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因此,古诗词阅读不仅需要考生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还需要考生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处,让作者的美好情操犹如春雨润物般渗透在自己的血液里。接下来,我们主要学习在古诗词阅读中如何体悟情感。
【典例呈现】
1.阅读《诉衷情》,回答问题。
诉衷情
[宋]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2014・山东潍坊卷)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回答问题。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 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隋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2014・湖北随州卷)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不见》,回答问题。
不 见
[唐]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2014・湖北黄冈卷)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014・湖北黄石卷)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析】
考点一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思维轨迹】例1考查了考生对《诉衷情》思想感情的归纳。做好本题要充分阅读诗词内容,抓住其重点词语,如“当年”一词表明了作者回想起了自己曾经身怀壮志、奔赴前线的场景。“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运用了一个典故,表现了作者因报国杀敌的理想破灭而感到悲愤。下阕感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但已经老去的无奈。表现了作者虽然隐居沧洲,但依然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参考答案】《诉衷情》 抒发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
考点二 思念古人,长亭送别
①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思维轨迹】例2考查考生对诗歌中心思想的领悟。做好本题需要考生认真阅读诗歌,思考本诗的写作背景,抓住诗歌的关键词语去思考。如题目中的“归”,表达了作者送别倩公回家的惜别之情。全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参考答案】《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前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考点三 借景抒情,抒发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③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④仕途失意的苦闷,如: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⑤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思维轨迹】例3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直抒胸臆,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抒发了自己和李白怀才不遇的感慨,并期待李白结束飘零的生活,回到四川。因此在归纳作者思想感情时,需要考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作者怀才不遇的处境。
【参考答案】《不见》 抒发了作者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有对自己与李白相同遭遇的感慨。
考点四 托物言志,表达赞美
通过节令、景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思维轨迹】例4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因此,一定要围绕节令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钱塘湖春行》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技巧总结】
中国古代诗词,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不同种类。体悟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首先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样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其次,要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最后,要理解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其往往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多复杂的情感。
【专项训练】
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14・河南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14・湖南衡阳卷)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14・山东临沂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阅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阅读;能力培养
新的语文课程设置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样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要实现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的,必须是富有活力的,又必须在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上下工夫,力求学生通过实践去领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上做了一番尝试,尤其在让学生阅读欣赏诗歌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拙笔于此,权且得到大家的斧正。
一、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确古诗文在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地位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内容之多,涉猎范围之广,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的优秀诗文。小学以纯诗词为主,到了初中背诵篇目除去诗歌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短篇散文。这些诗文多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以增加积累。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诸多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毫无背诵的雅兴,究其原因是时间紧,其他学科课程学习的压力大,而绝大部分学生则认为囫囵吞枣的积累无多大意义,即使是教材篇目中的诵读欣赏,不少学生也懒得去背诵!这就需要我们去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学生能从逐步的阅读欣赏中去认识古诗文背诵的意义。为什么要去背诵古诗文?这要从古诗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古诗文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去让学生逐步领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文短小精悍但有些诗词则是千古绝唱。诗文哲理性强,通过阅读、欣赏、背诵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诗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很好地阅读欣赏古诗文则能从熠熠生辉的明珠中敞亮我们的心扉,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进而培养起建立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想方设法让学生品味诗词的画面意境、语言,掌握鉴赏的途径
