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美育素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审美教育是进一步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效的地理美育策略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与学生审美能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策略
美育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日渐发达,对人的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记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体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中学地理美育实施策略
(一)欣赏美,用视觉领略独特魅力。美,无处不在。人类最容易感受美的器官就是眼睛,强烈的视觉冲击通常会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样的学科性质为地理美育提供了大量的美育素材。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设备和地理教师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的优美语句,给学生展示自然中或者社会中和艺术上美,引人入胜,使学生直观感受“美”,欣赏“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美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美,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美。由近及远,比如每天早起的晨光,昼夜的交替,天气的无穷变化都是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国内的美景有学生比较熟悉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广袤无垠、碧草连天,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沙满布,江南水乡的柔美温和,东北平原丰收季节的麦浪翻滚和冬季的漫天飞雪,都存在“美”的踪影;扩大到存在于世界中的东非裂谷、冰川地貌、热带雨林、青藏高原、熔岩地貌等,都是少有机会见到的,这些景观的美是壮观的、奇特的、美妙的,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很多“美的奇迹”:巍峨雄伟的长城、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时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达芬奇绘制的《蒙娜丽莎》等。这些人造的“美”与自然美相比范围更广、更加具体、更具有价值。地理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美育素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美,促进个人情感升华。“美”的作用是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并使观者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理解。“美”的仪态有万千种,但是同一种美景在不同的人心中形成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人对于“美”的理解过程是由外向内的,最先是身体感官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大脑中形成基本的印象,然后大脑提取这些美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思考,根据各人的内在审美水平对美景进行理解,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基础教育提倡发展人的素质,地理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美育素材更加深层的含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最终达到心灵美的境界对于三维目标中任一部分的达成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发现美,提高个人鉴赏美的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发现“美”的过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一直接受着审美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的审美教育越来越深刻,审美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美”的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具有主观性和坚定性。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有效途径,人的心中有了衡量美丑的“尺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独立的进行审美活动,用自己的独有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进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鉴赏美的能力。
(四)运用美,指导生活实践、提升自我修养。地理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进行讲解和灌输是比较无力的,审美教育更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眼看、耳闻,切身感受存在于世界中的美,才能积累更多关于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和所见识的风土人情,规划合理的旅游路线;借鉴外地的城市建设给当地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二、美育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有效教学,勿过于强调素材美感,忽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像一剂“催化剂”,将审美教育进行的更加深刻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美育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若片面追求审美教育的形式,过于强调美育素材的美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图片和视频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反而背离了美育本身的意义。如在讲授“太阳活动”一节时,适当放映太阳表层大气的视频,将重点放在讲解太阳大气的分层和太阳活动的知识上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壮观,又不至于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审美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地理审美教育的进行依托于课堂教学,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密不可分,始终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地理美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目标相协调,共同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地理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学生个人道德水平,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总结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美育素材的数量和种类多样,深层挖掘地理美育的审美视点,通过生动的地理美的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感受美进而独立的发现美、运用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掌握地理美誉的主动权,结合德育、智育、体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内在品德修养,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大爱大美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家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数学教学;美育;小学
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简洁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既没有高等数学学习的繁复,也没有过多逻辑思维的要求,小学生处在较早接触到数学学习的时期,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现数学之美,更要让学生在数学的审美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感悟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基于此,更应该把数学教学和美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中掌握数学知识。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将美育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在数学知识中挖掘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捕捉美的视点,让学生领略到数学中千变万化的美,最终使数学美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
小学数学书本从数开始就存在着美。比如,自然数0、1、2、3……体现了一种有序、和谐的结构美。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一些算式的规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体会到自然数0~9 的魅力所在。
9÷9=1
108÷9=12
1107÷9=123
11106÷9=1234
111105÷9=12345
1111104÷9=123456
11111103÷9=1234567
111111102÷9=12345678
1111111101÷9=123456789
这样的算式能够增强学生探索规律的信心和勇气,也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直线表现刚劲,曲线表现轻快流畅,三角形稳重,圆形柔和、完美无缺。教师让学生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时,更应让他们欣赏这些图形的美,学生在欣赏时会受到图形美的熏陶。
二、生活中感悟数学的美
