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怀才不遇的诗句

怀才不遇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第1篇

就诗的内容而言,杜甫和陆游都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在诗中对他的丰功伟绩和高洁品质进行了多方位赞美。

杜甫入蜀后,成都武侯庙、先主祠、夔州八阵图、白帝城武侯庙、先主庙这些鱼诸葛亮有关的地方他都去过,睹物思人,随处赋诗,创作了大量歌颂诸葛亮的诗歌。“诸葛大名垂宇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业和威名,更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连诸葛庙中的古柏都让他久久难忘,歌咏再三,“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古柏行》)作者晚年到夔州,看到武侯庙塑像残缺就给当时的官员递诗请修,诗人对诸葛亮的感情可谓深矣。

陆游自幼就有收复北方失地大志,深为诸葛亮的奇才和胸襟所打动,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推崇倍至:“少时谈舌坐生风,管葛奇才自许同。”(《宿鱼梁驿五鼓起行有感》)“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自警》)入蜀后,诗人拜谒诸葛庙,千载而下思其为人,感慨更深:“尚思忠武公,身任社稷重。”(《谒汉昭烈帝惠陵及诸葛公祠庙》)“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感旧》)甚至认为他是千古奇才,远超战功赫赫的管仲:“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而当他理想落空时,想起古人的风范,更是感慨万千:“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昼卧》)

杜甫与陆游诗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对诸葛亮的功业未就以及自己白首无功而发出的无奈悲叹。杜甫和陆游都身处国家四分五裂的时代,深切体会到国家的苦难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极度渴望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但他们终其一生都只能看着国家在分裂的战火中日渐衰落。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只能一生沉沦潦倒,宿志难伸,叫诗人怎不痛心疾首。伤心人别有怀抱,看到能大展略才的诸葛亮也终归壮志落空,更让诗人情怀悲切:“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感旧》)杜甫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真是字字带血,千百年来令无数英雄扼腕。

杜甫和陆游的诸葛亮诗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毕竟是相隔了五个世纪的异代诗人,他们的生活时代和遭遇不尽相同,才情胸襟也有差别,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诗必然有差异。仔细阅读他们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杜甫诗歌对诸葛亮、刘备的君臣鱼水关系情有独钟,而陆游对此却不甚注意,在他的诗中多次出现的是“出师表”。缘由何在,答案只能在他们的生平遭遇中去寻找。

杜甫是一个“窃比稷与契”的人物,少年时雄心勃勃,以为取功名如探囊取物:“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惜的是,以这种幼稚的心态去取功名,即使他有解民倒悬的热情和才华,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他诗人气质的表现,也是他仕途坎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然他不会在长安十年,四处献赋投诗却一无所得。后来他到了肃宗身边,依然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虽然有满腔的忠诚,但终不为当道所容,这对诗人的打击是很大的。杜甫的一腔孤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诗,就是对刘备、诸葛二人关系的高度倾羡和赞扬。“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诸葛庙》)“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癔宫。”(《古柏行》)等诗句都是杜甫这种感情的表达。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第2篇

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隐士之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被人传颂至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吟咏了千百年。

但是,我读《归去来兮辞》时分明感觉到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伤。仔细一想,这也是难以避免的,自古文人又有哪一个不想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伟业呢?子曰:“天下人道则见,无道则隐。”或许在那个乱世,陶渊明也别无选择,只能做长沮、桀溺,在自己宅前的五棵柳树下吟诗喝酒、举杯邀月,幻想着美好的世外桃源。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古来文人的悲剧大都是相似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过于高洁,也会被世人厌恶,最后落个“世人皆欲杀”的下场。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开始了儒道合流的过程。生于那个时代的陶渊明取道家的避世胜过自然,如果取自然而胜避世,那对于陶渊明来说应是另外一番光景。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或是老子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做人不可太直,有时曲线迂回反而能成大事,李东阳的依违蒙诟、徐阶的曲意事严嵩都是可援之例。有时与俗世和光同尘,反而能够让自身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与凡间的污泥浊物相比,犹如“腐草之萤光比天空之皓月”。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透露出对追名逐利的厌倦,想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的洒脱不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抛弃一切、回归自然的偶然冲动,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有人将归隐作为终南捷径,又有几人真有陶渊明的风情?至少,我们应该庆幸的是,陶渊明没有被统治者重用,从骨子里讲他还只是个文人罢了,恰如后人评汤显祖所说:“牡丹(《牡丹亭》)一出,西厢(《西厢记》)失色。此后传唱天下百余年,堪与之媲美者,唯有孔尚任之《桃花扇》。为官不济,为文不朽,是以无憾……”

