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抗战小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技能;教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的导入部分就犹如一个精彩的开头,设定好了吸引学生兴趣的开头,那么,这节语文课也将会在成功的开头的指引下进行下去。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自身的导入技能,争取利用美丽的“凤头”、响亮的“爆竹”来引人入胜,进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刻性、灵活性发展。就此,笔者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导入技能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小学阶段一般会接触一些小故事,对于故事当中讲的一些小情节、小人物等,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设定一节课的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S版小学语文高段教学《画蛇添足》为例,在讲解此篇寓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来设定导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呢?从前有个人喜欢画画,有一天,他要画一条蛇,当他把一条蛇画好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超画艺,他又给蛇画了两只脚。同学们想了解一下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想知道具体的小故事吗?那么,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课本吧。”通过这种方法,相信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被吸引过来,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来参与进来,想要走进书本中了解具体的小故事。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将会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技能。
二、音乐导入,营造优美课堂氛围
语文课本身就应该是一堂充满诗情画意、充满优美的课堂,教师在设定导入的时候也可以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的语文教学课堂,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S版高段语文课本《我的战友》为例,由于课文写的是战争时代的一名坚强的战士,在敌人用火烧草地的危急关头,为了队伍不被敌人发现,他活活被烧死了。那么,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就要将学生带到那个充满战争的动乱年代,向学生播放关于抗战的激昂音乐,让学生能够感受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感受到先辈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流血牺牲的伟大壮举。通过音乐导入,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尽快集中到课本当中来,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战士大无畏精神、舍己为人精神的学习和体会,那么,学生也能够对今天的生活感到更加珍惜,激发他们对革命战士的那种热爱、敬佩之情。
三、运用悬念导入法
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都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在考虑学生这一性格的基础上采取悬念导入法。比如,在学习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故宫》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置导语:“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历代皇帝的家,是我们所熟悉的‘还珠格格’的家,我们可以称它为‘庭院深深深几许’,也可以说它是‘高墙大院’;也可以这样来形容它‘墙里面的人想出去,墙外面的人想进去’,它是一个如此让古人又爱又恨的地方,是一个让现代的人流连忘返的地方。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地方呢?”通过悬念导入法,学生的好奇心一定会被激发出来,那么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课文中来找寻答案,本课也就可以成功地引入。
四、对比导入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S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第二单元都是关于动物的小文章,那么,教师在学习《珍珠鸟》这一课时,就可以与以前学习过的《猫》《神鸟》来进行比较,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动物的课文,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理解的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小鸟。通过与其他课文的对比,能够与新课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衔接,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做到对知识的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当中,良好的导入就像是凤凰那美丽的头,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的导入,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成功导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学习动机,进而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技能,相信科学导入技能的采取一定能够在良好开头的引导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学校德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班级又是学校德育的一个最基本的阵地,如何在班级中有效地实施德育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为了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道德影响,笔者在所任教班级展开了“开讲啦”的活动。
一、产生背景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为上海市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班级中有一部分是外省市户籍孩子,父母忙于工作,对于孩子的教育关心较少,即使有时间教育孩子,也是比较注重对于孩子的学业成绩的关心,而忽视道德素质这一部分的教育。还有一些孩子家庭环境比较特殊,成长于离异家庭,平时沉默寡言,也不太愿意与同学交流,他们就像一座活火山,似乎表面平静,但也许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就会引起他们的大爆发。那么对于这一些特殊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
正在笔者为此伤脑筋之时,央视的一档著名节目《开讲啦》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档节目每次都会邀请一位当代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由这位嘉宾来分享自己的对于生活的体悟,这些分享对于青年人的成长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那么笔者就在思考,何不如在笔者所在的班级也开展自己的《开讲啦》活动,让班级的同学能够互相了解,让同学们能够互相教育,共同成长呢?
