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第1篇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前387年-前299年),本名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荀林父后裔,任职晋国大夫,他是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因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而闻名于世。

俞伯牙本姓伯,因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编撰《警世通言》时,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而得“俞伯牙”,在此之前的《列子》《荀子》《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来源:文章屋网 )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第2篇

片段一:

师:同学们,这幅图片说的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谁来给我讲讲是怎么回事啊?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周幽王为了博得妃子一笑,而点燃了烽火,引得诸侯一片混乱……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烽火戏诸侯》是讲述的周幽王的故事……

(反思:《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是课本导入框中的故事,出示这个图片的时候,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去教材中寻找,大多数同学很快就埋头看书,接着就举手回答,还是比较积极的。在这个地方我以教材中现有的故事引入课文,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教材中的知识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二:

师:大家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

1、记住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时著名的霸主;三家分晋;战国七雄。

2、能找出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3、能通过比较,说出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点。

(反思:在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老方法,出示学习目标,看完书,就让学生来回答,而是把这些问题直接带到了整个教学中,在教学中,让学生来回答,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很好的讲解,避免为了回答问题而一味的去寻找答案,易于学生接受。)

片段三:

师:同学们,晋文公能在混乱的中原地区,首先称霸,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谁来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出示看图说史)

生:……

师:大家知道卧薪尝胆说的是谁吗?

生:勾践。

师:晋文公和勾践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生:要有诚信。

生:要能吃苦耐劳。

(反思:这两个历史人物,我都是先让学生来讲述,然后我在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就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讲解他们时,我用历史典故来代替历史人物,如:退避三舍讲的是晋文公,卧薪尝胆讲的是越王勾践,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而且在讲到这一小节时,我很好的穿插了情感教育,让学生从晋文公和越王勾践身上寻找他们成功的原因,激励同学们向他们学习,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片段四:

师:讨论: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

生:……

(反思: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于春秋战国的战争其实非常陌生,而对于他们有什么不同,是很难说出个所以然的,在这里我注重引导,让学生明白春秋时期的战争,多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具有兼并性质的战争。这个问题由于难度较大,我有点越俎代庖,学生不太能完全明白,以后对这样的难点问题,还得再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有无语言B、会不会制造工具C、会不会使用火D、能否直立行走

3、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

A、战略地位重要B、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C、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D、环境优美

4、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A、黄帝是后人尊称的“人文初祖”B、是因为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C、因为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D、是因为他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所制的“水”是指()

A、长江B、珠江C、雅鲁藏布江D、黄河

6、创制“炮烙”等酷刑的是()

A、夏桀B、商纣C、周厉王D、周幽王

7、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列哪个制度产生的()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8、商代最突出的手工业是()

A、纺织业B、制陶业C、冶铁业D、青铜制造业

9、“三星堆”文化的具体地点是在()

A、青藏高原B、成都平原C、云贵高原D、河南安阳

10、成语“退避三舍”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桂陵之战B、马陵之战C、城濮之战D、长平之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不包括()

A、韩国B、宋国C、赵国D、魏国

12、历有一个“徙木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A、伊尹B、姜尚C、管仲D、商鞅

13、在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中,地理位置处于最东面的是()

A、楚B、魏C、齐D、燕

14、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主持修筑的?()

A、商鞅B、李悝C、李冰D、诸葛亮

15、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

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

1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17、中国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是()

A、哥白尼B、孔子C、拉伯雷D、屈原

18、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韩非子

19、“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是哪个军事家的名言()

A、庞涓B、孙武C、韩非D、孙膑

20、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环保意识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荀子C、墨子D、孟子

答案:ABCADBCDBC、BDCCCBDDBD

二、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

21、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__________,山顶洞人掌握了_______________的技术。

22、

23、约公元前______________年,禹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_________________。

24、秦代修筑的“万里长城”,西起________________,东到_____________。

25、禹死后,_________________继承父位,从而_______________制代替了禅让制

26、商后期制造的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的青铜器,而_______________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27、_______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28、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___________”,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_________________。

