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庸传奇

金庸传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金庸传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庸传奇范文第1篇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代,无论在商界、文化界、影视娱乐界还是体育界,沪港两城都不断涌现出精英人物,他们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各自城市的范围,影响着世界,他们扎根在各自的城市,代表的却是中华民族,他们最能体现两座城市各自的城市精神。

商界:李嘉诚VS郭广昌

若谈香港商界城市名片式的人物,李嘉诚、包玉刚、李兆基、霍英东、郑裕彤、邵逸夫等名字便会跃然纸上,而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无疑又是个中翘楚。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的李嘉诚,14岁时被迫辍学,开始谋生之路。不到20岁,李嘉诚便升任为一家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并给这家小厂取名为“长江”。自此之后,李嘉诚与“长江”一路走来,成就了包括塑胶花、房地产、码头、零售以及电讯等各领域的商业帝国,使得“李嘉诚”这三个字几乎成为白手起家的商业经典的代名词。

人们不断探究李嘉诚成功的商业秘诀,而功成名就的李嘉诚,谈商道时却喜欢不断宣称“做人比做生意更重要”的道理。因而,“人生哲理”也成了解读李嘉诚的出发点。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此名言一直被人们当作豪言壮语来引用。但是,李嘉诚对这句名言的阐释却与众不同,他知道,“支点”不应该是等别人给的。李嘉诚说:“支点的正确无误才是结果的核心。这门功夫倚仗你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力,能否洞察出那些看不见的联系之层次和次序。今天很多公司只看见“千斤”和“四两”的可能性转化,而忽视了找到支点的可能性。”

资本运作则成了李嘉诚精算出的撬动商界的“支点”之一。早在1979年,“长江”购入了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数十年里,和黄的系列动作成了资本运作的典范。例如,不惜累计亏损数百亿港元,李嘉诚几年来坚持布局和黄在欧洲各国的3G业务:买牌照、出售公司股份、将公司分拆上市等等。由此可见,李嘉诚凭借自己在资本层的实力打持久战的决心和毅力。

从香港到上海,李嘉诚也开始频频出手:地产、码头、日化等行业,经常看到李氏父子活跃的身影。

在上海,有一个从李嘉诚那里学到的资本运作本领并用于创业的书生,他就是被称为“上海的比尔・盖茨”的郭广昌。

1992年,25岁的郭广昌和梁信军等人开始创办复星公司的前身广信。后来郭广昌转攻房产销售及生物制药等领域。1998年,改制后的复星实业上市,一次即募集资金3.5亿元。2001年,复星用“增资―扩股”方式连续收购了“豫园商城”和“友谊股份”,2003年又收购了“南钢股份”。郭广昌自称,这一系列收购,受李嘉诚收购“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案例启发不小。

郭广昌曾说过:“李嘉诚没有什么专业,投资就是他的专业,用产业来嫁接资本市场。李嘉诚做企业的模式值得复星学习,李嘉诚是地产大王、码头大王、信息产业大王,产业做得很成功,而这为他在资本市场建立了很好的声誉。”

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成就了李嘉诚事业的起点,而如今的上海,让郭广昌也找到了勾勒宏伟商业蓝图的感觉。

文化界张爱玲VS金庸

上海-香港“双城记”一度是文化界探讨的热点话题。这个热点话题中的首选热点人物,非张爱玲和金庸莫属。

张爱玲在其小说《倾城之恋》里,总结女主人公白流苏的命运时,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而文学批评家柯灵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香港的战事成了张爱玲许多作品的背景,而上海却是“张爱玲”这个传奇的真正背景。

5岁,张爱玲开始在私塾读《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古代白话小说。7岁尝试写第一部小说,但没有完成。8岁时,全家从天津返回上海。10岁,进入黄氏小学,母亲为她改名:张爱玲。1939年的夏天,考入香港大学文科。太平洋战争爆发,返回上海。而战时的香港给她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1943年5月,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在周瘦鹃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连载。接着,她的一系列小说、散文在上海各家杂志上出现。上海掀起了第一次“张爱玲热”。 上世纪的40年代也被认为是张爱玲创作的黄金时期。1955年,张爱玲离开香港去了美国。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去世。

在张爱玲去世前的1993年,4本张爱玲《传记》出版,读“张爱玲”热潮在上海再度翻涌。

《封锁》这部短篇被视为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个寓言。在那个焦灼而混乱的时代,成就了张爱玲作品异常的流光溢彩。

老上海的公寓、电车,成了张爱玲作品无法回避的意向。张爱玲不喜欢应酬,公寓的阳台是她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她喜欢站在公寓阳台上静静观察外界的光景:看人提篮子买菜;看“封锁”,看电车来来往往。

张爱玲说:“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但好的作品,还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

《传奇》这部集子是张爱玲的这种文学观和人生观的形象化。她在书的首页写道:“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金庸,原名查良镛,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其炫目的文学生命及报人生涯却是依托于香港这个“世界自由港”而存在的。在香港,查良镛开始了一条与其成为一名外交官的儿时梦想迥异的人生道路。

如今,似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迷”。而提到金庸,人们都会想起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是金庸为了便于记忆,将其十四部长、中篇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凑成的对联。金庸的武侠世界不断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舞台剧等文学形式,还被译成英文、泰文、越文、法文、马来文、韩文等流传。

