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掩耳盗铃寓意

掩耳盗铃寓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掩耳盗铃寓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掩耳盗铃寓意范文第1篇

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我的设想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感知寓意,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这则寓言时,当学生自读课文后,一双双小手就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同学们好思、好问、乐于表达的积极性,令我欣慰。就在我准备指名交流之际,黄琪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抢先发言:“老师,这个偷铃铛的人方法不对。”我暗自高兴,他读懂了课文,体会到小偷方法上的错误。可我还未对他的阅读感受给予评价,他又拿着语文书匆匆跑到我面前,用小手指着书上的插图对我说:“他应该把铃铛中间的东西抓住,铃铛就不会发出声音了。”“对!”樊煜之同学也情不自禁地应和着,“中间的东西和外面的盖子不碰撞就没有声音了。”樊煜之的话刚落音,范伟同学又抢着说:“这样也行。”同学们的目光又齐刷刷地投向了范伟,让我这个平等中的首席也只好聆听了。只见范伟用手比划着说:“用东西轻轻地把铃铛包住,再偷,别人就不会发现。”“我也有一种方法,就是刮风的晚上,铃铛被风吹得丁零丁零地响,这时去偷,别人也不会发觉的。”孙蔚同学津津乐道地说出了自己的妙计。“我还有一种方法……”哎呀,都是为小偷出谋划策的!我想:这样探讨下去虽然也能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但毕竟想的是歪门邪道,不能提倡。应该撇开这个话题,否则,这节课教学将要游离于文本之外,将要与正确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但是,如果生硬地打断话题,探讨兴趣正浓的同学一定会感到扫兴、颓丧。怎么办呢?此时,一向缺少幽默感的我,不知哪来的灵性,诙谐了一句:“哟,原来你们这些家伙也想‘偷铃铛’。你们的办法再高明,也逃脱不了我这个‘警长’锐利的眼睛。”同学们哄堂大笑。“和你们这些‘神偷’相比。”我指着书上的插图说,“这个家伙算是蠢货了。”这时,田涓同学说:“我知道这个人愚蠢在什么地方……”同学们的思路终于又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又热烈地交流起来。

【反思】

掩耳盗铃寓意范文第2篇

“心灵相通”1、主持人请各区选派一对选手上台(最好1男1女为1对),助手预先准备好写有成语的白纸(有几对选手,就准备几张)。2、主持人讲解游戏规则,告知由男士先看白纸上的成语,再用形体语言表达给女士看,女士猜出这个成语即为获胜。强调:男士只准做动作,不准出声;女士最多猜两个成语,两个都不对,遭淘汰。3、主持人请第一对选手中的女士面对墙壁站立,助手打开白纸,把成语展示给男士和观众看。4、主持人请男士向女士表演他所看到的成语,若猜对,请这对选手站到主持人的左侧;若猜错,则站到主持人的右侧。第二对、第三对、……,依序进行。5、主持人宣布获胜者,并请课长颁发纪念品。6、备选四字成语举例:龙飞凤舞、狗急跳墙、猛虎下山、饿虎扑食、螳螂捕蝉、眉目传情、暗送秋波、望穿秋水、昂首阔步、掩耳盗铃。

“指鹿为马”1、主持人挑选8名擅长表演的选手上台(最好是4男4女)。2、主持人讲解游戏规则:先由助手表演一套动作(有特定寓意,比如背老人过小河)给第一位选手看;第一位选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动作表演给第二位选手看;第二位选手再表演给第三位看,……最后是第七位选手表演给第八位选手看。3、主持人先问第八位选手:你看到的动作寓意什么?再问第七位、第六位、……第一位。4、主持人讲解此游戏的寓意,接着指出在日常交往中,沟通不足经常会导致错误理解对方的意思。所以,要加强沟通技能的学习。5、注意事项:在助手表演动作给第一位选手看时,其他选手须面墙站立;第一位表演给第二位看时,其他选手仍须面墙站立;直到最后一位。另外,动作每人只准表演一次。

