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梦不落帝国

梦不落帝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梦不落帝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梦不落帝国范文第1篇

――18世纪英国文坛大师,因独自编纂《英语辞典》而名扬天下的萨廖埃尔•约翰逊曾经这样感慨到。

“日不落帝国”引以为豪的首都――伦敦,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优雅绅士、呆板的传统与总见不到阳光的阴霾天气,虽然“英国病”等词汇常常给人们以这样的联想,但是当真正走进伦敦这座集传统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国际大都市,它所呈现的魅力也许会完全颠覆你的固有印象,你会发现,原来自诩为大不列颠帝国的英国心脏,也是小资们惬意享受的度假天堂。

伦敦简介

伦敦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英国王室、政府、议会以及各政党总部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议会上、下两院的活动场所,故又称为议会大厅。议会广场南边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1065年建成后一直是英国国王或女王加冕及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地方。内有20多个英国国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哈代等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墓地。

特色美食

伦敦有鱼炸薯条这样的传统美食,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风味。伦敦市区的索霍区(Soho)有伦敦各种档次、各种风味的餐厅,可称的上是整个伦敦饮食状况的缩影。东伦敦有孟加拉镇(Banglatown)之称的布里克巷(East London’s Brick Lane)是地道的印度美食区。搭乘地铁到London Bridge站,就可进入充满新鲜甜点、面包、奶酪、水果和鱼肉小摊的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伦敦著名的斯皮塔佛德市场(Spitalfields)内同样有众多的诱人小吃。

伦敦市中心的餐厅多会提供价位较主菜优惠的剧前餐和剧后餐,河滨大道(Strand)和沙福兹贝里大道(Shaftesbury Avenue)区域的餐厅剧前餐和剧后餐尤为常见。伦敦餐厅一般全天营业,午餐时间一般为12:00-14:00,晚餐一般从18:00开始,20:00-22:00是餐厅的繁忙时段。

推荐餐厅

No.1

Es's Easy Diner:这是很有50年代情调的咖啡厅,在这里体验悠闲的时光是不错的选择。

地址:12 Moor Street, W1

电话:44 020 7439 1955

No.2

New Piccadilly Cafe:位于Piccadilly车站附近,是很多游客必到的地点,也是很多伦敦人的最爱。

地址:8, Denman Street, W1

电话:44 020 7437 8530

No.3

Photographers Gallery:这是一处很安静的去处,很受本地人欢迎。

地址:5, Gt Newport St, WC2

电话:44 020 7831 1772

游览攻略

第一天 第一天的行程从伦敦的中心特拉法尔加广场开始,不过在此之前先买好一张伦敦地铁一日旅游卡是非常有用的。

乘地铁在Charing Cross站下车,游览特拉法尔加广场和国家美术馆,接着去白金汉宫,参观近卫军交岗仪式,一般在12:00结束。结束后可以去附近的Cinnamon俱乐部,品尝只有在印度才能找到的地道的印度食物(主菜10-18英镑/人)。

午饭后继续乘坐地铁到Tottenham Court Rd站下,参观大英博物馆。去伦敦塔游览后已近黄昏,可去塔桥拍几张夕阳美景。

晚上在英航伦敦眼的梦气幻质中欣赏夜间的伦敦,结束美好的一天。

第二天 从伦敦滑铁卢(Waterloo)火车站上车,1个小时后来到温莎城堡,参观这里需要半天时间。下午返回伦敦,搭乘地铁到Westminster站下,参观威斯敏斯特教堂、西敏寺和议会大厦。黄昏时分可以开始购物或去著名海德公园散散步。

伦敦节日

有人说伦敦的每个周末都有一个节日,庆祝某个事件。从伦敦轻爵士音乐节(11月份)到在皇家园艺园举办的思想/身体/灵魂节(2005年5月26-31),这里有很多有趣的活动供您选择。公众节日包括:

New Year`s Day 1月1日

Good Friday4月18日

Easter Monday4月21日

May Day5月5日

Spring Bank Holiday5月26日

Summer Bank Holiday 8月25日

梦不落帝国范文第2篇

良相智能董事长陈晓群,这个在安防界耳熟能详的名字。对于良相智能今天的成绩他经常说:“无悔于事,不如无悔于身;无悔于身,不如无悔于心。”一句“无悔”满载的是他对事业的一种坦然与执着,无论经历风雨还是亲见彩虹,他都能轻携满身精彩,领航着他的良相智能团队,在一个又一个险峰中不断攀升……

独特视角引领企业抢占先机

古语有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企业家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从开始到成功,要体验一段耐人寻味的成长经历。1996年,陈晓群毕业于江苏理工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后投身于大上海,他做过业务员,当过业务经理,先后服务过港资企业和台资企业,但是对一心想闯出一片天的青年来说,“打工”只能养活自己,赚不了什么大钱。于是,陈晓群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创业。而他的创业筹码不仅仅是多年积攒下的第一桶金,更多的是自己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积累。

1998年,陈晓群看中了监控技防技术刚刚起步的契机,果断创立上海良相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警用科技装备及安防弱电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当时,国内几乎一片空白,产品需要进口。”陈晓群回忆说。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让陈晓群很快在市场中抢占了先机,当面对一个“前无来者后有追兵”的市场,他无人效仿,唯有坚实有力地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

而良相智能真正发展壮大的关键一步则是进入警用装备政府采购序列,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陈晓群说:“我们整整花了两年时间,不断提升研发等级,才获得公共安全防范设计施工单位一级资质和警用装备经营许可证这两个含金量极高的专门资质,也由此叩开市场大门。”

打铁趁热。2007年,陈晓群抓准良相智能发展扩大的需求,果断成立集团公司——鼎电集团,并且在新一轮的“网络扩张”计划中有所建树。除了布局立足上海之外,陈晓群的目标是逐步走向全国。于是,鼎电集团先后设立北京鼎电全安警用装备器材有限公司和重庆鼎电嘉盾警用器械有限公司,同时不断扩大在全国相关地区新的办事处和新的合作伙伴。遍布全国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为鼎电集团未来的发展构筑了更大的平台的同时,也为集团带来了惊人的销售额:2012年销售额达到3.5亿元,并连续几年保持了30%的增长幅度。

科技创新铸就产品坚如磐石

中国社会发展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依靠政府才能造福民生。”2012年,在闵行区政府的支持下,良相智能成功购置28亩工业用地,用以筹建“上海警用科技装备及安防弱电产品生产研发基地”,落成之后将成为警用科技装备及安防弱电软、硬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基地。不仅如此,这里也将成为鼎电集团总部所在地和全国最大的“警用高科技产品博物馆”。陈晓群透露,基地建成后将每年投入销售额的15%以上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及技术创新,其研发实力将具备国际研发水平。

作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在良相智能一直被置于无以复加的战略地位。其先后开发了中国先进、世界领先的第一代远距离激光夜视仪、电子取证实验室、GSM手机侦码仪、LED宽幅侧光源、二代身份证门禁系统、门禁卡复制系统等等。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犯罪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警用装备必须得“领先一步”。最近,良相智能又研发了一款装在ATM机上的手机屏蔽器,以用于犯罪分子通过移动电话远程控制、“指挥”受害人用ATM机将钱转入指定账户的诈骗案。对此,公安机关已与部分银行联手,采纳了这一创新产品。

“创新是良相的生命。”陈晓群如是说,他也如是做。去年,他亲自带队研发了街面视频应急监控系统,一旦发案,能在一天内完成周边50个探头的设置,布下抓捕犯罪分子的“天罗地网”。此系统不仅费用低,而且在安装监控探头时无需敷设管线,在刑侦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探头的灵活性。

除了自主研发以外,考虑与国际领先技术之间的现实差距,良相智能也在积极地引进吸收再创造。为此,还设立了注册在纽约的美国公司,专做警用装备进口。近期主推的“警用视频摘要”能将不同时间出现的对象“压缩”进同一时空,几分钟看完几小时的视频录像,大大节省了办案时所需的人力。

良相人文托起“中国梦”

美国已故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过:“可以失去全部资产,只要人才还在,4年后我仍是钢铁大王。”对于用“人”这方面,陈晓群似乎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今,良相智能拥有一支多达15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37名的尖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共37种产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种产品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34种产品申报发明专利并在审理阶段。

陈晓群一直说:“用人的第一条就是善待人才。”在良相智能内部,我们看到配有羽毛球馆、乒乓球、桌球与茶室等娱乐休闲设施,员工可以在这里好好地劳逸结合一番。同时,为了推动企业的科技人才发展、企业文化和员工的健康发展,良相智能还先后成立了工会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党支部办公室。

可以说,一个领导者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企业家个人的性格也会影响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在良相智能,陈晓群就是良相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他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和经营哲学等,都直接决定着良相文化的走向和实质性的内容。他认为,在良相文化的深处始终离不开的是一个“梦”字。

梦不落帝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动画;“蒸汽朋克”;幻想

所谓的“蒸汽朋克”(Steampunk)是“蒸汽”(Steam)和“朋克”(Punk)的合成词,原指另类故事的一种特定类型,常指幻想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科技得到夸张发展的小说、电影和漫画。“蒸汽朋克”源自“赛博朋克”(Cyberpunk)的代表人物威廉•福特•吉勃逊(William Ford Gibson)在1911年曾和另一名“赛博朋克”大师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合写的一本关于平行历史的科幻小说《差分机》(The Difference Engine)。这是至今最权威的“蒸汽朋克”小说。Cyberpunk多描述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后的人类未来社会,多弥漫黑暗悲观的乌托邦色彩。Steampunk同样关注科学技术的影响,不过将故事依赖的技术背景移至一百多年前。“蒸汽朋克”多以19世纪或更早的科学技术为本,掺杂神秘社团或阴谋理论之类的元素,安排由蒸汽引擎和齿轮发条组成的庞大机械装置。结构外露,功能至上的威猛武器,成为“蒸汽朋克”最明显的视觉特征。

19世纪西方世界,产业革命刚刚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发明不久的蒸汽机缠身的强劲动力,支撑着红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人类的近代史由此发端。掌握新科技的发明家被视为改变人类命运的超人,对社会动荡中无所适从的普通人来说,这又是个茫然的时代。科技第一次显现了超人的力量,也同时成了电影人构架对现实隐喻的绝佳题材。

19世纪前,日本一直受到来自中国的亚洲传统文化的影响;自明治维新后期整个日本社会被西方的先进技术所震撼。善于改变和学习的日本转而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先在19世纪引入日本的就是西方的蒸汽文明,这成为当代日本人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为后来日本文化怀旧的“蒸汽朋克”情节打下基础。当“蒸汽朋克”文化在西方再度兴起之时,日本动画和漫画领域大量借用这一元素,已成为当代“蒸汽朋克”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日本动画的第一位大师手冢治虫就在1947年以“蒸汽朋克”风格的漫画《新金银岛》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的名作《失落的世界》《铁臂阿童木》和《大都会》也是风格类似的作品。从手冢治虫开始,日本动画常使用混合欧洲与日本的历史搭建故事背景。不少影片借助“蒸汽朋克”手法以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为基础展开“蒸汽朋克”的机械幻想,以至于对于日本动画来说,机械设定几乎成为每部动画影片必备的工作职位,多由插图或工业设计的专门人才担任,这在其他国家动画业中非常罕见,如今已成为日本动画风格独具的魅力所在。

现今日本动画界的两位大师宫崎骏和大友克洋的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和《蒸汽男孩》都深具“蒸汽朋克”风格。宫崎骏对欧洲的痴迷是众所周知的,曾多次专赴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以获取影片背景的灵感。他对飞行器的爱好,也让“蒸汽朋克”风格的飞行器首次出现在动画作品《风之谷》中。随后1986年的《天空之城》宫崎骏一人兼任了原作、监督、脚本和角色设定四项重任,使得这部纯粹的宫崎骏理念的作品更是将“蒸汽朋克”式的幻想发扬光大。《天空之城》中小男孩醉心于机械,具有超强威力的机械巨人、高架铁轨上的旧式火车、黑漆漆的矿洞以及古老的飞艇等都是“蒸汽朋克”故事的经典桥段。宫崎骏把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幻想,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改造成关于人与科技的宏大史诗。

与宫崎骏相比,大友克洋自一出道就以机械设定而闻名,更是忠实于“蒸汽朋克”风格的动画导演。大友克洋是日本第一代动画电影总监、导演,也被誉为电影感最强的日本漫画家。早在1982年的长篇漫画《阿基拉》、1983年的短篇漫画《童梦》两部作品中均以机械设计闻名。《童梦》获第四届日本SF大奖。以前,这个奖只会颁给科幻小说家,大友克洋成了首位获此殊荣的漫画家。此后的大多数作品:《阿基拉》动画版、《老人Z》、《回忆三部曲》之《大炮之街》《大都会》《蒸汽少年》等影片,无一不以大友克洋独特的“蒸汽朋克”的机械幻想为主题。大友克洋的动画带着那种“颠覆人类文明”的悲观情节。在其作品的风格特点上,他追求细节真实,在画工上的投入不遗余力,其动画的背景和活动主体虽然写实,却刻意制造粗砺、荒诞、诡异的效果,体现着后现代社会的环境畸变,与宫奇峻表现的乌托邦、追求工整秀丽的写实画风全然不同。

1995年大友克洋制作了经典的三段式动画片《回忆三部曲》(MEMORIES)。第三段长达20分钟的《大炮之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蒸汽朋克”风格作品,也是三部曲中最特立独行的、耐人寻味的部分。影片《大炮之街》中类似奥威尔小说《1984》中的末世情怀和人类对蒸汽时代超级武器的膜拜,都令人印象深刻。在制作《大炮之街》时,大友克洋就诞生了《蒸汽男孩》(Steam Boy)的最初创意。

在1996年大友克洋率制作团队到伦敦、曼彻斯特等地考察后,决定将《蒸汽男孩》制成动画电影。在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风俗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历时9年,2004年大友克洋创造出让人难以忘怀的“蒸汽朋克”式的幻想机械世界。,该部影片即使在字面意义上也可以看出是一部与“蒸汽朋克”息息相关的动画电影。影片耗资达到了24亿日元,是日本动画史上成本最高的动画电影之―,对于一部2D动画电影来说,如此的投入很少见。