孩子们年龄相仿,彼此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这会令他们更加能够接受同伴之间的建议和意见。并且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被肯定,也乐于接受被关注的目光的。经过和孩子们的讨论,最终决定把周五下午的班会课时间定为班级的“开讲啦”时间。
二、主要做法
“开讲啦”的演讲主题可以是孩子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也可以向同学们展示自我的才艺等,当然也可以结合社会的热点进行主题演讲。对于演讲的主题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是演讲的内容一定是积极向上的。活动也鼓励学生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让自己的演讲更加吸引同学们的眼球。
当将这个活动的内容向同学们宣布后,同学们都感到非常新奇,跃跃欲试。为了鼓励普通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决定先由班委打头阵,逐步带领其他同学参与。此次活动由班委牵头,如果同学们有意向参与“开讲啦”的活动,可以向班委报名,由班委审核演讲主题及内容,再交由班主任老师确认。
从2015年起,班级就开始开展这项活动,在2015年9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班级组织了以反法西斯战争知识普及为主题的微讲堂,邀请班级中一些对二战知识感兴趣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二战中的小故事。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组织寒假见闻或暑假见闻的分享,邀请一些利用假期外出旅游的同学为同学们讲解旅行中的见闻。当然也有同学愿意分享他们自己的才艺,如班级有一位男同学为大家展示了他能够在短时间内还原魔方的才艺,令同学们惊叹不已。
三、基本成效
通过班级“微讲堂”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之间增进了了解,有了更强的集体意识,团队凝聚力得到了提高。如在一些专题互动中,同学们了解了抗战历史,接受了来自同伴之间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些来自特殊家庭的同学也能够站上讲台自信展示自我。同时因为站在了讲台上,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获得了他人肯定的眼光,同学们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对于自己有了更加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在他人眼中留下比较好的印象。
班级中的小Z同学家庭特殊,父母离异,父亲常年不在家,所以他是在年迈的祖父母身边长大的,小Z的心思敏感,有一些自卑,非常维护自身利益,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比较极端,所以常常会和同学发生矛盾。但是小Z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玩魔方,所以在一次“开讲啦”的活动中,班委鼓励小Z去参加展示,小Z选择了向大家讲解魔方的奥秘,虽然也许他的台风并不是最棒的,语言也并不是特别流畅,但是他能够勇敢地站到台上,这对于他来说就是一大突破。小Z的快速还原魔方让他获得了班级一些男同学的关注,常常会有同学去向他询问关于还原魔方的诀窍,他也变得更加愿意与同学交流。当他向他人讲述魔方的奥妙时,他自己也获得了一种满足感。通过与小Z的交流,班级的其他同学了解到了小Z的不同面,同学们也能够学会如何更好地去包容他人,理解他人。
导入是课堂的开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巧妙有效的导入,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颖的导入让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它就像一部优秀的小说或电影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就会令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如讲授《繁盛一时的隋朝》这节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首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一下,“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半亩田。”诗中提到的“雷塘”就在扬州。我想请同学们猜一猜,“君王”指的是谁,这是讲的哪一朝的史实呢?这样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用新颖的导人把学生一步步地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教材,精心设计导入语,师生共同参与,来完成教学内容。
二、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多方面挖掘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材料
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感觉历史课枯燥乏味。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却是昏昏欲睡,等到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这就是历史教学的通病。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基础还不够深厚,刚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比较倾向于具体形象思维,学知识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秦始皇时,可插入孟姜女的故事;讲楚汉之争说说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等等,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历史教育可以广泛联系实际,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攫取材料
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热点,学生的生活,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由现实的衣食住行、劳动方式,联系历史上的衣食住行、劳动方式,使学生明白,历史的进步,都是人的创造力和经验在起作用。讲三国时,穿插对电视剧《三国演义》剧情的评价;讲国共合作、时,学生会联想到电视剧《亮剑》,老师有选择地引入一些热点话题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也会起到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设置多彩的互动活动
我们更应该学会照顾好自己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父母。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爱得教育读后感高分集锦,方便大家学习
爱得教育读后感高分集锦1前两天,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书中一个个爱的小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受益匪浅。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以四年级学生安利柯的眼光通过日记的形式完成的一部爱的作品,书中介绍了无数种爱,有父母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等等。虽然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是感人肺腑的。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恶与善,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爱的教育》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首先得对世间、对事物充满爱,真心诚意为他人着想。俗话说的好,爱是一种无限的力量。它可以驱使你的动力,让你成为对世间有用的人。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小故事,这些微不足道的故事在不段唤醒人们,在不断教育人们,在不断感动人们。就拿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来说吧!那些奋勇抗战的官兵们救了多少条无辜而宝贵的生命!每当官兵们发现地里有受难的同胞是,它们就会不断地鼓励受难的同胞,用爱的力量让受难的同胞们坚持,从而获救。这种爱就像一跟隐线,拉扯着同胞,鼓舞着同胞,感动着同胞,挽救着同胞。后来,这种爱也成了千百万人学习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些人因为过分地爱导致了极为悲惨的后果。如太多的腻爱,不正义的爱……所以我们在学习爱的同时,还要注意分别善与恶,做一个正直的人,《爱的教育》这本书中的罗伯蒂就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好学生,他为了救即将被车撞的一年级的小学生,脚不幸被三轮车车胎压到,可当他醒来时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那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的情况。瞧,多么可贵的爱啊!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爱的教育》这本书中的所有主人公,充当一个充满爱心的小使者,为社会做出无私的贡献。
爱得教育读后感高分集锦2妈妈给我买了本《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好书。
我花了没几天就读完了。书的内容是日记的形式,讲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里面有许多小伙伴,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安利柯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很开心,并且慢从快乐中得到了教育。
书中的小人物我都很喜欢,比如仗义善良的卡隆、品学兼优的代洛西、坚强勤奋的斯代第、滑稽的小石匠、杂货店老板的儿子卡罗非和有着非凡毅力与感人孝心的小铁匠玻莱克西。写的都是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教育我们要永远有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
我非常喜欢《新老师》中老师说的一段话:“我爱你们,希望你们也喜欢我!我不愿意责备和惩罚你们当中的任何人,也相信你们会让我感到欣慰,我会因为有你们这些学生而骄傲!”我要是也能遇到这么有爱心的老师该多好啊!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沉浸在爱的海洋中。爱是黑暗中的一束阳光,只要你愿意付出,得到的就是惊人的收获。
2011年11月,在第十二届萧山区“暑假读好书”活动中获得妙笔奖。
爱得教育读后感高分集锦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大字里,就有着这么两个字:“爱国”。从这个“爱”字着手,引发了我许多思考。什么是爱?究竟怎样去爱?这个问题太宏大,范围太广,我似乎也找不到确切的答案。直到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才粗浅的发现,原来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贯穿着我们生活的全部,只是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忽略。
《爱的教育》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是通过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根据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的感人小故事来告诉读者:一个人不仅要学好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会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它教会了读者爱是什么,究竟应该怎么去爱。
读着这本书,我在字里行间畅游着,心也被那些真挚的字眼所感动。虽然它没有散文那样精致、华美的辞藻,也没有诗歌那样对偶、押韵的讲究,但它却勾勒了一幅幅真实可感的画面。那充满真情的语言让我跟着揪心,跳跃在纸上的文字犹如一个个充满生命的精灵,充实着我的世界。
这本《爱的教育》让我明白了,人类只有三种情感是强烈而单纯的: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珍视,对人类苦难的悲悯。它会教我如何做一个人道主义的未来的好公民,它会将爱心融入平凡的劳动和学习,它让我学会体贴父母,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同时我从中学会了应该将爱融入教育,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民教师……我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也会在三尺讲台上坚守着,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那么作为一个师范生,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我应该怎样去教育,去爱我以后的学生呢?
