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文新见解

论文新见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论文新见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新见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素材 时代感 课外摘抄 有序训练

一、高考作文的时代性特点

高考作文始终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中之重,纵观高考作文,时代感是它的显著特点。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人才选拔性考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高考作文题的价值性就体现在这一点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作文题,应该是一个个反映时代特点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了时代世相。也可以说,高考作文反映一种引导当代青年关注时事、社会、民生的新导向。

以福建高考作文为例,从2008年的情景作文“果汁、咖啡、矿泉水三种饮料的选择”到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摇 ?摇?摇?摇”,再到2010“作家格林兄弟的故事”,每一年的题目总能让人找到与当时社会热点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现象背后的原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道德中那些美好的部分,凸显传统文化的软实力。这,也是新时代高考高分作文写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

二、高中学生积累的现状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学算是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头疼的事。怎样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又最不容易找到答案的课题。时间紧,任务重,语文学科在各学科中处在艰难的狭小空间。作文,更是横亘在学生心间的一个坎,渴望作文得高分,又不想花太多时间在积累和阅读上,这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共同心理。积累贫乏,语言干涩,内容单薄是高中生作文中的共病。在学生的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出现频率较高的事例有:司马迁写《史记》,韩信忍胯下之耻,苏武牧羊……近年来“感动中国”的人物,如丛飞、邰丽华等。这些素材用得太多太滥,学生写起来到处贴标签,生搬硬套,没有灵感。那么,怎样使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多样呢?怎样让学生对素材积累感兴趣?这是我面临的困惑。

三、激发兴趣,开展必要有序的摘抄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是有机结合的。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大量的阅读训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读书摘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积累资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写作素材积累的主要来源,更是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制胜法宝。

(一)准备阶段:拓宽生活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朗读品味经典文段,如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中的片段,同时向学生推荐几台评论性强的电视节目,如辽宁卫视的《老梁说天下》、江西卫视的《杂志天下》和中央电视台的励志节目《开讲啦》等。这些节目有的以独到的见解谈论历史秘辛社会和文化漫游;有的通过主持人阅读杂志的方式,传播具有流行意义的讯息;有的邀请演讲嘉宾,分享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等。这些节目都富有鲜活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当学生在枯燥的生活中关注这些有时代讯息的内容时,不仅能看到浓缩的现实百相,更多面地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更能在评论中融入思考和辨析。为了让学生更有投入感,还开展了“读书经验交流会”“热点专题”等活动。

(二)实施阶段:读书摘抄的设计和要求是定题、定量、定形式。

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热点,这些热点在报纸新闻中并不少见,也泛如烟海。怎样指导学生有序摘抄呢?每周末,我对摘录的内容和形式都做统一的要求,由老师提供一个周热点事件,先让学生通过读报或上网阅读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该热点事件,并写上针对该事件的评论。要求:摘文的总思路是先叙后议;在评论过程中,要分出不同的角度或观点;学生要对所摘抄的主题做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寻求和主题相似的或相反的事件一个,也可以是相关的名言(或警句、格言、俗语、成语)若干句。

例如:热点事件概述: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评论1:在路口凑够一拨就闯红灯的,主要是从众心理。反正法不责众,只要有人带头,就不怕。绝大多数中国人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傻了,每个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

评论2:是对“规则”的集体漠视。在生活中很常见,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是现实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守规矩的人往往吃亏,不守规矩的人反而获利。守规矩不是“聪明”的做法。

同题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莱蒙特

2.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版法》

学生在摘抄中了解了发生在当下的热点事件,养成了在生活中关注时事,尤其是关注社会热点、文化事件的习惯,为议论文写作积累了鲜活的材料。他们在摘抄中,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锤炼了思想,逐步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为下笔时文思泉涌,意到笔随,提高写作水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总结阶段:读书摘抄内容的整理。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时时更新素材库。在一个阶段之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归类整理的方法,这样方便今后的查阅和运用。我们通常可以按照“素材内容”分类。