《蒸汽男孩》的时代背景被定位于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正是“蒸汽朋克”故事展开的理想地点。影片中三代主角:少年雷、父亲爱德华和祖父洛伊德,也正是蒸汽时代典型的发明家形象,拥有“改写人类历史力量”的蒸汽球驱动的蒸汽城堡,也成为大友克洋在《机器嘉年华》《老人Z》 之后创造的又一机器巨兽。球内的蒸汽用纯度非常高的冰岛溶洞中的水滴制成,因此而具有不可想象的超强压力动力,甚至可以为一座城堡内所有机械的运转提供全部动力,如此可怕而又强大到人类想象极限的效能、如此奇妙的构想,一百多年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实践中是做不到的,而今天的日本动画电影艺术的魔力却可以把当年的幻想搬上银幕。

《蒸汽男孩》沿着“蒸汽朋克”的模式,设想着蒸汽时代继续按着自身的命运不断完善与发展,于是,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匪夷所思的“蒸汽”新发明。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雷发明了形如大圆圈的独轮蒸汽车,与火车展开了赛跑,奥哈拉公司发明了一套由蒸汽为动力的海陆空三军,影片中的重要发明蒸汽球,则相当于蓄电池。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由雷的爷爷与爸爸设计制造的高耸云天的机械城。这是由蒸汽作为动力,以曲杆作为传输工具,以人工协调操作的一个巨大的城堡,其前进方式竟然采用了状如机器人的机械撑脚,艰难地向前挪动、践踏着城市的时候,“蒸汽朋克”时代迈上了幻想的巅峰。《蒸汽男孩》中对蒸汽时代的科学幻想,完全是立足于电气时代与电子时代所达到的文明高度,以此赋予蒸汽以超凡的力度和完美的想象。因此,当影片把蒸汽时代的古里古怪的发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种由蒸汽支撑的发明,正在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发生着亲密的接触,影片的幻想正是基于这一现实。

大友克洋在他的动画电影中选择“蒸汽朋克”世界观,首先是因为他对那个古老的维多利亚时代感兴趣,在那时发明家掌握足以改变历史的新科技,机械发展到如此荒谬的地步,而普通人则在时代变化中无所适从。一方面是热爱的复杂精致的工业机械,一方面却又对机械所产生的庞大力量感到不安,最后还是由创造它的人类来毁灭机械。他渴望未来世界的到来,但又对未来世界里地文明感到焦虑和恐惧,最终选择了站在平行世界高声呼唤探求科学的觉醒。也许正是这种“矛盾情结”的存在,才使大友克洋的作品更具备深度思考的魅力,这也正是他动画电影的灵魂所在。

深受大友克洋影响的日本动画鬼才导演押井守的两部作品《攻壳机动队》及其电视版也同样顺应了这股“蒸汽朋克”幻想的潮流。《攻壳机动队》取材于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的长篇连载漫画,描绘了幻想与现实、精神的追求与乌托邦的理想的模糊界限,堪称“蒸汽朋克”风的先锋之作。在世界上极为著名的“日本动画风格”在这部作品里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本片是2000年戛纳电影节科幻电影展的放映影片之一。此片的英文版录像带登上美国BILLBOARD录像带销售榜第一位,《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卡梅隆当初曾为此片的日本LD版撰写文章,称押井守的作品为“科幻电影中最美丽、最艺术、最具风格的作品”,连在好莱坞大红大紫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拍摄那部影史经典《骇客帝国》三部曲时,在不止一处的关键想法上套用了本片的情节,甚至连片首弹出字幕的方式都和本片一模一样,(注:《骇客帝国》三部曲是电影方面的“蒸汽朋克”风格典型作品)。由此可见沃卓斯基兄弟两个是标准的日本漫画迷《日本动画、漫画在当今世界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押井守的动画电影特点是情节复杂,主题灰暗,带有很强的末世情绪。经济过分发达的日本孕育出了一代交织着传统东方思想和激进资本主义潮流的文化怪胎,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蕴藏的不安全感和失落感正是此种动画影片产生的温床。

日本永远是一个对极致的美感有特殊偏好的民族,比如樱花,比如歌舞伎,比如浮世绘,更比如日本动画电影中 “蒸汽朋克”式的机械幻想。似乎是骨子里的安全感的匮乏,只能在各种极端的方式中得到些许的慰藉。押井守曾经说过:“我不认为离开像漫画这样的娱乐,日本人能生存下去。他们的房子很小,国家也很小,却有那么多人。日本是个令人难以生存的地方,所以人们就可以暂时活在漫画的世界里,这让日常生活更好忍受一些。动漫就像Walkman,可以把身边的世界暂时和自己隔开,这也是种逃离的方式。”从日本人痴迷于机械的开发和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对欧洲文明分外向往,动画影片中异域的浪漫文化背景就体现了日本人的这种普遍情结。“蒸汽朋克”就像是一种“呐喊”,承载着对现实的不满和理想境界的奢望,它可以描绘成是人们对于自身心灵的救赎,为这欲望中的某种趋向而虚构出的一块精神归宿地。从某种角度说,这种异幻的世界,似乎更符合日本人的生存信仰。

注释:

参考影片:(1)《天空之城》 1986年,宫崎骏;(2)《阿基拉》,1992年,大友克洋;(3)《攻壳机动队》,1995年,押井守;(4)《大都会》,2001年,大友克洋,铃太郎;(5)《蒸汽男孩》,2004年,大友克洋;(6)《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年,宫崎骏。

[参考文献]

[1] 段佳.世界动画电影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

梦不落帝国范文第4篇

是的,今夜无眠。让我带着你一起回归自然。登上巍峨的奥里萨巴火山,举目遥看头顶盘旋的墨西哥神鹰;穿过冰封的阿拉斯加泰加林,目睹离群的孤狼凄惨而又孤傲的最后岁月;漫步一望无垠的北非沙漠,在滚滚流沙间欣赏阿拉伯灵蛇的致命舞蹈;徜徉于西非的尼日利亚丛林深处,屏息偷窥那只凶暴的黑熊“皮特”自得其乐的狩猎人生!来吧,热爱拳击的兄弟,以文明的名义,让我们共同见证21世纪的“野蛮”。

鹰的眼睛

有些拳击手的目光,象鹰。在凝视猎物的同时,已将对方的灵魂撕扯得粉碎,而他剩下所需要做的,只是慢条斯理地去啄食那遍地的残片。厚重的拳套包不住狰狞的利爪,舞动的双臂有若张开的羽翼。翅膀下的风,裹着斗气,卷起激情,咫尺拳台,万里长空,任其翱翔。

是的,我说的就是埃利克・默拉雷斯,一只永远盘旋在墨西哥城上空的灵鹫。轻灵矫健的身影,进退自如的步伐,凶狠致命的拳法,还有那只高傲的鹰钩鼻上方的一双隼目,永远冷酷,沉着,从容得可怕。从不冒进,从不慌乱,每一击都经过周密的计划,即使一击不中,亦能全身而退。默拉雷斯,就是这样一位将勇气与智慧完美糅合的拳台智将。这只罕见的同时兼备墨西哥拳手应有的勇猛和美国拳手稳健拳风的墨西哥神鹰,与另一位墨西哥民族英雄巴雷拉为争夺“战神”查维兹之后墨西哥精神的最佳诠释者,以及泛轻量级第一人的荣誉进行了史诗般的三番鏖战,在拳来拳往间重新构筑了墨西哥人的铁统江山。然而就在史诗尾声墨西哥人的伊甸园即将落成之际,那条《圣经》中扰乱秩序的蛇出现了。来自菲律宾的英雄帕克奥,并没有如墨西哥国旗上的那条蛇一样沦为雄鹰的猎物,而是以顽强与韧性作武器,发誓要将墨西哥的骄傲逐一绞杀。

雄鹰也会有无法飞跃的山峰。绕过傲然耸立在眼前的巴雷拉王城,默拉雷斯一度盘旋而上,飞往更高的山头。依然强健的他相信,山的那边有着更美丽的风景。然而他忘记了,面前是一座更加巍峨的高山,而再强壮的翅膀,终究也托不起他日渐沉重的躯体。超重的雄鹰不再矫健,面对升级后的陌生世界,拉赫姆区区一介老革,竟令默拉雷斯一筹莫展,饮恨升入轻量级后的第一场比赛。终场铃声响起的那一瞬,许多人惊讶地从他眼中读出了一丝疲惫。之后,知难而退的雄鹰降回超次轻量级,以履行与帕克奥的重赛协议,同时也是将这位亚洲英雄当作了自己再次起飞的支点。只是这一次,这只不落的墨西哥神鹰却被亚洲驱逐舰的猛烈炮火所击落。以顽强,智慧和技术称雄世界多年的默拉雷斯,终于步巴雷拉的后尘,倒在了帕克奥灼热的铁拳下,同时也迎来了职业拳击生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被KO。赛后的默拉雷斯一度心灰意冷,但不久,不甘从此沉沦的他便重新振作,提出了与帕克奥进行第三番决斗的要求。面对复仇的目光,无所畏惧的菲律宾人当然乐与奉陪,只是,这一次,疲倦的山鹰,还能再度起飞吗?

狼的耳朵

伤痕,男子汉的勋章。尽管有时候,某些伤痕的由来或许并不那么光彩,但从那残缺的耳轮上,至少你一望即知:这是一匹身经百战的老狼。

霍利菲尔德也真的好象是一只狼。他饥渴,坚忍,孤傲,狡猾,并且足够疯狂。多年的征战让他拥有了狼的一切精神。凭借智慧与勇气,他曾拥有过两度猎杀史上最凶悍的猛兽――“兽王”泰森的伟大功绩,更创下过四度称王的不朽基业。但现如今,对胜利的渴望让他无视逐渐老去的皮囊,咬牙忍受着对手年轻力壮的拳头,侧耳倾听着观众惊天动地的嘘声,横眉冷对评论家无情的冷嘲热讽,疯狂追逐着心目中那个遥步可及的梦:五度世界重量级冠军。尽管他已经太老太累了,老到丰富的经验已不再有效,累到连狡猾也无从施展――他的牙齿已经啃不动最松软的骨头,撕不开最薄的肉皮,但他还是在啃咬,流着馋涎,喘着粗气,将好不容易咬下的一点点骨肉连同脱落的狼牙一起贪婪地吞下,甚至来不及咀嚼:留给他的时间,实在已经不多。

难道是因为离群孤狼的下场总是悲惨而凄凉,所以他其实仅仅是在追求一个壮烈点的结局?他被赶出了曾经与同伴一起战斗了一生的狼群。无情的医学委员会,宁可特赦大脑出血的乔・梅西为其颁发拳击许可证,也不愿对依然体壮如牛的伊万德网开一面。是的,他们剥夺了他最后的一丝权利,就象剥掉一只饥寒交迫的老狼身上那张毛发稀疏的狼皮一样,让他赤条条地在冰天雪地中,一无所有地暴露在猎人和猎物面前,孤苦伶仃,丢人现眼。

但他却不在乎――只要能继续战斗,伟大的伊万德.霍利菲尔德并不在意赤身去比赛。没有了拳击执照,他可以去美国之外的任何地方比赛: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也许还有中国。天下之大,岂无男子汉的立足之地?但他毕竟是一头狼。是狼,就会有狼的脾气,狼的骨气,狼的骄傲:伊万德拒绝了唐・金请他前往德国为鲁伊兹VS瓦罗夫之战打垫场赛的邀请,只因为他不愿沦为一个并没有战胜自己,却掠夺了自己荣誉的家伙的陪衬。狼,是一种高贵的猛兽,它也许并不强悍,但你却永远无法将之驯服。

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出场费,不在乎对手是谁,甚至不在乎有没有观众。无所谓的,因为如今的霍利菲尔德在拳坛早就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只残破的耳朵,孤独且傲慢地耸立在拳击台上,倾听着曾经震耳欲聋,如今却寥寥无几的掌声与欢呼。

豹的速度

猎豹,速度的象征。这种世界上最具爆发力的动物,其捕猎的过程根本就是一种艺术:耐心地在草丛中潜伏,慢慢地匍匐前行,然后子弹般启动,弹射而出的是斑斓的身体。如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瞬息之间,擅奔的瞪羚已然束手就擒,倒在利齿下作着徒劳的临终挣扎。这,是一种能够与时间赛跑的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动物。

然而,即使是最高明的猎豹,终究还是会败给时间。而一旦在岁月的无情摧残下沦为病猫,再高贵的猎豹也难免死在鬣狗卑贱的犬齿下。

作为曾经高高在上的豹王,小罗伊・琼斯甚至捕猎过凶猛的波多黎格狮子!那些多年之前因其恻隐之心而侥幸逃生的猎物,经过他拳头的死亡洗礼,无不从此牛气冲天,在猎场上扮演着征服者的角色。尤其是那只瘦长的汤姆逊瞪羚,甚至苦守着琼斯离开后的中量级拳坛,以一副瘦长的四肢对以下犯上的兔鼠们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统治。

道是世事难料。衰老到来得竟如此之快,快得甚至比琼斯的出拳更加迅雷不及掩耳。转眼之间,天旋地转。猎手沦为了猎物,猎物端起了猎枪;羚羊龇出了臼齿,猴子穿起了衣裳――沭猴而冠的家伙们,一边人模人样地高谈阔论,一边争抢着一拥而上,对着老迈的豹子拳打脚踢,好不惬意!好个快意恩仇!

