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窃书记

窃书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窃书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窃书记范文第1篇

被窝窃读记:疯狂指数3星

一天晚上,当我正津津有味地读着《巴黎圣母院》时,妈妈命令我上床睡觉,我带着一千个亿万个不愿意,慢吞吞地爬上了床,《巴黎圣母院》中的情节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搅得我无法入睡。忽然,一个邪恶的念头在我脑袋里闪现,要不……说干就干!我把书和小台灯都藏进暖和的被窝里,大被蒙过头,有如饥似渴地饱览起书中的知识来。没过一会儿,妈妈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动静,走到了我房间门口,毕竟做贼心虚,我急忙把书往里掖了掖,便直挺挺的装作睡着的样子,妈妈看了看,见我正熟睡放心地走了出去。哇!可真惊险啊,听妈妈的的脚步声越来越远了,我才敢开台灯。哎,可真热啊,我都快喘不过气来了,简直是挥汗如雨,头发都浸湿了。咦,妈妈怎么又来了,没关系,刚才不是已经检查过了吗,肯定不会进来的,我安心地想到。那只我的如意算盘拨错了,妈妈神机妙算,掀开被子,正见我满头大汗借着灯光看书的情景,使出河东狮吼招责备道:“好呀,还敢偷偷看书,看我怎么修理你!”。“啪!”一瞬间,妈妈就在我的屁股上留下了一座小五指山。

偷撕封面记:疯狂指数4星

“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什么羊都喜洋洋……”我惬意地哼着小曲,走进书店,开始“大扫荡”,哈!终于找着啦,我最亲爱的《查理九世》!啊,可恶的,竟然全包起来了,这可怎么办呐?“呵呵,偷偷撕掉呗!”“不行,我是个好孩子,不能这样!”“傻瓜!谁会知道你撕了封面啊!”我的心里像有两个人在吵架一般,闹得我心神不定。“哎呀,既然都来了,你还打算失望而归吗!”终于,两种思想统一了,我往四周谨慎地看了看,悄悄地拿起<<查理九世>>,像电视里的小偷一般,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溜到一个僻静的角落,费了九牛之力,扒开了包装,我像一匹饿狼,贪婪的吮吸着书中的知识。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慢慢的,便沉浸在了书的海洋中……

走路看书记:疯狂指数5星

我双手捧着世界名着《茶花女》,走在放学的路上。一边感叹着书中玛格丽特坎坷的命运,衷心地同情她,一边跌跌撞撞地走路。思想和精神完全陶醉在那悲惨的故事中,忘记了自己正在走路,忘记了看指示灯,忘记了走路看书的危险``````“喂!长没长眼睛啊!”一阵责备声把我拉回到了现实之中,只见车里面的人骂骂咧咧的,正怒火中烧的盯着我,啊!原来是我看书看得太认真了,连生命都不顾了,才造成了这种结果。哎呀,本姑娘才丢不起这脸呢,赶紧一溜烟跑了。

窃书记范文第2篇

您好!虽然我们素不相识,未曾见面,但是您知道吗?我可是您的忠实粉丝,哦不,是忠实小读者。我还是先来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董一凡,现年十岁,在洛阳市吉利区市直五小就读,九月份就升入五年级了。

记得那是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主任李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您的这套书,妈妈说她曾经看过这部电影,还说是当时最时髦、上座率最高的影片呢!在学校里,每每一提起您,同学们都会兴高采烈地说:“我也读过她的作品,写的好神奇呢!对呀对呀,看那张照片,还是位金发碧眼的漂亮女郎呢!

阿姨,我特别喜欢您的这部书。书中的故事情节曲曲折折,我的情感也会随之此起彼伏。当哈利在课堂上取得好成绩时,我会跟着他一起高兴;当他为父母的死去而伤心时,我会跟着他一起流泪;当他与伏地魔做对时,我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紧张起来。在这本书中,我最佩服的是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们面对恶势力时的勇敢,始终都是相信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每次他们遇到困难时,我都会被他们那坚定的信念所感动。

阿姨,您的《哈利·波特》一系列之书给我的感觉真是超神奇。真的,一切都是那么神奇,猫头鹰在你的笔下能成为一名信使,飞天扫帚可以是交通工具,画像中的人是活的,还会串门子……我真佩服您竟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有那么一段时间,晚上睡觉前,我总是会拿起您的书看上几章。为此,我还上演了几次“窃书记”呢!后来老妈知道了说我是缺心眼儿。嘿嘿,不好意思阿姨,让您见笑了。

曾经有一次,我还梦到我骑着飞天扫帚去找哈利他们了,赫敏还教了我一些关于魔法的知识呢!醒来后,还带着几丝惊吓和痛快,细细的回味一下,还觉得蛮有趣哩!阿姨,据悉您的《哈利·波特》还有三部作品尚未出版,我好期待哦!