1.社会万象篇:中国式过马路、美素丽儿奶粉事件、孝心入法、大妈抢黄金。

2.人物美丑篇:复旦大学投毒案、韩亚乘务人员的人性之美、林书豪一战成名。

3.醒世警言篇:2012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词、奥巴马的就职演讲。

这些大类里还可以按“素材主题”分类,例如:“人生”、“美德”、“文化”等。

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并分门别类地整理素材库,使素材类别丰富,内容充实,成为一座写作中受益无穷的宝库。

四、让摘抄融入作文

好的议论文是有现实意义的,是针对当时社会中的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材料是文章的关键。离开了材料,再才华横溢的人也难以写出美文佳作。材料的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一道作文题,合适的立意就那么几个,能够在材料的运用上技高一筹,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一次半期考试中,学生在议论文《人生如树》一文中,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达:

人生如树,即使经历风雨雷电的摧残,即使遍体鳞伤,也不会放弃自己成才的梦想。有梦想的人,能坚信自己的信念,任何困难也吓不倒他。二十三岁的林书豪从小就怀着篮球梦,进NBA后,他只能充当“板凳球员”,曾因遭球队三次淘汰三次召回而被嘲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还是每天超乎常人地刻苦训练,如今他终于实现自己梦想。

林书豪的成功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他始终怀揣着梦想。正是因为他对梦想执著地追逐,所以即使在残酷的现实中屡屡碰壁,他也能继续忍受。可见,勇敢地追求梦想的人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拥有梦想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一位哲人说过,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人生就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该议论段能紧扣论点,运用摘抄的内容作为支撑观点的论据,典型、新鲜和有时代感。议论文的论据,如果能选取那些紧贴时代脉搏的,代表当下人们共同审美取向的材料,并且能挖掘材料深层次的意义,文章就一般更容易被评卷老师所钟爱。

古人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即可成功,而重在日积月累,不断锤炼。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在写作或作文考试时文思泉涌,作文产生质的飞跃,正所谓“心中有丘壑,妙笔点染之”。

参考文献:

论文新见解范文第2篇

“丛书”突出的特点是涉及中国新文学的性质、主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几年来再起波澜,有的论著已作介绍,不再重复。如何看待这些分歧呢?作者们的看法如何?

他们认为中国新文学的产生同的兴起分不开,是有一定的国际及国内背景的,这就是说,“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带着为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而这些特点同国际、国内的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息息相关。作为观念形态的新文学,必须反映当时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因之,他们认为中国新文学应是服务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族解放与民主革命事业的人民文学,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概言之,新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作者们又指出,新文学还具有现代性、民族性、大众性、多样性的特点。这就点明新文学的共性与个性。对此,作者们从几个方面进行阐发,如万平近同志的《新文学比较研究》从五四文学到延安文学的历程加以论述;郑楚同志的《新文学主潮论纲》,系统地论述新文学的主潮,指出新文学的主流、支流、逆流,及其不同作用;其他作者从新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丁玲等文学成就佐证了新文学的特点;还从新文学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说明中国新文学的威力。可见作者从不同侧面论证中国新文学的性质、主潮,颇有说服力。虽然说,这些结论不是全新的,然而在阐发时不乏己见。例如,关于五四文学主潮问题,通常认为是现实主义,作者却赞成这样的看法,认为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主潮,关于三十年代文学问题,作者在论及左翼作家文学创作时,不像有的论著那样只是笼统地说那是现实主义,而是明确指出从主体上说是属于革命现实主义,论及当时自由主义作家创作时,作者不像有的书的做法,把其中代表人物提升为民主主义作家,而是按照本来面目加以论述,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兴起的新的人民文学,作者给予充分肯定,也恰如其分地指出其不足,不像有的论著那样或否定多于肯定,或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论及四十年代九叶派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作用时,作者不同意将现代主义作为该派创作方法的主导,而是认为既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成分,又有现代主义浓厚色彩。

作者们敢于发表己见,如果说上面提出的看法是正面阐发,那么,下面便是他们在针锋相对中提出的。如苏永延同志以大量材料为据对非难鲁迅传统的倾向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提出鲁迅传统延续不断永放光芒的论断;又如陈天助同志于茅盾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指出“拒绝茅盾”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因为“茅盾是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他的大批杰作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还将长久地教育和鼓舞着我国青年”。此文在《读书》发表后即被《茅盾研究》转载。他还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茅盾新文学精神的特点,并作了充分的论证。同志写的《丁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一书,从丁玲作品中的母亲画廊入手,阐发丁玲在创作上独特成就、价值及意义,其中部分章节面世后引起注意,陈明同志极为称赞,并向我打听作者情况。当社会上出现曲解丁玲时,她和苏永延同志曾分别撰文予以辩证,都受到某些刊物的拒绝,但有的刊物还是给予刊出,这说明坚持争鸣是非常重要的,惟有如此,学术才能发展、繁荣。