当速度和力量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张扬就变作了颓废,荣耀也化作笑柄。十年征战,最终收获的只有落寞。与塔费尔的三战,琼斯竟为站着结束而庆幸。豹王高贵的头颅,已然匍匐在猎人沾满泥土的脏靴子前,等着被割下去作个漂亮的壁饰。罗伊・琼斯,飞旋的拳台幻影已经消逝,只留下几张薄薄的唱片,还在欢快的节奏下苍凉地诉说着物是人非,如同一声声沉重而无奈的叹息。

熊的力量

清脆的铃声仿佛是轰鸣的战鼓。咫尺拳台犹如万里疆场。这是一场乌克兰北极熊VS尼日利亚黑熊的惊世之争。弗拉基米尔・克里奇科的刺拳就象一支锋利的长矛,不断在黑熊般粗壮的皮特面前晃动。尼日利亚黑熊庞大粗壮的身躯如同一面浑然天成的盾牌,两只拳头好似板斧一双,李逵似地挥舞着,没头没脑地向比自己更加高大的北极熊砍杀过去,而且从那满脸的骄横中你可以清楚地读出,他压根儿没把对面这位早已在文明世界磨尽了野性的博士先生当成今晚的对手,而仅仅将其视作一只待宰的猎物。

然而北极熊的熊掌同样不是吃素的,不经意间,已然清晰地砸在了他黝黑粗犷的脸膛上。皮特被打得一愣,这样的拳头对皮粗肉厚的他当然算不了什么,但猎物顽强的抵抗,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在游动着的小克且战且退,不断向皮特抛出一记记不痛不痒的刺拳。被激怒了的西非战士咆哮着不顾一切地扑上去,两只巨掌结结实实拍在了对方头上……

还记得这场北极熊和黑熊间的残酷对决吗?那一天,来自尼日利亚的噩梦――塞缪尔・皮特遭遇了自己的噩梦。狡猾的“北极熊”以博士的智慧化解了“黑熊”凶残的进攻,虽然其间他也曾三次倒在对方的熊掌下,但却以绝对的点数笑到了最后。至于皮特,他输掉了比赛,但并不曾丢掉尊严和凶猛的本性。和以往一样,他野熊般的力量和抗击能力给在场的每个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恐怖印象。如今的皮特正在从头开始,他继续征服,继续屠戮着每一个胆敢挡在面前的对手。不错,大不了从头再来,就象另一头拳坛猛兽图阿一样。

和自己的后辈皮特相似,图阿同样拥有熊一般的力量和身躯。虽然1米75的他和1米88的皮特相比只能算是一头“小熊”,不过,他却拥有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耐力。但这位萨摩亚勇士却始终只是泰森的一个影子,并且现如今,大卫・图阿,正在和泰森一同老去。自强不息的图阿还在同三流对手拼命,为了向不公的命运挑战,萨摩亚人无所畏惧。眼看着连当年被自己19秒终结的鲁伊兹都做了3年有余的WBA拳王,始终在拳王宝座边缘徘徊的图阿,其郁闷可想而知。

也许,这就是单纯的重炮手们的宿命:拥有熊一般怪力的他们那强壮的巨大身躯,总是会因为缺少一个拳王所必须的智慧和技术而可悲地沦为他人的垫脚石。

蛇的舞蹈

宛如毒蛇吐信,哈梅德的后手直拳闪电般弹射在老将凯文.凯利饱经风霜的脸上,凯利应声而倒。初次登陆美国的王子象以往一样在拳台上翻起了他那标志性的筋斗,现场的美国观众惊诧地瞪大了眼睛,而电视机前的英国却已经在习惯性地欢呼雀跃了……

王子给人们留下的是一段在多年之后看着乏味的拳赛时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的美好记忆。这位来自也门的瘦弱少年,以其血统有的神秘与奔放在严肃呆板的英国绅士面前谱写了一段难以磨灭的“拳台舞者”的传说。他那略嫌短暂的拳击生涯犹如不朽的《一千零一夜》,在每个漫漫长夜为人们展现着瑰丽奇妙的阿拉伯风情。一派战前的肃杀中,仿佛有人吹起了蛇笛,哈梅德就扭动着水蛇腰,伴随着这支迷离妖媚的曲子在对手面前翩翩起舞,诡幻绝伦的舞姿中,隐藏的是一击必杀的封喉之剑。

与在观众的掌声中随心所欲表演的琼斯不同,拳台上的王子是一个自己为自己伴奏的弄蛇人。既是乐师又是那条跳舞的蛇,在一个个优美而滑稽的身段中,王子与观众逐渐一同达到了,就连被玩弄的对手,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他的一举一动,然后在幻影般的拳头下享受那最后一击所带来的痛苦的极乐。

王子就这样享受着每一场比赛,玩弄着每一个对手,娱乐着每一个观众,直到在外表木衲实则内秀的墨西哥人巴雷拉淳朴却狠辣的双拳下溘然败北。不是王子的舞姿今不如昔,而是安东尼.巴雷拉实在不解风情。王子纵然能够一舞倾国,终究比不上一代艳后克娄帕特拉那曾令世界之王恺撒迷恋的容貌,让今天的安东尼如千年之前一样不爱江山爱美人。埃及艳后最终以毒蛇自戕,英国王子却自此失去了蛇舞的激情。如今看来,那场比赛中巴雷拉稳健的防守反击战术竟无异于焚琴煮鹤,难怪感到素心无着的王子会从此一蹶不振。而巴雷拉的辣手摧花,也让拳坛永远地失去了一位风流人物。如今,业已人老珠黄的王子,闲暇之余看着后辈们在拳台上凶暴有余却毫无美感的互殴时,会不会叹一声事过境迁,世无知音呢?

恐龙帝国

沉闷的雷声由远及近,原来是庞然巨兽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跨上了拳台。不知不觉间,重量级已经成了巨人的乐园。仿佛恐龙时代再临,来自洪荒远古的巨兽们,正在来自俄罗斯的霸王龙尼古拉.瓦罗夫的率领下浩浩荡荡挺进21世纪的职业拳坛,在他们严密且日渐缩小的包围圈中,伯德,托尼,拉曼这样相对矮小的拳王正在失去自己最后的生存空间。不久前敢于主动向恐龙之王瓦罗夫挑战却被轻轻一脚踩死,从此再无翻身之力的鲁伊兹,就是最触目惊心的受害者。瓦罗夫的称王似乎仅仅是个信号:紧随其后,身高2米08,体重127KG的美国巨人泰亚・费尔德斯(35胜1负,32KO'S);身高2米01的俄罗斯新秀亚历山大.迪米连科(20战全胜,12KO'S),身高1米97,体重115KG的乌克兰巨汉弗拉基米尔.沃基斯(20战全胜17KO'S)相继登场,就连过去一度形只影单未成气候的巨人“大时代”迈克林(1米98,125KG)和“大山”惠特克(2米,120KG)等也频繁亮相,似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春。一时间尘土飞扬,血肉飞溅,那些被踩成肉饼的小个子拳手们的惨叫此起彼伏,剩下的如托尼拉曼之流惟有互寻晦气,生怕惹上了巨兽落得个死相奇惨的下场。

面对日渐成型的恐龙帝国,不爽者大有人在,拼命贬低者更是层出不穷,一时间怨声载道,颇有点天怒人怨的味道。只不过,这又是何苦来哉?巨人的实力随着科学训练的进步而与日俱增,就象NBA一样,30年前还是普通身材者横行天下,如今却早已是巨人林立。当巨人们也能够打出中量级速度的刺拳,当庞大的身躯跳起了阿里的蝴蝶舞步,拳击运动其实已经在这些庞然大物身上得到了不可思议的进步。如果恐龙帝国的崛起代表着时展的规律,那我们不妨慢慢学会欣赏这些巨兽碰撞时迸发出的璀璨火花。

写在最后:永远的兽王

无论今后拳坛会涌现多少凶猛的巨兽,迈克・泰森终将是永远的兽王。将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熊的力量集于一身的他,曾经傲视世界所有的猛兽。他的眼睛永远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他的耳朵始终聆听着对手剧烈的心跳,他的速度足以媲美闪电,他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在一声声狂野的咆哮中,一个个对手战栗着倒下,即使不曾挨到致命一击,也往往会心甘情愿地躺在地上摆出一副雌伏的姿势。他就是拳击!他就是秩序!他就是一切!――他,就是最强的野兽!

请不要把95年之后那个外强中干的二流拳手与迈克混为一谈吧,为了你我心中仅存的狂野。泰森已死,留下的,是那个永远的兽王,依然站在世界之颠向全人类怒吼,召唤着我们灵魂深处的野兽。

泰森就象电影《金刚》中那只巨兽,强大得足以让所有男人在诅咒的同时自惭形秽,却为了美人而在灯红酒绿的人类都市中迷失了自我。年轻时的泰森,其成功的道路就象金刚攀爬帝国大厦的过程,当他攀上了楼顶的那一刻,他的坠落也就为期不远了。影片中的金刚来自遥远的荒岛,天生异禀的他注定不容于人类文明社会,在以一己之力向整个人类世界挑战的同时,已然决定了他最终的结局。毕竟这个时代,已经不再属于猛兽。

梦不落帝国范文第5篇

抗日游击队长铁丹最近心情有些烦闷。前些日,他未过门的媳妇玉玲在百里外的老家挨户搜集支前物资,不想与鬼子小分队遭遇,被如狼似虎的鬼子扒光衣服,轮番蹂躏。她从此疯了,光着身子乱窜。四里八乡的人,甚至连鬼子都知道这带出了个漂亮疯子。乡亲们给玉玲吃食时,她还要跳裸舞。男乡亲便躲,女乡亲拿衣服强行给她穿,又被她脱下来扔在地上。铁丹带人去寻,她却躲进茫茫大芦荡里没了影儿,他只好无功而返。这附近驻了日军新调防的一个分队,龟缩在碉楼里。碉楼视野开阔,四围壕沟又深又宽,铁丹带人攻打多次,死伤了好几个队员,仍没攻破。

这晚是个月明之夜。芦丛中,铁丹默默吸着烟,湖水里的火星也跟着一闪一闪。老队员崔恭喜悄声问:“队长,今晚行动不?”铁丹咬咬牙:“咋不?付再大代价也要拔掉这颗钉子。这是杨司令员下的死命令!”队员们早已整装待发。铁丹领头喝了一碗酒,砰地摔了碗,吼道:“弟兄们,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跟我走!”队伍开到距鬼子碉楼百米地外埋伏好。等到月落西山,趁着黎明前的夜色,他们便会用血肉之躯去踏平顽敌的堡垒。

突然,月下传来曼妙的歌声,一个手挎竹篮的裸女出现在碉楼前的开阔地上。满身洁白的月光使她看上去像一尊银蜡塑造的女神。特别是那对挺拔的,在月下泛着光,是玉玲!队员们都一下子背过脸,崔恭喜急着要冲过去将她拉回芦丛,铁丹一把扯住他,发着颤小声说:“莫管她!别忘了我们今晚的任务!”

探照灯猛地扫过来。略懂日语的铁丹听见鬼子们怪叫:“花姑娘,光屁股的花姑娘!”“女疯子,那个漂亮的女疯子!”玉玲嬉笑着走近碉楼,在壕沟边扭摆着腰肢跳起舞来。碉楼上下的鬼子眼睛都看绿了,咿哩哇啦商量一阵,便拿出吃食冲她喊:“花姑娘,米西米西。”玉玲边傻笑边应着鬼子:“米西,米西。”

鬼子放下吊桥让玉玲过去,又将吊桥收起来。一个鬼子扑过来要搂玉玲,被制止了:“跳,让她跳,月光下的女人。”玉玲边乐边跳,像一条鲈鱼,看得鬼子们涎水直淌。碉楼里边的鬼子也忍不住跑出来。他们表情各异,有邪、有陶醉、也有伤感,这美丽裸身兴许让他们想起了远隔重洋的妻子或恋人,而忘记了自己是侵略者,正据守在别人的土地上……

铁丹恼怒地盯着天上:他娘的,今晚这月亮爬得太慢了!

玉玲向鬼子伸出手,一个鬼子如梦初醒般递上一听罐头,玉玲在他身上蹭了一下,惹得鬼子们哈哈大笑。她继续跳着,向搁在角落的那只篮子移去,放下罐头,提着篮快速回到鬼子群中。

铁丹的牙把嘴唇都咬破了,他反复告诫自己不许冲动,手却下意识地伸向了驳壳枪。忽然,他看见玉玲快速将手伸进篮子,扒拉两下,在鬼子们愣神的当口,轰轰几声巨响,惨叫声里,鬼子死的死伤的伤,乱作一团。“冲啊!”血红着眼睛的铁丹和队员们朝碉楼扑了过去。

事后铁丹才知道,这碉楼驻扎的就是先前蹂躏玉玲的那伙鬼子,前不久刚调防到这里。玉玲早已疯了,她咋会寻得这伙鬼子的踪迹呢?铁丹忽然想起,月初,队里手榴弹莫名其妙地丢失了四枚,自己后来还挨了杨司令员的狠批。他便飞跑去找到那个受了严厉处分的枪械员,枪械员回想说:“那夜守军械房时我喝了些酒,见附近有个女人,我愣了一下,以为是女鬼哩,但我信了马列不信鬼神,就认为是自己看花了眼。现在想来,那……那就是玉玲!”

国仇

武工队情报员赵海进城回家时,瞥见郊外树林有个鬼子的身影闪过。他心里咯噔一下:糟了,被鬼子特务盯梢了!舍命也得把他找出来除掉,否则被他一直跟踪,城里情报站可就暴露了。

绕林转了几圈,赵海发现那鬼子正搂着个姑娘亲热哩。不是盯梢的,赵海松了口气。他认出来了,那鬼子是城里日军的翻译官多田次郎。那女的背向着赵海,却似曾相识。听到有人走近,多田和那女的同时扭过头。赵海大吃一惊:女的竟是妹妹赵洋!赵洋看见哥哥,忙推开多田。赵海怒火直涌,嗖地拔出枪:“操你小日本的祖宗,玩到俺妹子头上了!”多田也掏枪与赵海对峙着:“你,赵女士的兄长,难道是八路?我可以原谅你的无礼,快走开吧,宪兵可就在附近!”赵海低吼一声,就要扣扳机。赵洋往中间一挡,哭着说:“你俩谁要开枪,就先打死我好了!”多田乘机溜走。

回城后,全家就将赵洋绑起来。赵母叹气说:“赵家在街坊中口碑一直很好,说什么也不能当汉奸呀!你在学校教书,找个教员多好,为何偏和个鬼子好啊?”赵洋委屈得直流泪:“娘,鬼子大多禽兽不如,但次郎不一样啊!他风流倜傥,为人和善,我看见他多次施舍街上的乞丐。他发过誓,双手没沾中国人一滴血。我们相爱没错呀,错的只是他们国家发起的这场侵略战争。”

家人见赵洋执迷不悟,只好将她锁在屋里。这天,多田买了礼品来探看。听他叫门,赵海提枪就要冲出去,父亲劝他大局为重,暂避一下。多田一进门就以半跪的姿势请求说:“我知道你们会反对我和赵女士交往,今天我来贵府,不是以占领军少佐的身份,而是以赵女士的真心爱慕者的身份,恳请开恩!”赵父冷冷一笑:“我们不敢高攀呀。”多田一下子站起来,口气有了些强硬:“赵先生,我这次来,是先礼后兵。”赵父一拍桌子,语气更强硬:“要我与日本狗攀亲当汉奸,宁死不从!”多田恼羞成怒地吼:“八格!”门外的鬼子一拥而入,强行将赵洋带走。多田又恢复常态,深深鞠躬说:“多有得罪。我这是送她回学校,我很尊重她!”

