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被别人误解

被别人误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被别人误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被别人误解范文第1篇

励励:不想去幼儿园了

临睡时,5岁的励励嘟着嘴向妈妈提出“不想去幼儿园了”,并表示在家会听话,会帮助奶奶做事,不添麻烦的。妈妈问:“为什么?出什么事了吗?” 励励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奶奶说:“励励拿别人东西,还撒谎,被老师批评了。”

励励更伤心了:“我没有撒谎!我没有拿别人东西!呜呜……”。

原来,前一天奶奶去幼儿园接励励,走到门口时,励励突然折回教室,说忘了拿东西。一会儿,励励高兴地扑到奶奶的怀里,拿出一把糖果给奶奶:“我今天表现好,老师奖励我的!”奶奶很高兴,但又有些怀疑――老师不会奖那么多的糖果吧?

追问之下才知道,班上有小朋友过生日,给每个小朋友一份礼物――两粒糖果。励励因为不好好睡午觉,被老师没收了扎辫子的皮筋和这份礼物。午觉后,老师将皮筋还给她了,但是没有把礼物给她。当励励返回教室拿自己的一份礼物时,看见还有另外的三份,就一起拿了回家。

奶奶第二天让励励把这三份不该拿的礼物交还老师,并道歉。“后来才知道老师在全班面前批评了励励,所以励励一直难过到现在。”奶奶心疼地说。

看到励励的情绪的确不好,妈妈同意她在家休息一天。第二天,她去幼儿园为励励请假,同时向老师了解情况。

老师说,那天奶奶带着励励来归还糖果,她想就励励敢于承认错误的事教育孩子们,就将事情的经过向全班小朋友讲了,教育小朋友们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并让励励向三份礼物的“主人”道歉,但励励就是不肯,最后,老师还是表扬励励将不该拿回家的东西归还了,并叫小朋友们欢迎励励成为好孩子,可是励励不理睬大家。

妈妈:平静、理智帮女儿过“坎”

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老师当时处理的细节,妈妈找女儿谈话了:

“你怎么想到去拿别人的三份礼物?”

“我看见小朋友都回去了,是多下来的,就拿回家给奶奶吃,奶奶喜欢吃这种糖。”

“奶奶让你把糖果还给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奶奶说,只可以拿自己的一份,别的都不可以拿。”

“你为什么对奶奶说,这糖果是老师奖给的呢?”

“我想让奶奶高兴一些!”励励的脸上露出俏皮的笑容。

“老师要你向三位小朋友道歉,你为什么不去?”

“我不去!我为什么要去啊?我又没有拿他们的礼物!”

谈话僵住了。

妈妈换了个角度:“老师在全班面前表扬你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你是怎么想的?”

“我不是坏孩子,我没有错误!”励励有点愤怒了。

“你不是坏孩子,你是妈妈的好孩子!但是,好孩子有时也会犯错啊!就像一条漂亮裙子上面弄脏了,擦干净了还是条漂亮裙子呀!”

“我,还是好孩子?”励励兴奋起来了。妈妈用信任的目光看着她,郑重地点了点头。

之后,励励爽快地答应妈妈,明天就去幼儿园。

思考:

* 撒谎在5岁孩子的是非观里,已经知道撒谎是不好的,但是,励励是从善良的动机出发的,所以她不能接受对她“撒谎”的评价。妈妈采取不直接提及的态度,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 拿别人东西5岁左右的孩子能分辨有主的物品不可拿,但无主的物品能不能拿就比较模糊了。奶奶的话“只可以拿自己的一份,别的都不可以拿”,既简洁又明了,适合5岁孩子的理解能力;而老师的处理,从励励的角度来说,她是被误解了,自然不能接受。

被别人误解范文第2篇

朋友,请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摩西、柏拉图的语言平实无奇,但是他们可以成为伟人,因为他们敢于蔑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敢于说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泰山万丈、太平洋千尺又如何?我们照样可以把它踏倒填平,只有你相信。

朋友,我们存在这个世界,并不是多余的,我们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必去仰望圣人的光茫,我们应该发现自己深处那一闪的火花。不必去模仿别人,我们应该拥挖掘自己潜能。仰望、模仿,只能让你埋没,让死亡。