我看到这样的一句话:“教育如果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所以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不也正阐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真谛吗?“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自然它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爱”难道就是嘴上说说的一个字吗?没有实际行动的证明,恐怕很难表现出你的情感,所以爱你就要说出来。作为一名老师,对于不听话的学生你的批评只能维持几分钟的作用,或者他“左耳进就右耳出了”,但是你的鼓励,你的细心开导与关怀,他可能会更加在意,这不就是老师在言语上对学生的爱吗?我在见习期间,听到一个老师这样说到:“对一个学生而言,你的鼓励远远比批评来得更重要。”是啊,教书育人本来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将我们的感情,我们的爱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才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在这本《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我找到了教育。
望爱的雨露洒满大地,浸润每一个人的心田。
爱得教育读后感高分集锦4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
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
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校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爱得教育读后感高分集锦5这个暑假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讲了老师对我的爱、父母对我的爱和我对父母的爱.......让我深有感触!其中“写作少年”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故事里面的内容讲了关于一个五年级的名叫叙利亚小男孩帮助父亲写文章的事情。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帮助别人抄写“封条”为家里赚钱,非常的辛苦,白天抄写晚上还要加班,于是叙利亚决定每天晚上抽出时间帮助爸爸,但是上课时候注意力却不是很集中。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叙利亚的爸爸,他的“秘密行动”最后被父亲发现,父亲不但没有责备反而泪流满面。
叙利亚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能够体会到父亲的辛劳,通过自己每天抽出时间来帮助爸爸,真是了不起啊!
从小到大都是爸爸妈妈对我付出无私的关爱,喜欢什么基本爸爸妈妈都没有拒绝过,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学习、生活中父母更是给予了我更多的爱。语言上鼓励我,生活中关心我。我是一个小粗心的孩子,很多错误会一次次的犯,但是父母还是一次次的原谅我,与叙利亚相比我觉得自己相差了很多。一直从爸爸妈妈那边要很多的东西,从来没有能帮助过爸爸妈妈。我今年已经十岁了,我相信自己肯定可以担负起一个小小家庭成员的责任。
父母一直跟我说“学习”是生活中最基本的,其他都不要我来关心,但是现在想想很多事情都可以去做,在按时完成学习功课的剩余时间抽空帮妈妈做家务:洗衣服、摘菜、洗碗、拖地等等。这样妈妈不要再那么操劳,空出的时间可以多休息。当然重要的事是先把自己的学习任务按时完成,同样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
风骨子
作为生存主义者,首先,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十足的怕死客,一个颠狂的怕死客
>> 我们都是背包客 你是怕死客吗 抗战老兵: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 怕死 我们都是“奴” 我们都是赢家 我们都是病人 我们都是郭沫若 我们都是主角 我们都是班花 我们都是“匹夫” 我们都是99% “我们都是同学” 我们都是英雄 我们都是坏人 我们都是“梦之队” 我们都是蒲公英 我们都是肉体 我们都是鲜花 我们都是风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我们都是“怕死客” 我们都是“怕死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我们都是“怕死客”
风骨子
作为生存主义者,首先,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十足的怕死客,一个颠狂的怕死客,一个地道的怕死客。为什么我更愿意将自己称作怕死客而不愿意叫生存狂,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
自打我记事起,就十分害怕灾难的到来,也盼望灾难的到来。我曾经经历过一次地震。那是在80年代初的上海,一个夏天。我当时住在上海的弄堂老式的石库门房子里。那天发生地震的时候,好多人都从家里涌到了街上,因为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传说中的地震,也许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留在大家心里的阴影还未消退,大家非常害怕。在这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每晚都将自己的衣服行李整理好放进书包,放在床头,以便地震来了能随时拎起书包逃命。到了早上,我又换进课本背着上学去。
互联网确实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我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叫“浪漫烛光”生存论坛,在论坛里,我看到了生存主义这个词眼,知道了EDC、PSK、BOB,也认识了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原来,我不是孤独的。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上网和他们~起讨论各类生存工具的使用,制作,到处寻找各类求生装备,浏览国内国外各个和生存主义有关的网站,论坛,然后到处寻找渠道购买、测试,改装,买不到的自己DIY。玩装备就是瞎折腾,到最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很多别人口中的高级装备不一定适合你,只有经过自己的实战检验,才能找到合适你的生存工具,工具不是万能的,只有懂得利用工具,利用一切周围可以利用的东西,创造自己所需要的工具。比如,目前非常流行的净水器,一般户外爱好者及生存狂们都会配备一个,但是当这个装置完全失效以后,你将如何净化水?这就要学习水的净化原理,然后制作一个简易净水装置。
其实,生存主义就是保存自己的生命。无论是灾难、战争,恐惧、疾病等情况,想尽一切办法保存生命。所以,哪怕是退缩、躲避,先生存下来。第二,就是保存体力,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第三,掌握必要的技能。在大脑中准备好一套可行的应急预案,在平时演练 下。其中最重要的也许就是这种求生意识,这是一个生存狂必须具备的。生存狂不一定是在户外、在荒野,在极地等等。
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 “怕死”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有“怕死”的人才知道怎么样生存,才知道生存之道,才会去研究生存。
OUTDOOR:聊聊国内生存主义者的现状?