赵父冲女儿和鬼子的背影呸了一口,从夹墙中唤出赵海,咬牙说:“为了不落下汉奸骂名,只有暗杀多田,断了你妹妹的念想!”这晚父子俩正商量如何下手,不想却被回家来住的赵洋偷听了,推门跪下说:“饶了次郎吧。我也恨鬼子兵,但我爱他本人,你们杀了他,我就自杀!”赵母还发现,女儿竟已偷偷去药店买回一包砒霜。女儿是心头肉啊!这让赵父一筹莫展。赵海却突然说:“我有办法让妹子回头!”

赵海舅舅在城边教私塾,妹妹从小就最听他的话了,赵家将他请进城来。舅舅对赵洋说:“前些日我去李庄,正碰上鬼子扫荡,我也被赶到晒场里。别看那个多田在你面前装斯文,对中国人可狠了。有老百姓骂了几句,他翻译后,那个日军大佐顿时变了脸,命令机枪扫射,当场打死几十人。一个还没断气的爬过去抱多田的腿,竟被他猛踢几脚活活踢死!”“真的?”赵洋满脸茫然,“舅,你该不会是诳我吧?”舅舅揭开褂子露出伤痕说:“我命大,幸好没被打中致命的地方!从小到大,舅几时骗过你呀?!”

赵洋在闺房待了半晌,便黯然离家回校。次日,一个消息在城里炸了锅:日军翻译多田和他的汉奸女人在营地里被人双双毒死,估计可能是除奸队干的。赵母却在女儿闺房发现一封遗书:……我曾深爱次郎,没想到他竟有颗那么凶残的心……还是让我自己亲手杀死他吧……他与我没有仇怨甚至还很爱我,但这是国仇,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他的罪行,我不能原谅!

义赈

城郊这座孤冢前总是摆满了祭品和鲜花。里面埋着个旧时曾被人称做戏子的女人。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碑铭是“红姑之墓”。红姑,只是她的艺名。

红姑是戏班老板也是主角。戏班来到果州城时,正是一九四三年春天。果州上通广元,下达重庆,是嘉陵江上繁华的水码头。没想到这儿的钱却很不好赚,戏班的票房收入,仅能维持生活和租用戏院开支,这让红姑嘴唇上都急出水泡来。

这天,红姑正在临江楼闷头喝茶,一个带着仆从的中年汉子在她对面坐下来。他先替红姑付了茶钱,微笑说:“是啥事让艳压群芳的红姑老板也愁眉不展呀?”见她没理会,并不计较,继续说:“是为票房的事吧。”被看出心思,红姑冷冷地问:“那按这位先生的意思,票房怎样才上得去呢?”汉子并不作答,奸笑一声后又问:“听说过红花帮吗?”红姑一怔:“你是说那个靠给戏迷献香吻来多卖戏票的红花帮?这样伤风化的事,我是不屑干的。”汉子说:“人过于执拗有啥好?要识时务啊……在果州,只要我不说谁有伤风化,谁就是想把这罪名硬往自己头上扣也不成啊。”红姑不由得盯了汉子一眼:“你是……”那个仆从讨好地凑过来说:“我们警察局赖宗局长,今儿微服私访。”

回戏班,红姑一夜没睡着,满脑子都是钱,次日一早就吩咐手下:“去警察局请赖局长。”赖宗应约来了,红姑让关了戏院大门,没要鼓乐伴奏,清唱起了《十八摸》,边唱边就一件件剥着衣服,连肚兜也解下了,只剩下小裤衩,凝脂般的窈窕胴体在舞台上蛇一般扭着……赖宗呼吸急促起来,直到红姑走下台来妖媚地问:“局长,以后就这样演,行吗?”红姑说完后他才醒过神来,连说:“行,行!”又附耳说:“我老婆早过世了……今晚能赏脸到寒舍喝茶吗?”红姑暧昧地抛了个媚眼:“好说,但今晚不行。只要局长大人捧场,待我赚多了钱,一定遂了你的愿。”

剧院场场爆满。赖宗还请来官员商贾捧场,除了买门票,还舍得花大钱买红姑的香吻。过了些日子,赖宗就跑到后台问:“红姑,你许的诺呢?”红姑嗲着声:“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啊。把这种心里发痒的偷不着的感觉再多留些日子,要是像猪八戒吃人参果,猛吞下去,反倒就没啥味了。”说得赖宗心花怒放。戏班的人早看不过去了,暗里直朝她吐唾沫:“红姑变了,变得如此贪婪和不知廉耻。她要那么多钱干吗?”

不出半月,铜板、钢洋和钱票装满了几箱。这夜,红姑暗中嘱咐大家:“收拾好行头,开溜。”正要出门,却被赖宗带人堵住:“好你个红姑,当老子傻啊?全扣押起来!”红姑一扬眉:“堂堂警察局长,想强抢民女吗?”赖宗恼羞地吼:“少废话!”两名警察便将红姑擒住。红姑又突然笑了:“赖局长,逗你开心哩,看你是不是真的在乎红姑呀。戏班的人可没招惹你,你放他们走,我乖乖跟你。”赖宗沉吟片刻,答应了。

红姑将戏班账房拉到一边,悄声说:“这些钱,除去你们的酬金,剩下的全送到重庆米龙先生那儿,他一直替我把这些钱捐给前方将士,他们的装备和给养,比鬼子确实差远了……”账房的泪一下子涌出来:“原来是这样啊,我们还一直错怪你!”

这夜,警察局长住宅先后传出两声枪响。裸身的赖宗倒在血泊里,红姑衣衫整齐地坐在椅子上,太阳穴开出了一朵血花……米龙先生含泪告诉账房说:“红姑……她老家在东北松花江边,不久就被鬼子杀害了双亲,是个孤儿。”

捉蚂蚱

一九四五年初秋,湖区的芦苇都正扬着穗絮。鬼子们纷纷龟缩进了大大小小的碉楼,一面面已经褪色的“膏药旗”在秋风夕阳里无精打采地飘摇。

从关外逃难到苏北的银环两年前成了武工队长栓柱的媳妇。这天傍晚,栓柱赶回家说:“鬼子末日就快到了,武工队接到上级命令,要给日本人最后狠狠一击。你这个妇女干部也有任务,组织妇女支前。”银环马上往水根家跑,想和水根媳妇商量一下。水根媳妇秀子是三年前从日军慰安所逃出来的日本女人。当时她被追赶的鬼子打伤,一头栽在湖里,栓柱和水根把她救了起来。虽然她是日本人,但因为都是女人,遭遇也很令人同情,银环和一班姐妹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开导她,时间长了她竟不想离开了,还与水根成了亲。秀子痛恨侵略,更痛恨她那班禽兽不如的同胞,渴望尽快结束战争。她很快成为银环的得力助手。

战斗在下半夜打响。银环将娃锁在家中,和秀子带着妇女们用篮子往火线上送弹药和吃食。天亮时战斗还在进行,银环受命带几十名持枪妇女,搜索溃逃到芦苇荡中的鬼子散兵。她们手里大多还拎着运送东西的篮子,都管这搜散兵的活儿叫“捉蚂蚱”——鬼子本来就像秋后的蚂蚱。太阳跳出湖面时,她们已捉到了好几“只”。清点战果时,芦丛中的冷枪却响了,银环应声倒地。“你不能死,你的娃还在吃奶啊。”秀子急忙跑去叫卫生员,姐妹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并很快从芦丛搜出放冷枪的人,一个戴着眼镜的日军翻译。

姐妹们愤怒地端起了枪。醒过来的银环吼了声:“慢!”又朝眼镜打手势——过来!眼镜磨磨蹭蹭走过来,但仍一脸傲慢。银环说:“问你几个问题。你怕死吗?”眼镜把头一仰说:“为天皇效忠而死,非常荣耀,并不可怕。”“那你在瞎逃窜啥?”“不想当俘虏,尤其是不想成为女人的俘虏。”“为啥大老远跑中国来?”“为了大日本帝国与大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了自己国家民族的利益,就要把灾难强加到另一个国家和民族头上吗?”“……我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为啥要向女人开枪?”短暂的沉默。“女人拿起枪就不是女人了,拿起了枪的女人是军人。”“那为啥要向那些手无寸铁的女人开枪动刀,还要侮辱奸?”较长时间的沉默。“……抱歉,这个问题我拒绝回答。”“假如某天也有一支恶狼般的军队杀向日本,奸杀害你们的姐妹,你认为这合乎天理吗?”更长时间的沉默。“为了大东亚共荣,帝国也有妇女随军慰安,有的甚至没了命,包括我的胞妹。不过她们不像你认识的那样肤浅,她们都把这叫做:献身。”

梦不落帝国范文第6篇

山下多水,或潺潺清溪、或汪汪碧潭、或涧涧小河,也是一味的绿着。我不知道是山下的绿意积淀了山下的绿水,还是山下的绿水滋养了山上的绿林,山水相依,肝胆相照。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走进这般情境,睁眼是绿,闭上了眼,还是绿,似乎浓浓的绿意也渗入我们的眼睛,渗透我们的全身。在婺源的绿中,连做梦都是绿色的。这是我所见过的中国最绿的地方。绿,那是生命的色彩。在绿的世界,你能感受到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得鲜活和畅快!太绿了,人就如同活在梦幻世界中一样。活得太梦幻了,美是美了,却显单调。于是,这里的古人们就把自己房屋的色彩设成黑白,粉白色的墙,黛黑色的瓦。这样的房屋隐现于疏枝密叶、烟光水雾中,显得朴素淡雅,端庄分明,像极了一幅水墨画:于是,这里的现代人就把田园种满金黄色的油菜花,一块块黄色的景致,铺展在村落、田野的画布上,美得像油画,引领着我奔向向往之地。

房屋依山傍水,清溪两岸即是人家。房屋多为两层,楼下供奉祖先祠堂,楼上住人,中间是敞亮的天井,引清风,招日月,接天雨。若是晴天,日光下彻,再有清风徐来,家人围坐于天井之下,沏一碗新炒的“仙芝茶”,茶香袅袅。阴雨天气,丝丝细雨从天而落,敲打着蓄水的大缸和青石地面,叮咚作响,似乎在绵绵不绝地讲选着光阴的故事。山水之中藏着一个个屋子,屋子里面又养着风雨日月,这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人最为本真的存在吧。房屋上缀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雕刻人物花鸟,禽兽鱼虫,皆寓吉祥如意、福禄寿喜、仁义礼智信之意。我伫立于屋前打量着这一座座上了年纪的老宅子,遥想着当年主人居住的情景。我的想像是那么得悠远而沧桑,恰若青石铺就的小巷,在长满青苔的古墙中间遁入了一个古香古色的时空。微凉的晨风,撩起村庄的面纱,不老的粉墙黛瓦,徜徉在青山绿水间。马头墙,徽商昂起的骄傲头颅。历尽艰辛,千里征程都陶醉在光宗耀祖中。但,巷子两旁接连的店铺摆挂着各色现代商品,这里的百姓们用浓重的乡音兜售着各种稀奇的物件,还有晾晒在屋上的花花绿绿的长衫短裤,或是看见溪畔浣纱的媳妇,或是迎面相逢一位赶鹅的少年,或是瞧见背着竹篓采茶姑娘的背影,这些在提醒着你这里依然点燃着千家灯火,飘荡着万家炊烟。这里不是天堂,也不是仙境,这就是婺源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生活啊。

田园,浓郁着菜花的金黄,层浪推没村庄的背影。农夫,手执牛绳,肩挎犁耙,倒影在沧桑的古石桥下。纵横的阡陌,分不清过去和现在的界限。时空,遁人欲说还休的絮语中。黛色的远山层叠而来,翻开陶潜那个时代的一页页耕田史。然后,我站在地平线后,独看一抹绛红,该有多少热血浓酽泼染。我轻轻叹息,抽长远古青丝,让徽州人焕发历史和青春的光芒。暮色牵着收工人的衣角,悠悠然,哼着晚归小调,嗅了嗅油菜花香,憧憬明天浮出山光水色的生活。里程不长,荡一篙春水,深浅的河流悠闲地穿过弯月般的拱桥,岸边有小浣衣女,于青石板上晃动搓衣的身影。红荷包鱼游弋在河汊里,竖起惊恐的眼神。

寻访过,无数的高山大川,莽野的处女地,我的灵魂从未如此激情。油菜花开,层叠而上的波涛,直涌云端。山民引动熹微的曙光,占据视觉高端,好让外乡人揽尽泛滥的妩媚。那饱含爱意的朵朵,在天地间粲然。淡如流云的诗意,结晶着粒粒痴情,跳跃在希望的田畴。两湾倩影静卧在碧波上,与飞过的鸟儿对话。一叶小舟翩翩而过,船头的渔翁,独钓岁月之得失。走近千年的古樟树,心跳犹似快马。树起的牌坊和旗杆,夕阳残照下依然耀眼:石镂,木刻,砖雕,流淌恢弘而典雅的徽派艺术芳华:茶商,木商,粮商,垄断商埠的丰碑直上云天。细雨轻敲青石板路,依恋的老人,不肯离去。断垣残壁,斑驳的墙体,写满人事的无奈。枯枝横斜,昔日的美人靠,已是人去楼空,绣球抛落历史烟云里,直教游人浮想联翩。

借着久违的天真,我心中的水响有如钻石般晶莹,原来这一切并不那么抽象。珍存吧,在稍纵即逝的时光里,领取片刻宁静。一株小草,一束野花,足以慰藉曾经受伤的心灵。在这如歌的牧场,我会好好拾掇纷乱的思绪,把每一寸光阴收入怀抱,镶进微薄生命的影集。一种声音,时刻拥抱我、追踪我继续远行。

