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私塾教育

私塾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私塾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私塾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女性私塾教育《牡丹亭》明清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初读这本书时,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为美丽的杜丽娘与英俊书生柳梦梅之间婉转曲折灵异的爱情所感叹,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对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又精灵调皮的丫鬟春香印象深刻,大为赞赏,也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对青春版《牡丹亭》所所展示出的昆曲的美所折服,《牡丹亭》其作为我国四大名剧之一自然有其许多值得探讨的社会思想艺术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从《闺塾》篇探讨下明清女性的私塾教育。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属于私学中基础教育部分。私塾有塾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属于用庙宇、祠堂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等多种办学形式。明清时期的私塾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教馆”或“坐馆”;一种是“门馆”或“家塾”,即教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等公共场所,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学;一种是“村塾”或“族塾”,即一村一族择址建管,延师教授子弟,在村称“村塾”或“村学”,在族称“族塾”或“族学”。由于在古代,受“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严男女之大防”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不仅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而且受到诸多的限制,女性教育在古代主流教育领域内是边缘化甚至空缺化的。在这种情势下,对于中上层社会的女性来说,私塾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她们较为常见的受教育模式。尤其是同唐宋时期比较,明清时期的女子教育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女子就读私塾。

在上述三种私塾形式中,明清社会女性享受的最常见的就是富贵家庭聘请塾师到家做馆,对自家女子进行单独的文学启蒙教学,也就是当时俗称的“闺塾”。如《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享受的便是此。当然在接受闺塾教育前的女子是要有一定的教育基础的,一般之前都接受过父母的启蒙教育,后来的闺塾可以算是父母教育的补充或延伸。杜丽娘亦是如此,原本接受过父母亲的启蒙教育,“男、女《四书》,他都成诵了”,二杜宝之所以请“饱学”的塾师上门为她授教,不过是为了更深入地为她讲些“经旨”(第五出《延师》)

在私塾中任教的的有男教师,也有女教师。当然,进入闺阁教学,自然以女塾师更为合适。明末冯小青的母亲就是一位到富裕家庭任教的女塾师。佚名《小青转》中写道:“母本女塾师,随就学,所游多名闺,遂得精涉诸技,妙解声律。”《牡丹亭》中杜宝娘夫妇商议为女儿情塾师,杜母就说:“既然如此,要个女先生讲解才好。”这恐怕更符合官宦家庭的礼仪。只因为杜家住在官衙里,杜宝才坚持:“后堂公所,请先生是黉门腐儒。”(第三出《训女》)。所以他父亲请男南安府学老陈最良做她的私塾教师。陈最良年近六旬,曾经做过多年的私塾教师,后来失业在家:“兼且两年失馆,衣食单薄”(第四出《腐叹》)。他在教学方面,还是有些经验积累的。《牡丹亭》第七出《闺塾》对陈最良教课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下面我们分析《闺塾》出所显示出的明清女性的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结果等。

一开场,陈最良自言:我陈最良,杜衙设帐,杜小姐家传《毛诗》。极承老妇人管待,今日早膳已过,我且把毛注潜玩一遍。(念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者,好也。逑者,逑也。

接下来作者就像我们呈现出了整个做官教学的具体过程:学生杜丽娘先跟塾师道万福,接着塾师询问学生对新课的温习情况,然后开始为学生讲解课文。在讲解过程中,涉及新的内容时,在精灵古怪的丫鬟春香的诱导下,陈最良还采用了模拟“雎鸠”叫声的方法,让女学生杜丽娘对“雎鸠”这种鸟有具体而形象的认识。讲完课以后,还要“模字”――即练习书法。到此,由始到终不仅呈现了女性接受教育的具体而详细的过程,还展示出女性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从作品中,我们看出,杜丽娘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其中以《诗经》为首选。

为什么要选《诗经》作为其读本呢?在第五出《延师》交代了杜宝在五经中独选《诗经》为女性教育读本的原因:

男、女《四书》,她都成诵了,则看些经旨罢。《易经》以道阴阳,义理深奥。《书》以道政事,与妇女没相干。《春秋》《礼记》,又是狐经。则《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经》罢。其余书史尽有,则可惜他是个女儿。

私塾教育范文第2篇

在古代,塾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不太相称,他们作为有学问的师长,拥有着极高的名声威望,被人们敬仰和崇拜着。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从事塾师的人多而杂,那些只会一点皮毛知识的塾师总是曲解诗词,读错字,给世人留下了很多笑柄。即使是在今天,说起塾师来,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也是“呆板”“酸腐”这样的词汇。但是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直隶(今河北省)全省的私塾总数仍不少于3万所,到1928年,全省仍有私塾6277所,其中女塾237所,在塾学生72144人,全国的私塾数量可见一斑。在那时候我国的官学还没有普及,倘若不是有这么多私塾承担起了教育大任,我国的教育、知识、道德修养将会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末民初,义塾、族塾或者改办小学,或者停办。私塾的教学形式逐渐地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让很多人为此惋惜。佝偻着腰的“私塾先生”成为了人们缅怀和追忆的对象。

但是这几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国内的一些地方开始兴办起“当代私塾”,这种私塾有些类似于古代私塾的办学形式,家长不把孩子送到小学,而是在家聘请教师,教授古文经典。或者说把孩子送去有“私塾”性质的学堂,让孩子与其他同龄人一起,在学堂里学习古代流传下来的蒙学课本,接受道德修养方面的熏陶。

这种“当代私塾”的出现其实是源于一些家长们对现代填鸭式教学的教育方法的反对。他们认为中国的孩子就应该在年少的时候接受我国传统的启蒙教育,成为一个热爱传统文化、有道德修养、身心健全的少年。而不是忙于那些功利性的考试,只是做一个头脑简单的,会做试题的机器。在这种潮流下,全国各地以教授传统文化知识为核心的“学堂”应运而生,珠海的第一所“私塾”――南山学堂就是其中的一所。南山学堂以识字为主,识字先行,经书不要求熟读,流读,而要求正心,正意,孩子能自主读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及读书兴趣。