风骨子:目前,国内有很多的生存爱好者,基本全国各地都有。他们大都聚集在网上联系探讨,偶尔也有一些小团体自发组织一下野外生存体验,一般都以户外的形式开展,当然也有一些生存高人,长期研究生存工具、生存技能等等。绝大多数生存狂爱好者还处于对工具的狂热状态,也就是说,喜欢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生存工具。
OUTDOOR:生存主义者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风骨子:生存是一个人的天性,任何人都有生存意识,只是有些人想的比别人多点而已。但是真正要做到对生存主义的认识首先要有一种危机感,如何在危机中逃脱是一门学问。其实生存不是一种素质而是一种技能,首先,要具备比常人更高的敏感度,也就是说会判断,只有会判断才会正确处理。第二。应该懂得一些急救、求生、工具的使用制造等等,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就地取材。所以说,任何知识都是生存主义所需要学习的,因为任何灾难都是不可预见的,任何危机都是突发的,知识掌握得越多,你获得生存的概率就越高,这是成正比的。
幽默开场
2008年12月13日下午,刘墉来到了沈阳新华购书中心,为他的新书《世说心语2:刘墉教育秘笈》作宣传。一出场刘墉就说:“沈阳在我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并非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到哪个地方就说哪个地方好。我早期来内地演讲就是从东北这块儿开始的,从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开始讲,然后一路讲到北大、清华,你们说我能不感谢沈阳吗?谢谢沈阳人!,’
如此幽默睿智、充满感激之情的话语立即赢得了读者的好感,收获了经久不襄的掌声。刘墉接着现场的热乎劲几继续诙谐地讲他和沈阳的缘分:“要了解一个城市,就去他的菜市场,在菜市场里能看到一个城市的性格和文化。我十分有幸在沈阳的菜市场里发现了‘虾爬子’我是在沈阳第一次吃上了这种有着晶莹剔透的硬壳、摸上去有些扎手的小生物。”准备签售新书前,刘墉又幽默地对着百余名读者说:“为了公平,只签名字不签上款,若你说今天是我生日,那我给你唱生日快乐歌。”就这样。几句幽默的话讲下来,活动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大家纷纷聚拢过来请他签名,其乐融融。
故事开场
2006年12月1日晚,刘墉来到广西大学演讲,演讲的题目是《活出闪亮的人生》。面对大礼堂里周得水泄不通的同学。刘墉的开场白似乎与主题毫不相关。他说:“有一种鸟儿会利用某个人家倾斜的玻璃天面作滑梯,而且还能一个接一个地排队玩耍:还有一种鸟儿会利用红灯亮的时候,把核桃放到马路中间,等到绿灯过后下一次红灯亮起时,鸟儿就会重新飞到马路中间。衔走核桃来吃。因为核桃已经被过往的车子碾碎了坚壳,可以吃到果仁了。”有趣的故事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可这跟今天的演讲主题有什么关系啊?”有同学不禁窃窃私语。正在大家纳闷时,台上的刘墉笑了:“我的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哟――你看,现在的鸟儿多聪明,也许有一天我们进公园,发现收门票的变成了黑猩猩,而小狗也当起了邮递员。那么,连动物都会随着时代进化,我们人类,我们要活出自己的闪亮人生,不跟着时代进化怎么行?我们不是在新闻中看到会使用马桶的猫了吗?那些猫,多么LADY气质!没准人家拉完了,还会摁一下,哗哗。冲水呢!我们人类不进化,怎么闪亮啊,同学们!”紧接着,刘墉进入正题,引出了第一个活出闪亮人生的关键点――懂得适应环境。当这个大道理在这个时候讲出来的时候,同学们似乎很快就接受了,纷纷报以了最热烈的掌声。
引用开场
2003年11月15日晚,刘墉来到郑州大学,在南校区体育馆内为近3000名来自各校区的师生作了主题为《创造超越的人生》的演讲。演讲一开场,他引用尼采《苏鲁支语录》中的话:“你们从爬虫进化到人类,你们体内许多地方还是爬虫。有个时期你们是猿猴,但至今人比任何猿猴还仍其为猴类。”“诚然,人生是一污秽的川流,要能涵纳这川流而不失其清洁,人必须成为大海。”“人便是一根索子,联系于禽兽与超人间――驾空于深渊之上。这是一危险的过渡。一危险的征途,一危险的回顾,一危险的战栗与停驻。”“我为你们陈述精神的三种变迁: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化为狮子,狮子怎样变为婴孩。”
正当同学们不明就里之时,刘墉一句话道出了他演讲的主题:“正是由于大哲学家尼采这些看起来很‘酷’的话,‘超越爬虫与猿猴’‘从川流到大海’‘超越禽兽成为超人’‘从骆驼到狮子’‘从狮子到婴孩’的‘超越’观念开始在他的思想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出人意料、新颖别致的引用,不仅让同学们领略到他的博学,也让他们陡增兴趣。热切期待他接下来的演讲。随后,刘墉用骆驼、狮子、婴儿分别象征的不同的人生阶段,告诉同学们怎样超越与创造自己的人生。两个小时的演讲,同学们屏息静听,不时为他新颖的观点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赞美开场