这几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万平近同志以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新文学作家作品著称,在学术界颇有影响,这本书便是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陈天助、红、苏永延诸同志采用的研究方法,除了历史的、美学的方法外,还有近几年盛行的文学语言、比较文学方法,颇有新颖感;郑楚同志主要是采取历史的方法,论述问题有时代感。

几位作者力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下,采用多种方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如何在见解上、论述上及表达上等方面更上一层楼,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丛书”无论是系统研究的论著,还是专题探讨的专书,都力求在内容上有新意,在研究方法上多样化,在表达形式方面有所革新,按照一般的常规,在表达方式上总是要求要有中心、有层次、有逻辑,不过在具体操作上,“丛书”的作者们各有特点,万平近同志的书用比较方法研究对新文学作家作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不是一般的论文集,而是属于专题性的论集;陈天助、红、苏永延三同志的论著,与万平近同志的带有专题性的书相似,然而同他又有不同之处,他(她)们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展开论述,不同层面联系密切,各书可以成为独立的专著;郑楚同志的书与以上四位作者的书做法也不同,它是以新文学主潮为中心,按历史的发展论述,层层深化,自成一体,这几本书在体制上的新探索,有待进一步完善!

“丛书”的出版,表明中国新文学的研究大有可为。以往已研究的课题,可以重新研究,不过要用新的视角,进行探讨,如近年来盛行的文学语言研究方法,“丛书”多位作者采用它进行研究,颇有新意;在女性研究中,较少人探讨母亲形象,“丛书”中有的作者注意到了,并作了论述,且有自己特点;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东南亚华文新文学是在中国文学,尤其是新文学的影响下逐步走上本土化的,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见,“丛书”几位作者有所论述,值得肯定。

“丛书”的作者成果可观,如万平近同志已出版过几部有影响的著作,其他几位学者出书前都在国内外文艺报刊上发表过论文,如《光明日报》《读书》《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及东南亚华文报刊,如菲律宾《世界日报》,新加坡《新加坡文艺》等,有些文章发表后还有一定影响。

论文新见解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以讲促读”名著教学,旨在推动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活动的开展。在体验的平台上实现学生倾听文本,个性化地阅读文本,体验文本,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活经验去与文本互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现实意义,以此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思想碰撞和智慧共享。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然而,名著阅读欣赏在教学中的现状并不乐观,名著阅读教学并未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落实,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功利性、随意性现象,导致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虚假阅读和应试阅读,名著阅读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初中名著“以讲促读”教学模式的探究,以学生主讲的模式推动经典名著的有效阅读。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推动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

一、构筑理论基础,探索主讲模式下名著教学的新思路

学生主讲课堂教学模式缘于山东省“十一五”科研课题——泰安市省庄二中的“精彩主讲”教学法研究。“学生主讲”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变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在精彩展示、互动交流中培养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名著“以讲促读”教学模式借鉴了“精彩主讲”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引入“有效教学”“接受美学”和“阅读对话”理论,探索创新模式下名著阅读教学的新思路。这一模式特别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把阅读的本质定位为“对话”,即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展开的一种特殊的对话,一种通过书面语言展开的动态的对话。可见,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个时代的每位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实施过程中,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设计的课程更符合同龄人的兴趣爱好,学生群体对自己设计的活动认可度和参与度更高,有比较强烈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性地整合了学校教育资源,符合新的教育理念,这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学校“民主、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诸多相似之处。“以讲促读”教学模式必将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阅读体验平台

名著阅读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目前,初中生较少主动阅读中外名著,客观地造成了语言内存严重不足、词汇缺乏、阅读浅表化、写作水平低下的现状。语言内存的不足也导致学生的语感较差,对文本内涵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感悟。弥漫在经典中的文学气息、艺术气息、审美气息、学术气息,学生无法自主触摸到,名著自然无法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长此以往随着学龄增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必然会逐渐消退,主动参与的精神也将逐渐磨灭。