这间学堂的创始人是一位弃商从教的夏凡老师,是一位有着特殊经历的私塾先生, 从世俗的眼光看,放弃高薪的工作有点不可理喻。但夏老师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他很享受当下。能够过上耕读之家的生活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大多学校里已没有严格意义上传道的老师了,好一点的还在授业解惑,差一点的连授业解惑都做不到。给孩子们开设私塾,让孩子们重读古籍经书,教他们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和天道,这才是在传道育人。

这里的“私塾先生”总共有4名,除了夏老师之外都是女士,看来现在的“私塾先生”也不全是“先生”了。其余的老师们都是幼师和教育本科学历,大家都是本着对光大国学这个理想走到一起的。但是生源少,收费低,老师每月的工资仅有1200元左右,这远远低于普通的幼儿教师收入。可是,就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我们真心地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国学对孩子们幼年成长的深远影响,所以我们坚持下来了。”他们虽然和古代的“私塾先生”一样,都只能得到微薄的薪水,但我却深深地感受到现如今的他们坚持的意义和可贵。在教学内容上,南山学堂不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诵读经书,但是仍然以识字教育为主,辅之以传统的启蒙教材,此外,他们还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里添加了英文读经、数学教育、美术读经、音乐读经。尽全力在孩子们的艺术敏感期对其进行刺激和引导。此外,他们还将《弟子规》中的道德养成融入到孩子生活中去,老师带领他们农耕劳作,下地浇水,种地收菜,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喜悦。从他教授的学生来看,孩子们回到学校读书之后表现得与常人无异,甚至更加聪颖过人,思考问题的深度也和同龄人相比更深一层。看来,夏老师和其他“私塾”

私塾教育范文第3篇

真是“无独有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许锡良教授很痴迷地在阅读一本书,书名竟然是《教育力》!他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还推荐我“好好看看”。那段时间,他在做一项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佳作导读”的工作,斋藤孝的《教育力》便是他选择的其中一部作品。我浏览了一下目录,注意到带有“力”字的地方还真不少。“提问力”“自制力”“模仿力”“规划力”“洞察力”“关注力”“等待的耐力”“赞美的功力”,等等,不一而足。你越是不以为然,它越是在你眼前闪动。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冤家路窄”?

老实说,当时注意到《教育力》这本书,虽然说不上对它有“好感”,但也没有“恶感”。人生之中有些事情,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事隔几个月之后,在当当网购书时,我突然想看个究竟――《教育力》这本书到底怎样?在网上再一次浏览了该书的目录,才发现有些标题很吸引人,比如“学习能让人获得喜悦感”“追求具有创造性的人际关系”“利用提问深化课程内容”“立足于社会的技能”“读书原本是件快乐的事”“把上课当作一场庆典”“培养学生多视角看问题”“勿过早断定学生的前途”“选择教学风格”,等等。于是,我顺手把它放进了“购物车”。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看来,似乎只有把书买下来之后才能更方便、更深入地阅读。或粗或细地读了几遍之后,我发现,斋藤孝讲的“教育力”中的“力”,不仅仅指“力量”和“能力”之“力”,更是指“魅力”和“创造力”之“力”!

斋藤孝说:“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生写下精彩的扉页,不好的教育则有如公害!教育工作者唯有掌握基本要领并努力琢磨,在教导的艺术上下工夫,找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来,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正面、积极的发展,学习的环境也才会充满创造力。”他希望教师在身体和心灵方面能够获得和投入更多的力量和勇气。

在他看来,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创造出‘憧憬你的憧憬’的关系”。他说:“一个向往新世界、洋溢着学习热忱的人,自然会散发出一股魅力。而受到他‘梦想力’触动的人,会不知不觉萌生学习的欲望。”互相学习和互相刺激的友情关系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塑造单向式的上下关系,而在于营造出一种教学相长的友情关系!

因为看好这种教学相长的友情关系,斋藤孝极为推崇吉田松阴的教育。在松阴的私塾里,洋溢着友情的氛围,即使是下层武士之间,也同样不分彼此,相互砥砺。斋藤孝感叹:“以建筑物的规模来说,松下村塾并不算大。但每当想到有那么多出色的人才挤在狭小的空间里齐心奋发向上,满腔热血地希望打造一个理想的国家时,我就不禁深深感到身为导师的松阴的伟大,他竟然能够营造出那样热切的求知风气!”

松阴的授课,不是单向式的演讲和灌输,而是师生自由地一起讨论。松阴曾说:“‘学’之谓,非读书稽古之力。唯通达天下事理,详四海之形势,曰‘学’。”他改变了当时流行的教学方法,不再采用朗诵经书然后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而是以当时环绕在日本周遭的世界局势作为中心议题,让学生们共同思考国家未来的走向,帮助他们建立对现实环境的认识。松阴最看重的是自由讨论的空间,他所主掌的松下村塾,正是一个表现自由意愿并散发着浓厚友情的进修之所。一般的老师为了掌控学生,不是疾言厉色使学生陷于不安,便是让学生依赖自己的心理,松阴却反其道而行。他的学生天野清三说:“我没见过老师发脾气的样子。他一直是待人亲切、作风爽快、谨言慎行的一个人。”

松阴的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中的友情关系和自由讨论,让我十分羡慕和向往。教育中“人情”和“自由”何以可能?我以为,教师个人的性情和风格自然是最直接的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教育者身在其中的教育制度。

