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范文第1篇

我们知道,我们也亲眼见到,厄尔尼诺、酸雨、污水、山尘暴……一次又一次的“光顾”使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因此,所有珍惜生命的人,所有关注未来命运的人,今天,请和我们一起发出呼吁:

珍惜每一滴水,爱护每一棵树,每一块草坪,每一片土地,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常识,也成为我们最朴素的品质。

我们国家是个缺水的国家,加上污染严重,这使我国的水情变得更加严峻。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保护水资源,水资源缺乏,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我们的母亲河,是世界上一条大河,这样一条大河却经常断流,为了保护母亲河,我们要禁止在河的源头地区放牧,砍伐森林,国家有关部门还发起了保护母亲河的活动,许多中小学生捐钱、种树种草、还有节约用水等,来保护河的源头。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范文第2篇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吗?我选择一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玛格丽特喜欢坐在“堤坝”站的一角,一遍遍地听地铁提示音“Mind the Gap(小心空隙)”,这句话是她的丈夫、英国演员奥斯瓦德在20世纪50年代为伦敦地铁站录制的,后来大多数地铁站都采用电子提示音,到2007年他去世时,伦敦只有“堤坝”站还在播放他的录音,于是她便天天来到这里,在提示音的陪伴下,嘴角噙着一丝笑意,与另一个世界的他共饮下午茶。

你有没有像玛格丽特一样迷恋过一个声音?每次它一出现,你的心就会变成琴上的弦,被它轻轻一拨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倒车!请注意!”

我喜欢这个声音,街头、巷尾、院子里,每次遇到,都侧耳倾听。想象“她”是这样的女孩:齐耳短发,严肃着一张小脸,一边说着“请注意!”,一边挥动着手臂,辅助着倒车……喜欢声音里那素朴的特质,很想结识她。

当年买车时,特意询问导购员:“车里按哪个钮是‘倒车!请注意!’”?她笑着说:“只有货车才有那种装置,你的车自带倒车雷达”,哦,我暗暗失望,好像与一位心仪良久的朋友失之交臂。

但终于还是与“她”相见了,在一首诗里。

女孩的姐姐,深圳著名诗人从容,曾为她写了一首诗《倒车》。诗从容地写成了,可读时的心情一点也不从容。

作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诗人,从容引人瞩目之处在于,她还兼具剧作家的身份:策划并编撰的诗剧《穿越百年》,发起并执行的中国第一个跨界诗歌品牌“第一朗读者”,均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也因此,这首三十一行的诗作《倒车》,写得像一部小剧场话剧,一句“倒车!请注意!”,牵引起一对姐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重逢。

“妹妹,我与你的声音相遇在涠洲岛”――诗的开端,简淡,却用“相遇”一词暗点了姐妹间的别离,而与“声音”的相遇又为这别离涂上了令人不安的色彩。

“二十年前你录了一条广告只挣了七块钱

广告商对你说,你的声音会传遍天涯海角

黑暗的香蕉树下,你在说‘倒车,请注意’”

接下来的诗句语气依然平淡,甚至干枯,好像一个流干了所有眼泪的人,再无法让笔尖湿润:妹妹少时成名,算成名吗?七块钱的酬劳买不来一条裙子;算成名吧,她的声音已经遍布天涯海角。可姐姐听到的,为什么偏偏是从“黑暗的香蕉树下”传来的那一声?“黑暗”让人心生一惊,仿佛骤见黑衣的死神,荷着镰刀,悄然而至。

用倒叙的笔法,从容让诗行“倒”着驶离属于姐妹俩共同记忆的“车库”:她们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幸福家庭的标准不就是“爸爸爱妈妈”吗?所以小时候,姥姥问:“你们长大找个什么样的丈夫?”妹妹回答:“像爸爸那样的”,可是越简单的要求,越难实现。

“直到你死去,我们俩都没有找到”――读到这里才证实了先前的预感:那个有着纯正声音的女孩,已经离开人世。

从八十年代开始写诗的从容,有意让自己的诗歌处在隐蔽状态,她很少发表自己的作品。但从容那“充满神秘气息或谶语般的诗句”,宛如舞者,在纸做的小舞台上,用肢体语言表现着诗行走的轨迹:从自己的心灵飘出,又静默地返回生命中去,“沉缓,静止,猛击”,它们带给我的感觉正如评论家对“云门舞集”的一句舞评。

而我依然疑惑着:是什么让人间的妹妹变成了天使飞向了天堂呢?

从容的笔在自己的思绪中缓慢行驶着,并未因读者的疑问而踩下刹车,停下来解释。我们跟从她的笔来到多年后的一天,来到涠洲岛,来到她被分配进的412房间。“412”是妹妹的生日,难道妹妹提前来到这里等她?仿佛是一声“倒车,请注意”,我们知道车要真正地驶离了。

透过房间的窗子,从容看到大海和火山岩,宛如一对恋人:“比汉堡包要精致得多的层层火山岩/用硬朗的姿势大海/而大海用一天亲近她,用另一天躲避她/他多像你爱过的男人”,几句话完成一个故事:一个负心汉,一位痴情妹,一段为情所伤的过往,一个令亲人肝肠寸断的结局。

“倒车!请注意”,那是妹妹在提醒姐姐:“过去!请注意”,“难道我们的爱人隐藏在过去的某个拐角?”;也是在暗示她:“未来!请注意”,“你能再透露一点吗?/我将在未来的哪一天遇见前世的爱人?/如果他来了,你是让我替你爱他?”……

诗人安琪称赞《倒车》是一首“被生命引着走”的诗,说那些虚写的诗行源自“诗人心灵被爱与痛双重折磨导致的瞬间出神”,而好诗正是出神状态的产物。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感知 运动 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笔者把节奏训练放在首要位置,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听、爱玩的特点,在节奏训练中把视、听、唱、触等多种感官,用“感知――运动”的方法使之具体化、自我化、游戏化,在游戏中感知节奏、再现节奏。

