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柴胡的作用与功效

柴胡的作用与功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柴胡的作用与功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柴胡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柴胡汤;社区慢性病

1 大柴胡汤证原文回顾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2 大柴胡汤原方及方解

柴胡半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洗)、生姜5两(切)、枳实4枚(炙)、大枣12枚(擘),上七味,以水1斗2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温服1升,3服/d。1方加大黄2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炙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主;因病兼阳明里实,故去人参、甘草,以免其甘壅而助邪;加芍药以和营通络,缓急止痛,且可痛泄大便;加枳实、大黄破结下气,通下里实。合之共奏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实为少阳兼阳明里实之双解之剂。

3 大柴胡汤配伍分析

3.1柴胡 为君药。本品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胆二经,善于驱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的主药。其次,本品辛行苦泄,又可疏肝解郁,调达肝气,为舒肝解郁之要药。柴胡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用治疗中气不足导致的脘腹坠胀,脏器下垂等症。与黄芩配伍可治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之少阳半表半里证。柴胡和解退热,使半表半里之邪从外解。黄芩清热泻火,使半表半里之邪从内解。二药一散一清,升阳达表,退热和解,以治少阳证。配伍白芍可治肝郁气滞胸胁诸痛。柴胡疏肝解郁,和解透邪。白芍和营止痛,平肝缓急。二药相合,补散兼施,既疏达肝邪,又养阴滋液。

3.2黄芩 为臣药。本品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本药与君药相伍可以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且与大黄、枳实相配可使阳明之热从内、从下而解。

3.3大黄 为臣药。本品苦寒, 沉降力猛。善行, 有将军之称,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的作用。常用于胃肠积滞大便秘结,或温热病高热不退、神昏谵语。本方中苦寒之大黄与辛寒之枳实相伍,泻下行气并举,相得益彰。并配伍黄芩清热毒,使热毒下泄。

3.4枳实 为臣药。本品苦、辛、酸、温,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之功效。善于行滞降泄,长于破滞消积,凡积滞内停,气机受阻而见胸腹痞满胀痛、便秘皆可应用。本方中配伍大黄,行气消痞,内泄阳明热结。

3.5半夏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本方应用配伍大量生姜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3.6白芍 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作用。方中配伍白芍用以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痞满。

3.7大枣 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之功效。与生姜相配可以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3.8生姜 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之功效。为呕家之圣药。本品与半夏相配善温胃散寒,和中降逆以止呕。

4 大柴胡汤治疗社区常见慢性病的应用

脂肪肝是肝脏对脂肪代谢障碍而引起的肝细胞的脂肪样变,中医将脂肪肝患者的证候特点大多归属于肝郁脾虚、湿热瘀阻的范畴,其证符合大柴胡汤的治疗范畴。陈涤平[1]等运用改良大柴胡汤治疗脂肪肝取得满意疗效,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脂、B型超声波积分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高脂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也是导致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是社区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2]。中药在治疗高血脂方面具有疗效高、副作用低、患者耐受好、费用低等优点。钱小奇[3]等运用大柴胡汤治疗无症状性高脂血症32例,取得满意疗效,结果表明大柴胡汤具有明显的降低TC、TG和升高HDL-C的作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多因幽门功能紊乱,幽门持续开放,导致胆汁和碱性肠液反流入胃,烧灼胃黏膜所引起的一种胃黏膜炎性病变。现代研究认为其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且在社区门诊较为常见。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泛酸范畴。中医认为胆汁的生成、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因此本病虽病在胃,但是与肝、胆关系密切。肝气郁结,胃气不降则胆气不舒,幽门功能受碍,通降升清机能紊乱,胆汁无所制约,当降不降而逆流入胃则发病[4]。郭森仁[5]经过多年临床实验得出,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是中医治疗BRG的基本治则。周劲刚[6]运用大柴胡汤化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对于胃脘部疼痛、呕吐苦水、两胁窜痛及大便秘结等主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具有抗菌、保护胃黏膜、促进细胞再生的作用,可以有效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害,促进溃疡的愈合,对胃黏膜屏障起到了保护作用[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占消化道专科门诊患者的30%~55%,也是社区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多为上腹部疼痛、饱胀、烧心、反酸、恶心等症状,并至少持续4w以上,且胃镜检查胃黏膜多为正常或仅有轻微的炎症表现。西医治疗FD常用吗丁啉、泌特、复方消化酶等药物,效果不佳。柴可夫等[8]以健脾疏肝、理气消痞、和胃降逆为治则,运用大柴胡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肯定的疗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8%。本方不仅能够加速胃肠运动,增加胃排空,并且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吸收功能,是治疗FD的理想方剂。

综上所述,大柴胡汤是一首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其结构合理,组方巧妙,疗效确切,对于治疗社区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作为一名社区卫生工作者,应该勤于思考,善于变通,准确辨证,更大限度的发挥经方的独特治疗作用,更好的为社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涤平,陈翠萍.改良大柴胡汤治疗脂肪肝4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22-23.