“即席联诗”(可换为歌词)1、主持人宣布以区为单位,比赛联唐诗宋词。2、主持人讲解游戏规则:由主持人先读出两句含特定字眼的诗词,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含“月”字)。接着,各区按照指定的顺序,迅速联上两句也含该字眼的诗或词。若有停顿,主持人与观众一起喊“5、4、3、2、1”倒计时,完毕后仍联不上者,遭淘汰。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区获胜。3、主持人宣布获胜的区,请区主任上台领奖。4、注意事项:两句诗词限唐诗宋词。

“绘画高手大赛”1、主持人请每区派一名选手上台。2、主持人讲解游戏规则:选手蒙上眼睛,在白板上画自己的脸谱,限时两分钟;本区观众可以提示,其他区观众可以扰乱。3、助手给选手眼睛蒙上布条,领到白板前;主持人下达开始的口令,并计时。时间一到,停止绘画,解除布条。4、主持人请观众评议“最佳脸谱”。5、主持人宣布获胜者,请课长颁奖。6、注意事项:预先备好干净的布条。

掩耳盗铃寓意范文第3篇

《守株待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感知兔子撞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二、说课时目标:

1.认识《守株待兔》里的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看图复述故事。

3、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懂得不能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懂得不劳而获是一种幻想。

三、说教学想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四点想法:字词教学扎实有效;情境对话领会寓意;复述故事内化语言;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先说说字词教学扎实有效。本课中要认识只有的6个生字,且字形都较简单,很好记,读音上只有“窜”“撞”“桩”相对难读一些,因此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办法。在检查学生通读课文的情况时随机融进字词教学。词语的理解根据各词语的特点采用看动画说话理解(如:窜出来 守株待兔),情境理解(如:乐滋滋、从此),看图理解(如:锄头 )等多种方法帮助理解。寓意的领会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讨论种田人的希望能不能实现来体会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再创设交际情境,师生模拟对话。师演种田人,引导学生说出希望对种田人说的话,以此来达到对寓意的领会理解。为了降低复述的难度,我为学生提供了故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插图和句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一种帮助进行复述练习,体现了“不同学生不同要求”。最后是拓展了解其他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实现 “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动画导入,初步感知

1、播放动画,要求:仔细看,认真听,等会儿要出题考大家的。

2、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教学生字:“守”,范写“守”

3、猜一猜题目意思。随机引导理解“株”,教学“树桩”

【动画导入既能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最快的了解故事大意,还能帮助初步理解“守株待兔”的表面意思。】

第二、通读课文,读懂读好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理解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学习词语:窜出来 撞

重点理解“窜出来”:

(1)“窜”是什么偏旁?穴字头表示跟洞穴有关。“窜”愿意是指老鼠受到惊吓逃窜到洞里。

(2)课文中说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是什么样子呀?我们跟着种田人一起去看一看。(课件演示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的动画)你们注意看

A这只野兔怎么样的从树林里跑出来?出示句式:一只野兔 地从树林里跑出来。

B猜一猜:当时可能发生什么事了?

C小结: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飞快地、很紧张、很慌乱地跑就是“窜”。

D读好词语

【让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的表达训练中,内化语言。同时在朗读中,在说话中,在情境中学字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有效的。】

2、自由读

3、 齐读

(二)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

(1)引导抓“急忙 白捡 又肥又大”读好句子。

重点理解:“白捡”从这句话中的哪儿也可以看出是白捡(板书:白捡)(没花一点儿力气 不费吹灰之力。

小结:没花一点力气,就得到了又肥又大的野兔,就叫——白捡 ,也叫——板书:“不劳而获”)

(2)指导朗读: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面对这不劳而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乐滋滋。)“乐滋滋”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带着高兴的神情一起乐滋滋的读一读这句话吧。

