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范蠡与西施

范蠡与西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范蠡与西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范蠡与西施范文第1篇

卧薪尝胆的故事妇孺皆知。伍子胥辅佐吴王阖庐伐越,阖庐被越军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嘱儿子夫差毋忘父仇。三年后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携妻赴吴国为人质。大臣文仲和范蠡设计贿赂吴国的太宰伯,伯在夫差面前构陷伍子胥,并促使夫差赦免了勾践。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3年伐吴,彻底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而死,自杀的时候蒙着面孔,说: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啊――此前数年,夫差赐给伍子胥一柄属镂剑让他自杀。这又是一个著名的故事。不知为什么,古人的行为中总是蕴含着一种极端的美感――伍子胥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来,置吴东门上,幸灾乐祸地观看越兵的入城式。至今苏州尚存胥门。伍子胥的临终遗愿大大激怒了夫差,夫差说:“我不会让你得逞的!”于是把伍子胥的尸体“盛以鸱夷”,投到江里。――请注意,此处第一次出现了“鸱夷”这种东西。鸱夷,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夫差把伍子胥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到江里,让他永远浮不上来,作为对伍子胥临终遗愿的报复。没想到伍子胥一言成谶,夫差被勾践生擒,不能忍辱,遂蒙面而死。

吴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国语》《史记》无载,直到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才出现她的俪影。至于西施的结局,更晚至北齐的《修文殿御览》转引《吴越春秋》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请注意,这是第二次出现“鸱夷”这种东西。越王勾践仿照伍子胥之死,也把西施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之于江。但是奇怪的是,今传的《吴越春秋》却并无这段文字。至于民间盛传的西施和范蠡相恋的故事,惟一的记载是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越绝书》载:“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同样奇怪的是,今传的《越绝书》也并无这段文字――看来,几乎同时成书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在历史更迭的时间链中都有佚文。

西施到底是鸱夷沉江,还是与范蠡同泛五湖?似乎成了一个谜团。善良又善于自欺的民间选择了后者。于是“美人计”西施故事的大团圆结局,抚慰了中国民间的好奇心。

但是“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的记载显然是有所本的。《墨子・亲士》篇中第一次提到西施之死:“西施之沈,其美也。”西施沉江而死,是由于她的美貌――墨子已然断言无疑。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或耳闻或目睹吴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

再看范蠡的结局。《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又一次、第三次出现了“鸱夷”!越灭吴后,范蠡不辞而别,改名叫“鸱夷子皮”,前往齐国。“鸱夷子皮”就是皮袋子。一个人好好地姓范名蠡,后来离开齐国到陶(今山东定陶)的时候又改姓朱,却偏偏在离开越的时候改名叫皮袋子,这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吗?这件离奇的举动发生在西施沉江之后,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恋的铁证!

西施鸱夷沉江,范蠡痛不欲生。逃亡途中,浮舟于湖上,为了纪念刻骨铭心的爱人,范蠡抛弃了基本的更名原则,姓名不分地叫自己“鸱夷子皮”――以致西施死命的鸱夷为名。爱情,只有爱情,刻骨铭心的爱情,才能解释如此离奇的举动。

――台湾小说家高阳如此解释范蠡自称“鸭夷子皮”的缘故:

鸱夷是用牛皮或马皮做的酒囊,用得着时,虚能受物,腹大如鼓,用不着时,不妨掩而藏之,范蠡以此自况,正就是君子用行舍藏的意思。一说,吴王夫差赐属缕剑,命伍子胥自杀,用鸱夷盛了他的遗体,投之于江,所以范蠡自称鸱夷子皮,在表示把亦是越王的罪臣。(高阳《清官册》)

二说皆非。前者无法解释为什么后来齐国请范蠡做相的时候,范蠡拒绝的原因。既然“君子用行舍藏”,齐国请他做相,正是君子“用”的时候到了,为什么还要“藏”起来呢?后者直以范蠡自为越王罪臣,就更离谱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藏良弓和烹走狗的人不仁义,并非“良弓”和“走狗”有罪在前。况且范蠡本非越人,乃是楚人,本来就是四海游荡,辅佐越王只不过是想成名立业,试一试自家本领如何,功成身退,再继续游荡四海,何罪之有?