开普敦:在天涯海角狂欢

在接下来的3月份,开普敦将迎来第三届开普敦狂欢节,全民将在这里享受一年一I欠节庆的欢愉,而远道而来的人们,也能感受开普敦的热情与奔放。都说南非人是好肉的民族。烤肉,几乎可以说是南非人天天烤、日日啖的美味。牛羊猪肉这些普通的烤肉,想必大家也都吃过不少,而这里所尝到的烤肉,不同之处在其酱汁,比如奶昔用作烤肉的酱汁,便是值得一试的搭配。跳羚肉是这里独有的野味。南非的国徽上就有跳羚的图案,来南非不吃跳羚就像去澳洲不吃袋鼠肉一样可惜。虽说是羊,但跳羚肉丝毫没有羊肉的膻味。用南非传统的制作工艺烤制,先将桂皮切细条,插入大蒜内部,然后再用刀尖在跳羚肉上均匀开口,插入大蒜,露出桂皮为准,接着就是抹上细盐、胡椒、辣椒等调味料,撒上洋葱上火慢烤。跳羚肉的纤维紧致而富有弹性,鲜嫩的肉汁伴着滋滋作响的声音,令人顿时食指大动。由于肉质鲜嫩,即使烤上七八分熟也不会老到塞牙缝,这对于很多不习惯西式烤肉血淋滴答的中国游客而言无疑是件好事。除了生烤跳羚肉,还有一种腌制后加以熏制的跳羚肉,一片片切得很薄,周边点缀红绿蔬菜和小颗粒奶酪,放在白色的大瓷盘中,清香鲜美不油腻。

在开普敦,无论是路边摊,还是高档餐馆,都有烤肉的踪迹。而在高档餐厅品尝烤肉,虽然少了份原始非洲的粗犷,但又增添了一份欧洲大餐的优雅。更重要的是,在开普敦的一些高档餐厅中,传统南非烤肉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良,既保留南非本地优良的食材,又融入各地文化的精华。加上开普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品种丰富的香料,更能烤制出各色创新的烧烤美味。每逢三月,开普敦将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狂欢,艺术表演、舞蹈狂欢、音乐盛会,在狂欢节日里,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节日期间,几乎所有的市民都来到梵沃克(Fanwalk)大道上狂欢,吸引了来自整个南非的艺人和世界各地的游客。而在露天看台上,每天下午将上演乐队的精彩表演。由数十个方队组成的表演团队,近2000名舞蹈演员,在长达1.3公里的大道上,狂欢就此展开。在狂欢节期间,盛装游行的歌舞队各自展现拿手绝活,而这更为游客们留下了特别而难忘的回忆。

据开普敦狂欢节CEO Jay透露,今年的狂欢节将会将精彩延续,将进一步升级现场布置,带来更高规格的全民狂欢派对。毫无疑问的是,每年的开普敦狂欢节都集聚了团队智慧,包括设计、制作、舞蹈编排等专业人士的精心打造,以及成千上万名社区志愿者们的积极参与。正如Jay所言,这个狂欢节日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创造一年一度的全民狂欢,营造社会和谐气氛,更重要的是,它还致力于拉动当地旅游经济,让世人了解一个缤纷活泼的南非开普敦。人们在体验狂欢的同时,不妨也走入开普敦知名的夜店里乐一回。极具魅力的开普敦夜生活,集合了非洲与欧洲殖民地色彩并存的多元文化,令人为之痴迷。而作为世界知名的红酒产地,开普敦还拥有全球最佳海滩变身而成的酒吧舞池,这里向来是游客的好去处。一到夜晚,一旦狂欢节的音乐奏起,开普敦便成为艺术之城,无论是高雅艺术还是街头表演,都能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里体验到。作为非洲大陆西南端的著名岬角,好望角北距开普敦48公里,西濒大西洋,东面为福尔斯湾,北连开普半岛,长约4.8公里。地处大西洋和印度洋相会之处,苏伊土运河未开通之前,是欧洲通往亚洲的海上必经之路。

好望角正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这里除风暴危害外,还常常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波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频繁出现,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叠加在一起时,海况就更加恶劣,而且这里还有很强的沿岸流,当浪与流相遇时,整个海面如同开锅似的翻滚,航行到这里的船舶往往遭难,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

登上角点,可以眺望到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壮观景色。宽阔无垠的海滩上,海水卷荡起银白色的浪花,排山倒海般,一道道向海岸涌来,就像千军万马前赴后继地奔涌着:海浪撞击在岩崖上,泡沫喷溅,发出天崩地裂般巨响。

搭乘飞机尚未降落,我们便能看到桌山的壮美,这座看似像被刀削过一般的山体,云层覆盖在山顶,就像一层桌布一样罩在桌山上,这些云雾看似形态各异,予人以各种遐想的空间。而实际上,堪称开普敦象征的桌山,是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下了飞机,我们很快能意识到这样一个现实:无论身处开普敦何处,自然美景总是环绕在四周。站在桌山国家公园高耸的悬崖上凝视南极洲,呼吸着也许是世上最纯净的空气,感受着非洲最南端的美,想象着面前印度洋和大西洋正猛烈的斗争着,一切如梦似幻一般。夕阳西下,海水渐渐成了一片红波。在层叠的薄雾中,桌山如同海市蜃楼般浮在海面上,平坦之处好像是用精确的刀功切成的一条直线,与天空合为一体。难怪人们把它称作“上帝的餐桌”。

桌山在南非阿非利堪斯语中意为“海角之城”,是南非的平顶山。桌山对面的海湾有着天然良港,并因桌山得名为桌湾。就像是一位端坐在大西洋边的历史老人,海拔1086米的桌山是南非近四百年现代史最有权威的见证者。它靠近大西洋一侧有两座小山,一座被称为狮头峰信号山,另一侧更为险峻的山峰称为魔鬼峰。它们就像桌山伸出的左右两只手臂,紧紧地拥抱着山脚下的开普敦城区。每逢夏季(10月到翌年3月),挟带着大量水汽的东南风突然被桌山拦住后迅速上升,在山顶冷空气的作用下,一下凝结为翻卷升腾的云团,然后就像厚厚的丝绒桌布将桌山自半山腰齐刷刷地覆盖起来,蔚为壮观。

关于桌山之云还有一个久远而有趣的传说:一天,一个名叫范汉克斯的海盗在桌山附近和一个魔鬼相遇后,他们便在一块马鞍形的岩石旁一边吸烟斗,一边攀谈起来。那天情绪不错的魔鬼向海盗透露,山上只剩下一个为赎回罪孽的魔鬼保留的温暖洞穴。准备改邪归正的海盗灵机一动,提出与魔鬼进行吸烟比赛,谁赢了,那个温暖的去处就属于谁。他们的竞赛一直延续至今,因此桌山上从此总是云雾缭绕。为什么冬天没有云了呢?那是因为魔鬼和海盗现在年事已高,在阴冷潮湿的冬日暂停比赛。

桌山山势之高,山上没有见到水源,但植被却十分茂密,且种类繁多。在这里一年四季人们都可以看到美丽的花草树木。山上的克斯坦博西国家热带花园拥有绝佳的美景,这里堪称世界最早的植物园,园内培育了7000多种植物,即使是植物学家来到这里,也会感到目不暇接。其中2200种为开普半岛所特有,尤其是南非的国花Protea,长得有点像郁金香,但花瓣更挺直、厚实,色彩鲜艳,吸引众多游客观赏。山上的鸟类多得出奇,岩石上、小道旁,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四处转悠。热衷赏鸟的人在桌山能够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还有豚鼠、岩兔之类的可爱小动物在游人身边跑来跑去,有的甚至顽皮地蹲在岩石上让游人观赏、拍照。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此展现。

伊基托斯:隐藏在亚马孙秘境中的城市

伊基托斯是一座位于亚马孙丛林深处的城市,没有公路或铁路与外界连接,对外交通完全依靠航空和亚马孙河水运。城市距离亚马孙河河口有3700公里远,使它成为世界上距离海岸最远的“海港”。在“橡胶热”中,伊基托斯迅速膨胀,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座繁忙的城市。著名建筑家、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从巴黎运输建材到此,建造了一座铁房子。亚马孙河中的霸主“食人鱼”牙齿锐利,下颚发达,以性格凶猛闻名。但在伊基托斯,在河里横行霸道的食人鱼却成为了当地人的盘中美餐。伊基托斯位于秘鲁东北部的热带雨林中,拥有近50万人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伊基托斯固执地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密密层层的原始热带丛林的包围中,公路和铁路望而却步,只有乘船或者飞机才能抵达。对于喜好徒步旅行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遗憾,但伊基托斯的居民却认为:正是这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才使得当地独特的习俗完美地保存了下来。对于长期居住在热带丛林中的伊基托斯居民来说,“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并不是他们关心的话题。许多伊基托斯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迈出过这座城市,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颇有几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遗民情趣。尽管伊基托斯年轻而“自闭”,但它却是秘鲁乃至整个亚马孙地区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传统的橡胶加工、锯木、纺织、造纸工业在这里兴旺发达,来自巴西、欧美、中国等地的大量商品也涌入这里。此外,因其地处亚马孙原始丛林的腹地,原始森林的绚丽风光也吸引着大量游客。伊基托斯城区不大,3条主干道与亚马孙河平行延伸,将城市分割成若干大大小小不规则的方块。在这个不通公路的城市,汽车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城内居民大多选择价格更为便宜的摩托车代步。熙熙攘攘的马路上,各种摩托车来来往往,如同奔腾涌动的亚马孙河。

由于交通不便,伊基托斯保留着许多与现代社会极不相符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亚马孙河两岸的民居了。这些民居建筑是伊基托斯最地道的景观:两层的木板房密密麻麻地挨着,枯水期时两层都住人,汛期来临后,人们就迁到上层,或者干脆搬上小船,漂泊河上。伊基托斯当地人的血统十分混乱,南亚人、印加人、白种人的特征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有趣的是,当地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祖先肯定是蒙古人种――当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臂部上都有一块胎记,五岁以后会慢慢消失,这与内蒙古草原上的人们极其相似――幼时的胎记会在步入成年时渐渐消失。因此,伊基托斯人相信自己与中国人必有渊源,对到访的中国人也格外友好。

伊基托斯的发展与橡胶有着不解之缘。19世纪中期,游客描述中的伊基托斯仍是一个“可怜的小村子”,只有“22座房子和一座作为教堂的泥草房:除了五六家白人和混血人,伊基托斯的印第安人总人口超不过250人”。但是,随着橡胶的开发,伊基托斯在短短数十年里迅速膨胀为一座有数万居民的国际化商业城市,同时还迎来了欧洲、亚洲和拉美邻国的移民4000多人。橡胶种植园主和巨商大贾在这里集聚,不仅进行商贸活动,也在这里享受声色犬马之乐。而所有的这些,共同组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伊基托斯橡胶热”。

伊基托斯至今还流传着当年许多“橡胶冒险家”的传奇故事,这些冒险家被称为“橡胶男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尔兰商人卡洛斯菲尔明・菲茨卡拉德。菲茨卡拉德是伊基托斯最早的橡胶商人之一,为了打通橡胶的运输道路,获得更大的利润,菲茨卡拉德进发出惊人的热情与勇气――1894年,他乘坐一艘蒸汽机船从伊基托斯港口起航,向海洋进发。途中,他遇到了一条无法通航的地峡,无可奈何中,菲茨卡拉德决定将船体拆卸再发动上千当地土著和白人冒险家,将船体部件拖拉过10公里长的地峡重新组装,进入了另一条航道。后来,为了纪念这一壮举,人们将这个地峡命名为“菲茨卡拉德地峡”。

“橡胶热”是伊基托斯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这段时间实在太短。1876年,英国人魏克汉从亚马孙河热带丛林中秘密采集了7万粒橡胶种子,运回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培育,然后再将橡胶苗送到“日不落帝国”的各个南亚殖民地种植。从此,橡胶走出了交通困难的亚马孙地区,迅速应用到整个世界。到了1914年,精明的商人彻底放弃了伊基托斯,“橡胶男爵”的传奇也成为历史。“橡胶热”的迅速衰落,也使伊基托斯的发展趋于停滞。如今,在伊基托斯修建于19世纪的滨河步道上,只有数座与原始丛林不甚协调的欧式房屋,带着岁月剥蚀的斑驳痕迹,见证着往昔“橡胶热”的时代。而著名的“伊基托斯铁房子”就是其中一座。铁房子是一座具有19世纪典型风格的两层楼房,它建于1887年。这座房子完全由铸铁廊柱支撑,包括螺母螺栓在内的所有建筑材料,全部在巴黎铸造完毕,横渡大西洋后再从亚马孙河入港,由数百名印第安人穿过雨林搬运而来。它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正是那位享誉全球的法国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埃菲尔铁塔便是其最著名的杰作。昙花一现的“橡胶热”之后,铁房子便被人们抛至脑后,无人问津。如今,即使在伊基托斯也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不起眼的房屋竟然与高耸在巴黎市内的埃菲尔铁塔是“同胞兄弟”。

洛杉矶:永不落幕的八卦地带

这座城市无疑是一个活力无穷的城市,多元化的文化与艺术在这里交汇,最热门的新锐时尚在这里进发,星光璀璨的景点不胜枚举,而住在这里的人们更仿佛生活在一个硕大的童话王国。这里,就是洛杉矶。果真,多姿多彩的洛杉矶建筑群,就像一幅幅油画般清晰透亮,精美的涂鸦艺术同样让人感到无限的活力。

黄昏时刻,漫步在洛杉矶的日落大道上,看着那些高耸瘦立的灌木整齐地排列向远方,车灯纵横交错之处,随着街道的延伸此起彼伏,逐渐衰弱的阳光从树木间的缝隙中斜射过来,将一切染成了橘色,朦胧而迷幻。忽然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未曾改变,仿佛电影《日落大道》中经典的画面,时光将记忆深处的某些情绪定格,每当身临其境,这些记忆就会跳出来将所有的场景串联起来,把你带离现实。一出机场便等到了出租车公司免费接送的大巴。在停车场找到了租的那辆福特,便迫不及待地开车上路了。洛杉矶是现代分散化城市的典范,并无起支配作用的中心,城内长达1000余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如蛛网密布,近百个小城市通过各种freeway连接起来,无数穿梭的汽车便是这座城市的强劲脉搏。事实上,游人如果不自驾游的话,真的很费时费力,因为作为仅次于纽约、芝加哥的美国第三大城市洛杉矶的公交线路并不多,也没有地铁。作为世界汽车文化之都的洛杉矶,不但较早普及了汽车,也是全美拥有汽车最多的城市,政府当然舍不得再花巨资去解决早已轻松解决的交通问题。双向10车道甚至12道的高速公路蔚为壮观,可相对每天数百万辆的车流还是显得窄了,很多时候只能被密集的车流挟裹,随波逐流地驾驶着。这里似乎人人都是老手,车速飞快,车距却跟我们国内市区道路差不多的。让我庆幸租车预订时便把第三方责任险、损坏和丢失险都保上了。