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展现生活数学的美丽图景,带领学生进入“数”的海洋。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现有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与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将单调的知识生活化。比如,在“认识物体”的小结环节,笔者会请学生说这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广播机是长方体”“冰箱是长方体”“牙膏盒是长方体”等。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一点都不陌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素材用作教学辅助工具,向学生揭示生活中所蕴涵的数学美。借助生活素材引а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逐渐形成数学美感。
三、启发思想,激发审美创造力
小学生正处在数学学习阶段的初期,对数学的学习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这个关键的学习阶段,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雪莱曾经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2]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增强审美体验。所以教师要选择在适当的课堂时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审美创造。例如,在学习有关如何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12个面积为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利用这些小正方形进行拼接组合成长方形,比较哪个小组拼出的长方形最多。由于小学生还处在喜欢玩乐和亲身动手的年龄阶段,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肯定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加入的主动性。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相互对比自己拼凑长方形的研究结果,训练动手动脑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小学生的创造型和主动参与性。在学生都完成这个任务以后,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学生所拼凑的长方形形状有没有完全相同。于是学生在通过自我实践以后细心观察合作成果,进行对比发现原来拼凑的6个长方形由于部分形状相同,其实只能拼凑3个。就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巩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还通过思考和想象力的发挥,激发了审美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美
四、课后作业中欣赏数学美
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不仅应考虑巩固知识,还应考虑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育欣赏。例如,学习了组合图形以后,笔者会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由组合图形拼成的风筝和七巧板图,从中感受组合图形的应用,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设计由组合图形拼成的图。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你知道吗?”这样的小文章,提供了学生数学美育教学的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收集相关内容并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美感,进而诱发其创造力。
总之,数学是一门蕴涵着美的科学,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注意美育渗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提高学习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美育;初中生物;教学;生物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情感教育,而美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含意。当今,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们常常忽视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忽视利用科学史内容渗透审美教育,以致审美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内容从以下方面重视和渗透审美教育。
一、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教学
近年来,由于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得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生物教师在涉及科学史内容时只是匆匆带过。这与教师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有关。由于迫于应付升学、中考,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赶进度,抓成绩,只注重所谓重点知识的讲授,认为生物科学史仅仅是历史知识或事件,不是教学的重点,使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教育价值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更别说在其中渗透审美教育。其实,在那些科学史的重要事件中,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获得重要结论的过程就是探究和创新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科学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学生的良好榜样。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充分了解教育的真谛,明白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实际上在重视科学史教育问题上,不仅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与生物科学史相关的考试内容。所以重视科学史教学迫在眉睫,身为生物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史的内容,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科学史教育。
二、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该把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作为自身的一项长期发展规划。生物科学史知识是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必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真分析教材,切实消化和体会相关科学史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原理、探究的过程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还提出:“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因此,除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外,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地搜集生物科学史资料,拓展自身科学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只有不断扩充、汲取新的知识与理念,才能有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美的熏陶。
三、深入分析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美”的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主要是以再现重要的生物科学研究结果或结论的形成过程的方式而呈现的。启发学生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还蕴含许多“美”的元素,如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质疑并求证,体现了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科学研究态度之美;中国科学家邹承鲁等人在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实验过程中反复操作并验证,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之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巴普洛夫敢于自我批评,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科学品格之美;孟德尔在对豌豆杂交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时,运用了统计学与演绎推理等方法,体现了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的科学方法之美;科学家在构建DNA分子结构及磷脂双分子层模型中不断构建并验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科学模型之美;沃森与克里克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互帮互助,相辅相成,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员间坦诚相见、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之美等。这些科学史内容都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良好素材。生物教师应深入分析蕴含在科学史内容中的“美”的元素,有意识地将这些“美”的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将“美”的教育、美的元素,化作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n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的实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成教育的真谛,即为爱的教育或是完美人格教育。
总之,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生物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学习,在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内容实现知识目标传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分析科学史中“美”的元素,使之作为美育的载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看待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质扎实、身心健康又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春梅.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术研究,2013.