历史学家们错过了考证出西施和范蠡相爱的铁证的光荣。线索清晰了。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的生发和悲剧结局,逐渐豁现了出来。

文仲和范蠡向越王勾践献上美人计,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这个“相者”,我很怀疑就是范蠡的老师计然。计然名叫辛文子,是“晋国亡公子”的后代,是一个大经济学家,也是一个技术精湛的“相者”。范蠡拜他为师,并引见给越王,计然告诉范蠡:“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按相术,“鸟喙”主狡诈,无情义。虽然后来计然也向越王献上了“七策”,但显然早看穿了越王勾践的本质。计然遇见了绝世美女西施和郑旦,第一个要过目的当然就是范蠡。西施和郑旦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容步”,有人用现代汉语构词法解读为“仪容和舞步”,令我不禁一哂。“容步”毫无疑问是专词,是古代流行而今日失传的媚术之一种,专用以媚惑君王。

当此绝世美女,越王勾践显然也动了心,但他乃“鸟喙”之人,“鸟喙”者,按相术,上唇主情,下唇主欲,上唇覆盖下唇,情压住了欲,所以才可在艰难中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对范蠡的奖赏,越王勾践和范蠡约定:灭吴之后,将西施赐于范蠡,不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恋,同时也稳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吴宫,心存越国。

范蠡与西施范文第2篇

感情的路上,往往有着诸多反复,诸多无常。很多事情,经历过后却追悔莫及。我想到了西施与范蠡,他们的一见钟情或许就是一场后悔无期的相遇。

吴国灭越,不甘心失败的范蠡即将陪同越王勾践前往姑苏城为奴。心底的仇恨让范蠡除了韬光养晦外,还想出一条加速吴国衰落的美人计。为此他遍访越国。当浣溪边的西施出现时,范蠡惊愕了――这是他心中的女神,这是他计策的主角――怎么办?复国的责任战胜了爱情的美好,范蠡对西施的爱情蜜语竟然是让她去做女版谍中谍。

西施也惊愕了――没想到自己期待的美丽爱情竟然这样阴云密布。但是她同意了。不止是国仇家恨,更重要的是范蠡答应她,越王复国后,他将带她远走高飞――一个后会有期的美梦。

惊鸿一瞥的邂逅过后,便是长久的无间岁月。范蠡在吴国的监牢里卧薪尝胆,西施在吴王的怀抱里度日如年,为了那个后会有期的约定,他们只有饮尽煎熬。

17年后,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灭吴。范蠡第一个冲进吴宫,抱起久违的西施――后会有期了吗?西施曾经无数次幻想这次拥抱的情景,但真正相拥时却百味杂陈:17年了,人还是那个人,身体已经老了,心已经倦了。这个后会怎么这样苦涩!范蠡更是心灰意冷:他的耿耿忠心换来了越王的江山,也换来了越王的猜忌。他只能赶紧带着西施远涉江湖。这17年的恶梦啊,恍如隔世。他后悔了。何必让自己的爱情替勾践的野心去殉葬?一切都晚了,只是一对可怜的人儿终于见面。后会有期,后悔无期。走吧,远离这纷扰的世事,让余生去弥补曾经的亏欠了。

2000多年前的江山美人故事,哪怕凄婉也一样楚楚动人。换作当代,这就是用自己的女人去设美人计,为了自己男人的功成名就去牺牲色相,瞬间三观五官都毁了,更别提什么意境与美了。

西施与范蠡后悔无期了,而凡人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悔与不悔的现代剧。蔚在领结婚证当天,在民政局电脑登记上,发现男人之前有过一次婚姻。天真的她轻信了男人的信誓旦旦。可是这段婚姻只维持了半个月就散了:男人竟在婚后偷看了她300多封电子邮件,查遍了她所有的人际往来……她难以置信!她埋怨家人催她结婚,悲怜自己遇人不淑。可是,谈恋爱的大半年,你难道被风花雪月迷瞎了眼,为什么连基本的考察都省略了呢?如今她只有打碎了“悔”字往牙缝里塞:这事说出去太丢人。

