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梨花的诗句

梨花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梨花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梨花的诗句范文第1篇

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

莫相望,旧时人新模样,思望乡…

伴着电影动听、婉转的旋律,意犹未尽的我恋恋不舍地走出了影院。

这部影片让人难忘的台词似乎太多:钦差大人洪盖天的“什么江湖啊”、南宫府小姐不管是喜是忧的那句“嘣噔你个嘣噔哦”、管家乌卡卡的“淡定”以及现在的流行语“变形金刚”、“外教”、poss等

而我却喜欢那重复无数遍的:梨花香,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让我情不自禁的想到梨花。

梨花,花瓣似雪,象征着事物的纯洁、美好。如岑参描写美好事物如春笋般破土而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再如雷渊赞美梨花的“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嫁娇艳嫁东风。”

而这部电影里,梨花却代表的是一丝悲凉。在古人的笔下也不难找到这样的句子:祝英台近(宋.韩?W )海棠开,春已半,桃李又如许。一朵梨花,院落阑干雨。

从来风韵,潇洒不禁愁,

拈梨花,看菊蕊。应也成憔悴。

是啊,当处于忧伤的人们,看到那白白茫茫的一片,心也会空虚,怎会不悲伤呢?

就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因为心情忧伤,所以才咏出梨花香,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这样伤感的诗句

我喜欢梨花,喜欢它那高贵却又不傲气的美,喜欢它那一尘不染的洁白。它是传播春的使者,它经历过风雪的考验。也许,人们不会像赞美梅一样赞美它坚强不屈、不会像赞美菊那样赞美它的高雅。但它令我陶醉,不仅是因为姿态,还有内在的精神。

每当略感疲惫的我,偶遇梨花树时,那梦幻般的清香,便让我清醒、令我痴迷。

也许,梨花也如者电影的名字那样,并非十全十美的,如电影的结局那样让人略感遗憾。但人生哪来的完美呢?十全十美,也许只是造词人的一种向往吧!因为看似平坦的路也有坑坑洼洼;没有摔过跟头,又怎么会知道因怎样站起来呢?

梨花在这部电影渲染的是悲凉,却带给我别样的梨花美,给人另一种视觉的享受。也不难看出导演的用心良苦。

在你不愉快时或略感疲惫时,不妨到梨花树下走一走,去赏一赏梨花的美景。也不妨观赏一下这部影片,去品味别样的梨花香…

梨花香,却让人心感伤。

梨花的诗句范文第2篇

杏花是当地有名的花,可以密植,家前屋后,都能看到它们洁白的杏花树影。杏花开放之时,一簇簇拥在枝头,花朵洁白,花瓣紧密,鲜红的花蕊若隐若现地点染其间。杏花开得早,无其他花相伴,便让人觉得开得有些孤单,孤独中更让人觉得不染世俗,寂寞却十分清雅。

在山里看杏花,多半赏的是老杏树,黝黑的树干绽放着洁白的杏花,更显花的皎洁、明丽。杏花的香,不似芍药,更不似牡丹,花开的再好,香气也不太明显。能闻到杏花花香,是一种缘。心情好时,悠静怡然,花香才闻得分明。杏花喜风,风来,花香才扑向鼻端,让人觉得猝不及防。阳光温暖,山路悠长,杏树生长在山腰,视野里,便有一些岁月的沧桑。

步杏花其后,桃花开得晚些。在我的故乡,到处可见那一树树的殷红。桃花灼灼,也便成了故乡的“美人花”,只要是在春天,你的目光就躲不开它。这里每年都有桃花节。桃花节上,有模特走秀,有民间艺人的表演,有踏着鼓点跳起歌舞的知名演员,连中央电视台都到这里采访。一时间,摄影爱好者的相机里,网络上的图片中,到处是桃花朵朵,精彩纷呈。

无数的游客被吸引着,来这里踏春赏花,寻访于桃花瓣间,遥想当年的崔护,感受那一缕穿越千年的情愫。“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果农们也正忙着掐桃花、备花粉,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

