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导学案

导学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导学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学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教学效率

一、学案导学,提高教学效益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我校”)自全面实行“学案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来,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现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学案导学中,学案的设计是关键,学案设计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一般在讲新课前,我们把已编制好的学案由课代表发放到学生手中,学案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与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问题探究、纠错校正、目标检测、总结反思、作业布置等。这几个部分内容要精挑细选,写清楚重点与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教师利用本学科学案上设计的重要习题,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教师巡堂,指点迷津,一方面起到督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检查中发现和搜集一些普遍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对引导学生自学这一环节的安排是灵活的,如果教材内容学生较熟悉或易于独立掌握,就在课上自学、讨论,最后学生代表总结。

目标检测10道题左右,大部分内容贴近课本,学生在自习课上阅读教材做到大部分学案半个小时即可完成,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题目编排由易到难,严格控制习题数量。一般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按7∶2∶1的比例来编写。我们编好有特色的“学案”大大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在课堂学习中尽管有教材做依据,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清楚教师讲的重点在哪,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在“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中,各科任课教师既扮演着课堂教学引领者的角色,又扮演着困难排除者的角色。加之任课教师精心整理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学生从此再也不会买一些教辅资料了,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合作探究,实现知识共享

在课堂上,“合作探究”非常重要,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小组讨论消化个体疑点。前20分钟由各组的学生交流并按顺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无论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愿意展示,都愿意积极举手发言。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哪个学生的学案做得全对,但是想把每道题给其他学生讲明白,还真不容易,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任课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引导学生,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机会,学生用学案不到一个月,我突然发现班里竟然是“卧虎藏龙”的地方。让某个学生讲述某个问题时,都会大大方方走向讲台,普通话流利,板书又快又工整,讲述又非常到位。

我在课堂上讲述“石蕊的变色规律”时,先让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究,其中某组的代表用“酸红碱蓝中性紫”一句话概括。讲到溶液中常见的七种沉淀(五白一蓝一红褐,碳酸钡、碳酸钙、硫酸钡、氯化银、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一位学生用一句“铜被(钡)铁被(钡)不如盖(钙)银美(镁)”来概括,并且在黑板上写下有关的谐音,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但是一下子却记住了常见的七种沉淀。

导学案范文第2篇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制学习提纲,其中包括课标要求(三维目标)、重难点解析、学法建议、自学内容、探究题目、课堂练习、构建知识体系等环节。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以此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在预批学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反馈较多的问题引入或创设一些问题来引领学生质疑、思考,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到高效课堂,有效学习。

【学案的编制】

学案是教师在充分研究课标与教材、集体备课、精选习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创造性成果,是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升能力的信息载体。学案在呈现形式上,往往以“问题”为主,设计探究性问题,表现为“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阅读……图表”,总结事物的分布规律,“根据……资料,绘制……图”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和思考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将课本上陈述性的知识化解成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学,得出结论;二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行有效的逻辑推理;三是结合实际或对课本知识进行变式和再度开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灵活运用和思维拓展。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之中。学案的恰当选编与使用可以实现三个转变: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由讲授教学转变为点拨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学案的使用】

课堂展示交流探究阶段:课前利用学案自主预习,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活化、深化和转化。我校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高一地理学科有些章节知识相对简单,我们采取课堂发放学案,基本上学生会用25分钟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释疑,注重启发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拓展提升阶段:教师在预批学案的基础上结合小组讨论问题,针对学案中反馈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突破重点、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知识迁移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提升阶段:学案中有教师精选的题目针对重、难点的练习,高考题的呈现。

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整理归纳,构建体系。

【案例展示】

附:课例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和晨昏线的特点;(2)掌握地方时、区时及日期的计算。

二、重点、难点

(1)晨昏线的特点;(2)时间的计算。

三、学法建议

自主探究

四、导学部分

(一)昼夜交替

探究活动一:教材第16页图1.19昼半球和夜半球。

(1)“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有什么区别?

(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

(3)晨昏线的定义。

(4)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

(5)晨昏线在地球表面如何移动?

(6)晨昏线的特点。

(7)投影展示昼夜交替,学生观察由此总结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8)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上还有没有昼夜更替现象呢?

探究归纳

练习1:下列有关昼夜交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B.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会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C.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恒星日

D.昼夜交替的周期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练习2、3:略

(二)地方时、区时、日界线

探究活动二:

(1)在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把地方时与经度联系起来。地球自西向东转。因此,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地方先见到太阳,在时间上表现为东早西晚。

(2)阅读第16页的“地方时”,了解地方时的特点。

(3)总结计算方法。

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探究归纳

练习1:已知济南位于117°E,当济南地方时为12点时,成都的地方时为11时08分,则成都的经度为 。

练习2:120°E为15点时,赤水(106°E)地方时是几时几分?