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是金庸创作的起点。其时其地的武侠小说界有三人风头最劲,他们是金庸(查良镛)、梁羽生(陈文统)、百剑堂主(陈凡),被称为“文坛三剑客” 。其中,金庸名声更响也更远。这也与其高明的“左右互搏”之术不无关系――一手创作武侠小说,一手办报纸、写社评。

1948年底,24岁的查良镛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开始“身无分文走香江”。 之后,几经周折,查良镛又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梁羽生也在那里任职,两人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闲聊时聊得最起劲的就是武侠小说。已过而立之年的查良镛,终于在1955年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笔名“金庸”作为一个“武侠世界”的同义词由此诞生。

自此之后,他一发不可收。接下来的《雪山飞狐》几乎“香港纸贵”。《射雕英雄传》出版后,金庸奠定了在新派武侠小说中的地位。那年,他34岁。

一年后,1959年,金庸用8万港元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伙创立了《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时35年。而《明报》初创刊之际,大多数人认为其根本撑不过一年半载。但金庸坚持不懈,白天写报纸社评,晚上写武侠。金庸的社评受到香港市民的喜爱,据悉,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而其武侠小说在《明报》上的连载,无疑也成为其报业度过难关的一个关键。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以及《白马啸西风》、《天龙八部》等小说都陆续在《明报》连载。

《明报》声望确立后,1965年底,金庸又创办了《明报月刊》。之后,在通俗文化流行的香港,金庸又开始操持创办《明报周刊》。这份周刊,一方面开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另一方面又为金庸带来可观的利润。此时,金庸的小说创作彻底不用再“为生计谋”了。

在《明报》创刊30周年之时,65岁的查良镛也宣布卸任社长一职。两年后,明报企业上市。之后,功成身退的金庸开始了周游列国讲学、求学的自在生活。

体育娱乐界 姚明VS成龙

“体育”正日渐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城市的一张醒目的名片,人们听到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赛事:F1,网球大师杯、世乒赛等。

有分析评论说,上海这样开放程度极高,国际交流极频繁的城市,蕴涵着制造“一流高手”的契机。 以“海纳百川”为口号的上海,体育赛事攻坚战,更多放在了“高、精、尖”项目和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上。

姚明与刘翔,作为“上海制造,国际品牌”的出现是恰到好处。于是,上海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姚明代表上海男人的高度,刘翔代表上海男人的速度,常昊代表上海男人的深度。”

姚明第一次正式接触篮球训练,是在他9岁参加少体校之后。他18岁加入了国家队。2002年,姚明成为火箭队历史上第五位状元秀, “小巨人”的绰号开始流传于世界。在休斯顿,姚明就代表中国。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当代篮球运动的顶级中锋姚明的姓“Yao”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2003年,姚明开始成为第一任上海形象“代言人”。雅典奥运会上,姚明成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而中国男篮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第八名,姚明的传奇故事多了一种演绎――从“乖孩子”变成一个敢说敢做的人。

2米26的身高,出色、谦虚、幽默、真诚、健康等这些词汇逐渐汇成“姚品牌”的核心。

2005年8月,姚明同老东家休斯敦火箭队提前一年续约,拿到了一份5年7600万美元的合同,成为了目前收入最高的中国运动员、亚洲运动员和NBA国际球员。

姚明是NBA的新宠,而香港功夫影星成龙也曾经一度在好莱坞风光无限。

1995年成龙借《红番区》一片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4年后,成龙凭《尖峰时刻》登上《时代》杂志,从而奠定了好莱坞动作片巨星的地位。除了片约不断,成龙在星光大道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第2205颗明星。此前李小龙是在成龙之前进入好莱坞星光大道的唯一一位华裔影星。

从香港到好莱坞再回到香港,成龙感叹道:“好莱坞并不是我的天下,只有回到香港我才能如鱼得水。”

从8岁就开始涉足功夫电影的成龙,以几乎没使用过替身演员的打拼精神,用危险动作打下了香港电影的半壁江山。在华语演艺圈内,人们习惯性地称成龙为“成龙大哥”。成龙的电影已经成为香港的一个标签,而成龙也借此成为了“香港旅游大使”。

经过戏校的10年苦练,5年的武打、特技替身、龙套配角和助理武术指导后,成龙踌躇满志地出发了。1978年,成龙版《醉拳》颠覆了以往黄飞鸿武术宗师兼道德典范的形象,塑造了一个顽皮活泼、惹是生非的“功夫小子”。这一年,标志着“成龙电影”的真正开始,也是功夫喜剧的开端。继李小龙之后功夫片的领军人物,成龙又另创了一种喜剧武打风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特的文化氛围及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是此种功夫喜剧孕育的极佳土壤。成龙将功夫、枪战、夸张的特技融为一体,为香港电影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成龙曾表示,他与李小龙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电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功夫片,而是更注重“喜趣”。

金庸传奇范文第2篇

定律一:憨人+悲惨身世+奇遇=盖世英雄。人物:郭靖,虚竹等

憨人:在上述人物中,哪一个不是笨的可爱,每教一样东西,费很大劲才学成。有时在看小说时,觉得他们不累我都累了。说得好听点,他们是忠厚老实,说得难听点“”孺子不可教也”。悲伤身世:看这些人物,不是年幼父母双亡,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这一个个让人抽泣的身世使人看了之后心生怜悯,流露出惋惜之情。说奇遇,看完书后,他们的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郭靖偶遇洪七公,学会降龙十八掌,虚竹无心破了棋局,便得八十多年的内功,之后做宫主,娶公主等,虽然无巧不成书,但这也未免过分了点。难道他和老天爷一样都喜欢笨小孩吗?

