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普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普教育范文第1篇

由于我国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科普基础设施基本聚集于发达城镇地区,而广大农村以及不发达地区科普资源相对稀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的科普大篷车项目,为广大不发达地区群众提供了科技教育权利公平性的补偿。本文将对我国科普大篷车所具有的科普教育功能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我国科普大篷车项目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科普大篷车的车型和功能特点

目前科普大篷车拥有4个车型,分别为综合性的I型车和II型车、主题性的Ⅲ型车和面向“三农”服务的Ⅳ型车。这4类车各有特点,无论从其服务对象,还是内容、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最早设计的I型车和II型车其主要目的是尽可能为各种人群提供综合性的科普资源服务,因此除了搭载以理、化、生为主的基础科学原理展品,同时还能够搭载科普专家、科普展板、科普资料、科普影像,可以根据需求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有的配车单位甚至将科普大篷车开进了监狱,为服刑人员提供了难得一见科普大餐,得到了广泛的好评。目前,I型车和II型车是全国配发率最高的车型。

Ⅲ型车的定位在于反映国家基本国策和群众重大需求和社会聚焦的主题,目前已开发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3个主题大篷车,车型的设计定位不再局限于科普资源的搭载平台,而是更为突出科普资源的活动平台,将科普展览、科普影像、科普展具、科普活动、科普剧表演汇集一身,实现了对某一主题全方位的科普诠释和体验。也正是由于这种集成的特点,Ⅲ型车车体较大,对行驶道路和活动场地要求比较高,适合于在人群相对聚集的地区开展科普服务,如学校、广场等。

Ⅳ型车在设计之初就定位于服务“三农”,车体设计小巧、便捷,道路通过性好,不论是田间、胡同、窄巷,都能轻松驶过,且对活动场地要求不高,车身自带的发电机可满足随时随地开展活动的需要。因此,在配发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涉农区县的欢迎,更受到了城镇区县的青睐,仅仅配发2年,数量就已超过百辆,成为近几年科普大篷车配发的主力车型。

表1 4种型号科普大篷车的配置、资源和功能特点

科普教育功能多样,搭建多元化教育平台

4个型号的科普大篷车以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资源配备,满足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需求,搭建多元化的科技教育平台。如果说固定式的科技场馆提供“以我为主”式的服务,那么流动性的科普大篷车就是提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

I型车和II型车主要搭载专为科普大篷车设计、制作的能够形象地展示某一具体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展品,这些展品以小模型、互动实验和功能性演示为主,具有很强的直观、互动和趣味性,操作者能够通过互动、体验,从中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原理。从实践来看,I、II型车为不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外动手实验室。在安徽的一次活动中,一名物理老师深切地说到:“一次大篷车的活动要比给孩子们上一天的辅导课好多了!”

Ⅲ型车所有科普资源均围绕主题设计,以“保护能源资源”为例,活动内容包括:担任拯救地球小勇士、操作13项节能小实验、参与节能小组竞技、观看主题影片、参与知识竞赛和户外拓展活动等。这些活动既让青少年学习了相关知识和技术,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不仅如此,这些活动是由本地的教师负责组织开展,因此每次活动前,还要针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说明。这样,Ⅲ型车也为广大科技教师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科学课堂和一个良好的培训平台,帮助他们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科学教育技能的提高。

Ⅳ型车配置的农技服务箱包括土壤养分速测工具箱、畜禽养殖服务工具箱、水产养殖服务工具箱、植保工具箱、测定种子活性工具箱和显微镜箱,这些工具箱不仅携带方便,而且操作便利,可以直接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进行测量和实验。通过简单的操作,农民可以亲眼看到测试的结果,增强了科普服务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同时,车上预留的专家座席和搭载的影像设备,也为农技专家面对面与农民交流沟通、手把手解决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解决了传统农技培训教室讲课枯燥、田间交通困难的问题。

适应公众科普服务需求变化,促进我国科普大篷车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在科普服务方面的需求不仅将继续增加,而且也将更加多样化。作为重要的科普服务提供形式之一,我国科普大篷车的发展仍然存在搭载内容单一、没有专业化服务团队、服务范围有限以及运营过度依赖政府等问题,而无法有效满足公民享受科普服务、提升科学素质的需求。因此,根据目前国外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对中国科普大篷车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以下一些建议。