[2]王屏,柳秀英.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概述[J].中医函授通讯,1996,(4):27.

[3]钱小奇,张敏.大柴胡汤治疗无症状性高脂血症临床研究[J].国医论坛,2001,16(1):11-12.

[4]胡以明.疏肝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22例[J].北京中医,1997,16(2):36.

[5]郭森仁.胃镜象与常见上消化道疾病辨证关系初探:附 1000例病例分析[J].北京中医, 1994,13(5):22-23.

[6]周劲刚.大柴胡汤化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2,24(7):489-490.

柴胡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68-02

中药调配工作的好坏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汤剂的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汤剂适应中医辨证施治之特点,能随症加减,有吸收快、迅速发挥疗效的优势。为了提高配方质量,防止用药事故和不良反应,本文就中药配方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

1药物名称混淆方面问题

1.1中药药名不规范

中药多为天然药物来源复杂,不同来源功效差异大.如:牛膝,有怀牛膝与川牛膝之分,前者为苋科植物牛膝属怀牛膝,后者为苋科植物麻牛膝、甜牛膝,两者功用相似,前者以补肝肾见长,后者以活血祛瘀见长。再如附子,一药有三物,1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功用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2为白附子,又分为禹白附和关白附,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干燥块根,三者名称相似,功效有别,生品皆有毒,不可混淆。

医生有两药或三种药名合并,处方时简写成二术(白术、苍术)、二地(熟地、生地)、二冬(麦冬、天门冬)、二活(独活、羌活)、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等现象,非老药工不懂易配错。

1.2容易混淆的品种

有些药物名称相近,很易出差错。如五加皮和香加皮,医师开方时一直混淆使用。二者在性味、功效上虽相近,但香加皮有毒又有强心功效。使用上应加以区别。又如天南星和胆南星,医师开方为南星,未指明是天南星或胆南星,因胆南星系生南星与牛胆汁加工制成小块状或圆柱状,除有清热化痰,更有息风定惊的功效。再如:山茱萸和吴茱萸,刺蒺藜和潼蒺藜,桑螵蛸和海螵蛸;青木香和广木香;草豆蔻和肉豆蔻;南沙参和北沙参;石菖蒲和九节菖蒲;浙细辛和北细辛等,这些药物名称相近,功效有同有异,不可混用,配方时必须仔细审核处方。

1.3地方习惯用品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用药习惯不尽相同,如柴胡,《中国药典(下简称药典)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 北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 ,以根入药,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而有的地区习惯用伞形科植物膜缘柴胡 Bupleurum marginatum 或狭叶柴胡( 南柴胡)B.scorzonerifolfium Willd 全草,药用部位完全不同,软柴胡较之正品疗效不佳。又如:处方蚤休应付百合科植物重楼,即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的根茎。部分地区习惯把草河车(蓼科植物拳参红重楼)作蚤休用。再如金钱草,按照《药典》应付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 的全草,习称大金钱草、神仙对坐草而个别地区仍将广东金钱草( 豆科植物)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eck) Merr 、小金钱草(旋花科植物)等作金钱草使用。有些经营公司将地区习惯用药调往其他地区,造成调配人员不能识别,形成用药差错。

2人为化因素

2.1是否炮制不明

中药经过炮制后,其功效与生品往往有很大差别,如半夏,生品有毒,若炮制方法不同,性味功效也有差异,《药典》规定的炮制品有三种,即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生半夏一般外用,清半夏长于化痰,姜半夏善于止呕,法半夏多用于燥湿化痰。再如大黄《药典》规定的炮制品有四种,即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生用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酒大黄其力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熟大黄酒炖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等副作用,并增强了活血祛瘀的功效。大黄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弱,并有止血作用,可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若处方单写半夏、大黄,调剂人员则无所适从,临床治疗效果难以保证。

