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牛弹琴的道理

对牛弹琴的道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牛弹琴的道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牛弹琴的道理范文第1篇

对牛弹琴

寓意:

高雅的琴曲演奏得再出色,老牛也无动于衷,模仿蚊虻的叫声尽管不是高雅的曲调,但老牛却听得很认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选自汉·牟容《理惑论》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对牛弹琴的道理范文第2篇

儒家子弟对他的这种做法提出疑问,牟融心平气和地说:“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古代有个很有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并且能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如临其境。

一天,他到郊外散步,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新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他首先弹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尽管琴声优美动听,可牛却依然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公明仪先是很生气,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

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于是公明仪又弹奏了一曲通俗的乐曲,琴声就像蚊子、牛蝇和小牛的叫声。牛听了这首曲子,停止了吃草,竖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着。”

牟融讲完故事,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那些儒家子弟听了这个故事,完全信服了。

【成语释义】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也用以讥讽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脑筋转一转

1.成语故事读起来趣味十足,带成语的歇后语更是好玩呢!“对牛弹琴――充耳不闻”就是一个带成语的歇后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龙王爷亮相――张牙舞爪,叶公好龙――口是心非,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撑阳伞戴凉帽――多此一举……”这些带成语的歇后语真可谓异彩纷呈,妙趣横生。写作的时候用上这样的歇后语会让作文生动形象许多。你也来试着用成语接一接下面的歇后语吧!

唐三藏取经――

投桃报李――

强盗逮小偷――

对牛弹琴的道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汉语四字格;翻译

0 引言

作为汉语中独有的语言结构,四字格是汉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古典名著还是公众演讲,四字格俯拾即是。

语言学家陆志韦于1956年提出“四字格”这个术语。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一个字一个音节。四字格,顾名思义就是有四个音节。语言学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写到,在语音上四音节可分为2+2、3+1和1+3三种,结构上属于并列、偏正和动宾三种。他同时指出“2+2的四音节也是现代汉语里的―种重要的节奏倾向”(吕叔湘,1989,p.189)。现在人们广泛认为四字格即四字词组,其特征表现为:文字简洁、凝练;结构对称、整齐、严谨;音调和谐、内涵丰富、表现力极强(胡开宝、郭鸿杰,2007,p.81)。

由于英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汉语四字格特别是汉语成语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一些困难。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现代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被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用于解释阅读理解。但是将图式理论用于指导汉英翻译实践,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

笔者的汉英翻译实例选取了吴建民、施燕华合著的《我与世博有缘》一书中的四个章节。该书于2009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以该翻译实践为研究来源,本文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对译者翻译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翻译《我与世博有缘》中遇到的成语等汉语四字格,探讨在语篇视角下如何对其进行翻译。

1 文献综述

1.1 图式理论综述

英国心理学家F.C.Bartlett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了“图式”概念。他认为,语义的记忆并不是消极输入信息,而是通过激活自己记忆中的知识和进行语义推导主动地获得语义解释的过程(Bartlett,1932,p.25)。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众多语言研究者和心理学家利用图式理论来探讨外语学习和阅读的心理过程,现代图式理论逐渐形成。英国语言学家H. G. Widdowson(1983,p.39)认为,图式是认知框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他还指出,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他们的语言知识和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Widdowson,1990,p.42)。

图式知识可分为两种: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内容范畴,即文章的主题、相关事件等。修辞图式指的是对各种文章篇章结构的认识,如寓言、故事、诗歌等(张维友,1995,p.6)。

1.2 图式理论与翻译

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和表达。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我们都可以在其中追踪到图式的痕迹。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它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包括对原文本语法、词汇、逻辑和涉及文化的理解),还要求译者对原文本表达的形式即文章风格形式的透彻理解(彭建武,2000,p.64)。可以说译者是否具备丰富的知识图式,是读者能否完全领会原作者本意的关键所在。

理解是对源语信息进行解码,而表达就是用目的语对源语信息进行再编码(李智,2004,p.106)。表达涉及译者掌握的两套图式――汉语图式和英语图式。在表达时,译者对图式知识进行不断重复推测、验证以及修正,从而构成有效的图式知识,最后完成对源语信息的解码和再编码。可以说,翻译成文的过程是作者、译者、读者三套图式互动的过程。

