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因材施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因材施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学生教学内容教师兴趣乐趣学习方法

一、教学实际情况

很多时候,我会同时上工程造价和市政工程施工两个不同专业的《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

工程造价专业班的学生还需学习建筑工程、装饰工程和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与其他三门课程平行的一个专业方向。学生对计量与计价的基本概念、要求、程序非常熟悉,但对缺乏市政工程构造、识图、施工等专业知识。

市政工程施工专业班的学生已经学过市政工程构造、识图、施工等课程,《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对专业的纵深要求。学生们熟悉市政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的工程量清单,计价程序等知识。

同一门课程,两个不同的专业,上课的侧重点及学生学习状况完全不同。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二、 因材施教的含义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要理解因材施教的“材”的含义,我认为主要指三个方面:

(一)学生

学生的生理及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存在差异,这是“材”的核心内容,是因材施教的着眼点和依据。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深入调查研究,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个性特点等。

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不急于进入课程内容的教学。先和学生“聊天”,聊他们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掌握程度,薄弱环节等。在沟通的同时,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建立清楚地知识结构,同时暴露薄弱环节,为以后的教学明确目标。如工程造价专业有的学生在学过其他预算后,还不能理解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计价等基础知识。他们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计算上,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计算这个数据,算出来又有什么作用。学生学得很认真、很辛苦,但是效果很差。知识点越多,头脑越乱,主要是知识结构不清楚。

给学生把准了“脉”,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强调实用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结合行业现状,贴近就业岗位核心需求,优选教学内容,讲授最实用的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吃透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可以说没有一套教材能够满足上课的需要。目前职业教育教材的发展较快,编写质量参差不齐,实用性和行业的发展有距离。一般的教材只是本学科基本成熟的知识体系,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框架,但不能作为上课的唯一依据。如学生识图能力的缺乏,看不懂图,根本无法来算工程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差,能看懂图,也算不出正确的量;学生语文理解力差,对定额说明中文字定性的理解,不能转化为定量的计算等等问题都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遇上的,不能跨越。这时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补充强化。

学生有差异,相应的教学内容也会有不同侧重。

(三)教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最主要的实施者。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靠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人格魅力、广博的知识结构、幽默风趣的言语,这些都会深深的吸引着学生。有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课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下允许学生对自己及教材的知识进行个性化理解,宽容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出现不同解题思路,不同的解题答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发挥个性的机会;赏识自己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三、 因材施教的实施

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如何因材施教: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学生的配合,核心是发现学生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倡导乐学。

2、引导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没有学习的成就感。适当降低学习的起点,再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让他们拾级而上。结合此课程的特点,针对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这部分内容,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1)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能够理解老师讲解的例题,会独立完成课后习题,能独立完成道路工程的工程量清单的编制。

(2)由于预算课程重复性很强,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理解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能自主学习市政工程中桥梁工程、排水工程的工程量清单编制,。

3、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做一道题不难;教会学生做一类题不难;通过一道题,教会学生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却更重要。

以某具体的工程实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这个工程学生永远不会再碰上。如果学生学习呆板,那就是死学。“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是方法、过程,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目的是“不教”。在老师讲解的过程里,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讲解,这才是最精华的部分。古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结语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时代要求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长、成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国杰.教育学.人民出版社

[2]张康之.寻找学生与教师间的纽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因材施教范文第2篇

从理论上讲,分层教学承认了学生有差别的现实,并且是根据这一现实状况提出的解决途径,应该能够产生效果。从具体实施后的情况来看,教师也津津乐道,因为这一做法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整体关注,体现了让每个学生成材的愿望。

但是,从实施的真正效果来看,似乎与初衷并不相符。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后面的学生能够跟上来,在所有学生都在发展的同时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但实施后的真实情况是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大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对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问题就出在“分层”上。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建立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基础上的,当然能够产生效果,而今天的分层教学并不是一对一的教学,也不是课外的单独辅导,而是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同时接受教育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或教学不同的内容。从教师实施分层的主观愿望方面来看,其出发点是好的,学生似乎也能够理解这一做法,但到了具体学生身上,却不是这样。就象今天许多地方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进行公示一样,出发点是好的,但真要进行公示,许多学生却接受不了,宁愿不要资助。分层教学也是如此,分层时划到高层次的学生自然是信心倍增,学习干劲十足,而被划入低层次的学生则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被划入低层次后,就被暗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并以此给自己定位,要么自暴自弃,自甘下游,要么在学习过程中偷工减料,缺乏挑战意识。