【在朗读中感受词语的意思,在表演中体会的词语的情趣。沟通课内外拓展积累语言。】

2、这个乐滋滋的种田人还有一个更美的想法呢。课件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1)指导朗读。(读时强调‘每天’)

(2)引导感悟:你觉得种田人的希望能实现吗?(不会)也许几十天以后会再次发生,也许几十年以后会再发生,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发生。就算会发生,也不可能都在同一个地点。像这样不经常的,很少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意外、偶尔、偶然。)板书:偶然 认读该词

【在讨论中,在点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为寓意的领会做好铺垫。】

(三)第三自然段。

1、这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可是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完之后划出有关语句。注意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课件出示句子: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在树桩上。

(1)齐读句子。学习词语:从此 锄头

理解“从此”:是指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丢下了锄头?

看图理解“锄头”

(2)从此,他丢下了锄头再也不干活了。谁再来读这句话?体会“整天”。齐读句子。

3、同学们,你们瞧!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呀,不干活了。当别人在地里浇水施肥时,他在守株待兔;别人在地里拔草捉虫时,他在守株待兔;当别人的庄稼大丰收的时候,他还在——?(生接:守株待兔。)

【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种田人的希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4、他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1)这个种田人野兔没有等着,庄稼却全完了,也就是说什么也没有“获”,用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出示词语,认读:一无所获,一无所得

(2)如果说连毫毛这样细小轻微的东西都没有收获,这又可以叫做——出示词语,认读:毫无所获、毫无所得

【引导从事件的结果中体会想要不劳而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第三、齐读全文,总结寓意

1、齐读全文

2、想象说话:课文学完了,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些什么?出示句式:我想对种田人说:

(创设交际情境,师生模拟对话。师演种田人)

3、小结:同学们你们这么一说我知道了,这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要想有收获,不能*运气。我呀,现在就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去。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也希望你们把我的事讲给别人听,让他们可千万别学我呀!

【在情境表演中,引导学生把领会到的寓意以劝告种田人的形式表达出来。由于是给别人以劝告,学生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效果较好。】

第四、复述故事,积累语言

1、可以借助课件上的三幅插图和关键词语复述,也可以根据课件上的句式简要复述。

2、学生自由准备

3、指名复述

4、同桌复述。

【为学生提供故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插图和句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一种形式帮助进行复述练习,体现了“不同学生不同要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内化了语言。】

第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像守株待兔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道理的文章,我们称它为——寓言。(板书:寓言)我们中国流传着许多寓言故事。(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瞧,这是什么故事?(课件出示,认读:刻舟求剑、亡羊补牢、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2、推荐阅读《伊索寓言》《中华寓言故事》等书,准备召开寓言故事会。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帮助学生拓展了解其他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实现了“教学不局限在课堂”。】

第六、观察分析,指导书写

1、出示 “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掩耳盗铃寓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204

1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有效的阅读教学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那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在40分钟的有限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在我们研究的“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中,从阅读教学策略上,我们探索了群文阅读、单元整组、课文整合等方式,从备课方面首先进行研究,践行“备课备课,不备一课”的指导思想,对整个教材的体系进行分析,找准内容分布和知识训练点,实践点,拓展点,使我们对阅读教学有全局意识,并根据课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作出教学顺序的合理整合,补充,延伸,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有效的时间内有效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真正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2 教材分析

《寓言两则》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这两则寓言是由“水滴石穿”和“守株待兔”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课文短小精辟,寓意深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生动有趣,浅显明白,是学生积累语言,锻炼思维的好教材。

通常教师的教学程序是两个成语故事分别占一个课时,各自在先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寓意,最后将成语与生活联系加以运用。然而,引起笔者关注的是编者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两个寓言故事编排在一起,两则寓言有没有联系点?如果有,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需要有怎样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反复地解读教材中,这些疑问逐一豁然开朗。两则寓言虽然各有各自深刻的道理,但细细一琢磨,在内容上又有一些关联:“水滴石穿”中的小水滴凭借着持之以恒,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可同样是定好目标(“希望一只接一只的野兔撞死在这里”),“守株待兔”中持之以恒“天天坐在大树旁等待”的农夫确是一无所获,这是为什么?抓住两则寓言的矛盾处设疑,推动学生自疑,自思,自悟,让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对比中、感悟中产生碰撞,进而读懂寓言。