“以讲促读”的名著教学模式的探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张扬阅读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阅读体验平台,探索同一教学模式下多样性主讲方法的运用和实践,如,课堂交流法、小组竞赛法、情节表演法等,使课堂的内容更趋丰富。在名著赏读中开展“学生主讲”的教学实验活动,使名著阅读教学呈现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让名著阅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在主讲过程中增强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

在方法上,通常可以采用:(1)教学实验法。教师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发现和解决初中名著“以读促讲”教学模式探究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索和构建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的有效模式。(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有关“名著阅读”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明确认识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3)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总结在演练和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撰写有助于学生名著阅读能力发展及提高的课题案例、实践研究报告、论文等。

三、促进学生形成高层次的阅读技能,提高其整体文学素养

初中名著“以讲促读”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教学理念,强调了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和调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阅读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形成高层次的阅读技能,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整体文学素养。

“以讲促读”教学模式关注读者感受和阅读实践活动的过程,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笔下的作品”转化成了“读者心中的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

具体实施中,初中名著“以讲促读”教学模式秉承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点到面的原则,按年级划分主讲的范围,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实际能力选择各具特色的活动样式。针对名著中的人物、环境、情节、写法、内容、感情等确定主讲的主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逐点突破,个性表达。每一个具体的活动,都要有相应的教学设计、活动评价和信息反馈,充分发挥主讲形式的优势。经过按部就班的主讲阅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概括、提炼、理解和对重点词句的鉴赏能力,并增强他们的质疑性阅读意识,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拥有自主的精神。

总之,通过主讲名著,可以有效推动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的展开,让学生真正个性化地阅读文本,体验经典,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去与文本互动,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李洁.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8.

论文新见解范文第4篇

一、要激发写作兴趣,挖掘写作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激情进行创作,在这种激情的促使下,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真真切切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要以激发写作兴趣为前提,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写作。例如在批阅作文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只写一个“阅”字草草了事,也不能套用程序化的批语,这些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批阅作文时,教师应以普通的读者身份去评价学生的作文,以鼓励、表扬为主,使学生树立信心,领会教师殷切期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中还可以让学生练习写作不同文体的作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作,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二、要注重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

许多学生会反映没有东西写、不知写什么、不知如何下笔,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容量不够,视野也不够宽广,思想境界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作文材料是整篇文章的支柱和精华,作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文章内容的丰富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提醒学生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学会积累素材并能在作文中灵活应用。例如可以把自身经历的事、观察到的事物、听来的故事、阅读中获得的资料等以日记或杂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把平时了解到的名言警句、诗词名句等也以笔记形式记录下来。坚持以这种形式积累素材,可以形成具有一定量的素材宝库。此外,还可以通过书报、电视、网络等媒介来获取信息,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

观察在写作当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大部分学生只是拘泥在狭隘的课本知识上,接受外界的事物不是很多,或者不知道怎样有效地从外界事物中来获取素材。这是由学生的观察认知力不足而导致的。因此教师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身边的事物注意观察。

三、要展现学生个性,推崇创新作文

新课改理念对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教师不应将一致的“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应积极鼓励学生展现个性,大胆创新。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的表现就是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和作文的书面表达。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在写作当中发挥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从而赋予作文新的生命和意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现在的写作模式已被“格式化”,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教师要指导学生敢于打破以往的写作模式,大胆创新,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教师可以限定一个话题范围,学生自由发挥、自选体裁来表达对这个话题的见解与感受,把自己的想法以流畅的文字反映在书面上。教师可以不限定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写一些贴近自身生活的作文,这样的作文写作会变得简单,自由发挥就会有事可说、有话可道,学生就不会拘泥于单一层面的话题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写作,仿照是创新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反复地仿写才能真正领悟到创新的思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加强发散型写作训练,从而写出具有创新型的作文。个性代表着文章的精髓,创新代表着作文的新意与进步。要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在大胆创新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空间,任自己的文笔在创新的天空中任意翱翔。

总之,为了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一定的调整与改变,冲破原有教学方式的束缚,找出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对写作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会写到会写,创作出有新意的文章。

参考文献:

[1]陆瑞光,马爱华.初中写作教学指导拾零[J].山东教育科研,2002,(07).