福泽谕吉就很怀念自己在私塾就读的日子,他说:“现今,不论是学校还是进修补习班,都因为学生的人数过多,老师难免有鞭长莫及的感叹,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流于形式。然而过去私塾里的师生关系却是亲如父子……感觉上,我就像是老师的家人一样,而且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体会。”

相比学校,私塾就是一种很重“人情”和“自由”的教育制度。私塾给人的印象是,教学并没有完全地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老师与弟子一脉相承。早期的私塾,家庭经营的色彩较重。通常都是一些对学问和教育满怀热忱的人,才会对外招募学生、开设私塾。学习的一方可以自由选择老师,自己决定就学与否。斋藤孝把这些称作“私塾性质的教育关系”,也是“私塾创立的基本原则”。

在日本的一些高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棒球队的指导老师一换学校,下面几个有潜力的选手也跟着转学。实际上,很多体育老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照顾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家改建成选手们的集体宿舍,连同家人一起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浓厚的感情。

很多人对补习班持否定态度,斋藤孝却赞不绝口。他说:“教育原本的形态就是教师开店、学生自掏腰包接受教育的一种关系。老师有没有能力?能不能满足学生?这些再实际不过的问题,私塾的老师都必须一一面对,躲也躲不掉。然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那些来自学生们的挑战,其实都属于本质上的提问。我们的社会对于补习班或预备学校,往往存在着非主流、以营利为目的的印象。但就我个人看来,比起正规的学校,补习班的经营形态更接近教育的原始雏形。”

补习班的经营形态实际上等于开一家店,如果商店无法吸引客人持续上门,店的营运就会有问题。反观学校里的老师,他们就没有自己当老板的压力,学生就像是一个个自动送上门的顾客。以后,如果能够推动自由选校制或是选师制,教师个人的实力是否对学生有号召力,便可立见分晓。

家长给钱,老师提供服务,学生接受辅导。正是这种摆明了的直接以金钱换取教育的关系,促使老师认真对待教学。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补习班老师恐怕就要饿肚子。反观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公立学校,因为教育费用是由国家的税金来支付的,老师没什么从学生身上得到报酬的真实感。相比正规学校的老师,补习班老师所面临的职业危机感要大得多。补习班非得拿出显赫的教学成绩,才有可能生存下去,才有可能发展。在斋藤孝看来,对教育大业来说,这是有益无害的。

私塾教育范文第4篇

富豪沦为小家教:从同行的叹息声中邂逅商机

1995年,李广斌从华中师大毕业后被分到一所中学当教师。2001年股市火爆,不甘寂寞的他毅然下海,做起了股市通讯器材生意,不到两年,就成了坐宝马出入高档酒店的千万富豪。可2003年初,一些经销商背信弃义,卷款潜逃,李广斌多年的积累血本无归。为了养家糊口,他捡起老本行,做起了家教老师。

这年7月,李广斌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张总的儿子在网吧聚众斗殴被拘留了,张总的老婆被气得住进医院,有时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张总和李广斌一起下海,是多年的患难之交。

第二天,李广斌在医院见到照料妻子的张总。

原来,张总夫妻整天忙于做生意赚钱,根本没时间陪儿子,儿子成绩好就给钱奖励,成绩差就吹胡子瞪眼。上初三的孩子对父母的教导阳奉阴违,经常找借口在网吧通宵达旦地玩。这次他为了赚更多的钱上网,竟在网吧里用零花钱放高利贷,结果导致一场斗殴。

“广斌,你也知道,我们做生意的,成天忙于应酬,哪有时间管孩子啊!你是学教育的,我来投资,你创办个戒网瘾机构,帮帮孩子们吧!”张总红着眼圈一字一顿地说。

李广斌仔细一想,也觉得这里面肯定有市场。就这样,在张总的资助下,他借助母校华中师大心理系、教育系的力量,与武警湖北某支队在武汉联合举办了“戒网训练营”。

2004年1月,训练营第一期开营,在父母的押送下,来自全国的18个富家子弟齐聚武汉,在训练营接受军事化管理。

李广斌与这些孩子斗智斗勇12天,效果还不错,在毕业典礼上,孩子们学会了感恩父母,开始考虑重返校园读书。但是不到3个月,一些家长又纷纷打电话给李广斌:“孩子又开始去网吧了,夜不归宿,这可怎么办啊?”

面对家长们的泣血呼唤,李广斌又一口气举办了8期训练班,没有效果免费再学。尽管他使出了浑身解术、精疲力竭,但结果依然令人沮丧。李广斌只得停办训练营,静下心来思考失败的原因。从与训练营孩子们的交流中,李广斌逐渐意识到:“开办戒网训练营,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其实孩子无论是染上网瘾、不懂礼貌还是有其他的坏毛病,病根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由于父母在育儿时期的缺位和错位,孩子从小就缺乏德行方面的养正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诱惑,就会因心理缺乏免疫力而沉沦。”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李广斌有良好的市场嗅觉,也意识到这里面蕴藏无限商机,但究竟采取什么方式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德行教育,他依然是一筹莫展。

点燃商机:灵感来自一位离异母亲的“育儿自救”

2004年3月,停办戒网训练营的李广斌做回了家教的老本行,去新雇主王蕙芳家“上班”。

第一天一进门,李广斌便发现雇主家的3岁男孩正在给围坐在一旁的亲戚朋友和他们的孩子泡功夫茶。李广斌惊呆了:3岁多的孩子,沏茶功夫像模像样,每一道工序都展现着古代君子的谦谦风范。

围坐在一旁的家长和孩子,就像被磁铁吸引,自觉地配合孩子的沏茶动作,兴奋地享受着3岁孩子的礼遇。茶毕送客,雇主的孩子首先站立,叩谢、递鞋、开门、引路、道别,李广斌完全被他震懵了。