学生节奏学习主要是拍子、重音、节拍、时值和节奏型的学习。这些概念的教学主要通过动作、倾听音乐和表演活动进行。和学习语言一样,听和说应在看之前,所以,听觉感受是音乐节奏学习的基础,也是理解音乐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节奏要素之一: 时值和节奏型的学习

1、有节奏地说

在教学中,笔者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开始安排有节奏的语言朗诵练习。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本身已含有生动、丰富而微妙的节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不仅容易,而且富有生命力。

为了使节奏练习不断深化,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一套节奏图片,图片上标有节奏,让学生看着图片说相应的词,这样念几遍,注意节奏,再听老师念,注意强弱变化,接着让学生轻声念,同时有节奏地拍手,最后让学生在脑子里默想这些词,但双手仍有节奏地拍。等学生熟练掌握后,可以找出两张节奏不同的卡片,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节奏图片念出词语,两组同时边拍边念,就出现了二声部的效果。还可以逐渐提高或降低声音,加快或减慢速度。通过游戏,初步感知音乐中的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等节奏手段。

2、想和做

当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些基本节奏型后,让学生进行想和做,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如:(1)按乐曲乐句顺序排列节奏型。教师将学生熟悉的歌曲的节奏型以一个乐句为单位写在卡片上,听歌时,让学生将卡片的顺序按歌曲的乐句顺序排列。(2)听鼓声传球。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膝盖相接,听着教师的鼓声传球,鼓声快时,球传得快;鼓声慢时,球传得慢;鼓声停止,传球也停止;教师连击两声鼓时,反方向传球。通过活动,学生充分感受了 x、 x 、x -三种音符的时值,也体验到了音乐的流动性、连续性。(3)节奏回声(卡农练习)。通过卡农式的模仿练习,学习各种节奏要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记忆、反应能力及协调的身体运动的能力。

二、节奏要素之二:节拍的学习

识别和表达音乐中拍子的能力(跟拍的能力),构成了学生对音乐中节奏要素理解的基础,包括速度、节奏型中音符的持续关系、重音拍子等。

1、感受重拍音的活动。感知重拍音是学习节拍的基础,也是对听觉的训练。能够准确把握住循环出现的重拍音,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稳定的律动感和富有韵律的音乐感。(1)非移动位置上感受重音。教师在鼓上敲击,以四拍为一个单位,每个四拍中都由一个不同的重拍音,在重拍音上拍手,教师相隔一段时间变换重拍位置,锻炼学生的听觉、跟随音乐变化的能力。(2)进一步做移动位置活动。教师仍然在鼓上敲击有不同重拍位置的节奏段落, 要求学生跟着鼓声走,在重拍上用动作表示出来,同时在活动中结合速度的变化进行。

2、感受、体验节拍的活动。当学生基本掌握一些音值、节奏型和重拍音后,让学生玩“拍皮球”这一游戏,通过不同的拍皮球动作,比较、感受、体验2/4、3/4、4/4等拍子。

三、节奏要素之三:情感表现要素的学习

情感要素是指在音乐表现中与情感联系较密切的速度、力度及其变化、重音、艺术处理和各种类型的发音等。在教学中让学生随音乐所显示的力度、速度、重音等的不断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及情绪变化。

1、基本训练

基本训练是指针对某一种或几种情感表现要素的专门训练。这种练习集中于某种或某些情感表现要素的学习,而不是动作中的节奏和拍子等。如(1)速度的学习。速度是音乐表现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的情绪及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身体运动,不同的速度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通过不同速度的练习,使学生获得全面的速度概念和均匀的速度感,能体会到不同速度在情感表现方面的差异。在练习中教师注意将各种速度贯穿于其他节奏要素中,将速度与音乐的表情结合起来。走和跑的速度及慢走的速度在音值的学习时,学生已充分感受,这里着重讲讲渐快和渐慢的学习:渐快的动作可用慢 走(跨步)―行走―跑步来表现,用相反的动作表现渐慢,或者通过整个手臂和肩膀的运动―小臂的动作―手腕的动作来表现速度来表现渐快与渐慢 。(2)力度 的学习。力度是人的肌肉的紧张程度和身体重量的结合。音乐中各种力度的对比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变化,通过学习使学生既能放松自如地运用身体各部位的重量,又能有控制地运用力量,同时不要失去对节奏的控制,失去平衡。

2、不同音乐形象或情绪的对比。教师选择几首短小的音乐形象特点或情绪方面有较明显区别的乐曲(或主题),连续播放、演奏(各乐曲交替进行),学生跟随乐曲自由做动作,表现出各乐曲的音乐形象和情绪特点。如听到《小小的船》(3/4拍)做轻柔、优美的动作;听到《红星歌》(2/4拍)时,精神抖擞地、矫健的行进;听到《摇篮曲》(4/4),全身放松佯装睡觉;听到《秧歌舞曲》(2/4)做跳跃动作。

3、综合练习

小学生喜欢和火车有关的活动,教师先提问:“火车的笛声是怎样的?火车开始出发时的声音是怎样的?”等等,然后让学生在原位上用手拍击体验火车出发时那种由慢到快,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速度的过程。(速度稳定时用双臂向前平身的动作伴随) 再练习火车进站时由快到慢的渐慢的过程。等学生能熟练掌握做后,火车移动的游戏,学生排成一列,一人当火车头,其余每人用一只手抚着前一个人的肩膀,另一只手模仿车轮的移动,教师用钢琴演奏《火车开啦》,让学生听琴声律动,把内心感到的速度的渐快与渐慢及情绪表现在运动上。

参考文献: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范文第4篇

读过普希金诗歌的人,谁不曾被那梦幻般的意境陶醉?“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这诗句曾使多少青春萌动的心感受了朦胧而神圣的憧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愤慨……一切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那逝去了的将变得更加可爱。”这诗句曾激励多少人走出生活的沼泽和心灵的荒漠。

此次俄罗斯之旅最令我激动的莫过于有机会亲近普希金,但我绝没有想到,在俄罗斯到处都能看到他的印迹,到处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到处都能倾听到他生命的足音。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在广场上,在公园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都有故居或博物馆,凡是人群聚集处都能见到他的雕像或画像以及“少了你,我会很寂寞”的诗句。