定律二:盖世英雄=道德模范人物:萧峰,令狐冲等

在金庸笔下有着“南慕容,北乔峰”的名号,萧峰可谓是名震江湖,打遍天下无敌手,使江湖上的人听了名字都闻风丧胆。萧峰这个人物被金庸刻画的栩栩如生,有着挫折的人生。幼年时父母不知何故被人杀害,从小失去幸福的童年,苦苦寻找的杀父仇人竟是自己义结金兰的兄弟父亲,令他左右为难,最后狠下心来为父报仇,更是失手杀死了自己的至爱阿朱,虽然有一身正气,至高无上的武功的满腔豪情,但却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他身系天下安危。为了防止宋辽开战,百姓受苦,他把两把钢刀刺入自己的胸膛,他用行动告诉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金庸传奇范文第3篇

在《纸牌屋》热播之前,英国男爵迈克尔・道布斯是个失败的政客。

这位牛津大学的高材生自一毕业开始就为英国保守党议员撰写演讲稿,被称为“威斯敏斯特的娃娃脸杀手”。但在他三十九岁那年,被准备赢得第三次首相连任的铁娘子撒切尔所抛弃,这个女人认为“我在阴谋她,所以她把我视为敌人。”

由此,人到中年、事业毁灭、无所事事的道布斯在自家泳池边,喝着酒写下了《纸牌屋》。他将这当做一次情绪的发泄,“对个人心病的治疗”,压根没想出版。但随后,这本书不但成了畅销书,还被BBC改编,甚至在27年后,火爆全球。

道布斯认为:“27年前,我写了本书,我从未期待它能够得以出版或写完。这么多年之后,它仍在改变我的人生,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不可否认的是,《纸牌屋》的确改变了他的处境。在2013年前,即便迈克尔・道布斯出版了二十多本书,但对于中国人依旧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纸牌屋》大火之后,不但立刻卖出了《纸牌屋》的中文版权,连其新作“哈里・琼斯政治冒险系列小说”甫一上市,第一部《老牌政敌》的中文简体版就已被引进。

《纸牌屋》的策划编辑潘江祥说:“很庆幸我们下手早了,那时也没有别的图书公司或出版社竞价,所以,能以相对比较低的价格谈下来。”

由此可见,如果说美剧火,但比电视剧更火的是原著引进市场。

2006年3月,迪士尼超过两亿美元的超级制作《纳尼亚传奇》登陆中国。在此之前两年,译林出版社就已经引进出版过全套七本《纳尼亚传奇》,可惜当时这套书并没引起太多关注,一直到2005年底,近5年的时间里只卖出不到1万套图书。而在电影上映前,译林出版社又将该书再版投入市场,在短短两个月内卖出2万多套。

与《纳尼亚传奇》小说有同等待遇的,还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李安推出那部票房4天过亿、口碑“零差评”的电影前,这部由加拿大人扬・马特尔撰写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早于2005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只是连印量都有限,早已断货。而在电影热映期间,这本书的再版却爬上了亚马逊的图书销售月榜第一。

《血族》三部曲的简体中文版由漓江出版社引进,《识骨寻踪》由新星出版社引进出版。从《革命之路》到《怪屋女孩》,从《浓情巧克力》到《分歧者》,从《金刚》到《为奴十二年》,我们可以在市面上找到几乎所有热播美剧和好莱坞电影的中文版小说。

中图总公司总经理助理梁建锐说,“只要是国外热门电影引进中国后我们都会进行跟踪订货”。这或许能表明电影、电视剧原著为何如此热的原因。

从《巴黎恋人》到《继承者们》:中国出版业的“韩剧”供养

这并非是中国第一次因电影、电视剧而引起原著引进热潮。上一个节点在2005年。

彼时《狼的诱惑》《那小子真帅》刚刚上映结束不过一年,正以盗版光碟、贴纸、海报等形式迅速在国内青少年手中流传。同时韩剧一改“苦情戏”风格,变得欢快搞笑,从《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变成了《浪漫满屋》《巴黎恋人》,部部都是网吧少年的最爱。

有人开玩笑说,“2004年韩国电视剧收视率”权威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可以为2005年中国出版社引进韩国小说提供了鲜活的名单。事实正是如此,如果说韩流彻底攻陷了中国的电视剧市场的话,那么韩剧小说让中国不少出版社疯狂。

2004年,《巴黎恋人》赶超《大长今》,成为5年内最短时间突破40%和50%收视大关的电视剧,名列2004年单集收视冠军。译林出版社迅速出手买回了小说简体版权,只因其“夺得韩国最高电视剧大赏和‘最佳电视剧本’大奖。”