载体发展

运载种类:除了汽车以外,还应研发流动科普列车(火车车厢改造)和流动科普船只(客船改造)。

丰富现有车型:研发大型拓展舱式科普大篷车(两侧拓展、双层拓展,扩大车内活动空间);研发中型通用式半挂主题车厢(每个主题一个车厢,按需采购,即挂即走)。

内容发展

配合义务教育基础课程,研发课外辅助展教具和互动活动,纳入课程学分。

结合多种科学原理,研发组合式科普展品。拆开每一件展品反映一个科学原理,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件大型展品,反映一系列科学原理。

主题类科普资源包,围绕某一主题研发一系列展品、实验、活动、游戏等资源,可自由装配在任一种大篷车内。

运行模式发展

科普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馆 科普教育 发挥优势

科技馆作为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桥梁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科技馆作为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对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思路和工作方式,以发挥上海科技馆的更大作用来服务民众。

一、完善科普教育服务理念

先进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民众对科技知识迅速增长的客观需要对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众希望更多参与和互动,科技馆的教育方式需要更加灵活多样,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从从单纯以科学知识传播为主转向对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为主。

(一)激发民众进行知识探索

科技馆不仅仅是展览一些以往的科学发明让民众进行观看拍照,而是要通过对科技的介绍来激发民众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科学知识的运用,以及科技创新新人才的成才过程,从而把民众从一个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对科技知识进行主动探索者。

更新科普教育服务理念,需要在坚持人与自然、科技相和谐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在科技展览和讲解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及时关注科技发展热点,以适应时展的需求。

(二)科技展项应该通俗易懂

科技馆的展项应以服务更广大人民群众为目的,使展览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公众,使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适应公众的需求。科技馆是科学普及的主要基地,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高新技术,其内容的展览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深奥难懂的科学技术知识以简单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

(三)探索新的科普教育形式

科技馆的建设和展览是一项重大的任务,随着国家和民众对科技馆作用认识的逐渐深入,科技馆已经成为民众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一个途径是鼓励企业捐助或科技馆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实用性较强的科普展览活动,必将能收到越来越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将达到成功宣传技术和产品的目的。[1]

二、加强科普服务的层次性

加强科普服务的层次性就是要根据民众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设计不同的科技展项,同时,采取形式不同但有科普服务的活动来推广。通过形成一个开放、流动、协作的运行机制,根据不同层次年龄人群的需要来开展科普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效提高民众的科技水平。

(一)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青少年是出于被引导的时期,也是学习精力非常旺盛的时期,他们正处于独立意识逐渐强烈的青春叛逆期,对一些知识要么刨根究底,要么不理不睬。这就需要科技馆在设计科技展品时,可以从外形、内容介绍、原理以及知识探索,应体现出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一看到展品就激发出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在科普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现有展品资源,在充分了解孩子们对科技知识追求的基础上,以动漫宣传画的方式科普常识手册来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游玩科技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探索欲,加深记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青少年在玩中体会事物的相关理论,进而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同时,可以将科普工作送进学校,与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与学校协作,把科技展览或科普试验以科普剧或现场实践的形式送进学校,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的同时,更能吸引学生对科普知识产生兴趣。

(二)走进社区,普及科学知识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科普工作需要长期扎根的地方,对于普及全民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举办社区科普巡展、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有效的活动,来满足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

针对社区中老人群体占多数的情况,科技馆可从展示内容方面,知识讲解方面多下功夫,在内容上注重选取与老年人生活相关的科技知识,如如何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在知识讲解方面,要注重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专业的。注重针对老龄人群的态势进行宣传,带动全民发扬中国传统美德,这也是科技场所提高全民素质必不可少的内容。[2]

三、充分发挥科普影院的服务功能

科普电影是一种重要的科普教育形式,需要在传统的科普影院的基础上,发挥科技馆的优势,制作流动的影院室,既能在科技馆播放,也能到学校、社区进行科普知识普及。目前在国内许多科技馆都建有球幕影院,银幕影像大而清晰,播放内容包含丰富的信息,能够系统地反映出自然科学历史性的或科幻性的各种题材科技知识,让观众在视听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地理解宇宙万物发展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其次是最新的科技影院建设,如4D影院等利用新科技的制作科技展品,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内容到形式都从民众易于学习的出发点来考虑,注重对民众进行科学知识熏陶,提升科技馆服务质量。