2.2称量不准

中药调配一般用戥子称量,然后依据目测进行分量,目测分量或多或少,直接影响到剂量的准确性。有时处方往往只写蜈蚣几条,天龙几条,全虫几条,而蜈蚣、天龙、全虫有大有小,有完整、有残缺,由于剂量不准,则难以取得好的临床效果。有的甚至于无视处方的脚注,特殊药不特别处理(包煎、先煎等),或者有的品种缺乏而互相代用,甚至干脆少配,影响了汤剂的疗效。

2.3药物粉末鉴定难

有些地区的药房使用了中药药粉小包装配方,即将粉碎后的药粉装入透气性的棉纸,制成1,3,6 g 等不同重量的小包,调配时按剂量取包,避免称量不准,保证了用药疗效。其缺陷是出现不良反应,药品粉末鉴定困难,易引起医疗纠纷。

2.4发药交待不明

发药交待不明的情况比较普遍,如该先煎的、该后下的,该冲服,使用药引以及煎药用水量、煎药器皿,服用方法,禁忌及注意事项等交待不明,直接影响汤剂疗效。因此,发药交待明确对临床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份资料提出世界近 1/3 患者死亡与用药错误有关[1]。因发药交待不周或交待错误而致人死亡的病例近年也有报道[2]。发药交待不明的主要原因是,调配人员未经专业培训,不熟悉药性、不了解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等应知事项。

3建议与对策

3.1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中医处方药名必须规范书写,其处方名应按《药典》标准执行,同名异种必须写全名,炮制品必须注明,地方习惯用药另列“处方应付”项,以免同《药典》有别而致混乱。

3.2中药调配人员必须培训上岗或以师带徒方式培养。配方前应严格审方,弄清方中药物及注脚并交待明确。调配人员应熟悉医生对中药名的缩写,付方规范化。否则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关系着患者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柴胡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加味 消化性胃溃疡 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9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33-01

消化性溃疡实质为一种胃脘痛,气机郁滞以及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治疗主要强调疏肝理气和胃。而柴胡疏肝散加味不仅具有疏肝理气之功效,而且能起到活血止痛的效果。方中陈皮、柴胡以及川芎具有散瘀和中之功效,香附、枳壳、甘草以及白芍不仅可以修复胃黏膜,而且可以理气止痛以及三七活血定痛。因此,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64例,均为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胃溃疡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28~71岁,平均43.3±5.2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9.0±4.5年;其中19例胃溃疡患者,31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4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溃疡直径在1.0cm以下者有21例,溃疡直径在1.0~1.2cm者有31例,溃疡直径在1.2cm以上者有12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消化性溃疡常规三联疗法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和对照组(给予消化性溃疡常规三联疗法治疗)31例,两组间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选择消化性溃疡常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即:早晚各一次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以及甲硝唑,三种药物剂量分别为20mg/次、750mg/次以及400mg/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其基本方包括如下内容:柴胡10g、川芎10g、枳实10g、香附10g、陈皮10g、厚朴10g,白芍6g、半夏6g,甘草5g。加减:如果合并健忘、失眠以及易激动症状,则加珍珠母25g、酸枣仁20g和夜交藤15g;如果合并便秘症状,则加火麻仁15g;如果合并腹泻症状,则加附子10g、诃子10g和苍术10g;如果合并恶心呕吐症状,则加姜汁20g、竹茹20g、旋覆花(包)10g、藿香10g;如果合并纳差,则分别加焦三仙10g;如果合并严重腹痛,则加延胡索10g、郁金10g;如果合并脾胃虚弱,则加党参12g、山药12g、白术12g;如果合并脾湿困中,则加白扁豆20g、薏苡仁20g。水煎300毫升,早晚各一剂,1剂/日。两组都接受长达4~6周的治疗。

1.3 疗效标准。治愈:所有症状以及体征都消失亦或是大体消失,通过胃镜观察显示溃疡及其附近炎症彻底消失,与此同时局部存在轻微发红现象,且没有明显水肿情况;显效:症状以及体征得到显著改善,通过胃镜观察显示溃疡大体消失,不过依旧存在明显炎症;有效:一些主要症状以及体征均得到改善,通过胃镜观察显示溃疡面积减少超过了50%;无效:症状加重亦或是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通过胃镜观察显示溃疡面减少在50%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即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2.2 治疗后两组复发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一年内复发率为19.3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一年内复发率为44.83%,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实质是一种“胃脘痛”(嘈杂或者是痞满),该疾病主要病机为忧思恼怒,引发肝失疏泄以及横逆犯胃;饮食失衡致脾胃受损;脾气郁结致运化失常;亦或是湿热壅结中焦,损伤胃膜,外加长时间体力透支或用脑过度,致使伤脾耗气,运化迟滞以及气血失畅,最终使得各种症状纷纷出现。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肝胃气滞证。