大概是长期国内养成了尖前顾后的习惯,我总担心周围的车辆,就更显得步步惊心了。不过,胆战心惊地左顾右盼,倒让我提前见识了洛杉矶的车文化。一路上的豪车名车如过江之鲫不说,周围那些个性张扬的装饰,令人仿佛感受到了当地人的性格。他们或是插上支持球队的旗帜,或是喷着给情人的甜言蜜语,到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到处是挑战创意的特立独行。据说2006年,一位酷爱艺术的女理发师甚至将自己的拍照放大,贴到了甲壳虫车的前车盖上,引得不少男司机因分散注意力而撞车。当天拐上日落大道,正值夕阳西下,金色阳光把道路照射得如梦如幻。这条电影人和影迷魂牵梦萦的街道,洋溢着好菜坞式的光影色彩,令人恍若驶向梦想成真的天堂。

日落大道和洛杉矶旅游产业最吸引人的好莱坞大街是两条只相隔几百米的平行路。日落大道在好菜坞也时常被戏称为“一排吉他”(Guitar Row),街上有大量的吉他商店和音乐产业经营机构,日落音响制作室(Sunset Sound Studios)、西部联合录音室(United Western Recorders)等传奇性的录音制作室在这里并不显山露水。堪称洛杉矶地标的街道怎么取了个“日落大道”的名字,好像有些不吉利。比如,人家英国就傲慢地自称为“日不落帝国”。后来细一琢磨,还是美国人更明智、更现实,世上哪有日不落的事,日落之美同样摄人心魄。再说,日落才有星升起,对于以造星闻名的好莱坞来说,这个名字其实吉利之至。在好莱坞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白天也能有耀眼星光。星光大道建造于1958年,从高尔大街延伸至拉布雷亚大道的人行道上嵌有2500颗星形奖章,1960年,星光大道嵌入了第一颗星形奖章,以表彰投身于娱乐产业的杰出艺术家,至今长度也延伸至藤街。星光大道上,不乏游人像考古专家般伏地寻找偶像的那颗星,更有不少疯狂粉丝守着那颗星星或半跪沉思或献上鲜花礼物。

星光大道有两处名声显赫的剧院。柯达剧院是座其貌不扬的建筑,因为从2002年起就被指定为奥斯卡领奖典礼的永久性场所,奥斯卡小金人同时也结束了70年的漂泊旅程,迁入剧院做永久性的陈列,这让剧院成为了影人和影迷心目中的圣殿。剧院只有5层、3585个座位,原名好莱坞剧院,柯达公司出价7400万美元买下20年冠名权后,才被命名为“柯达剧院”。不过,柯达公司2012年因破产保护获准终止了冠名权合同,剧院又改名为好莱坞高地中心了。从柯达剧院到好莱坞高地中心,其间的落寞无奈令人感慨,再听导游介绍那张许多超级巨星走过的红地毯,对名利得失会有更豁达的观感。柯达剧院门口有演员化妆成热门角色迎宾,与他们合影便拥有了一张张完美的“山寨明星合影照”。参观完后,在纪念品商店花8美元“领回”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金人”,也算圆了一个梦。结束了好莱坞的游玩之后从Hollywood Bowl那个十字路口往南拐,经过两三个小路口就可重新驶上日落大道,朝西驾驶不要几分钟,便能到整个日落大道最为著名的“日落地带“(Sunset Strip)。日落大道是一条分割南部西好菜坞和北部西好莱坞的邮政编码分界线。日落地带街道两边林立着许多欧洲风情的露天酒吧、咖啡店、餐厅和时尚名品店,道上的露天广告牌也是业界顶尖的象征。这里还是打望俊男靓女的绝佳地,随处可以见到光鲜时尚得像潮流杂志模特的男男女女。日落大道的这一小部分是整个洛杉矶夜生活的中心,道旁的“蝮蛇夜店”(The Viper Room)虽一度被视为、混乱象征声名不佳,但却是洛杉矶最有名的音乐场馆之一,乐队既有本地名角,也有国际阵容。Whisky A-Go-Go酒吧是摇滚乐迷的天堂,许多伟大的摇滚乐队在这里有过出色表演。

梦不落帝国范文第7篇

    在当今欧风美雨盛行的时代,来谈论东方文化、东方哲学,似乎有点悖时。但我想,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大学生,如果对自身所在的东方世界,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反而不甚了了,这不能不说是知识结构中的一大欠缺。

    东方原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泛指东半球(主要是亚洲),到了现代,则东方又有了政治及经济方面的含义,如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国家为西方世界,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为东方世界等。我们从历史文化传统方面来讲东方,则主要是就原地理概念上的东方而论的。目前,在文化分类学上有所谓历史的和区域的文化圈的概念。学术界一般公认的看法是,在世界历史上先后有五大文化圈。即:希腊(罗马)文化圈,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圈,汉(儒家)文化圈,印度(佛教)文化圈,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圈。①其中,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融合,成为现代西方文化之根;而汉文化(除儒家外,至少还应当加上道家)和印度文化的融合,则成为现代东方文化之源。伊斯兰文化有其独特的某种介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特性,至今牢固地根植于阿拉伯国家,并影响及广大的伊斯兰信仰地区。从大范围来讲,他也同属于东方文化,但与上述汉、印文化相比,有着较明显的差别。所以有时人们谈化的所谓东方文化,实际上主要是指汉、印文化。当然,细分析起来,汉文化与印度文化之间也有很多的差异,甚至有极不相同之处。因不是本文主旨所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本文所讲的东方智慧,主要也是就汉、印文化来说的。

    中国与印度是东方两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等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文化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度的佛教文化,分两个系统分别传入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在东南亚,佛教至今仍是这一地区各国的主要文化形态;而在中国,则经过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然后又传入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等地区,同样对这些地区的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佛教和儒家、道家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早已超出了他原发生地的意义,而发展为构成东亚、东北亚、南亚、东南亚这一广大地区的文化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东方文化主要是研究儒、佛、道文化(然这绝不是说,诸如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中国除儒道外的诸子百家、以及印度教、神道教、萨满教等等东方文化不重要,不需要研究)。

    由于篇幅的关系,下面我想仅就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作一些简要的介绍,供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东方文化、哲学时参考。

    儒学产生于中国,其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孔丘。经过孟轲、荀况等人的发展,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成为最重要的显学之一。到了西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等人的建议,儒学被定于一尊,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基础。

    原始儒学可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个人的道德修养、人生的价值、知识的结构、为学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从政治国的道理等等。以后,儒学吸收了阴阳五行和道家的理论,丰富了他关于宇宙论方面的内容。唐宋时期,在佛学的刺激和影响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的理论,积极发掘传统典籍中的微言奥义,构筑了一套融人学与宇宙学于一炉,内容丰富,论理精细,体系庞大的宋明理学,达到了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从哲学理论特征上说,儒学主要是一种以实践理性为主的哲学。因此,儒学在完善自我的道德实践方面的理论特别丰富。例如,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是探讨道德实践的理论前题,儒学在这方面就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丰富的理论。孔子对此说得比较简单,只说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孟子·告子上》)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在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的《论衡·本性篇》中,他列出了以下各种人性论的理论加以评论:人性有善有不善(世硕、公孙尼子等),人性皆善(孟子),性无善恶之分(告子),人之性恶(荀子),人性善恶混(扬雄),以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等等。到了宋明理学,则对性理、心性、性情、性习、才性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

    又如,由于儒家注重于理想道德的培养和理想人格的实现,因此有极丰富的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理论和具体践履的方法。他们提出的各种关于圣人、君子、贤者、儒者的道德标准,在封建社会中曾起过相当大的社会影响。这些理想圣人的道德标准,从今天社会的眼光看,绝大部分是过时了,但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而当我们评论古人时,则更不能脱离这些道德标准去苛求古人了。在道德修养上,儒学特别强调自觉的原则。如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离娄上》)对于道德行为上的自愿原则,儒家则很少阐发,他们强调的是服从天理性分的原则,也就是服从社会整体的原则。在儒家看来,道德的自觉性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而必需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儒家十分重视教育,大儒学家一般也是一位大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儒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其中有些在今天也还是很有价值的。

    再如,儒家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关注的,很早就提出了"五伦"的概念,即所谓:君臣(今天可作为一般的上下关系来解释)、父子(母女)、夫妇、长幼(兄弟姐妹)、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孟子说,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对此,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谭嗣同曾批判说,五伦中只有朋友一伦"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因为他"不失自主之权",至于其他"四伦可废也"。(《仁学·三十八》)谭嗣同这里是就反对这些关系中伦理原则的不平等而言的,是近代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意识的表现,有其积极进步的意义。但他并不能否定这些关系的实际存在,所以他又说,在理想的民主国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的关系都应当象朋友的关系那样,是平等、自主的。由此可见,儒家为五伦所确立的伦理原则应当废除或改造,而其揭示的五伦关系,则也还是今天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几种最基本的关系。

    儒学大约在当汉武帝定儒家于一尊时就传入朝鲜半岛了,同样是朝鲜半岛古代文化的核心。公元十一世纪,高丽朝的崔冲振兴儒学有功,被时人尊称为"海东孔子"。公元十三世纪末,程朱理学传入高丽,忠宣王时,国子学改称成均馆,其名乃出自《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相传"成均"乃周朝之学宫)成均馆学官郑梦周在明伦堂讲程朱理学,影响极大,被推为"东方理学之祖"。继高丽朝而起的李朝(1392-1910),史称"儒教王朝",是朝鲜理学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十六世纪,理学大师辈出,其中如李滉(号退溪,1501-1570),毕生研究朱子学,著作甚富,在一些方面发展了程朱的思想,世人誉为"海东朱子"。他的学说,对于日本的朱子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儒学最初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相传,约公元四世纪后叶,朝鲜半岛百济的王仁携《论语》东渡日本,公元六世纪时,百济又多次派五经博士至日本讲经。从此,儒家经传在日本广为流传,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圣德太子是日本古代文化的奠基者,公元七世纪初,在他制订的十七条宪法中,除第二条讲"笃敬三宝"为推崇佛教外,其余各条都贯穿了儒家的精神,如第一条讲"以和为贵","上下和睦",第七条讲"克念作圣",第十六条讲"使民以时"等等。从公元八世纪初至十世纪(奈良朝与平安朝前期),儒学十分兴盛。之后曾一度低落,然至江户时代(1603-1868),儒学复兴,以至在明治维新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儒学在日本有许多发展,特别是在江户时代,学者们致力于儒学的日本化,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学者。如藤原惺窩(1561-1619),林罗山(1583-1657),中江藤樹(1608-1648),山崎闇斋(1618-1682),山鹿素行(1622-1685),贝源益轩(1630-1714),荻生徂徕(1666-1728)等。如果说,在朝鲜李朝的五百年间,完全是朱子学独霸的话,那末,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二百六十余年间,则呈现出百花竞放的景象。特别是阳明学,由于其理论中包含着某些自尊自心、身体力行等思想,日本幕末一批思想家,如佐藤一斋(1772-1859),佐久间象山(1811-1864),吉田松荫(1830-1859)等,即利用他来鼓吹解放思想,力行务实,吸收洋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明治维新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在越南,儒学传入也极早(约汉武帝时),三国两晋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动乱不宁,一批士人避居越南,同时也就进一步传播了儒学。陈王朝时(1226-1400)理学传入,朱子学流行于士大夫之间。继起的后黎王朝(1428-1789)和阮王朝(1802-1883)更是独尊儒学,并效法中国科举取士以四书五经命题,使儒学更加深入民间。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485左右)。在印度,佛教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至十三世纪初,由于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民族入侵,致使佛教在印度完全消失。近代印度开展了复兴佛教的运动,于十九世纪从斯里兰卡反传回来。

    佛教,特别是在大乘佛教,是一种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宗教,其内容之广博深奥,其典籍之浩翰,是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佛教教义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静,即所谓"四法印"。这是佛教教义确立时,与当时印度其他宗教或学派相区别的标志,是为释迦牟尼所认可的。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徒们即以是否合于此"四法印",来判别佛法与非佛法的。这四句话里,可以说包括了佛教对于客观世界、社会人生、理想境界的全部基本观点。一切皆苦,是佛教对世界、人生的根本看法,是全部佛教哲学理论的出发点。释加牟尼成道时所总结的"四谛"(四条真理),就都是围绕着一切皆苦来论说的。"四谛",即所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现实世界和人生的种种痛苦(即一切皆苦),集谛是说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和理由,灭谛是说消除痛苦达到理想的境界(涅槃),道谛则是说实现理想境界的方法。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刹那生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事物或现象。佛教把那种主张有常住不变的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叫作"常见",认为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事物或现象中没有常住的自我(相当于灵魂)或自性。人们如果不能认识"无常""无我"的道理,而是执着于"有常""有我",那就是自寻烦恼,亦即是痛苦的原因。涅槃寂静则是佛教追求的最高解脱,是一种根本消灭了苦果苦因,摆脱了生死轮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佛教的全部理论和方法,可以说都是从这些基本观点出发而铺展开去的,都是为这些基本观点作论证的。如,以缘起理论说明"诸法因缘生",离开各种"缘"(关系或条件)也就不能生起诸法(一切事物和现象),从而证明"无常""无我"的道理;以"十二因缘"理论说明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过程和原因,三世轮迴的两重因果等。

    在原始佛教那里,主张通过苦行来达到解脱,强调严格的戒律和远离尘世的出世主义。在现存原始佛典中,除了大量记述佛陀(释迦牟尼)生平和成道、传道事迹者外,主要内容是讲戒律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宗教道德规范和理论。到大乘佛教出现后,佛教的宗教哲学理论有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如,马鸣(asvaghosa  ,约公元一或二世纪)、龙树(nagarjuna  ,约公元二至三世纪)、提婆(aryadeva  ,约公元二至三世纪)、弥勒(maitreya  ,约公元四至五世纪)、无著(asanga  ,约公元四至五世纪)、世亲(vasubandhu  ,约公元五世纪)等,都是其中最著名者,是大乘佛教两大派理论的创始人。

    前期大乘佛教是由马鸣、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派(或称"空宗")。这一派的主要理论,可以用龙树《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一首偈来概括:"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为什么?龙树解释说:"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这是说,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陀、涅槃等)都是一种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没有独立自性的(即没有实在的实体性)。因此,无论是说有还是说无,都只是为了引导众生而假设的名相(概念)。正确的途径是,既不落于有也不落于无,这就是中道的理论。"中观"派为了不落于断灭空,又提出了"二谛"说。对无明凡夫说俗谛,即说有;对上根菩萨则说真谛,即说空。他们为了彻底否定名相,给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四对范畴都加上了否定辞,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他们的论证是十分抽象和烦琐的,他们的前题是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但在这中间也表露出了不少的辩证法思想。