圣彼得堡是普希金逗留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正是在这里,诗人奠定了自己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莫伊卡滨河街12号曾是诗人的寓所,现在是普希金故居纪念馆。一进纪念馆的大门,就看见诗人敞着大衣露出紧身马甲的雕像立于大理石基座上。雪花不断扬起坠落,诗人仿佛刚从死亡的疼痛中回转身来,凝望着风雪纷乱的人间,嘴角眉梢带着全人类共同的骄傲和哀伤。这也是我所看到的雕像中最悲伤的一尊。

参观的人们默默地寄存外套、提包,一切都井然有序。馆内非常安静,除讲解员外,没有人发出声音。门厅、客厅、起居室、书房……我们一间间细细地参观,仿佛正拜会诗人的灵魂。未写完的作品草稿,只剩下光秃秃羽管的笔,已经干涸的墨水瓶,写字台上两本打开的书……一切都仿佛还洋溢着诗人的气息。壁炉上的挂钟却永远停在那被悲哀笼罩的时刻,诗人停止心跳的时刻:2时45分。诗人死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神情肃穆地站在院子里,望着那扇临街的窗户,就像在那个悲哀的日子里一样。

阿尔巴特大街上出售有一组俄罗斯作家的“套娃”,最大的一个就是普希金。正如俄罗斯评论家所言:“普希金对于俄罗斯来说就是一切,一切――不是多少,而是全部。”

事实上,这位被高尔基称为“一切开端的开端”的诗人,早已成为俄罗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和思想,他通过作品创造出的典雅、纯粹的语言,伴随着俄罗斯人成长、生活,直到死亡,他的名字早已融入了俄罗斯人的血液和灵魂。每年2月10日,诗人逝世的时刻,尽管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从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到圣彼得堡涅瓦河畔诗人故居前,都有不尽的人流前去瞻仰。儿童们抱着纪念册向路人赠送,接受赠送的人则脱帽致哀,伴随弥漫在空中的悲乐,神情肃穆地朗诵着诗人的作品。一百六十年前是这样,今天依然如此。

在俄罗斯行走的那些天,在一座座普希金塑像前,我久久徘徊,浮想联翩。无论是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我所看到的诗人雕像都是忧郁的,一如他的诗歌:“看你们这样欢乐无忧,我只有含着眼泪微笑……但是,我的朋友啊,我不想离开人世,我愿意活着、思考和经受苦难。”曾两度被流放的诗人,有着太多被排挤、被侮辱、被诽谤、被伤害的经历,他在多灾多难的命运面前直面死亡的挑战,那样的姿态似乎正是俄罗斯这个民族的精神标本。当代俄罗斯作家别尔嘉耶夫说:“普希金最惊人的特点,是他的全才和对人类的同情心。人们纪念他、热爱他,那是因为不管时间过了多久,人们总能从他那里找到起点,认定归宿,不管世界怎样变化旋转,他也总能让人心灵平静。”

也许是巧合,诗人在离开人世前一年曾写下一首诗叫《纪念碑》,说他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诗人充满智慧和激情地写道:“不,整个的我不会死亡,我的灵魂将在圣洁的诗歌中,逃离腐朽和死亡,比我的灰烬活得更长久,我会得到光荣。即使在这月光的世界上,到那时只流传一个诗人,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俄罗斯。它现存的各种语言,都会讲述我的名字,无论是斯拉夫的子孙,是芬兰人,是通古斯人,还是卡尔羌克人……”

一百多年过去了,诗人的预言已被证实,他不仅成为俄罗斯各民族的首爱,他的诗篇还被全世界热爱文学和自由的人代代传诵。尽管他说不需要人工建造的纪念碑,但一百多年来俄罗斯各地为他建起了形态各异的纪念碑,已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象征的诗人的生命和灵魂,将伴随着一座座传世的雕像,无处不在,永恒永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范文第5篇

人生可能遭逢的种种变故,她没落下多少。一般人腰早弯下了,她还那么直直地站着,尽管白发比从前稠密,但还是一个诗人的样子――当“生活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在失意的生活面前,她始终扬着脸,用力剔除沿路的荆棘,留下可能的温情。

春天了。薰衣草会如期到来,来的还有苍耳,都是上天的馈赠。她是个认真的人。因为认真,总是伤人或被伤。伤人不过是触及了一些所谓“领导”的面子问题等,被伤则不只是没了工作,没了“饭碗”。伤得深了,也会问,他们怎么可以这样?样子极其天真。好在,她不是一个记仇的人,转眼便云淡风轻了。这便是我认识的诗人王妍丁。

在鲁院读书期间,妍丁多次邀我去探望她敬重的一些诗家,牛汉、屠岸、艾青的夫人高瑛、台湾的向明先生……他们大都是妍丁的忘年交。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是“七月派”诗人牛汉。那个身高一米九零的矍铄老人,妍丁称他“牛伯伯”。“牛伯伯”则称妍丁为“可爱的小友”。牛伯伯九十一岁那年秋天去世,妍丁听到消息第一时间赶到家里。牛伯伯的孩子们说,老爷子一生都不肯向命运折腰,告别仪式那天他一定不喜欢用哀乐送他,问妍丁可不可以朗诵一首父亲生前的诗作,为老人家送行。妍丁欣然从命。想到七八十年代就广为流传的《华南虎》与《悼念一棵枫树》,妍丁选定了“一棵魇鳌薄T阱丁心里,她敬重的“牛伯伯”就是那棵“表皮灰暗而粗犷,发着苦涩气息,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蓄了”那么多芬芳的枫树……在多灾多难的中华大地上,刚直不阿的牛伯伯一身傲骨,直挺挺地站立了近一个世纪,为着生命的尊严而行。现在,“那棵枫树”虽然躺在了那里,可它还是“那么庞大,那么青翠”,甚至“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她觉得那正是她要对牛伯伯“说”的心里话。为了音域的厚重磅礴,妍丁还请出好友、国家著名演员石维坚与她一起送别这棵高大的枫树。在录音棚录音那天,当读到“枫树被解成宽阔的木板,一圈圈年轮涌出了一圈圈凝固的泪珠”时,妍丁泪流满面,声音几近嘶哑。录音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等待妍丁平复思绪。