目前,国内利用图式理论进行翻译研究起步较晚。彭建武(2000,pp.6466)、王立弟(2001,pp.1924)、李智(2004,pp.106109)等讨论了图式理论在翻译理解及其在操作中的应用。刘明东(2003,pp.2831)讨论了在翻译中认知图式对于文化因素的影响。黄亚丽(2006,pp.8486)将图式理论引入到四字格的翻译研究中,她比较了对于同一动物形象中西方所形成的图式差异,并提出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相关成语。

概言之,目前国内四字格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以语言结构描述为主,从心理或者认知方面进行的解释性研究比较少,涉及的语种也比较少(目前主要是中英互译),但是这还是为今后四字格的翻译研究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2 图式理论与汉语四字格英译

利用图式理论指导汉语四字格英译,要求译者从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出发,首先理解汉语中包含的各种图式,再根据目标读者的图式和译者自己的图式,完成汉语到英语的翻译。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语四字格所包含的图式必然存在与英语是否对应的情况。以下笔者根据图式对应与否分别提出不同的翻译策略,并结合翻译实践中遇到的汉语四字格,探讨在语篇视角下如何对其进行翻译。本文探讨的汉语四字格,以汉语成语为主。

2.1 图式对应

如果一个四字格承载的信息有着相同的知识图式,那么就属于图式对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与汉语四字格意思相同的习语。此时译者可以采取“套译”的方法。若是找不到对应的习语,即便是直译,西方读者也可以理解译文的意思。

例1 谨言慎行

“谨言慎行”指的是要说话小心、行动谨慎。它包括“谨言”和“慎行”两个图式。若是翻译为“to speak and act cautiously”正好对应。

翻译实例:他们忠告我们:在表决前要“谨言慎行”。(吴建民、施燕华,2009,p.83)

分析:作者之所以在“谨言慎行”上添加了双引号,是因为他是在概括其他人所说的话。“谨言慎行”并不是说话人的原话。因此,在翻译“谨言慎行”这个并列四字格时,不需要达到结构对等,只需要把图式直译出来,表达大致上的意思即可。这句话翻译为:They advised us:You should speak and act cautiously before the vote.

例2 浮想联翩

“浮想联翩”是指许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浮想”,漂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与“浮想联翩”意思相近的词还有“思绪万千”。在形容思想活跃上,中西方对应的图式基本上是一致的。直译“浮想联翩”并无不妥,翻译为“thoughts thronging one’s mind”即可。

翻译实例:申博到了最后冲刺的时刻。这时,我不禁浮想联翩。(吴建民、施燕华,2009,p.96)

分析:该句子翻译为:It was the last dash of the bid and countless thoughts thronged my mind. 尽管原文为两句话,但是两句话是逻辑关系的,因此笔者将其处理为一句话。作者之所以“浮想联翩”,是因为到了“最后冲刺的时刻”。加上“countless”是为了加强语气以及保持句子的平衡。

2.2 图式不对应

如果汉语图式与英语图式不对应甚至有冲突,笔者认为可以使用释义、整合和输出三种方法,解决汉语四字格的翻译问题。

2.2.1 释义法

释义法是指通过意译的方法处理原语中的图式。一些汉语四字格光从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会让英文读者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不少汉语四字格都是汉语成语,这些成语多取自历史典故,或者其比喻意义颇具中国特色。若是进行直译,这些知识承载的图式知识是译文读者所不具备的。由于对这些图式不熟悉,译文读者就无法根据自己的图式知识对译文进行理解。因此,在图式不对应的情况下,原语中的图式一般被译者所放弃。即使将原文图式直接翻译出来,译者也需要在后面加上解释,对原文的隐喻予以显化处理。

例3 一气呵成

一气呵成: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气”这个图式是中国特有的,类似的图式还有“气功”、“阴阳”。西方根本没有与之在意义上对应的词汇。因此,翻译时可以直接用拼音代替,就是将“气功”翻译为“Qi Gong”、“阴阳”翻译为“Yin Yang”,这也是目前西方人广为接受的。需要指出的是,“气功”和“阴阳”都是名词,翻译时可以用拼音代替。但是“一气呵成”是形容词,用拼音替代形容词翻译略显不妥,所以“气”这个具体的图式只能放弃,改为翻译它的引申义。“呵”就是呼吸,使用“一气呵成”这个成语时,恐怕很少会真正说到“呼吸”,因此“呵”这个图式也需要取其引申义,或者根据语篇中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动词代替。

翻译实例:我们的陈述,重点突出,内容精练,配合默契,一气呵成。(吴建民、施燕华,2009,p.100)