因材施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平等,发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99-01

在一所普通的学校,校长别出心裁地让全校的40多位教师从一堆木料中找出一块有用的木头,老师们反复挑选,结果只有5人找到了有用的木头,其余皆空手而归。说是“一堆废木,没有一块有用的木头。”校长当即请来了木匠,让木匠进行挑选。木匠说:“这用着挑吗?在我的眼里每一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木头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横档,连一块小木头,还可以做加固的木钉。一句话,只要你用得恰当,所有的木头都是有用的。”

在选择木头这件事上,校长没有批评或者指责他的任何一个教师,因为教师不是木匠,选木头不是他们的专业。隔行如隔山,不足为怪。校长别出心裁的用意在于让全体教师明白:在自己的专业内,教师应当有木匠一样的眼光。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事实的确如此。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级,对18个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扬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作过相应的解释:“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并叮咛名单不要外传。8个月后,他们复试时发现,他们所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学生快,并且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事实上,这是一次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是随机的。他们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将这些学生推到教师的面前,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教师独特的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给他们以关怀,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一个好木匠的眼光,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真正认识到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聪明能干之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潜在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才会把长短不齐、宽厚不一的木头做成椅面、椅腿、横档、乃至做成加固用的木钉。

在现实教学中确实存在不会“选木头”的教师,一谈起自己的班级和自己的学生,时常抱怨“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没有一个可以派得上用处”。坦然地讲,隔行如隔山,教师不是木匠,“选木头”不是他们的专业,选不出“有用”的木头无可厚非。然而,校长别出心裁的用意是让全体教师明白:在提倡“以人为本”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努力做一个“木匠式”的教师,以平等、有为、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培养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会创新、有发展、有希望的“木头”。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有“平等”的木匠式眼光。

“木匠”眼中无废木。在一个普通的班级里,有的学生纪律散漫,时而“顶撞”老师;有的学生不爱学习,完成作业或考试成绩都很差。自然他们就成了教师眼中的“废木”,歧视、讽刺或体罚这些学生的教育形式便被教师们采用,久而久之师生间的不和谐或抵触情绪逐渐加深。按照“木匠式”的眼光,学生之间肯定会有差异,但教师的施教理念不应该有差异,任何时候都需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不良习惯”比较多的学生,更应该用“平等”的眼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善意的、积极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即使是批评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平和地、自愿地接受惩罚。

二、是要有“有为”的木匠式眼光

木匠的工作就是对每一块木料的长短、轻重、质地进行细心研究,然后把每一块木料用在最合适的位置。教师的工作可以遵循同样的道理: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但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中都能“有为”。比如,教师需要全面仔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细化班级日常工作,增设班级服务岗位,实现“时时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环境,通过设立学、作业监督员、早读登记员、学习服务员等学习服务岗位,图书管理员、电器管理员、卫生监督员、小银行管理员等生活服务岗位,以及负责班级考核的纪律监督员、课间文明协调员、路队长等规范行为岗位,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有为”的岗位,以学生为本,发挥每个孩子的作用。

三、是要有“发展”的木匠式眼光

因材施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 学生 情景

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学生人人都是可造之才”这一现代教育理论和“以人为本”这一现代人本思想基础之上的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思想观念千差万别,许多学生也没有明显的特长,学生对未来自己的去向和作用不够明确,因此教师如何科学定位和引导学生,进而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有助于学生确立明确的方向。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并把这一策略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实施,力争让每个学生成才。

一.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时,对学生的关注点不要总是停留在学生的某一些明显的特长或者缺点上,应深入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去发现、寻找他们身上一些还未曾被发现的潜力,让学生感到自己也有发展潜力,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都有闪光点,没有一个学生是全能的,也没有一个学生是无能的,要善于从学生的缺点、错误中捕捉其所隐含的亮点,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因材施教,进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因材施教要借助于一定情景