四、以信息化建设提升科普服务水平

信息化的快捷、方便促进了科技馆建设服务的重要变革,在科技馆科技展项的建设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真实而美妙的科技现象,能提高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打造科技馆高的起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科技展品的建设中恰当地运用仿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影视技术等新的科技手段,过运用新的科技技术,在科技信息的优势以及计算机的普及使民众更加方便的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现代科技馆的资源优势,突破传统科技馆的空间、时间的限制,促使科普学习网络化、社区化、社会化,民众能在网络、社区、学校以及社会宣传栏上学习到科普知识,随时随地的提高科学素养。

小结:

总的来看,上海科技馆应在发挥以往优势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科技想和谐的思想,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已任,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展览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为科普教育服务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科普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馆 科普教育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07-01

科技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机构,能够有效的传播科学先进的思想理念,进行基本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优势,逐渐成为提高社会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还是社会科普文化教育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倡导下,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是迫切的需要,科普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对科学文化的重视,科技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国际科技革命下,人们对科学文化的需求层次也随这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特别是新型技术的推动下,人们思想的快速转变,对与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大众不断提升的科技文化需求,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必须要进行现代化的改进,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学理念都需要进行系统化、具体化、现代化的改善。

1 现阶段,我国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技馆是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窗口,能够为大众提供大型基础科技教育设施。传统的观点对于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存在一定的误区,人们只是单纯简单的观察科技馆,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科技馆展示以及科普教育的功能。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科技馆建设不符合基本要求,科技馆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是展示的内容以及科普教育的形式缺乏必要的创新,与实际的社会实践脱离,这些对于科技馆科普教育职能的实现有一定的制约。现阶段,我国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现阶段,大多数科技馆缺乏对科普教育创新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入研究。

(2)科技馆内部现代科技展示以及科普教育基础薄弱。

(3)科技馆的建设过程中,决策与设计程序的非科学化。

(4)科技馆科普教育以及展览工作实施质量不高。

(5)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仅限于满足观众的数量和观众对展品的喜欢程度,没有正真的付诸于实际教育实践活动。

2 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策略

要想将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实现,就必须对科技馆的展览以及教育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教育模式,向社会公众传播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在了解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科学素养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科技馆科普教育必须要与其相适应,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科学素养需求。

2.1 增加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人们对与科学素养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的发展方向转变为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公众在其中的感受与体验。科技馆的职能也有原来单纯的传播科学知识,转变成为当今社会培养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科技馆科普教育理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更加注重社会公众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和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强调对于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科技馆必须要增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科普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理念的更新体现在将科学的方法论与科学的思想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热点话题,创新学习方式。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满足人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科技需求。

2.2 科技馆科普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与科技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化,作为人们休闲娱乐场所的科技馆也面临者日益严重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科技馆如果不能从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不能很好的吸引和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更不能完成科普教育的职能。这也就是国内一些科技馆出现的一开始轰轰烈烈,后来却无人问津的场面,这种尴尬境地使得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出现困境。建立与完善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教过评价体系,对于提高科技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就有巨大的优势。科普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展品的丰富程度、服务水平以及不同场馆、不同展品之间的总结性评估等。

2.3 革新科普教育模式与展览方式

科技馆展览的方式主要有静态展览、动态展览、体验展览以及最近出现的新技术展示,这些都具有自己各自的优缺点。具体来说,静态展览是最基本、最传统的展览方式,其具有操作简单、通俗易懂的特点,但是其展览的内容更新较慢,对于人群的吸引力有限。动态展览是一种场景式的展览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观众的参与兴趣,这也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展览方式。体验展览具有很强的实践参与性,可以让观众获得更多的感受,对观众,特别是青年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其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新型的科技展示是科技馆发展的新手段,对于科技馆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合来说,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是国家科技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社会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科技馆建设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实际的科普教育过程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需要广大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完善。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一定要与科技发展同步,革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科普教育质量和效果,真正发挥科技馆在培养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巨大优势。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希望,只有在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下,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宏斌.浅谈科技馆展示理念的发展与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6).