分析: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四字格来形容陈述的精彩,但是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英文更偏向于使用分词和复合句。因此不能按顺序将这些四字格一个个直译出来,不然译文会显得支离破碎,不仅没有气势,也脱离了作者的本意。“Focused and concise,the presentation was well coordinated and delivered at a dash.”为了达到结构上的平衡,笔者将前两个四字格翻译为形容词并予以前置。在这里笔者将“一气呵成”翻译为“(be)delivered at a dash”。由于这个句子说的是“陈述”,因此使用“deliver”这个动词替代了“一气呵成”中的“呵”。

2.2.2 整合法

整合法是指套用英文习语中与汉语四字格相近似的图式。在翻译这类四字格时,可以利用英语中现成的图式,对汉语图式进行整合,以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四字格的意义,同时也方便西方读者理解。

例4 对牛弹琴

根据《中国成语大辞典》(2001年版),“对牛弹琴”出自汉・牟融《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也用来讥笑人讲话不看对象。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将“对牛弹琴”翻译为“Playing the lute to a bull”,西方读者可能会不理解。牛这个图式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中国,牛被用于农耕,象征强壮、任劳任怨、卑贱。而在西方,牛则是提供肉食和牛奶,象征粗暴鲁莽。因此,要是照上面那种方法,西方读者肯定会看不懂。不过在英文中有一个习语“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把珍珠撒到猪面前)”。若是换做中文读者,他们大概也不太明白这个习语是什么意思。其实该习语就是说“把宝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的人”。由此可见,尽管文化图式不对应,但是“对牛弹琴”和“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有着同样的比喻意义。笔者认为,可以借用后者的图式套用在“对牛弹琴”的英译上。

翻译实例:……对我们误解较深……我的同事们都认为他不好对付,同他辩论是“对牛弹琴”。(吴建民、施燕华,2009,p.15)

分析:作者在这里使用“对牛弹琴”,并不是说那个人愚笨或者不懂道理,只是说其误解较深、不好解开误会。同事们认为与他辩论是在做无用功。鉴于牛在中国的比喻意义有固执的意思。相信作者是取了这个含义。因此,“对牛弹琴”在此不可翻译为“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笔者认为,可以将“同他辩论是‘对牛弹琴’”翻译为“it is a waste of time to argue with him”。

2.2.3 输出法

输出法是指将原语中独有的文化图式予以直译,直接展现给译文读者。随着知识不断积累或者经验愈加丰富,图式知识也会得到持续的扩充和延伸。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倘若是一味地寻找西方文化中对等的图式,而将汉语的原汁原味完全抛开,就只能是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贬低。汉英翻译其实不仅仅是翻译,还是一个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对图式进行拓展输出的本意,就是将原语独有的图式知识完整的保留,给西方读者提供新的图式。

例5 夜长梦多

“夜长梦多”比喻时间拖长,事情可能发生不利的变化。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2007)一书中,张培基将“夜长梦多”翻译为“A long night invites bad dreams”。笔者认为翻译得非常确切。“夜长梦多”为贬义词,因此翻译时光是翻译“梦”还不够,张先生翻译为“bad dream”就十分形象。在图式上,原语的图式和译文图式可以说是对应的。因为“夜长”是“梦多”的前提条件,所以两者在逻辑上有联系。译者在翻译时正好把这一层隐含的逻辑联系予以显化。虽然英文没有与“夜长梦多”对应的习语,但是“A long night invites bad dreams”足以帮助英文读者了解作者的本意。

翻译实例:这样辩论的时间就会拖得很长,“夜长梦多”,别的申办国可能利用这段时间,用各种方式对一些国家施加压力,形势的发展就难以预料了。(吴建民、施燕华,2009,p.84)

分析:作者使用“夜长梦多”,是指他担心长时间的辩论会导致原来确定的情况发生变化,“夜长”代指长时间的辩论,“多梦”代指情况发生变化,而且还是“噩梦”。“夜长梦多”在这里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概括,随后作者就自己担心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地解释。因此,“A long night invites bad dreams”可以用在此处,将“夜长梦多”的图式完整地表达出来,随后再翻译作者对此的解释。

3 结论

本文引入图式理论,旨在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四字格英译的内在生成机制进行分析和解释。本文首先对汉语四字格和图式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接着以图式理论为指导,对译者翻译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最后,本文着重探索了在图式对应和不对应的情况下,如何对成语等汉语四字格进行翻译。特别是在图式不对应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使用释义法、整合法和输出法三种翻译策略。