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才能的发现者、引导者、促进者、欣赏者。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时,必须遵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原则,因材施教要有一定的依据,因材施教在内容上应具体并有针对性,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展示自己的情景,在情景活动中吸引、激发、展示学生,进而发现学生的潜力,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要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1.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在实施的方式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年龄、性别、性格、爱好的不同,其所能接受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对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的学生,要尽量避免暴露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这样学生就不畏惧,不退缩。教师要多加关心和爱护,及时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表扬和引导;而对于自信、外向的学生,教师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鼓励和赞赏的眼神就可以让其心领神会。此外,同样的方式长期重复使用也会失去效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创新,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式实施因材施教。

2.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在实施有依据、要具体,并有针对性。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和随意,要有明确指向,要针对学生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进行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说“你有这方面的潜力和发展趋势,你应该这样去做”,这样的“因材施教”不具体,没有针对性,缺乏说服力,没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展方向的依据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去努力,只是教师在因材施教思想指导下说出的“规范”话语,不仅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让学生认为教师在发号施令,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对他们的一种忽视和敷衍。

3.因材施教要尽量照顾学生的情感。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想当然的通过和学生面对面的交谈、问卷调查、咨询周围学生来获得某个学生的信息,这样会使学生认为自己有问题,并且引起了教师的关注,造成情感上难以接受。教师可以通过辅导作业、帮助学生制定计划甚至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时可以给予学生赞许的眼神、轻柔的抚摸让学生产生被尊重和被关怀的感受,从而使其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

4.因材施教要适量而止。教师要认识到任何策略有利有弊。不切实际、一味的实施因材施教并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提倡因材施教,并不是否定学生的主体性,不尊重学生的意愿,而是要在因材施教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自己选择,自愿接受,教师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一个参与者而非决策者的角色,帮助、引领学生,使其取得成功的感觉。

因材施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64-03

教育是人类传递文明的特殊方式,也是社会发展亘古不变的话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最为关键。在这方面,自古以来我们就积极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学生特点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方法也就因而被后人所普遍推崇。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教育教学形势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育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意思延伸,产生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读,并积极响应这种改变,使之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因材施教是大教育家孔子首创的教育方法

《二程遗书・卷十九》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而后才有“因材施教”一说。孔子门徒众多,且各有千秋,归根结底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这种教育方法贯穿于孔子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并有典故为证。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1]

这个故事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生动体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首先强调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即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认清教育对象的特点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具体而言,孔子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从三个角度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即分别基于品格性状、智力差异和年龄特征等三个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2]通过对学生特殊性的分析,老师就可以明确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因素,最大化地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因材施教还强调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即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都是有特定的,不能简单模式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3]教育必须正确对待每一个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上所述,子路和冉有因为品性不同,孔子在同一个问题上给予的回答是各异的,这就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本质内涵。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4]这种教育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特点,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效果极佳。

孔子一生培养弟子三千,达人众多,且各有专长。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都脱离不了因材施教的干系。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成为了名扬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因材施教也成为了教育者一直以来普遍遵从的教育方法。

二、因材施教有狭隘性,亟需从内涵上加以延伸

不可否认,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仍然在持续着。然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传统的知识教育已经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成为发展的必然。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改造的过程,其中也必然涉及教师能力的发挥以及教学设施的利用等内容,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它所强调的从学生特点出发进行教育的理念也显露出一定的狭隘性,亟需从内涵上加以延伸。

首先,因材施教要继续坚持尊重学生个性的基本点,充分把握学生之“材”的全面性。因材施教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中的解释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其核心意思在于强调要把学生的个性看作是教育的起点。那么,如何去把握学习者的个性呢?一般来说,我们因材施教的途径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品性等方面的特点。通过了解学习基础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通过了解学习兴趣可以提供投其所好的教学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品性可以采取灵活的手段指导学习。这些普遍性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但在今天,通过这些方面的了解进行因材施教却远没有达到要求。现代的学习者在个性上更加圆满和全面,因此在考察个性特点的过程中必须面面俱到,否则就可能会产生消极后果。因而有人又补充性地提出了“因性施教”,要尊重男女性别的差异;有人提出了“因龄施教”,要考虑年龄大小的不同;还有人提出了要“因需施教”,要重视需求的差异;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总之,因材施教重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前提没有改变,但在形成整体认知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个性特点全面性,为后续教育奠定基础。