2005年6月6日晚,刘墉来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一开口便赞扬起了演讲地的城市和人民:“当我来到成都的时候,我坐在车上,夕阳的余晖洒在建筑物上,看到茶馆里闲适怡然的茶客,看到河边散步的人群,看到河水荡漾,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和这里的人文。”刘墉娓娓的开场白自然亲切,掌声四起。
随即,他偏起头,一副陶醉悠然的样子,“你们知道我想到什么了吗?”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缝隙,仿佛那“悠然”的余韵还没过去,“那是跟巴黎一样的美景啊,那是塞纳河的味道啊……”台下的学生“哗”地鼓起掌来,掌声中还有“呵呵”的笑声,那意思似乎是――虽然我们知道你是在“玄吹”,但我们还是很受用! “我可不是乱说啊,”刘墉似乎明白那“呵呵”笑声的含义,“你们想想。要是河里做一条塞纳河上那样的小船划着,要是河边的建筑物做一些星星灯,当夜幕降临,星星灯亮起来……”让成都变巴黎!真是一个绝妙的好主意,台下的掌声和笑声。此时像暴风雨般,更加激烈了。
深情开场
2006年11月28日,刘墉来到厦门大学演讲,当晚他站在厦大建南大礼堂的讲台上,先是深情地向厦大师生告白:“我爱厦门!我爱厦门大学!”一句话说得师生们热血沸腾,掌声热烈。接着,他道出了自己的厦门、厦大情结:“我出生在台湾,后移居美国。1988年,我曾得到来厦门演讲的机会,踏上过这片陌生的土地,但因为1种种原因当时演讲未能如约进行。我就借机好好游览了一次鼓浪屿。这一游便定下了我与厦门的近20载情缘。我在台湾已很少演讲:也不接受电视采访。现在全家居住美国,有很多美国大学邀请我去演讲,我也一一谢绝,唯有在厦门,我一连两天讲了两场,还接受了本地电视台专访。厦大有我所有的书,这些书几乎都是我捐赠的,我给厦大捐赠都是一箱箱捐的,三周前还刚寄了一批书,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第=所大学让我如此钟情。”刘墉一番饱含深情、富有韵律的话语,怎能不让厦大师生为之动容?“为什么我如此‘厚爱’厦门、厦大?”刘墉回答,“我也不知道,莫名其妙就爱上厦门、爱上厦大,觉得就像在恋爱一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话音刚落,台下再次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回忆开场
——题记
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由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的亡国奴生活。然而,对一个民族最严重的摧残不是摧残他的肉体,而是摧残他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惟一的根与魂。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清醒地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历史老人依旧在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只是为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一天,绝不能忘记当年国土沦陷的惨痛历史,绝不能忘记国家落后分裂和对侵略者妥协退让的沉痛教训。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中华民族觉醒了。从那时起开始的,鲜明地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和民族奉献精神。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誓死抗争,直至夺取抗战的辉煌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一定会胜利,正义一定会胜利!听,九一八的警钟还在敲响着——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贫穷就要受压迫,只有祖国强大,才能在世界上拥有一席之地!
自汉朝开始,中国,这颗璀璨的明珠已在东方崛起!此后的几千年,它都在世界屹立不倒!“中华上下五千年”,祖国这五千多年的历程一路走来是多么的艰辛与不易!——摧残人们精神与体质的鸦片,富丽堂皇的世界奇迹圆明园的毁灭,帝国主义的一次次,八国联军共同向中国进发的威胁,还有的血腥……都没有使中国在世界上消失匿迹。祖国是多么的顽强!祖国是多么的勇敢!我们应该为这样的祖国而骄傲,为这样的祖国而自豪!