科普教育范文第4篇

一、努力学习,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把十七大精神溶入到社区科普工作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社区科普工作,努力增强新时期拉普工作的自觉性的责任感,深入到群众中,广泛听取群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转变工作作风,使科学知识的普及率得到加强,科普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成立科普领导小组,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利用辖区单位的资源优质,成立了老年合唱队等几个业余文化团队,使科普意识渗透每家每户。同时,充分挖掘辖区内人才资源,将热心于社区科普工作的人员,聚集到社区科普人才资源库上来。到目前为止,已有10多人被吸收。此外,我们还根据社区的自身特点,实施科普工作信息化战略,在社区开通博客,在网上对居民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和推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联”机制,即科普教育联抓、科普活动联搞、科普设施联建、科普基地联办;定时定期传播科学知识。

二、以科技周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公众的参与是科普宣传的主体,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每月举办科普讲座、科普活动,满足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求知心态。在5月份,我们将开展大型科普活动,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此次活动,并邀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为居民服务。我们还与共建单位联手,以文艺演出、盆景展览、手工制作、宣传画板展等形式,把科技周活动推向。另外,我们还利用青少年节假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带领他们接近自然、拥抱自然,激发他们对科技,对自然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这样既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创造未来的自信心。

三、抓示范、突特色,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科普工作中,科普墙门、科普家庭的评选,使科普工作更加接近居民,接近人们的生活。今年,我们继续加大此次评选活动力度,树立典型在社区里推广,以点带面使社区科普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加大社区各个阶层,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文化、养生、环保、科技方面满足不同人员的要求。如我们制作了科普画板,放在居民的楼道上,使居民日日可以学到科学知识,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四、崇高科学

科普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渗透 科普教育 实践 思考

当今社会既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又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生物课堂教学应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学生渗透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渗透科普教育的实践

1.让学生从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科普意识。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中学的主要教育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也是激发其求知欲望的主要渠道。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出发,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科普教育。人类是科学的发现者,也是科普的缔造者,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依赖于科普的许多方面,同时科普知识也渗入生物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要加强生物教学中的科普教育,使学生提高科普意识,正确认识科普的重要性,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观念和能力,并运用科普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科普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在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SARS病毒、H1N1病毒、HIV病毒及流感病毒等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及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的资料并课堂讨论其生存的方式,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生存现象中,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理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新人教版)中的相关信息及思考与讨论,例如在讲到细胞的类型时,除了介绍真核细胞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各种真菌细胞等之外,另外还介绍了人体细胞的分类,组成人体组织的细胞寿命有显著差异,根据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化程度、生存时间,可将人体的组织细胞分为4类:(1)更新组织:执行某种功能的特化细胞。经过一定时间后衰老死亡,由新细胞分化成熟补充,如上皮细胞、血细胞。构成更新组织的细胞可分为3类:①干细胞,能进行增殖又能进入分化过程。②过渡细胞,来自干细胞,是能伴随细胞分裂趋向成熟的中间细胞。③成熟细胞,不再分裂,经过一段时间后衰老和死亡。(2)稳定组织细胞,是分化程度较高的组织细胞,功能专一,正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衰老现象,细胞分裂少见,但在某些细胞受到破坏丧失时,其余细胞也能进行分裂,以补充失去的细胞,如肝、肾细胞。(3)恒久组织细胞,属高度分化的细胞,个体一生中没有细胞更替,破坏或丧失后不能由这类细胞分裂补充。如神经细胞,骨骼细胞和心肌细胞。(4)可耗尽组织细胞,如人类的卵巢实质细胞,在一生中逐渐消耗,而不能得到补充,最后消耗殆尽。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他们了解到生命的神奇。

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科普读物,帮助他们认识生物世界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了解全球目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了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及内涵,等等。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科普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环境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面的课外科技活动,如水体有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3.开展生物实验,训练科学思维。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开设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例如:在“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课堂上,学生对斐林试剂甲和乙溶液浓度的选择及使用方法提出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疏导,并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出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的适宜斐林试剂浓度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还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开展研究性学习,树立科普理念。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知识的掌握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由于生物学科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讨的问题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可能属于生物学科可研究的范畴,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食品、医疗、卫生等。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做大量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教师在与学生合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且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科普的理念。

科普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趋激烈,科普事业愈加重要。纵观人类历史,一些重大科学思想和技术成就的传播、普及,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普教育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义务参与这项社会工程。2002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存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科技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更使得图书馆从事科普教育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礼会责任。