论文新见解范文第5篇

一、初中、高中作文能力方面的不同要求

首先,从写作的题材范围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实验稿)》(以下简称《全日制》)对7~9年级学生(即初中生)在“写作”层面的重要要求之一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与此相对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则提出“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前者突出的是“感受”、“体验”,后者则强调“看法”、“科学理性精神”。换言之,初中作文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个人成长及家庭、校园生活体验,而高中作文涉及面要广得多,举凡社会、人文、历史、自然,都在高中生写作的视野范畴之内。可以说,能否“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是高中生心理成熟与否在课程学习中的一个标志。

其次,从作文体裁与表达方式看,《全日制》提出“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高中》则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运用联想和想象”,义务教育的这些要求主要针对的是记叙文:高中生除写好记叙文这一基本文体外,应着重练写议论文,同时强化“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避免表达上的单一性和平面性,努力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在高中阶段,我们提倡作文中的多向思维,鼓励习作者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和思考,也允许逆向思维,并倡导从思维的创新走向表达的创新。

此外,从考场作文的题型看,近两年的高考作文更青睐“新材料作文”(比如全国卷连续多年考查的都是“新材料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依据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的说法,这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其写作要领是:尽可能多地找出材料的含义,通过比较鉴别,选出你认为最佳(或感触最深、最有话可说)的一条来,作为将写文章的主旨。这种题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更能启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最后一点,中考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550字(或600字),而高考作文的篇幅基本为不少于800字。

二、学好高中作文的建议

1.单项能力务必逐一过关。作文能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涉及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方面。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作文训练须讲究系统化、序列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顺利实现各种单项能力的“专项过关”,方能在三年后“决胜考场”。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根据教材的写作体系和教师的有序指导,沿着写作流程(审题-立意-选材-布局-修改定型)的每一步练习、推敲,把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融入到不同文体的写作之中(可包括“审题能力训练”、“立意能力训练”、“选材能力训练”、“构思能力训练”以及“记叙文专项训练”、“议论文专项训练”、“文学体裁专项训练”、“作文升格专项训练”等),以形成一种作文习惯。

以“选材能力训练”来说,我们提倡面对同一道作文题,不妨想一想“个人”“家庭”“校园”“社会”“历史”“自然”这样一些题材范畴各有哪些材料可供选取。再以记叙类文章的“构思能力训练”而言,建议至少了解下面四种方法:①横向剪辑法――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看起来比较刻板、平淡,似乎很难写出“超级震撼”之作;但如果能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阅读过的书报杂志、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定镜头,加以横向剪辑,就可能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②纵向连缀法――“流水账”是记叙类作文写作的大忌,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缺少连缀典型事件的功力,但是,如果能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拓展开丰富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③复迭拓展法――该法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段落与段落之间形成整齐、严密的排比关系,具有回旋往复的形式美:二是内容与内容之间具有迭加、补充关系,产生一种文意酣畅的力量美。④变换视角法――众所周知,叙事性文章一般都是从人的视角进行描述的,其实,有时不妨转换一下,以物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人与事(比如“减负”是个老话题,学生、老师、专家各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读者对此一般不会很感兴趣,而习作《书房里的对话》却把视角一变,描写书房物品眼中的“减负”,于是文趣顿生)。

当然,在各项能力的训练中,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尤为重要。要积极突破思维定势,追求新的发现;要加强对联想、想象力的开掘,以使思路活跃,文如泉涌。例如以“脚印”为题作文,在审清题意(一般应着眼于虚指义进行构思;所谓“脚印”,其实就是人生轨迹,也就是说本题涉及一个如何走好自己人生路的主题)的基础上,具体的思考点是多样化的:

(1)大地是稿纸,脚印是诗行。人人都在用自己的脚印,写着自己的人生史诗。

(2)所有的路都会有尽头,没有尽头的是开拓者的脚步。

(3)智者坦然地走自己的路,留下脚印任人评说;愚者频频回顾,听着众人对自己脚印的评说,终于不知道该如何迈步了。

(4)路承载着脚印,脚印延伸着路。有些人的人生之所以显得辉煌,是因为他们敢在别人没到过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脚印:有些人的人生之所以显得灰暗,是因为他们始终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满足于沿着老路走去的脚步,也许会很平安,也许会很悠闲,但绝对不能成为新路的起点。

(5)脚印的美,不在于它们能否拼成精美的图案,而在于它们把人生渡向了什么样的彼岸。

(6)脚印可以涂改,可以修饰美化,甚至可以彻底抹掉,但脚印连成的人生履历却一成不变。

(7)所有的路都是由脚印衍化而成的,而脚印一旦固化成路,又极有可能误导后来者的脚步。

(8)受人敬仰的脚印,多从荆棘丛中踏出。

(9)名贵的鞋子,留下的脚印未必名贵。

(10)走错了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错了却不承认,还要把自己的脚印诠释为人生经典。

(11)道路越泥泞,留下的脚印越清晰;负载越重,留下的脚印越深刻。

(12)盲从者的头脑里,全是别人的脚印踩出来的路。

2.抓好三大着力点。

(1)丰富生活积累――两耳要闻窗外事。很多作文命题的出发点,在于引导学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检测

学生主体感情的体验、对自我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的感知领悟能力。面对这几年高考作文呼唤“真性情”的态势,我们理应拥抱生活,关注自我的生活,努力积累起具有个性色彩的“我”的素材。事实上,即使是写议论文,“我”的经历、“我”的素材也可发挥重要作用。丰富生活积累,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同学、亲友交往等。同时,要把埋头读书与放眼社会结合起来,留意时事热点,对它们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作文中积极体现时代生活与时代精神。当然,除了丰富生活积累,还应积极从课本、书籍中汲取“营养”,以不断地自我充实。

(2)强化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反映生活、思想。一般说来,考场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先说记叙性的文章。大多数高中生,都内蕴着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但几个具体问题须注意:①不要写“纯”抒情的、空泛的“散文”,应当实实在在地写“记人”、“叙事”的文章;②“故事新编”很难写,不要以为它是“终南捷径”,如果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③一般不要写随心所欲、肆意编造的“科幻作品”,动不动就是“时间隧道”,动不动就是“星球大战”,w教授、x教授、Y教授等;④不要搞太多的“一”“二”“三”“四”,把文章切割、肢解得很琐碎,尽可能一气呵成。再说议论文。写议论性的作文,不能满足于讲一些“明摆着”的公理、常理、大道理,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尽量发掘出其他学生容易忽视的东西;要善于围绕中心论点切割出几个合理的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或正反对比;举出实例后要有言之成理的分析,力求情理兼备、以理服人。

论文新见解范文第6篇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一)全力消化自己所写的论文

答辩是学校对硕士论文成绩进行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研究生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这一环节,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好供20分钟用的答辩报告书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2、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这部分只说明标题就行,不要论述内容,因老师已经看过你的论文)。

3、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

4、说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

PPT?要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简要提纲,报告书尽量读熟,达到脱稿,照着讲稿或者PPT直接念,效果会比较差。

(二)物质准备:

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

1.硕士论文的底稿。

2.答辩报告书。

3.主要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

4.记录用稿纸。以便把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PPT以备辅助介绍)。

5.着衣冠整洁、庄重,男生穿短袖衬衣,最好打领带,女生穿着尽量职业化些的为好。着衣能给答辩老师一个最直接的印象____你对答辩的重视程度。

(三)调整好心态

要进行答辩,首先就要明确论文答辩想考察研究生什么。硕士教育重在训练科学的思维、如何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学术文章甚至是创造社会效益。

因此,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考察到如下:

1.论文的真实性。实事求是乃科学研究的基础,论文本身必须真实可靠,弄虚作假难逃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火眼金睛。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论文势必不能通过专家评审。

2.考察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

3.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答辩者的表达能力。成功的演讲是自信和技巧的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致周到的答辩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前提。使用一些答辩技巧也不可缺少,可以充分展示整理研究材料、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让别人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要想这场战争获胜,就必须对答辩的目的、程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做到胸有成竹,不要紧张,要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参加答辩。