2005年,《我叫金三顺》成为韩剧的收视王,以50.5%的超高收视率完美谢幕。此时中国市面上还多是以可爱淘为代表的青春校园小说,上海人民出版社感觉到青春题材将要出现盛极而衰的趋势,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想法,在当年八月就推出了中文版,结果全国上柜不到一周2万册就售罄,重印2万册仍然供不应求。

但事实上,由电视剧改编的小说,在韩国并不火热。《大长今》韩国版权金银雅坦言,韩剧小说在韩国只有“卖得差”和“卖得更差”的区别,而没有“卖得好”一说。“韩国读者很理智,他们觉得既然自己已经看过电视剧,就没有必要再去读小说了。”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做生意,“我们在国内不赚什么钱,但可以在亚洲其它地方卖出高价。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韩国出版社在做这样的小说的原因。”

因此,出版社的严重跟风,让这些韩剧小说品质难以保证,最终败坏了读者的胃口。也使得这一引进潮流最终结束――“事后总结,也是冷暖自知”,是当时出版人给出的自评。

但显然,重新燃起的美剧热,让韩剧小说死灰复燃。2013年10月,又一个讲述顶级富二代与新时代灰姑娘的故事、韩剧《继承者们》在中国大热。六个月后,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买下了它的改编权,不过这次由原编剧金银淑亲自改编为小说。

不过让人唏嘘的是,在上一股韩剧小说流过境之后,版税早已今非昔比,《继承者们》的版税高达5万美元,而在2005年时,不过两三千美元。

失衡的文化:“金庸新著”困局与彷徨的国外载体

当然,当《大长今》《浪漫满屋》以至于《纸牌屋》的原著进入中国后,它们会面临另一个尴尬。譬如中国版《大长今》――大型清装剧《大清后宫》,还有中国版《浪漫满屋》――所谓的超人气浪漫偶像小说《下一秒新娘》,更的是《纸牌屋》,这个名字出现在一本成功学书上,叫做《深深的纸牌屋》,副标题就是怎样有规则地掌控关系及领导力。

正如当年层出不穷、写在书脊上的金庸新著、金庸名著、金庸续著一样,仿著、跟风都成了引进版原剧小说的拦路虎。

2003年,《大长今》成为韩剧黑马,红遍亚洲。2005年,央视准备引进《大长今》,译林出版社抢在该剧尚未在国内开播之际,出版了名为《大长今》的书籍,首印即三万册。

但问题在于,这并非电视剧《大长今》的小说版,而是韩国一本名为《医女大长今》的历史小说。译林出版社将这本书在中国出版时去掉“医女”二字,原因是“医女”的含义在中文中不易理解或会产生歧义。而书封上李英爱的剧照是经合法渠道购买的,只为增进读者的感性认识。

半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了《大长今》的正版原剧小说,他们毫不留情地称译林版《大长今》是与电视剧毫无关系的“伪书”、“跟风书”。

译林版《大长今》责任编辑施梓云对此辩解说, “一年前购买《大长今》的中文版权时,译林社并不清楚同名电视剧的具体内容,也不知该剧能否被引进中国;同时,自出版至今,也从未声称自己的译本是电视剧版,所以现在有些媒体说《大长今》是一本‘伪书’,实在有些荒谬。我个人认为,这恰恰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选择,读者可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了解这个传奇人物。我们的《大长今》和其他版本不是排斥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当然,大量的电影、电视剧包括其原著的引进,也让网络文学成爆发性发展。从2004年《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第一部被引进中国,直至《魔戒》《纳尼亚传奇》,三轮大手笔的魔幻电影,彻底引燃了中国原创奇幻类作品热潮。

金庸传奇范文第4篇

1、杨幂演过的电视剧有:《神雕侠侣》、《王昭君》、《宫锁心玉》、《北京爱情故事》、《亲爱的翻译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红楼梦》、《仙剑奇侠传三》、《暗香》、《美人心计》、《新京城四少》、《十二生肖传奇》、《古剑奇谭》、《如意》、《盛夏晚晴天》。

2、杨幂,1986年9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流行乐歌手、影视制片人。2005年,杨幂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班就读。2006年,因出演金庸武侠剧《神雕侠侣》而崭露头角。

(来源:文章屋网 )

金庸传奇范文第5篇

可是随着年轻的增长,我再去看那些金庸的小说,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郭敬为什么爱黄蓉?我也曾问过一些朋友,朋友们都说:“爱就是爱呗,爱还需要理由吗?”

