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通常,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三个阶段分段实施,学生经过60~90学时的基础理论课学习后,由指导教师带领,深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数周的生产实习。通过在生产现场的观察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机械零件的典型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加深。学生经生产现场实习后,一般集中进行为期三周的课程设计,对所学习的理论、工厂的实践知识开展应用练习。本课程设计一般围绕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指导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为学生提供零件图、设计要求,讲解设计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针对设计题目进行零件的结构分析和工艺设计,通过分析、讨论、计算,确定毛坯结构和尺寸,并设计完成该零件的工艺过程卡,编制详细的机械加工工序卡;针对所编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典型表面的加工工序进行专用夹具结构设计,通过方案分析,选取和设计定位元件、夹紧机构、导向元件、夹具体等关键部件,并设计出夹具装配图、若干典型零件图;学生完成设计报告,提交设计成果,然后根据每个人的设计内容、平时成绩,进行成绩的评定。

2.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三多三少”问题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是机械专业的知识综合运用并有机结合起来的训练过程,涉及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及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内容,应用知识较多,设计内容包括工艺规程制定、专用刀具、专用夹具设计等三方面内容,参加设计的学生人数较多。同时,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信息资料的能力比较欠缺;为期3周的设计时间偏少,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师人数较少。

(2)“三不”问题学生自主性不强。首先,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比较懈怠,造成前松后紧的学习局面;其次,设计初始阶段,不能从设计题目和任务中发现主要问题,不会把已学知识与需要设计的内容相结合,一味等待和依赖指导教师,甚至需要指导教师提出设计方案;再次,针对一些参考资料提供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能进行合理选择,生搬硬套,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思路混乱,不能体现创造性。有小部分同学对设计中出现的困难有畏难情绪,期待抄袭别人的设计成果,独立自主性较差。图纸绘制不规范,说明书撰写不规范。部分学生图纸尺寸标注不合理,设计的工装零件制造工艺性和装配工艺性差。设计说明书中对设计方案的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不能明确表述;设计原理、计算方法阐述条理不清楚和内容不对应,缺少参考文献或引用的参考文献格式错误等。

(3)成绩评定问题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一般依据三部分:⑴出勤及平时表现;⑵设计、图纸及说明书质量;⑶答辩情况。指导教师不可能长期呆在设计教室,出勤靠学生的自觉性,学生图纸内容相似,说明书内容相同,答辩时间较短,提问问题有限。据此评定成绩必然存在弊端。

3.教学问题及改革方案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授课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对于专业课应尽量与实践相结合。改进授课方法,完善实践环节是确保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解决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状在进行本课程设计时,学生已进入倒数第二学期,很多同学进入毕业前的忙乱或茫然阶段,找工作、考研或对即将离校后的生活不知所措,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正确认识到课程设计对学习和培养工程师基本设计素质的重要影响,这些不良情绪往往会造成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设计工作。在以往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总有部分学生对待课程设计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计目的。为改善现状,笔者深入学生中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所处的状态,积极引导、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在开展课程设计时,首先第一日需要做到是为学生讲解,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及其意义,通过集中动员,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课程设计的地位、作用,以便其今后能够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为学生讲解所设计的相关任务,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端正态度,进而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中。

(2)课程设计选题单一,缺乏先进性长期以来,不少学校所开展的课程设计,都多以零件等机床夹具设计、工艺设计等为主,由于这些课程都为实际操作课程,且内容多为金属切削机床与减速箱等操纵部件,这些课程内容更利于进行课程设计,同时也容易把握任务设计点。但这些题目往往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的运用,这使得学生多多少少都会出现相互抄袭或者重复运用等情况,极不利于学会创新设计思维的运用。为此,在开展课程设计前,指导教师需精心准备,尽量深入工厂寻找难易适中的零件,有条件时同时准备好待加工的零件实物。在任务课题充裕的情况下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从而提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3)合理安排设计时间,采用先进设计手段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绘图手段落后问题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内容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以及绘图等工作,相较于以往的课程设计,设计难度也有相应的增加,这就需要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期间,积极调动思维,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但由于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有两周或者三周的时间,在进行设计初期,学生通常不知道从何下手,加之时间较为短暂,又需要解决定位误差分为以及工艺参数计算等各项问题,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经常需要加班赶工,导致他们多表现出疲劳状态。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情况。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期间,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