3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由低段升入中段学习,从知识的衔接来说,学生们在二年级接触过寓言,同时由于学生们通过媒体电视,书刊等也有阅读过寓言的经验,他们很喜欢听、看、说寓言故事,有的同学已经阅读过这两则,因此,对故事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体会到寓言的表层意思,只要联系重点的语句进一步引导,学生就能明白两个故事的深意。

4 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嫌”“只是”“一滴又一滴”“一年又一年”“竟”“天天”等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②运用被字句、把字句的句式概括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③在读、疑、议、思、悟的过程中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5 教学重难点

①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的品、读训练。

②联系两则寓言的关联点,结合故事的内容谈自己的疑、议、思、悟,在同与不同中深入理解寓意。

6 教学过程

6.1 激趣导入

①成语猜猜猜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益智游戏“成语猜猜猜”。老师会出示一些词语,看看哪些同学能根据这些提示词迅速猜出相应的成语,好吗?(依次出示“耳朵”“铃声”“掩住”“被捉”等词语,看那些同学在最少的词语提示下猜出“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可以进行三、四个这样的成语游戏。)

②除了刚才游戏中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呢?(请生相互交流,师相机点拨成语的形成是来自神话传说还是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导入,一方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展示积累的成语,获得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成就感,同时在老师的顺势点拨中,扩大学生对成语形成途径的一个了解。】

6.2 揭示课题

我们积累了这么多成语,很多来自寓言故事,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大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 寓言两则(板书课题)

6.3 学习《水滴石穿》

6.3.1 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第一则故事,边读边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被”字句试着来说吗?谁又能用“把”字句来说说?

②谁还能用更短的四字词来概括吗?――“水滴石穿”(也可以是“滴水穿石”)

③瞧!短短的四个字中包含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水滴、石阶,还能看到故事的经过与结果。成语的意思我们一目了然,可它蕴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呢?要揭开这个答案,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

【设计意图:借助概括课文内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掌握“被”字句、“把”字句的运用方法及成语的表层意思,在具体的概括中使学生得意。】

6.3.2 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①请同学们把描写水滴和石阶的语言用笔勾画出来,读一读,思考: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石阶?什么样的水滴?(生自读勾画)

②交流体会

抽生谈看到了什么样的石阶?(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从哪些语句中看到的?(指导读石阶说的两处语言来谈体会。)

你能读出石阶说这话的心态、神态吗?

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水滴呢?(自信、有目标)

读水滴说的话,边读边体会水滴的自信。

水滴成功了吗?她是怎样成功的?(抓住“一滴又一滴”、“一年又一年”体会水滴的持之以恒。)

分角色朗读“石阶”和“水滴”的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读文、勾画、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贯穿于学文中,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并在交流体会的过程中,把书上的文字读出味,读出境,并有机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法得能。】

6.3.3 拓展延伸,小结课文

①有目标,有自信的小水滴凭着自己的努力,持之以恒,终获成功,由此也引出了一句富有哲理的歇后语: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到这里,你们明白“水滴石穿”真正的意思了吗?说说吧!