柴胡疏肝散方来源于《景岳全书》,原方主要用来治疗肝气郁结证,治胁肋疼痛以及寒热往来。不仅可以发挥疏肝行气之功效,而且可以发挥健脾和胃以及活血止痛之效用。其中方中白芍具有养肝敛阴以及和胃止痛之功效,和柴胡相伍二者一散一收,相反相成同作主药,协助柴胡进行疏肝;结合枳实可发挥泻脾气之壅滞之功效,同时还可调中焦之运化,和柴胡结合使用二者一升一降,在疏肝理气以及解郁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加白芍以及甘草不仅可以缓急止痛,而且可以发挥对胃粘膜屏障进行保护、对粘膜进行修复的作用;川芎具有行气开郁以及活血止痛的作用;厚朴以及半夏不仅可以宽胸畅通,而且可以宣泄郁气;香附以及陈皮可发挥理气以及胃止痛之功效,此外还对上腹疼痛或者是不适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上述各种药物联用,可以达到辛以散结,苦以降通,解除气滞郁结的作用。在本组资料中,对照组给予消化性溃疡常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即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 李维平,三联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0,8(4):39-40

柴胡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4篇

煎煮

许多中药无论单用还是配伍组方,均可随着用量的大小、配伍的变化、炮制的不同和煎煮的各异,功效或有递增,或呈双向性,或表现出功能的多样性。

剂量大小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用量大小对其功效有极大的影响。

黄连、龙胆草,1~2g小量应用,能清热健胃,增进食欲;3~6g则燥湿、泻火、解毒;大剂量应用则败胃,引起胃肠道反应而恶心呕吐。

甘草1~5g应用,起调和诸药作用;5~12g,温胃、补中、解毒;若用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起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白芍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1倍,则治疗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因为三方中三药的用量、君臣佐使地位变化,证治各异。

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功能泻热通便;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功能行气消胀;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功在开胸泄饮。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用量大于其他药味1倍有余,用在透邪;在逍遥散中,用量与各药相等,用在疏肝;在补中益气汤中,用量甚微,主要起升清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对利尿和血压的作用,剂量不同,功效相反。黄芪的利尿作用,用量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趋于抑制。另外,对血压的改变,用量在15g以内可以升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人参对血压的影响,也与黄芪类似,一般剂量有兴奋和升压作用,较大剂量则起抑制和降压作用。

川芎小剂量能收缩子宫,兴奋心脏;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心脏抑制。

配伍不同,功效不同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大多以复方的形式出现,而同一种药在不同的方中因配伍不同,发挥的功效也不同。

升麻在升麻葛根汤中与葛根配伍,表现为发表透疹作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以及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在清胃散中与黄连、生地等配伍,清热散火解毒,用于治疗胃有积热所致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及举元煎中与人参、黄芪配伍则表现出升阳举陷的作用,用于中气虚弱或气虚下陷诸证。

麻黄汤中桂枝与麻黄配伍起发汗解表作用,治疗风寒感冒;温经汤、桂枝茯苓丸中与当归、川芎、桃仁配伍,温经活血、逐瘀消癥,治疗月经后错或闭经不潮以及经行腹痛、腹部癥块等证;与羌独活、威灵仙配伍,则表现为祛风寒通络作用,治疗风寒阻络引起的痹症;与茯苓、泽泻、白术配伍表现为助心阳、温化水饮的功效,治疗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证。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和黄芩、半夏配伍,能使侵入于半表半里的外感之邪出表而解,起和解少阳的作用;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中和白芍、枳壳、香附配伍,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中和黄芪、党参、白术等配伍,能引清气上行而治疗清阳下陷所致诸症,起升举阳气的作用。

薏米仁配伍车前子、泽泻、茯苓利水祛湿;参苓白术散中配伍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燥湿;苇茎汤中配伍冬瓜子、桃仁,清热排脓;配伍威灵仙、防己、羌独活,舒筋利关节,缓解痹痛。

蛇床子配伍仙灵脾、肉桂、山萸肉温肾阳,暖子宫,治疗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证;配伍苦参、黄柏,燥湿、杀虫、止痒,治疗顽癣、湿疮及女阴痒。