其次,因材施教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才华,保证教师之“才”的可用性。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没有教师,教育教学就无从开展,其重要性无须赘述。但一直以来,教师都被当作知识传播工具来使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也就大大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将不再是作为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5]可见,在新型教育理念中,教师就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支持的引导者和服务者。那么,如何发挥这一作用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教师的才华,把最优秀的一面呈献给学习者,发挥其长处,做到因“才”施教。例如:有的老师善于搞科研,那么就可以安排在专业教学或科研岗位上;有的老师善于沟通交流,那么就可以安排在学生工作岗位上;有的老师善于事务性工作,那么就可以安排在教辅岗位上;等等。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才能等方面的基础上,把每位教师都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保证各尽其才。

再次,因材施教还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保证物资之“财”的效用最大化。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双方就可以完成的事业,它还需要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学与行政人员等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资源,是在教育过程中投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6]教育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变速器,如果利用得当,就会大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利用不当,就会产生消极后果。对此我们需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经费的分配问题,重点考虑区域之间以及领域之间的辩证关系,保证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二是教育物资的利用问题,积极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保证各种教育设施的合理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遵从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方面注意挖掘和利用既有的教育资源,杜绝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另一方面要理性对待教育发展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

由上可见,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具有了新的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施行教育的方法,而且产生了充分发挥教师才华、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含义,成为了“因”学生之“材”、教师之“才”和资源之“财”三位一体内容而“施教”的新型教育理念。

三、如何更好地推动因材施教的实践过程

在明确了因材施教的新内涵之后,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搞清楚如何更好地推动因材施教的实践过程。以其内涵为依据,我们可以大致从三个方面来落实因材施教,即因“材”择学、因“才”教学、因“财”助学。

因“材”择学,意即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理想的专业知识或行业领域,保证学有所成。学习者可以从兴趣、基础、特长、品性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于自己要学习什么内容做出明确认知,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材”择学是学习的起点,但关系到学习者的人生道路,至关重要。其中对“材”的分析是关键,也是做出最终选择的依据。对此学习者可以借助本人和老师双方的综合考量,以学生的取向为主,教师的建议为辅,形成最为合理的判断。

因“才”教学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进行教学,保证教育教学的内容言之有物、有理、有据。其二是指教育教学活动要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个体的才能前提出发,给予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才”教学是过程论,是决定因材施教效果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对教师的“才”和学生的“才”有全面的把握,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因“财”助学指的是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既有教育资源的可用性,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随着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普及,教育资源的重要性正在日益被凸显出来。作为外因,教育资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丰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增强教学方式的吸引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说服力等,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上三个方面各有偏重,但并非相互脱离,而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三个方面分别从学生选择、教师教学和物资保障等环节上有所强调,指出了教育教学各方的职责和功用,体现了因材施教过程的全面性。其次,从逻辑上看,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有了学生的因“材”择学,教师的因“才”教学才能更有意义,如果再辅以教学资源的助力,就会大大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所以说,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贯穿于因材施教的全过程。

因“材”择学、因“才”教学、因“财”助学虽然辩证一体,但要想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还必须充分依靠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和教师永远都是教学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实践者。一方面,学生要善于和老师交流,积极表达自我,让老师有充足的机会了解自己。这是因材施教的关键。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特点可以被老师所把握,就可以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反馈深入了解自己,可以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工作,积极展现自我,把个人才华运用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中。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因素,也是对学生因“材”择学的有力回应。只有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得到想要的东西,才能使有所获的效果达到最佳。