阿姨,就先写到这里吧!最后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永远幸福。

窃书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澹生堂;藏书;祁承火业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典藏文献的产生源远流长,藏书事业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光彩的部分,而这在明朝显得极为突出。据清代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一书记载,明代私人藏书家达427人,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澹生堂是明末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著名的一位藏书家——祁承(火業)。

1 澹生堂主人之生平和业绩

祁承火业,明代藏书家、目录学家,字尔光,号夷度,又称旷翁,晚号密园老人,明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卒于崇祯元年(1628年)。祁承火业的祖父,父亲都是进士出身,由于出身官宦书香门第,受家庭的熏陶,他自幼就十分喜欢读书,并且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于图书“生死以之”,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澹生堂藏书9?000多种,10万余卷,比天一阁藏书还多三万余卷。《澹生堂藏书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录藏书家关于读书、藏书经验的理论专著。《澹生堂藏书目》和《庚申整书略例》,创因、益、互、通四法,对目录学的贡献,有首创意义,成为清代学者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他一生“精於汲古”,所藏“多世人所未见”。所以澹生堂作为名重当时的藏书楼而名播遐迩。

2 澹生堂藏书之搜集——澹生堂藏书的主要来源

2.1 为祖上所遗

祁承火业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祁清是进士,父亲祁汝霖也就读于国子监,所以家中图书略有所藏,他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说:“通奉公在仕二十余年。有遗迹书五七架,庋卧楼上。余每入楼,启钥取观阅之,尚不能举其义,然按籍摩挲,虽童子之所喜,吸笙摇鼓者,弗乐于此也。先孺人每促之就塾,移时不下楼,继之以呵责,恋恋不能舍。”[1]可见,虽然其祖上所遗之书无多,但对祁承火业后来之“蠹鱼之嗜”却影响极大。

2.2 为抄录馈赠

抄录,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所有私人藏书家图书的重要来源之一。澹生堂藏书,虽然如下所述,主要来源于祁承火业平时的广泛搜集,但有时“行囊萧索,力不能及”,或求之不得而入他人邺架,祁承火业只要耳目所及,必借来抄录。如:《致管席之》书中“或宅上邺架中一检,不妨借阅。录竟即专人函璧”,《与郭青螺书》中“凡老公祖邺架所藏,……俱烦命掌记者录一目见示。如向所未曾经目,则当借抄”。[2]似此,在《澹生堂文集》中所记颇多。想必是他每任职一处,总要搜访遗书,借抄收藏。特别是在河南任职期间,所抄最多也最重要。据黄裳先生《榆下杂说》中所记:“于中州所录书共百三、四十种,皆坊间所无,而京内藏书家所少者。”故全祖望曾说:“夷度先生精于汲古,其所钞书,多世人所未见。”累累巨观之抄本书乃是澹生堂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祁承火业自己所言:“十余年所抄录之书,约以二千余本。”同时,他又进一步提出“纠合同志”,共搜遗书,相互借录。以致奇书秘本,常常不踵而集。同好如有所得,也往往馈赠之。

2.3 为自己求购

澹生堂藏书大多数来自于祁承火业一生不懈的购置。大略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入仕以前。祁承火业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中,经常奔波于考场。每次赴杭州应试,乃“偏访坊肆所刻”,更向“委巷深衢”访求图书,“觅有异本,即鼠余蠹剩,无不珍重市归,手为补缀。”由于祁承火业并非家财万贯,所以他只能靠平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之所余来添购书籍。正如他所说:“十余年来,馆谷之所得,粥之所余,无不归之书”,甚至“内子奁中物,悉以供市书之值。”这一时期,经过广泛搜求、惨淡经营“合之先世”所藏,祁承火业的藏书“颇逾万卷,藏载羽堂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冬,“小怒不戒于火,先世所遗迹及半生所购,无片椟存者”。第二阶段是他入仕以后。虽然一场大火,使祁承火业半生心血化为灰烬,然而他“蠹鱼之嗜,终不解也”。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祁承火业得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先后在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等省为官。由于经济上的改观和活动能力的增强,为他广泛购置图书提供了方便,并于山阴梅里治旷园,以澹生堂为藏书之所。祁承火业一生搜书之勤、求书之广,恰如他自己所说:“奇书示获,虽千里必以求,异本方来,即片笺之必宝。近而渔唱,远及鸡林(朝鲜),往往聚海外之编摩,几不减域中之著作。”每得异书,他无不“惊喜异常,不啻贫儿骤富矣”。如他觅得抄本《越峤书》,“得之欲舞”;获觅之数年的《象旨决录》,“如渴得饮,急取读之,都忘风雪”。在他供职南京以后,他集中精力购求图书,同时“力寻蠹好,询於博雅,觅之收藏。兼以所重,易其所阙”。

通过上述方式至1613年,祁承火业的藏书又“稍有次第”,约有三万卷左右。此后,经过他不懈的搜求以及结约同志,“互相裒集,广为搜罗”,几年间,他的藏书又增加了五、六万卷,并将其藏书编成《澹生堂藏书目》。《澹生堂藏书目》共分四部,四十六类,二百四十三子目,著录图书九千多种,约十万余卷,为当时江南各藏书家之冠。其藏书以明代文集、明代史料与地方史志最为丰富。澹生堂藏书的印记主要有:“山阴祁氏藏书之章”“子孙永珍”“旷翁手识”,等等。

3 澹生堂藏书之散佚

澹生堂毁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一场大火,十多年心血付之一炬,这使祁承火业认识到藏书“有聚无散”之难。面对自己节衣缩食、“典衣销带”之所藏,祁承火业特与儿辈订立《澹生堂藏书约》,并手书藏书铭曰:“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核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要求他们“竭力以守”,“勿分析,勿覆瓿,勿归商贾手”,求“有聚无散”于万一。然而,“聚散自是恒理”,在祁承火业死后的最初几年,其儿孙确能守其所约,澹生堂藏书保存完好。十几年后,发生了明末战乱,祁承火业的子孙为避免澹生堂藏书散失,于1645年前后,将其转移到云门山化鹿寺,但澹生堂藏书却从此开始散失。据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所记:“祁氏旷园之书,初庋家中,不甚发现。乱后迁至化鹿寺,往往散见市肆。”[3]概因祁氏诸子晚岁佞佛,视藏书如土苴,不少图书为沙门赚去卖钱而流失民间。其后,澹生堂藏书开始大量散失。考其所散,主要流于以下诸家之手:

(1)为黄宗羲的续抄堂。黄宗羲在澹生堂未散之前,曾多次登楼借观,深知澹生堂藏书之精。他曾言道:“夷度先生所积,真稀世之宝。”所以,澹生堂藏书初散,黄宗羲就入寺求书。他在《天一阁藏书记》中记道:“丙午(1666年)余与书贾入山翻阅三昼夜,余载十捆而出,经学近百种,稗官百十册。”其时,澹生堂藏书已有所失,故黄宗羲入山时,“宋元文集已无存者”,而黄宗羲和书贾挑选所遗,则“惟举业讲章、各省志书尚二大橱也”。

(2)为吕留良的讲习堂。前面所记与黄宗羲上山之书贾,乃吕留良所派。全祖望《小山堂祁氏遗书记》载道:“初,南雷黄公讲学于石门,其时用晦父子俱北面执经,已而以三千金求购澹生堂书,南雷亦以束之入参焉。交易既毕,用晦之使者中途窃南雷所取卫《礼记集说》、王NC24B《东都事略》以去,则用晦所授意也。”[4]又沈玉清《冰壶集》云:“石门吕晚村与梨洲先生素善,延课其子。相传晚村以金托先生买祁氏藏书,先生择其奇秘难得者自买,而以其余致晚村。”黄吕二人为此而交恶以至绝交。这段公案之是非姑且不论,吕留良得到澹生堂所藏却已了然。吕留良也有一首《得山阴祁氏澹生堂藏书三千余本示大火》云:“阿翁铭识墨犹新,大担论斛换直银,说与痴儿休笑倒,难寻几世好书人。宣绫包角藏经笺,不抵当时装订钱,岂是父书渠不惜,只缘参透达摩禅。”可见,全祖望所谓“旷园之书,其精华归于南雷,其奇零归于石门”,信不诬也。

(3)为赵谷林的小山堂。赵谷林之母朱氏乃祁承火业之子祁彪佳的外孙女。赵谷林的父亲与朱氏就是在旷园中东书堂内成亲的。当时赵谷林见澹生堂藏书,就“心思得之”,因朱氏“泫然流涕曰:‘亦何忍为此言乎’”而作罢。其后,澹生堂藏书转移云门山化鹿寺时,家中尚有所遗。朱彝尊(下转第20页)(上接第6页)在其《静志居诗话》中载道:“参政藏书,将乱,其家悉载至云门山寺,惟遗无明来传奇多至八百余部,而叶儿乐府不与焉。予犹及见之。”料想澹生堂藏书,除黄宗羲、吕留良所得之外,先后零星散于民间者,亦复不少。赵谷林曾渡江访旷园旧迹,然旷园此时“则更无长物,只‘旷亭’二大字尚存,乃奉以归”。由于赵祁两家之亲戚关系,赵谷林对澹生堂之遗书更是“一往情深,珍若拱璧”,着意搜求。赵谷林《爱日堂集》记道:“见得山阴《祁夷度先生文集》,又吴门王邵棠见遗澹生堂藏书印章,予蓄祁氏书仅数十册,年来欲广收而未能也。”后来黄宗羲的续抄堂毁于一火一水、吕留良则惨遭文字狱案中被抄家,两家动后所余之藏书也先后散出,想赵氏也必有所得。因此赵谷林之小山堂藏书中“亦多澹生旧本”,并且“独於祁氏诸本则别贮而NF667之”。后来全祖望在《小山堂祁氏遗书记》中叹道:“祁氏之书,其飘零流转而幸而得归于弥甥,以无忘其旧也,亦已NBE7C矣。”[4]然赵氏所藏后又为广陵马氏所悉载而归。

辗转至今,澹生堂旧本已星散各家,寥寥无几。上世纪50年代,澹生堂佚书数十百册于绍兴复出,多为祁氏世守之自著书、明代乡试录及明刻戏曲总集。其多数尽归北京图书馆,残零则归浙江图书馆。现代藏书家黄裳先生也“所得颇富而精,自承火业祖司员公粤西奏议,至祁晋原月良所藏,数世藏书皆有之。诸书以承火业《两浙古今著作述考》稿本,彪佳《守城全书》《曲品》稿本,祁理孙、班孙手批《水月斋指月录》《五朝注略》,刻本彪佳《按吴政略》为最精;承火业、彪佳乡试原卷及此家书数十通为最秘”。[2]然据黄裳先生估计,今日公私所藏之澹生堂之抄本书,“通计之亦不过二、三十种耳”[5]。

4 澹生堂藏书之启示

虽然祁承火业所建的澹生堂藏书楼距今已四五百年,且已楼毁书散,但祁承火业的澹生堂以其藏书的“校勘精核”,且多为世人所未见,对当时图书文献的保存与传播之功是难以磨灭的。然而,观澹生堂之藏书,其聚之艰,其散之易,实令人感慨万千。而祁承火业对图书苦苦以求、以至“艰险不避,讥诃不辞”之一生,更是令人肃然、潸然!他百折不挠聚藏典籍,不拘成规自创格调的实践与探索精神已成为中国藏书事业宝贵的精神财富,长久激励着后人,也是现代图书馆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参考文献]

[1] 王余光.藏书四记[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94.

[2] 黄 裳.榆下杂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249.

