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歌颂祖国的现代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诗文学 教育理念 接受群体
一.蓬勃发展的新诗文学
新诗的发展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拓进历程,近百年塑造了一代代诗人的艺术人格和创作理念,亦催生了一首首多元文化碰撞下代表时代强音的优秀诗作。从新诗诞生之日即着手打破诗是贵族的思想,将目光投向普通民众,诗笔下饱含对贫苦百姓这一社会群体同情和悲悯情怀的、刘太白。到一个为二十世纪的解放时代而召唤呐喊,将激昂扬厉的热情与天马行空的浪漫,被视为自觉和自由之象征的郭沫若以及创作的自由体诗歌;从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法则与韵律,并用干净、洗练的现代口语予以现代诗歌力避滥俗的艺术表达的闻一多和徐志摩以及新格律诗。到注重象征和暗示、锤炼语言和意象,追求诗歌含蓄朦胧之美而晦涩吟唱的李金发、穆木天及其象征派诗歌。从对那片故土爱的热忱、对祖国命运深切关注、对民族危亡深感沉痛的艾青、田间以及战争年代的革命诗歌,到五六十年代,以功歌颂德为主题,受西方浪漫主义并且具有典型意识心态的的郭小川、贺敬之等人的战歌颂歌。从海峡对岸传来对故乡亲人思念以及盼望团聚的余光中、席慕容的海外游子思乡诗,到八十年代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想象世界,探讨人的尊严、力量和心灵归属的以舒婷、顾城为代表的朦胧派诗人诗作,为初中语文新诗教育提供了有开掘价值的丰富资源。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初中语文新诗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长期以来中国教育误入了一种异化个体生命价值的歧途,即抽去了教育人文主义内蕴而只剩下纯技术训练的外壳,导致学子片面追逐外在的考试分数却失去了作为主体人本应有的伟岸理想、坚执意志、磅沛激情和独特尊严,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机械运作的考试工具。”[1]潘涌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曾经没有人性关怀、人文价值的语文教育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创伤、精神的颓废和人生价值的迷失。而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下,专家们提出了打破应试教育的牢笼,实现素质教育的蜕变。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知识、能力、品格并举的教育。它要求关注学生生命个性的发展,人文素养的优化、人生价值的升华。它主张学生能对传统权威的定论提出质疑,并鼓励学生对世界、环境、人生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见解。优秀的新诗作家抒发了对真善美的艺术追求,抒发了个人情感的美好世界,点燃读者生命的激情,启发读者灵性的突显。由此可见,塑造美好心灵的新诗教育能够顺应素质教育的思想潮流,而且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转型后的教育理念为新诗教育提供恰到好处的条件。
三.和谐呼应的接受群体
为什么说“少年情怀总是诗”,因为从天性而言,诗歌与青年犹如乐谱上跳动的节奏与音符;从本质而言,诗歌的精神实质与少年的精神需求高度通融;从表达方式而言,诗歌对个人情感的宣泄与少年对个人情感的诉求能产生共鸣。
中学生作为一个充满激情浪漫,满怀理想信念、敢于挑战敢于质疑的群体,对平庸的思想有着一种先天性的反抗与叛逆,对人生的未来有着个性的畅想和追逐,更有对人性关怀的渴望,对心灵释放的诉求,对理想超越的期盼。而新诗诞生伊始在形式上打破了晦涩难懂的文言式话语,在发展崛起之时,从表达人生体验出发,探讨人性的自尊,寻找心灵的归属。可见中学生的精神需求与新诗的精神结构存在和谐的呼应。
所以有教育专家指出:“新诗体现了现代人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性语境下复杂纠葛的现代意绪,创设性地运用现代汉语,这些都与现代人包括大中学生的情感相一致,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接近与共鸣,也更易为学生接受”。[2]
参考文献:
[1]潘涌:《论语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诗教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27卷,第99页。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 诗歌教学
中华诗词是文字洗炼含蕴丰厚的文学精品,对提高师生文学素养,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普通话讲用水平,促进语文科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中华诗词是一个精美典雅的艺术世界,具有和谐的韵律,工整的格律,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诗情画意,有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学习诗词可以美化他们的心灵,增强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素质教育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的教育,而中华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生动,诗词进校园可以让中小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可以以其超常不凡的想象,新奇巧妙的构思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总之,让诗词进校园能够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有人说,语文太难教了,可是,虽然我不是什么优秀教师,也没有拿过什么大奖,我仍然觉得,生活处处皆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只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其实充满乐趣。