学生所必备的古诗文知识包括语文教材中诵读欣赏的古诗文,都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而学生又缺乏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谈不上丰富的历史经验,这就给学生去诵读尤其是欣赏古诗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会使学生失去欣赏的信心。但我们必须充分地看到,解决难题的方法肯定会有的。笔者以为在平时的古诗文学习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去创新性地学习,尤其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在意境领悟、语言品味、情感共鸣等方面举一反三,进而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登岳阳楼》时,我就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分析角度的要求,即可从人的情感角度去进行探讨,学生经过自主的分析,还真给了我耳目一新的见解。杜甫的《登岳阳楼记》感人真挚,写景虽寥寥几字,但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恢弘,学生通过讨论,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悟出了诗人的伟大爱国之情。尤其注意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让学生从一般性的认识和理解转向以欣赏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鉴赏中让学生学会主观性的表述。如我们所学的诗歌中,学生所必背的诗歌包括不少的离别诗和送别诗,这些诗歌的情感丰富,其哲理性非常强,每每碰到这样的诗歌时我都极力让学生去进行一些深层性的感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便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品味,笔者则让学生简述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蕴含的哲理,并表述此诗为何能成为古代送别诗中的别具一格。笔者在让学生品味感悟前做了这样的提示,即要在一般理解的基础上思考《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局部或整体的个性特点,才能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学生经过深层次的感悟,对“清真其友远亦近”的道理有了充分的认识,王勃与杜少府的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使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在摆脱低沉、伤感的情绪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三、想方设法综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阅读的水平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之所以能够熠熠生辉,从一定意义上讲作者创作诗歌时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即使是状同一物,他们都能令读者耳目一新。那么在平时的诗歌阅读欣赏中,我们能否让学生去进行一些延伸呢?笔者以为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也完全需要。虽然这样做难度比较大,尤其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一些负担,但却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鉴赏能力和迁移能力。平时课堂教学中每学习一首古诗时,都要尽可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积累、感悟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品味、亮出个性,笔者还注意搜集一些中考试题让学生去做,因为近几年来,古诗词的考查已逐步与新的课程标准相对接,重在考查学生的欣赏能力和主观性表述。大家都知道,西楚霸王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但对同一历史人物项羽的看法和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宋朝李清照说项羽虽败犹荣,敢作敢为,令人敬仰。宋朝王安石则认为项王之影响力已弱化,回不回江东都难现昔日之辉煌。唐朝杜牧则认为:“胜败兵家更不期,色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学生简述三者对项羽的看法和评价,学生均能从作者所处的年代,自身的经历、处境、性格、志向等方面进行考量,做出主观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很有才气)
2. 课文中都督是如何评价王勃的呢?(相机板书:真是奇才。)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奇才”?被称为奇才的人多吗?
3. 都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赞叹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都督是在听到哪句话时说王勃是奇才的?
二、 诗文对照,走近“奇才”
1. (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这句话时,一定要读好句中的停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引导质疑: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评析】 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进行质疑,自己提出学习、研究目标,把教学重点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3. 王勃是在看到什么样的美景时写出这句诗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4. 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5. 交流汇报,指导朗读。
【评析】 通过关键句的比较,让学生深切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感悟句子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意蕴,在对比中丰富学生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美读,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美。
6. 王勃在怎样地看这么美的秋景的?你是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凝望”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现在你就是王勃,面对这迷人的秋景,想说什么?
7. 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着画面理解“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词语的意思,并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评析】 入情入境,通过角色置换,把学生推进了历史的特定时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句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在落霞轻轻飘浮、野鸭悠闲飞翔的纯美意境中,去理解、感悟关键词和整句诗的意思。)
8. 小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短短14个字,就把这天地绘就的美景浓缩进来了。让我们再读古诗,感受诗的美妙意境!
[评价] 在理解词句、感悟与诵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品赏美文,背诵积累,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当堂达成,可谓高效。
三、 品读课文,感悟“奇才”
1. 宴会当天来了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可大家都担心短时间内写不出来,不敢写。小小年纪的王勃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认真研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 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课件点击“胸有成竹、文史如泉、笔走如飞”变红色)
3. 了不起呀1915字的文章一气呵成!为什么王勃小小年纪竟能如此挥洒自如?
4. (点击“边看边想”),“看”说明他爱观察,“想”说明他爱思考。告诉你,王勃六岁就开始博览群书,正因为他一读书破万卷,所以才――下笔如有神!
[评价] 此环节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悟出:作文其实并不难,重要的是平时要博览群书,丰富积淀,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5. 令都督拍案叫绝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就出白干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滕王阁序》,请同学们捧起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评价]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动情地朗读,深入地思考,通过当时其他客人的反衬、都督拍案叫绝的烘托,使人深切感受到少年王勃的确是个奇才!行文的高妙尽在字里行间。
四、 积累内化,牢记“奇才”
1. 王勃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就在写完《滕王阁序》不久,他还创作了《滕王阁诗》。
