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鼎天下

九鼎天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九鼎天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九鼎天下范文第1篇

1、九鼎就是指九州,大冀、大兖、大青、大徐、大扬、大荆、大豫、大梁和大雍分别代表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2、九鼎 ,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

(来源:文章屋网 )

九鼎天下范文第2篇

秦国是指诸侯国,当时的朝廷是名存实亡的周,秦朝是指秦国统一天下,有了天子,秦王嬴政是指他还没有统一天下时他只是诸侯王时的称呼,秦始皇是他统一六国成为天下共主称帝后的称呼。

秦王嬴政这个称呼是按照当时的礼法所决定的,按照当时的礼法,在周天子没有被推翻,代表天子象征的九鼎还在周都,那其他的诸侯就只能是某国某王,而不能称为朝廷和皇帝,只有天子才能称皇或者称帝,而秦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被推翻,秦国也得到了九鼎,嬴政称帝也就顺理成章,而嬴政乘帝后,也就是天子了,秦国也就能组建朝廷成了秦朝,秦王嬴政成为了秦始皇。

(来源:文章屋网 )

九鼎天下范文第3篇

沅江九肋,传说中产于沅江流域的异龟。用以比喻稀少或难得的人才。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指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生九死,指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一匡九合,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指立国大事。

一挥九制,一提笔就能写出九道制书。指文思敏捷。

养音九皋,比喻贤才隐居修德。

羊肠九曲,羊肠:像羊肠一样崎岖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许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岖曲折的小径和弯弯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艰难。

言十妄九,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四海九州,指全中国。

十捉九着,比喻很有把握。

十转九空,十次去九次空着手回来。形容赌博经常输钱。

十有八九,指绝大多数,大致不差,差不离。

十死九活,形容难以幸存。

十室九匮,匮,指财物匮乏。形容因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贫困的景象。

十人九慕,慕:羡慕。十个人见了有九个人羡慕。形容才貌出众,人人羡慕。

十亲九眷,指众多亲戚。

十拏九稳,比喻很有把握。同“十拿九稳”。

十眠九坐,时躺时坐。形容病体难支。

十米九糠,饭食中多糠。形容穷苦。

十拷九棒,指严刑拷打。

十成九稳,指相当稳妥可靠。

三回九转,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三槐九棘,中国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三跪九叩,叩:磕头。最敬重的礼节。

三等九格,犹三六九等。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三等九般,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同“三等九格”。

七贞九烈,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

龙生九种,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同“龙生九子”。

九宗七祖,泛指祖宗。

九州四海,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九蒸三熯,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比喻久经熬炼。

九折臂,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九行八业,指各种行业。

九天仙女,指天上的仙女,比喻绝色美女。

九死不悔,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九仞一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略语。比喻功败垂成。

九衢三市,指繁华的街市。

九牛一毫,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九年之储,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九流宾客,先秦到汉初有法、名、墨、儒、道、阴阳、纵横、杂、农九种学术流派。指上中下各品的人才和各种人物。

九流百家,泛指各种学术流派。同“九流一家”。

九九归原,犹言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九江八河,泛指所有的江河。

九间大殿,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同“九间朝殿”。

九间朝殿,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间,指两柱的距离。九间,极言堂殿之宽广。亦作“九间大殿”。

九阍虎豹,比喻凶残的权臣。同“九关虎豹”。

九回肠,形容回环往复的忧思。回肠:形容内心焦虑不安。

九合一匡,合:聚集。匡:救助,帮助,拯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省略语。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

九关虎豹,比喻凶残的权臣。

九故十亲,泛指亲戚朋友。

九鼎一丝,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九变十化,指变化多端。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凤引九雏,为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的吉兆。

愁肠九转,指重重忧愁萦绕心怀。

羿射九日,形容为民除害的英勇行为。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九鼎天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称王;称帝;王制;帝制

依照恩格斯关于国家政体、国家结构及各种相关的制度,中国古代君主制度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历史类型。一为君主制度原生形成,亦可称之为“宗法等级式君主政体”。夏、商、周的国家形态属于此类。二为中国君主制度的发展形态,亦可称之为“中央集权式君主政体”。秦汉以降的国家形态属于后者。此二类君主政体有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

作为守法等级式君主政体的成熟形态,西周政治制度及相应的社会体系最具典型意义;作为中央集权君主政体的成熟形态,唐宋政治制度的社会体系最具有典型意义。在此二种君主政体中有一种过渡式混合类型――即春秋战国时的国家形态。这种君主制度的历史类型的演变有其一定漫长的过程,其“君主”的政治内容和文化意蕴也有一个历史过程。(为方便叙述明了,此二种政体下文直接用“王制”以代替西周宗法等级式君主政体;“帝制”以代替中央集权式君主政体。)