1、公共图书馆开展科普教育的优势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图书馆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1 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开展科普教育,离不开充足的科学知识资源。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没有任何机构能像图书馆那样,把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文献信息都有序地汇集起来,并进行广泛的传播。图书馆所保存的知识门类齐全完整,收集的文献信息全面、系统,它既有丰富的纸质书刊资料,又有海量的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这些宝贵资源无疑是图书馆开展科普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知识源泉。

1.2 公共图书馆拥有开展科普教育的群众基础

图书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受众面之广是学校或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它没有年龄、资历、健康、考试的限制,向社会一切求知者敞开大门。而且,它还可以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成为公众终身接受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另外,我国已初步建成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以深圳地区为例,截至2011年,全市公共图书馆643座,其中3座市级公共图书馆,6座区级公共图书馆,634座基层图书馆,基本达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室),同时还布点160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市。不断延伸的服务范围、扩大的受众群众,为开展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3 拥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与设施

为了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我国近年来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使其在信息网络、信息咨询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如今公共图书馆已经普遍建立了电子阅览区、数字图书馆,具备了信息网络环境。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更快捷高效地,为全社会提供服务,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

2、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的策略

2.1 优化馆藏结构,打造科普的信息阵地

丰富的科普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科普工作的基础。公共图书馆一是要想办法多购一些具有较高知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文献,加大读物的入藏量。第二要不断优化馆藏图书的结构。在重视科普文献的数量的同时,提高文献的质量。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设计目标馆藏160万册,目前已购置图书110余万册,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长期以来,在馆藏资源建设中,不断优化馆藏结构,重视科普教育资源建设,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共同发展。我馆建立的经典读物阅览区、e读站、信息大世界等是很好的例子,收藏了大量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类图书文献和电子资源。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科普活动的展开,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资源保障。

2.2加强科普文献的宣传和导读服务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必须使公众能够方便地阅读科普文献。为此,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要通过编制新书通报、捧荐书目、设立科普文献架(室)等形式,主动向读音推介各种科普义献,将他们的阅读兴趣、习惯引导到科普内容上来。尤其对于青少年读者,好奇心强、接受力快,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阅读科普文献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要将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科技文献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成新的信息资源,及时向读者公布,方便他们利用。这样做既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科普文献,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2.3积极组织各种科普推广活动

图书馆要根据公众生产生活的需求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尤其在每年的“全周科普宣传日”“全周科技活动周”和“世界环境日”之类的科普纪念日期间,应积极举办或参与组织科讲座、科普沙龙、科普图书征文、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演讲、科普知识展览、科普信息宣传以及科技知识培训等活动,吸引广大读者前来参加,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市、区科协密切合作,每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少儿科普活动,如读书活动、展览、公益培训、科学小制作比赛、科普知识讲座等,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学术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小就在少年儿童心灵上撒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了他们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主要开展活动的形式如下:

2.3.1科普电影

本着“传播文化、启迪智慧、塑造心灵、引领成长”的服务宗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周五、周六晚及节假日期间,开展“少图影视剧场”活动。主要分为六个主题:科普教育、经典回放、温馨亲情、快乐成长、神秘科幻、开心动画。科普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每月选取少儿喜闻乐见的影片播放,例如《微观世界》、《迁徙的鸟》、《自然之谜》等科学记录片,《咆哮的地球:大冰冻》、《愤怒的星球:海啸》、《超级机器:核潜艇》等科学透视系列。

2.3.2 科普展览

科普展览区位于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一楼大厅,有72块展板,可展出80至200幅作品。展区利用丰富的馆藏及社会各界资源,面向青少年儿童开展艺术展、科普展及其它主题系列展。

2.3.3科普讲座

少图讲座――科普系列活动作为品牌活动之一,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少儿馆不仅在常年利用馆内阵地开展科普讲座,还走进社区、学校宣传科普知识。

2.3.4科普实践活动

深圳少儿馆于2009年7月启动“梅兰竹菊荷”阅读实践活动,开展科普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等主题的公益培训。亲子观鸟活动、生命安全教育、科技手工制作等日常实践活动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同各行业的科普机构开展工作,推广科普教育。为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翠红.公共图书馆科普工作探讨――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6)。