练习3:略

探究活动三:阅读教材第17页第一段,见图1.20

(1)时区从哪里开始划分?具体如何划分?

(2)全球共划分为多少个时区?每个时区的区时如何确定?相邻两个时区相差多少小时?

(3)指出此时中时区时间,观察由此向东时间的变化规律,向西的时间变化规律。

(4)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5)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所求区时时区在已知区时时区东边时用“+”,反之用“-”)

练习1:已知济南位于117°E,成都的经度为104°E,当济南地方时为12点时,求成都的区时。

练习2:(2010年上海高考)2010年6月11日第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拉开帷幕。若开幕式定于当地时间(东二区)20:00进行,此时上海地区可能是( )

A.旭日初升 B.烈日当空 C.夕阳西下 D.繁星闪烁

五、课后作业

导学案范文第3篇

一、学案的设计原则

1.1层次性原则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疑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和能力的层次性;要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技能的规律,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成有序的、分层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1.2能力性原则

知识点的能力价值,既是知识点自身的内涵,也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开发的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能力价值,同一知识点也可开发出不同的能力价值。设计学案时应尽量开发知识点的能力价值,侧重能力培养。

1.3探索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生物实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的实验多注重实验的验证,大都是“照方抓药”式的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设计实验问题时,要挖掘验证性实验中的新内容,设计探索性实验,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他们亲身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1.4灵活性原则

根据不同手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条件,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灵活设计。即使对同一知识点,设计也可有多种形式,在考虑以上原则的同时,要尽量设计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新颖形式。

二、“学案”设计模式

经过外出学习,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生物组设计了如下“学案”教学模式:

2.1教材目标诠释(正确认识)。就是依据学生原由的认知水平、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确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表述要求具体准确,要运用凝练的语言对本节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等进行务实性地解说、引导。对结果的期待要明确,体现指导性。

2.2课前预习导学(轻松启航)。该环节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完成。教师课前根据课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设计不同的问题,问题不要太难,能突出本节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并通过教师发给的“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基本知识要点部分。该环节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完成,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自学、探究能力,又能解决生物学科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把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并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课前预习导学这一教学环节中,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在下一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做到有的放矢。

2.3课前深入思考(激活思维)。在学生的自学基础上,对本节内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设计出有难度梯度的一系列问题,设计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在第一环节不能学会的,而且又是本节的重点。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分析,对疑点进行记录,以便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带着问题学习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4课堂预习展示(讨论交流)。本环节在课堂上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是上一环节学习效果的检验和升华。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教”的环节。在此环节中老师要针对第一环节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此时教师的教是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教,因此所讲的内容必须是教材内容的重点,是学生自学中的疑点,凡是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内容坚决不讲。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真正起到主持人的作用。每一小组把未解决的问题由代表提出来,老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让己解决此问题的小组做一次“老师”,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教师适当补充点拨,抓住问题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解释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益。

2.5课堂展示提升(能力锻炼)。此环节是学案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自我展示和表现的部分。在课前,可各小组分配好任务,接到任务的小组在课堂上对习题进行展示讲解?,其他小组点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锻炼,是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着力点。通过展示,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使其对知识点印象更深,不易遗忘。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6课后交流反思(总结反馈)。根据老师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三、学案的使用

3.1指导学生预习

学案在使用时一般是提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案的引领进行预习,把一些问题的答案整理到学案的相应位置上。如果在自学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或求教于老师。

3.2用于课堂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案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主线”,它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法的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案中设置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作为教师课堂上精讲释疑的内容。

导学案范文第4篇

一、熟背七个场景:

1、深夜喂蚕,卖茧买枇杷;2、旅店住宿;3、逛庙会;

4、背我上学;5、凑钱缴学费,为我铺床;6、送考无锡,

7、送学途中逢被

二、精读场景

(一)旅店住宿

1、①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旅店住宿

②这个场景中最打动我的地方是:

③从中我体会到:

2、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出两个表现父亲心里活动的词语:

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

(二)逛庙会

1、①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逛庙会

②这个场景中最打动我的地方是:

③从中我体会到:

2、从全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境贫寒?