[2]黄玲.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陈继慧.初中生物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D].2006.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源泉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是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最早提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是周作人。他在《儿童的文学》演讲中提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他的眼里,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词。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发现,儿童文学除了教育性以外还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它能够正确地引导儿童探索人生的奥妙和真谛,即启发作用;它能够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意识,净化孩子的心灵和情感,即美育作用。“儿童文学的诗意,主要来源于儿童生命的形态以及儿童自身的生活,作家有表现诗意的各种手法和手段,但不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方式,归根结底还是要把儿童的生命,生活中蕴藏的诗意发掘出来。”教学作为创作者和儿童之间的媒介,将这种诗意美传递给儿童。通过教学,可以了解儿童在阅读作品时的审美心理感受以及阅读后的审美心理效应,掌握儿童的审美心理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美育效能。同时,美育也在借助儿童文学不断探索美育的途径,逐渐提升儿童的审美境界。所以说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源泉,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价值体现
小学语文素材中的儿童文学,是教材中的精品。儿童文学是美的文学,含着思想的美、情感的美、语言的美。这种美,通过课堂教学手段,充分满足儿童的审美要求,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引导儿童体会美、感受美、创造美,这就是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体现。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把教材的素材美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启发儿童心灵世界,把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质完美地展示出来。
儿童文学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传播着“真”、“善”、“美”,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俄罗斯在儿童教材编写和教学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它主要是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诸因素,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加强对儿童的美育。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有这个特点:贴近中国儿童生活,以时代为背景,以生活为依托,带给孩子真正美的教育,能够激起孩子们对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教学中,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细读和赏析,了解文章的文字美和意境美以及对作品中人文精神的理解,能够实现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加强小学生审美情感的教育,以及实现对小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价值体现,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潜意识中形成理想的人格,实现儿童文学的美育意义。
三、如何加强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价值
首先,将语文教材中的童话、童谣、诗歌、寓言等进行分类,根据内容的不同,开展不同方式的教学。在儿童文学各文体里,童话是最受儿童喜爱的。几十年前,我国儿童文学泰斗严文井说过:“童话是由孩子们的需要而产生的。最初的创造者是孩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童话是最具有儿童文学本体特征、和童心世界离得最近的文体。贝特尔海姆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童话是人类童年接触到的最重要的叙述性故事,体现了对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颂扬以及儿童人性的关怀,对于儿童的心灵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其次,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情感丰富性、语言的感染力及表达的艺术性进行教学。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就会失去课堂的美育效果。儿童文学作品中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都是文体中的审美因素。由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文学欣赏能力较低,“所以他们在欣赏作品时,其感知往往是跳跃式的,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偏重于直观感受,注意作品中的形状、色彩及声音,对新颖、奇特、富于动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学;重要;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99-01
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音乐课是集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新教材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挑战,作为一位创新型的音乐老师是新教材对音乐课每一位教师的要求。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音乐听觉艺术的审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在音乐教学中,可寓教于乐,可以美陶情,可以美健体,可以美益职。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的美是通过声响的形式表现的,音乐的听觉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听觉,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乐曲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听觉艺术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各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刻意安排,充分发挥听觉艺术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效果。
二、注重提取音乐素材的审美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的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比如:在欣赏教学中,学生既要通过分析作品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感受音乐,又要借助分析音乐素材与形式领会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正确的理解、评价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音乐素材与形式是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还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注重音乐的感受与鉴赏的审美