窃书记范文第4篇

一、“避实就虚”,“幽烛探微”

如,以《孙膑》为例,略谈其中使用到的激趣法。这一课的主要人物是孙膑、庞涓,孙膑为第一主角。初读文章,师生都会很轻易地把庞涓当作一个心胸狭隘的反面人物理解,他的出场就是与孙膑作对比,这本无不妥,但这种可轻易获取的知识当然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沿此思路必索然无味,所以教师预设时必须转换思维角度,认识到文章用庞涓正面、反面多角度衬托孙膑。可先从学生不易发现的“正面分析庞涓”入手,以达烘托孙膑的效果。

1.导语激趣,引起学生的期盼

(1)使用合适的艺术手段激趣。例如,孔子弟子虽众多,但名号响亮的却很少,鬼谷子的门生虽少,却个个名号响当当。比如改变过战国格局的纵横家苏秦、张仪(这两个人的风采在《基础训练》中分析过,故在此设计方能有用),比如杰出的军事家孙膑、庞涓。

(2)人对神秘的事物会保持高度兴趣,利用这种心理进行设计。当然,教师要善于发现突破口,比如课本注解。例如,孙、庞二人都著有兵法,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失传,直到1972年,《孙膑兵法》才被重新发现,而《庞氏兵法》始终未能重见天日,据史书记载,《庞氏兵法》的某些精要部分甚至要高于《孙膑兵法》。(注:两种设计皆是烘托庞涓,为下面主环节服务)

2.发现相关句子,释其隐义

第四、五段表现的都是魏国主动攻打其他诸侯国,可见魏国实力不弱,且有语“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这不能不说是庞涓的功劳。

“避实就虚”,“幽烛探微”不但能激趣,还能更公正客观地“饱满”人物,立体呈现故事。

二、架构桥梁,以今度古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的这种共鸣效果,让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历史与现实相通,化他人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文言文便不再与我们有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为今用”的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例如,《段太尉逸事状》第四段的解读。“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联系第三段“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发现太尉的平步青云,但是这么分析没什么效果,味同嚼蜡。我们在此可采用“以今度古”和“古为今用“之法:司农卿,掌管国家储粮用粮之事,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粮食局局长”,段太尉由一营田官一下升为粮食部门最高领导,足见其能力。而下文中的朱泚是凤翔府尹,相当于其首都周边地区的市长市委书记,他去给段太尉送礼物遭拒。这样讲,人物形象就不言自明了。

再如,分析《甘罗》中的人物形象。其中一句“甘罗者,甘茂孙也”,我们可以这样激趣:这个小孩是原来老丞相的孙子,早教很成功,基因又好,因此年纪轻轻就聪颖过人。

三、问题激趣,一石千浪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题。提问是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如何灵活运用提问方式,也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拘泥于一种,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课堂缺乏活力,在各种提问方式之间灵活运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更能起到效果。教学设计中要出新意,深入挖掘教材,留意学生看不出来的内容。例如,在讲《信陵君窃符救赵》时,设计几个有思考力的问题,让学生动起来:(1)第一次侯生为什么不献计?(2)侯生是否是一个一直在等待机遇的隐士?(3)为何侯生要自刎?(4)为何是“北向”自刭?(5)对侯生的死信陵君为何没有表示态度?再如《赵氏孤儿》中,提问:赵盾当初能逃跑,赵朔为什么不肯逃跑坐以待毙?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课堂便是活的。

四、曲终幕落,余音绕梁

课堂是有限的,关键是要在课堂里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方法,促使学生把“触角”伸向广阔的课外。例如,赵氏孤儿与三家分晋,这个赵孤关系到之后战国将是六雄还是七雄的问题,这样就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课外,促进学生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探究,这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意义所在。

另外,还有一些小的方法就不再详解,比如,教师抑扬顿挫的诵读,尤其是人物对话,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枯燥无味”变成“津津有味”的效果。

窃书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述而不作 方法论

《论语.述而篇》说:“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中“述”是阐述、叙述的意思,“作”是进行新的创作之意,“述而不作”是指只阐述、叙述前人的理论、学说,而自己并不进行新的创作、提出新的见解的意思。新的创作不仅只是局限于文字上的,也指制度等方面的。《汉书.儒林传》中说:“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究观古今之篇籍,……于是叙《书 》则断《尧典 》,称《乐》则法《韶舞》,论《诗 》则首《周南 》。……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这里,班固把“述而不作”理解为只是叙述而不进行自己的创作。这种理解,从班固开始,延续至今。虽然,也有其他诸多的理解与解释,但这一解释一直占据主流。例如,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中说:“述者,传于旧章也;作者,新制作礼乐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孔子删《诗 》、《书 》,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 ,而未尝有所作也”;至现代杨伯峻《论语译注》将“述而不作”译作“阐述而不创作”。

“一句‘述而不作’,成为孔子一生治学特点的权威概括 ,也演化为某种扎实、不尚空言却也带有保守、无创新意向的学术风格”[1],后来却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根据孔子的记述,殷朝时代就已经有了一位“好述古事”的老彭,孔子为什么要“述而不作”呢?我们根据历史记载和《论语》中的相关言语,还是能有一个相当清晰的答案的。

先秦时期乃至后世,人们一向都不太重视立言,人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道德和事功,《左转·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与范宣子的一段对话,穆叔对范宣子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在“三不朽”中,“立言”只是没有办法的最后选择,人们首先选择的是要向古圣贤学习,以道德垂范后世。孔子也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为什么要畏圣人之言呢?就是因为圣人们的道德之高和事功之大,让后代的人觉得他们的言语也是值得敬畏的。