29、秦始皇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_____________.秦朝还统一文字,把________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答案:

21、天然火人工取火

22、河姆渡半坡水稻粟

23、2070年夏朝

24、临洮辽东

25、启世袭

26、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7、春秋牛耕

28、甲骨文金文

29、圆形方孔钱小篆

三、材料解析(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0、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问题(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问题(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1、材料: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问题:想一想,孔子的这三段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答案:

30(1)屈原《离骚》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第4篇

美国一直从各国吸收精英人才,这种单向流动的状况正悄然改变。一些新兴国家正努力从人才输出国变成输入国,新加坡、韩国是出国留学比例很高的亚洲国家,其人才流失率曾经高达90%,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的人才回流率逐年上升,目前回归率已超过了50%。

全球化使得人才流动更便利,国家之间的竞争直接体现为人才战略,谁掌握人才优势,就能胜出一筹,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空前自由,所以人才辈出,出现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士”在当时体制下是最自由、开放的阶层,他们没有大夫、诸侯的权势,基本上没有不动产,精神、物质的束缚少,所以能好学进取、深谋远虑,而列国纷争又为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各诸侯国君主普遍礼贤下士,招纳有识之士。众多的文武之士不辞辛苦奔走列国之间,他们的观念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栖”。因此,后世有所谓“楚材晋用”、“晋材秦用”的说法。

“士”的流动推动“养士”之风盛行,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是蔚为大观。各诸侯或大夫为求存图强,十分需要借重士的谋略,因此纷纷“养士”,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

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纳天下学士,在那里讲学,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

楚国人范蠡助越国起死回生,攻灭吴国,而且从政治旋涡中全身而退,逍遥江湖,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进退自如的范蠡,成了士人钦慕的偶像。

孔子曾带领弟子离开家乡鲁国周游列国,推行他的德政主张,虽没能像范蠡那样如愿以偿,实现政治理想,但他所从事的文化活动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先秦诸子在各国间奔走的同时,都会广收门徒弟子,把从前被贵族垄断的文化知识普及到平民子弟。

秦国成了输入人才的直接受益者,李斯在劝阻秦王驱逐“客卿”的《谏逐客书》提到:从秦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都靠任用“客卿”(即他国的人才)才取得辉煌成就,秦穆公重用虞国大夫百里奚,秦孝公重用卫国公孙鞅,秦惠王重用魏国张仪,秦昭王重用魏国范雎,是这些优秀人才让秦国逐渐强大,在激烈竞争中胜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七年级(上)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案例

前言: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讨论法是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历史教学评价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分组讨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是我们教师经常使用的手段,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小组成员内的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然而分组讨论如何有效的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下面,我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为例,作一小结,以供同仁参考。

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在七年级6个班中是历史素质最好的班级,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班级课堂气氛活跃,同学善于思考,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常有独到之处,在平时教学中,很多问题稍加点拨便能够激起思维的火花。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在这个单元甚至这册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对于学生理解从西周以来的分封制的影响以及我国在春秋战国时的政治特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国家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就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的较量,只有改革,才能富国强兵也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进程的能力;利用图表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的过程感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决不总是消极的这一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理解竞争的内涵。通过对春秋霸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要想成就理想,就必须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教学重点:齐、晋称霸。齐、晋称霸体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军事特点。

教学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课前准备:

教师:将全班分成10个小组,由组长记录每一位成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用“+”和“-”表示各位同学的表现,具体量化,作为以后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

老师设计了10个有关本课内容的题目,准备在课堂上分发给各小组,各小组进行讨论,以此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成语故事。例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教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评。

学法: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教师给出的题目的答案,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过程设计

序号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1

学生阅读第6课课文

 

熟悉本节课的内容

指导学生理解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分钟左右

2

将题目分发给10个小组,各小组进行讨论

由组长上讲台随机抽取题目,再组织本组同学进行讨论

在课堂上进行巡视,随时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10分钟左右

33333

 