在一个度假村里,我们看到成片的梨树,当地叫做梨行。梨花盛开的时候,梨行里穿行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五颜六色的服饰,是梨行里的另一种花。风柔和地吹着,夹杂着甜甜的清香,与杏、桃、李相比,梨香更加浓郁。身上似乎是沾染了玫瑰花露,可又比花露气味清纯。人们徜徉在漫天飞雪般的梨花丛中,或赏景,或拍照,热闹非凡。

梨花的诗句范文第3篇

雪像洁白的花瓣从天宇飘忽而下,它仪态从容,给人以恬静之感;雪后的大地披上了银装,宛如宏丽的水晶世界;它景象万千,又引起人们无限美好的想象。啊!雪,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六月飞雪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此景此情,怎不令人浮想联翩?

雪,人们常称之为雪花。因为它的形状像花。据汉朝韩婴所着的《韩诗外传》记载:“草木之花多五出,独有雪花多六出。”就是说雪花是六棱形的结晶。假若仔细观赏,你会发现其花形千姿百态,有如袅娜开着的百花,又像亭亭的的裙。

唐朝诗人岑参笔下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豪放而俊逸的诗句,更展出了了一幅意境雄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人们面前展现的是另一幅静谧的风景画。“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惟妙惟肖的状雪的诗句相传出自晋朝女诗人谢道韫之口。

诗人们用他们那生花的妙笔,如珠的妙语,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幅无比瑰丽的图景,把人们引入了异彩纷呈的美好境界。

同志的诗句则另辟蹊径,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却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吧:雪天、雪地、雪路,白茫茫一片,路径皆无,这时急行军的队伍走过来了,他们突破了天险,闯过敌人的封锁,笑迎纷飞的雪花,迈开大步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踏出了一条通向新里程的路途……

梨花的诗句范文第4篇

1.1天人合一理念,体现自然美

1.1.1植物造景尊重自然。

避暑山庄山地森林覆盖,平地榆柳成荫,康熙提出“庄园勿动树勿发”的思想,保留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原始美。山庄西北多山而东南多水。设计者顺应自然,借峰岭的自然地势划分景区,形成各具特色,层次丰富的景观。在西北山区,注意保护天然植被,保留原始的成片松林,人工植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针阔叶混交,以油松为主调的山林景观。在北部平原区,是以杨、柳、榆、槐为主的阔叶林,古木参天,人工造景时宜松则松、宜柳则柳,不破坏自然景致。在东南湖区,种植低矮灌木或小乔木,造就水面漂浮落花的美景。由此可见,避署山庄保持了大自然原始、粗旷的风貌,将自然风景巧妙融汇于园林景观之中。

1.1.2植物造景法天象地。

避暑山庄拟仿自然之形态,利用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使园林景观具有绚丽的季相之美。春天梨花竞相开放,轻纱素裹,“微云淡月时情景尤绝”;夏天水滨青萍涌翠,亭亭玉立,荷花朵朵,摇曳生姿,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秋天枫叶,温彩流丹,霞升满山;冬天以青松、白雪为主题,“批把垒玉、蜡瓣舒香”。避暑山庄推崇天人合一理念,使植物与风霜雨雪雾霭云露交相辉映,利用植物的自然属性建立众多景观,创造一年四季景色,引起品评者“喜怒哀乐,感于吾心”的体会。

1.1.3植物造景人造自然。

避暑山庄北部是占地近66.7hm2的平原。开阔的草地,奔驰的骏马,嬉戏的麋鹿,配上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空灵与辽阔、恢弘和畅远的草原画卷。为了搞好民族关系,在万树园北部的草坪上散落着数10座精心搭建的蒙古包,使到此会盟的蒙古上层贵族宾至如归。这些蒙古包如白玉镶嵌在碧绿的草坪上,“宛自天开”。乾隆帝赞叹到“绿毯试云何处,最维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