手工绘图,一方面手工绘图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致使任务量因此增加;另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均运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并且学生在校的这段时间也多采用计算机绘图方法,仅通过运用手工绘图的方式是无法有效锻炼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的,这就与实际情况发生了非常显着的脱节现象。这样一来,课程设计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无法有效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课程设计的时间以及主要任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例,将课程设计与其实习环节和教学环节进行了结合,提前公布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学习中熟悉设计题目,并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在进行实习期间,也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观,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带着设计题目参与到学习中,不仅能够充分掌握零件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其参与兴趣。 (4)构建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新体系①构建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在进行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时,应当严格按照“一点”充实“三化”的原则,其中“三化”主要是指模块化、基础化和综合化。在对课程理论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完成构建,构建的过程主要为“一点”综合化模块化基础化。首先结合相关“知识点”对其进行综合化模块的构建,并将“知识点”作为客观依据,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把握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使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然后,按照综合化完成模块化的全面构建,模块化模块的主要内容,同样应将综合化作为主要依据,对模块化的内容进行构建;最后根据模块化的内容完成基础化的构建,基础化模块的内容必须充分结合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方法和基本知识,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②构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层次在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时,应将其分为支持系统与主导系统两大方面。其中主导系统由可将其分为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其主要是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主要核心,由教学组织形式、焦旭为目的和教学方法等内容组合而成。支持系统则主要是由相应师资力量与硬件实验设备组合而成,在对其实践教学改革中,其实验室建设是无法得到有效改革。为此,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需要充分结合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性质来对其进行设计,并将其设置为典型项目或者相应任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其项目的案例或者任务则需要将企业需求与社会需求作为主要导向,充分运用产学研等项目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争取做到企业需求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法

中图分类号:TH16-4;G712

前言:中职学校是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机构,提升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增强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十分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者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法探讨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教法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足够的针对性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对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实施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二者之间的实际关联进行课程设计针对性的提升,造成很多的课程难以在机械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关联性机制的构建,最终导致很多的课程设置情况无法适应课程的针对性要求。还有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课程细节设计的过程中,虽然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却无法保证全部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最终导致很多的问题仅仅能够适应系统化知识的处理要求,难以保证同多种多样的业务岗位形成一致。还有一些课程的设计在系统化方面仅仅能够保证教学的学科具备完整性,难以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教学目的进行实际工作细节的处理,最终导致很多的教学内容难以同中职学校的学科完整性取得高度适应,无法从根本上增强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的内容缺乏连贯性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仅仅能够将课程的细节设计作为基础性内容,难以保证将机械制图或金属材料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连贯性处理,使得很多的课程设计活动无法在众多基础知识的有效联系之下实现运行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教学人员仅仅根据课程的设计方案进行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传授,并没有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需求,对课程的内容实施完整的设计,最终导致很多的课程设计方案无法适应机械制造基础的实际要求。还有一些基础知识的设计存在学科跨度过大的问题,导致很多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只能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进行教学针对性的增强,无法保证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能在连贯性模式的带动下进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开展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机制进行教学内容的处理,并没有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在教师同学生的有效交流之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得很多的教学活动依然由教师进行诸多教学内容的承担,无法保证专业课程能够在有效的沟通机制影响下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一些中职学校虽然进行了沟通机制的建设,却难以保证所有的基础知识能够在教学内容的有效影响下进行沟通机制的完善,导致很多沟通机制仅仅能够对基础性知识进行正规化处理,无法适应基础理论的应用要求。

二、提升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增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首先,在进行机械专业基础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的课程都能在具备针对性的情况下实现运行水平的增强。此外,要使用图纸教学等重要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加以设计,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可以适应图纸阅读的要求。可以根据当前市场环境中课程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对全部的机械零部件造型设计活动加以处理,使后续的图纸阅读教学能够使中职学生更加巩固的掌握阅读并理解图纸的能力,保证全部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解决机械制造领域的实际问题。可以将机械制图的教学同机械零部件加工的教学进行结合,使教学活动可以将二维制图和三维制图进行综合处理,保证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课程设计内容,以便学生可以将课程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升中职学校每一项教学工作的质量。中职学校的教师需要将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进行完整的设计,保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设计方案基础,使学生可以在造型技术的有效应用之下进行测绘技术的科学处理,使学生可以在产品资源的具体优势影响下进行教学活动针对性的提高,使用图纸这一具备较强直观性特点的物品进行造型技术的合理运用,使测绘技术的实施可以适应课程设计活动的技术性要求。