2. 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让学生自由读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教学伊始,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图中都有谁?在干什么?四周的景色如何?然后配乐师用声情并茂、甜润有磁性的朗诵将学生引进新课。有这样一处风景优美景区,潭面水光潋滟,碧波涵空,十里桃花开得正艳,似火如霞,在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人留恋的美景中,李白就要乘坐小船离开这里,猛然间听到悦耳的歌声,原来是好朋友汪伦边走边歌前来送行。此情此景,诗人李白特别感动,他握着汪伦的手深情地说,纵使桃花潭水深及千尺,也赶不上你送我的这份情。
二、借助诗的语言,想象画面
很多时候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放飞自己的想象,构成一幅完美画面。现以《送春》为例,教师通过范读,先让学生构成一幅画面,然后通过大屏幕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出来:春风习习,花谢花开,燕子在屋檐下欢快地飞进飞出,杜鹃鸟为了留住春天在深情地呼唤。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和大屏幕中呈现的画面进行对照,看自己想象的和大屏幕的画面有哪些区别,顺势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图文对照,领略古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法和学法,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因此,教师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上课时出示阅读提示:(1)借助拼音或字典认读学习本课生字。(2)反复读诗,试着用/和标出停顿和重音。(3)借助书上注释或工具书,了解所学古诗大意。(4)读诗,借助文字构成一幅或多幅画面,试着动手画一画你想象出来的画面。(5)你能用你的语言将古诗的大意描述出来吗?可以直译,最好意译,用最动听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古诗的理解,同桌之间相互补充。(6)这类题材的古诗你知道多少……教师在课前要努力做到:如果借曲引情要选哪首歌;如果为了渲染古诗的氛围,该制作哪些课件,如果课后需要拓展延伸,你要了解哪些相关的古诗或诗句。在课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启发想象、语言文字体会古诗的美。
四、浅吟低唱,感受诗的韵律和语言美
语文有显性的一面,亦有隐性的一面,学生会识写生字,会读课文是显性的,其隐性的一面需要教师用心去考虑、去理解。如语感的培养、兴趣的激发、知识的拓展等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和引领,是教师责任心、文化底蕴、教学智慧及教学能力的体现。本课是一首诗歌,浅显易懂却又朗朗上口。教师要做示范,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长短,展现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积极性受到激发才能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朗读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树立标杆,树立超越意识。
五、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美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一定不要忘记品词析句,因为品词析句能增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受古诗的美,进而升华情感。如,在《示儿》中通过“同”来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游园不值》中的“怜”,通过品“怜”,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通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炼;通过品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品析来告诫自己:要趁念书的时候,珍惜每寸光阴,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不要到老的时候因一事无成留下悲伤后悔。
六、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了《赠汪伦》,教师要问一问学生,你还学习了李白的哪些诗歌?教师顺势背诵一些李白的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几首著名的送别诗朗诵给学生听,如《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为学生学习古诗铺设道路。
七、需要课前预设,确保教学质量
中国自古以来美丽富饶,可谓是好山好水好民风。《诗经》中的《公刘》是这样描述周人的京城的:“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他们在肥沃土地上的欢声笑语仿佛就在我们耳边回荡。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我们看到的是武汉周边的美丽景致。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奇思妙想写出了瀑布的雄奇瑰丽,也使我们的学子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自豪万分。而李白的好友杜甫却在《江畔独步寻花》中给了大伙这么一幅温馨的画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春天图正是古代美丽中国的缩影。
二、通过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体会优秀的传统文化
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些都是写出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足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在《别董大》中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诗中表现出的朋友情谊或厚重、或支持、或洒脱,无不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在古代诗歌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劳动的场面。如《诗经·伐檀》写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如李坤在《悯农》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些不朽的诗篇反映了中华儿女是勤劳质朴的。
三、通过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挖掘照耀当世的时代精神
早在先秦时代,屈原便喊出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理想,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成功。阿里巴巴正是秉承探索之道才成就了它的传奇。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给前进中的学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以下诗句却反映出交通的不便及人们对便捷交通的渴望。《诗经·采薇》中写道:“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征夫所走的路是崎岖长远的,李白更是在《蜀道难》中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世迁,如今古人的快捷出行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也正因如此,被湘黔铁路抛弃而落后数十年的邵阳才那样深切地感受到交通的重要,所以每一个邵阳人,包括青年学子一定要大力呼吁包海高铁过邵阳。
四、通过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
曹操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永远也不会消沉的勃勃雄心。杜甫在凄风冷雨中,表达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也体现出诗人的伟大人格。陆游临死之前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对江山的魂牵梦绕,对祖国的念念不忘感人至深。于谦忧国忧民,为人坦荡,他在《咏石灰》中写道:“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的这种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为后人景仰。青年学子要从这些古代诗歌中明白: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从方法上,我们可以贯彻三个“多”字。
一、多诵读
诗歌具有抒情性、音乐性、形式美等特点,不读不能感受其美,不读不能感受其意境,课内课外的诗都要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首先要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范读和听录音带,总之是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其次是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吐字发音,要注意读出感情。另外要注意朗读和背诵结合。对于重点作家的重点篇目要不折不扣地背下来。这些篇目有早期爱情诗经典《静女》,有诗人意欲建功的名篇《短歌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登幽州台歌》。还有……,在此不一一列举。大量的诗歌储备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基础。