李广斌和孩子的妈妈王慧芳攀谈起来。

原来,王慧芳两年前和丈夫离了婚,她要打理生意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很是担心。

去年,王慧芳和孩子回老家过春节,特意带他去了孔子的家乡――曲阜,看看能否从孔子那里找到教育方法。

聪明的王慧芳果然不虚此行,她带孩子参观完孔庙后,被孔子“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两句话深深吸引。

“懂得礼仪,学了诗书,才能立身言事。”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孩子礼仪呢?王慧芳开始了解传统文化,发现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茶道融合了很多古代礼仪,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于是,王慧芳请来茶道专家培训孩子。在孩子学茶道的同时,她了解到,孔子的《弟子规》是专门培养孩子礼仪的启蒙教材,于是高薪聘来李广斌做老师,看中的是李广斌语文教师出身,可以帮助指导孩子学《弟子规》。

正是这位单亲母亲在育儿上的良苦用心,才造就了懂事理、知礼仪的孩子。

与王慧芳攀谈后,李广斌一宿无眠,他感到找到了开启商机的金钥匙。

2006年3月,李广斌去逛书店,被一本书上的几行字深深吸引:“郭沫若5岁能读四书五经,冰心7岁读完《三国演义》,杨振宁5岁就能认3000个字。”他马上买回郭沫若、冰心、杨振宁等的人物传记仔细研读,发现这些名人大都能熟背《弟子规》,无一例外地接受过私塾教育,而正是从小打下的国学功底,为他们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于是,一个计划在李广斌心中酝酿。他决心改造古代私塾,做一个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播平台 ――专门给孩子提供“修德行”“懂礼仪”等终身受用的心灵鸡汤。

在钢琴、英语等西式技术型教育日益火爆的今天,孩子德行礼仪的培养恰恰是中国幼教领域一块无人开垦的处女地,李广斌决定要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宝贵机会。

改造“私塾”:专为孩子“德行修炼”提供心灵鸡汤

2006年6月,有了想法的李广斌也来到山东曲阜,虔诚地拜谒了先贤孔子。

曲阜之行让李广斌又一次灵光闪现:为什么在幼教领域“洋为中用”“西式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却没有人想到“古为今用”,打造一个中式教育的现代“私塾”,让孩子从小接受国学启蒙呢?

既然是专教孩子德行、礼仪,李广斌决定先编一套融入中国德行、礼仪文化精髓的幼教课本。回到武汉,缺少资金的他只好动员老父亲挥泪卖掉唯一的住房,用卖房款和所有积蓄做为启动资金,请来文化礼仪大师、心理学权威,针对0-12岁儿童的心理,创编了一套以孩子德行、礼仪教育为核心的启蒙课程体系,共有心之芽、人之初、艺国韵、文曲星、速背经典、功夫茶道、盲棋思维等12门课程。

为了营造私塾文化氛围,给孩子真实的心灵体验,李广斌费尽苦心:他的课室装修全部采用古典风格,供奉有孔子像、香炉,墙上挂上字画。他还外出定做了案几和蒲团,买来了手摇铃铛作上下课铃。

装修结束,李广斌邀请母校幼儿园的家长前来参观。家长们一进教室,恍若时光倒流至2000年前的古代私塾,个个觉得惊奇万分。一个家长突然蹦出一句:“孩子穿什么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如果孩子们穿上古代汉服,那一定能把“环境育人”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哪里去找古代汉服呢?李广斌没有任何经验借鉴,只能是先设计再看效果。经过层层筛选,当设计师设计出的第十二个款式穿在孩子身上时,他和所聘请的国学教授们都觉得眼前一亮:就是这样了!

最后,该给“现代私塾”起个什么名字呢?如果简单地叫“私塾”,显然不合时宜,也和现代教育格格不入;如果不叫“私塾”,那又怎么去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自己的个性呢?

李广斌冥思苦想,突然灵光闪现:“既然是儿童习练德行、学习国学的地方,简称不就是‘童学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006年8月10日,李广斌第一家现代私塾――“童学馆”隆重开馆。 一群身着汉服的孩子和教师,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大声朗诵《弟子规》等国学精华。

这个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专注于孩子德行、礼仪教育的服务机构,立刻吸引了媒体的热切关注,也成为无数家长眼中一道靓丽的“育儿风景线”。开班半年多,先后有八百多个孩子顺利从这里毕业,成为了家长交口称赞的有孝心懂礼仪的好孩子。

破产富豪宣言:我要做500家新式“德行私塾”总教练

随着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讲论语,“国学”一下子火了,“童学馆”的发展也顺势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不到两年时间,李广斌在深圳、郑州、呼和浩特、大连、黄石等地开了8家童学馆。为了童学馆的发展,他不仅投入了自己全部的资产,而且还举债几十万。正当他艰难经营时,社会上关于“私塾”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争论愈演愈烈,李广斌创办的“童学馆”(省略)一下子卷进了漩涡。

此时的李广斌孤军奋战,势单力薄,他渴望有识之士和他一起并肩战斗。

尽管来与李广斌洽谈合作的人络绎不绝,但大多被他委婉拒绝。他深知童学馆这项事业必须由有德行、热爱传统文化、有抱负的有识之士来担当,如果贸然和一些追求功利的人合作,尽管会获得眼前的利益,但最终会毁掉自己的牌子。

2008年3月,李广斌从深圳返回武汉。在飞机上,他巧遇了中国幼教教父级人物――金色摇篮集团董事长程跃博士。程跃是中国最大的民间幼儿园品牌创立人,他的金色摇篮集团旗下有70家幼儿园,他是李广斌一直最为敬仰的人。