孔子在不得志的时候广招门徒,史书记载孔门弟子有三千多人,身通六艺者就有七十二人之多,那么孔子以什么来教弟子呢?孔子自己编撰教材来传授弟子,他所编写的《诗》、《书》、《礼》、《乐》和《春秋》,都不是自己的独创,而是古已有之的,他只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取舍而已。例如,《春秋》是他根据鲁国的史书编写的,《诗》本来有三千多首,经他删定后存了三百零五篇。“古诗者三千余篇,至及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皆孔子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作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为什么自己不独创呢?因为在他看来,先王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只要把先王的言论传达出来就行了,只是当时世道混乱,“礼坏乐崩”,本来已有的先王之道被人们忘记了,因此他才会去重新整理先王的典籍来教授弟子,好传述先王之道。孔子和子贡曾经有过一段对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不想多说,只是为了教授弟子才去说那么多话。在孔子生前,他并没有自己的专著,《论语》只是在他死后,他的弟子为其编撰的。

孔子不注重言还与他的教学思想有关。孔子教授弟子,希望弟子学成后对社会有所贡献,他更多地是从修身即道德方面来教弟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他看来,只要道德修好了,学不学文都无关紧要,只是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才去学文。从他对学《诗》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学《诗》的目的是要为政治服务的,“兴、观、群、怨”也好,事君事父也好,都要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重要。孔子还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更可以看出他“学以致用”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学那么多的诗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应用,学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之后,相传子夏传经,曾子作《大学》,子思作《中庸》,都是来传述先王和孔子的思想。孟子也是在和孔子一样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道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子在几次的政治沉浮之后,晚年也是在兰陵著书立说,他对为什么要学先王之言作了概述:“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先王之言已经无所不包,只要学得先王之言,就可以通行于天下。可以说荀子的思想与孔子的“述而不作”是一脉相承的。

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后世的情况与前代已经很不相同了,古先圣贤的言论似乎已经不能包罗一切了,怎么办呢?于是后世的人们不断地推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从“十三经”的确立便可以看出古人的思路。孔子时代,并没有自封为圣人,《论语》成书后也没有很快成为经典,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才将《论语》连同《孝经》一起列为经典,才有“七经”说,唐代又发展为“九经”,宋代有“十二经”,将《孟子》列入经典后,便有了“十三经”之说。有了这些经典之后,历代的儒生们便有了“述而不作”的条件和依据。他们只要去注释经典即可,明明有自己的想法,一般也不敢任意去表达,只是在注释的时候才阐发出自己的思想。注释的方式也五花八门,先是前代人的注,可时间久了,前代人对经典的“注”后代人看不懂了,于是后代人便去再注释前代人的“注”,这便是“疏”,经历代人的努力,便有了“十三经注疏”。可以说,在几千年的时间中,“我注六经”一直成为中国人著书的一个传统,这也是由孔子的“述而不作”演变而来的。中国古代,经学的繁盛也与孔子的“述而不作”有关,既然儒家的祖师爷孔子都这么做了,后世的人还有谁敢不去照办呢?只有那些离经叛道的人才转向文学的创作,转向诗词歌赋和小说的写作,那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述而不作”作为一种学术风格或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借鉴它,学以致用,注重实效;另一方面,对前人的理论、学说进行解释和说明,本是个人的学术自由,可是如果学术界普遍采用这种方法,那么对我们的学术进步、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是不利的。因为这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和激情,不利于解放人、开发人。

窃书记范文第6篇

风水诸称

在中国语汇中,除了风水之外,与风水词义几近相同的还有堪舆、青乌、青囊、相宅(相地)、形法等。

堪舆一词早见《史记・日者列传》:“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娶)妇乎?五行家日可,堪舆家曰不可。”许慎《说文解字》释:“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的意思是天与地,堪为天,舆为地。

青乌,本指青乌子,系传说中的古代堪舆名家。传说其曾撰《葬经》一书,后世奉其为宗师。《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晋葛洪《抱朴子・极言》:“(黄帝)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后汉书・循吏传・王景》:“乃参纪众家数术文书,冢宅禁忌,堪舆日相之属。”唐李贤注:“葬送造宅之法,若黄帝、青乌之书也。”此后,“青乌”便有了堪舆家、堪舆术、堪舆书籍、风水宝地等诸多内涵。

青囊,本指术数家盛占书和卜具的袋子,借指卜筮之术。《晋书・郭璞传》:“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璞门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

相宅(相地),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晋书・魏舒传》:“(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宋周密《齐东野语・杨府水渠》:“一僧善相宅,云:‘此龟形也,得水则吉,失水则凶。’”

形法,指堪舆、骨相等方术。《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数术”之一,“形法者,大举九州岛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清黄宗羲《七怪》:“葬地之说……今凡三变,每变而愈下。《周官》之法亡,言形法者,已为变矣。”

风水之源

风水之名出观虽晚(目前认定晋人郭璞最早提出“风水”一词),但风水之实可追久远。风水观念之所以发生,其因有二:一是受原始先民经验性选择的影响,“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陵阜,是河流边上的高地。现代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古人居所多系坐北朝南向,这样有采光避风之效。二是受原始思维的影响。原始思维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人格化描绘及神话式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内涵是“万物有灵”观念,这也是支撑风水观念发生并绵延不断的关键所在。

