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蝈蝈与蛐蛐

蝈蝈与蛐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蝈蝈与蛐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蝈蝈与蛐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歌曲教学;欣赏教学;游戏律动;第二课堂

所谓陶冶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中,用声音的魅力、意境的展现、活动的丰富多彩,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和滋润学生的心田,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美好的感受,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它既不同于数学、自然课的授业传道,又不同于语文、政治课的直白说教。

一、在歌曲教学中陶冶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充满激情的朗诵歌词去触动学生;要根据歌曲的意境,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去感染学生;教唱歌曲时,要通过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等,把歌曲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让学生在学唱歌曲中,不仅提高演唱水平,更要让学生在唱中去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

二、在欣赏教学中陶冶

欣赏教学绝不是简单的放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知道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取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歌词的内容、分析歌曲的意境外,还应抓住作曲家、作品介绍这一陶冶契机,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音乐家,介绍他们所创作品的时代背景。学生了解了歌曲的背景故事不仅为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创作意图打下基础,而且作曲家奋发向上、勇于斗争、热爱祖国等优秀的品格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陶冶学生的效果。

三、在游戏、律动中陶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或分组表演,或分角色游戏,让小学生在表现中受到陶冶。例如,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蛐蛐和蝈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一个表演蛐蛐,一个表演蝈蝈,一个表演大公鸡,并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蛐蛐和蝈蝈那种自吹自擂的神态表现出来,通过表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在音乐第二课堂中陶冶

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小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当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使学生认识到,成功的表演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换取的,从而陶冶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品质。

蝈蝈与蛐蛐范文第2篇

一、课堂教学需要建立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并将情感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如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始终应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语文教师能与学生建立真诚友好的关系,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无拘无束地、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取知识。

二、灵活的课堂教学需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应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这就要求老师通过有效的手段,恰到好处地启示,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便会以主人翁态度活跃在课堂上。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出“谁是最可怜的人”,并说出可怜之处。学生积极发言,踊跃参与,各抒己见,有的说:“菲利普夫妇是最可怜的人”。他们是典型的小市民,虚荣、势力、自私、贪婪,一切以金钱为转移。有的说:“于勒是最可怜的人”。他一生坎坷,老年却仍要忍受生活的苦痛,无家可归。他的命运除了自己的原因外,那个社会是最大的凶手。连自己的亲兄长都不能真诚相待,又怎能寄托希望于别人呢?于勒注定要潦倒一生,客死他乡了。有的说:“姐夫是最可怜的人”。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法郎代表我的心。姐姐与姐夫爱情的甜美完全被金钱的铜臭所掩盖。有的说:“我是最可怜的人”。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小说中的其他人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我”站在浑浊的世间,是那么孤独,那么寂寞,“我”的善良与整个社会相比显得那么不协调,不和谐。这堂课学生讨论激烈,课堂气氛活跃,使同学们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针对学生们愿意接受社会上的最新信息的特点,我“投其所好”经常将社会信息及时反馈进课堂,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9.0级大地震,继而引发强烈海啸,造成日本核泄漏,引发全世界核安全危机。我抓住时机,及时讲解,分析原因。由于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属于地震、火山多发地区等等。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活跃了他们的思想。

三、生动的课堂教学需要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搞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途径,是充分重视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和现代化。现代化教学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反馈的效率。加强课堂教学直观性,优化教学过程,使传统的语文教学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从平面到立体,极大地拓宽了教学的空间,有着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我经常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电教设备,通过声像,从听觉、视觉角度来传授知识,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蝈蝈与蛐蛐》一文,我知道城市的孩子,绝大多数对蝈蝈,蛐蛐一无所知。如何使他们真切地感知蝈蝈,蛐蛐呢?我使用了多媒体教学。首先,我设计这样一个导语:“在这个单元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然后播送歌曲《垄上行》,再讲析课文时,结合课文文字说明,边讲边放录像,再配上声响,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语感各方面都有真切的感受,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的确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课后,有的同学感慨地说:“我好像看到真的蝈蝈了。

实践证明,只要有效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实施素质教育,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养。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一代新人的重任。面对新旧教育观念的变革,面对社会目前激烈的竞争和压力,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1、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坚持因材施教

传统的语文教学,字、词、句、段、章、篇面面俱到,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其结果是高分低能。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强调:一是质量效益观,抓45分钟课堂效益,即在相同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整体质量观,“教师围着学生转”,以学生为中心,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力求提高,又要按照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执教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树立全面育人,发展特长的思想。教师的使命是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进步与发展,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质量标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