2008年5月,兴奋不已的李广斌如约去见程跃博士。

程博士开门见山:“中国文化其实很丰富,除了德行礼仪,你考虑过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吗?”“考虑过,但是觉得如果自己做,与外面的唐诗背诵班、围棋班、书法班、国画班一样,没什么优势可言。”

程博士说:“不对。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上先进的技术手段去教,让中国文化更喜闻乐见,孩子们一定也会更喜欢。这个我可以帮助你。”

程博士接着说:“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未来中国文化一定会在世界重新夺回话语权。中国的孩子需要德行礼仪教育,外国人的孩子也同样需要,将来外国人要和我们中国人做生意,他们必须学会理解中国人的文化礼仪和为人处世准则。中国学英语热潮成就了一个新东方,全球汉文化学习热潮也能成就一个童学馆!你今年38岁,打拼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这么有激情,我决定投资童学馆。”

程跃博士一席话,在李广斌眼前赫然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15分钟的谈话结束了,李广斌得到了一笔几乎是救命的资本投资和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持。

如今,童学馆在全国拥有50多家加盟店。2009年2月,华中师大心理学院正式确定童学馆为“传统文化和儿童发展”研究基地,博导、院长周宗奎教授亲任课题组组长。

私塾教育范文第5篇

躲避教育压力而“读经”,是对孩子受教育权的侵害。《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更是公民的义务。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违法行为。他们的孩子,本应是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伴随着朗朗书声长大的祖国花朵,而绝非手捧古经,踏入“私塾”,浮沉在之乎者也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所谓的逃避压力,不过是美化违法行为的遮羞布而已。(从《义务教育法》的角度论证。)

躲避教育压力而“读经”,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任。进入私塾,确实免了学龄阶段的竞争,但在这个“择优录取,逢进必考”的时代,一时的逃避只会带来一世的悲剧。家长与私塾联手构造的“桃花源”其实只是不堪一击的乌托邦,孩子们的一点点“小确幸”只会被残酷的现实宰割打压。与其说是逃避,不如说是溃退;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毁灭!这样的孩子,只会被淘汰,他们的未来,注定在与社会的脱节中被埋没在故纸堆的深渊。我们不提倡“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可是我们更反对“低分低能”的脱节学生!那些连字都认不全的学生甚至不如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他们的未来之路,还有多长?(从孩子未来的角度论证。)

躲避教育压力而“读经”,是对社会规则的挑战。国父有言:“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现代社会的潮流,正是用竞争锻造人才,用压力打磨强者。“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社会潮流面前逆势而动,难道不正是对社规则的冒犯与挑战?然而,这种根本不是势均力敌的对抗,只会反噬挑战者自己。激烈的竞争与压力符合国情,符合社会运行规则,想要撼动,是不自量力,不仅贻误了孩子,遭来舆论指责,还会受到社会的惩罚。结局,不过是“止增笑耳”。(从社会规则的角度论证。)

综上所述,逃避现在的压力,只会落得一个躲不过的悲剧。但同时,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给那些孩子一份支持,一份温情,毕竟他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解决问题。)

愿悲剧不再上演!

私塾教育范文第6篇

富豪沦为小家教:从同行的叹息声中邂逅商机!

1995年,李广斌从华师毕业后,被分到一所中学当教师。2001年,当时流行下海,不甘寂寞的他毅然下海,做起了通讯器材生意,不到两年,李广斌就成了座宝马出入、出入高档酒店的千万富豪!可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初,一场变故突如其来,一些经销商竟背信弃义,卷款潜逃,李广斌多年的积累血本无归。

生活有时如同过山车。为了养家糊口,曾经风光无限的李广斌被迫做起了周末家教老师。这年7月,李广斌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张总的儿子在网吧聚众斗殴被拘留了,张总的老婆被气得住进医院,有时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李广斌和张总一起下海,是多年的患难之交。

第二天,李广斌在医院见到照料妻子的张总。原来,张总和老婆整体忙于做生意赚钱,根本没时间陪儿子,儿子和姥姥一块过。张总教育儿子也“奖罚分明”:成绩好就给予人民币奖励,成绩差就吹胡子瞪眼。

为了“对付”父母,上了初三的孩子也学会了父母在生意场上的那套“尔虞我诈”,对父母的教导阳奉阴违,经常找借口在网吧玩得通宵达旦。这次出事,是因为张总的儿子为了赚更多的钱上网,竟把父母给他的零花钱,在网吧私下放高利贷,结果导致双方火并。

“广斌,你也知道,象我们这些做生意的,成天忙于应酬,哪有时间管孩子啊,你是学教育的,我来投资,你创办个戒网机构,帮帮孩子们吧!否则,我们这些做老板的,孩子成不了气候,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张总红着眼圈一字一顿地说。

就这样,在张总的资助下,李广斌借助华师母校心理系、教育系的力量,与武警湖北某支队联合举办了武汉“戒网训练营”。

2004年1月,训练营第一期开营,在父母的押送下,来自全国的18个富家子弟齐聚武汉。让李广斌没想到的是,尽管训练营实行军事化封闭管理,但第二天晚上居然逃跑了6个,第二天下午他们陆续从网吧回来,可当晚上又跑了3个。李广斌与这些孩子的斗智斗勇12天,尽管效果还不错,在毕业典礼上,孩子们学会了感恩父母,开始考虑重返学校。但不到3个月,一些家长纷纷打电话给李广斌:“孩子现在又开始去网吧了,夜不归宿,这可怎么办啊?”

无奈下,李广斌只得停办训练营,静下心来思考失败的原因。从与训练营孩子们的交流中,李广斌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开办戒网训练营,是治标不治本的权益之计。其实无沦孩子是染上网瘾、不懂礼貌还是其他任何坏毛病,其病根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由于父母在育儿时期的缺位和错位,孩子从小就缺乏德行方面的养正教育。一旦长大后遇到诱惑,就因心理缺乏免疫力而导致沉沦。”

点燃商机:灵感来自一位离异母亲的“育儿自救”!