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知道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怎样设计好语文课,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大课堂,这是我们所必须思考的。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诗歌是诱人的玫瑰,有“语言的钻石”之美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我们正可以借助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的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第一单元课文都是诗歌,我在语文教学中就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诗歌的熏陶。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学习时我并没有按照正常的教学设计教学,而是先把注意力引向诗歌,大家都很喜欢诗,谈起诗来津津乐道,但同学们说的都是我国的古诗词,看得出他们小时候都背了不少古诗,可是问起他们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就都哑然了,普遍反映有距离,太深奥。于是我抓住时机给他们介绍新诗,大家来了兴致,争先恐后说诗,连打油诗都想起来了。这样学生会积极参与,同学们对语文,特别是对诗歌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课外摘抄是语文老师喜欢布置的一项作业。如何让学生抄有所用,如何配合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摘录,我也动了一些脑筋。每周我都给学生规定抄录的范围,内容要求,为了配合诗歌教学,我布置学生分专题抄录了古今中外各种诗歌,有时,按照主题抄录,有时按照体裁抄录,有时按照时代抄录,在反复摘抄的过程中,学生熟悉了诗歌,学会了分类学习,比较学习。积累,这是第一步。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第二步,我利用国学课给学生做讲座。每周四下午都有国学课,课上给学生做诗歌讲座。我给学生介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们一起交流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元曲,讲现代诗、古体诗,格律诗、自由诗,中国诗、外国诗……虽是泛泛而谈,但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诗歌大门被孩子们推开了。打开一扇门,走进一个世界!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收录了艾青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作品,那么你知道《艾青诗选》的读后感要怎么写吗?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范文初中2021年7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1早就听说艾青是著名的诗人,阅读这本《艾青诗选》时在猜想,他的诗是非常豪迈?还是像徐志摩的一样委婉?都无从得知。这次就以一种未知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心中不禁激起朵朵涟漪。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读完《艾青诗选》这一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这首诗时正难国内当头,这首诗写出了艾青的忧郁。他的忧郁源自于农民的苦难,这里有浓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上面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是为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的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也要像艾青那样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而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唯有努力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考,会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会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2艾青的诗是古诗的和这首诗的外套的完美结合。它通常能够是我的开放,小幽默地描绘它。在他的诗中,现在有一个安静流动的蓝色忧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这种蓝色的忧郁。是第一个担心和担心的世界,经过音乐和音乐的世界的忏悔精神,锻炼出了诗人对我的大感受;所以痛苦不是因为自己的私人,所以悲伤不是因为自己的利益。
如果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一根嘶嘶的喉咙唱歌,这根喉咙被风暴打了;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常含有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诗人的感情从自己的悲伤出来,会去哪里?中国的文化土产生了对祖国,人民和光的这样一个答案。
人们的土地被栖息,作为诗人的心的形象自发地出现。曲元的香草美,杜甫的国家在山川和河流,城市春天深植被。感觉当花飞溅,恨其他鸟惊。。不是因为时事的艰辛和选择精神逃避,不是因为食物和水果,担心整天吃没有鱼。也许无处不在,永远不会是一生,但我仍然会站在那里,微笑,看着大海(艾青礁)。诗人走出了未来的内心经验,与古国的未来,未来和忧虑。你不能想象诗人的肩负荷的力量,他想要把更多的责任给世界作为他的职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思想基础的来源。
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诗歌充满语言紧张。艾青的诗经常是上半年或直接的,或者激情澎湃,但往往是诗的最后使用表达方式达到诗的,然后在的窗帘调用。这经常产生一种已经做出的话,没有感觉,所以留下的声音,三天无休止。好的!