“为官不济,为文不朽,是以无憾”恰是对陶渊明的最佳概括。无论如何,陶渊明过着“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生活时,就应该已经有了觉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宁愿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也不改变他归隐田园的心志,其拳拳赤子之心今可犹见。

文章紧扣《归去来兮辞》的主旨,重在对陶渊明人格的思考(陶渊明拥有回归田园的乐趣,但其内心也有怀才不遇的愤慨),辩证地分析了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后人的启示。语言古朴典雅,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第3篇

诗歌中也有叙事,但叙得不实,不细,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叙述得一清二楚,纤毫毕现。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只是粗线条的概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至于刘兰芝是如何“学织素”“学裁衣”“裁什么衣”,均语焉不详。诗歌中也有描写,但描写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把景物当作自己寄附感情的载体。景为表象,情为内核;景为外壳,情橹屑幔痪拔宾卒,情为渠帅。

诗歌也可以议论,但过多的“直抒胸臆”,臧否褒贬并不可取。诗歌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读者能参与诗句内涵的再创造,再拓展,再延伸。

诗言志,歌咏情,读诗须读出诗人隐贮于字里行间深处的“志”和“情”,“意”和“感”,“旨”和“核”,方可谓之“真读诗”“真品诗”。从诗中去欣赏情节或识见,都只是赏诗的末技。

如何才能深刻而精准地品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从标题中寻找含有诗人情感体验的字眼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一看标题,就知杜甫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喜”。

类似的如刘禹锡的《伤愚溪》一诗,标题中直接标示出了一个“伤”,可推知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哀伤”“悲伤”,是为柳宗元的坎坷命运而感到凄伤、悲惋。

二、从诗句中寻找含有感彩的词语

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末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都直接出现了“愁”字,因此可以推断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均为“愁”,只不过一个是写儿女情愁,一个是写亡国哀愁。

三、从熟悉的诗人、时代推知诗歌的情感

如我们所熟知的杜甫,其诗的主要感情大都是“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因此,我们读杜甫的诗,就可以以此为基调去揣知杜甫不同诗篇中不同的“悲伤”。

当然,杜甫的诗作中也有少量的诗写得清新,清丽,清爽,轻松。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一扫沉郁顿挫,体现了诗人的轻松、愉快、欣喜、宁静之情。但这类“闲适愉悦”之诗在杜甫诗中显然是少之又少的。

宋代诗人、词人,大都怀有爱国主义激情,充满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嗟叹、怨愤。陆游如此,辛弃疾如此,苏轼、杨万里亦是如此。

四、从意象入手推知诗人感情

如果诗歌中出现了“兰”“菊”等意象,其情感大都含有高雅脱俗之意。如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表现了屈原卓尔不群、高尚清洁的人品和情操。

“沙鸥”的意象一般表现人的飘零或感伤,如杜甫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天之辽阔,地之旷远,更显鸥鸟的孤单、孤独、孤寂、孤苦。

五、从意境特点推知诗人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通过一组昏暗、衰败、僻远、荒凉、冷寂的意象营造出落魄、坎坷、悲哀、凄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漂泊天涯,孤苦疲惫的哀伤。

而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用清新、明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恬淡、惬意、自由、欣喜。

因象成境,借境注情,情由境爆,境以情溢,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同一个意境中不同意象的“共性”,从不同的意象中找“情感公分母”及“情愫公约数”,异中求同,情意自明。

六、从用典推知诗人情感

苏轼诗“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中的“舞雩风”出自《论语》“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可知作者是要通过该诗表达自己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失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自在,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而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通过引用廉颇“一饭三遗屎”的典故,说明自己怀才不遇,虚度年华,功业难成的绝望和悲哀。

七、从题干中把握诗作负载的感情

如陶渊明《杂诗》的:“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绶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其题干云:“与《饮酒・结庐在人境》相比,本诗描写隐居生活之乐的角度有何不同?”