我时常在想,如果当初郭靖爱上的是穆念慈,那将会怎么样?穆念慈的结局很悲惨,可是如果穆念慈是欧阳峰的女儿,杨康将怎么对她?如果穆念慈是欧阳峰的女儿,而杨康又一直想拜欧阳峰为师,那他一定会对穆念慈很好。那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下,如果没有黄蓉,傻郭靖不会学到降龙十八掌,也得不到九阴真经,更成不了天下第一高手。黄蓉是一个能给郭敬带来好运气的人。

其实,所谓的好运气,就是你身边的人带给你的。

黄蓉为什么能给郭靖带来好运气呢?除了她自己聪明,还因为她爹是黄药师;穆念慈就不行了,她没有家世根基,没有人撑腰,所以命苦。

还有周芷若,她天生就阴险吗?如果她跟赵敏一样是蒙古郡主,身份高贵,她还用得着动用心思去想着怎么坐稳那峨眉派掌门吗?任盈盈的父亲是魔教教主任我行,而自己也被奉为圣姑,这等身份自然是明里暗里给令狐冲带来了不少好处。苗若兰是打遍天下无敌手金面佛苗人凤的女儿,身份自然不俗,所以任凭袁紫衣、程灵素折腾了半天,终敌不过她的婉转一笑。小龙女是挺不济的,但是她是杨过涉世之初最坚强的庇护,还交给他了三招两式,成为他江湖扬名立万的基础。霍青桐、香香公主,回疆部落族长的女儿,因为她俩,陈家洛才能得以在回疆立足……

金庸老爷子挺会盘算,给他的男主角挑老婆,一个个都是非富即贵,旺夫相十足。

一般人只看到了郭靖黄蓉在一起的美好,却想不到黄蓉的身份背景都是为这份感情所起的铺垫。

其实在这俗世之中,任何异常貌似纯洁的爱情背后,必有一番锱铢必较的暗战。想要爱情美满,光有个人魅力是远远不够的。

尘世,顾名思义,就是不干净的地方。所以,任何一种感情的滋生,都有利益如影随形。比如,积谷防饥,养儿防老。

西方有《灰姑娘》,穷女人嫁王子;中国有《铡美案》,男人傍粗腿。这就很说明问题,不管中国的大男人们如何的撇清,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总有一个金榜题名做驸马的美好梦想。这也就说明了,男人在权力场中,为了安身立命而专营、巴结、逢迎……这其实很无奈。

都说女人喜欢“傍”,其实男人更喜欢“傍”,傍上司、傍当权者、傍有钱人。一“傍”生利。这个世界,人人为利而逐,从未停止过。

金庸传奇范文第6篇

在漆黑的影院里,我又回顾了一遍那让我永久难忘的《纵横四海》,而《纵横四海》,又再一次勾起我的香港情结。

香港,一个有着美丽名字,有着特殊地位的城市,身上负载着“东方之珠”的盛名,足可见其耀人的灼灼光辉。香港电影、香港音乐、香港小说、香港那东西方完美结合的文化氛围,让我对香港充满神往。

世上有两种人是只有香港才生长得出来的,一是若李碧华般的女人,一是若张国荣般的男人。你尽可以说他们矫情、自恋,却绝然无法否认,他们身上的美,你我没有,只能羡慕。他们并不创造传奇,他们的生命就是传奇。

再一次看《纵横四海》时,不由得为里面的友情和爱情轻微触动。阿占、阿海与红豆开着红色法拉利在巴黎街道上奔驰的样子,实在太快乐,太无忧,太灿烂恣肆。发哥、哥哥和红姑年轻的面容,飞扬明亮,我却禁不住流下泪来。

那个时候的发哥,还是这种难以驾驭的英雄,有着小角色的缺点,却用这种缺点点缀着真正吸引人的魅力;那个时候的哥哥,在发哥面前还像个懂事的弟弟,腼腆而义气;那个时候的红姑,有醉人的美貌和清纯的笑容。

二十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改变的面目全非让我们难以承受……是的,哥哥已入天堂,红姑早已嫁作商人妇,只有发哥还在为我们拍戏。但,也就只有一个发哥了。时间像是沙漏,流逝匆匆,眨眼间苍老已至。

过去看过一段对钟楚红极高的评价“全香港只有她只穿牛仔裤夹克衫就能穿出风情滋味”。

也看过对周润发的评价,他一出场即是大片,一个百年润发的广告就让人惊叹不已了。

对张国荣的好评,更是数不胜数了,说他姿态翩翩,面庞绝美,举手投足都似油画,站在远处又似不远处……只是,记忆里的惨绿少年们,今时今日,俱已不再。

时光流转,将来的某个片断里,我们依然会因为瞬间想起舞会上三人的身影而面露微笑,了然于心。

“我们东奔西跑真应该找个地方落脚,正所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个时候的张国荣在车后座伸展双臂,叹一句“真想念香港”,这让我想起当初不知从哪里看到的帖子“喜欢香港的理由”第一条则是“香港有张国荣”。

而我喜欢张国荣,《纵横四海》是缘头。喜欢香港,香港电影是起源。

曾经我的眼中,香港的恩怨情仇是金庸。很多人都说,83版的《射雕英雄传》是印象最深刻的。尽管射雕翻拍无数次,但大家还是觉得翁美玲和黄日华才是真正版本的“蓉儿和靖哥哥”。

曾经我的眼中,港式幽默很无厘头。周星驰就是港式幽默无厘头的代表。他有很多电影都非常经典,逃学威龙系列和大话西游系列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而他的“哈,哈,哈”的笑声更为周星驰所特有。

有人说,1986年—1996年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

在那10年里,一部《英雄本色》引爆票房,吴宇森的暴力美学伴随着发哥的牙签和风衣红遍全球;《古惑仔》的铁剑担道义,掀起江湖黑帮风;徐克曼妙的武学《黄飞鸿》和许鞍华的《女人四十》引领香港新浪潮。