3、父亲看着身旁陪她一起吃凉粽子的儿子,心里会想:

(三)凑钱交学费,为我铺床

1、凑钱交学费,从“凑”字中你会到:

2、假如你就是当年的小吴冠中,拿着这笔凑来的钱缴学费,看着父亲给自己铺床,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3、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这滋味指什么?

(四)送考无锡

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此时的吴冠中躺在船舱里辗转反侧,同学们,此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五)送学途中缝被

1、父亲弯腰低头,一针一针的缝补,缝进了什么?

2、同学们,为什么姑爹的这只小渔船让作者那么的亲切、那么的难忘?

3、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三、小练笔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将下面诗文补充完整。

父爱之歌

父亲,我知道您很爱我父亲,我知道您很爱我

您的爱您的爱

就藏在那深夜摇橹的桨声里

导学案范文第5篇

一、正确认识导学案的“基本概念”

导学案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正确处理导学案与教师的关系

“导学案”是许多教师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数学教学实践的载体,是教师将科学的方法、技巧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案。教师应积极地学习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和掌握学情,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研究科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技巧,参与编写、修订和完善导学案,真正把导学案变成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有效的方案。

三、正确处理导学案与学生的关系

“导学案”是学生全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方案,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指示着学习的路线、方向和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路线图去实践、去探究完成学习的全过程。“导学案”是学生的另一位老师,无声却有形,它给学生的指导更直接、具体。学生接受和运用这个指导的自由度和实效性更强。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和研究空间更自由更开放,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得以充分体现。在长期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就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会有新的感悟,产生新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老师可以作为导学案修改的重要依据,使导学案不断的完善与科学。因此学生既是导学案的使用者又是导学案编制的参与者。

四、认真做好导学案“三大准备”

(一)做到“五个清楚”。

一是知识底清楚;二是认知心理清楚;三是学习态度清楚;四是可接受程度清楚;五是环境影响清楚。

(二)做到“四个吃透”。

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四是吃透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

(三)做到“四个把握”。

一是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四是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思维的激发点,以解决学生思维、探索的问题。

五、科学设计导学案“六大环节”

(一)前置自学。

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效导学的基础。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二)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四)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难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在课堂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学生会了的不讲、自己能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不讲”。

(五)达标拓展。

对于课程中的知识点和主要问题相关的课外问题,教师可帮助学生解决,达到举一反三,拓宽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

(六)总结反馈。

导学案范文第6篇

一、如何阅读“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编写的,主要体现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常采用“了解”、“认识”、“理解”、“通过探究”、“会操作”、等词语来表述。如《电与热》一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是①了解电流的热效应。②通过探究,知道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③理解焦耳定律,会用焦耳定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一看就知道本节知识的目标、内容以及大致需要掌握的程度。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目标”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达到“粗读”即可。

二、如何阅读“学案”上的“预习导学”

“预习导学”其实就是对本节内容知识点的细化分解。例如《电功率》一节,“预习导学”①电功率是描述_________快慢的物理量,用符号_________表示,公式是_________,国际单位_________。常用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1W= kW= MW②什么是额定功率?什么是实际功率?③灯泡标有“220-25”字样,其中“220”表示什么?“25”表示什么?等问题。学生必须认真细致的阅读“预习导学”,才能够清楚本节内容有几个知识点,哪些知识点自己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点自己还不清楚必须通过看书来了解掌握,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学生看书做好准备。所以学生必须仔细阅读,达到“细读”即可。

三、如何阅读课本

阅读课本,这是一个关键环节,前两个环节都是为本环节服务的,一节课的成败取决于此环节。如果学生会阅读课本,所有知识很快就会掌握,做到事半功倍。其实学生在阅读课本时,不是无目的通读,而是带着“预习导学”中的问题和思考题去读的,我认为必须做到“精读”,因为教材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许多杰出物理学家的心血。只有学生在阅读时,要逐字逐句的读,认真考虑,小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微之处。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在阅读时要做好记号、划重点、提问题、写好批,养成读书时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做到融会贯通。

物理教材中的文字语言,描述的是物理概念、规律及其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养成推敲文字的习惯,可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关键词。例如,“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电压”中的“不高于”的含义;“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中的“运动状态”的含义;牛顿第一定律中“或”字的含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中的“物质”与“物体”的含义;等等。

物理教材中的符号语言,是用符号、数值、数学式的推演来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尝试着把符号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从而加深对符号语言的认识。例如:把“=9.8N/”译成“质量为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把“ρ铝

