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鹭阅读答案

白鹭阅读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鹭阅读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写作 口语训练 创造性思维

赫钦斯说:“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就必须教会学生思维。

在教改实验中,我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落实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坚持将授知与育能相结合,为培养创新能力打好基础。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如在学习课文时,常规的做法总是先给文章分段分层,我有时就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我在上《成功》这课时,就让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换标题。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换的标题有《勤奋出成功》、《成功之路――勤奋》、《天资+机遇+勤奋=成功》等。我都给予肯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上《白鹭》时,我不是问文章按什么结构来组织,而是问:文章重点描写了白鹭几幅图?你能结合作者的描述,用几个雅词概括你心中的白鹭形象吗?结果,学生提出了“白鹭低飞图”“水田钓鱼图”“树梢休憩图”“树梢望哨图”等。对于“望哨图”,有学生提出质疑。在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阅读后,在一幅幅画面的描述中,文章的主要内容清晰了,白鹭悠闲、清澄、自然的美也跃然而出。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文字中看到图画,这正是阅读者创造力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创造精神。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改变传统课堂的“独白式”“传递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并由“对话”走向“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开启自主思维之门,拓展思维的宽广度,不断地超越自我,成为符合时展需要的,具有独到见解、富有创新性的新型人才。

二、多角度写作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写作课通过让学生对同一话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运用不同的文体练习写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求异性等思维创造性的不同方面。

下面举我在教学中以“手”为话题,训练学生多向创新一例。

构思一:用手打击物体,是叉开五指,还是握成拳头更有力?当然是后者。于是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从团结角度出发)

构思二:爸爸不是左撇子,在家干粗活却总是用左手,原来爸爸是在保护他的“金右手”。爸爸是个外科医生,为了保持右手细腻的感觉,爸爸在生活中克服了很多困难,敬业精神令人钦佩。(从敬业的角度出发)。

构思三:舞蹈演员杨丽萍的手为什么那么灵巧?那是经常锻炼的结果,手越练越灵。(从锻炼角度立意)

还可以从很多角度构思,这里不再举例。学生通过对“手”不同视角的开放化理解,经由形象思维的丰富联想和多种想象,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另外,作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一条很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通过想象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作文有各种不同的设计形式,我常采用的有:第一种,给出一个开头,限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让学生补充主要情节;第二种,给一个故事的梗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加以扩展;第三种,让学生将学过的文言文、古诗等改写成适当文体的白话式文章,等等。在想象作文的练习中,要求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够不受限制地发散和扩展,自主体验得到充分重视,既增强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又体现了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口语训练激起思维的火花

口语训练可以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的作用,可以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活动中。抓住教学环节实施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说话时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特性。

学《台阶》,我设计让学生做导演,阐述准备抓住父亲那个典型细节做“特写”;学《鼎湖山听泉》,我设计了“我发现鼎湖山的美,美在……你看……”的说话训练;学《林中小溪》,学生吟诵后,我要求用“我感受到小溪……(品质)例如……(用文中句段证明)”的句式呈现品读成果……这些说话训练看似简单,涵盖量其实很大,因为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学生瞻顾全文,积极调动思维才能回答。但在实践中,学生非常活跃,一个还没讲完,另一个已迫不及待了,远比对那些如“文中父亲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写到了鼎湖山哪些景”等机械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有着更浓的兴趣。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进行有效拓展,让语文课堂更高效、开放,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全面地发展。

一、拓展、积累“同主题”作品

以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上课伊始,便引入《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边诵读边找到两首诗的共同点,即都是送别诗,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而后以“折柳赠别”的典故,引出系列杨柳送别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之涣的《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像这样拓展“杨柳依依离别愁绪”同主题的诗句,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这样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古诗的情感基调;异中求同,索解出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为后文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现象”

诗歌阅读的第一部,便是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文言实词是阅读浅易古诗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缺少它,就谈不上阅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换句话说,掌握相当数量的实词,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基A。

教学《乡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满川”的“川”时,引入学生熟知的词语“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比对,学生明白了“一词多义”这一文言现象。

再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中的“儿女”是典型的古今异义,便可拓展相应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异义,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文言现象的印象,并顺势渗透了读懂古诗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古诗词教学中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也就没有了品位和创意。而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它不是普通、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以《渔歌子》为例,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教学时着重在还原和拓展意象中,让学生读懂词中景,更读懂词中情。

1.走入意境,寻找意象

古人说得好“一切情语皆景语”,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时应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心中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时,先让学生圈出诗句中的景物,而后让学生在倾听乐曲的同时想象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这时学生很快发现了白鹭、金鳜、红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2.丰富想象,还原意象