一个人是不是诗人,一个诗人在他有生之年是不是写出了名篇,虽也是重要的,但人们更看重的还是这个人在大地上行走的灵魂。这些令诗人也生出敬意的诗人,无疑是一个时代的理想之城,也是诗人妍丁的精神之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久负盛名的剧作家、诗人白桦,也是妍丁相识二十来年的忘年诗友。诗人写就的长诗《从秋瑾到林昭》,前后用去十年时间,可诗人仍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好。他把这首长诗特意发给妍丁,很想听听妍丁的意见。妍丁作为这首诗的第一个读者,几乎是流着泪读完的。她告诉诗人她被深深感动了,建议诗人尽快发表诗作,好让后人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最美丽的女性,了解她们用喷洒的热血和青春留给这个时代的财富。她认为所有美和信仰给予这个世界的力量,一刻都不要慢下它奔跑的脚步。没多久,《诗歌月刊》刊发了这首长诗,同时刊发了妍丁和白桦的QQ访谈。

时隔多年,还清晰记得妍丁和我谈到这首诗作时的情境。她叹息,一个诗人的使命就该是这样的,为着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崇高发声。只是当今这样的真诗人越来越少了……

一个有着干净的、不被世俗同化的灵魂,才可能照亮生活和被生活照亮。正是那些一脉相承的精神反哺,我看到了妍丁诗作中越来越深刻的自我审视与逆向生长。她由小我不断观照大我,并由浓烈到淡泊,充盈着诗人内心可贵的自省式的诘问与悲情。生活给予她的磨砺,一点都不曾销蚀,她的诗与人正由内而外不断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一个能够自我拯救、懂得向内心仰望的人,一个能够不断强大自我、坦坦荡荡追求美好的人,无疑是具有感召力的。妍丁有一个庞大的诗友群,诗友们因喜爱她的诗相聚在一起,他们切磋诗歌中的真善美,探讨诗作创作的背景,并多次自发地举办“妍丁诗歌诵读会”,由诗而艺而美好人生。我从妍丁那里认识了“让诗歌回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范文第6篇

妇人身着一件已经有20年历史的粉红色花裙子,沿着河堤向他走过去。她那灰白的卷发被一顶带面纱的礼帽遮盖住了。在他的眼里,她在雨中磕磕绊绊向前行走的样子,就像一幅未干的水彩画。她走得很慢,每走几米就会停一下,凝视着河面。河已经被雨水吞没,水也变成棕色。接着,她将手放到右耳旁,好像是在倾听什么似的。她听到自己疯狂的喊声:“我来了!我听到你了!我来了!”

妇人疯了,疯得很厉害。名叫罗兰的男人知道这一点,因为妇人是他的母亲。

小时候,罗兰的父亲从战争开始后就从未回过家,钢琴上的相框里,年轻帅气的上尉总是笑着往下看。后来,战争结束,他们在火车站见到的父亲,已那样疲倦、老态龙钟,而且郁郁寡欢。罗兰查这个郁郁寡欢的男人脸上轻轻吻了一下,但他的弟弟亨利很害羞地跑开了,把头埋进他母亲的裙褶中。

“给他一点时间吧,查理斯,”母亲对父亲说,“他只有3岁,他还不认识你。”

几个月过去了。母亲似乎又成了一位年轻姑娘,经常哈哈大笑,在房子里走动时总是唱着那首《灯又亮时》。父亲的体重逐渐增加,脸上的阴影也开始消失。除了亨利,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了变化。只有亨利,仍然拒绝靠近陌生的父亲。

父亲常常被噩梦困扰,无法入睡。在那次野餐的前一个晚上,罗兰躺在床上,听着父母在厨房里聊天。

“亲爱的,给他点时间,他迟早会接受你的。”

“我以为他现在不会再怕我了呢。”

“这需要时间,你看罗兰是怎样慢慢才爱你的,事情都是这样的……”

“是的,他跟我说他现在不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了,可怜的小家伙。”

“男孩是需要父亲的。”

“其他的男孩子都需要,好像亨利除外。我希望,就那么一次,我能把小亨利抱在我怀里,而且我抱他的时候他会高兴……”

罗兰一定是打了个瞌睡。他再次醒来时,他父亲正在说着战争方面的事情。“我们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像苍蝇一样死去……”

罗兰听到他父亲哭起来,他只能猜测父亲的痛苦。

“我没有对你讲过这件事,但是,曾经有一次,那是在投降前不久,我可以放弃然后去死。我已经被痢疾折磨了一个多星期,腿已经多处腐烂,烂的部位大到可以将两个拳头都放进去。当时,死是那么容易。”

罗兰没有听清楚母亲的回答。他紧紧咬住手指,硬是把眼泪忍回去,听父亲继续说下去。

“但是我没有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我一直想着你和我的两个儿子。我仿佛看到我将你们三个全都拥抱在怀里,我的胸膛充满了温暖。这种温暖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给了我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的能量。我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我能够把小亨利抱在怀里,而且他很开心地让我抱。”

第二天早上,罗兰的父亲划船带一家人去霍米尼海湾野餐。那是一段很完美的时间,他父母手牵着手,一家人一起唱起《男孩丹尼》和《玛吉之歌》等歌曲。母亲高昂的声音领着他们的调子。他们一家人爬到一个小峭壁上,在上面相互追逐,然后在枯草地上打滚。

“过来孩子们,我们得去踏浪。”他父亲叫道。

两点钟的时候,他们回到了船上,划船回家。罗兰根本不知道那场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亨利刚站起来,就倒向船外掉了下去,父亲立即跳入水中,他浮出水面一会儿,大声叫妻子把船锚抛下来,那是罗兰最后一次见到他。

当地的渔民找到了这两具尸体。他们说,他们找到上尉的时候,他怀里还抱着那个小孩。

罗兰的父亲抱着那个孩子往水面上游的时候,被船锚击中,失去了知觉。那个可怕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选自《意汇》2006年第10期,[澳大利亚]路易沙・巴特勒/文,略有改动)

1.题目“愿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那个愿望是“可怕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不直接叙事,而先写一位发疯的妇人在河边磕磕绊绊地行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细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发挥想象,用几句话描写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5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心酸的故事”、“可怕的愿望”,让人心酸的不仅仅是两代人的隔阂,真正可怕的也不仅仅是父子双亡的悲剧。读完全文,你还悟出了什么?