物理教材中的图象图表语言,是形象直观、简单明了地表达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规律的一种方式。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观察图片所反映的物理事实,图表所反映出的规律。比如:从热学中的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掌握如何从坐标系中找规律,近而掌握速度、密度、功率、压强等在坐标系中比较第三物理量;从“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里,让学生寻找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近而掌握“密度表”、“晶体的熔点表”等。

四、如何阅读“巩固练习”

导学案范文第7篇

同煤一中作为山西省教育改革的示范学校,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尝试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创制了独具特色的“三导一测”教学模式。该模式针对学校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立足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立足于教学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立足于新课程的实验理念,立足于课堂教学关键环节的有效落实, 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导一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学案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学案为载体

“三导一测”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心理特征等实际,为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建构、问题研讨等而开发的一种高效学习方案。学案是“三导一测”教学模式展开的前提条件,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完整的“三导一测”学案应该包括以下基本要素:1.课题和课型,即上课讲授什么内容,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习题课;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基于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分解为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和可达成性的三维目标;3.导学过程,“三导一测”教学的重点在于“导引”,所以要将所授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等第性设置,比如:基础性问题、探索性问题、拓展性问题等,导学问题应兼顾学和教两方面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维;4.巩固训练,学案应统一配置课堂基础训练、课后拓展训练,习题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方便达到巩固的目的。

2.教师为主导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中心环节,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新课的关键环节。在导学案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熟悉课程目标,然后在确定专题目标的基础上,对本单元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制定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和可达成性的三维目标。

精心设计问题导学。导学案教学以问题导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认知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精心编制学练导案,设计一些具有思维性、层次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创设教学情境。关于情境教学,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教学情境的生成,而是应该主动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动机、感情的教学情境,激发、唤醒学生。从这种角度而言,教学的成功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情境的创设和生成。教师如能从教学一开始导入就借助于现代化视听手段,从学生熟悉的事情着手,创设一些轻松、有趣或引起思考的教学情境,方便于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开展多维评价。传统的历史学科评价关注结果的评价,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但对学生个体如何取得现有的学习成绩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则不够关心。新课程改革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要真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需要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性的评价。

3.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前自悟:

学生的主体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学生利用自习或其它时间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以说学生自学的亮点在于学生产生了很多疑问,带着自己的问题交流探究才是有效学习。

(2)课中醒悟: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是以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自我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一起探讨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发表见解,激发智慧火花,培养团队意识,进行分工合作,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为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3)课后感悟:

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主总结感悟所学知识,将知识内化,形成知识体系;同时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知识掌握能力,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

总之,“三导一测”教学模式旨在探索一套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适合学校校情的新课改模式,使教学过程实现精细化管理,促进教学环境的优化,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导学案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86―01

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指南针”、“方向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如何立足学生主体发展,寻求导学案的编写策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导学案应以学生为主体

导学案是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梳理探究的学习方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在编写的导学案中,从行为项目的陈述来看,有的还是教学目标而没有改为学习目标,有的仍是教学方法而没有改成学习方法,有的学习过程仍然写着教学过程,教后反思还没有改成学后反思,仍有板书设计等;从目标的内容来看,陈述大多还是用“知道、了解、理解”等不易测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词,而不是用能评价学习水平的行为动词,如“复述……”、“记住……”、“能归纳……”、“正确使用……进行测量”等等,若能这样表述,我们在上课时就能关注教学能否有效和高效;从学习过程来看,仍有引入新课等字眼,而没有把引入变成问题启发思考。

二、导学案应一课一学案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该课时学习任务的纸质文本。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授课计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的一个导学案包含三个课时的内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自主学习容量也不足;有的教材一节知识分2课时或3课时,在编写学案时,问题的设计中有“一”而没有了“二”,显得学案不完整,同时学习目标有的也是教材整节(或单元)的总目标。

三、导学案中的学习过程要有完整性

学生的完整学习过程应有预习、上课、巩固三个环节。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完整地学好该课时内容的有效工具,因此,应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应设计一些为学好本课时内容的准备性知识,本课时内容的预习练习和一些必要的准备要求;课中突出重点、分层要求、设计问题、注意递进、检测评价;课后突出知识巩固。有的课中探究重点不突出,各个知识点平铺没有起伏;有的准备性知识预习不够。

四、导学案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层次性

在实行的分层、异步、导学的教学模式下,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整体感知,然后局部探究,可以先是概念的理解,再到实际的运用等等。导学案的内容设计,首先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其次要力求让优等生能吃饱。我们对学生有分层,对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必须明确分层,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知道“我该做哪些,我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应分为以下4个层次:A级。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B级。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C级。应用级,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级。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其次不易太多,太碎;再次,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最后,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