我爱艾青的诗,从艾青的广义;我爱艾青的诗,因其天然天成,有最大的方式,是深入的文化积累,彻底消化产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和诗人一样,爱这片土地和太阳。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3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必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我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述。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革命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杯具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我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期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到达现实与梦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提高思潮的统一。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中,反映自我名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这是艾青创作的思想主旨。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4最近我阅读了艾青的《向太阳》,作者写下这首诗距此刻也有半个世纪了。作为《向太阳》当年的一个虔诚而年少的读者,我仍能感觉到应对太阳来临时诗人内心的澎湃,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当年创作这首长诗时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这或许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历史意识又包含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并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
几十年来,在我国的诗坛上,有许多轰动一时的诗,往往不到几年就失去了它的"现存性",这种短命的诗,多半是属于缺乏艺术真诚和功利性强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现了不少这类短期效应的诗作。《向太阳》所以能成为一首经得住历史严格删汰的诗,正是由于它能使当今的读者领悟到历史的现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由昨日写到崭新的一天,太阳就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一种解脱,一种释放,一种期望。回想那段艰难的抗战时期,国家,城市,村庄,小至以个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和黑暗之中。那个时期的人们向往太阳,向往太阳所象征的自由与解脱。最终有一天,初升的那轮太阳,发出了耀眼,却又温暖的光,人们最终获得了自由,他们也虔诚的祈祷,这抹阳光能永不泯灭,给他们的后代,给炎黄子孙留下用他们殷红的鲜血与蜡黄的皮肤混合成的,橘黄色的,太阳光。所以,作者说,太阳,是美丽的,也是永恒的。
在太阳下,诗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展示出一片太阳光照之下的以往蠕动着痛苦灵魂的大自然的完美景象,歌颂了受伤战士的高大的形象,诗人说,他“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因为这是阳光下最真实的姿态。广场上,人们高喊,“看我们我们笑的向太阳”。少女们背着募捐袋,唱着清新的歌,太阳照着她们的,骄傲的突起的胸脯,和袒露着的两臂,他们,她们,在阳光下,沐浴着午后的阳光,享受着阳光,珍惜着阳光。
这些发自胸腔的语言与歌声,没有任何渲染和夸张,痛苦已成为过去,平平实实的自白,更能使读者能从诗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触到历史的沉重和浓浓的抒情气韵。
生命内部残留的酸痛,只说明必须挣扎好久才能站立起来。这些谁都能真切理解的生理和心理的感觉都切切实实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和思考,因而使平实的诗句有了很大的张力和重力。事实上,这种交织着昨夜的伤痛和迎接黎明的生命苏醒时带泪的欢欣,绝不能认为只属于以往是囚徒的诗人自我对人生的回顾。应当看作是一个为了拯救民族的危难和命运与千千万万祖国的儿女们奔走抗争的赤子的心声。
那个时期的人们,格外珍惜阳光,不是因为那时候的天气不好,而是这阳光,是他们所奋斗而来的,而此刻的我们,在阳光的呵护下,是否也做到了珍惜阳光呢
我想这也就是爱国的意义,珍惜前人所留下的,发扬此刻所拥有的,就是为了,让这抹阳光,照耀的更加绚丽,灿烂,耀眼。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5艾青,浙江金华人,曾在乡下的保姆家中寄养因此对土地和民众产生了依恋的感情。他的求学之路比较坎坷因与父亲的意愿相违背而被中断学费。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种沮丧愤懑的情绪,在他一段习画的经历中他所形成的色彩感和立体感的思维方式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本诗选在内容中介绍并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1937---1941年是艾青创作的期,也是他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则是铺垫,过渡和结束。诗选基于客观评价期作品选用较多,早期和后期更像是扮演着一种陪衬的角色。虽然这种取舍让本书看起来有点失衡但作者的艺术成就也会更加突出。诗选也着重挑选作者抗战时期的短诗,短诗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当中不容忽视。