音乐深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要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审美感力、判断力、想象力的训练,又要注重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过去的音乐教材注重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课时结构的设计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教师没有灵活性,没有选择组合教学内容的余地,音乐教学过于注重音乐知识技能,课堂宛如死水一谭。教师不爱上,学生不爱学。新教材以单元结构安排,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既加大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又便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和设计,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营造音乐课堂的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音乐课、舞蹈、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台表演,表演节目,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表演,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可以让学生自带资料,课前或课后播放给大家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高学生对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室张贴注明音乐家的卦象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注重音乐教师自身的审美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教育。美育要通过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常见的艺术形式和素材来进行。艺术教育就是通过美育的教育。在人的协调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来源于生活,随着经济基础得到基本的保障,人们在劳动中逐渐产生了审美的需求,而审美的需求直接促使了艺术的萌芽和发展。美育,则是这种审美和艺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基础上,伴随着教育的出现而产生的。原始人最早的歌唱便是其劳动时的劳动号子,他们的舞蹈、绘画、雕塑等,也通常是原始部落劳动生活的体现。而在当时社会中,有审美活动和艺术,也便有了对年轻一代的审美体验的口口相传。而美育的功能简单的讲来说有以下几点:美育可以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美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都锻炼学生的右脑,强化空间和艺术想象力。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总之,美育能够拓展学生对美的兴趣,使其通过审美活动进而开发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美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全面培养学生,使其身心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审美情操的人。音乐是一种在欣赏中使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美的活动。音乐美育通过舞蹈,器乐,发声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空间位置感,同时通过协同合作促进人际关系,自我定位的明晰和发展,最终,通过全面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是一项能从中体会和享受美感的活动。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表演的艺术,用情来感动人,用美来感化人,最终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音乐美育的主要功能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在我国课堂教学目标从原来的注重知识性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的今天,美育教育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音乐美育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美育有自己特殊的优势。音乐美育因为其贴近生活,取材方便,教育途径广泛使得音乐美育的开展更具基础性和可操作性。并且,音乐美育还因为其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以及情感的陶冶使得音乐美育在德育的开展中有了广泛的用武之地。正因为音乐美育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国家近来的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程都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从师资的培训,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改版,综合素质的评价等方面体现了只一点。
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使得音乐美育在培养情感方面有着特殊而积极的作用。没有感情的音乐是空洞的,没有感情的音乐是无法激发人们的感情的,而通过富有感情的音乐美育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音乐美育以“最情感的艺术”为对象和教育手段,让受教育者可以感性的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进而形成一种精神上的“积极状态”。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音乐美育通过调动听觉,肢体以及大脑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体验,是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积极的状态来,故而音乐美育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额作用。音乐美育有德育功能,音乐美育还能帮助人们铸造智能人格,音乐美育更利于发展人的想象联想(亦即形象思维)能力。良好的音乐美育要求学生能够感知音乐中的感情,理解舞台和乐器表达的意向。欣赏者要“会听”抑或是“听懂”音乐,表演者要唱好乐章,都要从情感和节奏去领悟和了解作品的主题。音乐审美总是能带动人的认知水平从感性向理性不断的延伸。音乐美育对认知,世界观,思维的促进和锻炼是在一个过程性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不强调强度和速率对结果的影响,所以音乐美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在一中放松,自由的状态中实现的。这种恬静的心境与自由的灵魂,可以使人们的智慧得到高度和完善的发展。综上所述,音乐美育在培养学生人格完整性,促进审美、思维、协调性的发展,强化积极的心理品质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社会美 自然美 艺术美
教育家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课更是如此。语文课不仅要练习学生听、诎读、写的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意味着语文课不仅要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二者始终辩证地统一在一起。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诸多方面。在语文课中,有许多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形象和意境,以及许多美丽的词语等。教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对作品的优劣,美丑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作为涉世不深而又缺少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是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获得美感仅是一种直觉,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依据作品创建意境,在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的同时,引导他们将道德情感和理智参与进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鉴赏作品深层次的美,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味。
审美能力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感知美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具有审美意识,能敏锐的捕捉作品中的美学因素;(2)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深入的体验和领悟作品的形象和语言,初步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3)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中以已有的审美能力为基础,发挥想象、思维、表达、鉴赏、等审美创造力。
力求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知识的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据不同文体,设计不同的切入点与鉴赏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意趣与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完善个性品质。这就需要作为审美主导者角度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进而外化为具有审美性质的教育行为。也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客体(教材)的关系。要求教师不断开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美学滋养,寻找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美育熏陶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学生知、情、意协调发展。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l、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