通过寻找意象,学生找到了诗句中的景物:白鹭、金鳜、红桃、青山,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的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说“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还有的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想象、吟诵诗句的基础上,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词中美好的意境。教师又让学生透过诗句,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生合作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黄莺、紫燕等,在语言的互动转化中还原了意象。

3.情辞勃发,拓展意象

在学生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学生填入意象,创作诗词:

此时再问“张志和为何不须归”时,学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说“向往自由不须归”,有的说“爱好垂钓不须归”,还有的说“留恋自在不须归”。这样的读写结合,既深化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务必具体化。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撚(niǎn):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达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提问方式一: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考生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常用来作答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洗练、明快浅显、词藻华丽、沉郁顿挫等。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示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提问方式二:这首诗歌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这些久经锤炼的字的妙处。考生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该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头,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回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表达技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和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乐写哀、烘托渲染、欲扬先抑、巧用典故、对比衬托等。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说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 颔联用典,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折杨柳的曲子,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仍然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的忠勇品质,起到有力的衬托作用。

古代诗歌或描写自然风光,表达恬淡安闲的心境,或歌颂壮丽河山,表现对祖国的挚爱,或描绘花鸟鱼虫,表达生活的高雅情趣,或叙写亲情友情,抒发人类情感的至真,或追慕古圣先贤,抒发建功立业之志,或描写民间疾苦,客观上为民请命,或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表达深沉的哲理思索。答题时常用的术语有: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思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答题步骤 ①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资料。②认真揣摩诗歌的意象和语言风格。③结合以上信息准确分析出整首诗歌的情感。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另外,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命题形式——比较阅读。这种题型所选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大同小异,命题意图主要是综合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把握诗歌的能力,考查的范围涉及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考生只要熟练运用上述几种解题方法,就可以准确解答试题。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21

从古至今,我国对古诗的重视程度都较高。在古代,评价一个学生为神童的重要标准即是“三岁做诗”或者“七步成诗”。而在当前社会,评价一个孩子聪明的标准大同小异,即是在很小的年纪就能够背诵很多古诗,由此可见古诗在我国文化环境下的重要程度。而孔子曾说“不读诗,无以言”,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古诗的教学也就有了理论依据。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很多优秀的古诗,这正是我国的教育部门对古诗的重视的体现,而很多学生愿意去学古诗,愿意背诵他们喜欢的诗篇,也体现出古诗在学生心目中也有着较高的地位。但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即便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学生也喜欢古诗,但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注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教学中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受到打击。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学流程几乎是固定不变的,主要是解释诗句――分析感情――背诵,小学Z文诗歌教学“三步走”的策略比较常见,但其影响却相对较为恶劣。

一、着眼学生的字词积累,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读懂

小学生的语文功底较差,他们所认识的字也有限,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学生不认识的字,因此一堂课下来,老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古诗里面生字,其他内容完全没讲,这就拖慢了教学计划。事实上,如果学生平时就能够积累字、词,提升学生的识字水平,在真正遇到很多较难的字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那么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提升。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着重于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只有他们的识字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古诗才能够更快的读懂。积累字词最关键的就是做好读书笔记,在学生读书过程中遇到生字就要记录下来,久而久之,积累的字词就多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得到了提升。

二、提倡学生大声诵读,鼓励学生对古诗进行解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分析古诗的内涵并不显得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简单理解并记住古诗。因此诵读就显得很重要,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声诵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得多了,古诗的内容也就自然而然的领悟了,而对古诗的印象也就更深了。有时候不需要再去刻意背诵,只需要多读几遍,学生就能够背诵下来。除此之外,在教学当中经常会对古诗的含义进行分析,包括古诗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针对这些问题,很多老师都会觉得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错误的,因此对学生的想法不加支持,而是自己设定标准,认为对一首古诗的分析只能有一个答案。实际上这是绝对错误的做法,对一首古诗进行分析,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背诵能力。如果老师否定了学生的观点,那么学生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也就难以再有新的想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并尊重学生的想法。

三、注重古诗的意境,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意境

每一首古诗背后都设定了相关的意境,小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什么是意境,但老师可以运用其他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意境,比如老师可以用“画”来比喻,一首诗反映给学生的画面就是意境,也即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举个例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描述的就是一幅画,即诗中有画。学生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即什么样的地方是山有色而水无声,水只要流动就会有声音,学生就会进行联想,最终明白,画里的水是无声的。分析一首古诗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因此教师在分析意境时要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另外小学教材中的故事并不难,很多意象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生活中也有黄鹂鸟在柳树上鸣叫,白鹭在天上飞翔的场景。又比如“二月春风似剪刀,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就是形容柳树在二月长出新叶的景象,这是学生常见的,老师也就可以运用这一场景结合生活进行讲解。