在导读中了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艾青的诗歌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期,沉闷期虽然这期间也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价值不高。进入新时期之后艾青重新复出创作出了很多影响很大的诗篇。而与他期创作的作品相比进入晚年期的这些诗篇感情比较沉郁,内敛,深沉手法更为朴素自然,缺点就是艺术感染力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
读完这本诗选我发现艾青的诗擅长用色彩感强烈,立体感鲜明的画家眼睛和艺术手法,与大地,太阳北方广袤的泥土,民众痛苦的脸色等意象结合。艾青与大多数早期现代派诗人不同也有益于某些乡土派诗人。艾青创作的题材,紧贴民族和民众情感,具有史诗眼光和视野,他也善于捕捉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情绪,借以概括中国某一特殊时期的整体感受和思想感情,传达出中华民族最强烈的内心情绪。
艾青是一个一直在文学道路上奋斗的人有过沉淀但他又重新绽放光彩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习他的这股冲劲。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6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依旧富有活力,时光飞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孕育滋养了几代人,经久不衰。
我出生在北方,艾青生于浙江金华,属于南方,但他却对异乡疆域的北方充满热爱。读着他的《北方》,仿佛已置身于苍茫的北国土地上,厚厚的黄土地给我带来沉重感,我只身站在无垠的荒漠上,望着从更远的北方吹来的无情的风,正肆虐地带来贫穷与饥饿,当时的风很寒冷,但不是刺骨,却给人带来透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山坡、河岸、颓垣与荒冢都在,感叹这个时代的悲哀与不易。我最终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是些什么,是无奈,是痛苦……那种从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光明社会的企盼。
我顺着作者的笔处,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无奈与痛苦,见到了不愿看到战争与磨难、渴望和平的广大劳动人民,也体现出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尽管这片土地上充满贫瘠与痛苦,但它是经过了尽管这片土地上充满贫瘠与痛苦,但它是经过了五千年的洗礼,这上头有我们祖先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哺育中华儿女的黄河,古老的国土,古老的河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是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的、与最古老的种族。文字很简短,却深深震憾着我,因为它承载的是那个时代中国广大群众的精神与信念,寄托着北国明天的和平曙光。
作者以笔为枪,以纸为战场,猛烈抨击侵犯我中华土地者,以博爱之心真实反应出农民的不易与艰苦,正是他的爱国爱民之心,他的诗词才值得被千秋万代所传唱,颂扬!
我要思考那个时代以及我此刻的生话,就算缺少或没有艾青的'博爱与企盼,北方人也会继承先祖信仰,勇敢地生活下去,我也要学会勇敢、坚强,努力奋斗,到达梦想的生活!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7午后,一缕风吹来,带来了远方田野的味道,带来了梦中阳光的明媚,坐下来,静品一首艾青先生的《光的赞歌》,感人至深……
“暴风雨中的雷声特别响,乌云深处的闪电特别亮,只有通过漫长的黑夜,才能喷涌出火红的太阳”。是啊,那个时代,中国农村亘古的阴郁与农民无休止的劳顿,让他怎能不对未来美好生活有着执着的信念,又怎能不对那照耀四方的光明有着深深的眷恋。因为有了光明,艾青看到了“杨花飞絮的春天”,看到了“百花争妍”的夏天,看到了“金果满园”秋天,看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天……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光明的存在是伟大的,是威严的,它坦荡的照射人间的一切,任何贪婪无厌的人在光明的照射下便会原形毕露。光明也是无私的,世间万物在它的滋润下,蓬勃生长,它带领着我们从愚昧走向智慧,从落后走向崛起,从迷茫走向希望。不只是这样,中国人民在它的照耀下,将从小康社会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11-01
课堂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启迪智慧,陶冶心灵的重要责任。现代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智育,更在于德育。著名教育专家程鸿勋说过:“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严格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同时利用课堂做出一定的表率,多多赞扬那些懂礼貌、品德好的学生,给予学生“见贤思齐”的潜意识道德教育。
一、文道结合,德育洒下一场细雨