那个时候,我们跟着港式的语言港式的动作,笑着哭着激动着投入着,同时也青春着。

也许年华本身并非最美,美的是一段少年情怀是一段闪亮日子,因有梦有爱才让人不舍,才让人觉年华似水斟酌有泪。

而我为何对香港如此迷恋,我想不仅是她有着繁华的外衣,更有着那独特的存在。崇拜有时候是可以盲目的,香港有TVB,香港有天王天后,香港有麦兜,香港有金庸,香港有李碧华,除却具体事物,香港人那种创新超前的意识,不屈不挠的精神,独立自强的特性,都让我向往之……

香港音乐,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可以这么说,是香港音乐开启了大陆流行音乐发展的潮流。在这港式音乐里,最富盛名的就是黄霑。

黄霑的词作品是他侠义精神与人生哲学结合的最佳体现,至今,他仍然是香港歌坛公认的“词坛教父”。

黄霑的音乐有如金庸古龙的作品,铮铮铁骨,热血肝肠,以诗的语言写歌词,意境化的江湖就在只言片语中跃然而出。

不管是《黄飞鸿》里的《男儿当自强》,《天龙八部》里的《两忘烟水里》,还是《倩女幽魂》里的《人间路》、《路随人茫茫》,《东成西就》里的《谁是大英雄》,又或是《梁祝》里的与“君分杯水”,都是他响当当的作品。

香港的音乐也有天王天后,上世纪80年代是香港乐坛最颠峰、最鼎盛时期的完美收录,张国荣、谭咏麟之争更证明了这是个不容忽视的年代。 上世纪90年代的“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更是引领了一代风潮。

香港四大天后里,80年代梅艳芳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华丽多变的形象著称,她的性感,沧桑,引领粤港一个时代的潮流。在香港繁荣的黄金时代,偶像歌手如罗文和张国荣都去了天堂,之后,梅艳芳也尾随而去。

金庸传奇范文第7篇

古龙在人世间只逗留了短短48年,却有73部武侠巨作传世。古龙的一生,人如其文,像他笔下的众多主人公一样,放浪形骸,嗜酒如命,风流倜傥,拥有灿烂传奇而短暂的一生。

有人说,金庸的江湖即使再远,都有一座庙堂;古龙的庙堂即使再高,都是一片江湖。金庸一统江湖的时代,古龙就是那个远遁而去却又传奇无数的令狐冲。30年间,古龙给武侠世界注入的新鲜的血液依旧在流淌。

(本专题44-47页)

古龙的武侠之“道”:

酒气、鬼气、才气

酒和女人,似乎是古龙卖文赚钱的动力。

据说他能一口气喝掉一瓶白兰地,还曾以盆牛饮。他身体好时,每天都要喝两瓶。他曾说“我喝得最多的一次,是一夜里喝了28瓶白兰地,但不是我一个人喝,是五个人一起。”直至著名的吟风阁风波后,他身体变坏,酒量也随之下降,但仍然嗜酒。这场风波对他的最大影响,是输血不洁引发的感染。他的肝病一来是因为嗜酒,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不太为人所知的感染。

后来,他被迫戒酒半年,难得过上了规律生活,每天五点半起床,看报吃早餐,上午写作,午饭后散步,下午读书,晚上练书法。好友林清玄来探访,只觉得:“古龙虽比旧日清瘦,精神还是很健旺,笑起来仍然是声震屋瓦,有当年的气概和豪情,凭这股气,‘大武侠时代’应该可以写得相当精彩的。”

但他那个“我希望至少再活五年”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出院后,他又故态复萌,喝到肝昏迷入院,据说一住院,一大口血就染红了整张床单,医生都说:“没看过人一口吐出像你这么多的血。”然后又是出院,又是嗜酒,喝到再次入院。这次,是肝硬化引发的食道瘤大出血,他终于撑不住了。

下葬时,王羽、倪匡、林清玄等好友特意在其棺材里放了48瓶XO酒陪葬。

他甚至不在乎别人的误解,不在乎别人看不到他在饮酒背后的孤独与痛苦,只是在《楚留香传奇》中以介绍胡铁花为机会,淡淡说一句:“别人愈不了解他,他愈痛苦,酒喝得也愈多。他的酒喝得愈多,做出来的事也就更怪异,别人也就更不了解他了。”他还说过:“一个人如果沉溺于酒,必定有他伤心的事,而伤心的人必定是多情的人。”

古龙还说过,他爱喝酒,“爱的不是酒的味道,而是喝酒时的朋友”。

可惜红尘浪子与酒色才情一并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年了,小李飞刀成为绝响,西门吹雪、楚留香等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都变成了过往,尽管他们不会再有新的故事发生,但是依旧在我们心中。

女人,是他写武侠的开端,而江湖,似乎是他可以肆意归来和离去的地方,可惜之后,江湖已经再无他的传说。他风流而不下流,不为世俗羁绊。他笔下的绝望、颓废与迷惘,但终究充满着善良。