四、因材施教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由上可见,因材施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了新的内涵,相应地,也产生了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上说,因材施教既是对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又是对当今“以人为本”理论的呼应,对于推行素质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意义。一方面,因材施教发端于孔子,贯穿传统文化几千年,是优秀文化成果的杰出代表。我们在此探讨因材施教,思考它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意义,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从个性特点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现实条件,这种思想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完全相符,可以看作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见,因材施教的思想合乎古今教育理论的价值诉求,是当今时代的应然选择,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修正,是一种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已经摆脱了大而全的学科教育模式,转而从受教育者实际情况出发强化个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包括理论水平、能力培养、技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而因材施教就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指导。如前所述,因材施教要综合考虑教学双方以及相关设施的具体情况,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因材施教的模式进行教育教学,就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可见,因材施教就是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模式构建,对于后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从实践上说,因材施教既符合现阶段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又合乎个人的发展利益,对于繁荣我国教育事业大有裨益。一方面,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人才是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撑,人才是国家软实力的杰出代表……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材施教由于其特有的作用机理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因材施教也必然合乎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需要,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化的教育内容,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

所以说,因材施教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持。现阶段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人才,既要有专业性人才,又要有技术性人才;既要有学术性人才,又要有劳动性人才。因材施教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目的。它坚持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教学因人而异,旨在最大化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实现各尽其才。可见,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拘一格,各具特色,完全符合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五、结语

因材施教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在新时期具有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通过分析可知,因材施教的意思延伸是应时之需、必然结果,它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这种新变化,并把它转化成为我所用的方法论指导,服务于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熹集注.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3.

[2]刘彦文.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叹息[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洪雪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演进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11,(3):127.

因材施教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 内容 方法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并躬身践行之。时至今日,人人耳熟能详,个个赞不绝口。但究竟该如何理解因材施教,怎样才能把因材施教推向深入、推向前进,却仍是很值得探讨的。

什么是因材施教?什么是因材施教之材?辞海上说:“因材施教是教学和教育原则之一。指在基础性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材”,未有严格确切的定义,有的认为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基因,生理特征之类,有的认为是智力水平,有的认为是学生的品性、思想倾向、秉性、脾气等。不同的“材”观,影响甚至左右因材施教的方法,特别是发现“材”的方法。新闻图片《入小学孩子先测脑像图》,是日前天津某小学招生时,在报名现场,给报名入学的孩子做脑像图测试,通过脑电波活动分析儿童智能优势。现场负责人声称:“目前很多运动员选材以及企业选拔人才,都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张晨以《要因材施教 不能“因脑施教”》为题目,批评了这一做法。张晨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品性,而不是智力水平”,“在认识某人适合于成为某种之‘材’的前提下,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内容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材’”,“因材施教的核心意义在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天才”。我认为,“材”是对一个学生的整体性概括,是该学生区别于其他学生的特殊性,包括遗传基因、性别、年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性格、气质、志趣等要素在内的多种要素的独特组合,是具有一定稳定性,又处在发展变化中的个体。