②在我们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具有水滴精神的人!(举例)结合他们的故事,你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吗?(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设计意图:扩展了解关于水滴石穿的歇后语,一是知识的延伸,二是丰富学生词句的积累;交流感受,既是对整个故事寓意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读文有感的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学生通过延伸积累,积淀语言、语感,并将之内化为,做到脱口而出的表达,这一过程实现学生得言。】

6.4 学习《守株待兔》

可也有这样一个人,他也有目标,也持之以恒,最终却一无所获,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齐读课文《守株待兔》。(板书)

①文中有一句话可以解释“守株待兔”,你能找到并勾出来吗?(从此以后,他再也不种田了,天天坐在那棵大树桩旁等待……)

“他”指的是谁?(农夫)他守在哪儿?(树桩旁――“株”)为什么守?(希望野兔撞死在这里)为了这个目标,农夫是怎样做的?(天天守在这里)

这天天守不容易呀:烈日下,农夫头顶着骄阳的炙烤等待着;大雨中,农夫在雨水的浸泡中等待着;别的农夫插秧种田时,他等待在树桩旁,别的农夫施肥除草时,他还坐在树桩旁等待,别的农夫喜获丰收时,可怜的农夫却一无所获。

②农夫究竟错在哪里呢?联系以下内容评一评:

*可以联系文中的语句谈谈

*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

*可以联系农夫的本职工作谈谈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自己的认识,相互启发。在联系文中语句谈时抓住“竟”体会兔子的死是意外,农夫的心理活动“一点力气没花”体会农夫的“不劳而获”心态,从而认识到农夫的心态错了。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天上不会掉馅饼,坐享其成的想法错了。

――联系农夫的本职工作,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干好农活,但他却丢下锄头,寻思等野兔,目标定位错了,目标错了,哪怕再花功夫,也只能与目标越来越远。

……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多个角度学会思考,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与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理解寓意。】

6.5 总结全文,感悟升华

两个故事学完了,“水滴石穿”的故事成为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千古佳话,而只想“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农夫成为了千古笑谈,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结合感悟,表达自己的看法,升华思想认识,使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具有生活意义。】

聪明的你们,会学习谁呢?

7 板书设计

[ 23寓言两则

水滴石穿 守株待兔

持之以恒 不劳而获

千古佳话 千古笑谈

掩耳盗铃寓意范文第5篇

一、以内容丰富的成语故事激发幼儿口语表达的愿望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都特别爱听故事,且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对成语故事产生了兴趣,开始喜欢听成语故事了,而许多成语都来自于一些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传奇,这些故事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寓意深刻。选择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成语故事,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具、结合声情并茂的讲述、丰富的肢体语言能激发幼儿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从而聚精会神地去倾听,使他们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性联想得到充分的调动。如:“井底之蛙、狐假虎威、对牛弹琴、惊弓之鸟”等与动物相关的成语故事内容;如:“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等有名的历史成语故事以及一些易于理解接受的、和实际生活接近的成语进行教学。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兴趣浓厚,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成语故事不仅可以扩充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语言的内容,更能激发幼儿口语表达的兴趣。

二、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1、教师可以采用音乐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学习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为了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兴趣,更好地叙述故事内容,一开始以音乐导入,吸引了幼儿,以“听音乐来讲这个故事”,把音乐和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幼儿听得特别认真,当听到第二段时,小朋友的表情发生了变化,有害怕的,紧张的,还有身体抱成一团的……到了第三段幼儿的表情又恢复了刚才的平静,欣赏完配乐故事后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当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故事中的老虎和狐狸吗,为什么?”时,幼儿发言特别踊跃,有人说:“我喜欢狐狸,它很狡猾但是也很聪明……”还有人说:“我不喜欢老虎,因为它太笨了……”接着,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着狐狸和老虎之间的对话和较量,孩子们都能积极投入,在联想故事中的相关情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二遍让幼儿分段欣赏,让幼儿通过看图谱一边欣赏音乐一边模仿狐狸和老虎的动物形象,通过表演来感知两个动物的个性特点,幼儿分组模仿老虎翻越高山、走过小桥、跨过小沟等动作。让幼儿的参与兴趣为百分百,从而也让幼儿在说说玩玩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第三部分让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请幼儿扮演狐狸、老虎、等其它动物,幼儿兴趣异常浓厚,在音乐游戏中自由表演,大胆表述。