2004年3月,停办网瘾训练营的李广斌还是做他的老本行,如约去一家新雇主王蕙芳家“上班”。

到了雇主家,李广斌发现客厅里围满了大人和小孩。和主人寒暄后走近一看,原来是雇主家的一个3岁男孩,正在给围坐在一旁的亲戚朋友和孩子们泡沏功夫茶!不一会,李广斌被这个男孩的表现惊呆了:从“治器、纳茶、侯汤、冲茶、刮沫、淋灌、烫杯”七道功夫,3岁多的孩子每一道沏茶功夫做得像模像样,每一个工序竟都蕴含着古代君子沏茶的谦谦风范。

茶毕送客,雇主的孩子首先站立,叩谢、递鞋、开门、引路、道别,李广斌完全被这个孩子“出类拔萃”给震懵了。原来,王慧芳是山东人,两年前丈夫和她离婚南下创业,孩子刚满周岁就缺少父爱,自己要打理生意又没时间教育孩子。只好请爷爷姥姥看护,这让王慧芳对孩子的教育担心不已。去年,王慧芳和孩子回老家过春节,然后特意带孩子去了孔子的家乡曲阜,此行的目的,一是散散心,二是看看能否从孔子那里找到教育方法。

王慧芳果然不虚此行,她带孩子祭祀参观完孔庙后,被孔子“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两句话深深吸引。孔子的意思是:

“懂得礼仪,学了诗书,才能立身言事。”

联系到自己举办网瘾训练营失败的惨痛经历,李广斌似乎找到了开启商机的金钥匙!就这样,一个注定能引起中国教育“石破天惊”的计划在李广斌心中发酵和酝酿。他决心改造“古代私塾”,做一个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专门给孩子提供“修德行”、“懂礼仪”、终身受用的心灵鸡汤。

改造“私塾”:专为孩子“德行修炼”提供心灵鸡汤

就这样,在一片反对声中,李广斌开始了“私塾”革命!

既然是专教孩子德性、礼仪,李广斌第一步,就是自己编一套尽可能融入中国德行、礼仪文化精髓的幼教课本。没钱的李广斌,开始打起了和他相依为命的父亲的“主意”。他一有机会就宣传当前孩子德行教育危机重重,无数家长正为此苦恼不堪,宣传对幼儿开展传统文化礼仪教育的巨大商机。

李广斌三上北京,请来文化礼仪大师、心理学权威,针对0~12岁儿童的心理,编创一套以孩子德行、礼仪教育为核心的启蒙课程体系。课程包括:心之芽、人之初、艺国韵、文曲星、速背经典、功夫茶道、盲棋思维等12门课程。

为了营造私塾文化氛围,给孩子真实的心灵体验,李广斌费尽苦心:他在华师西门租用了一间20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全部采用古典风格,馆里供奉有孔子像、香炉,墙上挂上字画,外出定做了案几和蒲团,买来了手摇铃铛当上下课铃。

可哪里去找古代汉服呢?市场没有卖的,只能凭个人想象自行设计。李广斌没有任何经验借鉴,只能是先设计再看效果,当设计师第十二个款式穿在孩子身上闪亮登场时,他和聘请审定汉服的国学教授们眼睛几乎同时一亮。

最后,该给“现代私塾”启个什么名字呢?那些天,李广斌凝思苦想,灵光闪现:“既然是儿童习练德行、学习国学的地方,其简称不就是‘童学馆’吗?”当李广斌把“童学馆”的名字拿去征求专家教授意见时,立即赢得满堂喝彩!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006年8月10日,李广斌第一家现代私塾“童学馆”隆重开馆!一群身着汉服的孩子和教师,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开始大声朗诵《弟子规》等国学精华!“童学馆”开班半年,先后有800多个孩子从这里顺利“毕业”,“焕然一新”地成为一个有孝心、懂礼仪的好宝宝,赢得了家长一片喝彩!

破产富豪宣言:我要做500家新式“德行私塾”总教练!

不到两年时间,李广斌在深圳、郑州、呼和浩特、大连、黄石等地开了8家童学馆。为了做好童学馆的研发和发展,李广斌不仅将自己赚来的钱全部投了进去,而且还借债几十万,正当李广斌在艰难经营时,社会上对“私垫”的交锋不绝于耳,李广斌创办的“童学馆”(省略)一下子卷进漩涡!

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8年3月,李广斌在飞机上,偶遇中国幼教教父级人物金色摇篮集团董事长程跃博士,两人一见如故。当年5月,李广斌与程跃博士达成合作,两人决定联手用脑科学和心理学加上一些现代计算机技术手段,以全新的方法去教,会让中国文化更喜闻乐见,孩子们更喜欢。

在中国学英语成就了

个新东方,在全球学汉文化也一定能成就一个童学馆。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未来中国文化一定会在世界重新夺回话语权。中国的孩子需要德行礼仪教育,外国人的孩子也同样需要,将来外国人要和我们中国人做生意,他们必须学会理解中国人的文化礼仪和为人处世准则。