一个至今单身的男友曾经告诉我,曾经她对他关怀备至,而他把她当成哥们处。直到他发现自己最爱的是她时,她已经结婚了。说这些的时候,男友眼里满是惆怅。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有珍惜眼前人,错过了才知道自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甚至连芝麻都从指缝溜走了。得不到的永远在搅动你的心绪,悔不过当初有时只是对失去的不甘心,或许无关爱无关情。

范蠡与西施范文第3篇

女子是美人,越国的美人,她是施夷光,她是西施。

“施姑娘,我范蠡有愧于你。你入宫是我所邀,你入吴国是我所送。害了你一生呐。”男子说道。

“范将军说笑了,这是我施夷光的命。与将军无关。”女子呵气成兰。

这怎么能怨范蠡呢?美人为何美丽?为了这越国。

美丽便是牵机。是可以灭了吴国,兴其越国的工具。

“我……”

话未说完便被打断:“范将军,起程吧。”

“诺。”男子轻应。

真正的美人一定要具备三点,美貌,体态,歌舞。但她只具备一点。而单单美貌迷惑不了吴王夫差。三年,三年呐,一个女子有多少个三年?花了三年学会了响屐舞,终于可以到吴国去改变越国的命运了。

……

那时只是浣纱的女子,平静。多好。

若有来生,不做这西施,做那东施何尝不好?平凡的浣纱女,平凡着过了一生。

……

“国主,越国送来了越国第一美人。”来使卑微地说,不敢有一丝不敬。

“带上来瞧瞧。”吴王高傲的说。

初登宝殿,众人为之倾倒,如同初登那越国的宝殿一样。如此美人,她的美丽便是毒药。

良久,吴王说道:“来人,送越王勾践回朝。侍候施美人会宫歇息。”

“谢殿下。”轻轻一笑,那笑里满是厌恶,可惜,夫差不明。

她动摇了,但是她想起王后说的话 ,【一国破,万家亡。一人舍,万家兴,一国兴。我越国就靠你了,也只能靠你了。愿天下负你一人,也不愿你一人负这天下。】

转身,轻盈步,朱红的殿外是欲离开的范蠡。

“范将军留步。”美人唤他。

没有应她,不敢应她,走了,望尘莫及。

……

立了很久,还是盈步而去。

不论是越王深宫,还是吴王深宫都是一样的冷清。

范将军,施美人,都是咫尺,亦是天涯。

终于,等了数年的时刻到了。

吴王没了。

吴国灭了。

卧薪尝胆,越王不负这天下。

寻遍天涯,寻遍海角。不见这倩影,亦不见这英姿。

你不负这天下,这天下不负你。

夫差死在鼓瑟乐舞之间。吴国的子民痛恨她,恨她的美色。越国的子民为她感到钦佩,倾于她的美色。

数百年后有人为她吟诗: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苦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怨谁?】

吴国的子民不是罗隐,怎会理解她?美人,若你不是美人,多好?

浣纱溪的妙龄女子可是西施?

浣纱溪的英俊男子可是范蠡?

不是,不可能是。施夷光,范蠡,是咫尺,天涯之人。

————————————————————————————————-——————————————————————————————

———————————————————————————————

附: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范蠡与西施范文第4篇

相对于美国,中国一直是个湿国——重视人情的国家。虽说《湿营销》是从美国传进来的,但最早的湿营销却出在中国。

据我“考证”,中国的第一个湿营销案例,可追溯到2500年前,发生在周敬王三十一年,勾践在位七年的一个下午。

据《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记载,范蠡接西施到越国首都郊外时,国人夹道迎候。因为没有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致使交通拥堵。

范蠡灵机一动,调转车头,找了一处有红楼的地方,让西施住下。传谕:“欲见美人者,先输金钱一文。”(就是先交一文钱,才能看美人)。由此展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湿营销。

这次湿营销组织得很完备。营销目的明确,要通过活动为越国政府募集复兴用的财政资金;营销手段简单易行,“设柜收钱”,像世博会一样,一人一票,排队参观;营销体验良好,当时没有电视,为了保证收视率,范蠡让西施登朱楼,凭栏而立,象邰丽华似地摆Pose。史书记载:“自下望之,飘飘乎天仙之步虚矣。”营销效果惊人,“美人留郊外三日,所得金钱无算,悉辇于府库,以充国用。”