二、硕士论文答辩程序

(一)研究生向答辩委员会报告自己硕士论文的简要情况(时间约20分钟)。

答辩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原始资料;

(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

(二)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问题(时间10~15分钟)。

提问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2)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考察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关问题。

答辩老师一般的提问类型:

1、对选题意义提问2、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3、对论文新意提问4、对论文细节提问5、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6、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7、对建议可行性提问8、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9、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10、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11、对格式是否规范化的提问

答辩提问时须知:

1、应用能力与知识宽度的准备2、作好常规性问题的准备3、细节问题不可忽视4、对自身能力的考查5、对论文可行性把握

(三)提问后可在规定教室里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可参考相关资料,但必须自己独立完成。

(四)回答问题时间约30分钟。

三、如何答辩

(一)掌握总体

以下五点是同学们答辩时必须做到:1、脱稿汇报2、突出重点3、抓住兴趣4、掌握时间5、留下伏笔

(二)开场白的准备

答辩开始时要向专家问好,开场白是整个论文答辩的正式开始,它可以吸引注意力、建立可信性、预告答辩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切合主题、符合答辩基调、运用适当的语言。应避免负面开头,如自我辩解等(如“我最近找工作压力太大,准备不充分……”“我工作太忙,准备不太好……),既不能体现对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个人自信不足的表现,答辩者在各位专家的第一印象中大打折扣。牢记谦虚谨慎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谦虚并非不自信。同时也要避免自我表现,洋洋得意,寻求赞赏。过度的表现,会引起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反感。(如”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我认为我的这种制度设计已经达到最科学,最完美的……,“)

(三)报告论文

报告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扼要介绍、沉着冷静,语音优美,用普通话,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表达淋漓尽致,语气上要用肯定的语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棱两可。内容上紧扣主题,表达上口齿清楚、流利,声音要响亮,富于感染力,可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取得答辩的最佳效果。我参加的答辩会上大部分同学是用比较小的音量进行陈述,估计只有前两排的人才听得清楚。声音大有三个好处:一是增强胆量,减少怯场,二是更加引起老师的注意力,三是会使自己更富激情,从而感染老师。当然,语言的流畅性、信服力等,非一日之功,看临场发挥了。

(四)如何回答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

研究生报告结束后,答辩委员会专家将会每人提出二到四个问题,记录问题时注意进行确认是否理解正确,有些专家的声音比较低沉,你听不清时,一定要追问一下”如老师您的意思是…“.理解错问题就麻烦了,导致回答问题时非常被动。

20分钟的准备时间,你可专家提问不管妥当与否,都要耐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问话。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当回答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时,不要流露出骄傲情绪。如果确实不知如何回答时,应直接向专家说明,不要答非所问。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要强词夺理,实事求是表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总之,答辩中应实事求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时刻表现出对专家的尊重和感谢。注意答辩不纯粹是学术答辩,非学术成分大约占一半,要显示出自己各方面的成熟,要证明自己有了学术研究的能力。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骗他。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学员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

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

(五)结束语和致谢

报告结束前一定要进行致谢。论文答辩之后,作者应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总结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搞清楚通过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还存在哪些不足,作为今后研究其他课题时的借鉴。另一方面,要认真思索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加深研究,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所提高。

毕业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一:

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是**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结束语: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系统开发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和系统开发,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系统功能并不完备,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毕业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二:

开场白:各位老师好!我叫XXX,来自XXX,我的论文题目是“行政系统中的非正式组织评估”.在这里,请允许我向XX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从论文的思想内容、结构框架、遣词造句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结束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通过此次毕业论文写作,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和视野的狭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小拙作,敬请各位老师雅正。

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

毕业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三:

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是**级**1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C/S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论文是在朱**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论文新见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平等对话 非语言 高效课堂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在教学中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最大限度获得知识,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我认为要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就要构建高效课堂。笔者根据平时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应用平等对话和非语言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一.应用平等对话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的被动听学为辅。教师作为传授者,闻道在先,有术业专攻的绝对优势,对学生而言就是“先知先觉”。师生知识上和年龄上的不平等,实际上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诸多不平等现象,其中不平等对话是常见现象之一。现在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是课程改革中的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平等对话”,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互相尊重,在情感上互相爱护,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沟通思想、联络情感、讨论问题的一种方法。 