(江台市台南中学 周春林/设计)

参考答案:

《妹妹的怪癖》阅读:1.在半夜掏炉渣。是十多年前“我”煤气中毒的事件,使她因为担心亲人的安危而养成的。2.善良,细心,关心别人。3.①“执拗”写出了妹妹的倔强,这句话表达了妹妹对亲人的深切关爱。②为后文的煤气中毒事件作铺垫。4.(略。抓住委屈、心酸来答即可。)5.示例:不再使用火炉取暖改用空调;自己起来掏炉渣等。6.(略。示例:当担忧变成一种习惯,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感便展露在我们面前。亲情是一首永恒的歌。)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范文第7篇

来说都是了不起的进步, 意味着他正在逐步走向独立,也更有能力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在这里我们列出了关于宝宝独立性发展的8 个里程碑事件,并给出了大致的发展时间和父母要注意的一些提示。

爬6~9个月:

终于不用时时“受制于人”了!:

大多数宝宝在六七个月的时候开始学习爬行,也开始宣布他生命中的第一次独立。想拿喜欢的玩具时,能自己行动了,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自由地接近母亲,这令宝宝新奇万分:我的地盘扩大了!同时,宝宝的安全感也增强了。

可以这样帮助他

准备

为宝宝准备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这样才利于他施展自己的拳脚,同时要为宝宝选择合适的垫子,太软、太硬或者太滑都不利于爬行。

动力

要锻炼宝宝爬行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宝宝爬行的欲望。把宝宝喜欢的玩具或者食物放在离他稍远一点的地方,需要努力才能够到,小家伙顿时就有了爬的动力。

宝宝爬过来时,妈妈可以把玩具向后退一点,让宝宝向前爬得更多。当宝宝够到玩具时,让宝宝玩一会儿,并表扬他,宝宝的成就感就会大大增加。

助力

爬的时候,妈妈可以在后面帮助宝宝一把:两个手掌放在宝宝脚底,推动一只脚,当他往前爬一点时,再推动另一只脚。

走12~18个月:

成功迈开人生第一步

宝宝终于可以像妈妈一样,迈开双脚自由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了,他的视野一下子扩大了:原来世界这么大!

可以这样帮助他

刚开始练习走的时候,你要站在宝宝的背后,双手扶住他的两只胳膊和他一起走。然后慢慢过渡到牵着宝宝一只手走,宝宝走得很好了之后,妈妈就可以放手让宝宝独立走了。

宝宝学走路没有不摔跤的,但还是要特别注意安全。明智的妈妈一定要把家里危险的东西收起来,桌椅的边角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否则宝宝刚学步的时候摔了,会在很长时间内不敢独立走路。

小提醒:

当宝宝开始尝试着离开支撑物独自站立时,千万不要急于让他独立行走。只有当宝宝离开支撑物,能够独立地蹲下、站起来并能保持身体平衡时,才真正到了学步的最佳时机。在宝宝学步期,可以有意识地与他玩蹲起的

游戏,锻炼宝宝的腿部力量。

进餐 18~24个月:

让我自个儿吃!

1~2 岁是宝宝学习独立进餐的关键时期,妈妈要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进食习惯。

可以这样帮助他

进餐前

妈妈可以带宝宝一起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餐具,告诉宝宝:你是大孩子了,可以自己吃饭了!由于宝宝手指的灵活性还不是很好,选择的餐具一定要符合他的特点,便于宝宝进食。

进餐时

宝宝刚开始自己吃饭,妈妈要不断鼓励他。由于手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还不是特别好,宝宝会把饭撒在桌子上,这都是很正常的,妈妈最好不要立刻清理,否则宝宝会觉得是自己犯了错误;更不要埋怨宝宝,这会损伤他独立进食的积极性。

小提醒

宝宝刚开始学习独自进餐,需要有一个过程,妈妈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让宝宝自己体验把食物送到嘴里,千万不要因为宝宝做得不好就大包大揽,给宝宝喂饭,让他失去独立进餐的最好时机。

控制情绪 12~24个月:

我要控制我自己!

宝宝做事情遭遇挫折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就会发怒, 传递给妈妈的信号就是: 我需要妈妈来帮助我, 我对自己的愤怒情绪束手无策! 引导孩子学会控制发怒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这样帮助他

接纳

妈妈要接纳并理解宝宝的情绪。妈妈可以拥抱宝宝,给宝宝一个温柔的眼神,询问他:你是不是觉得很生气?用你的表情和体态告诉宝宝,妈妈在试图理解他,在倾听他的声音,宝宝就会觉得欣慰了。同时让宝宝明白,自己的情绪原来是一种叫“生气”的东西,妈妈也会有,这是很自然的。

表达

在接纳和理解的基础上,妈妈要引导宝宝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比如跟宝宝约定生气的时候就去拍打毛毯,爸爸妈妈生气的时候也会这样做。宝宝如果对拍打毛毯很感兴趣,可能很快就会忘记拍打的原因。

倾诉

妈妈还可以告诉宝宝,生气的时候可以告诉你最好的玩具小熊,小熊会理解宝宝的,这样宝宝在倾诉的过程中,可能愤怒情绪就会烟消云散。

独处

稍微大点的时候,妈妈可以给宝宝一定的情绪空间,让宝宝独立处理自己的情绪。等宝宝情绪过去之后,再给宝宝一个拥抱,跟宝宝谈论发生了什么,宝宝的处理方式是不是正确。慢慢地,宝宝就能学着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了。

独自玩耍12~24个月:

我想自己玩一会儿!