范蠡这还不算,马上着手更惊人的湿营销。舍一个西施,换一国兴亡。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越王勾贱将西施献给夫差,换来了吴国的灭亡。关于这笔买卖的湿营销性质,唐代诗人皮日休早有清楚认识:“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一个羞字、一个赚字,就把这次营销的情感性质和买卖性质说明了。关于这次湿营销的财务收支平衡问题,历史上有诸多评估。胡汾认为:“越王解破夫差国,一个西施已是多”。认为越王不讲成本核算。相反,陆龟蒙却认为,“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认为西施不值那么多。

不管怎么样,“只把西施赚得吴”,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威力巨大的湿营销。

时至互联网时代,中国人搞起湿营销来,因有基因遗传,颇为得心应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诸如CPS营销、角色扮演、碎片营销、心灵营销、置出营销、互动营销、反向营销……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创造。

作为湿营销的倡导者之一,我不想一一归纳总结这些湿营销战术发明,而想谈一点贯通的东西。以前我们谈到,湿的核心是心性,它包括有机互联和异质性的基本特征;湿联系于营销,要把心作为管理对象。深入下去,进一步的问题该是:心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怎么纳入常人水平的管理呢?如果只有范蠡这种天才才能做湿营销,那就没有普遍商业价值了。

规律还是有的。从中国的湿营销实践中,我模模糊糊感到有这么几条,说出来供参考,不一定准确:

湿营销与干营销第一个具有系统性不同的规律,是“飘飘乎”。越国老百姓看楼上摆Pose的西施“飘飘乎天仙之步虚矣”(“步”疑通“不”),就可以说明这个规律。

干营销受经济人理性支配,“飘飘乎”肯定是不行的,那离算错帐不远了。可对湿营销来说,“飘飘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状态,是从理智支配转向情感支配的过程。

“飘飘乎”在数学上是就是曲线向上,经济学家管它叫需求曲线向上。可以理解为需求曲线飘飘乎乎地飞上去了。通俗讲就是追涨杀跌、越贵越买。这是一种违反经济人理性的状态。

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是要斤斤计较的。但湿营销的实践表明,人的需要一旦超越了生存发展的同质化阶段,在自我实现阶段,会不再斤斤计较,而跟着直觉走。这时湿营销才有用武之地。

“飘飘乎”的度在哪里呢?大前研一认为,当人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占总收入60%以上时,情感定价就会压倒理智定价,成为主导的定价模式。情感定价,就是“飘飘乎”定价。可以推论出,湿营销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适用的,它适用的条件是高端需求,即人在同质化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转向异质性的自我实现需要时产生的需求。

湿营销与干营销第二个具有系统性不同的规律,在于控制标准不同。干营销适合成本竞争,因此强调同质化价值标准;湿营销适合标歧立异竞争,因此强调差异化价值标准。

以动心来说。对干营销来说,动心止于掏钱,至于深度打动人心与浅度打动人心,在货币面前没有区别。比如,它不会要求营销达到让顾客动情、忘我、尖叫的程度,服务达到标准即可,因此可以用同质化的数量-价格权衡价值大小。但对湿营销来说,动心动到什么程度,却要有一种类似数量-价格,但控制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智的重要控制标准,而且因人而异。用这种质量控制标准可以由高到低区分三种湿营销效果:

心动的第一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realization),达到高峰体验,如达到。在通道中流动的状态,叫“爽”(flow),爽到底就是酷毙、帅呆。

越国老百姓看西施,不光是“飘飘乎”,还达到了“天仙”的质量控制标准,飘到天上去了,没有比这个再高的了。难怪夫差被弄得五迷三道的,为此,他不仅可以把钱包敞开,连国都卖掉了。这是湿营销曾达到过的最极端效果。

心动的第二境界,也是次一境界,是满足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这样的湿营销,要使人感到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或者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心动的第三境界,也是起码境界,是满足社会上的需要(Social needs)。凌燕微博团队已经达到上百人,利用了人们需要友爱、归属的感情,与客户在微博上交流,引导关于东航的一些舆论。许多SNS营销,也是建立这个基础之上的。