在先民的信仰中,与风水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了。

自然崇拜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膜拜。在先民的观念中,诸如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物、自然力皆有灵性,并假想有诸神司掌,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等。为禳灾祈福,求得神灵的庇护,祭祀是先民媚神的主要手段之一。据古书记载,早在夏代古人就有了对天地山川正式的祭祀活动。

因为天、地、日、月皆属自然之神,所以古人祭祀多选露天举行。如对土地的祭祀,“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其后才有了奢华的祭坛建筑,明清时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即如此类。再如对山的祭祀,“山,草木生焉,禽兽畜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无私与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山有如此多的好处,如同“封土为社”的土地祭祀一样,祭山不可能泛祭,作为众山之首的“泰山”也便成了皇家举行山岳之祭的首选。

祖先崇拜是先民把已故祖先神化的结果。由于相信灵魂不死,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神。“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祖宗遗骸得到生气,子孙则能受到荫佑,厚葬死人是为了活人。祖先神包括不同层次:有远古祖先、民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不是所有已故亲长都是祖先,而是氏族长、部落首领、家族长、家长、继承人、有功的成员正常死亡才能成为祖先,这是由其地位、年龄、辈份和历史作用决定的,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存活于祠堂、墓地,所以祭祖通常要在清明,后来在三元节也要祭祀。风水之术

风水观念发生之后,依托于上述综杂信仰,在漫长的历史延续中;风水术不断融入了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卜篮之术、星占学说等诸多内容,形成了一套非常庞杂的理论体系。风水理论虽然庞杂,但风水师为寻得风水宝地的实际操作却是有章可循。风水以山水为贵,以得水藏风为上。循着这一原则,风水师一般遵循如下操作:觅龙(寻山)、察砂、观水、点穴。

风水师操作的第一步是“觅龙”

(寻山),龙是山脉,觅龙就是观察山的形势,群峰起伏、山势奔驰为藏气之地。第二步是“察砂”,察是观察,砂是主山四周的小山。风水术把主山周围的小山与民众信仰的四方神兽相联系,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环抱形态,这也是觅龙、察砂的理想环境。第三步是“观水”,水是“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风水讲“有山无水休寻地,有水无山亦可截”。观水首先看水口(水的入口),“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用不竭”。除此而外,观水还要看水形、水质等:“洋潮汪汪,水格之富。湾环曲折,水格之贵。直流直去,下贱无比”。最后是“点穴”,点是确定,穴是地点。所谓点穴也就是在综合观察后,最后确定阳宅、阴宅的位置。

窃书记范文第7篇

1、搞好思想发动。接到通知后,我局及时召开了由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动员大会。会上,党委副书记赵刚传达了县委文件精神,党委书记、局长雷振山做了动员讲话,使全员对活动有了进一步认识,明确了活动的重大意义。

2、将理论学习做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常效学习机制,出台《___县农电局机关学习制度》,拟定了详尽的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内容,以“两个文件”为重点内容,加强《科学发展观读本》及当前形势与作务的学习,组织全员学习了六中全会公报和“荣辱观”相关内容,学习了国网公司、省、市公司文件及会议精神,做到思想认识有提高,政治素质有提高。

3、明确了学习标准,坚持做到“五有”;采取多种形式为员工授课,局领导班子成员先后为全员轮流授课达20课时,邀请县委领导授课达到5课时。同时,充分发挥农电信息网及《农电动态》简报的学习交流作用,创建“一学习三整顿”活动专栏,刊载员工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文章,达到“互促、互进、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整改提高阶段

1、开展自查自纠:

局属各部门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了自查自纠,深入剖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形成实施方案,由党委办公室进行整理归纳,并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并按要求填写了“一学习三整顿”的自查自纠情况问卷调查表,将活动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

2、认真查摆问题:

整顿作风中存在的问题:

(1)、全体党员和职工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人员创新意识不强,存在墨守成规现象,对如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思路不够明确。

(3)、大部分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务,把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体现到工作中去,在个别员工身上存在自我要求不严格的现象,有违反劳动纪律、不遵守作息时间情况发生。

(4)、与客户之间联系沟通不够,由于网改任务艰巨,工作量大,未能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客户,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心声。

(5)、部分员工节约意识不强,没有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日常生活中尚未做到精打细算,存在办公用品浪费现象。

整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干部学习培训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部分领导干部对反腐倡廉工作认识不够

(3)、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率带头作用未充分发挥。

整顿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电价收费问题等敏感问题,应及时制定完善有效的措施。

(2)、农村电工队伍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3)、个别员工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标准不清。

(4)、农村电网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不断满足增长迅速的农村用电需求。

(5)、对有利地方经济发展的项目和企业,其用电问题,有时处理不够灵活。

3、扎实进行整改:

整顿作风:

(1)开展监督评议。为了解员工思想动向,我们召开了民主生活会,进行交流座谈,并让职工进行互评、自评;为畅通监督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我们在局机关及各基层供电营业所设立了22部举报电话,开通了6135440和3926970两部客户服务热线,并在《___报》上公布了供电服务“十项承诺”;面向全县职能部门和 各乡镇发放了150多份征求客户意见书,并得到了及时回复;对大客户进行走访,以局领导班子成员为组长,局生技、用电及党办、行办工作人员为组员,分6组对各乡镇党政机关、社团组织、用电大客户及医院部队等进行走访,广泛听取各界对我局工作的意见和看法。