这个“题干”就直接点出了此诗的思想感情为“描写隐居生活之乐”。

八、从名家评论中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晏殊的《喜迁莺》:“烛飘花,香掩烬,中夜酒初醒。画楼残点两三声,窗外月胧明。晓帘重,惊鹊去,好梦不知何处。南国春色已归来,庭树有寒梅。”

题干:有诗家评论,本词“通篇始终不说破离情,而离情自然从画面中流出”,手法极其高妙,请简要分析。

此题干,直接把诗歌饱含的“离情”交代给了读者和考生。

九、从诗歌中的“期望”推知诗人感情

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末尾,表达出来的期望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此诗的核心情感是珍爱生命,珍视亲情、友情。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第4篇

摘 要:杜甫作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诗作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关键词:登岳阳楼;忧国忧民;壮丽诗篇

尽管杜甫胸怀大志,但终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他天宝年间来到长安,由于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入仕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了一个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爆发,他到处流亡,竟然被叛军捕获;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不久弃官西行,辗转来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举家东迁,途中在夔州停留二年,后又漂泊,最终贫病而终。

他的《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创造于诗人生命的最后阶段,诗作表现了诗人终于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登上岳阳楼,尽赏江山美景,而诗人内心仍牵挂国家安危的悲喜交加之情。

公元765,杜甫的好朋友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告别暂时安稳的草堂生活,再次离开成都,带着一家人,乘一叶小舟顺江而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不能自已而写了这首诗,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丽阔大,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雄伟的。

首联虚实相映,古今对比,从而大大拓展了了作品的艺术跨度。诗人很小就听说洞庭湖的美名,可是一直到了今天才实现一睹为快的夙愿,看起来写有初次登临名楼之欣喜,实质在于表达早年立下宏图、至今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上句为下句铺垫,其最终目的是为下文描摹洞庭湖制造气氛。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书写了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划开了两个大国的边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偌大的湖水中一般。只用了短短的10个字,就把八百里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如此立体的描画出来了,写景如此手笔,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不禁记起了孟浩然的千古佳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杜甫在这里的意境却更为阔大,仿佛整个宇宙都在洞庭湖中浮游飘动,这和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写诗人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怀才不遇的境遇。“亲朋无一字”,由于老朋友严武的突然离世,诗人再次陷入孤助无援, “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没有了物质精神方面的任何支持;“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从夔州携妻带子、贫病交加,漂流在湖北湖南之间,只有一叶扁舟陪伴他们,何处是规程,何时是一个尽头,什么时候才能安顿下来,都是一个未知数,置身于岳阳楼上极目四望,天地苍茫,一片,更让诗人悲从中来。 “老病有孤舟”一句似乎要人们把关照整个乾坤的视线都集中到这一叶扁舟之上。正如前人所述: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书写诗人眼望国家战乱仍频,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忧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让读者产生无限联想。如果说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高度概括了诗人在京都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不幸经历,那么,此句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契合,“凭轩”与“今上”前后呼应,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但是诗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谁能想到到头来终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过去的凌云壮志到如今都成了泡影,诗歌里“今”“昔”两个字都有深深的涵义。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美好的江山变成了如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兵荒马乱,诗人凭栏远眺,不禁唏嘘不已,声泪俱下了。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第5篇

当我第一次读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我不自觉得愣了愣。这样傲气不羁的诗句,正中我的心意,恍然间似乎寻得知己。

查了查这句诗的作者,却找到了被我胡乱定义为“绝不会多伟大”的太白。于是我爱上了这个诗人,开始读他的诗,读他的一生,读他。

我曾听闻许多李白名字的由来,但是唯有这一种深得我心。有一次,他与父母亲在庭院散步,他的父亲见夕阳下的春色美景,随口吟了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夫人随之吟作:“火烧杏林红霞落”,7岁的李白见院中李树繁花盛开,马上接上:“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听了非常吃惊,赞叹不已,并感觉最后一个“白”字实在妙极,正好自家姓李,于是给儿子改名为“李白”。

正如其父所言,这单字白,实在太妙。

果然,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难说是李白造就了盛唐,还是盛唐成就了李白。但是李白与盛唐确是密不可分,成于盛唐亦毁于盛唐。月和酒,造就了李白——中国千年文学殿上的一朵不朽奇葩!