湿营销与干营销第三个具有系统性不同的规律,与成瘾性有关。湿的东西要具有粘性。达到一次不难,回回达到,就要有方法。如果能让你的湿营销对象接受服务成瘾,湿营销作为商业模式,而不仅仅是一次性行为,才算成熟。

范蠡与西施范文第5篇

西施,越国美女,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王昭君、貂蝉、

(来源:文章屋网 )

范蠡与西施范文第6篇

山海经中有一条河叫“丹水”,它在“南山”地区似乎无处不在:它出于丹穴之山,又出于竹山、南山、上山、x尾山,其间跨度千里;它物产丰富:预兆盛世的凤凰飞于河上,神奇的人鱼在水中游荡,五色的农作物“丹木”两岸丰收,各种玉石铺满了河床。而最为神奇的是,这条《山海经》中的丹水不是传说,它就是今天的丹江。

午后的丹江口水库,半江瑟瑟半江红。这里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是北京甚至华北人民的水缸。然而在水面之下,在三千年前,这里是丹淅交汇之处,是繁华的水运港口,是这个青铜神兽的故乡,是繁荣的楚国古都――丹阳。

丹阳地处关中、中原与荆楚的交界,由陆路可北上中原,沿水陆可直扼秦之咽喉,顺流直下,则可直破郢都。于秦而言,有了丹阳,就有了丹江水道,咽喉方可舒缓;对楚而论,无丹阳则门户无存。

《史记・韩世家》载:“韩宣惠王二十一年,秦、楚大战于丹淅之汇,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丹江和淅水成了血河,丹阳落于秦手,战争的鼓声成了丹阳挽歌的开始,丹阳处于丹淅拉锯战的核心,反复为两国所争夺,丹阳百姓朝秦暮楚无宁日。丹阳大战后不久,楚国又收复丹阳,后楚为报丹阳之仇,兵克武关,直奔咸阳,蓝田之战爆发,楚国独战六国,楚军先退,秦得汉中,丹阳暴露于前线。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沿丹江而下,再与楚军大战于丹淅之地,大败楚军,斩首五万,丹淅之地尽归于秦。最终是秦国站稳了丹阳,鼓声远去,挽歌落幕,那些从传说时代兴起的城池、宗庙、村落也化成了灰烬。

丹阳,这座承载着楚国文明的古都,由水而兴,因水而衰。“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末年,当楚国诗人屈原登岵山、以《国殇》凭吊丹阳之战死难的楚国将士时,丹阳城剩下的只有残垣废墟,辉煌的楚都从此渐渐沉寂。

“商圣”范蠡

平整的柏油路劈开道道山梁,直通淅川县城。县城入口处,一尊高大的石像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石像长髯飘飘,俊逸闲散。当地朋友介绍说,这是范蠡的像,这里是淅川县的范蠡公园。按照有关文献记载,范蠡是两千多年前楚国宛三户人,据考证,三户是因楚国贵族屈、昭、景三姓居住而得名。《辞源》《辞海》都有这样的解释:三户,地名,在今淅川县西北。.

范蠡公园面积很大,占据了两座绿色遍染的山头,如果郑州能有这么大的公园,一定会乐坏不少人。据说是淅川县投资2500万元兴建的,两座山各有一个门,分别安放了范蠡和西施的石像。公园里面建有范蠡祠堂、西施望月台、888阶诚信天梯、极目阁。

范蠡的一生大起大落,极具传奇色彩,他从布衣到“上将”,从流亡者到大富翁,人生处处得意。淅川县范蠡研究会会长王耀杰说起范蠡赞不绝口,认为他的人生非常完美:从政兴一国灭一国;经商三致千金,家财巨万,他的化名陶朱公成了富商的代名词;娶妻娶了艳丽不可方物的西施;最后活到七八十岁善终。的确,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范蠡经商活动主要在齐国,《史记》说他先后化名“鸱夷子皮”和“陶朱公”,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散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也者。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据说范蠡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思想家。他认为,越国善蚕桑,齐国善耕锄,秦国善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长处,经商就是促成各国的交流。在重农轻商的传统社会中,这样的见解难能可贵。.