他经常拿了高额稿酬却不交稿,而且早早把钱花光;刚出道并无名气时,就常有烂尾作品,由人完成;他可以一晚上花掉出版商的预付稿酬,那笔钱可以在当时的台湾中南部买栋乡村房子;他曾为一个女人一晚上花掉半本书的版税,这笔钱足以让一个普通人过一辈子安稳生活……

他曾这样写道:“一个破口袋里通常是连一分钱都不会留下来的,为了要吃饭,喝酒,坐车,交女朋友,看电影,开房间,只要能写出一点东西来,就马不停蹄地拿去换钱。”

有一次,一个朋友要去东南亚出差,急需一笔钱周转,无奈之下找古龙帮忙。他原本不抱希望,因为谁都知道古龙大手大脚,很难有闲钱,谁知古龙却让他稍等片刻,然后去书房拿了几页稿子出来,说是新作开头,让他拿着去找某出版社老板,对方会先付20万元订金。朋友半信半疑,前去出版社,老板果然如获至宝,立马付款。

风流浪子的女人与寂寞

流水般的花钱,流水般的女人,流水般流入肚子的酒,如果只是这样,那就只是浪子古龙。可古龙不同,浪子前面应该加上“天才”二字。

没有几个人能懂得天才的内心,也不会有多少人理解古龙纵情声色背后的寂寞。就像许多人都喜欢引用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却大多不知道它出自古龙的楚留香系列最后一部《午夜兰花》。那本书隐然有鬼气,似乎预示着一些不祥。

世人误解古龙,往往因为女人。他们认为古龙并不尊重女性,认为古龙书中无爱情,认为那些女性只是男性陪衬,认为那些长腿细腰乃至SM的描写是将女人物化。可他们忽视了一点,古龙的前两任妻子郑月霞和叶雪都出身风尘。他曾写道:“风尘中的女孩心里往往会有不可对人诉说的悲怆,行动间也往往会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的轻蔑,变得对什么事都不太在乎,往往就会带着种浪子般的侠气。对于一个流着浪子血液的男孩来说,这种情怀正是他们所追寻的,假如一跌入十丈软红尘,就很难爬出来了。”

古龙迷恋过,与有过风花雪月的爱情。他的第一任妻子梅宝珠与他一见钟情,当时的她还只是个中学生,但由于古龙生性好女色,他们的婚姻最终还是以破裂告终。古龙一生中仅有过的两次婚姻,都是昙花一现。他一生中与许多女人有过缠缠绵绵的经历,或短暂,或长久,或出于冲动,或出于爱慕,最终都如过眼烟云,随风而去。

相比道貌岸然之徒,古龙更懂女人,也更尊重女人。不然,他又怎会写出风四娘这种令人迷恋的角色?

古龙的寂寞,与他的童年生活有关,也与他的文坛地位有关。尽管他名气极大,为出版社所追逐,但仍有许多人认为武侠小说不算文学。在武侠小说领域已达巅峰的他,不愿拔剑四顾心茫然,所以便有野心,要让武侠小说登堂入室,于是便有了他称作“一生最大挫折”,可却堪称神品的《天涯・明月・刀》。他在此书的序言中提到了福楼拜的那句“十九世纪后将再无小说”,他却不这样认为,反而觉得只要求新求变,就会有不一样的小说。很少有人明白他的野心,他一生的求新求变,不仅仅是为了更多的认可,也是独孤求败式的寂寞作祟。

后古龙时代:

时无英雄,徒留江湖传说

几年前,温瑞安专门撰文怀念古龙:

“我认为这世上没有人比我对古龙‘爱’得更深。我在念初中二的时候,在马来西亚,霹雳州的一个小山城:美罗埠,有幸且偶然在那小埠里唯一一家‘半正规’的‘联友’书局里,买到一册一个骑着白马走过一片绿柳红袍侠客为封面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之下半册。从此,我就迷上了古龙……我可以说自己十分钟情于金庸的小说,但古龙绝对才是我武侠小说创作的‘启蒙老师’――当然他从来没在实际上传授我什么,但在他的小说里,有的是发掘不完的宝藏。”

导演徐克说:“古龙小说描写的其实是现代心态,而金庸作品主要反映传统中国道德观念。古龙的武侠世界里到处可以看到台湾西门町夜生活的景象,他的每部小说都有保镖、浪子、商人、阴谋诡计等等,而金庸作品充满了大起大落,富有历史感。”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

在现实层面,风流如楚留香的古龙,去世后留下三个儿子,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母亲。多年来,三个儿子为了争夺古龙的遗产,多次对簿公堂,互不相让。古龙生前情归多处,留有多个后代,后人在继承遗产问题上遇到了太多“麻烦”,随时会有一个新的“儿子”跳出来,声称拥有继承权。

多年后,经DNA确认的三兄弟正式和解,组成委员会,分享古龙作品的版权。面对媒体关于之前几人“互殴”的问题,儿子们会这样说:“这可能是父亲对我们的考验。”

金庸传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玄幻小说 内模仿 “诛仙”

一、玄幻小说中的“内模仿”结构

所谓玄幻小说的“内模仿”是指,一方面在玄幻小说中有一种明确的规则设定,小说中的人物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则,而不能超越这些规则之上。这些规则是虚拟时空中前辈们走的路,也是后辈们需要模仿的道路。另一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小说的主人公身上,在小说的主人公出现之前,总有他的前辈已经达到了某个高度而小说的主人公则需要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经历和达到或超越那个高度。