总而言之,从翻译成文到读者对译文进行阅读的过程,涉及到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各自具备的三套图式。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中英文读者所具有的不同图式知识,根据图式对应与否,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以便准确形象地传达汉语四字格的含义。因此,译者的图式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助于汉语四字格的翻译。无论是采用直译、意译还是套译,都应该根据语篇中汉语四字格的不同使用情况,一方面尽量做到“形神兼备”,另一方面让译文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 吴建民,施燕华.我与世博有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 中国成语大辞典编写组.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对牛弹琴的道理范文第4篇

在班里,没人敢说自己是个好学生,我才知道,原来谦虚是美德,我开始学会谦虚。可是,谦虚害了我。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上了光荣榜,当了优秀学生,甚至学习最不好的都当上了“劳动标兵”。我哭了,上了光荣榜的都是班委会的同学,而团支部的,上了一个。

因为他母亲是教师。

我明白了,我懂了,什么标兵,只不过是有权有势的,爱溜须拍马屁的。我暗暗发誓,我不要当这些虚伪的标兵。我想当一个差生,或说当一个与世无争的中等生。

我不想,不愿意去争了,我累了,我只想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去得到一点安慰。在我打作文时背后是否有双眼睛,都不一定。

我不想再争了,我累了。我想做一个差生。

我不知道我说这些,同学看见会说什么,总之,我不想再让人嫉妒,让人羡慕。

这些可能是一些人想要的,他们会说:“在让人羡慕的环境下生活多好。”可你得到这种生活,你不会说这种生活好,因为,它太累了。

对牛弹琴的道理范文第5篇

一、从思想上:尊重和理解后进生,消除他们与老师之间在心理上的鸿沟

后进生往往有一种较重的自卑感,误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他们,厌弃他们。这样,无形中在自己同老师、同学之间形成了条鸿沟。如果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后进生,久而久之,鸿沟会越来越大,后进生会越来越远离集体。相反,如果老师能正确理解并尊重后进生,使他们感到温暖,真正建立起感情的联系,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鸿沟就会逐渐填平,从而为老师进一步做好工作创造了条件。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学习不及格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不完善,另一方面也在于“教师没有期待他们去掌握”。所谓“教师的期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在今年的家长会上每个老师都找几个后进生的家长并和孩子一起分析该生的学习情况,首先肯定孩子的学习潜力,并多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老师和学校对孩子的殷切希望。通过亲身体验发现,孩子在家长和老师面前信心十足,动力十足,可以达到思想教育的成功。

二、具体实施策略

班主任是思想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时时鞭策,时时鼓励;科任老师是具体学习工作的负责人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方法;学校要定期召开总结会,肯定一些学习进步比较大的同学,并有不同类别的嘉奖?“进步最大的奖项”,“英语口语流利奖”“地理识图奖”“作文最佳文采奖”“书写规范奖”等等,使每个后进生都能得到肯定。下面就科任教师的具体做法展开论述:首先把每个班的后进生进行分组,并分到每个科任教师的名下,通过教师的单独督促和辅导提高单科成绩,并负责和其他科老师联系提高总成绩。每次调研考试就是一个阶段性检测,并给以书面的评价,大大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爱是教育的前提,爱能创造奇迹,对于后进生,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中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因此对他们要倾注更多的爱。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多考虑后进生的接受程度,下面是数学课堂的几点做法:

(1)新颖别致的课堂设计,容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兴趣。

(2)充分使用直观教具、投影、录像、计算机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后进学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通过视觉、听觉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3)尽量使教学语言生动,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

(4)以成功的喜悦,培养后进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经过努力,在学习上总会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特别是后进生,每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一点提高,每当他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时,心理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时老师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赞扬,会使学生的喜悦之情转化为学习动力。