1.2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社会人文美

1.2.1按寓意配置植物。

避署山庄借植物寓志,立意高远。如曲水荷香主要以荷花为主,取义洁净无暇,“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水系堤岸种植柳树,柳树象征吉祥,又被文学家赋予了“离情别意”的韵味;静寄山房种植槐树,象征高贵、文化,《全唐诗话》中有“槐花开,举子忙”的诗句;水流云在种植丁香,被佛门称为“西海菩提树”,象征爱情和幸福;松云峡和如意洲种植桃树,象征辟邪、逃凶,此外与爱情相关联,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誉;文园狮子林种植竹,象征清高脱俗、虚心坚韧、高风亮节;松鹤斋遍植油松,饲养仙鹤,松涛声声,鹤鸣阵阵,寓意松鹤延年。拟人化的植物寄托着山庄主人淡雅的情怀、崇高的理想,含意深邃。

1.2.2按诗情配置植物。

避暑山庄配置植物景观时“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构筑“诗意”空间。如曲水荷香是一座大型重檐攒尖方亭,亭内有流水潺潺,弯环曲折的石渠,亭外有摇曳生姿的荷花,“荷气参差远益清,兰亭曲水亦虚名”。又如梨花伴月一景,春意黯然时节,皎洁无暇的月光下,簇簇梨花争相开放,散发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一眼望去,洁白的梨花仿佛隆冬时节的皑皑白雪,飘落枝头,异常圣洁清凉。植物景观与古典诗词相互渗透,文因景就,情景交融,为后人留下了追思往昔繁盛之景的凭借。

1.2.3按画理配置植物。

避暑山庄根据画理安排风景构图。“松不烦新种,石皆入古图”;“山庄也自寻常看,写入画图故合诗”。这些诗歌说明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因画成景,景作画观。

梨花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点燃 心灵情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加强情感教学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硬性教学目标,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呢,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唤起学生情感动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春暖花开、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以以情感为切入口进行教学。如讲小说《故乡》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地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学生脑海中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涌现出一个小英雄形象。然后可以让学生去猜测这个小英雄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创设生活情境,把语文引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供了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挥,并且有创造性的发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始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上《过秦论》前,将一个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原来这个人物的经历是如此的传奇,提高了听课的兴趣。

五、诗词导入 ,激境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荷塘月色》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荷花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六、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梨花的诗句范文第6篇

每逢春天,迎春花的枝条上就会悄无声息地冒出嫩黄的花骨朵儿,东一个,西一个,争先恐后地前来报春,赶着做春天的使者。

过了一阵子,一个个花骨朵儿仿佛在一夜之间绽开了灿烂的笑脸,迎接春天的到来。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盛开的朵朵迎春花金灿灿的,大约有十几片花瓣,层层叠叠,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远远望去,就像枝繁叶茂的绿丛中撒了一把碎金。宽宽的河沿、茂密的绿丛,再加上星星点点的迎春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你知道吗,迎春花不仅美丽淡雅,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一次,我的小弟弟调皮地折下河岸边的一根迎春花枝条,并把它随意地了我家的花盆。过了几天,我来到阳台上,定睛一看:“咦?”这枝迎春花不但没枯萎,反而腰板挺得更直了。那一片片叶子竟绿得发亮,翠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疑惑不解的我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才明白原来它的生命力十分地旺盛,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梨花的诗句范文第7篇

槐树,在南京郊外的乡村随处可见,而我尤为喜欢槐花。

喜欢槐花,淡雅而不失真诚,淡定而从不做作,淡泊而不随波逐流。

喜欢槐花,没有繁花似锦的喧闹,没有郁金香大红大紫的张扬,没有樱花多姿多彩的绚烂,没有迎春花迫不及待的宣告,它静静地开在的田野山头、池旁水沟。

喜欢槐花,洁白无瑕地挂在枝头,幽兰般吐着芬芳,淡淡的,淡淡的,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喜欢槐花,不由会走进儿时的美好回忆。馋嘴猫的小伙伴像猴子一般爬上树,摘下一串串新鲜的槐花,拨开花瓣,吮吸花蕊,甜甜的透着清香。