2、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具有一桶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更高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专业知识,还要对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

3、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教学

蝈蝈与蛐蛐范文第3篇

瓜渚湖的水是那样的碧绿,是那样的清澈,是那样的宁静……走近瓜渚湖两旁,是一排排婀娜多姿的垂柳,随风而起。在阳光的照耀下瓜渚湖银光闪闪,成群的金色“鱼鳞”在湖面上若隐若现、闪闪发光,好像给湖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好像是一群群欢快的鱼儿在水面上嬉戏、玩耍。

夜晚,一盏盏纯白色的灯光绽放出了它们的光芒,给迷失的路人指明方向。夜晚的瓜渚湖是那么的迷人、安静。绿油油的草丛在微风的抚摸下,轻轻地摆动,好似正在和月亮婆婆讲悄悄话呢;蛐蛐与蝈蝈也不例外,它们正在精心调致它们制作的交响乐呢;放眼望去远处的高楼大厦时隐时现,正在和我们玩捉迷藏似的。

所有的建筑物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微风一吹,影子们微微的摆动起来,好像正在和我们打招呼呢!仰望天空,我看到了深蓝色的夜幕上挂着许多半明半昧、忽明忽暗的星星,好似千万颗璀璨的钻石,镶嵌在深蓝色的夜的纱幕上,它们可爱极了!一会儿用明亮的眼睛向我们调皮地眨眨眼睛;一会儿用可爱的脸蛋向我们扮鬼脸,它们可爱极了。

蝈蝈与蛐蛐范文第4篇

蝉儿啊,休息吧。莫非你没闻到随风而来的那喷香的稻穗的味道吗?难道你没看到水平如镜的湖上那一轮朗润的月吗?又或是你没听见在被如火的枫叶铺满的小径上人们踩出的声音?我带你去看看吧。

金黄的田中,满是农民的欢笑,他们挥舞着“贪婪”的镰刀,在此起彼伏的麦浪中收割着,忙碌着,享受着。微风调皮地给庄稼们挠痒痒,庄稼们笑弯了腰。西边那一抹斜阳,照耀着滚滚的麦浪,照耀着农民们笑得都合不拢嘴的脸上那饱满的汗珠,照耀着饱食过稻香的闪闪的镰刀。渐渐的,渐渐的,太阳将自己一天中的最后一点光辉赠予了这田野,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待如嫦娥的眸子般清澈的月慢悠悠地走上天空时,整片天都被其清幽的光芒所笼罩,中秋至,月儿圆。玉盘一般的月倒入了没有一丝风的湖面上,静默着。被竹林隐盖着的古刹中,一个小和尚用扫帚扫着空荡荡的院。“沙沙——沙沙——沙沙——”他打破了这宁静。草丛中,蛐蛐与蝈蝈也唱着二重奏。月光直直的射在小和尚的身上,小和尚微笑着说:“这个秋天,并不冷清嘛。”一只萤火虫被惊动了。

萤火虫飞啊飞,飞过小溪,飞出竹林,飞到了一个公园。公园的枫林,在夜晚变得异常美丽——如烈火般的枫叶与如清水般的月光交织着,碰撞着。一个小女孩,背着手,在满铺着落叶的小径上走来走去。每一脚下去,都和着树叶那“咔嚓”的响声与小女孩“咯咯”的银铃般的笑声。这是一个美丽的月夜,不是吗?

蝈蝈与蛐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情趣;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42-01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启迪学生想象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情感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思想和要求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以往音乐教学中常使用的方法是通过教师唱或听录音机讲授知识,将黑板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板书,学生大脑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就极为单一起来,对这种教法往往很多学生都会感到课堂枯燥,单调,这样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教学效率也很低,既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随着国家政策的转移和支持,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象,动画,影象,声音使内容更为生动,把教材中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题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学生爱学,乐学。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蝈蝈与蛐蛐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境;兴趣

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它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体现人本位思想,这是至关重要的。

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课的情境教学则是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声光图等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小学音乐第一册中《闪烁的小星星》一课中,歌中唱到“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太阳慢慢向西沉,乌鸦回家一群群”,教师可根据歌中所描绘的这些景色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有美感的投影片,并在教室的墙面、天花板贴上彩色玻璃纸做的小星星,拉上窗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描绘的画面。这种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夜空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眼、耳、手等器官,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在欣赏优美的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激发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