天花粉配伍生地、麦冬、石斛,清热生津,治疗热病伤津;配伍瓜蒌、白芷、贝母,清热解毒,排毒消肿,治疗痈疮。

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许多药物在炮制前后或用不同炮制方法,可使药物本身的成分和性味发生变化,其功效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姜具有发散风寒、和中止呕的作用;姜汁则辛温而润,治疗噎膈反胃;生姜皮则和脾行水;干姜则性辛热,温中回阳,散寒化饮;炮姜则性苦温,长于温经止血,适于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及腹痛泻痢;煨姜则主要长于和中止呕,但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

牡蛎生用,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消瘰疬;煅用则敛汗、涩精、止白带。

荆芥生用为散风解表药,炒炭则减其辛散之性而增止血功能,成为治产后血晕及子宫出血的止血药。

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蒸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酒制后主补阴血,且借酒力行药势,通血脉,滋补而不腻;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熟地炭补血止血,治崩漏等血虚出血诸证。

薏米仁生用偏于清热利水除湿,炒用则偏于健脾止泻。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适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下力缓,适于年老、体衰须用大黄者;酒制则泻下力弱而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炒炭则偏于止血,而泻下力很小,多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

石膏生用则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煅后熟用则敛疮生肌止痒。

黄柏生用主泻实火、燥湿,用于治疗足膝痿软无力,小便赤黄等症;而酒炙后主泄上焦之火,治疗口舌生疮及头面部病患;盐炙后主降相火滋肾水,治疗阴虚盗汗、梦遗滑精等症;蜜炙则主泄中焦之火,且不伤脾胃,用来治疗五心烦热等症;炒炭后苦寒之性大减,增加了收涩之性,则偏于止血,用于治疗痔漏、崩漏不止等症。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止痛,炒炭后性涩偏于止血。

葛根生用发表解肌透疹,煨用则升阳止泻。

煎煮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因煎煮方法如火候和时间不同而临床功用亦有很大的差别。

生大黄入汤剂,后下或用开水泡服,泻下力宏,而久煎泻下之力大减。

利用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治疗夏季感冒暑湿的表证不宜久煎,而利用其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则要浓煎。

白附子入汤剂煎服取其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作用,治疗风痰壅盛的抽搐或口眼歪斜;熬膏则取其解毒散结作用,外用治疗毒蛇咬伤及瘰疬痰核。

大多发散药和芳香药的煎煮,要求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若久煎则致香气挥散,功效大减;而补益滋腻药物则要求煎煮较久,为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否则药力不完全,达不到补益作用;而贝壳、甲壳、化石及矿物药入汤剂则要先煎久煮,否则药中成分不能充分溶出,功效也大打折扣。

附子、乌头的煎煮应先煎30~60分钟,否则不但起不到药物应有的功效反而有中毒之虞。

柴胡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消化性溃疡是内科临床常见疾病,包括十二指肠肠溃疡与胃溃疡两种类型,是患者十二指肠壁和胃壁在胃蛋白酶与胃酸消化作用下造成黏膜组织损伤所致[1]。我院在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展开治疗时,均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诊治消化性溃疡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根据卫生部于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应诊断标准确诊,同时经幽门螺旋杆菌培养均为阳性。其中男26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28-73岁,平均为(46.9±2.4)岁;病程为2个月至1年,平均为(3.4±2.1)年;其中十二指肠溃疡15例,胃溃疡31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口干、吞酸、嗳气、胀闷不舒、郁闷喜叹息、胃脘隐痛、纳差、心烦、口苦等。排除胃部有幽门梗阻、明显出血及穿孔等患者。

1.2方法

46例患者均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柴胡汤基本方药为:半夏12 g、柴胡l5 g、党参l2 g、甘草3 g、黄芩12g 、生姜6 g、大枣12 g。对胃脘胀闷患者加苏梗、厚朴各10g;对于两肋间有胀痛或痛引腰背患者加用延胡索与川楝子各l0 g;对心烦、咽干与口苦患者将方药中半夏去除,加用黄连10g;对郁闷喜叹息患者加用香附12 g;对有吞酸反胃患者加用海螵蛸20 g;所有药物均以水煎服,给药剂量为1剂/d,分为2次于空腹时服用。1个疗程为15d,所有患者均连续接受5个疗程治疗。

1.3疗效判定

根据《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者胃脘疼痛与其他症状均消失,溃疡病灶完全消失,或溃疡病灶自活动期进入瘢痕期;有效:患者胃脘疼痛与其他症状均有明显减轻,溃疡病灶自活动期进至愈合期,溃疡面积有50%及50%以上缩小;无效::患者胃脘疼痛与其他症状未见改善,溃疡病灶未见变化,溃疡面积缩小不足5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治疗效果观察