(二)提高课程设计的连贯性

首先,每一位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机械基础知识教学模式的重视,使全部的教学活动都能在开展之前对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提升课程的连贯性等级。此外,要根据机械综合分析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实际要求,对全部的应用性机制处理特点加以处理,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机械综合分析机制的处理要求。可以结合机械运行过程中的具体原理特点,对所有的机械设备互换性基础资源实施质量控制,使机械基础知识教学能够将工程力学和机械设备分析等不同累别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处置,保证所有的课程设计活动可以适应教学程序规范化处理的具体要求。要根据机械分析技术的实际特点,对课程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维护管理意见进行处理,保证所有的维护技术都能适应中职院校的机械专业教学要求,以便机械类基础知识的处理活动可以在维护机制的有效帮助之下进行故障性因素排除机制的构建,增强课程教学活动的连贯性水平。

(三)完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沟通机制

首先,每一位中职学校的教师都要加强对沟通机制的关注,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有效领导和协调之下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内容进行合理处置,并使全部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机械零部件加工机制的要求。

结论:机械制造专业基础的课程教育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因此,对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完整的分析,并对相关课程的教法进行制定,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此文为江西科技学院2014年校级教改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编号:JY140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机械制造工艺对保证机械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工艺方案,零件的质量、加工的难易程度、加工生产率及加工成本也有很大差别。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工艺问题的分析能力,使他们在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下,设计出最优的工艺过程方案,同时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内容是从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中精选出来的,且又直接用于和指导生产实践, 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是很难学好这门课的。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就构成了本门课程的一大特点。

一、将课本理论知识纳入相应的工程应用背景中

对于课程中偏重于应用的知识需要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比如工件定位、机床夹具和装配等相关知识,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理想情况下,单纯从几何和力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长圆柱销和短圆柱销的定位效果应该一样才对,因此如果生硬地把课本上“长圆柱销限制四个自由度,短圆柱销限制两个自由度”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显然大家都很难接受。这时,就需要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将定位销和被定位零件都赋予一定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再考虑到它们的加工误差等因素,对其定位时受到的切削力、夹紧力、重力等力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就很容易看出,如果用短圆柱销像长圆柱销一样来限制工件转动方向的自由度,势必会造成零件定位面或者定位元件的破坏,而且定位精度也很难保证,虽然理想状态下可行,但实际并不可行,所以短圆柱销只能用来限制两个方向的移动自由度。

在先修的专业基础课及金工实习等实践课中,学生对通用机床、通用夹具的认识已经先入为主,对机床专用夹具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学习夹具设计的积极性。在讲解夹具的内容前,通过对大批量生产中手动装夹与专用装夹效率的对比,以及观摩专用夹具的一些视频教材,使学生对专用夹具的重要性有了清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注重实验环节教学

本课程安排有几次实验课,“机床静刚度的测量”、“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等实验对课堂理论学习都能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是一个难点。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学生不但对自激振动的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对自激振动的危害和预防也很难有深刻的认识。通过“镗杆的自激振动与消振”实验,学生对自激振动的影响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了解到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及低刚度主轴位置对镗杆自振的影响规律,并学习了冲击减震器的工作原理及效果。

三、适时安排课程设计任务

提前下达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不仅需要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有关知识,也需要金属切削原理、机床与刀具等方面的知识。为了达到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相互促进,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讲解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时就下达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这就等于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也就解决了为什么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是主动学习,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同时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了理论教学。另外也节省了课程设计查阅资料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完善自己的设计,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典型零件的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往往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这就使一部分学习目标不太明确的学生投机取巧,不认真思考,从网络上下载抄袭,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基于此情况,并考虑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明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部分设计题目利用教师科研设备里的典型零部件,其他设计题目由教师收集,避免与传统设计题目的重复,并由以前的4人一组改为现在的2人一组,使每位学生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尽可能地避免抄袭现象。