四、加强互动,以互动促进学生理解古诗

小学古诗教学中,加强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是极为有效的做法,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起到推进教学、调节课堂氛围的作用。在学习古诗时加强互动,也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作用,在互动过程中,老师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计划。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互动应该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老师之间互动。师生互动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之间互动可以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而老师之间的互动则可以让老师之间分享教学心得,尤其对于新老师而言,老师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他们学到教学经验。

五、不拘泥于课本,拓展阅读范围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将教学拘泥于课本,而是应该在课本之外还要有延伸,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比如说,老师在讲骆宾王的《咏鹅》时,就可以延伸几首骆宾王的其他古诗,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样的方法是比较适用的,小学涉及的古诗大多出自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之手,这部分诗人留下的诗篇很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诗人,老师就可以选择几首同一诗人的古诗让学生学习。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当中也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不一定要布置作业,而是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古诗,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找几首同一诗人或同一类型的古诗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学生要能够分析阅读的感受。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之中,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部分古诗进行演唱,演唱不一定要有曲子,学生随意编曲,跟着自己的心性演唱。或者是将古诗的词加到其他的歌曲的曲中进行演唱。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他们越来越看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一个有品位的文化人,作为一种外在表现,他们对委婉表达开始产生浓厚兴趣,一方面喜欢听别人委婉表达,想从洞悉别人委婉表达中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又喜欢在可能的时候尝试进行委婉表达,想以此附加话语内涵。高中阶段,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自身的变化,对自身变化以及变化过程非常敏感,会自觉或不自觉以自己的方式修正自我。高中以前,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较为肤浅模糊,目标虚幻漂浮,行为单纯被动,自我塑造大多依赖别人的指导;到了高中阶段,学生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想怎样得到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自主性增强,目标与行为选择都明显带有个性特征。这时期的自我塑造虽说仍不可避免受到他人指导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已大大降低,学生更多地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自我。

基于对“传统评价”的思考和对“学生成长特征”的认识,我们探索用非传统评价对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进行评价。非传统评价关注“委婉评价”的运用,重视“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由“提示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示范性评价”构成,并与语言表达训练联系在一起。学生的语言表达很难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反复,只有让学生明白自己初始表达中存在什么问题,才有修正表达的可能,才能最终形成符合要求的语言表达。学生“明白”不一定是教师直白告知的,可以是学生从教师的委婉谈话中“悟”出来的。我们安排的语言表达训练包含“语言表达主体训练”“非语言表达主体训练”两类。前者是专为语言表达安排的训练,其主体就是语言表达;后者是为阅读或其他安排的训练,其主体不是语言表达,只是阅读或其他训练需要恰当的语言表达来体现。不论“语言表达主体训练”还是“非语言表达主体训练”都可以按照“初始表达过程评价修正表达”这一基本流程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语言表达评价可以与语言表达训练单独组合,也可以与语言表达训练交叉组合。如将“表达”和“评价”有关环节分别标记为①初始表达②修正表达③自我评价④展示性评价⑤示范性评价⑥提示性评价,则有以下组合:

(1)①④

(2)①④③

(3)①④③②

(4)①⑤或⑥

(5)①⑤或⑥③

(6)①⑤或⑥③②

(7)①④⑤或⑥

(8)①④⑤或⑥③

(9)①④⑤或⑥③②

(10)①⑤或⑥⑥或⑤

(11)①⑤或⑥⑥或⑤③

(12)①⑤或⑥⑥或⑤③②

下面举例说明“提示性评价”“示范性评价”“展示性评价”(例前标注“1”为初始表达,“2”为修正表达)。

例1:阅读贺铸《南歌子》上片“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回答: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2.“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池塘边,雨飘疏,风微抚,白鹭伫立枝头,黄鹂婉转歌唱的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这是一个“非表达主体训练”,训练主体是阅读理解。教师不需要直白指出学生初始表达中的缺陷,只需要告知学生答案应该由“时间”“处所”“情景”“特点”四个要素构成,学生便会根据教师的提示对表达作出修正。从本例修正表达可以看出,学生表达状态的改变跟教师的提示性评价关系密切。教师提示语中对学生表达的“不完全认可”显而易见,我们把教师这种委婉评价称为“提示性评价”。