46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42例(91.30%),有效4例(8.70%),无效0例(0.00%),治疗有效率为100.00%(46/46)。

2.2复况观察

对46例患者展开12个月随访,其中2例患者在治疗完成后7个月及9个月时复发,复发率为4.34%。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失调。饮食不规律是引发消化性溃疡常见原因。(2)素体脾虚。当机体中阳不足或因脾虚导致运化失职时,会导致胃失去濡养而引发胃溃疡。(3)情志失常。在郁闷、不快、忧伤等不良情绪下,人体内肝脏会缺乏疏泄,在横逆下给胃部造成侵犯,致使脾失健运,导致胃气受阻,最终引发胃溃疡。消化性溃疡患者常有胃脘部阵发性疼痛表现,在餐后或餐前疼痛加剧,同时可有呕吐酸水症状[2]。

脾胃属于人体的升降枢纽,胃主和降而脾主升清,胃与脾的运化对人体气机调畅与否有决定性作用。根据中医理论可知,脾胃类疾病的发病和肝胆之间有密切联系,其他脏器病变可影响脾胃健康,同时脾胃疾病可对其他脏器造成影响。中焦脾胃属于气机枢纽,而脾胃中气升降运动需在肝胆之气疏泄之上实现。若无肝胆,则脾无法实现升清功效,而胃亦不能发挥降浊作用,因此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肝郁化火与饮食不节均为脾胃类疾病常见的证候。我院在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时,由于患者发病时多心情抑郁,喜欢叹息,有肝胆气郁不疏及木郁乘土表现,与小柴胡汤证相符,故而均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柴胡汤取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直以来均是合法代表方[3]。该方药主要由半夏、柴胡、党参、甘草、黄芩 、生姜、大枣组成,全方降泄与升散并用,扶正与祛邪并用,其组方体现了“和解”的治疗思想。其中黄芩与柴胡可对肝胆郁热加以疏解,大枣、人参与甘草有益脾补虚功效,而半夏与生姜可和胃降逆,诸药合用,可利胆疏肝,对脾胃加以调和。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根据药证合拍原则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可实现对症治疗,效果更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6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00%,经12个月随访,2例患者在治疗完成后7个月及9个月时复发,复发率为4.34%。由此可见,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小柴胡汤加减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西勇,阴琳琳.消化性溃疡200例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13(4):1183-1184.

柴胡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胃病,临床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与慢性肥厚性3类。由于溃疡病、胃息肉与胃癌等都可并见慢性胃炎,彼此关系密切,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对于防治上述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分型辨证治疗

1.1肝胃气滞型 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方用柴胡疏肝散。

1.2脾虚胃热型 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1.3脾胃虚弱型 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1.4胃阴不足型 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方用益胃汤。

2偏方治疗胃炎方剂――清中消痞汤

2.1组成: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2.2功能: 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2.3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一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2.4方解: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运用: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清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3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炎的中药

苏梗、佛手片:这两味中药当属治疗胃炎的首选药,两者均有行气和胃的功效,可消除患者胃胀、嗳气等症状。若患者的舌苔较腻还可加用藿梗,以加强化湿的作用。另外,藿梗和苏梗合用还有抑菌的功效。

砂仁、陈皮:这两味中药具有化湿理气的功效。砂仁是一味芳香健胃药,与陈皮合用,不仅可增强患者胃肠的运化功能,还有抑菌、抗溃疡的作用。但砂仁中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在煎药时需后下。

黄连、吴茱萸: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是泻心火的主药(这里所说的心火实际上是指胃火或胃热)。药理研究证实,黄连是一味治疗消化道炎症的中药广谱抗生素。将黄连与具有温中降逆功效的吴茱萸合用,可起到辛开苦降、制止疼痛的作用,对由胃气上逆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另外,黄连与山楂(能促进胃酸分泌,且有抑菌的作用)合用,可治疗萎缩性胃炎。

丁香、功劳叶:丁香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可治疗反胃、呕吐等症状,且被认为是治疗口臭的良药。功劳叶原是一味养阴补虚药,因其含有小檗碱,所以也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

芙蓉叶、金银花、蒲公英:这三味中药都是清热解毒的常用药。药理研究证实,它们对众多细菌均有抑制或杀灭的作用,可治疗人体内外的各种炎症,尤其是对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充血、肿胀和糜烂有良效。