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无数的炎黄子孙已繁衍了数千年,这千年以来,也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抗外敌,除内患,造发明,为祖国日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打开中国的历史画卷,许多爱国伟人不胜枚举。因为爱国,岳飞背刻“精忠报国”;因为爱国,每天只睡两小时;因为爱国,朱光亚、苏步青等名人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飞回贫困的祖国参加建设;还是因为爱国,我国各条战线的工作者,默默无闻地艰苦奋斗,释放着自己全部的光和热。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建设美丽的国家!
也许大家会认为:爱国就需要轰轰烈烈地干一场,爱国是那些伟大的人所做的事。但是,这样的理解是错的:像认真读书,长大后报效祖国,这就是爱国;节约水电、爱惜粮食这也是爱国;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更是爱国;关心集体、团结互助同样也是爱国的表现……其实,爱国不分先后,不分大小,更不在于你做多大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
鲁班曾向一名资质深厚的老工匠师傅学艺。他每天早出晚归,按师傅的旨意,从练习砍木头开始。刚开始,他有点不耐烦了,天天都在砍木头,都要腻死了!但经过师傅的再三劝说下,他还是坚持了下来。经苦练到熟练以后,又开始进行砍木块、木条的基础训练。后来再制作各种小模型。日积月累,有一天他终于自己发明创造并制出了第一架活动小亭。后来又成为了着名的工匠、土木建筑发明家。
我想问大家:鲁班为什么会有昔日的辉煌呢?
答案很简单——是因为他有恒心地从小事做起,技术、经验与日俱增,才能有此成就。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从小事做起!
就拿简单的环保问题来说吧。在快餐店里,人们吃快餐盒饭,都用一次性木筷子。每天到快餐店的人,且每人都用一双木筷,木筷用完就扔,十分方便,但并不环保。照这样计算,每天就会耗费一、两千双木筷,一周耗费一万多双。如此,日积月累,会有多少棵曾经亭亭玉立的树倒下“牺牲”呢?若每人都改用非一次性餐具,一周下来至少能节省若干棵能够绿化环境的树。做到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如此小事,我想大家也都能力所能及。只要做好了眼前的小事,就做到了名副其实的环保,就做到了名副其实的爱国!
爱国是一种志向,更是一种行动。有很多人都觉得,只要在大事上做到爱国,对于一些微小的事情,无所谓计较那么多。也是,在大事情上,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谨慎,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爱国精神。但是古语曾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正是有做小事情的点点滴滴的积累,我们才会在大事情上临危不乱,坦然面对。
所以我们要重视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情,“滴水能成大海”,而千里之堤也可能溃于蚁穴!正是因为重视身边的小事情,海尔的总裁张瑞敏才在当时坚定地砸了冰箱,正是这种至上的精神,才铸就了海尔现在世界500强的辉煌与灿烂!当我们的民族在继承与发扬古老文化时,当我们的国家在探寻富国强民的道路时,如果每一个公民,每一家企业,每一个机关能够把爱国作为自己的标牌,把点滴小事也当成是验证自己爱国的标准。那么,我们的世界将永远地充满着真、善、美!
“俱往矣,数爱国人物还看今朝。”也许我们的爱国热情无法在残血如火的战场上表现,但我们可以用知识的武器来?I卫祖国,建设祖国!
“爱国不在年高”当我们睁开双眼遥望远处点点露珠点缀下的山花时,可曾想过被掩盖在五彩斑斓的的鲜花下的幼苗?那些跃跃欲试,时刻准备为这片花海作出丝丝贡献的幼苗?
我们也是如此,尽管我们弱小,但我们可以把这份弱小的微薄之力转为学习的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尽管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发达,但我们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正因为我们不发达,所以更要用这双勤劳的双手创造奇迹!