例2:概述寓言故事《孤独的鸟,孤独的树》,并作意义分析。

1.“一只孤独的鸟飞过一棵孤独的树,鸟和树都看出彼此深切的孤独。鸟很想常居于此,并以自己温暖的歌抚慰树的孤独,又怕树嘲笑自己的丑陋。树更想留鸟久栖,并以自己广阔的胸怀包容鸟的孤独,又怕鸟鄙视自己的矮弱。终于,孤独的鸟在沉默中飞离了孤独的树,孤独的树也在沉默中没有挽留孤独的鸟。人生在世,经历困难和挫折出现心灵孤独并不奇怪,摆脱心灵的孤独,需要勇气大胆去‘交流’。不然,只会像那只孤独的鸟、那棵孤独的树一样,永远心灵孤独。”

2.“一只孤独的鸟和一棵孤独的树,都因害怕对方嘲笑鄙视自己的弱点,都没有勇气向对方表示安慰并帮助消除孤独的善意,当然更没有行动,结果是鸟还是孤独的鸟,树还是孤独的树。‘摆脱心灵的孤独需要大胆主动沟通交流’是这个寓言故事揭示的深刻意义。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没有孤独。那只孤独的鸟、那棵孤独的树没有勇气大胆向别人敞开心扉,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孤独,主动去寻求别人的安慰与帮助;也没有勇气大胆走进别人的心扉,主动去感知别人的孤独,主动为别人提供安慰和帮助,其结局当然都只能永远心灵孤独了。”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本细读 阅读创新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39-01

1 问题提出背景

语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语文课本得以成立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没有文学作品深入阐释的语文教学是空洞的、虚无的。我们只有对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的作品进行反复的细读、不断的阐释,才能揭示出文章的内在奥妙来。并不是说那些宏大叙述的理论文章没有论及到文学作品,它们也提到了文学作品,不仅提到了,而且还提到了很多,只是当这些作品被提及的时候,它们往往已不再是血肉丰满的艺术形态,而成了被抽空的符号,成了服务于作者观点的没有情感和温度的工具。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上,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俯拾皆是,这些作品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审美理解与艺术表达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也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何让这些经典的作品在现代读者的阅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思想,获得新的启示?直接面对文本,多作细致研读,可以说是探寻经典、创新阅读的最有效途径。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经常会不停地要求学生仔细地阅读文本,可是学生在一遍遍地阅读之后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并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更遑论创造性阅读。通常我们都会简单地认为学生是在敷衍了事,但通过一节《雷雨》教学,笔者知道学生创新的火种有时只需要老师一个问题化成的火柴。

2 寻找《雷雨》的主人公

这个问题在笔者看过《雷雨》后就一直存在着。在看完教学参考书之后,这样的困惑就更加沉重了。教参对《雷雨》主题的表述是这样的:这部剧作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的背景,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是周朴园。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雨正在酝酿爆发,这一象征手法正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工人阶级正在觉醒、旧制度必然灭亡的社会现实。

这样的政治先行的表述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就这样讲过了。但作为现代话剧作的经典,《雷雨》不可能只是一部图解政治现象的作品。如果把这种一元化的表述讲给学生听,他们也许会像往常一样做好笔记,然后背诵。但我同时我又知道经典的存在正是依赖其解读的多远视角。譬如艾略特的《荒原》、李商隐的《锦瑟》等等,正是丰富的、多意象的解读才成就了经典的地位和魅力。

所以,在讲解《雷雨》的时候,笔者做了一些改革:主要淡化人物身上的阶级性符号,让学生依据文本,把阅读体验与讨论结合,这样逐步打开思路。

在上课之前笔者让学生看了《雷雨》原著,还组织学生看了电影作品。在课后出了一道思考题:你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同学都能结合作品内容以及自身的阅读体验,各抒己见 ,确有许多精彩的发现。

有的同学认为繁漪是《雷雨》的主人公。她的痛苦最深,而欲望又最强烈,所以爆发的最疾、最猛,也最像雷雨。她是线索。

也有的同学认为周朴园是主人公,从序幕到结尾,周朴园的形象贯穿始终,他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悲剧的发生。虽然观点和教参一致,但理由却已从阶级划分法转向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学生的观点和答案,笔者并没有判断对错,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重要的不是得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深入思考问题和细读文本之后所养成的阅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思维取向。

这样的问题比较灵活,既考查了学生有无读作品,如何读作品,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自己的才华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众生喧哗”中对《雷雨》这样的名作获得多层面的理解。更难得的是让他们自己有种参与的成就感。