四、重视学生校内实训

在教学中讲解完车削加工方法及编写加工工艺流程的基本原则后,可设置关于车削加工的多个实训任务,按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要求,来创建情景和提出具体的图纸要求,如先安排学生加工简单阶台轴、再加工带孔或螺纹的阶台轴、 最后加工薄壁筒等工件,每加工一个工件前,要求学生们按照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图纸的要求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加工工艺流程卡,确定合理的切削刀具、切削参数及相关量具等,并由老师对每个人的流程卡进行评改后,要求每个同学按照各自所编的流程卡在机床上进行独立加工工件的操作任务。通过这种实践训练,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五、指导学生校外实习

在校内教授完该课程和完成了校内各个项目的实训任务后,可以利用具有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安排一周的校外实习。按照企业的加工环境、加工方式、加工要求、检验方法等进行实习,按照先跟师傅进行师带徒的训练,再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操作训练的步骤进行。通过校外实习,学生能将校内所学更好的与企业所需进行结合,这样既能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工作的重要性,也能很好的完成他们从学生到技能工人角色的过渡和转变,从而为他们走向社会、融入企业增强适应能力。

加强《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后,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教学内容易懂、易学、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动手能力有所增强。 经过不断分析总结,完善了《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体系,使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点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相互促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科学研究;学术探讨;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1]。该课程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2-3]。目前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虽然能够快速地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理论知识,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不能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本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1.1教学特征与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但要提高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精神,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机械制造的现场技术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贯通。长期以来,“填鸭式”课堂讲授的方法虽然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5]。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比如刀具角度的功用,这部分需要学生掌握刀具角度的概念和对切削加工的影响规律,能够真正运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并能够利用辩证法去分析实际加工过程中的切削性能随着刀具角度的变化规律。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切削加工经验,并不能够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刀具角度的功用,学生从心理上不能接受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化地记忆所学内容,缺乏对所学知识必要的思考和综合分析。虽然很多高校教师提出产学研协同模式、授课+实践模式、先实践后理论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来说,受到课时、经费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接触到现在的前沿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6]。

1.2学生的学习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其学习兴趣来源于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型知识的获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和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相关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分的获得,大部分学生以考试前的突击学习、机械记忆等方式来应付考试,使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整体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不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金工实习作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前置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实践知识,但是地方高校出于学生的安全、课时量和硬件设施等角度的考虑,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所讲述知识点较为传统,但是机械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机械制造基础技术、超精密及细微加工技术、自动化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前言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均属于机械制造技术的内容。然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相关的前沿技术较为隐蔽,对于缺乏专业数据库查阅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本科生来说,利用网络技术和学校购买的专业数据库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前言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面对诱惑较大的大学环境,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管理时间的能力欠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探讨适合于地方高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

大学是进行学问研究的机构,科学研究作为大学教师必须要进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较大差异,大学的教师并不仅是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教师和学生还是因对学问的研究工作而存在的[7]。大学中的科学研究工作又导致大学区别于一般职业培训学校,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以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基础,以创新性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成为当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除了教书育人之外,科学研究成为高校教师重要的工作。以传统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主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但是忽视了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的内容较多、逻辑性差,只是编写了机械领域最基本的内容,很少涉及机械领域前沿的研究进展,内容更为古板。例如切削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教材上仅指出其变化规律的单调递增或递减性,但是在新型材料加工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较为复杂,需要教师根据新型材料的切削加工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分析其变化规律及机理。因此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推动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也能够使教学更有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9]。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理论深度素养,科研型大学成为各个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一流高水平高校的重要标志[10]。

3学术探讨教学模式探索

3.1学术探讨教学内容准备

基于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根据最新科研成果讲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际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作准备。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材中很难理解、重点的内容,在基本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术探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学术论文,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对于教材中较简单的阐述较全面的知识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对刀具、零件加工和装备等内容十分熟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从事材料精密加工研究的教师必须精通的一门课程[11]。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从事材料切削加工机理研究的教师必须进行的研究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是从事绿色制造领域的研究者必须熟知的知识点,这几部分与高效精密加工研究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恰好正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十分困难,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学知识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从事机械加工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大量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论文,特别是较为前沿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相关科研结论来讲述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及实用性,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关科学实验及数值模拟结论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