[2]胡金杭.利用少儿馆优势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2)。

科普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普教育;时效性;探索

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在各发达国家受到广泛重视。在我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启动,科普工作的地位已从法律高度得到确立。然而,科普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有必要深入探索科普教育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性,积极探寻可行、有效的科普教育活动方式。

一、科普教育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历史实践证明,从古至今、由中及外,任何科技的发明创造和传播应用都离不开科学的普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是如此。科学的普及加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有了人类的进步。科普教育是一个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浅显的向社会表述、向全民普及的过程,包含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维度”,横贯了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三个始终”,立足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方式,培养全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意义重大。一段时期以来,科普教育也只能是见缝插针,始终摆不上应有的高度。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对科普教育重视和投入远远不够。科技教育的普及面不广,一些科技活动、科技比赛仅仅局限于部分参赛学生;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没能形成合力,社会与学校、家庭的科普教育很难接轨;科普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当前的科普教育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为此,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普,重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学素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汇。2002年,我国还颁布实施了《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随之启动,对科普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得到不断深化,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有利于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使命。

二、当前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加快素质教育改革实验的同时,也加大了科普教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对待科普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说到科普教育,虽然科普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公众往往有一种认识上的错位,将科普教育简单的认识为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忽视了社会科学知识学习。当前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科学普及的重点应当在教育,教育的重点是“三位一体”。

2.没有健全的科普教育保障机制。科普工作既是政府行为,也是公益行为。正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的科普教育队伍不健全、机制不完善,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许多科普教育在社会层面还停留在了口号宣传阶段,为此国家出台了《科普工作纲要》。然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经费投入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普及教育需要。

3.科普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形成示范性体系。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参与科普教育的人才匮乏,科普教育本身科目繁多,各行其是,也没有一套示范性教育脚本,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科普教育工作在形式上往往出几张挂图、几块展板、几幅广告了之。有的搞一个“科普周”或是“科普日“,热闹一阵子就销声匿迹;在内容上涉及的知识面较窄,涉及的学科不多,许多学科没有参与进来;组织和参与人数也较少,没有发动公众共同参与,受众人数有限,对象覆盖面少;科普基地的建设更是不够理想,如许多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学校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只当作专业培养的基地,而没有同时也作为科普的基地,或者只是挂了牌子。

4.科普教育理论研究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不相适应。科普教育力度不够,最本质的原因在于专门从事科普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少之又少。目前我国科普教育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缺乏对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系统、全面研究,缺乏社会效应。

5.科普教育吸引力与需求之间产生的共鸣不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经济社会、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虽然公众从儿童至青少年、从中年到老年均对科普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如何进行科普教育,缺乏理论研究,特别是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如何进行科普教育,普及哪些内容等等研究不系统、不深入,针对性不强,以致于科普教育基本上停留在一般灌输的状态。

三、科普教育实效性的探析

科普教育是一个经常性、日常性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在科普教育方面无论内容或形式都需要不断更新,积极探索丰富的、多样的、高效的科普教育形式,使之充满生命力。

1.以“三新“吸引公众关注。一是方式新。当前科普方式主要包括示范法、教学法、媒介法和综合法,其中综合法因重视“亲身感受”效果最好。利用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活动。展览活动是以展具、教具为主要教材进行科普活动。一个好的展览不但可以教授人以知识,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志向,因此,在设计展览时,不能只追求展品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彩,更要寓科学知识于娱乐之中,符合新时期人的特点和需求。比如近期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以“科学与艺术的对话”为主题,将科技科普知识与艺术展览进行有机的结合,展示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理念。如此的科普活动,不再是相对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场艺术的盛宴和关于创新的头脑风暴,使人们在艺术欣赏的同时体验到科技的魅力,提高了对现代前沿科技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这种科普展览的举办,就是提高科普活动实效性的成功案例。科技体验作为一种有意识地亲身感受科学技术的活动,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对科学技术的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丰富对科学技术的理性认识。还可以增加科技博物馆、科技旅游等科普活动,使这些形式成为最受欢迎、效果最好的科普形式。二是内容新。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跑步前进的时代,大学科普的内容也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突出高新技术、环境保护、科技与社会等科学知识的普及,尤其是我国确立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科普主题,这一主题的确立,也要求大学科普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有很好的资源,各学科的新进展和特色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科普的内容。三是手段新。以前传统的科普手段主要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和科普画廊、橱窗等,在学校开展广泛的科普讲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此外,通过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其传递信息的时效性、丰富性、互动性以及检索的方便性,使其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了解科技信息。