(2)重新规范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强化劳动纪律,我局进一步修订了作息制度,坚持指纹机考勤制,并与奖金挂勾,实行月季考核。深入推行“十字文明用语”,实行挂牌服务、持证上岗;健全服务机制,实行岗位责任追究制、首问责任制、换位思考制和服务承诺制。加强“节约型”企业建设,对办公用品消耗及招待费开支严格履行报请审批制度。

整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审事、议事程序,实行“阳光行政、透明管理”;加强廉政建设,以《党政领导干部“十不准”规定》和县委“十不准”为准则,逐条对照,认真查摆;组织干部职工对领导班子的工作表现、领导水平进行民主评议。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反腐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中层领导干部包保责任签状制、干部培训考核机制、述职述廉机制、工作月汇报制和戒免谈话制度。强化用人机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对11名中层领导干部进行重新调整任命,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立了科技信息科、企业管理科及车队三个职能科室。

整顿发展环境:

1、提高机关办公效率,完善客户服务中心职能,简化办公流程,真正实现“一口对外”。开展大规模营业普查活动,把降损、堵漏、防窃和营业普查作为检查工作之重,共检查各类用户1253户,下发检查结果通知书13份,订正用户名称126户,检查错漏抄表5户,追补有功电量18866度,无功电量23560度,有效的维护了经济发展环境和企业利益。

2、规范员工服务行为,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以员工服务行为“十不准”为准则,对违纪电工按照省公司制定的《违反三个十条有关规定的处理实施细则》进行处理。

3、加大窗口创建力度,实行动态管理,奖优惩劣。实行政务公开,明确电价收费标准和服务流程,实现收费正规化、标准透明化、流程公开化;加强电费抄、收、核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微机结算,确保准确无误,不出差错。

4、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集中抄表系统,试行电费收取邮政储蓄,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实行调度自动化,目前我局已建成调度指挥中心,实行微机联网、电脑操作,不断完善、改进购售电系统。

三、检查验收阶段:

对各科室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比检查,并定行评分,对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处于被动的部门和个人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行限期整改。

四、主要成效:

1、通过本次活动,我局的人员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

2、领导班子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增强,干部队伍风清气正,和谐向上。

3、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价收费等敏感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答复。

窃书记范文第8篇

秦代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选用秘书的主要特点是世代相袭。当时以承办文书为主要业务的秘书人员称"史"。这是一种专门职业,世代相袭。其后代自幼就被送入专门的学校学习,这是最早的培养秘书人员的专门学校。秦律规定,凡非史之子不得混入这类学校,违者治罪。同时,凡犯过罪的人也不能担任文书工作。

汉代,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王朝已趋于巩固,选用秘书人员已着重于业务能力。当时,中央政府机构尚书台和御史府任用秘书,需经过严格的考试。《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卷十五引《尉律》中均有记载。这些部门的秘书,年龄须在17岁以上,要能背诵书九千字以上,并考其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书、隶书等八种字体。每年年底,先在郡一级考试,合格者由郡守移送于京城,再经太史面试,取其中优秀者派至尚书台和御史府任尚书令史,掌写文书。尚书台中为朝廷起草公文的尚书侍郎,要求更高,除注重其文采外,还很重视实际工作的锻炼。初入台时只能任尚书郎中,为见习官员,满一年后升为尚书郎,协助诗郎办理文书事务,三年后才能任尚书传郎(事见《东汉会要·诏令》)。

魏晋南北朝时,秘书写作已发展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艺。统治者在选用秘书时已要求其精于业务,以提高文书工作的质量和使文书卷面字迹美观。当时,士人中出现了文、笔之分。文即文章诗赋,须有情辞声韵。笔即公文,不须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须直言,着眼于叙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等公文皆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多为四字一句。能写文章诗赋的士人不一定能拟写公文。为此,产生了许多专以拟写章、表、书、奏的著名人才。统治者都竞相招纳、礼聘他们担任秘书。如陈琳、阮路被曹操所聘用。曹丕赞誉他们为“章表书记,令之隽也。”①又如南朝善作表、奏、书、记的任陆,先后为宋、齐、梁三朝所任用,时王公的表奏、朝廷的文诰多出其手,时人将其与当时著名诗人沈约并称为"沈诗任笔"。这些秘书落笔神速、拟稿精确。如阮禹在曹操大军出发讨伐韩遂时,受命作檄文。他在马背上一挥而就,撰成《为曹公作书与韩遂》。曹操审阅时,竟无法增减一字。

同时,由于魏晋南北朝时书法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家。统治者纷纷聘请他们担任秘书。如曹操四处募求,聘得梁鹄为选部尚书,掌管文书奏章;梁武帝聘用工褒为秘书郎;北齐尚书令司马子如任用赵彦深为文吏,掌抄写文书、参与机密;著名书法家王蒙之、王献之、王徽之各被聘为内史、中书令、黄门侍郎等秘书官。

唐代选用秘书的要求已趋于全面,不但要求他们文化水平高,工于书法,擅长写作,还要求其娴于辞令和有制理公文的能力,且考虑到了外貌的要求。唐代以科举考试取士,凡应试士人须经所在学馆或地方政府初试,合格者送礼部参加省试。省试录取者为进土及第,他们还须通过束部主持的释褐试才能接官。释褐试包括身(身材相貌)、言(口才)、书(书法文理)、判(判理政事的能力),先考书、判,凡“楷美道美”、“文理优长”,即书法工整、文理通顺、判事能力强者,才能再看其是否“体貌丰伟”、“言辞辨正”,即相貌端正、口齿清楚。四项全通过者授官,其中大多数授予九品小品,派往地方政府任文吏,日后再逐渐提升。文束即从事文书工作的秘书人员。