爱国是成才的动力,生命的航标,前进的风帆。也许途中惊涛骇浪持续不断,但你不能退却,只有顽强进取,才能摘取顶峰金灿灿的果实!你瞧,信念的桅杆已经树起,希望的风帆已经扬起,让我们想着理想的霞光启航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教学方式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76-03
历史能够解释过去、照耀现在和指导未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最根本的目的是学会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比例不少的历史教育内容,学生或多或少感觉到遥远、陌生。教学仅仅是一个再现历史的过程吗?如何带领学生“穿越”历史,联系生活,体验历史的真实呢?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尝试着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尽量还原历史本源的基础上,将历史教育内涵直观地凸显出来,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提升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
一、体验感悟,提高情感认同
尽管课堂时间、空间不像现实生活那样广阔,但教师仍可结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教学目标,采取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为两种基本形式,创设学生通过身体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从而增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生活。
(一)实践体验,感悟鲜活情感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已经习惯身边的一切便利,对于历史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历程难以理解。若能开展活动体验,对学生来说,那将是个真实而又深刻的历程。因此,历史教学中寻找的实践体验“点”尤为重要。在《传递文明的纸》中,学生用布、绸缎、竹板等材料画画、写字后,真切体验到没有纸张书写的不便,价廉物美轻便的纸的发明意义了然于胸。而《文明之母―印刷术》教学中,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萝卜、地瓜、橡皮等材料上刻字,“可”、“清”、“心”、“也”每人刻一字,在玩拓印游戏中发现四个字随机组合可表达不同意思,不仅理解活字印刷术的原理,还可以体会蕴含的智慧。
“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只有真实才可信,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尽管历史很遥远,但只要给学生多看、多听、多闻、多尝、多动手、多走动的机会,通过多种感官和思维亲身参与实践,体验过程获得的历史知识就是活的、实的、新的,获得感受便能真切而深刻。
(二)心理体验,激感共鸣
历史题材教学中强调教学材料、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适切性,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反映学生的需要。借助数据、图片、联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处境和追求,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感悟完成心理体验过程。比如在讲解《地球上的红飘带》一课时,在课前,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进行一定距离的徒步实践。课堂伊始,学生欣赏诗歌、视频,阅读地图,了解的伟大壮举。再量量距离,算算翻过的山渡过的河,查查国共双方力量。进而引导学生回味自己徒步经历的过程和辛苦,超越时空,将自己置身于中,想象种种困难,从心理上感知的一路艰难一路挑战,深刻感受到坚不可摧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
学生超越时空,虚拟地经历某件事或对自身的经历进行回味,心理的亲历帮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进而引发他们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促进学习成果的内化。
二、角色扮演,深刻历史理解
历史是人的活动史,历史是人物活动的结果。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的角色,演历史剧,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揣摩历史人物的心理,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从角色扮演活动中获得认识和理解,从而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表演短剧,再现史实
历史就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构成。学生若能暂时把自己当作既定历史事件的人物,按照历史人物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由渐渐融入其中,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强盛的汉朝》主题学习,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选一个人物故事,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司马迁、霍去病、汉武帝……学生阅读资料、编排故事,尝试扮演汉朝著名历史人物,展现动人的历史故事。各小组通过一个个片段的表演和交流,了解这个开放的,生机勃勃的,人才辈出的朝代。
利用表演方式“带”学生进入历史时空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把握和驾驭课堂,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注意适当地调控,真正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穿越史剧,趣味辨析
学习是一个涵化的历程,教学应在真实情境中提供与适应的文化前景,以满足学生深入了解文化的需要。教师可利用好“穿越”剧的优点,将其穿插在教学中,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教他们学会识别真实与虚幻,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一课中,学生创编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使用的通讯设备“穿越”,暴露问题,寻找错误。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上有限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也培养了他们自主辨别的能力。
穿越剧包含了文学、物理、地理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时尚和趣味之间,将各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架起历史与现实间的时空隧道,产生深刻的感悟,为现实行动提供方向和精神动力。
(三)“人物”专访,深度互动
“人物”专访活动形式富有挑战性,却能激活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潜能。活动中,由老师或学生扮演某个历史人物,回答全班提出的问题。比如《海上丝绸之路》,学生扮演郑和应答来自同伴关于航海路线、商品、宝船等问题。《罪恶的战争》中扮演林则徐,互动鸦片贸易危害、方法、百姓和官员态度、原因等。当然,学生不一定都扮演著名的历史人物,还可以是一个事件的目击者,如《不要忘记》中扮演日本老兵东史郎或者中的目击者,《日出东方》中参与开国大典的观礼者或游行者等。这个“历史人物”必须充分地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并且至始至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初可由教师扮演,做好示范和引导,之后由学生慢慢介入,半扶半放中带领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应答,互动生成。
人物专访把学生“带”进历史时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角色扮演,学生都需要进行热身活动,即学生需要事先深入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了解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而其他学生事前准备一两个想问的问题。教师和其他不想参演的学生分头准备些资料卡,写上各种角色的喜好、特点等信息,也可以复印参考资料备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发挥作用。
三、自主探究,品味历史内涵
历史题材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是以研究的小问题为核心,重视对史料的阐释和历史知识的自主建构。对于小学生而言,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一)续编故事,分析史料
历史具有的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多彩历史的感悟。续编故事是学生体验历史的一种好办法。《走近秦朝》中,教师准备个小故事,把“原楚国人一路上会有哪些遭遇”、“是否能做成生意”等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小组合作,联系生活,发挥想象,从语言文字、货币、度量衡、交通等方面续编故事,联想着“不统一”给百姓生活、给社会秩序带来的种种不便,续编了官司、冲突、悲剧、闹剧等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历史课堂与生活接轨,互动中帮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真正体会统一措施的意义。
续编故事,意味着学生要围绕核心问题分析历史资料,站在历史人物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设想一个个不同的生活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够在创编中过程中获得许多感性认知,进而自然而然地做出价值判断。