2.以培养“两种精神“感悟科普魅力。在加强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聆听科学家故事,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在科普教育中向大学生介绍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为真理而奋斗和献身的故事,感染大学生,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勇于批判,敢于斗争的精神,形成他们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科技职业道德感。一个人精力和想象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一个最具可塑性的时期,抓住这个时期强化创新精神培养,激发公众感悟科普的魅力。

科普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 科技馆 科普教育 借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87-01

1 为什么要借鉴儒家教育思想

通常,人们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从事教育实践。科技馆做为新兴的社会教育阵地,是以展览教育、培训教育、体验教育等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体,目前,展览教育作为科技馆的核心功能和主要教育形式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但是,许多科技馆馆还固守着“以展品为中心”的展览设计思路和“重展轻教”的展教理念,不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不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致使展览和科普教育活动脱离参观者,忽视了对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忽视了对于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揭示。因此,笔者认为科普教育的发展需要系统教育思想的指导。自先秦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始终占据着中国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儒家教育思想反复论述于《论语》《礼记・学记》以及《大学》等儒家典籍之中,其中育人为中心、乐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相长”中“教”与“学”辩证的统一关系;“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的教学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儒家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方法,符合科普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儒家教育思想融入科普教育中,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恢复,更是科技馆科普教育理念的一次飞跃。

2 儒家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对科普教育理念的借鉴意义

在世界博物馆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早期博物馆是以物(藏品、展品)为中心,到了20世纪,以人(参观者)为中心的观念逐渐成为科技类博物馆的共识。近年来,以人(参观者)为中心的观念在科技馆得到进一步贯彻,由展品中心改为观众中心,笔者认为这是是科技馆科普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也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孔子,儒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主张通过个人刻苦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与人格,成为君子。仅“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曾出现过107次,因此,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培养继志宏道的君子,即以育人为中心。笔者认为将以人(参观者)为中心上升为以育人为中心将是科技馆业界又一次理论创新,也是在以人(参观者)为中心基础上的一次飞跃。以育人为中心就是科技馆要以参观者为教育主体,为每个参观者提供公平的接收科普教育的机会,以满足每个参观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参观者的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参观者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儒家“乐学”的教育思想对科普教育形式的借鉴意义

儒家虽然非常强调学习,但在《论语》中,没有一个“苦”字,而“乐”字却出现了二十多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儒家认为认知内驱力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认知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认知内驱力。因此,学海无涯苦作舟并不是必然的,学生之所以会在学的过程中感到苦,原因并不在于学的本身,而在于教育的形式。儒家“乐学”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科普教育所提倡的寓教于乐是一致的,但在以往的科普教育实践中,我们缺乏对于休闲娱乐功能的认识,许多科技馆尚未充分采用“玩中学”的科普教育方式,采取的主要是以灌输为主的讲解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不仅难以提起参观者学习的兴趣,而且“教科书”式的严肃说教,还易于引发参观者的厌学情绪。

4 儒家教学方法对提高展教辅导水平的借鉴意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是参观者对某科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明了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辅导员应对参观者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其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参观者对某科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辅导员应帮助其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笔者认为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引导参观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和理解。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国科技馆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由来已久,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业界强调要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进修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科技馆所需的专业人才,这是通过学习,才能让科普从业人员发现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多,也就是“学然后知不足”;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业界还应着重培养理论与科普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适用人才。因为在现实情况下,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专业人才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还是在职培训都不可能通晓所有学科,在科普教育实践中辅导非本学科内容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专业人才只有经过科普教育实践的洗礼才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也就是“教然后知困”。只有这两方面都具备了我们的科普从业人员才能“自反、自强”,不断积累科普教育技巧从而走出“教之困”达到“知类通达”的程度。

因材施教,源自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笔者认为科技馆不能像麦当劳一样,用同样的菜单,招待这四类重点人群,而是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根据不同人群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比如,对待未成年人,可以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对待农民,可以开展科普大篷车县县通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对待城镇劳动人口,可以作好各类职业培训。对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可以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向他们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

5 结语

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只有将其融入的科技馆教育实践中,在科普教育理念和方式上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将其内化为科技馆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达到提升科技馆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