对牛弹琴的道理范文第6篇

狗不走没有屎吃——不劳作就没有得吃,连狗都这样。

你不同我睡。你哪里知道我的草席破?——你不了解我的情况,不知道我的艰难和苦衷。

脚湿嘴才湿——动脚走动手做,才有嘴里吃的。

家事(财产)无海无河(多得海与河所不及),不及识字几升几斗——知识比任何财富都重要。

有字在肚,白天不怕借,晚上不怕偷——最可靠最安全的是自己掌握的知识。

有的人饿时好,饱时坏——奴才相,贫困时讨好人,有了钱就趾高气扬不认人。

有药吃死,无药吃聪明——显然的道理都不懂,容易的事都不会做,笨得无可救药。

人欺我是福,我欺人是祸——忍让,避免人祸。

屋檐滴雨水,一滴还一滴——事物的相连,因缘相系,没有孤立的事。亦教育人行孝道,对前辈有孝情,后辈也会学习你。

“顾蛙蛇要饿,顾蛇蛙要死”——做事难以考虑事事周全。

酸荔枝完了。猴子脸还在——做事勿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要做乌鱼吃子,不要做山雀吃母——不要做的无人性的事。

草肥的地方也有瘦牛——好的条件也有差的效果。

跨一步在前,退一步在后——一张一弛,想问题、做事情,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贼偷衣袖——提醒防内贼。

要吃快就种菜,要死快就做贼——种菜很快收获,做贼很快毁了前途。

公鸡拾米,不够牛拉屎——长时间的艰苦劳作,不及轻易的浪费。

捡芝麻粒不够倒油缸——长辈长年累月的积蓄,不够不肖之子的短时挥霍。

你要连角吃牛吗?——喻指无度的贪婪。

你要吃鸡奶马角吗?——喻指无厌的索取。

蟹多大洞就多大——收入多开支也多。

小生意怕吃,大生意怕赌——做事过生活要节俭,往往豪吃豪赌会倾家荡产。

只见鸡喝水,不见鸡拉尿——只知道收入不知道支出。

猪撑猪肥。狗撑狗瘦——批评孩子贪吃。

有人哭牛死。有人哭牙痛——死了牛的人悲哀,吃牛肉的人却怨牙不坚。

黄牛咬烂布——批评做事马虎。

牛皮写都不灵——过去民间的契约是用牛皮来写的,因为牛皮韧性好,可以长久保存,以免失信。此批评不守信用的行为。

要耳朵来做角——听不进好话。

拉二胡入牛耳——讲不听,等于对牛弹琴。

看到车链条就想起被蜈蚣咬——有过教训遇到类似的事而心有余悸。

水瓮自然摔在水井路上——老是做不好的事,终会摔跤在这些事上。

路上的树头不知谁要踢到——倒霉的事任何人都有遏上的可能,不可对人幸灾乐祸。

一朵花没有百日红——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横而看不起人。

白鸡入洞——快到手的收获意外失却。

粮仓天下。你吃得几斗几升;大厦楼宇,你只睡六尺床铺——人要知足。

对牛弹琴的道理范文第7篇

一、课堂导入,要新颖别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灵的组织者,尽管注意本身不是认识过程,但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着。感知、记忆、思维,没有注意力伴随,便无从产生,因此它是认识过程产生时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每个人掌握知识进行学习的必要条件。上课伊始,几十人的课堂难以马上安静,特别是政治课都安排在上下午的最后几节,学生精神处于疲倦状态。此时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第一句话,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就得先声夺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琴师那样,拨弄琴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开始就能把听众吸引住。教师新颖别致的导入就能像一块无形的磁石,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迅速地把他们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据报载《人鼠大战》一文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后,科学家发现当地老鼠比猫还大,且主动攻击人。一个全副武装的5人科研小组深入此地考察,发生了一幕惨烈的人鼠大战。冲锋枪的连续扫射抵挡不住疯狂老鼠的进攻。5人小组成员全部遇难,甚至连他们乘坐的越野车也被老鼠啃得面目全非,请同学们想想,在正常情况下,老鼠生性胆小、怕光,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老鼠却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疯狂地进攻全副武装的人员,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惨痛的故事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呢。”这短短的两三分钟的导入,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使他们进入新奇、渴望的心理准备状态,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运用幽默艺术引起注意,开启心智,活跃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摆在首位。运用幽默,可以引起注意。比如,一位教师在分析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两个命题时说:“照此推进贝克莱先生还用得着上街买牛奶、面包吗?他只要闭上眼睛感知一下,把牛奶、面包的观念在头脑中集合一下,牛奶、面包就会从天而降。”这下学生哈哈大笑起来。在笑声中悟出了唯心主义的荒谬。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启了心智,活跃了思维