宋代以直接考试拟写应用公文的能力选用秘书。选拔目的具体,要求明确,将秘书选拔制度大大推进了一步。由于王安石改革科举时,考试内容由重文学诗赋改为重经义、策论,录取者虽通晓经学而文学水平降低,且不熟习公文拟写,使朝廷在起草诏、洁、章、表等公文时,极感缺乏专门人才。为此,三省上书皇帝,陈述其严重性,指出:"今进土既纯用经术,如诏诰、章表、赦敕、檄书、露布、戒谕之类,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缺者,若悉不司试,何以兼收文学博异之士。"②宋哲宗采纳此建议,特设宏词科,专门选拔朝廷所需的文字秘书,规定只有取得进土资格者才能报考,以要求考生必须博览古今、熟悉经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此基础上再试其公文写作能力。相当于今天从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中考选文字秘书。自此形成了两宋选拔朝廷文字秘书的制度。南宋高宗时,改词科为博学鸿词科,并放宽报考限制,以扩大生源,不论有无出身者皆可应试。但是,考试规则愈加严格,考试的内容应用性更强,规定"以制、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件为题。"③凡报考者,须依这12种文体各作应用公文2篇,于报名时递交礼部,由学士院中的学官审阅,合格者才准予考试。京城外的应试者,若为现任官、须将作文交上司审阅,合格者才允许离任赴京应试。考试时从12种文体中取6件命题,答卷要求准确、通顺、简练。录取者分上、中、下三等授职,并可减少磨勘(升迁的考授期)年数。

元代,秘书选拔制度已趋于成熟,不仅要求秘书须有良好的品行、业务能力、实际经验,而且还创立了逐级升补的办法。有效地保证了上一级机构中秘书人员的素质。元代各级官员大多由蒙古、色国人担任。他们之中多数人不通文墨,难以胜任政务,遇有政事,往往以旧例为准处理。而抄写、检寻旧例、援引为法的都是通文墨的椽史、令史、书写等秘书人员。他们俸给极薄,难以维持生计,往往利用职务之便,构私舞弊,以致“刀笔下吏,遂致窃权势,舞文法矣。”④统治者这才认识到秘书人员的重要,“名分虽微,所系甚重。”⑤于是,制订了严格选用秘书人员的条例。规定各官衙秘书须从“年深通晓刑名、练达公事、廉慎引止、不作过犯”⑥的束员中挑选,其要求为“首论行止,次取吏能,又计月日多者为优。”⑦即首先要求业务能力,再次要求曾担任过公职多年、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根据这些条件挑选出来的秘书,还须身份清白、可靠的人担保具结,最后经监察官审查合格,方可任用。而在职秘书中不符合上述条件者,一律“罢官”。

对于中央政府机构的秘书,要求则更严。除了上述条件外,还规定,凡国家政务中枢中书省的秘书须从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中选用,而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从六部的秘书中选用,六部的秘书则从诸路岁贡(各地每年按规定向中央贡献人才)中任用,“岁贡”须通吏事、知经史。同时,内外职官中有足以能胜任秘书工作者,也许罹用,后规定半数的秘书须由在职官吏充任。

明代,科举制度臻于完善。统治者通过层层考试,将最优秀的人才选,任用为朝廷各部门重要的兼职或专职秘书,并由进士、举人担任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普遍提高了秘书的文化素质和各级秘书工作的质量。

清代科举考试分数级,最后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的被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之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注、进讲经史及草拟朝廷册诰等公文,为带有秘书性质的官职。他们如升任翰林学士,则往往入内阁,成为朝廷拟制公文的高级秘书。其余的进士再经过一场考试,称馆选,考取者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三年期满,成绩优秀者授编修、检讨,次一等的用为六科给事中、主事、中书告人、行人等秘书官和其他官员。地方各官衙中的秘书官也多任用进土、举人担任。清代设立了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军机处人员精干,除若干名军机大臣外,具体处理文书等事务的秘书官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名额仅为36人,由军机大臣从内阁、六部、理藩院等部门的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帐式等职官中初选,予以考试。合格者被引见皇帝,由皇帝亲自决定是否任用。其任用的条件有四:“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指”、“庶官之傲慎者”⑧,即品德良好、相貌端正、年富力强、字迹端正。由于军机处办事以迅速、慎密为准则,所以,特别要求“敏”,即处理事务敏捷,拟写公文迅捷;“慎”,军机处为掌管国家核心机密所在,军机章京必须是办事谨慎、守口如瓶者。同时,为防止结党营私、泄漏机密,还规定凡曾跟随过三品以上官员者,不得任用为军机章京;如现任者其原来跟随的主官已升为从三品,则令其退出军机处。

清代用这些条件精选出来的军机章京,以区区36人,协助皇帝处理着庞大的封建王朝的军政事务,其精干之程度、效率之高,实为历代皇帝机要秘书处之最。这表明了清代秘书选拔制度的完善。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秘书选拔制度是由低级至高级、由简单至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就其选拔方式而论,有学校培养、科举考试、聘用、从有实际经验的职官中精选和从下级机关秘书中提拔等。就其选拔标准而论,有政治上可靠、文化水平高、博学多才、工于书法、业务能力强(包括拟写、处理文书和办事等)、实际工作经验、年富力强、敏捷、保守机密等要求。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注:

①曹丕:《典论·论文》

②《续资治通鉴》卷八四《家哲宗绍圣二年》

③《续资治通鉴》卷-一二《宋高宗绍兴三年条》

④《元史纪事本未·科举学校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