    接着而起的,是由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或称"有宗")。这一派对"中观"派一切都是假名、"空亦复空"、否定一切的理论,持反对的意见。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类的精神本体所变现出来的。他们称这一人类的精神本体为"识",声称"万法唯识",肯定"识"的实存性。在分析"识"如何变现为诸法,以及如何"转识成智",证得圆成实的"真如佛性"等过程中,"瑜伽行"派深入地分析了人的心理活动,并对各种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十分细致地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其中有些是根据宗教的要求主观构想出来的,也有十分烦琐之处,但对于人们研究认识活动或心理活动也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又,为了深入分析名相的需要,这一派专门研究了分析的方法,极大地发展了佛教逻辑-----"因明"。

    "中观"派和"瑜伽行"派在争论中不断互相吸收,大乘佛教后期发展的趋势,就是融合汇通这两派的观点。

    密教是佛教与印度古代民间信仰,特别是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至公元七世纪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经教轨仪,真正的密教才出现。而至八世纪初,密教则已在印度佛教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密教以大乘佛教哲学为基础,配以系统的咒语(真言)、陀罗尼(总持)、仪礼、俗信,以及强调法身佛说法、秘密传法、即身(现身、肉身)成佛等,构成了他与显教相区别的特征。密教在八世纪传入我国西藏地区,发展为今天的喇嘛教,然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则不是很大。

    传入东南亚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的佛教是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部佛教(也称为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注重实践,强调戒律,因此南传佛教大藏经(巴利[pali]文大藏经)也以律藏为主,其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其中主要是大乘佛教。佛教传入我国后,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和融合,以及理论上形式上的自我调整,自四世纪起(东晋南北朝),即在中国社会中,特别是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就开始了创造性地发展佛教理论,探索建立适合于在中国土壤上扎根、生长、光大的佛教。到了隋唐时期,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和理论。此时,佛教已在中华大地上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已与中华本土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了。其中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在我国文化史上、哲学思想史上、文化艺术史上,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佛教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同样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近代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曾说:"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高行洁、学渊识拔之士,悉相率而入于佛教之范围。"(《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间如,道安、鸠摩罗什、慧远、僧肇、道生、智顗、吉藏、法藏、玄奘、澄观、慧能、宗密等,他们的成就,比起创立佛教的印度高僧来,一点也不逊色。没有隋唐时期佛学的理论成就,也就不会有宋明理学在理论上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东晋南北朝以后离开佛教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华历史、文化的精神的。即使在近代,佛教哲学对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也仍有极深的影响。而时至今日,中华大地上也还有举不胜数的名山大川、文物古迹和民俗风尚等,是与佛教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佛教不断地向简易方向发展。《周易·系辞》说:"易简之善配至德","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崇尚简易,这大概是中国人理论思惟上的一大特点。因此,烦琐的佛教理论如果不进行一番简化的话,是不易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唐玄奘企图尽量恢复和保存印度佛教的原貌,他的佛经翻译忠实于原著,他所创立的法相宗,也力求保持大乘瑜伽行派的特色。但结果是,同一原典的汉译本,他的译本不如鸠摩罗什的译本流行,他所创立的法相宗两传以后就式微了。天台宗和华严宗在理论上都是融合了大乘空有二宗,通过综合简化,发展了大乘的哲学思想。但总的讲来,其理论体系也还是相当庞大和烦琐的,不易为一般信仰者所把握。所以,唐以后这二宗的传承也仅能不绝如缕而已。相反,以简易著称的禅宗和净土宗,则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唐五代以后的佛教,主要是禅宗,或禅净合一者。由是,宋以后,禅学与佛教(学)成了同一含意的概念,谈禅也就是谈佛。

    禅宗是中国佛教创造性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中国禅宗的产生,就是为了反对佛教的烦琐哲学的。他们提倡以实修为主,不落言诠,不立文字。相传为中国禅宗创始人六祖慧能说法的记录,以后为禅宗奉作经典的《坛经》,就是综合了大乘空有二宗最基本的观点,以极其简炼的语言(全文仅一万余字)表达出来的,唯一被称为"经"的中国著作。而在实修上,中国禅宗也改变了那种脱离现实世界,尤其是脱离现实自我的静坐求净的方法。他们认为,人人具有的佛性本来清净无为,没有烦恼缠缚(即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此,人们一旦觉悟到自己的本性本来清净无为,也就得到了彻底的解脱。禅宗在开导人时,特别强调个人的主动性,他们认为,自性只能自觉,他人的觉悟不能替代自己的觉悟,别人至多只能引导一下。因此,禅宗大师从不告诉弟子们现成的结论,而总是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启发弟子们自己进行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方法和手段中,就有人们熟知的"棒喝"、"参公案"、"看话头"等等。这里面虽有不少神秘主义的色彩,但也有一定的启发智力的作用。另外,禅宗要求人们做自家主人,不迷信权威(包括佛陀、祖师和佛典),这对解放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至今,禅宗思想在东西方社会中,还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不少学者对之有浓厚的兴趣。

    佛教大约于公元四世纪时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其时,朝鲜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不断从中国输入佛经和派遣高僧来中国求法,中国的各宗派亦先后传入,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佛教宗派。先是有五教的成立(涅槃、戒律、法性、华严、法相),八世纪后禅宗传入,也有了教宗之分。朝鲜半岛的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的高僧和名著。如,高丽僧义渊,新罗僧圆光、慈藏、义湘、元晓、圆测、道义等是为最著名者。义湘、元晓都深通华严,前者被尊为朝鲜华严初祖,后者被尊为"海东师",其所著之《华严经疏》、《大乘起信论疏》等,世称为"海东疏",对华严思想甚有发明。今天,佛教在南朝鲜仍然十分盛行。

    佛教大约于公元六世纪时首先由百济传入日本。经圣德太子大兴佛法,佛教在日本扎下了根。公元七世纪初,日本遣小野妹子使隋,并派留学僧数十名随行求法,开始由中国传入佛教。奈良朝时期,是由唐朝输入的佛教,当时有六个主要宗派,史称"南都六宗"(三论、法相、华严、律宗、俱舍、成实)。平安朝时期,留唐高僧最澄和空海,回国后分别创立了天台宗和真言宗。此时,日本佛教开始谋求与本土传统文化(神道)的调和,出现了所谓的本地垂迹说,即宣称佛为神之本体,神是佛的化身。这种情况,在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也发生过。当时也有所谓老子西去化为佛,佛遣三大弟子来中华传教,分别化为孔子(儒童菩萨)、颜回(月光菩萨)、老子(摩诃迦叶)等。至镰仓时代,又增加了净土宗、真宗、日莲宗、禅宗四宗。真宗、日莲宗是日本独有的宗派,真宗本是净土宗的支派,为亲鸾所开创,此派因承认和尚可以吃荤、可以娶妻受到欢迎,以后并为日本各宗派所接受。日莲宗以标榜恢复天台教义而创此新宗,鼓吹"唱题成佛论",提倡念"南无妙法莲华经"的修行方法。禅宗是这一时期佛教的主流,得到幕府武士们的特别青睐,是武士的精神支柱,因此十分兴盛。留宋高僧荣西为日本禅宗之始祖,开创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临济宗,其再传弟子道元留宋回国后则开创了曹洞宗。禅宗在日本获得新的发展,把参透"无"字放到最突出的地位,形成其自己的特征。本世纪初,日本禅宗经过铃木大拙等人传播到欧美,在西方引起了一股禅宗热。此热不仅至今不衰,且呈日趋高涨之势。

    越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途之一,早期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比较大,八世纪以后则主要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李朝是越南佛教的黄金时代,传播的主要是禅宗。后黎王朝时,大力推行崇儒抑佛的政策,佛教遂日趋衰微,此后亦未能再兴。 四

    东西文化的交流,可以说自古有之。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远达希腊、罗马。《汉书》中所记之"大夏"系指希腊人所建之国,"大秦"则指罗马帝国。古印度与希腊、罗马也早有交流,现存汉译佛典中,有一部名叫《那先比丘经》的经(巴利文佛典中也有,名叫《弥兰陀王问经》[milindapanha]),讲的是弥兰陀王(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支配西北印度的希腊人国王)在与那先比丘的问答后,皈依佛教的故事,记述了古印度与古希腊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六世纪起,欧洲资本主义向亚洲开拓殖民地,进行掠夺。同时,罗马教廷也派遣天主教耶苏会士来亚洲传教,东西开始了一种新的交流。至十九世纪,东南亚大部分国家沦地殖民地,中国和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也被彻底打破,从此是东西文化的开放的、全方位的交流。

    由于历史的原因,又因我们身处东方,人们往往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西方文化、哲学对东方和中国的影响,而对交流中东方文化、哲学在西方引起的反响则反而疏于考察。因此,在本文结束之前,我想就后者做一极其简要的介绍,或许能触发起人们对东方人的智慧,东方文化、哲学价值的重新思索。

    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加上"中医"是五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小学课本上就有的。现在,人们谈论的则是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和坦普尔的《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从这两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智慧是如何令西方吃惊、敬佩和着迷的。谈论这些,当然不是为了叫青年人在光荣的历史中自我陶醉,相反是要把他当作一付清醒剂,使我们得以全面地认识一下自我,激励我们去创造一个无愧于民族历史的新时代的自我。

    对于儒家文化,人们议论纷纷,捧之者捧杀,骂之者骂杀,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然而谁也驳不倒谁,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说明,捧杀也不行,骂杀也不行。与其在捧杀与骂杀的唇枪舌战中打转转,不如在现实生活中择善而从,为我所用,察其实际之功效而取舍之。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曾对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霍尔巴赫等,都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伏尔泰对孔子儒家思想推崇倍至。他在《哲学辞典》"中国"条中写道:"我读孔子的许多书籍,并作笔记,我觉着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虚玄。"(转引自朱谦之著《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李约瑟在《中国文明》的讲演中说:"当余发现十八世纪西洋思潮多系溯源于中国之事实,余极感欣忭。......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而曾三复致意焉。"(同上)至于德国的莱布尼茨对于《周易》和宋明理学的特殊兴趣,已为人们所熟知,就不必详说了。今天,亚洲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和"四小龙"在经济上的成功,儒家与现代工业社会的问题,正在引起世界性的关注与研究。

    当今,欧美国家的许多科学家(包括自然学家和哲学人文科学家),运用东方哲学研究现代科学问题,已作出了许多成绩。八十年代初风行美国的《物理学之道》(走向未来丛书曾编译出版题名《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用道家和禅宗思想来探讨现代物理学上的各种问题。而用儒家、道家、佛教(主要是禅宗)理论来研究人的问题,心理学问题,认识论问题,则更是不胜枚举。即以大家所熟知的存在主义来说,如果你对中国道家老庄思想一无了解的话,是无法把握其真谛的。这一切证明,古老的东方智慧不仅魅力犹存,而且自我调节以适应时代的生存能力。

梦不落帝国范文第8篇

品牌也是消费者的身份证,不同阶层的消费者,不同个性的消费者,他们所使用的品牌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品牌背后都会有一群具有共同特点的消费者群体,这一群人,具有共同的消费习性、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处于共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一样的喜怒哀乐。品牌只能属于某一部分人,它不可能代表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认同它。要了解一个人的身份,只需看看他使用的品牌即可。(1)

上述逻辑曾激发起中国人追求身份标志的集体冲动:一件皮衣、一只大哥大、一块手表、一条牛仔裤,都可以成为身份的符号。拥有它们的人即使是平民中的平民,也在拥有它们的瞬间仿佛被实施了增高术,升格为他人眼中的贵族。品牌成为阶级分界的标志,拥有某种品牌就是拥有某种身份。商业文化中的身份神话就这样从其西方根据地出发,以战无不胜的迷魂术征服了东方,造就出当代真正的全球性宗教。(2)

笔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也是身份神话的信奉者,曾为拥有一件价格昂贵的皮衣节衣缩食,四处举债,在终于获得它后体验过鹤立鸡群的优越感。然而皮衣在当时是公认的身份符号,中国人对身份标志的集体追求使购买皮衣迅速成为时尚,商家趁机通过包括降价在内的各种手段促销,于是中国的大街小巷很快就挤满了身披羊皮的人们,皮衣也自然降格为平庸众生的标志。我在事后冷静地反思了这次失败的追求史,发现所谓的身份符号在大多数时刻不过是表演的道具:拥有名牌皮衣并没有改变我的真实身份,而仅仅装饰了我在他人眼中的视觉意象,我在猜测他人对我的全新观点时努力地扮演他们误以为是的那个人,皮衣则是我表演的道具。要使品牌成为真正的身份符号,就必须在品牌和人的身份之间建立严格的对应关系,通过价格和禁令阻止底层个体的僭越冲动,但这两种策略都难以奏效:1、高昂的价格只能有限地捍卫品牌作为身份符号的有效性,因为现代信贷制度与败家子作风的联姻、仿冒品、偷盗和抢劫都会使品牌与身份的关系变得迷离;2、禁止不具有某种身份的人购买所谓的高尚品牌,固然可以使品牌成为真正的身份符号,却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甚至会损害品牌作为商品的资格,因为这意味着它是被判决为身份的符号的,也就是说,决定其意义的是计划,而非市场的竞争,这在商业文化的领地里注定是此路不通的。所以,品牌不能成为真正的身份标志,品牌与身份的关系是暧昧的。与其说品牌是身份的标志,毋宁说它们是个体演绎某种身份的道具。即使某些品牌在特定情境中是身份的符号,其意义也是复杂的。