三、吸引注意,就要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列·尼·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思想政治课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兴趣。这已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要设法刺激其求知欲。教学中教师巧妙地预设疑问,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诸如:教师节,有一个同学在商店里买了一束鲜花,把它作为礼物送给老师。这束鲜花是不是商品?在实际生活中,鲜花在市场上出卖的价格有时比价值高,有时比价值低。为什么说商品之间实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这生动有趣的问题,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会在学生脑海中荡起思考的涟漪。教学用问题引路,设计出一个个学生渴望知道的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设计不同的引趣方法,可采用故事、幽默、新例等等。比如:在学习“按客观规律办事”时,一位教师给学生举了“对牛弹琴”新例,他说:“大家知道,‘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都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的音乐。结果番茄长到2千克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节奏和音调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对牛弹琴”新例,不仅能激发兴趣,使学生理解知识时有新鲜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四、巧用成语古诗激活课堂

列宁指出:“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相当复杂的现象和本质。”成语典故通俗易懂,巧用它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若能巧妙地运用它,就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一扫政冶课堂教学沉闷气氛,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例如:一位教师在讲“矛盾特殊性”这一观点时,他并没有指出矛盾特殊性的特点,而是设计了为什么会出现“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情况这一问题。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他引出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特点。讲完矛盾特殊性后,他又要求学生列举出含有这一哲学观点的成语、古诗。学生兴致很高,发言踊跃,列举了如成语“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从中感受和领悟哲理。

五、要创设学生乐学的情景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乐学情景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如在教学“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时,有位教师首先投影了一幅“拉车”漫画:一只大雁拉着一辆马车想朝天上飞,一个兔子拉着这辆马车朝前面奔,一条鱼拉着这辆马车朝水里钻。漫画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样教学,既加深了理解,又升华了主题,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六、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要有情味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需要在很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我们所施教的对象,不是工厂里任凭处理的原料,而是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洋,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不痛不痒地讲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玩弄一些抽象的概念,这种“耳边风”式的索然寡味的讲授,怎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并感动人、说服人呢?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教师要用充满情味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预定的饱含情感的意境之中。比如有位教师在讲“理想与现实”时精心设计了一段充满情味的语言:“在山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饱含情味的语流,潺潺流过学生的心田,让知识、情愫和思想,自然渗入并积淀在学生的意识深层,引导学生很快深入到所描述的境界中去,一任思想感情的野马与其一道驰骋,达到情理交融、以情动人、以情明理的目的。没有情感的语言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味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具有振魂摄魄的效果。

总之,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要改进教法,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对牛弹琴的道理范文第8篇

也许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一株小草怎么能长成一棵竹呢?哼!我不信命,我只信我自己。所以,我努力地从大地吸收养分,拼命地与竹子抢夺每一寸阳光。每天,我都把腰板挺直,就像一个等待检阅的士兵;每天,我都把根进一步伸向地心,好像要把大地融为自己的一部分,像人类建造房子那样,我要打造地基。

一天,一只山雀从我头上飞过:“多么愚蠢的小草啊,别逞能了,你怎么能长成竹子呢?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对于你来说,草就是你,你就是草,就像我,只能是一只山雀,而不是鹰。”“可我就不信我长不过竹,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行的!”我肯定地答道。山雀有些不耐烦了:“你这株倔草,你就当我是在对牛弹琴好了。”边说边翘起尾巴飞走了,一小堆满是臭味的东西砸了下来,正砸在我的头上。

我犹豫了。难道我真的只是一株野草吗?回想着这近半年的努力,结果是我才长了不到20公分。我心灰了,意冷了,就像秋霜下的茄子,沮丧地耷拉着脑袋,空洞塞满了整个眼神――一堆鸟粪就彻底把我砸蔫了?

“大哥,大哥。”一个细小的声音钻进我的耳朵。我顺着声音望去,竟被看到的那一幕惊呆了。一株青苔头顶米粒大小的小白花正挺立在我面前。我不敢相信,我真的不敢相信,一株小小的青苔竟然也能像牡丹一样怒放出鲜花。“大哥哥,难道你就这样放弃了?难道你就甘心受山雀的侮辱?如果你还是一个生命,你还有梦想,你要坚持梦想,活出自己的本色来。”

是的,我真的不该甘心受谁的侮辱,我不该忘了我的宏图伟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虽不如竹,也要云中栽。我要重拾我的信心,继续努力。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终于我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的那棵草,我已全身处处流露着奇异的风采。

阳光洒满整片竹林,抚摸每一棵竹子,棵棵翠竹都傲然挺立,而竹林深处也有我不屈的身影。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