2、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在充分理解成语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完整的叙述故事内容,正确的理解故事含义,积极的表达个人想法。如学习成语"盲人摸象"。先进行游戏:我请几名幼儿上来扮演盲人,然后再拿出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体,请他们摸一摸。在幼儿摸的时候,我让他们摸的部位是不同的,结果他们在说摸到什么的时候,他们说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于是我就提问幼儿:"为什么他们说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他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导入,对幼儿的印象特别的深刻,而且活动中,幼儿们活动的氛围特别的浓厚。于是我再让幼儿们通过看看、听听、说说成语故事内容,在理解成语故事的意义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让幼儿明白观察事物、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的道理。

3、为避免在成语教学的过程出现枯燥无味的现象,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进行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这些视频有个直观、生动的画面。在这些生动有趣、色彩艳丽的动画中轻松地理解成语所蕴涵的意义,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老师也能事半功倍。如学习成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幼儿对螳螂和蝉是什么很好奇,教师先播放这个成语故事的视频,让幼儿对螳螂、蝉和黄雀都有了直观正确的认识。接着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使幼儿感知动物的食物链现象,同时了解生态平衡的浅显道理,使幼儿明白食物链的概念以及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运用谈话的形式让幼儿说说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哪些是朋友,哪些是天敌的关系,让孩子在看中学、学中说、说中议的教法,最大限度的去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大班幼儿在理解故事意义的基础上学会小组交流,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探讨。

此外,成语故事的学习还可以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孩子来说,生活是最好的学习契机,在一日活动中随机渗透学习成语,对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掩耳盗铃寓意范文第6篇

当前,幼儿园的文学教育观正在变革中,教师们的认识尚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案例中教师们的不同观点涉及对文学教育和阅读活动的根本认识问题:第一,文学作品具有怎样的道德价值?第二,幼儿阅读故事会产生怎样的审美反应,阅读活动应如何发挥文学故事的道德价值?第三,教师在幼儿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提供怎样的支持,宜以怎样的方式引导幼儿开展文学阅读活动?只有弄清楚以上问题,“教师提问是否合适”的争议才有可能得出合理的结果。

幼儿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功能是什么?在我国,传统的文学教育观将文学视为一种道德教育工具,视文学作品为容纳各种道德规则的“盒子”,视文学教育的过程为打开容器向儿童灌输道德规则的过程。

“读者反应论”则是一种新的阅读教育观(包括文学作品阅读观),代表人物斯坦利·费什提出阅读不是理解的艺术,而是建构的艺术,即读者创造了文本的意义;另一代表人物罗森布莱特则认为,应该更加注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与想法。总之,在“读者反应论”看来,阅读是一个反复理解、动态、发展的过程,幼儿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经验重构的过程。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道德问题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而由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道德情境可使幼儿获得道德体验,在具体情境下丰富幼儿的道德认知结构。文学作品并不旨在传授道德知识,而只为幼儿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文学作品不是给幼儿一个道德的果实,而是向幼儿播种一颗道德的种子,并且,这颗种子会生长、发芽、结果。因此,在开展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幼儿的解读,而要给幼儿更多的空间,以引导他们自己感悟和体会。就本案例而言,很多教师将《狐狸和乌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鞭挞狐狸的狡猾”上,这种认为应引导幼儿认识“欺骗”是一种恶行的观点还是源于将文学作品视作“道德盒子”。事实上,《狐狸和乌鸦》的主旨并非在倡导惩恶扬善的主题上,而是教儿童学会思考,它有两个鲜明的寓意:一是乌鸦爱慕虚荣,是虚荣心给了狐狸可乘之机;二是生活中要时刻当心像狐狸这样居心叵测、不择手段的人。对成人来说,也许第一个寓意更有意义,以引导人们反省人性的弱点;对幼儿来说,也许第二个寓意更有意义,即重点引导幼儿识别现实生活中像狐狸一样花言巧语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会诱惑人们上当受骗。因此,教师在组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活动时,与其把重点放在要求幼儿讨论“乌鸦为什么会上当”这一问题上,不如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讨论“乌鸦怎样才能不上当”这一问题上。