再如,小学三年级教材《蝈蝈与蛐蛐》这一课时,我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在一个美丽的大树林里,有一只蝈蝈,一只蛐蛐,成天比赛,看谁的歌唱得最好。看了动画以后,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学生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学歌曲时,有形象的情境做伴,歌曲也生动起来,孩子也唱得投入多了。

二、创设情境,引发了学生想象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在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就难以充分发挥,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联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我在刚教完歌曲《山谷静悄悄》后,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肠小道》这段音乐,通过制造神秘的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位学生听了音乐后,这样描述:在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里,有一头驴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可驴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她穿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那里……接着,驴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着了,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我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新奇的想象蕴含了无尽的创造力。正如教学新大纲中指出的: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三、创设情境,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舒曼的钢琴曲《小牧笛》是三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内容,仅仅通过一两遍的反复欣赏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表现的意境。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做起了牧羊的舞蹈游戏。玩过一阵后,我让学生说说心情如何,学生会说很兴奋、很愉快。于是我又让学生在《小牧笛》的钢琴乐曲下来做这个游戏,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来做游戏,学生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蝈蝈与蛐蛐范文第7篇

育苑春泥

走过了秋天,也就走过了一条金叶满地的长长的林间小径,于是,便走进了一首婉转低回耐人寻味的诗篇里。

————— 题记

秋韵如诗。有人言道,诗家美景在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诗兴勃发的季节。秋风轻拂,秋阳斜照,林间落叶缤纷,枝头上分明摇曳着诗的韵脚。大地为稿纸,秋风来填词,遍地的秋叶就是那抒情感怀的诗行。才吟“碧云天,黄叶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叹“秋空雁度秋天远,疏树蝉鸣白露寒”。

秋天里,天空澄明洁净,天高云淡,远眺层林尽染,近观丹枫如霞,置身此中,融入秋色,内心里自然会流淌起咏秋的浓浓诗韵。不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因何如此贬低秋天,在其眼中,似乎秋天只有“其色惨淡,烟霏雨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之凄凉景象,还有那宋代作词的高手柳永,更是以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为秋天贴上了伤感、寂寥的标签。

我以为,还是峻青在《秋色赋》里还原了秋的本来面目,他言道:“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人们赞叹秋天也罢,贬损秋天也罢,怀秋和悲秋都不过是人们此时与彼时心境的一种流露,与秋景实无关系。岂不闻”境由心造“之言哉!心情好了,观秋景美如画,但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之谓也。

秋韵如诗,犹如水一般的月光倾洒在大地之上,让人们在这个季节里读出了感动,读出了美丽,读出了厚重。抬眼望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真是“天凉好个秋”啊!

秋韵如歌。犹如一首浑厚、高亢的歌曲回荡在天地之间,从夏末唱到冬初。“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时”。韩愈说:“以虫鸣秋”,田园交响曲不就是秋虫的“专利”么?田间,径旁,秋虫率先弹奏起迷人的秋之曲。在草丛里,在屋角里,潜藏着的蛐蛐儿、蝈蝈儿憋足了劲儿地鸣叫,忽高忽低,忽长忽短……于是,秋夜在虫鸣声中被拉长了,秋夜才显得格外静谧,还透出几分神秘。

风乍起,吹拂秋色如许。秋风也来助兴,金灿灿、红彤彤的叶片在枝头翩翩起舞,沙沙作响,又奏起了深秋的“秋叶独奏曲”。不久,在霜露醉染枫叶的时节,秋风旋起地上的落叶,吟唱着低沉雄浑的晚秋颂歌。

蝈蝈与蛐蛐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典范语言 规律 练笔

我们的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典范,便于提炼言语规律,又易于学习迁移的典范语言,有利于学生发展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应结合各种形式的课堂练笔,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这些典范语言,以我手写我心,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语言,用文字表现自己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在理解和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感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让孩子们快乐地徜徉在语文的世界。

一、放马文章留白处

“留白”原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它能使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课文中就有许多留白,有许多意犹未尽之处,它是教材中的“空灵”部分,是编者专为学生表白内心感受、体验,抒感、进行创意、放飞自我而营造的空间。

1. 标点补白,点燃生成。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为文中韩麦尔先生自责的话“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设计了这样的补白:“如果你就是韩麦尔先生,你会怎么说?”