1.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发现“材”,认识“材”,把握“材”。凭我们几千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坚信“材”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而发现、认识、把握的速度、深度、广度、准确度,是我们把因材施教推向深入、推向前进的基础和关键。要快速、深入、全面、准确地发现认识把握“材”,当然就要研究发现认识把握的方法。传统的方法,基本上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观察。诸如性格、气质、品性之类的要素,可以也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测知确定,并且真正加以确定,还要求观察者反观自身。因为自身的主观条件会影响甚至严重影响自己对被观察者的评价。如对同一个被观察者的评价,不同的观察者会有很大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在观察者掌握的被观察者情况完全相同,而评价结果迥异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是观察者主观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评价的差异。因此观察者要追求客观公正,就必须弥补自己主观上的缺陷,排除自己主观上的偏颇偏激。因而也就必须有民主的态度,要和其他的观察者充分地交流意见,使观察结论在争锋中深入全面准确。目前又有了一些新的方法,如心理测试、智力测试、电波测试和基因测试等。这类方法在速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使用这类方法,必须有科学态度、正确的生命观和博爱精神的指引。如:某种所谓的“纯科学”的检测,可能测出一部分“低能儿”、“笨蛋”,甚至“废物”,但科学的态度要求我们不能一锤定音,要结合多种方法验证,以避免偏差,要求我们反思某一种或某几种方法的局限和浅陋。正确的生命观和博爱精神,要求我们珍视和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要把每一个生命个体看作是人世间具有其独特价值的神圣存在。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独特天赋的天才,只有天才的方面类型不同,而没有绝对的“低能儿”、“笨蛋”、“废物”,不能有所鄙视。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发展似乎还不如一般的儿童。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学校认为是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后来却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明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尹文刚博士在《大脑潜能》一书中讲,研究发现,绘画天赋高的孩子未必一定会在智商上表现出来,如果用智商测验的话,他们未必一定会得高分。他们的特点是对物体的形状、质地、空间关系以及色彩认知发展得比较早,能够比较容易地在头脑中形成外界客体的清楚表象。智商测试方法也值得反观。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Lewis Terman认为前人测试智商的方法不完善,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创造了所谓的Stanford-Binet IQ,这是流行至今的现代智商测试的基础。不过现在人们渐渐对Terman的测试提出疑义,认为其对智商的定义太狭窄,太过集中于常规的认识能力上,对天赋的另外一些关键层面,如发散思维、创造力、意志力等都有所忽视。在一些需要非常具体而又固定的技能的领域,比如音乐和数学,天才比较容易在早期发现,但超出了这些领域,天才之路就难以预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曾报道过,一个欧洲人因大脑受到机械损伤,生活和智力大受影响,一度很伤心,但此后又发现其机械记忆能力出奇地增强,强到令人难以置信,以为神奇。与此类似,一个美国人是自闭症患者,但其机械记忆能力却异乎寻常地强,令人吃惊。一个美国数学家,曾被许多人认为精神失常,心理有严重问题,大脑出了毛病,但几年后,该人在数学研究上就有了很大突破。尹文刚博士在多年工作中,曾收集30多例大脑半球切除的病人,康复效果最好的一位,不仅能学习,而且大学都已经毕业了。这说明,我们人类对大脑的探索研究还非常浅薄,人的潜能还非常大。我们对天才,对“材”的发现认识把握能力还非常有限,我们的发现认识把握能力,要受到脑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思维科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严重制约。这些科学的发展必然增强我们的发现认识把握能力,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因材施教不单单是教育部门自己能单独做好的事情。

2.“材”被发现被认识后,需要施以适当的内容和方法。中国古代王安石为神童仲永“泯然众人矣”感喟哀叹,叹的是他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正确的引导培养。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的神童william Sidis 11岁就进了哈佛,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但是很快他就心力交瘁,后来在世界各地的街上收集车票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生。我们也不能责怪美国社会没有给予他良好的引导与培养。仲永们需要施以何样的内容和方法,那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每个仲永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从宏观的社会操作层面看,都是教育者没有很好地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使“材”得到很好的“教”,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使这一原则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就具体操作层面讲,影响该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因素有:教师的相关知识经验、工作热情和工作条件。一个教师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能较快地发现认识把握“材”,越有利于他较快地制定出相应的方法方案;教师的政治素质越高、工作热情越高,越有利于他持久、较高水平发挥其已有知识经验所形成的能力,并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形成新能力。工作条件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没有水池的地方很难发现学生的游泳本领,没有乐器的地方很难发现学生吹拉弹敲的技能,更谈不上培养训练这些本领和技能。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在发现“材”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能否及时得到有关专家或能人的帮助,会影响其因材施教的效果;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个教师教的学生过多就难以十分细致地观察和指导每个学生,从而影响因材施教的效果。这样,社会经济条件能否保证师生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就会成为影响因材施教的重要因素。

3.传统的因材施教方法,只是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施教。在倡导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今天,可否将因材施教的概念扩大,扩大到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呢?我认为不仅可以,而且应当提倡。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该语指引古今。博学而三省,知明行无过,不仅增加知识积累,提高修养,又针对自己学以致用,指导自己,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这不就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吗?这不就是因材施教吗?其实,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是以自我意识为前提为途径的,因而将因材施教的概念扩大到师生同体,应主要针对有较强自我意识能力的中学生、大学生及成人。通过自我意识,从整体上认识把握自己,从自己的处境和社会需要出发,建构自己、培养自己,才能较快地成就自己,较好地服务社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因而,自我意识,因己施教――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是一个成人最重要、最根本的素质,是职业规划、人生追求的永恒课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参考文献