幼儿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产生怎样的审美反应?一般来说,教师组织文学作品阅读活动需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要加强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即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风格等;二是要力求把握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水平和审美反应。相比较而言,后者的难度更大。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反应取决于其认知经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其文学阅读能力、审美趣味等因素。幼儿在阅读中的反应不同于成人。例如,阅读安徒生的童话《豌豆上的公主》时,当成人在讨论这篇童话是否具有教育价值时,孩子们却对童话中描述的二十层垫子所体现出来的游戏色彩产生了兴趣。那么,阅读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时幼儿的兴奋点会是在哪里呢?很多幼儿感兴趣的正是狐狸千方百计欺骗乌鸦的情节,很多幼儿可能喜欢狐狸的“聪明”,但“喜欢”的是其游戏性而非“撒谎”本身。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们认为,本案例中教师担心孩子们会受“坏”狐狸的影响也许是多虑了,其实幼儿最擅长的恰恰是假扮游戏,他们是能够在游戏和现实中作自由转换的。自古以来,“官兵捉强盗”的游戏一直上演着,但又有多少孩子因扮演强盗而发展为小偷了呢?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集体导向与氛围,以强有力地影响儿童的感受,使其对故事中的角色有正确的态度和评判。

幼儿园中如何进行寓言故事教学呢?幼儿理解寓言故事存在怎样的困难?需要教师搭建怎样的支架?一般宜采用哪些策略?

(一)寓言故事教学重在锻炼思维能力,而非锻炼想象能力。在本案例中,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讨论进一步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样的目标定位是否合适呢?

相对于传统文学教育观强调单一、刻板的解读,如今人们提倡通过文学作品阅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阅读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所以作品的文体特征不可忽视,如儿歌教学绝对不同于童话教学,散文教学绝对不同于故事教学。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宜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寓言是蕴含深刻含义的虚构故事,既有故事性,又蕴含哲理;寓言不像童话那样注重趣味性描写,而是重在浓缩生活智慧,理性色彩较浓厚,对幼儿来说突出的价值是思维训练与哲理教育。正如《掩耳盗铃》重在引导人们不要自欺欺人,而非描述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愚公移山》阐释的是“贵在坚持”的道理,而非描述愚公一家的家庭生活其乐融融。在《狐狸和乌鸦》的阅读活动中,如果一味引导幼儿想象“狐狸是如何耍花招的”甚至“狐狸的孩子饥寒交迫,狐狸被迫去想尽办法找吃的”,或者引导幼儿展开“食物链中狐狸就是吃小动物的”之类的发散思维,就偏离了寓言故事的核心教育功能,可谓南辕北辙。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发讨论。新的阅读理论将阅读活动看作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特别注重通过讨论激活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引发读者积极主动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从而不断拓展和提升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寓言蕴含的哲理不是轻易可以捕捉到的,而引发幼儿讨论能促使幼儿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不断修正或丰富自己的认识,从而不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狐狸和乌鸦》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宜引导幼儿思考以下问题:乌鸦为什么会上当?乌鸦的羽毛真的比麻雀漂亮吗?乌鸦的歌声真的比麻雀好听吗?怎样做才不至于上狐狸的当?幼儿通过讨论,既可有效增强同伴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可大大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掩耳盗铃寓意范文第7篇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渴求度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国家地位、满足人才需求,我国逐渐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随着教育界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阅读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通过实践更加正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生活。文章以义务教育课程语文S版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为例,阐述了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分析了阅读教学中的生活体验方法。

关键词 阅读教学;生活体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44-02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国家未来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老师直接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教育,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那么阅读教学方式的应用也就成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阅读教学方式将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小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丰富情感、体验生活。目前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发展,本文以语文S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为例,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使其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