苍术、白术:这两味中药都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治疗由湿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胀闷等症状。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白术善补,苍术善行。两者合用,可起到促进胃肠运化、预防溃疡发生的作用。

茯苓、薏苡仁:这两味药均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可治疗苔腻不化、纳差、便溏等症状。药理研究证实,茯苓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还有抑菌的作用,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薏苡仁有阻止癌肿生长的作用,尤其适合消化道肿瘤患者服用。

柴胡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7篇

【摘要】

目的:观察合方柴胡桂枝汤与桂枝汤、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功效。方法:首先复制干酵母大鼠发热模型,给予桂枝汤、小柴胡汤及合方柴胡桂枝汤,然后测量体温,观察各自解热效果。结果: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均有解热作用,且柴胡桂枝汤解热作用优于桂枝汤、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与桂枝汤比较无差别。结论:柴胡桂枝汤解热作用优于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合方中方与方间解热作用存在协同作用。

【关键词】 桂枝汤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解热作用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ntifebrin Effect of Chaihu Guizhi Solution

Abstract: Objective:Study on the antifebrin effect of chaihu Guizhier Solntion.Method: We divided wistar rats into four groups. Yeast was injected subtaneously to establish fever model. Observed the antifebrin effect of Guizhi Solution, Xiaochaihu Solution, Guizhier Chaihu Solution, and confirmed whether the effect of adding together, the coordination or oppressing the anti-relations were existed in those herbs.Result: Guizhi Solution, Xiaochaihu Solution, and Guizhier Chaihu Solution have the antifebrin effect in our study(P<0.05). And Guizhier Chaihu Solution has better effect than the others(P<0.05).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Guizhi and Xiaochaihu Solution(P>0.05).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he coordination and oppressing the anti- relations existed in those herbs.

Key words: Guizhi solution; Xiaochaihu solution; Adding herbs; Antifebrin effect

桂枝汤、小柴胡汤均是出自《伤寒杂病论》的经典方剂,由二者相和而成的柴胡桂枝汤是迄今所见最早合方之一,临床应用于多种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且疗效确切,本文主要探求柴胡桂枝汤合方是否尤于桂枝汤、小柴胡汤,合方中方与方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并藉以部分诠释产生此的机理,为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SD大鼠,180~200g,雌雄各半,合格证:scxk4-00-0012,由首都医科大学动物科学部提供。选取基础体温在36.3~38.3℃的为合格大鼠备用。

1.2 药品及试剂

1.2.1 药品:柴胡、桂枝、黄芩、人参、半夏、芍药、大枣、甘草等中药均购自承德奇滦医药公司。酵母粉:BASINGSTOKE、HAMPSHLRE、ENGLAND,批号:8370588-02。

1.2.2 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提前侵泡药物2~4h。煎煮20min,各药剂浓缩为50%。

1.3 器材及仪器:计算机数字式体温计: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提供,型号:MC-3L;注射器,灌胃针头等。

2 实验方法

2.1 复制大鼠发热模型:选取基础体温合格大鼠,每鼠背部皮下注射10%干酵母10m1/kg,致热后6h时测直肠体温,剔除温度升高<0.8℃大鼠。

2.2 分组、灌药及测体温:将上述发热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①桂枝汤组②小柴胡汤组③柴胡桂枝汤组④对照组,每组8只。按成人剂量分别折算大鼠剂量给药:桂枝汤组6.048g/kg/d,小柴胡汤组4.44g/kg/d,柴胡桂枝汤5.35g/kg/d,对照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用药后每隔1h测量体温1次,共4次。实验过程中要求室温控制在25±1℃。

2.3 数据处理:所测体温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先做方差分析,如果有差别,任意两组间做q检验。

3 结果

统计分析表明四组基础体温和致热6h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表明四组间基线资料是均衡可比的。以给药后3h各组体温比较:①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三组均有解热作用。②桂枝汤、小柴胡汤与柴胡桂枝汤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柴胡桂枝汤解热作用优于桂枝汤、小柴胡汤组。③小柴胡汤与桂枝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方剂对大鼠解热作用效果比较(略)

方差分析 *p>0.05, q检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Δ P<0.05;与柴胡桂枝汤组比较 p<0.05