3.2学术探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提倡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案例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在每次讲授知识点时,先引用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诠释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进行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讲述,最后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研成果为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探讨相关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对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后作业要追求一定的丰富性、多样性,改变传统的练习题模式,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寻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让学生自己检索相关的科研论文,对科研论文进行阅读,结合教材基本知识写出大概100~200字的思考体会。

3.3学术探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选题常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在明确设计任务的前提下,可以要求学生选用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引导学生利用绿色制造等前言科技来分析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利弊,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合理选择零件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绿色制造技术前沿科技的概念及实用性[13]。毕业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深化和升华,着重锻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来检索所需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4-15]。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多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数控机床部件的设计、机械加工模具的设计等,其中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的内容有较多重复的地方。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地方高校应该打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限制,高校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学生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新材料或传统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试验研究、基于绿色制造合理工艺路线的选择和有限元仿真切削加工性能研究,使得学生能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相关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从事工程试验和对试验数据分析处理解释的能力。

4结语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1.课程内容及其特点

机械制造实践课程主要介绍机械制造生产现场管理,钳、车、铣、刨、磨及普通电工等传统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铸工、钳工、焊工及钢的热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特种加工、数控加工等制造技术前沿与发展趋势等。其主要特点为:以机械制造为主线,突出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

2.性质

机械制造实践课程为一门公共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因此,必须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规律,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将基本工艺理论、工艺方法和基本工艺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作用

机械制造实践课程为后续课程的教学、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奠定扎实的工艺基础,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并将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二、机械制造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1.感观教学法

充分利用已有简单的挂图、模型等教具,实行教具感观教学法。由于该课程涉及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点较多,如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工艺学等,每一知识点都有相应挂图、模型等教具(如制图常用纸质或布质挂图、木模等,金属切削要用到车刀、麻花钻、铣刀等重量轻、体积小的实体模型)。教师在钳工工具知识授课时要把常用量具中的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测量工具的实体进行展示并教学生使用。教师在金属材料学知识讲授时,可拿一些小块钢、铁、有色金属、工程塑料等实物材料来展示。教师用一个个实体的展现,要比书本上的示意图更形象、直观,将使学生对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豁然开朗,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法

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师通过放映多媒体教学片,利用动画视频教学片演示各种机械零件制造的动态过程,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动力来学好该门课程。如通过车刀车削工件外圆动态演示,可使学生巩固切削用量、刀具材料与刀具结构等知识;通过用麻花钻、深孔钻钻孔演示来理解这两种钻头不同的钻削特点及钻头结构、钻削用量,从而进一步认识麻花钻与深孔钻的区别、用途等;通过装配、修配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演示来熟悉机械修理要点及装配方法等;通过普通电工常用仪表、工具、导线线头的加工、普通照明灯的安装等演示使学生了解电工基础知识等。动画视频教学片教学将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且形象、直观、易懂,是课堂黑板板书讲授的有力补充,尤其对机械制造实践课程必不可少,作用明显。这样,将文字板书与动画视频相结合,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记忆。

3.实践与理论结合教学法

在学院实训基地实际训练,或者到机械制造厂参观实际机加工等途径进行机械制造实践理论教学。

由于很多学生社会实践不足,他们希望能看到真实零件的加工过程,而课堂内的讲授枯燥、抽象、繁琐,因此教师应将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把机械制造车间和实训基地作为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将知识讲授与自主型实验相结合,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模块式教学法

针对机械制造中某一知识点采用模块式教学,教师把课程内容合理地分成若干小模块,对每一小模块实行边教学、边实习,把教室搬到企业车间、技术科、实验室,从而使学生充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用结合。这样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实践技能,为以后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对深孔钻削加工工艺特点这一知识点,带学生到钻削车间现场观看技术工人实际操作或亲自操作,从而熟知其散热、排屑困难,并分析采用哪几种措施解决深孔钻削这两大难题(如钻头材料、切削用量、切削液如何选用等)。这样,现场得来的知识掌握起来将大大胜过课堂讲授效果,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记忆。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多维创新能力

1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机制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措施