1.还原教学文本。就是将教材的文本知识还原为学生可以感受到和触摸到的形象世界,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老师直接将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感受和体会。例如,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材中《美丽的规则》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问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每天上学交通拥堵的现象和交通事故的情况,首先在上课前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经历的交通拥堵事例,乘车所耗费的时间;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交通道路的行车线,包括人行道、车行道、单行道、双行道,让学生分别扮演行驶车辆,按照正确的交通规则行驶;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引发的交通事故,回归课文中所讲述的内容——大家在去看企鹅的路中虽然堵车情况严重,但是并没有任何违反规则的情况出现。通过将阅读教材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将教学内容还原成生活情境,对小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教育,体验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的美德。

2.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小学生经历的情感世界和社会阅历较少,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完全放任小学生自己去体会这样的社会知识,不仅会造成情感的欠缺,还有可能导致理解的误差,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对学生起着正确引导教学的作用,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例如,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海上英魂》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邓世昌的伟大牺牲,小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能完全理解战争情感,尤其是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的了解并不成熟,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首先带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带领同学一起朗读,学生通过情感的理解来了解教材内容;然后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进行教学分析,营造良好的意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中所讲述的世界。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在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能够丰富内心情感,体验教材中邓世昌的伟大精神,产生崇敬之情。

3.教师感染走进文本。小学生的自我理解和学习能力不够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老师的感染,所以老师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感染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知识,包括情感朗诵、教学扮演等各种方式都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引进教材学习中。如上述中所提到的《海上英魂》的教学,老师通过富有情感地朗诵带领学生走入课文中所讲述的世界,体会战争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丰富情感。

二、阅读教学中生活体验的方法

1.在行动中体会生活。教材来源于生活,语文阅读教材对生活的情感和内涵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忽视教材中做的内容,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做的内容。例如,课文《心中的那盏灯》主要讲述了贫穷的父亲为孩子做灯笼的事情,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满足儿子的需求,用冰给孩子做灯笼,这种父爱情感的表达可能没有用过多的言语表达,但是通过这种行动可以更好地体现父爱的伟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讲讲平常生活中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比如说冬天出门时总是默默为自己拿上衣服、为自己买礼物等。通过这些父爱来思考自己对父亲所做的事情,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回家后努力为父亲做些事情,这就是教学最好的作用。

2.通过说和写的结合来体验生活。说就是真实地反映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写一方面可以对原文进行续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记录生活中的事情,通过说与写的结合来更好地体验生活和丰富情感。例如,《秋天的怀恋》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瘫痪后对母亲的怒骂和暴躁,但是母亲一直默默付出的过程,这种母爱的表达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现在小学生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母亲对孩子要求都尽可能地满足,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讲述母亲为自己付出的事情,自己发脾气时母亲的表现,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述让他们更加真实地体会这种情感,并且将这些事情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更好地珍惜母亲对自己的付出。

3.通过表演体验生活。小学生的情感理解和知识学习的能力不高,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掌握知识。例如,寓言故事《掩耳盗铃》通过讲述捂住自己的耳朵来欺骗自己没有声音,通常用来说明自欺欺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把故事情节通过表演的形式更形象地呈现,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故事寓意,教导学生在生活中不要自欺欺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问题,并且及时地改正。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情感知识的丰富,对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基础,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而阅读教学是将知识与生活更好地结合,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更好地掌握知识。笔者提出,语文教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将抽象的生活具体化,学生通过具体的教材和教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体验生活、丰富情感。目前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还不够广泛,要想将教学更好地回归生活,还需要对阅读教学进一步地推广。

参考文献:

[1]邓会平.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生活体验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8(25):289.

[2]蒲梅.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体验之管见[J].学周刊A版,2010,(11):69.

[3]张忠明.例谈阅读教学中学生生活体验的唤醒[J].语文建设,2005,14(7):36-37.

[4]欧阳根.阅读教学下的反思性学习[J].师道:教研,2012,2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