私塾教育范文第7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各个国家乃至世界都日益重视人才,成人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因此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关注点。国内外对此的研究成果和著作不可谓不多,但是,一方面由于社会形势的日新月异,研究成果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者没有认真联系我国地广人多、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此目前对于二者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单薄的层面,突出表现在研究成果的实践性不强,没能很好地指导成人教育实践。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更高、更规范和更加国际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大国国民心态在形成之中”。[1]但同时,“点多、面广、层次多和办学形式与途径的多样化,办学水平上的参差不齐,是当代中国内地现阶段法学教育的基本特点。”[2]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也存在这些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弊端,如:体制僵化,教法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专业设置狭窄;课程体系凌乱,教学内容陈旧,教法单一;课堂中的互动性不够,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井式的蛙式教育,等等。这些,我们都认识到了。应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正确和科学,是决定研究和实践效果的核心环节。有关资料表明: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70%以上来自科技的进步,像美国则达到了81%。而我国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仅为30%左右。作为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传统产业,其投入与产出之比也只有发达国家的1/4。[3]因此,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探究最佳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二、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成人教育就是培养成人全面和谐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4]近几年来,成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其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也日益增大,因此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而目前中国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基本上是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培养规格、考试考核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弊端;[5]惟有通过彻底的改革,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克服这些弊端;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在培养规格、培养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活动和考试考核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成人教育方式的定型经过了漫长的几十年,想要改变这种局面,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需要花费大力气,付出大的代价。因此,针对21世纪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不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与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而改变教学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出适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这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民族的快速腾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以下几项:(1)要尽量克服以往研究的缺陷,进行实用性而非空谈性研究,研究成果能够很快地运用于实践之中,因为教学理论研究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2)需要考虑到社会形势的变化,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如在搜集材料时不可避免地有时间、地域方面的限制,因此,研究成果的适用往往存在一定的时间上的滞后性和地域方面的不协调。这也是我们要减少的失误之一。(3)需要加强中国成人教育现实情况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脚踏实地的研究和改革。如: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无法适应现代成人教育培养多样化的要求,让参差不齐的接受成人教育者更加无所适从;大批新设成人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进入成人教育战线的教师数量和整体质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等等。

三、传统、网络和私塾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对成人教育的启示

笔者主要结合成人教育理论和成人教学实践,试图通过对传统、网络和私塾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提出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教育精神与理念,即尊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和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成果,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发挥老师的创造能力和学生的个性,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树立精英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同时,针对此精神与理念的引入提出一些相对具体化、实践性较强的措施与建议,以达到进行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目的。

(一)传统教育方法

坐在座位上认认真真侧耳倾听的学生,再加上站在讲台上兢兢业业不厌其烦教诲的老师,这构成了一幅传统教育的典型画面。传统教育方法更侧重于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注重学生摄入的知识量。教育部门安排好了不可谓不详尽的学习内容,也制定了不可谓不严格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步骤,教师只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解答好疑难就成了。我们只要稍微查阅一下各种教材的《教学大纲》,就会发现一条规律,即几乎没有任何教材的《教学大纲》会对此门课程的教育方法作出要求,即使有,也大多是要加强案例教学等方面的要求。传统教育方法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素养较高的学生,这批人往往成绩优异,遵纪守法,懂规矩,能够按照规矩办事。然而,其弊端也不容忽视。首先,造成客观事物的平面化。世间万事万物本来都是五彩缤纷、多种多样的,由于老师仅仅依靠单纯的语言和粉笔、黑板等辅助工具来解析客观事物,这很容易使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更不用说想象了,这种教育方式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次,长此以往,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很有可能会抹杀师生双方的个性和创造力。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长期将学生与老师都置于一个传道与受业的模式当中,将抹杀掉老师本来可能有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变成了活的“机器人”,———因为他们的眼睛只盯着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所进行的是根据目的和内容而输出的教学,正是所谓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塑造了这样一种“机器人”。同时,将会使学生的个性消失在这温情脉脉的教学方式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学生动脑能力差,由此产生惰性,逐渐失去精益求精学习的勇气和决心。第三,“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分数论英雄,忽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如成批量地生产产品,如此出来的产品都是一个样式,失去了多样性,抹杀了个性,无所谓创造性。有人也许要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持续了千百年,也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人才。但是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其需要的人才类型也在变:社会更需要社会适应能力强、有个性的人才。因此不能单单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指导今天的教学工作。特别是成人教育的对象,大多是有工作经验,或者正在工作的,他们具有较大独立性和一定的创造力。如果授课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无疑会影响这些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众多的成人教育机构教师资源不够用,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学校只有聘用在读的研究生。研究生任教,一是没有多少教学经验,二是没有实践经验,其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网络教学方法(也称为“远程教学方式”)

网络教学方法是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体现,它是指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信息等,以此来实现真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能够促进理解,它主要通过眼、耳、手等器官的协调过程,刺激大脑,使大脑兴奋起来,从而强化记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网络教学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1)学生可以不受地域、时间和年龄的限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2)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可以设置相当多的相关报道、案例和信息等,加深对所要求掌握内容的理解和运用。(3)通过网上课件之中的相关链接,学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接触更多的知识信息等等,毫无疑问可以扩大其信息量。(4)由于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给学生和老师双方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既可以让老师“三思而后讲”,也可以避免有些学生羞于启齿的情况发生,更有利于师生双方实现理性的交流。(5)由于不受时间限制,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真正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类理想,而且还有利于让学生(广义上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受时间、地域和年龄的限制,比较适合成人教育。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1)网络课程缺乏情感交流,易给学生带来自闭性、放纵性等问题,不利学生思想道德、高尚情操的培养;(2)网络教学中的动画、音乐等易使学习者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3)此种教学方式要求学习者自制力较强,这一点比较难于做到;(4)部分学生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可能对网络教学方式不适应或产生抵触情绪;(5)网络教学易产生疲劳感,影响视力,长时间保持姿势不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的远程教育暂时还未达到多样化和趣味化的程度,采用多媒体手段所传递的信息一般也仅限于文本、声音和视频,至于图形、动画等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信息比较少,有的简直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网络化。再者,做出信息量大、趣味程度高的课件需要花费老师较多心血,而时间、财力等方面则不一定能跟上。因此,管理成人教育的机构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加强多媒体教学方面的管理,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以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