4 讨论

现今中药临床应用的辛温解表剂以桂枝汤为重,桂枝汤的研究从临床到基础研究较为普遍,而小柴胡汤的应用远不限于半表半里证,柴胡桂枝汤治疗病种已不完全是太阳、少阳并病之仲景创柴胡桂枝汤最初意旨,治疗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如治疗特殊型癫痫,也有柴胡桂枝汤治疗不寐证者,柴胡桂枝汤是否产生了抗癫痫及调节神经功能的新的作用有待认定。而治疗感冒、发热、多汗、呼吸道及耳鼻喉科病也是应用柴胡桂枝汤另一个集中点,如外感杂症之重感风寒夹虚、外感风寒误治内陷、外感风湿过汗留恋、气郁不振风寒外袭[1]、经期感冒[2]、胆囊术后发热[3]、高热惊厥复合型[4]。所以柴胡桂枝汤的解热作用是否增强,是相加还是协同,正是我们探讨的内容,实验表明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均有解热作用,且柴胡桂枝汤解热优于桂枝汤、小柴胡汤。从解热作用趋势亦可看出柴胡桂枝汤解热作用优于桂枝汤、小柴胡汤组,推断合方中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呈协同关系,这一结果为柴胡桂枝汤解热作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发生机理还有待于对其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作出进一步解释。

【参考文献】

[1] 刘英峰,刘敏.柴胡桂枝汤在外感杂症中的运用[J].新中医,1997,12:44.

[2] 宁显明,朱洪民.柴胡桂枝汤治疗经期感冒68例[J].国医论坛,2000,15(6):9.

柴胡的作用与功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感热宁;热症;疗效

作者单位: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

发热常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信号,必须引起重。本院自2006年1开始采用感热宁治疗外感发热证7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9例,男53例,女26例,年龄18~64岁,平均37.2岁,平均体温(38.96±0.49)℃。中医辨证属外感风寒或风热型。临床表现:发热或微恶风,汗出,头胀痛,鼻塞,流涕,口渴,咽痛,咳嗽,舌边尖红或舌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洪数等病证。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所有病例均使用感热宁颗粒(由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生产,批号:070309。主要药物组成:柴胡、石膏、金银花、连翘、荆芥、知母、牡丹皮),1袋/次(16 g),3次/d,白开水冲服。3 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2.2 观察项目 ①注意观察体温变化:每2~4 h记录1次体温,注意热型、寒热规律以及发热持续的时间;②注意观察神色、肌肤、汗液、气息以及舌象、脉象的变化。退热过快致汗出较甚时,可发生虚脱。应多让患者喝糖盐开水;③注意观察病机的演变,防止变证。外感发热,若热毒内甚,营血耗伤,正气受损,病情危重而进一步传变出现热灼营阴,热入心包。应及早顾护津液,养阴益气,避免阴津耗伤,发生传变[1]。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体温降至正常,症状、体征消失,理化检查正常,且无反复。显效:体温降至正常或重度发热降至轻度发热,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有效:中度、重度发热体温降低一个等级,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69%。无效:体温、症状、体征未减轻或加重,或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

2.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中,痊愈45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9%。服药期间查肝功检查及心电与服药前无变化。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例患者在第1次服药后即出现恶心、呕吐,给胃复安10 mg口服后呕吐、恶心止,第2次服药后未出现恶心、呕吐症状。1例患者在服药的3~6 h后出现大便稀,无腹痛、里急后重感,第2 d后症状自然消失。

3 讨论

3.1 外感发热症系由感受外邪引起的以高热为主症的疾病。发热症状的产生及人体发热时间的长短反应了人体正气的强弱和外邪入侵的深浅,同时又是疾病转变与否的一个标志[2]。外感高热燔于气分,常可波及营血,牡丹皮清热凉血,以清营血之热。全方共奏辛凉解表、清气泄热之功效。

3.2 感热宁颗粒中柴胡苦辛微寒,辛凉解表,疏散卫分之热。石膏清热解肌,以清泄气分之热,二者相伍,解表清里使卫气之热得解。荆芥与辛凉解表之柴胡为伍,能疏散卫分之热。金银花、连翘为清热解毒要药,且有轻宣疏散之性,善于透邪外出,与柴胡、荆芥为伍,可助其解表散热之功。金银花含金银花皂苷,能调节体温中枢,且有解热作用[3];柴胡有降热、抑菌作用,且有镇痛、抗病毒作用。外感高热燔于气分,常可波及营血,牡丹皮清热凉血,以清营血之热。全方共奏辛凉解表、清气泄热之功效[3]。

参 考 文 献

[1] 张晓云,岳仁宋,张静.热必宁颗粒治疗风热感冒卫气同病证临床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01,1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