相传范蠡还是十六两老秤的发明者。据说当时为了设置秤的度量衡单位,范蠡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禄寿三星,组成了十六两秤的“秤星”,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这种十六两秤,一用就是两千多年。在民间,范蠡被尊为财神。南方很多百姓家里敬财神,都是一文一武,武财神是赵公明,文财神就是范蠡。.

美丽的石头村

“村外又村千户荫,树间生树四时春”这个自然质朴之地,就是被誉为“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恬静的田园风光,遍布乡野的特色的石台阶、石院墙、石门楼、石头房子石头瓦以及幽静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它独具特色的魅力,使之成为中原最佳也最具特色的旅游胜地之一。

据专家考证,淅川县土地岭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距今已有255年历史。该村仿佛一座石头城堡,石板房大多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根基用石板铺垫,墙体用石板砌就,屋顶用石板叠压平铺而成,建筑式样随意自然。据统计,土地岭村共有500余户人家,共建石板房2500间,累计5万平方米。

石头村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到处都是石头,更重要的是,全村的大部分房屋都是用石头建造,不着一砖一瓦。

一碑刻记载,一个名叫胡华启的老人把一家人从武昌大冶县换阴桥山下庄迁到河南北邑兴化寺地方定居(清代时土地岭属兴化寺管辖),利用自己掌握的建房技术开始建造石板房,并在这里繁衍生息下来。

土地岭村的石板房多用石板地基、石板墙和石板瓦建造而成,它们就地取势,或依山或傍水,大都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和谐恬静之美。根基用的石板牢固防潮,墙体用的石板厚薄搭配,堆砌有序,牢固耐用,屋顶则用薄的石板从下到上依次叠压平铺以利雨水流下。室内以木梁支撑,门窗多有雕刻,建筑样式随意自然,单间、多间相互衬托,三合院、四合院交相辉映,堂屋、卧室、厨房、门楼、畜圈、贮藏间等依功能按空间分隔,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石头房子从外面看,墙壁缝隙很大,从里往外看,一点缝隙没有。

土地岭村之所以能够建起这么多的石板房,跟这里的地质构造有关,这里的岩石大多是起层的,且较为均匀,比较容易撬起作为建房的材料。而该村对自然材料的运用,真实反映了独特地域风情和鲜明的风俗,具有重要的建筑和历史文化价值。

范蠡与西施范文第7篇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史实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老子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

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2.西施的生死之谜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而做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览》引东汉赵哗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这与上述记载相同。而民间传说较多的是被越国大夫范蠡暗中接走。《越绝书》却如此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尽管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难解的谜团让人倍感遗憾。又有人说西施被仇恨她的吴国人民乱棍打死……至今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结论。

3.徐福的东渡之谜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全国后,位高权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长生长寿,后来听人说东海上有蓬莱仙岛,那里有服后可以长生的灵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东渡大海。后来秦始皇至死也没盼来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里呢?有人说那时航海技术差,碰到大风浪,全部覆没。而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日秦氏。”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

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遵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说,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卫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

台湾学者彭双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洲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冢、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后人虚设。另外,又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因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人海茫茫,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杨贵妃生死之谜

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并为之吟诗作赋。然而,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究竟归宿如何呢?史书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狈地与众臣逃跑,其爱妾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可是,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因此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问。

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或许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以“后患仍存”为由,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后只得下令。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

范蠡与西施范文第8篇

1

无锡很庸俗。

看到这个断论,即使不是无锡人,大概也会感到惊异和错愕,而生息于太湖之滨惠泉山下的百万子民,几乎个个都会义愤填膺。

是的,对家乡的挚爱是人类的天性,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更何况,“炫示家乡历史,昭彰家乡人文,打造家乡名片”早已成为朝野一致的共识,以至连西门庆为非作歹的狮子楼也因了《金瓶梅》的文化赋饰而异彩熠熠,故里名号还引发了阳谷、临清、黄山的二省三地之争。