我懂的他的每一句诗的意思,懂得他每一首诗的主题思想,懂的每一个字的解释,懂得他的愁喜。于是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我读懂了他。读懂了他的怀才不遇,读懂了他的追求抱负,读懂了他的流离心酸。

可逐渐长大,我渐渐明白我懂的那些,不过是普天之下都明白的表层含义。

我从未透过诗句,穿越时空,去触摸那一个寂寞的灵魂。

他不拘于礼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狂傲,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用独特的方式向这些丑陋提出抗议。他不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气万丈曾经鼓舞了多少迷失的人。

他以仙人的姿态飘忽于红尘之间,用一种高度去俯瞰。他敢于迷离,敢于批判,却总能分清现实与梦。他看起来狂放不羁,实则在暗中戚戚不已。这就成就了他独特的浪漫体,成就了千古留名的谪仙——李白。

曾听人说,李白豪气浑然天成,任是这世间谁也无法将那种语气模仿出一二分,就算朗读再好也没办法将那种凌然豪气重现于世。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狂。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体现的狂是年少时的雄心壮志;贺知章的狂是“知章性放旷,晚尤纵诞,自号四明狂客。”;辛弃疾的狂是不流于世俗不屈于现实。

那么李白的狂呢?没有什么语言能描绘了。他正如青莲般,不染。

梦中恍然见了李白,乘着仙鹤而来,踏着云梯而去。我急切得呼叫:“仙人,如何才能读懂您啊!”他停顿了一下,紧接着仰天长笑,头也不回地走了。那火烧的红霞和闪着金光的太阳目送着他的离去。

我怔在原地,看着他消失的地方半晌,豁然笑了,笑出声来。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第6篇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骑驴途经剑门山,身与境遇,勾起了一系列诗的联想,写下这首诗情荡漾的小诗。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诗人在那常常“寝饭鞍马间”。而成都则是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都市。诗人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然而,诗人是怎样想的呢?

首先从衣上写起,不讲雨打湿衣服,却讲“征尘杂酒痕”,看出作者写作的匠心。“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消魂”)的结果,深刻地概括出诗人的处境和心境。征尘,首先来自一路上的奔波,同时还可看做南郑前线“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征尘,而且两种征,尘形成一种对比。作者喜爱的是前线的征尘而不是后方的征尘,但喜爱的征尘一去不复返。这引起作者的感慨丛生。唯一的做法只能是喝酒,借酒浇愁打发时间。诗人平时不喝酒,那么他是在无比悲愤的情况下喝酒的。此时作者不是一个风尘酒徒的形象,而是一个悲愤抑郁的爱国者的形象。

“远游无处不消魂”中的“无处”,既包括过去所经历各地,也包括写此诗时所过的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呢?又一次黯然“消魂”。引起“消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冰河”,而是骑驴回蜀。对“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

我这个人难道只该是一个诗人?此句问得突然,诗人从来就不甘仅仅只做一个诗人。陆游志在恢复北方失地,不甘心以诗人自限。诗人不屑于仅做一个辞赋君子。而是希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细雨骑驴如剑门”,生动地写出了一个远游者的形象。远游者在蒙蒙细雨中风尘仆仆,衣上有酒痕,骑在驴背上吟着诗句。此句动作、神态和景物全部写出。尤其骑驴形象充满诗意。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骑驴的佳话和故事,孟浩然骑驴踏雪寻梅,李白乘醉骑驴游华阴,杜甫有“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诗句,贾岛骑驴赋诗,李贺骑驴觅句。难怪郑启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陆游骑驴遇雨,不正与灞桥风雪中的情景相仿佛吗?在蒙蒙细雨中骑驴经剑门人蜀,即景生情,在驴背上想起这些古人的诗句和行迹,不觉得自己进入了诗人的角色和境界,足以和前代诗人媲美了。但做一个诗人有什么用呢?祖国半壁江山落入金人手中,纵使有良辰美景也只能平添忧愁和痛苦。为什么在细雨中骑驴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诗人的爱国情怀已昭然于世。