相信自己吧!这样才震撼每一颗心灵,每一寸土地。成吉思汗的铁骑之所以能踏破欧亚,因为他相信自己:拿破伦之所以能够横扫欧洲,因为相信自己。只要自己相信,太阳在发光,因为你的存在;星星在闪亮,因为你的存在;绿叶在呼吸,因为你存在。

我们何必把把自己关在牢房里,何必受制于人。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大胆说出自己要做的事,大胆去做自己要做的事,让别人疯去吧。就算遭到别人的误解又怎样,伽利略、牛顿不是曾经被别人误解过吗?相信自己,真理就掌握在你手中。

被别人误解范文第3篇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你被人误解之后,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这样你才会觉得生活轻松而快乐!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下午放学时,我就被我的同学误解了.事情还得从放学时说起:当时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整理好了书包,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出教室.我的同桌也跑出了教室,我收拾好书包正准备离开座位,突然看见同桌的抽屉里有一件衣服没拿,今天是星期五,他要是回家发现衣服不见了肯定回很着急,他爸爸妈妈也一定会骂他的,我不如给他带下去,想到这,我就把手伸进抽屉拿衣服,正在这时,同桌突然进来了,看见我气势汹汹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呢?那我的衣服从我书包里拿出来藏到抽屉里?””"我急忙向他解释;"是你忘拿了,我想帮你带下去的.””"哼,你有这么好心?””说完拿了衣服头也不回的就走了.我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往上涌,眼圈一下就红了,真恨不得跑上去揍他一顿,我拼命地克制住自己,不断地对自己说;"冷静,冷静.我们是同学呀,同学应该团结友爱,雷锋叔叔以前做好事不也是不留名的吗!不要跟他计较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今天我虽然被同学误解了,但我问心无愧,我相信,今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我还是会尽力帮助别人,用爱心把生活营造得更美好!

被别人误解范文第4篇

有些人外表很朴素,但知道如何关心别人,你觉得诚恳的眼睛很迷人。

有些人其实并不好看,却很爱护小孩与小动物,你觉得他善良的心地很动人。

美丽,是发自内心的光华,不会随著岁月的流失而流失,只会随著智慧的增长而增长。

美丽很简单,就是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

不说话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沈默。

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你认为不必对全世界喊话。

却也有时候,你被最爱的人误解,你难过到不想争辩,也只有选择沈默。

全世界都可以不懂你,但他应该懂,若他竟然不能懂,还有什?话可说?

生命中往往有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刻,毕竟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条列清楚,

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是与非。

那?,不想说话,就不说吧,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沈默就是最好的解释。

-----------------------------------------------------

至少要平静

在你跌入人生谷底的时候,你身旁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坚强,而且要快乐。

坚强是绝对需要的,但是快乐?在这种情形下,恐怕是太为难你了。毕竟,谁能在 跌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还觉得高兴?

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平静。平静地看待这件事,平静地把其他该处理的事处理好。

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已经有了复元的能量。

-----------------------------------------------------

弯腰

和别人发生意见上的纷歧,甚造成言语上的冲突,所以你闷闷不乐,因为你觉得

都是别人恶意。

别再耿耿於怀了,回家擦地板吧。

拎一块抹布,弯下腰,双膝著地,把你面前这张地板的每个角落来回擦拭乾净。

然後重新省思自己在那场冲突,所说过的每一句话。

现在,你发现自己其实也有不对的地方了,是不是?你渐渐心平气和了,是不是?

有时候你必须学习弯腰,因为这个动作可以让你谦卑。劳动身体的同时,你也擦

被别人误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内话语误解 研究 存在问题

1.前言

1983年,冯寿忠发表《误解初探》一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误解现象,在国内学界确立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年之后,宗世海回顾这一领域的研究,肯定了前人从多个学科目的出发探讨误解现象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了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

(1)对误解现象观察有限,经验研究少,多有实例缺乏、例证不太可靠之缺憾。

(2)多数研究对误解实例的记录与描写方法粗疏。

(3)概念术语分歧混乱。

(4)对误解成因的研究有待突破。(宗世海,2003:70-1)

时至今日,国内话语误解研究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主要在于学者们对如何定义“误解”、如何对“误解”与类似术语加以区别、利用何种理论来研究“误解”,以及“误解”研究中如何收集语料等四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

2.“误解”的定义问题

定义往往是研究的第一步。通过下定义,研究者可以明确研究范围。如何定义“误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如以下几例:

①这种以言语误会为基本条件,使一种言语形式具备两种不同意义的修辞方法,我们称之为“误解”。(冯寿忠,1983:73)

②我们把由于解码造成的那种(信源和信宿之差),称之为“误解”。(赵毅,1996:20)

③误解指言语交际中听话人没有准确、全面理解说话人意义的现象。(宗世海,2000:ii)

④误解“是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义和听话人获得的意义有区别或不完全等同的现象”。(孙亚,2007:20)

⑤误解的实质是听读者没有准确、全面地理解说写者的话语意义、话语意图以及其他的语用意义,两者之间存在语用障碍或信息差。(张少云,2007:25)

据笔者初步统计,除了以上5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误解”的定义还有不少于5种。不同的定义意味着学者对于“误解”现象的认识不同,也反映出他们的研究取向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误解”,使得“误解”研究领域更加宽广,这在研究初期非常有利于“误解”研究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误解”现象。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5种不同的定义也说明,国内误解研究领域中几个重要的学者对于“误解”的认识存在不小的分歧。毫无疑问,众多的定义会给后来的研究者增添麻烦。这可谓“误解”研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会使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3.“误解”与类似术语的区别问题

近十年来,研究者为了更好地描述“误解”现象,界定其与类似现象的关系,引入了不少类似的术语,例如:歧义(ambiguity)、误导(misleading)、交际失误(miscommunication)、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不解(non-understanding)等。

类似术语的引入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容易引起混乱。例如,国外的研究者对于“交际失误”与“误解”的关系问题就有不一样的看法。Reilly(1991)指出,“交际失误”是“误解”的一种形式。而Gass和Varonis(1991)的观点刚好相反;他们把“交际失误”细分为“误解”和“不完全理解”(incomplete understanding)(Beldad,2006:19)。

国内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误解”与“曲解”的关系问题。目前,关于“误解”和“刻意曲解”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误解和刻意曲解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另一种是“刻意曲解是误解的一种”。国内的学者普遍持第一种观点,包括宗世海(2000)、何自然和申智奇(2004)、方传余和王蒙(2007)、叶朝成和曾艳山(2008)。宗世海指出,误解与曲解应是性质很不相同的两种理解。何自然和申智奇认为,误解和刻意曲解是“两种本质不同的语言现象”(2004:163)。持有第二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孙亚。受国外相关研究的影响(英语的“misunderstanding”兼有“误解”和“曲解”的意思),孙亚对“误解”和“曲解”不加区分。他认为,“二者的相同点多于不同点,刻意曲解是误解的一种”(2005:15;2007:23)。他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二者的诱因基本相同”,二是“从多数定义看,学者们未明确区分二者(2005:14)。

4.“误解”研究适用的理论框架问题

在以往的话语误解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应用的理论包括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Kristeva(1969)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和Verschueren(1999)的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其中,国内的学者利用关联理论来探讨误解现象,明显是受到了西班牙学者Francisco Yus(1998;1999a;1999b)影响的结果。据笔者统计,自2000年至今,有10篇硕士学位论文以话语误解为研究对象,其中8篇是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进行的。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误解现象与关联理论“热”不无关系。关联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经过90年代的修正,其影响力逐渐扩大。引入国内之后,关联理论也很快备受推崇。有人甚至提出“利用关联理论避免误解”(林元龙,2002:34),似乎想建议人们学习关联理论,以达到避免误解或者被误解的目的。

然而,凡理论总有个适用范围的问题,也就是其局限性。同样,关联理论并不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一样,可以解释各种不同的误解现象。据关联理论的创立者之一Wilson,该理论适用于解释“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活动。“明示―推理”交际,通俗地说就是“公开的”(overt)、“有意图的”(intentional)交际。在这种交际中,说话人想传达一种特定的信息,并主动地帮助对方认清这一信息,而且对方如若问起,他会承认自己有此意图(Wilson,1999:37)。所以,在某一个话语交际活动中,如果“明示”不足,即说话人没有做到“主动”帮助对方认清己欲传达的信息,以致于造成误解,那么这种误解就不宜用关联理论来解释。

在国外,很早就有人指出研究者过度依赖关联理论的现象。Cook在其著作《话语与文学》(Discourse and Literature)一书中,说道:

事实上,这方面(指话语分析)存在两种思想流派(并非不可调和),一种强调推理过程,另一种强调共有知识。语用学方面的主要作品,如Levinson(1983)和Leech(1983)的,或者讨论关联理论的主要论著,如Sperber和Wilson(1986)的,用了很大篇幅来讨论推理,但是却很少讨论共有知识。(1999:11)

Cook想要表明的一点是,与关联理论相比,图式理论虽然同为认知科学中的重要理论,却没有被充分地应用于话语分析。在中国,首先提出利用图式理论来解释误解现象的是周利娟(2003),接着陈明芳和杨信彰(2005)作了尝试。在此之后,仅仅有(2008)一人明确地从图式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误解现象。

5.“误解”研究中语料收集问题

收集误解的例子是一件颇有挑战性的工作。研究者承认,很难在误解发生的那一刻把交际过程记录下来,因此他们收集到的语料远远算不上充足,如孙亚(2006)、熊林春(2006)。据查,在国内拥有误解的例子最多的要数宗世海;其声称共收集了800多个汉语误解实例(宗世海,2005:124)。他指出,这些误解是“正常情况下”形成的,但他并没有充分解释何为“正常情况”(2005:126)。

总的来说,能够把“误解”和“曲解”加以区别对待者,在选择误解的例子时,都会考虑“这是个误解现象还是个曲解问题?”。但是,却很少有人考虑另外一个问题:“这一误解是听话人(hearer)作出的还是受话人(addressee)作出的?”据笔者统计,以“误解”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仅有林元龙(2006)明确区分了“听话人”和“受话人”。

语言学家区分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听话人。其中,“受话人”是指说话人心中的谈话对象,而“听话人”则可指任何一个听到话语的人(Humphreys-Jones,1986:107)。听话人和受话人同时牵涉于一次话语交际中,这两者对于话语的理解并不总是一样。听话人包括无意中听到话语的人;这种人并非主动参与交际,而是被动地接受话语,或者他们所处的语境往往有别于受话人的,因此更容易比受话人作出错误的判断。如下例:

忽听外面一个人嚷道:“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个园子里头混搅!”黛玉听了,大叫一声:“这里住不得了。”一手指着窗外,两眼反插上去。原来黛玉住在大观园中,虽靠着贾母疼爱,然在别人身上,凡事终是寸步留心。听见窗外老婆子这样骂,在别人听来,一句是贴不上的,竟像是专骂自己的。(《红楼梦》,转引自赵毅,1996:20)

所以,收集误解的例子时,有必要考虑到底是听话人还是受话人作出了不恰当的理解。

6.结语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的学者即开始研究“误解”,但至今该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上述四个较为突出。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的不同视角有关。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误解现象,丰富了研究课题,但同时也容易给该领域造成混乱,不利于研究向纵深发展。因此,为了使话语误解研究更有成效,研究者有必要共同面对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Beldad,Ardion D.Misunderstanding and Non-understanding in the Usage of English as a Common Language in Helpdesk Encounters Involving Nonnative Speakers[D].University of Twente,the Netherlands,2006.

[2]Cook,Guy.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Humphreys-Jones,C.Make,make do and mend:The role of the hearer in verbal interaction[A].In:G.McGregor(ed.),Language for Hearers[M].Oxford:Pergamon Press,1986:105,126.

[4]Wilson,Deirdre.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In:Gillian Brown et al.(eds.).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7-58.

[5]Yus,F.The “what-do-you-mean syndrome”.A taxonomy of misunderstandings in Harold Pinter’s plays[J].Estudios Ingleses de la Universidad Complutense,1998,(6):81-100.

[6]Yus,F.Towards a pragmatic taxonomy of misunderstandings[J].Revista Canaria de Estudios Ingleses,1999a,(38):218-239.

[7]Yus,F.Misunderstandings and explicit/implicit communication[J].Pragmatics,1999b,(9)4:487-517.

[8]方传余,王蒙.会话幽默中的曲解策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7,(2):63-8.

[9]冯寿忠.“误解”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1983,(6):73-7.

[10]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163-70.

[11]林元龙.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话语误解[J].莆田学院学报,2002,(2):32-5.

[12]林元龙.关联理论与话语误解[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13]孙亚.也谈刻意曲解[J].外语研究,2005,(2):10-5.

[14]孙亚.误解的认知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15]孙亚.误解与言语行为转喻[J].外语教学,2007,(2):20-3.