因材施教范文第7篇

世界各国一直在探讨个性差异和个别施教的问题。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尤其是电化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教学摆脱了课堂空间的限制,对象在扩大;另一方面在一般教学中如何适应个别差异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研究因材施教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由于教学背景的变化,现代所谓“因材施教”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仍在观念上包含上述意义外,有了更新的、更丰富的含义。在中国独生子女多,个性张扬,再加上亲人的娇宠,因材施教就显得更为必要更为迫切了。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我逐渐认识到,因材施教要特别注意“因性而教”,而要做到“因性而教”,就要从心开始,与学生做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爱其道”,因材施教才能顺利实施。以下是我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记下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2011年暑假开学,刚送完毕业班的我又从头做了初一七班的班主任,一个月下来,班级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大多数同学已经适应了新学校的寄宿生活,慢慢进入了学习状态。只有一个不和谐音符时时响起,弄得班里鸡犬不宁……

班里有个叫刘军的男生,长得高高胖胖,圆圆的脸上一道半寸长的伤疤格外引人注目。班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来告过他的状,今天,这个哭哭啼啼进了办公室,“老师,刘军老找我的事”“刘军摸我的手”下一节课,那个捂着眼跑到了我跟前:“老师,刘军把我眼打肿了。”不是女生哭着来告,就是男生挨了打来告,而且此起彼伏。每次谈过话能管两三天用,之后又会一如既往,弄得我不胜其烦,严厉批评过他几次后,我开始冷静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我开始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他上课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但干值日劳动很认真,老师有什么事需要帮忙,他也很积极。在班里他朋友很少,看到别的同学在一起玩,他显得一脸落寞,很是羡慕。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刘军的父母工作都很忙,他从小多数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言听计从,养成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综合我的观察和家访的了解,我初步明白了刘军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它实际上很孤独,父母没有时间陪她,爷爷奶奶只能提供给他物质上的满足,他很想从同学们那里得到精神支持,但又太自我为中心了,不符合他的意愿为了一点小事就动起手来,弱小的男同学只好躲着他了,强大的又不愿听他安排。青春期的孩子又不甘寂寞,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就通过制造麻烦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来提高自己的关注度。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又心平气和的找他谈了心,我问他:“刘军,你想和同学们做朋友吗?”他低下了头嗫嚅着说:“想。”“那你知道同学们为什么不愿意和你玩吗?”“不知道。”“同学们怕你的拳头啊!要想赢得朋友,得多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和你在一块同学们觉得很安全很开心,他们才愿意和你在一块。如果他们和你在一块不知道什么时候拳头会落在自己身上,他们还愿意和你做朋友吗?”这次刘军认可的点点头。然后,我又安排班里威信最高又乐于助人的班长王恒和他一张桌,并嘱咐王恒,要主动和刘军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纪律上约束他。和班长做了同桌刘军显得很高兴,再加上王恒威信高能以德服人,在纪律上管教他他也能听。在王恒的努力下,两个人还真成了朋友,经常形影不离的,来告状的同学逐渐少了。

因材施教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因材施教;有效教学

中职招生体制决定了中职生原有的综合素质、学习基础远远比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是在中考失利的无奈情况下选择了中职学校,中考的竞争挫败使他们心理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更使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与歧视。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语文教师绝不能采取消极的“放弃”态度去对待他们,而要通过改进语文教学的途径使他们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让他们重拾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的情感和优秀的素质。

职业教育属于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有用之才。面对这一目标,中职语文教学并非要培养语言学、文学研究等专门人才,也并非要为其他各种专门人才培养必要的语文素养,而是要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他们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培养他们素质性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承认这一客观实际,找到合理的教育契机,满足中职生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学语文,愉愉快快地学好语文。因材施教,无疑是有效、可取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是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一个教育原则,强调的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对于一线教师的要求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应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对中职语文教学实行“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应对:

一、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做到划一性与层次性

职业类学校通常以专业设置班级,由于专业的多样化,基本上每位语文教师都得承担两到三个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如果对每个专业班都提出同样的教学要求,肯定不利于多方面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保证学生打好坚实的素质基础,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笔者所任教过的班级中,计财、计广、机电班为学习水平比较明显的三个专业班,可将学生分为三类,并制定如下目标:

A类——提高班。主要指计财班,计财班以女生为主,素质比较高,文化课尤其语文科基础较好,而且不少学生有参加自考大专的计划。定目标时就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点,适当提高,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个性才能为主,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外,还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B类——中等班。主要针对计广班,计广班男女生各半,该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一般,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教学目标应确定培养学生掌握适应较高层次企业的需求的技能为主,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立足基础,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加强应用文写作的训练,会写简单的总结、计划、报告等常用应用文文种。

C类——基础班。主要针对机电班,该专业全班为男生,语文基础较差、对文科不感兴趣、学习态度散漫,所以在教学上要采取“求精不求多”的办法,要求其掌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语言技能、基础文化知识,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口语会话和简单的自我介绍,适应一般企业需求。

二、合理选取教材内容,突出普遍性与实用性

目前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国家规划的新教材,兼顾各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从纵向看,教材以“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为序进行编排,满足了各个层级的学生需求;从横向来看,教材则以“阅读与欣赏” “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栏目进行编排,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本校现用的语文教材是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内容多、涉及面广、选择性强。每个专业班的语文课在本校最多开设一年,每周四节课,遇上有实习的班级,课时更少。面对学生基础差、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少的困境,如果语文教师只会沿用传统的普通教育的方式,一心抓紧时间多讲,一味进行课文分析,那么宝贵的一年语文课可能“水过鸭背”,徒劳无功。对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课时的安排、学生的水平、教学的目标对教材进行增删,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一定的阅读能力是所有中职生都应该具备的。在教学时,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这一项学习任务放在首要位置。本学期,笔者在所任教的机电班级(实习班级)进行以下的尝试:从教材的“阅读与欣赏”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课文进行讲授,如散文的《合欢树》《荷塘月色》和《世间最美的坟墓》,说明文只学了《南州六月荔枝丹》。剩余的课文按中国朝展脉络进行梳理,编排如下:从唐诗(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自行补充))、宋词(苏轼的《念奴娇》、柳永的《雨霖铃》)、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明清的小说(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到现代作品(的《雷雨》、现代诗歌二首)。如此一来,学生便了解了我国文学发展的大体情况。至于应用文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则强调多练,让学生学会写常见的应用文,如启事、通知,切实提高说、写的能力。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强调有效性与针对性

1. 备课。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

2. 上课。

由于历史及学科特殊性的原因,语文课堂总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划分段意、归纳中心、理解寓意、总结特点”的固定模式,始终不能走出“耗时多,收效低”的这个怪圈。教师当前应结合实际情况给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正确定位,合理发挥语文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对课堂结构给予适当改革,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的环节。具体操作如下:分类自学——集体讲授——分类质疑——分类练习——集体小结这“三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离,“合”而不死。这样,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巩固和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便于教师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情、答题准确率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程序和教学进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 作业。

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作业)形式或专题学习,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作业可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进行设计,面向中等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量力而行。一是发展深化题,即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要求较高,题目难度较大;二是练习巩固题,即根据中等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即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设计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在语文教学中,改善学生学习的活动(作业)形式有朗诵、讨论、辩论、演讲、日记、周记、随笔、作文、讲故事、演课本剧等,布置作业时,教师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采用。

4. 考查。

考查方式实行阶段考查与学期过关相结合。学期过关由学校教务科根据大纲要求命题,统一组织,统一批改。阶段考查包括单元、期中考查,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核。每份试卷题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供后进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深化题则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分类考核后,教师要区别检测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

以上是笔者对中职语文“因材施教”的一些思考。正所谓殊途同归,教无定法,所有的方法如果都能运用到极致,运用得法,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科目感兴趣,并会学有所成。

(作者单位:佛山市三水区工业中专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