的地位和他受到贾母的宠爱。此外,对于作为贾府的实权派王夫人,曹雪芹选用了“指”字,这个“指”字突出地表现了王夫人封建家长制的威严。王夫人是“金陵王”的女儿,她年势已高,就把大权交给自己的侄女王熙凤,但一些大事凤姐仍需向她请示汇报。对于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作者用的是“撑”字。薛姨妈是一个笑不露齿的贵夫人,她都“撑”不住了,“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更加衬托出刘姥姥滑稽的话语和神态来。文中接下来用一个“合”字,生动地表现了探春和迎春姐妹俩亲昵地坐在一起时的笑姿。曹雪芹描写四小姐惜春时,用的是“离”字,这个“离”字形象地表现出惜春年龄小,活泼好动的性格。细细品味文中的“鼓”、“撑”、“岔”、“滚”、“指”、“撑”、“合”、“离”这八个字,真可谓历历如绘,栩栩如生,传神摹影,淋漓尽致,精彩至极。不仅各种笑姿被形容殆尽,而且每人的笑都是那样贴切地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由此可见,用词“生动形象”能使人读后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因而“生动形象”这个作为词语锤炼的更高要求是我们运用语言的更高境界。

四、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就是简练,也即运用词语力求简洁,做到词语少而含意多,用最少的词语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是词语锤炼的更高境界。言简意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选用的词语要有丰富的含义,要有弦外之音,以少胜多;二是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词语和重复词语。郑板桥画竹时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所以他画的就是闻名于世的瘦竹。

如茅盾的小说《春蚕》中的一句:“那时,他家正在‘发’,他的父亲像一头牛似的,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一个“发”字就使人想到发达、发家、发迹、发展、发扬广大等之意,耐人寻味。在描绘客观事物或表达主观情感时,选词越简练,可能会造成语义上的模糊性,但同时这种模糊性则也会带来意义上的准确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选词越模糊则越准确,比如上述分析的一“发”字,茅盾先生并未明确,实为有意为之,使得言简而意丰,极大地增强了表现力。另外要做到选词的简炼,还要适当使用成语,这自然与成语本身的寓意丰富性和其言简意赅的特性有关,这也在我们平时的运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以上就是锤炼词语时不同程度的四个要求。词语的锤炼正是通过反复推敲,选取一个最恰当的词,使词语用得对,又用得好。实质上,把词用得既对又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长期锻炼、反复推敲才能实现。因此,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就能够达到词语锤炼的要求,就能够更好地说话与作文。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