[16].从图式理论看误解[J].文教资料,2008,(5):41-2.

[17]熊林春.从认知语用角度看言语误解[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8]叶朝成,曾艳山.《也谈刻意曲解》一文中的问题与不足[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151-3,156.

[19]张少云.误解的语用修辞分析[J].修辞学习,2007,(2):25-7.

[20]赵毅.误解类例[J].修辞学习,1996,(1):20-1.

[21]宗世海.汉语话语中的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被别人误解范文第6篇

屹立的山谷,只有你对着喊,他才会给你回音;理解就是缕缕的春风,带给你的是清爽和惬意。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别人更是一种素养的体现,理解可以让你的交往散发着属于你的魅力。一个善于理解员工的领导,总是能够受到员工的爱戴;反之,一个善于理解领导的员工,总能得到领导的器重。这里体现了理解是改善员工与领导之间代沟的秘方。在我们的生产中,你对员工在某些情况下的言行多一些理解,员工同样也对你多了一份信任和感激。这里,理解是一把钥匙。

现实的社会,更需要这样的理解,人与人的交往非常频繁,同样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有理解,才能消除隔阂和岐见;只有理解,才能让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只有理解才能走向沟通和团结。无论怎么样,我们一定要以推已及人的胸怀多给别人一些理解,多一些换位思考,。这样就会少很多的误解和伤害,这样世界也变的阳光。

不要光希望别人的理解,也要主动去理解别人。主动理解别人就象心灵盛开的美丽,纯净,热烈而馨香四溢的花朵。这样的馨香,可以感染别人,也可以陶醉自己。

被别人误解范文第7篇

人生就像一场短暂的戏,何必去解释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都等着我们去处理,可惜我们的时间只是短暂的,不被理解又何妨。

被人误解,往往会成为我们心中的阴影,可世界不被理解的人太多了。上帝是公平的,人的诞生总要经过被人误解这一场无法摆脱的阴影,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与自己相同的人。双胞胎虽然长的一样,可他们的人生却是不一样的,他可能是成功的,他也可能是失败的。

大人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小孩认为大人永远不理解自己,老人认为年轻人太开放,年轻人认为老人太保守。还有许多被人冤枉的人,他希望自己能被理解,这一切一切都有很多,可这都是人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罢了!不被理解又何妨。

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处理,不要计较这一切不属于你的,世界需要你的观察,需要你的帮助,在那一个角落里曾有人需要你,你帮助他了吗?人生不是直的,它有很多坎坷,被坎坷掩埋的人你看见了吗?它不止一个,不被理解有何妨,我们别把那份理解看的太重,不时我们得转过头,看看还有什么没流下的。

人是靠自己而活的,而不是为别人而活。世界上难道有人弄懂‘理解’的真谛吗?

被别人误解范文第8篇

流言类型1:误解复仇型

镜头点击:“白小丽,知道80后的你有个性,但是奉劝你,不要光有自我意识而没有自我反省能力。大家的忍耐是有限的!”早晨打开邮箱,这封匿名邮件像一盆凉水将白小丽的好心情浇了个透心凉。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真的不如道自己错在哪里。

下班后在地铁里遇到了黄娜。看着白小丽垂头丧气的样子,黄娜几次欲言又止。直到白小丽的金豆子止不住落下来,黄娜才吞吞吐吐地说:“小丽,大家都说你,不把老员工放在眼里。”

白小丽真是觉得自己比窦娥都冤,说实话,自己一直觉得和他们差距很大,怎么被说成了这个样子?

躺在床上,白小丽忽然想起三天前上班时碰到老总,老总急匆匆地把一个U盘交给自己让帮忙打印一份文件,白小丽打出来后正要给老总送去,老员工罗燕迎面走来,目光扫过文件,本来微笑的脸一下子紧绷起来。小丽当时没有在意,现在想来对方一定是误解了自己。白小丽一直跟着罗燕熟悉工作,老总规定,白小丽的策划方案由罗燕帮助指导后再交给部门主管。而那天自己帮老板打印的文件标有“策划方案”几个字,罗燕一定以为是自己越级把文件交给了老总。