(二)辩论评析,以史明智
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汲取经验,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现实服务。这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和着眼点。围绕观点,展开专题辩论是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一种较好的方法。《不要忘记》中学生辩论是“不要忘记国恨家仇”还是“不要忘记学会原谅和爱”?他们利用课内外知识、阅读补充材料、联系汶川地震和日本海啸双方的互援等时事新闻,在辩论中大胆交流表达观点,相互启发、感悟思考。学生冷静剖析历史,增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间的联系,学会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情感,避免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体会“不要忘记”的双重含义。
品德学科的历史教育是以达到公民教育为目的。专题辩论给予学生自主表达、深度互动,逐步形成正确观点的平台,帮助学生从历史和生命的角度诠释了历史知识背后的内涵,从容面向未来生活,学会怎样过好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三)头脑风暴,激荡思维
品德与社会教材通常是以点带面,从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入手,进而把握整个历史结构。而采取了头脑风暴、激活学习的策略,使用明确的思考策略去刺激先前获得的知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观点。《永恒的愿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课题,学生结合自己的积累,在脑海里搜索相关的关键词:希特勒、集中营、原子弹、法西斯、珍珠港、卫国战争……并写在图表里。第二轮头脑风暴时,全班开始讨论这些词的背景、意义等。由于学生信息来源不一样,理解不同,讨论时产生许多冲突和辩论。于是学生在“想知道”栏目里写出自己或小组想探究的问题,如战争伊始德国为什么能所向披靡?是二战吗?美国什么时候加入战争?什么是法西斯……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阶段,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生活中的疑问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等展开探究。学生或自主或合作进行阅读、讨论、学习,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探究学习和交流互动中,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了解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萌发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和向往和平的愿望。
教学借用了无限制的学习和讨论,经过几轮思维激荡,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他们竭尽全力把所有新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都拿出来,拨开云雾,从而产生新观念或者激发创新设想。
(四)合作调查,自主建构
品德与社会的历史教学试图为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史。学生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历史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历史是通过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教师讲解再生动,也难以使学生头脑里产生真实的历史表象。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探究和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真正达到了历史学习的目的。在课文《家乡人生活的变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从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参观博物馆、访问长辈、收集数据、走街串巷走访,调查实践,他们合作获取丰富生动的素材,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家乡三代人童年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性变化,并在交流中获得深刻而感性的体会。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初步理解人们生活的发展与进步,学习尊重历史,激发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接触历史实物、社区老人的机会,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调查实践。茶余饭后采访长辈,从平凡的人的眼中见闻、经历的故事中了解身边的生活发生的变化,增加对历史的理解。
四、对接现实,生成生活智慧
任何一门学科,只有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才是鲜活的、健康的。“回归生活”,历史教育倡导的应是能够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感觉历史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与现实对接,与未来联系,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体悟、生成生活智慧,使历史学习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生命意义。
(一)时空置换
教学中,运用语言、图片、影视、文学故事,巧妙设问,让历史人与物以鲜活的面容站在同样鲜活的学生面前,与学生展开对话。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课中,老师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生动地了解了抗战中儿童二小、雨来、小兵张嘎等故事,并设置几个场景,让学生站在那时、那事的角度选择判断,“他为什么能够……”“如果是我,我怎么做?”置身其中,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的乐观主义精神。《张骞与丝绸之路》中,老师设置几个场景,让学生选择判断,“西域一路凶险,如果是你,会报名参加吗?”“你有没有被监管、没有自由的经历,当时什么感受?”“计算一下张骞被监禁有多少日日夜夜?换成你,你会怎么做?”“千辛万苦逃出匈奴,要是你会何去何从?张骞呢?”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进行时空置换,将镜头适时拉近,适时推远,在远和近的比较中让学生品评历史,感悟历史人物的精神,反思当下生活。
这种时空置换的模式让学生更容易结合此时此地的现实,扩展空间,回溯时间,以加强对遥远而久远的地理、历史纬度的理解能力。
(二)古今对照
品德与社会的历史学习与传统历史学科的学习最大的差异在于,它把研究对象或兴趣放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上,关心的是怎样帮助学生迎接日常的挑战、寻求生活中的快乐、克服沮丧的情绪,思考的重点在于教会他们怎样过好平常的日子。在《家乡名称的来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追根溯源,在古今地图寻找历史上家乡地名的变化,学生通过对照,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历史,探寻这些熟悉的符号,诉说着家乡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变迁,从而发现古今家乡地名、街道名字后面的故事历史和智慧,进而在熟悉中产生主动了解故乡、亲近乡土的朴素情感。
“古今对照”,把今天的家庭、社区和家乡与很久以前的生活进行比较,与社区和家乡的早期历史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实践、交流、思考,追寻历史足迹,寻找历史人物的心灵踪迹,更容易增进对历史经历和历史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三)古为今用
“读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不仅指知识能力,更指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引领学生穿越历史,带着历史的感悟关注现实社会,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获得现实启迪。学习了《伟大的军事家孙武》一课,学生知道《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兵书,还是一本智慧宝典。师生联系现代社会和自己的经历,畅谈孙子兵法的运用,这对学生今后持续学习和解决生活、学习、交往等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在《劳动人民的创造》一课中,老师引导学生了解都江堰的悠久历史,古为今用后,进一步将它和三峡大坝的设计进行比较,感悟顺势而为的智慧和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历史生活化教学除了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自动”学习,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与现实对接,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培养学生自由健康成长,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赵利剑.历史:一堂人文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英]茱莉娅.墨菲.历史教学之巧[M].张锦,译.北京: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