学会走路之后,探索的空间越来越大,宝宝开始放开手脚独自玩耍,可以独自沉浸在自己的玩具世界里几分钟,不用每时每刻都坐在妈妈的腿上。

这时候,你可以放手让宝宝自己玩了。尽量不要打断他的活动,让他可以尽情享受自己的独立空间。

小提醒

放手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宝宝,以为他不需要你了。这个时候你要和以前一样时时关注宝宝,准备随时回应他发出的信号,满足他的需要。宝宝玩的时候会时不时需要你的帮助,玩累的时候,需要妈妈的拥抱、抚摸以积蓄力量,准备接下来的独立玩耍。

当然,在培养宝宝独立玩耍的过程中,你只要在需要的时候给宝宝必要的帮助,而不要干涉太多,干扰了宝宝自己独立玩耍的空间。

穿衣24~36个月:

穿衣服,多给我点时间!

24 个月的时候,宝宝的手部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训练宝宝独自穿衣服了。为了培养宝宝对穿衣服的兴趣,父母可以让宝宝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这会大大增强宝宝自己穿衣服的积极性。

可以这样帮助他

穿衣服的第一步就是教孩子认识前面和后面,妈妈在买衣服的时候,要特意买一些前后图案区别较大的衣服,告诉宝宝:小熊要穿在前面,宝宝就容易记住了。

宝宝刚开始穿衣服会比较慢,明智的妈妈一定会为宝宝留出充分的时间,不然很容易因为时间紧张而剥夺宝宝自己穿衣服的机会。

宝宝刚开始学习穿衣服需要妈妈的配合和指导,妈妈可以在旁边用语言指导宝宝,比如,穿袖子的时候要握起小拳头等。也可以给宝宝示范,让他模仿。

不:24~36个月:

我从小乖乖变成小“叛逆”!

2 岁左右,平时很乖的宝宝突然对妈妈所说的一切开始大声说“不”了,妈妈帮宝宝穿上袜子,宝宝会哭闹着脱下来要自己穿,宝宝怎么成了“小叛逆”?

不要苦恼,这是宝宝的“第一反抗期”到了。“第一反抗期”其实更应该称作宝宝的“第一独立期”,这是宝宝自我意识出现的标志。他开始用“我”、“我的”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有了自己的小想法,什么事情都跃跃欲试,要自己体验一下。

可以这样帮助他

给他自己来的机会

这个时候,宝宝最常挂在嘴边的是“我自己来”,对于妈妈的话通常会大声说“不”。在不关原则的问题上,父母可以充分尊重宝宝的自主性,给宝宝“自己来”的机会。

你可以在宝宝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语言指导,让宝宝真正体会到“我能行”,而不是生气地在一边看宝宝的热闹。

大小便:24~36个月:

多么完美的释放!

24 个月左右,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宝宝逐渐可以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了。这时候的宝宝处在心理学上所说的“期”。宝宝会发现:先憋住,在便盆上的时候再排泄出来是一种多么完美的释放!

可以这样帮助他

给他一个拥抱

宝宝可以自己大小便了,但是没有了妈妈帮助大小便时候的身体接触, 宝宝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小脑袋里时不时会冒出“妈妈还爱我吗”这样的疑问。所以妈妈要注意在宝宝自己大小便后鼓励他:宝宝做得真棒!然后给他一个拥抱,抚摸一下他,宝宝就会心满意足了!

稍等一会儿

随着宝宝的成长,他能够坐在马桶上大小便了,这又是一次进步,但是这也会给宝宝带来新的焦虑:大便被这个有着可怕声音的大怪物冲走,让人感到害怕和难过。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打工诗歌 精神内涵 现实性 群体性

打工诗歌是中国社会,主要是城市生活的主体性书写,是中国现代性叙述的一个丰富细致的侧面,反映了乡土中国的沧桑变化,展现了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打工诗歌是打工者的心灵史、情感记和奋斗歌,是他们失意彷徨之际精神上的支撑。打工诗歌为打工者立言。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现实性写作,又是具有群体性的底层写作,它孕育着一种精神,即打工精神:苦难、坚韧、抗争、激情。在此,笔者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一种现实性写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真实性)

1.时代背景。

在中国的户籍制度背景下,成千上万涌入城市并长期滞留在发达城市的外来人口,在现行政策和体制下,很难完全取得城市居民的正式“身份”。他们居住、生活、就业在城市,但是却仍未被城市完全接纳,无法充分融入城市社会,成为我国发达城市中的一个十分特殊且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打工族。这种社会背景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边缘人的心态。他们最期盼的是并不丰厚的工资能按时发放,合理休息的权利能得到基本的尊重。于是在庞大的打工族群中有一批怀着青春、理想、激情的诗人在上述的氛围里通过完全是“民间”的写作“立言”。

2.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写作,是一种反映现实的真实写作。

打工诗歌来自打工诗人的生存现场。它是一个充满喧闹声响却又麻木不仁的现场,不是理想生活的温柔乡,有时更像是一个危险的泥淖和陷阱,一个残酷无情的生死擂台。[1]打工诗人的生存体验与长期的压抑、忍耐、生存的焦虑以及都市的歧视和故土的疏离,给诗歌带来了活力和书写内容。打工者通过诗歌书写自己的悲欢人生。正如张未民在《关于“在生存中写作”》中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写作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或者‘第一生存’体验对于‘写作’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又如柳冬妩所认为的,读打工诗人写的打工诗歌,强烈感觉到一种“精神磁场”的存在:漂泊不定,失业恐慌,生存挤压,崇高与卑微,尊严与耻辱,憧憬与幻灭,忍耐与愤恨,痛苦与伤悲,歧视,恐惧,屈从,挣扎,怜悯,反叛,焦灼,内心的自我抗争等。这是“在生存中写作”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在生存中写作”,强调写作和生存呈胶着互生状态,更质感地向我们传递了生活的真实,是关于生存的切肤的体验与呈现。“打工诗歌”是我们这个时代真实的见证之一,它反映现实生活,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与写作的真实。

(1)打工诗歌让我们窥见了一个被忽视的打工群体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

贯注在打工诗歌中的故事与情感,是打工诗人的现实生活经历和内心所拥有的最真实的感受。正如:

写出打工这个词 很艰难/说出来 流着泪 在村庄的时候/我把它当作可以让生命再次腾飞的阶梯但我抵达/我把它 当作陷阱 当作伤残的食指/高烧的感冒药 或者苦咖啡/二年来 我将这个词横着,竖着,倒着/都没有找到曾经的味道……/我见到的打工 是一个错别字/像我的误写 它支配着我一个内陆的女子/将青春和激情扔下 背负愤怒和伤口回去/但是我仍在夜的灯光里写着/打工 打工 并不沉重也不轻松的词/打工这个谬称 让生命充满沧桑的词/打工者是我他你或者应该如被本地人/唤着捞仔捞妹一样带着梦境和眺望/在海洋里捞来捞去捞到的是几张薄薄的钞票/和日渐褪去的青春 也是某个女工的叹息/没人倾听安慰 它是遗失路边的硬币/让我充满了遐想 打工这个词/ 是苦是甜是累是酸或者是我在/这个难得的假日黄昏写下的一截诗句/……透过夜班的女工的眼睛打工这个词充满艰辛/ 在失业者的嘴里打工这个词充满饥饿/当我们转过身去打工这个词充满回忆和惆怅/我不断地在纸上写着 打工打工打工/我的笔尖像一颗微亮的星辰照着白天的伤口/夜晚的乡愁 添加着我们的记忆/亲情 它里面交叉着重叠着百味/它在我身体里安置了故乡的灯火/……为了正确地理解这个词我必须把自己/浸在没有休息日的加班 确切地体味/上班十五个小时的滋味准确地估算/自己的劳动价值精确地/握住青春折旧费……(郑小琼《打工,一个沧桑的词》)

郑小琼,一个来自南方有着梦想和激情的、在“生存中写作”的打工妹,她以诗歌的形式来述说自身以及众多打工者的生存状况和真实心态,寻找其生存的价值。此诗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从打工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血与泪、梦想与叹息,让人感到沧桑、心酸、沉重和伤痛。

城乡的二元矛盾使多数打工诗人及打工者感到自己是城市的边缘人,打工诗人通过诗歌对现实予以揭示并展开怀疑和追问,这是他们现实的生存境遇,也是其内心的沉痛和冲突所在。于是,打工诗人写下:

朋友们,写下这个题目我就后悔了/我将被自己以及这个标题误导/这是个极具有象征和强烈抒情味的标题/现在我怎样面对汽车和尘土抒情呢?/我又能赋予城市和乡村什么意蕴呢?/譬如说我现在居住的城市深圳/我出生地方湖南省的罗渡村/不错,它们之间的确有条线,很长或很宽/但那是条看不见的线,是空洞的,即使千万条/很多次我从出生的小村子奔到深圳/很多次我又从深圳回到我的小村子/朋友们,你能告诉我我走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你能告诉我在这条线上我都看到了什么?/朋友们,我什么也没看到,我只想打瞌睡(谢湘南《走在城市与乡村的线上》)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身份制的阴影下,诗人以特有的诗性方式,揭示了农民工生存和内心的真实状态,表达了一种边缘人的苦闷、孤独与落寞,同时提出对农民的生存状况、农民背井离乡后却最终无法与城市兼容等社会学问题的思考。

(2)打工诗歌反映了一种写作的真实

大多数打工诗歌都是打工者在打工之余,在床板上或狭窄且充满汗臭味的工棚里或在流水线旁为发泄内心的不平、苦闷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而作的诗歌。

十年前来东莞的何真宗,最初是工厂里的一名小工,每天在流水线上忙碌。尽管生活和环境的压力让人透不过气来,但创作热情却时时在躯体内涌动。很多打工青年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随处流浪,积攒生活体验,白天加班加点工作,晚上挑灯夜战,写作不断。如诗歌所反映的:“打工的人/生活中越磨越亮的镰刀/再艰辛的路/再漫长的人生/也能被他/一点一点地割倒。”(何真宗《打工的人》)

(3)打工诗歌是一种来自现实生活的带有日常经验的写作

吴思敬教授在《中国新诗:世纪初的观察》文章中这样谈道:“世纪初的新诗,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态势,表现为消解深度与重建诗的良知并存,灵性书写与低俗欲望的宣泄并存,宏大叙事与日常经验写作并存。”[2]打工诗歌正顺应新诗的发展,是一种来自现实生活的带有日常经验的写作。

说出来你们不要笑话我/我总是将吃饭用的/饭勺随身带着/在车间在宿舍/或者在工业区的某条马路上/这吃饭用的工具/五寸多长帮助我/将碗里的饭菜送进嘴里/想想前段日子/当我匆匆地下班/饭盆里的勺子总是不翼而飞/它也许被粗心的清洁工/冲洗进了下水道/也许是某位工友出于好心/将我饭盆里面黄肌瘦的勺子/带进了他的幸福生活/我不能屡次失去/一块钱一把的饭勺/将它装进贴身的裤袋里/跟随着我/饱一餐饿一餐。(张守刚《裤袋里的饭勺》)

诗人以我手写我口,以打工者的身份进入打工世界,描摹打工者们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经验。此诗不仅是诗人对日常生活和个人具体事件的表述,而且是对在此种生活和事件中的际遇及处境的审视和内省。这表明,打工诗人的写作是一种带有经验性的诗歌写作,而这种经验正是来自于日常打工生活。