喜欢槐花,与家乡草鸡蛋和在一起,炒上一盘时令的野菜,滋润着脾胃,咀嚼着大自然的馈赠。听着酒肆不时传来:“老板,上一盘槐花炒鸡蛋!”其实,生活就是这样简单。

喜欢槐花,看蜜蜂嗡嗡飞舞采蜜,看养蜂人忙忙碌碌地收获槐花蜜,知足的笑脸让人动容,一看就知又将迎来个丰收年。不知什么时候喜欢喝洋槐蜜的,可能也有这样一种情结吧。

喜欢槐花,与友人一道品香漫步、聊天,分享槐花带来的喜悦,是一件其乐无穷的快事。

喜欢槐花,其实不需要太多理由,因为槐花,就像南京人的性格。

江南寻春

春风扑面,暖意融融。隆隆的春雷带来绵绵春雨,滋润着石城大地。蛰伏一冬的几只青蛙,在郊外的田野里、小河边迫不及待地鼓噪起来,就像赶集一般热闹,仿佛向世界宣告:别忘了世界也有我们的一份。

万物苏醒,梅花点点。被誉为第一梅山的梅花山,游人如织,欣赏千姿百态红的、白的、绿的、黄的各色梅花,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去过苏州的香雪海,想来也别有一番景致。我以为雨后南京的梅花山更有情调,氤氲的空气中夹杂着淡雅花香,落英无数的花瓣装点着大地,让人不忍再打扰这份宁静。

郊外寻春,春意盎然。雨后的小山不经意发现怎么突然变绿了,白檀花开了,路边的蒲公英星星点点也开了,玉兰展示冰清玉洁的花瓣。竹外桃花三两枝,涧边竹笋冲天直。江岸垂柳婆娑影,正是海棠花开时。

郊外寻春,情趣悠悠,你会不觉发现,风筝一下子变多了,脱了单的孩子满地打滚,年迈的老人惬意地笑着。情侣们自然不会辜负大好时光,幸福的笑脸尽情绽放。湖边的鱼竿排成了队,不时有鱼儿咬钩压弯了鱼竿,此起彼伏,笑声阵阵,勾勒出一幅幅春日美景。

春 雨

喜欢春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唐诗《春夜喜雨》的缘故,也不知什么时候就喜欢上了她。

春雨,给人以清新、淡雅。

望着窗外连绵细雨,尘封已久的记忆徐徐展开,让我情不自禁唤起沉睡的笔,打开网页,闪动的鼠标蹦跳出一丝灵动。

春雨的宁静,内心的浮躁,让我很久找不到这种感觉。有道是:“时位移人”。是不是我也在“润物细无声”中迷失了自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成熟了,还是真的老了?

感谢春雨,给我一个惊喜,让我找回那份纯真。

感谢春雨,让我聆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看到海棠花落的一抹惆怅。池塘漾起的涟漪,成为我诗句的韵脚。

????感谢春雨,让我愚钝的思绪焕发新的春芽,有了只言片语的闪光,心与雨的撞击,竟然产生出这么多思维的火花。

????感谢春雨,让我忆起那山、那水、那首小诗····

感谢春雨,让我心灵得到一次涤荡,一次全新的洗礼,让我青春不老。

花香为谁

樱花浪漫,油菜花黄,期待着、期待着槐花的飘香。

?? 注定这是盛开在金陵大地一个美丽花季,大自然将最美的画面定格,让我们尽情享受。不必为“零落成泥碾做尘”而叹息,毕竟曾经绚烂;不必为“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慨叹,毕竟曾经辉煌;不必沉湎于“朝花夕拾杯中酒”,不必陶醉在“花间一壶酒”的小雅,还要有“只为暗香来”的气概。喜欢“驿树梨花处处开”的田园雅趣,更喜欢槐花的淡雅清新。

?? 花香袭人,淡淡的槐花,将我带回从前。摘一串槐花,放在鼻尖贪婪地猛吸一口,顾不得吹一吹花上的灰尘,迫不及待地尝一尝花蜜。从那一刻起,我就喜欢洋槐蜜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河边的槐花香味一阵阵传来,令人神往。