如果按照国家三要素说(即:人口、领土、权威)来考察判断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无疑夏、商、周的国家结构中,明显地存在中央王朝与地方王国两个不同级别的具有国家或准国家性质的政权及君主。估且称之为“大邦”与“小邦”或“大邦君”与“小邦君”。在方国下常常还存在着更低一级的具有类国家属性的政治共同体,即属国、附庸和封邑。中央王朝的都邑叫做“天邑商”或“宗周”,而各封建邦国亦称“国”,最次等的封邑称为“家”。这种天下――国――家,天子――诸侯――大夫,形成金字塔式的多层次不同等级的“国家”。这种固定的政治体系为基础的国家,正是夏、商、周三代的守法等级式君主政体。以西周为例,周王是“天下”之“天子”、“天王”、“元首”、“王”,又是各封建诸侯王国的共主。各诸侯国几乎都是独立的王国。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这种认识一直为周朝所普遍认同,但与此同时,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君主之君主非我之君主。亦是一种普遍政治意识。

而在周室东迁以来,春秋战国时代,被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之时代,各诸侯国无视天子,纷纷逐鹿中原,称王、称帝。这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是“王制”向“帝制”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无数的征伐、兼并战争使“王制”一步步的削落,而“帝制”则逐渐露出端倪。

一、楚庄王问鼎

楚国在周朝建立初期一直是被视为“蛮夷”,子爵。公侯伯子男,如此低的爵位与楚国日益强盛的国势是不对称的。在得不到周天子的“礼遇”情况下,楚国只好自求。于是楚国国君便堂而皇之地自己称起“王”来。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威逼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六O六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在德不在鼎。”楚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二、魏惠王称王

魏国靠法家李悝变法,在各诸侯国中首先获得强势,抢得先机。亦首先觊觎“王位”。于公元前三三九年称王。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由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此次会盟与称王,开了战国新纪元。为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快拉开了序幕,同时,周天子也一降与之并列,撕去了“天下共同”最后的遮羞布。也为后继者纷纷称王、称帝铺下路径。

虽然,此次魏国依靠国势称王成功,但由于各国对魏国此举公然挑战“周天子”的地位而不满。所以,不久后魏国的称王遭到了齐、楚、赵、秦等诸国的报复。经过几次交手,魏王的气焰被众诸侯国之打压。于是开启了新的一轮称王运动。

三、齐、魏“徐州相王”

如前文,魏国在秦、齐、赵、楚等国的四面进攻下,数次失败,国力大降,不断遭到惨败。因而于公元前三三六年,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后”的建议。魏、韩二君会齐威王于东阿南,次年又会于鄄。魏、韩二君都戴着布冠,变服折节朝见齐威王。公元前三三四年,魏惠王又率领韩昭侯等,至齐之徐州朝见齐威王,并且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即所谓“会徐州相王”。

齐、魏二大国在“徐州相王”,使“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再次动摇。此行为又为他国所不能容忍。于是各国竞相加入称王运动。

四、秦惠文君称王

公元前三二六年秦“初腊,会龙门。”这年秦开始举行腊祭,并在龙门集会。龙门是黄河上游的神圣之地,传说为夏禹治水时所开凿。因此选择在龙门集会,有其特殊意义。次年四月,秦惠文君举行称王的仪式,按照齐、魏“会徐州相王”的先例,邀请魏、韩之君入秦朝见,推尊秦君为王,同时秦王也承认魏、韩二君的王号。最值得注意的是魏、韩二王还在当场为秦王驾御称王之车。如同当初魏惠王在逢泽之会的“夏车”。

此次秦惠文称王,只为效仿魏、齐相王。虽然秦暂时巩固与韩、魏之连横,且引来许多戎狄之君来朝。但与魏、齐称王一样,也为后来列国合纵,把矛头指向秦国埋下伏笔。

五、五国相王

秦惠文称王后不久,引来列国对秦之不满与担忧。当时,魏国国力衰退,无力独与秦争。为了报秦惠之称王,于是联合齐、赵、燕、中山五国,(加上魏国共五国)合纵以攻秦,以泄对秦称王之愤慨。于公元前三二三年发起“五国相王”。

此次“五国相王”,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对于打击秦国称王作为一边陲小国因变法而强大觊觎中原诸国之气焰还是起了一定作用。这样,战国时几个较强大的诸侯均已称“王”。楚国早在春秋时期已先自称王,魏、齐、秦、韩、赵、燕七大国先后称王,这样便产生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加上周王、中山国,中国疆土之上便因之出现九一“王”。

六、秦、齐称“帝”