商品作为身份符号的资格只能产生于自由竞争。有许多商品以身份符号侯选者的身份炫耀其品质,期待被消费者青睐。有幸被选中的商品会获得高出其成本许多的符号附加值,消费者则自愿接受这个附加值,作为自己购买身份符号的代价。消费者被市场授予某种爵位是这个过程的本质,但此爵位不能世袭,甚至有可能保留不到下个小时:假如有N个人购买了同一种身份符号,那么,他们并不会人人都甘于平等,其中必然有人追求更高级位的身份符号,因而弱化其标志身份的功能。只有通过全球性自由竞价仅卖一件的商品,才能成为真正的身份标志,然而能够获得它的人必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既然他作为最富有者的身份已经被确知,他实际上已经不需要外在的身份符号。所以,商品作为身份的符号不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它至少要属于某个阶层。市场经济时代的阶层不是组织严密的共同体,而是松散的群集,某个阶层的个体未必都把同一品牌当作身份的标志,也没有什么身份法规定他必须使用某个品牌的商品。对于生存风格的追求和在阶层内划分阶层的需要,还会使某些个体刻意背叛公认的属于该阶层的品牌。在这种时刻可能被抛弃的险境中,品牌如果呆板地与固定的阶层相连接的话,其生存权很快就会成为一个问题。资本的扩张意志决定了大多数品牌会采取更狡黠的生存策略:强调自己是某个阶层的身份符号,同时悄悄地向较低阶层扩张自己的领地。它会通过广告、新闻会、时尚评论暗示处于较低阶层的人们:一旦拥有了它,你就会被误认为是较高阶层的个体。在大街上、咖啡馆中、商场里,作为偶然出现的人,你的存在经常等同于他人的观点。至少在不知情者眼里,拥有这个品牌的人是拥有这个身份的。你固然知道这是"误解",但你有"上进心",你想借助商品象征性地实现自己的欲望。于是你与商品合谋,以自己的演出来演绎商品所代表的身份。拥有某种身份符号比拥有某种身份容易得多,所以,购买超越自己身份的身份符号必然成为一种时尚。原产于法国的梦特娇T恤在中国曾经是富豪/权贵阶层的服饰标志,有钱有势者争先恐后通过穿着它来炫耀自己的阶级身份,以至于它似乎成了随时可以向世界展示的身份证。这种特殊的标识功能源于它明显的商标图案(一朵盛开的花)和高昂的价格(比普通T恤贵几十倍),前者醒目,张扬,易于辨认,后者则至少能阻挡少数囊中羞涩却怀有僭越野心的个体。凭借明显的身份标识功能,它一度荣升为中国的服饰品牌之王。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中期之间,在中国到处可以见到身穿梦特娇、满面春风、派头十足的人,他们在众人眼中是毋庸质疑的成功人士。然而正如上面分析过的:最需要某种身份符号的人必然是那些不拥有这个身份的人,他们的攀升意志驱使他们购买较高阶层的身份符号,以便能够扮演后者,所以,梦特娇招摇的符号标识吸引了大批身份复杂(如黑社会老大、小商人、在大街小巷上游荡的闲人)的个体购买它。购买身份标识的集体狂热既成全了梦特娇,也使它盛极而衰,最终丧失了标识身份的功能。梦特娇的兴衰显现了身份神话被解构的过程:资本的增殖本能注定了品牌的博爱品格,它不会也无权拒绝能够支付相应货币的人,较低阶层个体无须出示身份证就可以购买到较高阶层的身份符号,处于较高阶层的个体则在无形中被品牌背叛了,同时,既然品牌并不严格与阶层对应,那么,花大价钱购买了它的较低阶层个体实际上被品牌欺骗了,因此,品牌的标识身份功能归根结底是不可靠的。

一旦支撑品牌的身份神话在某个地域被解构,它就只有两个选择:作为没落贵族自我放逐或者就地开始其平民生涯。世界市场体系是广阔的,在此地被解构并不意味着在任何地方都被解构,所以,品牌可以采取缩小其生存领地的策略来维持其身价。但这样做有可能付出最大的代价:随着它被解构祛魅的故事向远方传播,它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甚至会萎缩为零。因此,所谓的贵族品牌在其身份神话被解构之后,最好的生存方式是就地平民化,以博爱的姿态对待此地的每个人。如太阳般普照众生,比空气还流行,是它现在最想达到的境界。单件商品的价格固然降低了,但销售量的增加却可以使利润总量升高。然而,屈尊降贵并不意味着它必定能立足于大众品牌之林,因为大众品牌之间的竞争有时更为惨烈。要想与已有的大众品牌争夺客户,必须"给个理由先"。它的贵族血统自然能够满足大众的虚荣心,以其辉煌时代的余光营造大众内部的等级谱系:购买一件有贵族血统的商品,就等于参加了一次隐秘的分封仪式,在此后你虽然仍混迹于大众中,但身份、品位、精神履历已经与众不同。这种只能心领神会的秘传神话是先前正统身份神话的退化形态,其合法性仅仅存在与部分大众的信念中。它没有公认的说服力,无法真正使平庸个体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因此,在流传的途中被解构是它常见的命运。在一个身份神话被解构的地方再造个人主义的亚身份神话是难以成功的,身份神话在这里幸存下去的最有效方法是承认此地的所有人都有身份,彼此平等,但相对于远方的"蛮族"来说都是"贵族"。这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秘传身份神话,产生光荣感的背景是只在想象中存在的边缘和远方。在巫术般的语境中,此地人仿佛在瞬间完成了集体增高术,每个人都成了高人部落的成员,品牌作为集体身份的标志则成了他们在新时代的图腾。在大众传媒占据霸主地位的时代,这种集体主义的身份神话沿着

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

的阶梯迅速流传,在渲染了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时尚群体的优越感的同时,也激发出第三世界人民自我超越的进步冲动。后者时刻在推测,在追赶,在效仿,准备以最像前者的方式用商品武装自己,让自己在第三世界享有第一世界的荣耀。同一地域的个人主义的身份竞争就这样转化为不同地域的集体身份竞争。现代化的进步叙事预悬了先进-落后的二分法,把生活改造为永无休止的追逐,所谓的时尚就是道成肉身的引领者和鞭策者。品牌作为集体身份的符号,以先进之名依次对第一、第二、第三世界的人民进行警示和诱惑,要求先进者永不落伍,落后者立刻追赶,其结果是全人类都被卷入了层出不穷的集体身份标识竞赛中。

在以时尚为合法性宣言的身份标识竞争中,先进与落后的二分法支配着人们的行动,驱使他们服从早已经制作完毕的等级地图:第一世界永远是合乎时尚的,第三世界则必须追赶时尚并因而主动接受商品殖民。这种地域等级制注定了"落后"地区的追赶者角色。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城市与乡村、高文明地域和低文明地域,仿佛自在地构成一个阶梯体系,其居民则先天地分有地域的荣光和耻辱。集体身份神话因此细化为一系列地域子神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神话和国家神话:

1、

城市神话

现代化在早期就是城市化。现代化一度就是世界向城市汇集的运动。乡村变成了城市的殖民地、傀儡、资源,其价值决定于对城市的贡献。城市吞噬着被称作自然界的一切,让后者按着工业-商业的理念重新成型。接受和给予之间的不平衡使城市丰盈,强大,辉煌。它迷宫般复杂的结构培养出细致的心灵和审美趣味,后者又反过来使城市的再生产日益奇异、精致、变化万千。城市的优越位置和它万花筒般变化莫测的人工风景使它成为时尚的发源地,乡村则只能追赶时尚,因此,居住在城市本身就意味着身份。城市与乡村的二分法也就是身份的二分法,即使出于底层的城市居民也会自然而然地吐出"乡下姥"之类的鄙夷性语句(我们在十九世纪的欧美小说中经常会读到这样的句子)。城里和城外是两个世界,乡下人在许多正规的文本中都是贬义词。在这种语境中,乡下人无论多么精明,都无法作为乡下人获得尊重。他们要在身份的金字塔上攀升,就必须尽量掩饰自己的出身,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在着装、说话、吃饭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上模仿城里人,变得"一点都不土气"。这样做会使他们在乡下鹤立鸡群,在城市被当作本地人,并进而成为乡村拜见城市的代表和城市话语的传达者。"这在城里是最时髦的"是他们的口头禅。作为最像城里人的乡下人,他们拥有走在本地生活前列的自豪感和改造乡村同胞的使命感。天将降大命于斯人:为乡下人创造新的集体身份,使他们成为乡下的城里人。由于这是个无法完成的使命,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变成导演,指导不甘落伍的乡下人扮演城里人。城市里最流行的品牌自然是最好的包装和道具。这种模仿与扮演运动从城乡结合部开始,在最偏远的乡村结束,凸显了城市-郊区-乡村的等级格局,强化着乡村的第三世界品格。城市为了维系自己的优越地位,也会有意识地保持城乡之间的文化时差,既不断激发乡村追赶城市的欲望,又将之置于永远的落后地位。某种时尚在从其城市大本营流行到乡村时在起源处往往已经out of the fashion(过时)了。在本地感觉良好的乡村权贵到了真正现代化的大都市,会发现自己实际上土气十足,连流行的尾巴都没抓着。其实,"乡村"在这里是个隐喻,代表所有"落后"的地区,包括某些"土气"的城市。上海人强调外地人为乡下人,所强调的就是城市之间的等级体系。发达城市-较发达城市-不发达城市的格局与城市-郊区-乡村的三分法完全同构,也有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之别,自然意味着其居民在身份版图上占有不同的位置。追赶/扮演的实践以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为序展开,品牌作为表演的道具则以其暧昧的品格同时支撑和解构着城市神话。

2、国家神话

国家神话与城市神话是同构的。所谓的发达国家均有现代化的都市,甚至经常被等同为城市的复合体。核心城市的强大与否决定着国家的地位。城市-郊区-乡村的三分法乃是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三分法的缩微版。第一世界在国际事务中所担当的是超级城市的功能,正如第三世界归根结底是向超级城市输送原料的乡村。个体生活在哪个阶梯上的国家意味着他有什么样的集体身份,不管他在国内属于什么阶层。第一世界国家的成员在现代性话语的鼎盛阶段总会表现出无法掩饰的优越感,国家神话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已经具体化为民族等级版图,支撑着对民族等级制的秘密信仰。这种信仰由于与现代性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理念相悖而无法公开,但长期支配着人们的行动,直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癌变为对同类的大规模毁灭。被判决为低等级的民族国家在最初会选择反抗,然而这反抗几乎毫无例外地以失败告终,于是它们只能选择现代化,即,追赶已经现代化并且曾经征服它们的国家,因而默认了自己至少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生活在此刻而又要现代化无疑是对现代性元话语的服从。率先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则是这种元话语的源头。它们作为模范榜样似乎天然地享有增殖/扩张的权力。宏观启蒙(enlightenment)正是企图通过播撒现代性而照亮世界的过程,所以,殖民主义本身就内蕴于现代性中。现代化是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殖民的历史,其中商品殖民比军事殖民和文化殖民更有效,建立起了真正的帝国体系。商品殖民的成功直接依赖于消费主义哲学的身份神话:我占有了某件商品,就拥有了它所代表的身份。这件牛仔裤在第一世界是最流行的,我穿着它在第三世界的大街上行走时,会在他人眼中显得很洋气,因而对于那些不拥有或者根本无力拥有它的本土人来说处于优越的位置。它像柏拉图的理念一样让我分享着某种荣光,使我在第三世界同胞中鹤立鸡群。在第三世界以第一世界的方式生活并因而超越自己的出身:这种改造身份的承诺似乎赋予某些品牌以化卑微为高贵的魔力,使许多"落后"国家的个体患上了恋物癖(实际上是恋洋癖):老人头、Levis、奔驰在中国就曾被神化,仿佛他们不是人间的品牌,而是来自天堂的赠品。穿上老人头皮鞋后整个人变得飘飘欲仙、Levis牛仔裤让幸运的商场猎人处于长久的体验中、奔驰轿车则几乎总是大富大贵的象征,等等。有种名叫Volia Paris(梦巴黎)的香水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西方名牌的功能:只要你拥有了该品牌的香水,你就已经到了巴黎。然而借助Volia Paris所完成的至多不过是第三世界使用者的梦中移民,正如对老人头、Levis、奔驰的崇拜凸显了崇拜者深入骨髓的卑微。当一个人的理想是成为他人时,他已经从根基处丧失了身份。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他对榜样的想象受制于他的处境,因而与其原型有着巨大的差异。被他当作贵族标志的商品在原产地经常是平民的日常用品:Levis牛仔裤在美国售价一般不超过30美圆,是普通民众的休闲服饰和工作服;德国的工人开着价格并不昂贵的奔驰上班;在中国一度是身份象征的摩托罗拉手机在美国价格低得让中国游客吃惊,还可以在入网时免费赠送,等等。这些商品由于中国人对于身份标志的追求在中国身价大增,售价是其原产地的数倍。当第三世界公民郑重其事地用这些所谓的贵族品牌武装自己时,他们并未真的在地球村中展示贵族的风采,而仅仅成为全球性化装舞会中的蹩脚演员。

上述城市神话和国家神话的核心是商品与社会等级的精确对应关系。对这两个神话的解构再次表明:要在商业品牌与社会阶层之间建立排他性的对应关系是不可能的,因而商品无法成为人的第二身份证。以价格昂贵和做工精良著称的汽车品牌劳斯莱斯,曾试图与高社会阶层建立严格的对应关系,一度要求购买者出示身份材料,但却因此陷入经营困境,最终未逃脱被收购的命运。在市场中,钱是真正的通行证,拥有一定数量的钱便已经潜在地拥有了某种商品。即便是限量销售的劳斯莱斯,其拥有者可能是贵族的后裔、总统、大公司的总裁,也可能是绿林大盗、黑社会分子、靠投机取巧发家的暴发户,因此,它只能标志购买者所支付的金钱,而不能代表他们的身份。由此可以看到商业文化的身份神话是自我解构的:它诞生于以资本为本位的市场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在开始之即就消解了将人焊接在固定阶层上的封建制度,把身份由世袭的荣誉和权利转变为个人奋斗的函数,今天的穷光蛋有可能成为明天的亿万富翁,此刻腰缠万贯者也许会由于投资失败在彼刻一贫如洗,个体在变动不居的资本市场上的沉浮意味着固定的阶层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在这样的时代里企图让物品与社会阶层建立起精确的对应关系是可笑的。市场经济的主人翁是消费者,而由于消费者的个性、趣味、生存意向不同,商品文化必然是多元主义的。一个亿万富翁可能过着钟鸣鼎食的豪华生活,也可能朴素如僧人。他们对品牌的选择与其说取决于所处的阶层,毋宁说取决于个性。同样,与其说品牌是身份的象征,不如说是个性的标志。或者说得更彻底,个体最真实的身份就是他的个性,个性才是他根本的身份标识,所以,能满足我个性的品牌才是最好的品牌。在个性即身份的时代里,传统的身份神话可能仍然有少数信仰者,但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根基。解构它的归根结底是当代世界的世道。

注释:

(1)

廖立新《感悟品牌》,《奥园》(广州),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