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环,也是最易让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亲近感的重要一环。在讲授课堂内容之前,可以向学生提议举办课堂讨论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课文背景或历史故事进行讨论,然后依次轮组介绍。其他组的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会增加对历史知识或某个作家的了解兴趣,感受到人文知识的魅力,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课文《负荆请罪》,在上课前,同学们就该故事的背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很多同学都对这个故事非常熟悉,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笔者依次让各组进行发言,同学们对于表达自己的看法都非常踊跃。一位同学说:“老师,我爷爷以前给我讲过这个故事,说的是廉颇和蔺相如吵架又和好的故事。我要是廉颇,一定会跟蔺相如好好商量解决问题的。廉颇太笨了,怪不得要自己亲自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真是一个好说话的人,我要是蔺相如,就罚廉颇跪个一天,然后再让他起来。”对这位同学的说法,要进行引导分析。有的同学认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知错就改,都值得我们学习。于是,发言会变成了辩论会。这样的活跃气氛,让之后的课本剧表演非常棒,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激活情感,德育拂来一缕柔风
人是一种情绪化的高级生物,学生的情绪比之成人更加饱满,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模仿力为课堂情感的呈现提供了客观的充足的入戏条件。假如学生能在一堂语文课中完全投入自己的那些细致的情感,那么课堂说是一个小型影院真是一点都不为过。他们的丰富情感就像是一缕柔风吹向课堂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彼此都能够享受到这种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反过来也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积极的影响。语文课堂上传播的多是爱国主义、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正面的情感与思想,这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能够自觉做到友善、懂礼、和睦相处。激活他们的情感,相当于为他们提供了自己健康茁壮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倘若他们能够扎根于这种正能量的环境之中,可谓是为社会注入了一股最新鲜的精神力量。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现代诗时,朗诵成为了课堂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一首七节的小诗,通过各个小组的试朗诵和努力配合,最终诵出了儿童特有的嗓音所传达的效果。那种清脆、响亮、饱含赤子之情的对祖国的歌颂,完全跟我们深沉、激昂的朗诵效果不同,呈现出特有音色及情感的同时,加深了对国家的自豪感及强烈的爱国意识。
三、课外阅读,德育飘过一团轻云
课外阅读补充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更多的相关知识。比如“负荆请罪”,讲的就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地位高于廉颇,故而廉颇心中不平,处处刁难,蔺相如处处忍让后发生的故事。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或询问父母师长得知这些故事,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可以积累课外知识,养成自主探索、对未知知识孜孜不倦地进行追求的优秀品德。此外,能够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堂知识的能力,对学习过的人物的个性掌握得更加到位,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在教师的建议下编写简单的剧本,在分角色扮演中还自己动手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像简单的帽子。在表演中,他们认真地按着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动作、表情、神态、语言,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很好地展现出他们对人物性格及表情的理解,让笔者见识多种版本的课外故事。有的同学演完之后,还会问:“老师,您觉得我和上一位同学相比,谁演的蔺相如更好呢?我觉得自己在这个人物的动作上琢磨了很久,甚至表情我也让同学纠正过很多次。”这样的问题,体现了他们的认真和投入,这对他们的自主能力有着很大的提高。多组表演下来,大家拓展了课外知识的同时,也体验了分享的快乐。总之,课外阅读让大家真正实现了“博闻”,也让各自的学习能力提升了许多。
四、结束语
课堂是一个凝聚知识,传播智慧,以所有学生进步为目的的教育场所。在语文学习中,大家能够体验到古诗词的韵律美,英雄人物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和人文关怀;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表演,加深记忆的同时,也领略到团结爱国、以礼待人等优秀品质,并以此激励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总之,立足课堂,语文也能成为德育的一方沃土。
参考文献:
[1]陈允志.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2]李兴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