战国中后期,各国都已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尊贵,于是秦相魏冉就采用秦齐并称为“帝”的策略而连横。“帝”原为上帝的称号,在古史传说中已成为德行比“王”更高一级的称号。因此魏冉用之作为秦、齐二强的最高称号。公元前二九O年秦昭王在宜阳建朝见之行宫,于公元前二八八年十月在宜阳自立为“西帝”,并派使者向齐跛腿ァ岸帝”之称号。

秦、齐二国的称帝,是战国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应对合纵的一种策略。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反而自降一格。为日后秦始皇称“始皇帝”铺好了道路。

简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称王”、“称帝”运动,一度使中国古代社会由“王制”走向“帝制”作了一系列的过渡准备。(作者单位:安顺学院)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7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

[3]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2.6

[4]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0

[5]童书业.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

[6]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

[7]张分田.中国帝王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九鼎天下范文第5篇

神州大地,不仅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而且是人类旅游发祥圣地。“人猿相揖别”,古猿走出森林。在地面上直立行走,便开始攀登高山峻岭,涉渡江河流溪。他们迫于生存,虽不是流连和欣赏美景的旅游,而是为生存所作的行路。却具有旅游的运动性――行的开始。它是人类与自然作斗争、认识世界、开发自然的最初途径。也是人类创造具有审美、愉悦意识的旅游的发端。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100多万年至几十万年前.栖息于东亚大陆时就留下了漫漫长路的“旅游”足迹。伏羲和女娲兄妹婚配可以说是人类为生存、繁衍而进行的一次神秘“旅游”。

史前的“旅游”,虽然依据神话传说.无不带上“神秘”的色彩,但神话是历史的影子。

史前的“旅游”就是行路、开创步履。女蜗为“补天”走过9999座山.蹬过9999条河,寻找五色石的行路:燧人氏为取火而去行路,发明了钻木取火;伏羲为繁衍人类而去行路.“教民嫁娶”;神农氏为繁荣农业生产而去行路,开创新生活……

-因此.史前的“旅游”(即行路)就是人类与自然作斗争,就是开发和改造自然,开创新生活。黄帝开启的文明旅游时代

从炎、黄、蚩尤到尧、舜、禹,再到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风尘仆仆的行走中凿山治水开道、勘定九州山河、种下文明基因。

轩辕黄帝是中国五千年旅行风尚的真正奠定者和引领者,他一生喜入名山之游,好与野兽为伍。在旅行中驯养家畜、传播农桑、寻找矿藏、开拓道路、理清山川水脉、点燃文明曙光,是华夏旅游文明最伟大的倡导者和播种者。

黄帝作为中国旅游文化的播种者和始祖。不仅在于探幽历险开创旅游的实践作用。而且还在于建设旅游的文化作用。也就是说,在探幽历险中他善于学习和探索,建立了华夏民族文化,是名符其实的造物主。安徽黄山古时称“黟山”,因是黄帝和容成、浮丘同游讲道的地方,故取名黄山。

相传黄帝去恒山游玩,偶然在海边结识了名叫“白泽”的神兽。该兽能说人话,尤其对天地间的鬼神怪物,了如指掌。于是,黄帝便令人记下白泽所说的1520种怪物,并绘成图。加以注释,告知其属下臣民。后来又将此博物图铸于黄帝宝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旅行,是中国旅游史上最早的旅游博物图。黄帝宝鼎也成为封建社会权力的象征和庙堂神器。

尧舜禹勘定九州山河之旅

尧帝在巡视中发明凿井技术、听取民间疾苦、迎娶姑射仙女,山西临汾姑射山至今仍存天下第一洞房、帝尧茅茨土阶等纪念地。

舜身体力行。常外出巡视江河。治理山川,开拓疆土。在舜践帝位39年的晚年。还巡狩南方,探险苍梧大地.终于打通了通向南方洞庭湖畔的道路。

大禹为了治水,曾南下会稽。“会聚计议”,治理洪水;东至海,日出之津;西至巫山之麓,西北至青海积石山,北上恒岳。禹旅途使用的交通工具车、船、橇、榫。直到今天都还是旅行的基本交通工具。

至于旅行必备的地图,尽管禹治水河伯献“河图”,羲王授“玉简”是神话故事,但时人对“地图”和度量大地路程的量器已有概念,禹在旅游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今天旅行导游图的开端。

禹将治水途中所见所闻。以及调查搜集到的各地奇异之风土人情、珍宝特产、地形地貌等,都以绘画形式记录下来,刻绘在特制的9只大宝鼎上,供人民观看学习。这九鼎上的有害生物、“鬼神精怪”图像告诫旅行者及早提防或躲避,实际上是旅行者极有用的最早旅行指南――导游图。