《雷雨》的多层面解读告诉我们,创新是在对文本细读与不断阐释中诞生的,没有对具体文本的阐释与再阐释,所有的创新都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曲解。

3 文本细读的几种方法

解读文学文本,常常需要将已经读过的文本与新的文本连接起来,“贯通”起来,“以诗解诗”,以旧的经验来阐发新的经验,就可能真正地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获得丰富而独特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对那些较为晦涩的作品,最好是联系已经读过得、与之有关的作品来解读,不说迎刃而解,至少也不失为一种“化难为易”的有效方法。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第7篇

一、考点梳理

品味古代诗歌的词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查点:1.赏析炼字(词):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2.赏析炼句:品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

二、答题方法

1.鉴赏炼字型。提问方式:(1)在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2)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等。答题步骤与要点:(1)表明自己的看法。(2)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3)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字所描述的景象。(4)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5)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2.鉴赏炼句型。提问方式:(1)某联(某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分析其表达效果。(2)某句被公认为好句,试分析它妙在哪里?(3)前人认为某句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等。答题步骤与要点:(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句所描述的内容。(3)说说该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赏析句子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特点,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

比如倒装句。诗中的句子由于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再如动宾倒置。如“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等,要把语序调整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出发,应注意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诗词中的句子,一般都在表达上有特色,鉴赏时就是要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要把句子放在全诗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的作用;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作用;尾句或卒章显志等作用。

3.鉴赏诗眼型。提问方式:(1)某字(句)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步骤与要点:(1)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对诗歌词语的赏析要特别注意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鲜明生动等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音词等的咀嚼。

(1)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绿”字把诗人站在岸边感受自然之景的美写了出来,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了出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了出来。

(2)形容词。诗词中的形容词大部分是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如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恰当地使用虚词,可以收到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诗歌就会大为减色。

(5)叠音词。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会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有些拟声词也属于叠音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6)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内容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彩。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使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画面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同步突击】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请简要赏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 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诗中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从“开”“卷”中任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柳梢青

黄 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t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请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一句的妙处。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第8篇

一、文学底蕴显智慧

参加本次活动的每一位名师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十分到位,其对课堂生成资源的独到把握,以及娴熟大气的课堂驾驭能力令我敬佩不已。

以几位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例。其中,王崧舟老师的授课方式可谓充满了诗意,听着他的课恍若自己也走近了神话世界。窦桂梅老师在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加入评书元素,抓住了“不敢、不敢”四字,读出了林冲的谦虚,进而走进了林冲的内心世界。孙世梅老师在讲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由人物绰号入手,从“凤”到“辣”,品词折句,通过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其中一段描写王熙凤外貌的文字非常生僻拗口,孙老师竟然能把全文熟背于心。这也印证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深厚丰富的文学底蕴,才能彰显课堂智慧。

二、各种文体显智慧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千课荟萃”,汇集了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名师、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精彩课堂,彰显了各位名师的教学智慧。

比如,武凤霞老师的《渔歌子》一课令人发出“原来诗词还可以这样教”的感叹。武老师课前出示了一些描写景物与颜色的成语字条,紧接着通过让学生欣赏音乐《渔歌子》来导入新课,这种做法既不脱离课堂主题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武老师设置的整个阅读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读出节奏。他提醒学生“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此外,武老师还随时提醒大家要坐姿挺拔、嘴唇用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在这一遍一遍的提醒中养成的。第二部分,读出画面。武老师先向大家讲述 “诗词言情、诗词言志”的道理,然后让学生补充形容词,比如:__的西塞山,__的桃花,流水__,鳜鱼__,白鹭__等。在补充__的江南时,学生的答案展现了很多美丽的画面,如姹紫嫣红的江南、湿漉漉的江南、翠滴的江南。第三部分,读出心情。武老师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景物的描绘体会作者的心情。听了武老师的课,我不禁想到,原来诗词不仅要逐词逐句讲,还应重视朗读,重视画面的体会以及对作者情绪的感悟。

又如,蒋军晶老师指导的作文课《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让我看到原来作文指导课还可以如此设计。一开始他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写作文,而是先和同学们聊天:说起班级里有一个同学觉得写作文难,后来通过给他讲事例,使他明白写人作文的关键在于抓住人物的特点;紧接着,蒋老师继续讲述故事,说起有一次写“印象深刻的人”,这位同学不知写谁,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能提醒他,帮他想想可以写谁。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蒋老师的讲述让孩子们理解了作文选材;随后,蒋老师带领学生们欣赏范文,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懂得作文细节的重要性;最后,蒋老师又教给大家如何作口头作文。蒋老师认为,作文课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