1.1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方式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行业见习与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出其各自有效的改革途径,如何通过引入企业案例,或者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行业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面向行业重构和优化机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机械行业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同的企业需求人才能力不同,如何在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中归纳出共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共性,又具备不同企业的人才个性能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综合化等新要求,在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性,又注重专业技能的精深程度,[3]把传统的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转型为以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发展为主的课程结构,构建完整的理论加实践的机械制造课程体系结构,同时通过课程整合形成跨学科的课程群,使之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相匹配。一方面,通过广泛地调研相关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新形势下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并立足于实际生产过程,根据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制造行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核心制造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这些内容及时引入到机械制造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紧扣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紧跟本专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形势。

1.3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各类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训练、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学科竞赛等多个方面。同时考虑“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又可以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性实验;专业技能模块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综合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专业技能训练及认证、创新性实验、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以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4]

2实施过程

(1)顶层设计阶段。为成果形成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实施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梳理机制专业人才培养前期积淀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开展广泛讨论,制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2)具体实施阶段。对接行业需求,明确能力标准,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训改革、课堂教学革命、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全面落实学生能力培养。(3)总结提炼阶段。对成果的实施进行总结、修正,并加以提炼。在成果实施的不同阶段,依据成果实施的阶段性成果组织分析,指出不足,并在后期加以修正。收集、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研究数据、教案资料、论文资料等),并总结提炼,同时以书面形式呈现,并转化为论文。(4)交流推广阶段。通过媒体报道、、著作出版及经验交流等方式对成果进行应用推广。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机制工艺学;课程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85-02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紧紧围绕“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1]培养目标,抓住“应用”这一主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设计,在课程教学的设计时,既要包含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包含工程技能的培养,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切合。

一、课程的特点与定位

1.课程特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主要通过对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典型工艺方法的讲授,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典型零件加工的常规工艺等知识,具有编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以及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很强的综合性。它涉及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多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所以其知识体系非常丰富。(2)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与生产实际应用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一个零件从毛坯到产品的主要过程和方法,涉及工艺理论的研究、工艺过程和工序的设计以及先进制造工艺等方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很强的工程性。在设计内容方面需要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

2.课程定位。以典型机械零件制造过程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淡化过程推导,突出工程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课程教学体系重构

建构主义学习要求课程体系重构上能为学生提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应该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变通性、可行性和指向性,课程的设置应从局部的精神走向全面的延伸,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课程体系重构如图1所示。

三、授课教材的处理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主体内容可分为工艺设计基本理论、工艺计算方法、工艺分析等三大部分,课程内容中概念、原理的经验规则多,且系统性又差,缺少工程系统性设计理念。教师应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大胆处理教材,打破教材章节的界线,对其进行详略处理或补充完善,精选授课内容,突出重点,简化难点。同时将课程内容的讲授顺序依照企业实际工艺设计或课程设计的步骤和顺序进行分解,形成若干个小模块,然后重构,并合理安排各模块课时。

如工艺规程设计中的典型表面加工路线,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外圆表面、孔、平面等表面的独立的加工路线,我们知道,零件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多表面组成,在实际的工艺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各表面的加工有机地进行组合,才能够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对此,在讲解工艺规程时,以一到两个典型零件(如叉架类和箱体类零件)的制造过程为主线,将各基础理论知识相应嵌入的方式来组织课程教学。又如毛坯选择章节,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毛坯的种类和毛坯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等,缺少毛坯――零件综合图的绘制方法及培养学生应用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典型实例,不便于学生在实际设计和工作中的应用和操作[2]。对此可针对上述实际零件,增补毛坯选择的方法、步骤,毛坯――零件综合图绘制方法等内容,并在课堂上结合实际零件指导学生查阅手册共同选择。再如,在用到热处理内容时可以将其与毛坯选用及加工工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热处理的知识有机地与机械加工工艺联系起来,对于横、纵向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学习十分有利,从而增强了学生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1.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目前,由于理论课内容多、学时少,老师普遍采用“满堂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很难做到听课时全神贯注,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同时学生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依赖性学习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此,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上来,积极采用以任务驱动的“启发式、互动式、课堂讨论式、模块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例如在讲授工艺基准设计时,不要先照书搬原则,再拿原则去照搬,而是从某一具体零件入手,先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从零件的使用性出发,设置若干情景问答,启发学生一步步接近问题的实质,然后在多种解决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来。