这一次从南郑前线来到后方,怀才不遇,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只能落得个诗人的下场。因此诗人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故作轻松,实际更加沉痛。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第7篇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起李白和杜甫,那时,我幼小的心灵便留下了对他们的绝对信任和崇拜。

终于,我也可以歪着小小的脑袋,扬起那嫩嫩的嗓音,朗诵着他们的诗了。整天与小草小虫结伴的我,蓦然闯入这诗的国度,顿然觉得眼前样样新奇,常懵懵懂懂地啃着这些诗句,但也逐渐有所领悟——似乎更喜欢李白,因为总觉得佩着长剑浪迹江湖的李白使人生更快意。而杜甫,那个苍老憔悴的瘦老头,与其相伴的却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的悲叹!

当独钟李白成为习惯后,我的阅读也便失去反省的能力了,直到再次读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后,我才开始重新思考心里给他们俩的定位——李白傲慢非凡、轻蔑权贵,果真如此吗?在《与韩荆州书》中,他不也对韩荆州歌功颂德吗?难道仅因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给贴上了“蔑视权贵”的标签?才开始慢慢领悟到,李白愤慨而又不失豁达地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言,其中固然有对权贵高力士之流的切齿之恨,而更多的则是对一生抱负横遭摧折后的无可奈何。应该说,李白是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沉浸于小我之中而抑郁不能的文人之一。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外界如何残酷,也不能磨灭他“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强烈自信,更不能淡漠他对奢华生活的愉悦和激情,这正是他比同时代其他文人高明的地方。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彩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杜甫也有怨恨、有不平,然而他不只陷在个人痛苦的荒园中彷徨企盼,低徊欲绝而淡漠了那个多灾多难的社会,在杜甫后半生,无论在个人生活怎样困难的处境中,他都能严肃正视现实,始终热情地关注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对杜甫而言,自我固定是一座大山,可现实世界永是映衬一切的青天。他的抛却“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能比拟的。更令人感叹的是,在那凄风冷雨人难寐之夜,杜甫非但没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恨冷漠之心,反而由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的一颗心?!

对童年的我而言,李白和杜甫是梦;对现今的我而言,他们是真,或许仍是梦,可这是我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我崇拜李白的似长江大河之才华,但我更敬慕杜甫那颗悲天悯人的沉郁灵魂。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第8篇

漫话咏月诗

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赋予各种神奇的传说,而吟咏月亮的诗词,更是俯首可拾。皓月当空,一泻千里,给人以广袤深邃的意境。因而许多诗人借月状景,俾山川生色,叫河海增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这类“带月”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来脍炙人口,妇孺能咏。

托月寄情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古代交通闭塞,通讯凭“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亲人团聚不易,逢年过节,家人常有“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之隔,因而王维重阳登高便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叹?中秋月夜,游子怀乡之情更是难以言表,这类诗词比比皆是。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宋代坡的《水调歌头》中秋咏月词,历来被誉为千古绝唱,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反映了作者胸襟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后人远别互道“多加保重”的代名词。

亲情,乡情,友情,爱情都可以借月抒发。“花好月圆”是美满婚姻的颂词;而“月缺花飞”、“晓风残月”则是爱情不幸的曲笔。宋代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词句,表达了黄昏后月光下情人约会的欢快心情。李白《玉阶怨》诗云:“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通首无一“怨”字,但闺妇满腹怨情却倾注在“脉脉不得语”的秋月中。月亮是天上的圣物,所以中秋之夜成了未婚男女寻觅佳偶的良宵,也由此演化出许多玩月的习俗。如傣族的拜月、苗族的闹月、阿细族的“跳月求爱”等。闽台地区除了“博饼”的独特风俗外,还有未婚女子中秋月夜“偷菜”的古俗。

对着同一轮明月,各人情感迥然不同。有的借月排遣心事,或叹世路多艰,光阴易逝;或叹怀才不遇,宦海浮沉,因而流露出“好景难逢,良宵难值”的消极情绪。李白《把酒问月》诗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长江送流水”意境类同,都是作者“明月长在,人生如寄”感情的流露,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