二、多理解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每首诗歌都包含着它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我们要全方位地介入诗歌,深刻体验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一定要知晓诗人当时已届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所以作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百感交集就不难理解了。学习古诗词一定要有口有心,才能有效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才能让灵魂受到洗礼。
三、多运用
古诗是我们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我们每个学生都息息相关,每年中考古诗都是不可逃脱的,我们要认真学好每一首古诗,为我们的考卷加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必读古诗,供大家参考。
初中必读古诗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古诗怎样朗读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
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六、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例⒉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庸夫之怒也。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七、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这是一个非四字骈字句,可按意义划分节奏,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例⒊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作",即"像狗一样"。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学习古诗的意义是什么1、阅读古典诗词,促进人们了解历史文化。
古诗词,是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学习古典诗词,也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对本国历史的了解,会增强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同时,对祖先们所创造优秀文化的了解,能增强我们的自豪感。优秀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如何发展现有文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2.阅读古典诗词,增加人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增加人生体验,丰富人们的感觉细胞。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是人们心灵的歌声。通过古典诗歌,我们能够了解先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能够了解他们对待世事人生的态度。虽然古今有别,但人性相通。阅读古人的时候,我们不但了解和认识了古人,也会了解和认识了自身,进而理解人、善待人。
关键词:古诗品析 主旨 赤子情怀
前言
读北宋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乍看明白如话,仔细阅读以后才发现字字珠玑,堪称诗中上乘之作,心灵被诗中那一腔报国情怀和对故乡的深沉挚爱所震撼,被作者那含蓄、隽永、匠心独运的表现手法所深深折服。
一、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
要想读懂《泊船瓜洲》这首诗,品析诗句内涵,把握全诗的主旨,就要从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入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少时跟随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通判的父亲来到江宁,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视金陵为第二故乡,其生活的时代正处在豪强兼并,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
王安石不仅是文学大家,而且是一位锐意改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21岁时考中进士,多年的地方从政经验,使他比较了解当时北宋王朝的社会积弊和民间疾苦。面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他感到国家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励他奋笔疾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这份洋洋万言的“言事书”中,王安石概述了北宋中叶,国家在政治、吏治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总根源,大胆提出了革新除弊的主张。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从公元1069年开始的十余年中,主持了以“富国强兵”为主旨,涉及农业、商业、军事、文化教育、科举等方面的全面改革。由于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官僚的利益,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豪强及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推行不久,王安石很快被罢相,他只得怀着一腔无奈与忧愤回到故乡金陵。
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形势危迫,宋神宗不得不排除阻力,再次取用王安石继续推行变法,《泊船瓜洲》一诗就是王安石再次拜相后,由故乡金陵北上赴任途中,在瓜州停船过夜时写下的。全诗虽仅有28字,却将诗人复杂的感情含而不露的浓缩在其中。此时此刻,诗人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只能从诗面入手去窥探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国家积贫积弱,第一次变法与豪强和保守势力的激烈较量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再次主持变法虽有一腔豪情,前途终归吉凶难卜。几十年的宦海沉浮,对故园的眷恋一齐涌上诗人的心头,可是不变革,国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为了国家的利益,王安石还是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北上之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诗人此时此刻心境的最好写照。
二、全诗品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千年前的那个月光之夜,诗人伫立于船头,他望到了对面与瓜州仅一江之隔的京口,心中想到京口到钟山“只隔数重山”,在这明白如话的诗句中,诗人仅仅是要告诉我们瓜洲与金陵的距离很近吗?显然不是。在古代由于舟旅不便,从“京口”到“钟山”,可谓山高水长,可是诗人为什么用“间”、“只隔”等字眼来描述家乡近在咫尺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理距离。诗人不是刚刚离开故乡来到瓜洲吗?为何才离开就想起故乡来了呢?可见诗人心底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是何等强烈!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心里都装着家乡。这联诗句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既点明了诗人北上赴任的时令,正值草长莺飞的春天又暗寓神宗皇帝第二次取用他为相,重新领军改革事宜。诗人仿佛看到了改革给国家带来勃勃生机,古老的国度又将焕发青春的活力。而诗句中的“绿”字,更是诗人的传神之笔。相传:当初王安石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均因缺乏含蓄与韵味而被诗人舍弃,最终才敲定富有传神的“绿”字。在这“绿”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春风吹佛下江南大地草萌木发,生意盎然的无边春色。这一炼字佳话被后世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也让我们也看到了王安石为人从不苟且,追求卓越的品质。“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是对全诗的总结,是诗人眷恋故乡的自然流露。它将诗人的感情推到最高峰。此时,诗人仰望星空,只见明月当空,银辉满地,不禁想到古往今来月圆一直寓意着家人团聚。可是,一想到眼前的情势……不由得从心底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呢?“何时”“还”交织着对改革前景的憧憬与担忧,对国家忧患的担当与挥之不去的故园情结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