2.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分离。一般情况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安排在该课程学完之后,用三周的时间集中设计,由于时间较紧,学生一开始缺乏完整系统的、清晰合理的设计思路,无处下手,往往都是在最后一周进行突击,甚至投机取巧,选择抄袭,效果很不理想。鉴于此,我们将课程设计分散于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该如何应用,又该应用在什么地方。并在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尝试,效果很好。

具体的做法是:教师精选一系列适合于课程设计的结构多样的典型机械零件,在开始讲授机械制造工艺学时就分配下去,在绪论部分讲清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各模块的安排,学生根据自己所拿零件做初步的模块分解细化,并随着理论教学的进行而完成相应小模块的设计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每个小模块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老师可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针对课程设计零件开展课堂讨论,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这样,让学生通过参观认识、分析思考、演示、动手以及有针对性的小型辩论或小设计等方式,对工艺设计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认识,使基础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消化,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基本技能。

五、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涉及面广且灵活多变的专业核心课程,且知识点多而学时有限,我们应紧紧围绕“应用能力培养”的主旨,以具有代表性的来源于企业的机械零件制造过程为主线,将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串结,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师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第8篇

据数据统计,我国截至2009年,开设本科院校(不含民办)720所,其中有440所院校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自动化专业),在校本科生约16万人,是我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规模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作为机械产业的重要支柱专业,近年来,机自动化专业和其他工科专业一样存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薄弱环节:课程之间内容互为交叉而设置又缺少联系,教学人员对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影响培养质量,传统的课程设计与社会的迅猛发展脱节。本文从专业课程的设计,教师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探讨,以对机自动化专业出现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

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构建

1.准确把握专业培养目标。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机自动化专业应以经济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与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的高职办学模式。通过教学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能,具备创新研发能力,掌握现代工业技术,拥有高学历层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2.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与适应培养目标。

机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工作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专业能力,突出专业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传统制造技术,机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中应包含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课程,除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整合了“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概论”等几门课程[1],另开设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如数控、网络制造等。因机械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在完成该课程后,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理论知识进行课题设计,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运用计算机分析一般零件的工艺设计问题与某一工序的专用夹具。

(1)构建以数控机床为主轴的课程体系。数控技术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应用之取代原来的“机床设计”,按照机电相融合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综合设计训练。通过此课程体系,学生能熟练运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所含的相关知识,掌握数控机床设计方案的拟定、分析与必要的计算,掌握零部件的计算方法与结构设计,增强收集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提高解决机电一体化问题的效率。

(2)开设综合课程设计。在学习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生产过程信息技术”等课程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实践锻炼,使其了解机械基本理论,网络设计的原理,以及零件从CAD到数控加工的全过程。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用Pro/Engineer软件设计自己感兴趣零件的三维模型,训练用计算机设计的能力,之后拟定该零件的加工过程,计算加工参数等并在计算机上加以演练,根据零部件的具体情况进行数控加工仿真并进行后置处理,最后通过网络传送该程序至数控机床加工所设计的零件并撰写设计说明书。整个过程是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较完整过程,完全符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极大地提高学生们从事现代制造技术的兴趣[2]。

3.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必不可少,才能将实践中的生产管理知识内化并传授于学生。学校应建设一批高教学水平兼以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的舞台不局限于学校,学校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走出去”,让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增强实践经验,更新专业知识;“请进来”,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师参与指导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培养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队伍。

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机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任何一个层次的教育目标都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道德。显性知识以记忆为主,而高等教育中大部分为显性知识,即要求掌握的实践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但恰恰对于机械人才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能力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知识靠教师传授加以自学完成,能力靠实践锻炼形成,而道德目标的实现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方法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人才的质量。

4.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当今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加快。学校教育的完成不是一个终点,终身教育才是根本发展途径。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解答遇到的问题,能学会经常思考,如何思考,理清思路,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机自动化专业实践性强,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实践机会,带着问题去企业实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机械专业密切联系现实经济发展,课程设计的改革,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方法的相应改革,高职院校应抓紧建设“双师”队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机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