1.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这里的文本,实际上就是教材,包括课文的作者和教材的编者。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以理解和创造为目的。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说服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2.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意义关系,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师生互动形式是“谈话”,“谈话”和“对话”虽一字之差,但两者背后潜在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谈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又称问答法,其特征是教师问、学生答。这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的回答问题。如果问题的质量不高,又很琐碎,那就出现学生的思维在频繁的问问答答中被一个个琐碎的问题牵着走,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但是对话,是新鲜的师生交流方式。其明显特点就是师生的平等态度,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互对。 

3.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创设平台,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对话,让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自主求疑、讨论切磋、思维碰撞,交换理解看法、交流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全体参与、合作学习。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通过合作,能够将个体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全体的认识成果。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全班性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优生和差生间的互教互学等。学生在对话中,不仅交流了阅读理解的结果,而且交流了取得这些理解结果的过程、步骤和方法。 

二.应用非语言教学。 

在课堂中,平等对话沟通无疑是影响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表情、姿态、手势、动作、衣着服饰等)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教学是对平等对话教学手段的必要深化和补充。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衣着服饰和仪容仪表。虽然教师的外在形象与教学能力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同样吸引学生的关注,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对教师的穿着地最基本要求就是整洁,对于破损的地方,要及时修补;要与授课内容相协调,如体育、户外活动,教师相应地就要穿着适合运动的服装,如果是一身西服套裙配高跟鞋,则显得很不协调。 

2.表情。表情是情绪的外在直观反映,通过面部的活动,人们甚至可以做出25万种的不同表情。如此丰富的面部表情当然能反映心灵微小的变化,因而它被人们相信最具信息冲击力并远远超过声音和言辞。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平息自己的不良情绪,尝试把事情转移可以把问题留到课后,等待平心静气时单独解决。 

3.手势与身姿。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从非语言行为中所流露出的无意识冲动,经常显示在手的动作、位置和紧张程度上。可以说手是人体里仅次于面部表情的最富表现力的部分,有时手势又具有眼神和表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有助于描摹事物复杂的形状外貌,表达潜在情感,有助于有声语言的陈述、说明和强调,有助于组织教学秩序,调控课堂气氛,有助于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实践证明,平等对话与非语言教学的情感交流功能,对融洽师生关系,缩短心理距离,增强教学效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应用平等对话与非语言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论文新见解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学实践为依据,大胆地探究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方法,从创设情境、了解诗人及背景、诵读领悟、品味语言、品析名句、感悟主旨几方面来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2]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只得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甚至有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古诗词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创设合理的情境必须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需要,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等[4]。

1.创设故事情境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

文学离不开生活,所以诗歌也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体会。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根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可以设计导语假设学生自己身在外地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就充满了好奇,随教师一起融入词中。

3.创设表演情境

可以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前排演情景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让学生排太守带随从出去打猎及归来的情景。

4.创设音乐情境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意境清远,笔调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5.创设竞赛情境

利用孩子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在讲《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描绘春天的古诗词,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准确地回答完后意兴正浓,很快进入了教学。

6.创设娱乐情境

采用一些娱乐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如运用猜谜语的形式,如“汩”(打一句唐诗),谜底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二、了解诗人,感受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5]。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

三、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教师在教古诗时,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

四、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品读中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6]。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五、品析名句,丰富积累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学习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很见作者练字的功力。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六、迁移拓展,感悟主旨

学习诗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1.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阳光明媚、暖风融融的情况时“吹面不寒杨柳风”要随口咏出;吃荔枝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在嘴边;冬日清晨开窗,大地一片白茫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报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作文中,要想有文采,有底蕴,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7]。比如:“个性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体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财富是伊犁土地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遥远的绝响”(《中学语文教学》)。

学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独具慧眼,高屋建瓴,才能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才能大胆张扬个性,挥洒青春。

当然,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用全新的课程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底蕴,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相信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们,会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於爱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缺失与审美回归[D]. 南京师范大学,2004

[3]唐顺发.诗歌为何在学生中失宠.上海教育,2002(8)

[4]王正立.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5)

[5]黄萍.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