二、打工诗歌是底层写作,具有群体性

伴随着传统的社会与文化结构的转型与分化,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与新的文化,即底层和反映底层生存状况与精神状态的打工诗歌。当代打工诗人出生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底层,在现代化的城市生产环境中又处于都市社会的底层。他们写作的对象也是出于社会底层的打工者。打工者是底层大众,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使中国当代诗歌出现一种新的写作可能。打工诗歌正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打工诗人们以一种鲜明的民间立场,以悲悯情怀,书写当代中国底层民众(这里专指打工者)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在生存困境中的生命情怀、血泪与痛苦、挣扎与无奈,展示这一阶层的生存的困境和精神的坚守与人格的裂变,表达底层民众抗争的声音。“打工诗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底层写作。它以浓重的原生态色彩完成了当下城市底层真实的文学表述”。[3]打工诗歌既显示出了可贵的人道主义光芒,同时又渗透着对现实关照的平民关怀底蕴,打工诗人们正在以他们担当责任与抱有良心的笔触书写中国当下一部底层人物的苦难史、心灵史。《打工诗人》报的编委李明亮认为:“打工诗歌是底层文学的杰出代表。打工诗歌出自打工者之手,写打工人,写打工事,揭示生存空间和生活境遇的本来面目,其独特的个人体验读来让人震撼。”曾有几位打工诗人说:“伫立于中国这块打工者热血涌动的土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时时激荡着我们的内心:千百万打工者背井离乡,以汗水泪水血水,以青春生命,在屈辱中抗争,在绝望中梦想,在迷茫中求索,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打工时代。拥有打工和写作双重身份的我们,有理由记录下这段历史,让同时代和后来者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这个身处社会边缘的群体。”

1.打工诗歌折射底层打工者的苦难,表达诗人的悲悯与关怀。

打工诗歌以一种裸的触目惊心的原生态风格呈现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涌动着对底层民众的悲悯和人文关怀。如郑小琼的《打工,一个沧桑的词》、罗德远的《蚯蚓兄弟》、徐非的《一位打工妹的征婚启事》、许强的《为几千万打工者立碑》、卢卫平的《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等,这一首首生动的诗歌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表达出艰难、痛苦、悲哀还有那份坚韧的希望、顽强的生存、艰难的悲壮与豪情。[4]

打工诗歌中有数篇反复出现“疼痛”、“断指”的情节,这正是残酷现实的折射也是诗人对因打工受难者们的深切悲悯与同情。如许强的《今天下午,一名受伤的女工》、彭易亮的《第九位兄弟断指之后》等。许多打工者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遭受“断指”、“工伤”、“疼痛”,甚至“死亡”,却无人理会,他们的伤痛微不足道。这疼痛使他们刻骨铭心,激发他们不断思考,寻求生存的意义。于是打工诗人以诗立言,如郑小琼一直在写,“我在黑夜里写下路灯、街道和一个四处奔波的外乡人/我在黑夜里写下制衣厂的女工和她们命运中的咳嗽/我在黑夜里写下五金厂的炉火以及一截让机器吞掉的手指”(郑小琼《我写着》)。这纯粹的文字见证了底层打工生活的苦难和血泪,并传达了一种深远的悲悯与关怀。

打工者渴望真正地融入城市却被城市排斥,希望和失望像城市的霓虹灯一样在打工者的脸上变幻闪烁。他们产生深深的孤独感。打工诗人将底层打工者因遭受苦难而带来的孤独用诗歌的形式予以展现。如:

在北京,你可以没有孩子/但不能没有一条狗/在宠物如此尊贵的年代/一个外省青年,还不如/一条狗那么容易找到归宿//从汽车车身锃亮的油漆反光里/我看到我瘦下来的青春/与城市的繁荣成反比/从查暂住证的吆喝声中,我才知道/在普通话的语境里/方言显得多么无力//此刻,在别人的花园里/我写着这首让人费解的诗/这美丽的景色不是我的/但此刻的心情是我的//这一刻,有一个句子/出现在我的诗里/这是我以前从没有写到过的/我不得不写下这让我莫名地踌躇/这让我莫名地悲伤的句子――哦,在北京,我狗一样生活/人一样活着(郁金《狗一样生活》)。

2.打工诗歌是群体的表达。

打工文学作家周崇贤说:“打工文学的崛起在于它的群体性。我们是一个整体。打工诗歌的启示在于: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群体的命运。平时,打工者可能是一盘散沙,到时就是铁板一块,具有震撼力。”而打工诗歌正是群体的表达。在打工诗歌里,“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其群体命运得到呈现:

在春夏之交的时候/迎春花开遍了山冈/在通往北京的铁路线旁/有一群民工正走在去北京的路上/他们的穿着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有的穿着短袄,有的穿着汗衫/在他们中间还有一些女人和孩子/女人们都默默地低着头跟在男人的后边/只有那些孩子们是快乐的/他们高兴地追赶着火车/他们幸福地敲打着铁轨/仿佛这列火车是他们的/仿佛他们要坐着火车去北京(辰水:《春夏之交的民工》)

这首诗形象而真实地展示了沉重、受辱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诗人捕捉的是一群民工沿着铁路行走的片断。在行走的路上,大人们被着力刻画的是行走和沉默,只有孩子们不谙世事地幸福地追赶着。这种行走的归宿可能是虚空的,是生活无着和前途未卜,而孩子们却尚不知晓,这是一种何等的沉重和悲凉。他们窘迫、漂泊、流浪、无奈。这首诗是“沉默的大多数”微弱的反抗。

被命运所推/我们的走动/改变了路的形状/铁栏与我们构不成秩序/涨裂的背包泄露出/无数有声有色的遭遇/陌生的面孔一闪而过/幻想如一些红红绿绿的气球/那么容易嘭地一声/破碎/我们的脸都很憔悴/踮起的脚跟起起伏伏/转过身去并不意味着撤退/……在异乡/我们注定是一群睁眼瞎子/反复推敲人生占卜命运/所有的去向都是试探/移动的脚不得不小心翼翼/生命的岔路上总生出某种开始某种结局(柳冬妩《盲流》)

这首诗揭示了打工族在真实的历史境遇中的生存症状和无家可归的彷徨,那些命定要体验打工生活的人一直都在用各种各样的减弱那令人沮丧的感受。

综上所述,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一种现实性写作,也是具有群体性的底层写作。它记录了一个特殊时代,抒发了打工者的情感,反映了打工者的生活际遇与心灵诉求,折射出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打工者的苦难辛酸历程,隐含着诗人悲悯博大的对人生磨难的关爱和孜孜的精神追索,成为打工者在疲惫的劳作之后慰藉心灵的一个精神家园,为打工者立言。“打工诗歌”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柳冬妩.在生存中写作:“打工诗歌的精神际遇”[J].文艺争鸣・评论,2005.6.

[2]吴思敬.中国新诗:世纪初的观察[J].文学评论,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