此类“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的毛病,我本人也很难幸免:前不久外出旅游,途闻有人笑言无锡话难听,顿时怒起,愤而强词无锡话之种种美妙,一时令四周讶然侧目;其实,说无锡很优雅、很文化是很容易的事情,即便浅陋粗鄙如我,也可举示种种可供稽考的煌煌论据——所谓信史实证。然而,我还是要说:无锡很庸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无锡的一些庸俗是明摆着的。首先,无锡地名就庸俗之至。中国是注重名号的国度,地域命名尤为讲究,缀以“京”、“州”、“都”之类的大牌头自不必说,一些偏僻小邑的地名——来凤、鹤壁、蕲春、修武、偃师、舞阳等等也都文采斐然。然而,无锡的得名竟系于域内一座小山锡矿的存否——存则有锡,否则无锡,其漫不经心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略)

无锡人最习惯的用语是“交易”——无论于人于事于物于景,觉得好,便称之为“有交易”,觉得不好,便称之为“唔交易”。这一寻遍茫茫神州几乎绝无仅有的说法,大概最能说明无锡人之庸俗了。交易者,生意也;生意者,对生计实惠的谋划和操作也。这就说明,无锡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似乎就是内中有无可供谋划和操作的生计实惠。事实上,无锡人对生机实惠的谋划和操作早有擅长的传统,对它的敏感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陶朱公范蠡被尊为“商圣”,说白了就是生意人的老祖宗,其深谙“兔死狗烹”后弃政从商的首践之地便是无锡。苏子瞻之“夫子功成何处去?相偕浣女隐人间”说的就是范蠡携西施泛舟无锡的事情。范蠡选择无锡是颇为冒险的,因为其策应勾践卧薪尝胆之时,曾做过一件极其恶劣的事情:谋划将越国偿还吴国的一万石稻谷全部蒸熟,而吴王不知是计,还将这稻谷遍发百姓播植,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见范蠡携西施水中扁舟,无锡百姓纷纷聚集岸边指而痛骂,至今还留有“骂蠡港”、“骂蠡桥”的遗存。

我想,范蠡或许正是从那痛骂中领略到了无锡人特殊的秉性:自越趋吴也水途迢迢,行舟一路,广受稻种之害的吴地各处似乎没有如无锡这般痛心疾首又群情激奋的,这就很能见出无锡人对生计之道是何等的灵捷敏感了。有言曰“道不同不与谋”,而“趣相近则路遥不知远”。睿智如斯又决意从商的范蠡自然嗅觉到了这里可遇难求的乡风民俗,非但未予退缩,反而就此起始了他富甲天下的运筹帷幄。蠡湖、蠡桥、蠡园等等,都是因范蠡商迹得名,而原先的“骂蠡港”、“骂蠡桥”则因了“种竹养鱼千倍利,要谢西施和范蠡”的无锡民谣成为邑人一个纠结而又发噱的幽默。

前不久翻阅各地民歌集本,发觉男女情爱类居多,诸如“只要妹和哥一起呀,哪怕墙倒塌了个门”等等都让人回肠荡气。无锡的民歌却多与日常生计相关:插秧、耘稻、捕鱼、养蚕、修路、造屋等等,其中一首《牵砻山歌》特别著名,不妨摘录部分:

今朝牵砻大发场,老砻摆在正中央,老砻肚里千条路,条条路里进财饷。牵砻看看好日长,砻夯头上挂财饷,招财利市大筛过,日照珍珠夜照饷。手把砻夯脚踏场,周围一转倒扦杨,倒扦杨上躲着金丝鸟,口口衔米进财饷……

——我想诸君看罢必然会心一笑的。

“牵砻”也就是推大磨碾米,是很累苦的活计。倘若施与别处,劳而哼唱的大概会是“叹五更”、“悲寒窑”之类。无锡人不是。有米可碾对无锡人来说是非常开心的事情,即使筋疲力尽,欢乐也恒久不衰且遐想联翩,而遐想所及绝无天花乱坠,都是可济生计的东西。如此,在“牵砻”着的无锡人眼里,那石磨的条条凿沟里流进的全是最为实在的“财饷”,而石磨的掌把也被想象成了躲着“金丝鸟”的“倒扦杨”。特别有趣的是,他们并不奢望“金丝鸟”叼来红帕香囊或天外情书,只要一口口衔些米粒来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