一般说来,“人们把那一种在有别于人类现实生存世界的时空中幻想、构造种种特异生命体验的传奇类文体,称为玄幻小说。”[1]在作者构思玄幻小说的内在世界的时候,一般都会有明确的规则等级设定。在规则等级设定上,在现代武侠小说如梁羽生、金庸的小说里已经有这种痕迹。不过,在他们的小说里,这种规则的设定都算不上是明确的现象和普遍的存在而可以被普遍模仿,更多时候还是为了展现一种神韵。在神魔小说那里,更没有武技规则等级的设定这种情况,每个神魔的实力从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被设定和一成不变。而在现代的玄幻小说那里,这种设定却是一种普遍和越来越不可缺少的现象。《星辰变》中大力渲染从后天修为到先天修为的层层递进,并成为修真者后,又要经历金丹期、元婴期、洞虚期、空冥期、渡劫期、大成期等。在西方的魔法传奇世界里,也有从魔法学徒、魔法师、魔导师、圣魔导师的等级设定。每一个等级都有它的作用,每提升一个等级都会获得不同的能力,玄幻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往往会练习一些不同的功法,会出现一些越级挑战的现象。但也同样需要遵循规则等级的设定。玄幻小说中的等级规则都是普遍适用和所有小说中的人物都要遵循和模仿的。

这种情况导致了玄幻小说的“诛仙”(或者可以称为“杀神”《格斗狂想》)。因为等级规则已经普遍存在了,小说中的每个人只要遵循这些等级、模仿这些的等级就可以了。一级一级的爬上去就会飞升成神,而这种等级设定下,神不过是加强版的人而已(《恶魔法则》)。于是,神仙的神秘性就不存在了。

第二种“内模仿”情况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和玄幻小说中独有的。在大多数玄幻小说中,主人公往往在规则等级下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而这条路在他走之前前人就已经走过或者目的地已经存在。在那里,他可以不知道他这条路的结果,但他一定会最终明白他是在模仿别人。在秦羽和林蒙、鸿蒙(《星辰变》)之间存在这种“内模仿”情况,在叶音竹和东龙神龙王(《琴帝》)之间、杜维和阿拉贡、白河愁和魔神(《恶魔法则》)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关系。这让我们想起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和梁羽生小说中的张丹枫和云蕾与谢天华和叶盈盈(《萍踪侠影录》)、张丹枫和玄逸居士(《散花女侠》)之间的模仿关系。这在两方面区别开来,在玄幻小说中主角的模仿从出现就被设定,他的成长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另一方面,玄幻小说中的主角都不能确认他自己,为他自己证明,而是确证他的模仿者。而在金庸的小说中,虽然华山论剑25年一轮回,但郭靖和杨过证明是他们自己。这一点也是在共同的“游历与成长”的模式下,玄幻小说与其他小说问题的不同。

在玄幻小说中通过“内模仿”逻辑的作用,仙、神的神秘性消失了,他们尽管有各种法术和能力,但由于等级规则的设定,我们可以清晰的对这些能力和法术做出明确的把握。“中国文学进入装神弄鬼的时代”在浅层上可以这样理解,但在深层次上,中国文学却进入了神鬼伏诛的时代。

二、玄幻小说独特的魅力所在

传统文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成功与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一部作品中最大的亮点,即使如武侠小说中情节占据主要位置的同时,也不会忽略人物形象的塑造,郭靖木讷、懦弱但又坚韧的形象和杨过偏执都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也为小说增添了特殊的魅力。而正式这些人物形象本身具有明确的性格,使得他们本身又能成为吸引力的一种来源,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往往确证了他们的存在,从乔峰到萧峰的过程,是民族身份的转换和价值主体的撕裂,更是个体自我信仰的升华和确证。玄幻小说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玄幻小说的魅力不再是其中人物的形象的鲜明,也不在于人物在游历和成长的过程中的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确证。在玄幻小说中,很少有鲜明完满的人物形象,很难将一个人物同另外一个人物区分开来,在这些小说中,人物有的只是一些类共性,目标只是修炼练得更强。即使是主人公的形象往往比较淡薄。主人公的成功往往和他的性格魅力或者道德的高尚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恰恰是因为他具有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相同的性格,又在性格上加了些运气和狡诈。

诛除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一方面证明了玄幻小说同传统文学相比的不同,另一方面又确证了自己独特的魅力。主人公在“内模仿”的逻辑中从一个等级跳跃到另一个等级,从一个同一过渡到另一个同一,主人公不是确证了自己的存在,而是证明他自己不是他自己,否认自己是个有个性的个体,玄幻小说对于青少年读者的引诱之处就在于其虚空的本质既没有历史也不产生希望,但却是只由于自己而被经历、被欣赏。而正是这样按照H.A内梅尔的说法:“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好艺术则不会唤醒这样直接的感觉,而是像布莱克所说的,通过‘唤起行为的能力’来扩展我们兴奋和舒适的感觉。”[2]这种直接换取兴奋和舒适的感觉正是玄幻小说独特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