?? 花很美,你比花更娇美;花很艳,你比花更娇艳。如果你是那花,我便是你花蕊上的蜜蜂;如果你是花瓣,我便是花萼,将你轻轻托起,随你一起花开花落。

一个属于槐花的季节

早晨在郊外爬山,见一位老人在摘槐花,中午就餐竟然尝到槐花蒸鸡蛋,勾起我对槐花的记忆。

这个季节,注定属于槐花的季节。就像一抹惊鸿掠过,总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当万山红遍、繁花似锦、百花争艳之时,当人们目光被岭上开满的映山红深深吸引之时,槐花以其平淡素雅却又洁白无暇的英姿点缀群山,赋予大山柔美的一面展示在人们面前,给山镶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喜欢槐花不张扬却又内敛的品格,平实中见内涵的气质。一份高贵,一份矜持,一份纯洁,一份甜美,正像纯朴可爱的南京人。

槐花飘香,那种香沁人心脾,让人忍不住猛吸几口,教人学会贪婪;那种香令人陶醉,忍不住停下漂泊的步履,驻足休憩。虽然没有“驿树梨花处处开”的意境,但却有“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诗意。

记得儿时的家乡,小江两岸都是槐树。在这个季节,夜晚走在乡间小路上,树影婆娑,一缕月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在地上,闻着淡淡的清香,是何等惬意。可惜现在河岸已改树种了,好在近山处不乏槐树,便和朋友一道,相约去享受大自然最无私的馈赠。

梨花的诗句范文第8篇

一、典故相同,主旨不同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诗人常通过用典来含蓄地表情达意,但是相同的典故亦能表达不同的情志,镌刻上独属于诗人的鲜明个性烙印。如“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于《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千百年来,这个饱含了丰富的哲学意蕴和浪漫的思想情怀的美丽故事无数次地诉诸于文人墨客的笔端,却被他们赋予了不同的主题和内涵。

有的诗句弥漫着摆脱不了的感伤与迷离色彩。 “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白居易《疑梦二首》),这两首诗都写出了变化莫测的人生就如一场虚幻的蝴蝶梦,表达了人生无常、一切成空的感喟与惆怅。

有的诗句则渗透着漂泊流离、思念故土的浓烈情感。欧阳修的《玉楼春》:“寻思还有旧家心,蝴蝶时时来役梦”写出了客居异乡有家难归而只能在庄周化蝶的梦境中归去以慰思乡之情;辛弃疾的“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更是通过蝴蝶梦等多种意象传达了浓郁的故土之思,给人荡气回肠之感。

而在另外一些隐于山林田园的诗人笔下,庄周梦蝶的典故则尽脱忧伤与无奈的基调,处处流露出闲适与惬意。唐诗人钱起的“丛筱轻新署,孤花占晚春。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衡门春夜》),颇得庄周天真率性的意趣;梅尧臣的“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叶落夜雨声满阶,雪下晓寒低压屋。……且梦庄周化蝴蝶,焉顾仲尼讥朽木。”(《睡意》)则写出了宁愿被圣人讥笑为朽木,也要享受自然雨雪的美景,享受庄周梦蝶的逍遥自在的意趣。这个典故在此被赋予了自由欢快的色彩,充分体现了摆脱物欲枷锁而追求逍遥自由的哲学思想,表现了闲适惬意、自由洒脱的情怀。

二、意象相同,风格不同

古典诗词中会有一些常被运用的高频意象,但这并不影响诗人创作出风格迥异的杰出作品。如同是 “黄花”意象,宋代张先的“红叶黄花秋又老,疏雨更西风”(《少年游・红叶黄花秋又老》)用“红叶”“疏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晚秋寒雨图,充满了悲戚感伤的格调。

晋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于俯仰之间道尽远离世俗、超凡绝俗的自然真趣,此处的暗含隐逸之情,在“东篱”和“南山”的衬托下尽脱喧嚣之感,体现了闲适淡远的风格。