(三)私塾教育方法

私塾教育方法主要是私人设立教学场所传授知识技能①。首先,其最大益处是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或者相关课程、教师及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学生上课的兴趣自然浓厚,思维活跃。其次,每个私塾老师带的学生一般比较少,师生交流方便,能够充分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教学效果也要好得多。而且即使有学生自制力不那么强,老师要进行相关管理也比较容易。不像现在的大学,除了公共课之外,有的部分课实行大班一起上课,有时人数甚至多达两三百人,师生之间根本就无法交流,更不用说去管束小部分纪律性不强的学生了。第三,私塾教育往往更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的高低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但私塾教育的普及难度相当大,不要说中国人口众多难以推广,就是实施此项教育方式所面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压力,就够头疼的了。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场地、教师、教学设备都有限,因而此项教育方式的普及是不现实的,也不适合中国国情。成人教育的对象人数众多,他们参加成人教育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想拿个更高的文凭,即使他们想真正学点东西,学习时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因此,私塾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太适合他们。

私塾教育范文第8篇

一、学生为什么要补课?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减轻学生负担,三令五申禁止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可为什么这种现象呈越演越烈之势呢?

1、目前教育体制的“产物”。虽然政府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惟“分”论英雄的事实普遍存在,而整个社会仍在为学校排名次,用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另外我国目前的招生,入学,就业体系,以及官民子弟在待遇上的差别,使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不“享受”在上重点高中时因差一分而掏6000元钱的“待遇”,或者在将来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选择了平时花“小钱”,给孩子补课,打“预防针”。

2、家长的“安慰剂”。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之间的竞争随之加剧,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正说明应试教育的局面并未从根本改变。家长们不会空喊口号,“考入重点高中,上了名牌大学”才是硬道理。迫于此压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自然就要要求补课,暂且不看结果如何,起码能从心理上安慰自己,因为这是在给孩子“充电”啊!

3、学生的“镇定剂”。有的学生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班级排名出现下降,产生焦虑急躁自卑等心理。于是上课外补习班,或是请家教,结果成绩有所提高,从而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镇定。须知,学生在过渡时期成绩一时跟不上,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学习方法,一般都可以赶上。

4、老师的“新产业”。一些老师故意在正常的学校课堂对讲课的内容有所保留,将精髓留在“私塾”上讲,有的老师甚至故意在补课中向学生楼考试题,迫使学生加入补课的队伍,显然,这些教师是将补课作为一种“创收”的“新产业”。一个老师可以通过开设补习班,一个月赚到上万元,这与每个月XX多元的工资相比,真令这些“误人子弟之士”动心啊!

二、补课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

国家明令禁止学校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给学生补课,那么学生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补课的呢?

1、学校设“新班”。一些学校为了能使自己的补课名正言顺,不与国家相关政策唱反调,而开设课外提高班。说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而所谓的提高班只是提前讲新课。一些没有参加的同学到正常课堂上发现老师的进度是按提高班进行的。自己没参加自然就跟不上了。所以也得“自愿”的去参加了。

2、老师开“私塾”。在国家三令五申的禁止下,公开不可少了。然而老师家里的“私塾”式的补课却多了起来。在调查中,100%以上的学生或多或少参加了“私塾”是不可。不可时间一般都是择在假期、周末或每天放学后,补课地点多是在老师家里或历史租借的房间,不可对象多是毕业班学生。

3、家长请家教。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关系,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孩子。但又不放心孩子能否独立的完成作业。于是就请一些高小的大学生在周六、周日或每天孩子放学后到家里,为孩子辅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8%以上的孩子都请过家教或正在请家教,且高年级学生占大多数。以英语、数学为主。

三、补课后的结果如何?

家庭花了大量的钱,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补课,那补课的结果如何呢?

1、学生的依赖强了。不少学生尝试过请老师或上补课班的“甜”后,容易产生以来心理,要和家长继续找老师补课,以保持自信和正常上课时的轻松感。一名同学在谈到不可的好处时说:“可以学到但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有补课即使上课走神了也不用怕。有时不开心不想听课,有补课垫底就不听。“

2、家庭的负担重了。补课不但增加了学生是学习负担,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调查中了解到,各校老师一对一补课,一般每节课都要100元以上。如果几个学生一起补,起码要50元一节课。这样一学期下来也要几钱元钱。这对于普通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是有一定困难。

3、老师的腰包鼓了。一些老师通过补课,经济收入如股市“熊去牛来,”全线飘红,买电梯房、开轿车、有的甚至专门买上一套价值不菲的商品房当作“补课基地”、“课外产业”从此进入了良性循环。

四.如何看待当前风行的补课现象?

迫于各种形式的压力,学生们纷纷选择了补课,补课已成为当前比较风行的一种现象,那这种现象究竟是否正常呢?

学生要求补课,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信息,学到更多的技能,这似乎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但我们明白一般事情都有两面性,而要衡量其本身的价值,这就要看是利大还是弊大。

中国自古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说,反观现在的一些老师的行为,不免让人寒心。在正常的课堂上把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给予学生,而留一手于课外的“私塾”。可见老师不是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串道收业截获”,至此,我想起来了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句话:在每年月日人们庆祝教师节之时,老师们又没有反思自己是否误人子弟又一年。

任何事情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一切不切实际,与规律背道而驰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只会落得害人害己害国家。我们仔细算一下,现在学生一般早晨六点半从家走,下午五点半左右到家,如果有补课,又要上到晚上八九点钟,回到家后还有学校的作业和课外补习班的作业需要两三个小时,而他们的睡眠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左右。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违背其发展规律的,,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另外,这是的学生自我安排的时间少了,自主性减弱,而依赖性增强,如果有一天让他们独立的走向社会,他们能否挑起自己的那一份担子,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