生:如果是我,或许我也会说不下去,肯定十分后悔,后悔拥有的时候没有好好的珍惜,可惜等明白时已经太迟了。

生:如果是我,或许我会落泪的,忍不住掉下后悔的眼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心里一定特难过。

以上片段,可以感受到每个学生写下的都是感动的一幕、生成的都是震撼人心的一幕,这样的补白练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带着浓浓的语文味,打破了循规蹈矩的串讲,融说话、朗读、理解、归纳于一体,简洁高效,在比较自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扩展了思维的空间,也理解了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2. 画面遐想,升华情感。

“含蓄”是艺术的留白。在描写和叙述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留有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想象。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提供的各种语言意象的暗示和信息,找出共通点,抓住连接点,在学生进入阅读前,用音响、环境、导语等手段在文本情境的空白处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游月华老师在上《蝈蝈与蛐蛐》时,在学生自由朗读后,问:“刚才大家的交流很积极,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结尾句怎么处理好?”

在学生读句子讨论后,启发学生,这个句子是表现一种想象的情景,大家看,如果把“鸣叫”读悠长些,就可以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了。优美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啊!你们也陶醉在自己的声音里了吧。闭上眼,开始想,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啊?

生:我看到:夏天,烈日当头,树叶都蔫了,鸟也不叫了,人们昏昏欲睡,突然,树荫上草丛里传来蝈蝈的叫声。

生:我想到的是冬天,下雪的晚上,人们正靠着火炉烤火,很安静、很温暖。炉边的蛐蛐突然叫起来,让人怀疑是蝈蝈的声音。

放马文章留白处,教师通过启发性、开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浮现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补白拓展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想象、去探究、去表达……在文本、学生、教师的交流对话中,实现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唤思的丝丝联结,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行到文本水穷处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评价唐诗时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的课文也一样,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一笔带过。

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用好这些“有尽之言”,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补充与课文相关内容,拓宽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效果。

1. 抓结尾处,延伸拓展。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练笔中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进行内容的延伸,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2. 抓细微处,想象感受。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余味无穷,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抓住语言细微处,发挥学生想象,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舒展个性。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解曙昱老师上的《山中访友》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解老师在这里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你愿意跟他们热切地打打招呼吗?”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写下生动的练笔:

你好,可爱的小花!你轻轻摇摆,在和微风说些什么呢?我猜你们在说笑话。

你好,芬芳的花朵!你散发出阵阵清香,是邀我与你一起沉醉吗?

你好,可爱的牵牛花!你吹起一声声喇叭,是要我不再睡懒觉吗?

你好,活蹦乱跳的松鼠!你那粗壮的尾巴像一把雨伞,天下雨了,你是不是要为我遮风挡雨?

你好,鲜嫩的小草!你摇动着身躯,是邀我和你一起舞蹈吗?

你好,翠绿的竹林!你那“沙沙”的乐声,是邀我用琴声为你伴奏吗?

……

正是在这样细微之处,展开想象,扩写练笔中,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眼中,山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都是一个个有趣的朋友。

想象是学生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教师要引导他们抓住文本中有限的词,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把他们的奇思妙想、天真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文之味就不言而喻了。

三、兰舟辞浓处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本是以“情”来观照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师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深化了文本,和文中的人物、课文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泪眼婆娑,有许多话要说,正是练笔的好时机。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握好这些让学生情动的“留恋处”,以练笔之“兰舟”催感的成功表达,就能避免无语空凝噎。

1. 理解深入,以写代悟。

阅读教学中,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一知半解,而通过巧妙的练习,往往能迎刃而解,课堂练笔在这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 情感升华,以写述怀。

汉代《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课堂教学中,师生与文本成功沟通,情感交融到处,学生情动而辞发。课堂练笔,就是教师帮助他们表达的最好的拐杖。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来描写春天来临之时各种果树竞相开放的情景,给我们酝酿了浓浓的春的气息。

作者巧妙地将春天的五彩斑斓转换为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多么精彩的语言!其中,包含了多少作家对大自然的爱!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马上将这样精彩的词语吸收:“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诸如此类的词语信手拈来,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依靠典范语言这根拐杖,在理解和品味语言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提升;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中,提高阅读习作能力,让孩子们快乐地徜徉在语文的世界。

语文的世界丰富多彩,典范语言取之不尽。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课本为范文,寻找“留白”“文穷处”“情浓处”这一类典范语言的规律,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让我们递与学生一支语言学习的长篙,助他们向语文味更浓处漫溯!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教学思想和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