破解流言:不可否认,很多怨恨、愤怒均是由误会所生,而流言蜚语便成了制造者们宣泄负面情绪,报复流言对象的一个手段。

流言制造者特点描述:敏感多疑,自我中心。

妙招出击――巧妙沟通。掐掉源头。

既然是由于误会所产生的流言,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想办法化解误会,切不可“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陷入无休止的征战中。沟通向来是化解误会的好方法,不过,既然流言已经产生,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就非常关键了。对于这种类型的流言,最好采用“点对点”式的单向沟通。拿白小丽的例子来说,可以在和罗燕单独相处时,装作无意中说起老板让自己打印策划方案的事,以消除罗燕的误解。一旦“掐掉”了源头,那些流言就会慢慢萎缩了。避免“点对面”的多向沟通方式,因为这容易让流言制造者在众人面前觉得没有面子,进而激起保护面子的心理防御,为了自圆其说,对方可能会去制造更多的流言。

流言类型2:妒火中烧型

镜头点击:“听说冯艾并不是正规牌子的研究生,只不过是读了个研究生课程班。”

“可不是嘛!不过人家有个好嘴皮子,再加上是个美人胚子,什么事情拿不下来啊!”

“是啊,她隔三差五地去刘总那里,说是汇报工作,谁知道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呀,我早就发现王总看她的眼神不对。”

“不止王总吧,我看刘总也是那样呢。”

听着这些流言蜚语,冯艾简直要气炸了,他们一定是看到自己晋升红了眼,才这么大清早地坐在这里嚼舌头。冯艾真想冲进去给他们个下马威,但是想想以后还要相处,伤了和气总归是不好,最终强忍着怒气走掉了。可是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谁知他们还会造出什么谣言来。想到这些,晋升的喜悦一下子全没有了。

破解流言:你的得意总让一些人觉得自己是失意的,于是内心的嫉妒驱使他们通过对别人制造流言来维持内心的平衡。其实这些流言制造者的内心是很软弱的,他们不相信自己有实力去赢得机会,于是便蒙住眼睛不看别人有实力的一面,而是通过诋毁别人苟且安心。

流言制造者特点描述:对自己缺少信心,不能理性分析问题,容易错误归因。

妙招出击――保持自我,缓解敌意。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认识到自己是因为优秀才遭人嫉妒的,就要慢慢学会承受这一切,想想看,被嫉妒总比被看不起舒服得多吧!

不要刻意降低自己的努力目标,相反,你应该更加努力。要知道,人们的嫉妒更多地指向比自己高出一点点的人,而不是高出自己许多的人,当你的优秀让他们望尘莫及,他们的嫉妒就不会指向你身上了。当然,让流言蜚语彻底消失不大可能。比如说,冯艾在被当成流言蜚语的对象时,两位老总不也没有幸免吗?所以,关键问题不在于流言是否消失。而在于你对待流言的态度。

另外,对流言传播者们做个筛选,对于一些在团体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流言附和者,你要试着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个人舞台,多给予他们肯定和支持,随着他们信心的建立,他们会逐渐摆脱流言制造者的控制而对你产生信任。

流言类型3:自我炫耀型

镜头点击:“知道吗?销售部的王经理在岳母家一点儿地位都没有。”

“你难道看不出来吗,唐小涵对小康早就有意思了,可据说小康喜欢一个大学同学。”

认识于萱的人都知道她是典型的大嘴巴,谁的事情都逃不过她的眼睛,而且经她一渲染,事情就完全走了样。平日里,谁都害怕成为于萱口中的主角,但是大家又止不住去听她说三道四。只要一有人问:“于姐,你知道吗?”她的话匣子就立马打开,声情并茂起来。

前天男友来接苏娅,两人因为一点儿事情小吵了几句,正好被于萱看见,苏娅就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她说了。果不其然,第二天苏娅要和男友分手的消息就传开了,苏娅生气极了,真不明白部门裁员,干吗不把这个闲着没事干的于萱裁掉呢?

破解流言:流言对象多变是这种类型流言的特点。这类流言制造者的本意并不是要伤害谁,而是为了通过传播流言来获得别人的接纳和认可。

流言制造者特点描述:缺少自我价值体验,渴望引起别人关注,濒临边缘化。

妙招出击――及时澄清,坦诚相助。

面对这种类型的流言蜚语,及时澄清是最好的。假如你被传失恋了,不妨幽默地说:“最近传闻我失恋了,我向大家澄清一下这纯属虚构,千万别急着给我介绍男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