大禹九鼎从夏传到商。从商传到周,却逐渐失去了旅行指南的实际效用,被历代帝王珍藏在庙堂里,成为传国的庙堂神器――王权的象征。

后来。据传帮助禹治水的东夷族首领伯益,又将九鼎上的图案描摹下来。并据图释注说明文字。最后,九鼎湮没了,描摹下来的图也没有传下,但战国时代的文人却将说明图像的文字辑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古代地理典籍一《山海经》。

九鼎天下范文第6篇

2、西楼大佬后援团

3、老无所依协会

4、青春飞扬

5、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6、闺蜜四人不离不弃

7、神一般的四人小队

8、爱心总发动

9、九鼎书院

10、君临天下

11、群芳阁

12、家庭干部委员会

13、我的后宫

14、向日葵群

九鼎天下范文第7篇

1、活力倍增,动感十足。

2、天天运动,享受生活。

3、奔腾九天,如虎添翼。

4、时尚运动,显我个性。

5、一言九鼎,运动首选。

6、活力无限,快乐长久。

7、源于自信,成就未来。

8、运动活力,时尚演绎。

9、品质享受,持久运动。

10、青春如火,穿出自我。

11、时尚运动,盛行风靡。

12、三分运动,持久动力。

13、运动健美,快乐购想。

14、穿着时尚,运动有我。

15、十全九美,超越想象。

16、运动狂潮,活力长久。

17、舒服新潮,恒久运动。

18、运动时尚,久久相传。

19、玩出风格,穿出品位。

20、简约主义,完美运动。

21、九五至尊,王者体育。

22、活力无限,青春永久。

23、勇往直前,接受挑战。

24、三分运动,九分健康。

25、运动美丽,青春永驻。

26、快乐运动,激情相伴。

27、九九归衣,活力恒久。

28、勇冠三军,智搏九天。

29、武装到脚,魅力十足。

30、运动时尚,穿越梦想。

31、活力倍添,激情无限。

32、时尚运动,创意生活。

33、活得有型,玩得潇洒。

34、挑战无极限,活力到永久。

35、朝气天天现,活力翻一番。

36、青春有活力,飘逸洒天下。

37、时尚运动衫,活力无极限。

38、运动和活力,恒久到永远。

39、时尚运动,方显男儿本色。

40、运动有活力,快乐到永久。

41、年轻无极限,运动我精彩。

42、上九天揽月,攀登九重天。

43、男女齐运动,健康添活力。

44、品质好生活,运动乐翻天。

45、衫衫有我爱,健康好运动。()

46、时尚身上穿,健康到永久。

47、得九得健康,活力新主张。

48、运动的九州,活力更持久。

九鼎天下范文第8篇

中国古代饮食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是从“饮德食和”进达“政通人和”;从“食艺调谐”进达“天人之和”。饮食不仅关乎人类生存,还与社会发展、国泰民安休戚相关。历史表明,中国饮食及器具的发展与繁荣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饮食器具作为人类调制饮食的工具载体,是人类饮食文明各个发展阶段的一大标记。古代的食器、饮器、饮具,有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锡器、漆器、瓷器、竹器、木器、玻璃器、石器、玉器等十余类。它们的出现,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艺水平。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种饮食器具的用途、质地、形制及其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的考察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

本篇向读者展示的是各地出土的一些陶器和青铜器。

从新石器时期开始,我国人民普遍使用陶器作为饮食器,这些陶器一般在风格优美的暗红或棕色底子上,饰有螺旋纹、鱼纹、蛙纹、方格纹等,这些图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绘画作品。

仰韶时期的河南陶器,造型优美图案细致,色彩淡雅丰富,不愧为一种文明发展到顶峰之作。

青铜饮食器具中的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文献记载,夏禹以九州方国所献之金铸成九鼎,以作为奴隶制王朝陶象征和天下大一统的标志。此后,它还以其形制庄重、纹饰精美而成为商周时期标志贵族身份和权力最重要的一种礼器。

商代妇女扁足方鼎,装饰题材为中国独有的雷纹,象征雷电或暴风雨云。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艺术到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纹饰,无不表明中国历代饮食器具在讲求实用的同时,始终刻意追求美食、美器的和谐统一。

古代饮具:有鼎、鬲、甑、釜、镬、灶等。这几种炊具都有青铜与陶土制作的。鼎、鬲和镬大概是用于煮和炖的;甑和釜是用于蒸食用的。

古代保存与贮藏器:这是用于贮藏粮食和腌制食品的器具,主要是用陶做的,多为瓮罐。一般认为青铜容器不以此为主要用途,只有若干酒器和水器也可能作保存与贮藏用。

古代盛食器:这一类器皿是用于盛饭食和肉食蔬菜的,主要有箸筷、勺子。值得一提的是盛饭盛菜的器皿,其形状与原料都很复杂,有青铜、陶土和编篮几种材料制成。其中的鬲,可说是盛肉食用的最重要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