元代长笙子的“菊绽黄花,月生碧汉清光皎。霜前雨后正芬芳,四海圆明照”(《烛影摇红・菊绽黄花》)描绘了一幅幽谧的明月黄花图:雨后初晴,夜幕低垂,月光如水,黄花悄然绽放,“霜前雨后”洗尽它身上的俗世铅华,让它更加的纯净芳香,令人陶醉,整幅画面营造了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给人安谧美好之感。明代梦观法师的“向来翠竹黄花圃,多在空山暮雨中”(《钱舜举画黄花翠竹》)则以“空山”“暮雨”做背景,以“翠竹”“黄花”相伴,赋予了画面一种脱离喧嚣红尘的空灵美与禅寂感。

而到了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和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诗歌的意境风格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黄诗写出了长安城中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黄花的场景,它们散发的阵阵香气浸透长安,冲天而上,这里的“黄花”成为了义军战士的象征,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的战斗豪情;而毛诗由于诗人的阔达胸襟与宏伟抱负,黄花的意象更是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使整首诗歌呈现出慷慨激昂、恢弘高远的气魄之美。

三、情感相同,技巧不同

由于诗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创作特点,同样一种情感的表达亦是各有千秋,如“愁”是古人常抒之情,不同诗人表达愁情的技巧亦不同。

有虚写愁情,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是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化作具体可感的“春水”,写出了离愁的连绵不断,以水设喻,化虚为实,使愁情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更具有艺术美感。

有直写愁情,如“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则是直抒胸臆,直写愁情。这“愁”里有壮志难酬之哀愁,有岁月易老之苦愁,有国土沦丧之悲愁,有退居田园之闲愁,凡此种种情绪一时都齐涌心头,化作一声长叹,此处直写愁情深重之无法排遣,如影随形。

有反写愁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是为反写。如唐许浑的《谢亭送别》中写道:“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恰值深秋,两岸青山逶迤,枫叶尽染,在一汪绿水的衬托下,明丽鲜艳,越发凸显聚之可贵,别之难堪,反写了离愁别恨。

有隐写愁情,如“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张炎《鹧鸪天》),借哀怨笛声,低暗云幕,千里燕子,雨中梨花,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自己无限愁苦的思乡愁情,虽不言愁而愁情自现。

四、题材相同,意味不同

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很多诗人会不约而同地接触到相同的题材,而相同的题材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又会有着不同的意味。例如同写“听琴”这个素材,不同诗人听出写出的感受和意味是大相径庭的。

苏轼听琴,听出了精湛的琴艺,高雅的意趣:“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减字木兰花・琴》),气度雍容的弹琴之人指下气韵流动,其琴技如此高超,让“万籁”为之沉寂,让天地为之肃穆,琴声时而如悲风呜咽,时而如流水潺潺,使苏轼产生了悠远寂寥的古意。

孟浩然听琴,听出了弹琴之人高洁旷达的内心境界:“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听郑五值琴》),“清风”“竹林”“古琴”“清酒”“夕阳”烘托出了一位旷达潇洒、高蹈出尘的高士形象。

宋代王元的《听琴》听出了苦无知音、清高悲戚的意味:“拂尘开素匣,有客独伤时。古调俗不乐,正声君自知。寒泉出涧涩,老桧倚风悲。纵有来听者,谁堪继子期。”时人多爱“新声”,不爱“古调”,弹琴之人寻不到志同道合的知己,只能“自知”“正声”,倚风独悲,慨叹世无子期,全诗充满了知音稀少的寂寥之感。

宋代顾逢的《雷峰寺听琴》则听出了愉悦舒爽的意味:“尽日山窗下,松风细细吹。喜于同坐处,乐在听琴时。” 山窗幽静,山风清爽,有三两知己好友同坐,可以调素琴,可以阅金经,可以谈古论今,可以举觞畅饮,岂非人生一大乐事?难怪仅仅是“听琴”,诗人已经“乐”在其中,听出了无限愉悦舒爽的意味了。由此可见,由于诗人心境、处境、性格、阅历的不同,哪怕是同一题材,呈现出的画面基调和意味也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