3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请你们讨论一下,这种制度有什么样的影响?(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学生原则上自己回答本组所抽取的题目,如果回答的好,本组每位同学都可以在平时的成绩上得到奖励。如果其他组同学对所在组的问题回答的不够准确,则另外的同学可以举手回答,如果回答的准确,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由每组的组长做好记录。

 

 

 

 

 

 

 

 

 

 

 

 

 

 

 

 

 

教师在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做好评判,对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的结果给予明确的肯定,对于学生在讨论后仍然没有得出结论或者得出不够准确的结论,由教师再组织全班讨论,直到得出准确的结果。教师的语言要以鼓励性的话语为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25分钟左右

4

你能说出为什么有“西周”“东周”之分吗?东周又分为什么样的两段时期?为什么有这样的分法?

5

春秋时期主要的特征是“争霸”,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出“争霸”的背景是什么吗?有哪些霸主?请举出其中的一个的主要事例?

6

你能说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谁吗?他能够称霸的原因是什么呢?(请总结出三点原因)

 

7

请你们归纳一下,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8

你认为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改革有什么样的借鉴?

9

请你们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注意从两个方面来说)

10

你能说出战国七雄是怎样形成的吗?请你们讨论出一种让大家能记住战国七雄名称和相对应的位置的方法?

 

11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请你列举出一些战争的名称,并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场战争?

12

你能说出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吗?战国后期有什么样的趋势吗?

13

本节课小结及课堂反馈训练

学生复述本节课的内容并做当堂练习

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并检查学生的反馈训练的情况

 

5分钟

教学片段实录:

师:第8题哪个小组抽到了,我们来请这个小组的发言人回答这个问题?

生(甲):我们这个小组的题目是:你能说出战国七雄是怎样形成的吗?请你们讨论出一种让大家能记住战国七雄名称和相对应的位置的方法?我们的答案是:战国七雄分别是秦、燕、楚、赵、魏、韩、齐。其中赵、魏、韩三个国家是通过分晋而来的,齐国是姓田的夺取了原来齐国国君的位置而来的,这样加上原来就存在的秦国、燕国、楚国就形成了战国七雄。可是如何记住战国七雄名称和相对应的位置的方法我们还没有讨论出来。

师:他们对战国七雄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回答的很不错,请组长在你们这个小组每个成员姓名的后面都打上个“+”号。可是他们却没有讨论出能记住战国七雄名称和相对应的位置的方法,我们有其他的同学能帮助他们吗?(有同学积极举手,教师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乙):我们可以对照地图发现,这七个国家是这样分布的,齐国、楚国、秦国、燕国在四周,中间上中下正好分布分晋国得来的赵国,魏国和韩国,所以我认为这样记比较好。

师:非常好,应该给他记两个“+”号,按照这个同学的建议,我来帮助大家编个口诀来记: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好!请大家再记一遍,我来请位同学在我的地图上表示出这七个国家的大概位置。(同学踊跃举手,一位同学上来很准确的标出了各个国家的名称及位置)

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小组成员之间是互相合作的,小组之间是充满竞争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协调,切不可把合作当成个别同学偷懒的温床,也不可把竞争演绎为同学之间的剑拔弩张。本节课当一些小组无法完成自己的问题时,教师请其他组的同学帮助回答,就是要一方面使每个同学不仅关注自己组的问题,还要关注其他的问题,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同学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二,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其一,教师本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其二,不要忘记,学生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始终要关注的。其三,错误有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在讲到齐桓公称霸的时候,课堂上突然有个同学举手说了个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其实是蔡桓公),这个故事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多大用处,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但是这种课程资源一定要运用得当,否则就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对于学生的兴趣的调动,活跃课堂的气氛,对知识的认可掌握很有作用。我把十个问题打印出来后,剪成十个小纸条,再让学生当堂抽取进行讨论,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明显的要比以前的讨论方法高了许多。但是教师一定要做好主导的角色,把握住课堂气氛的程度,切不可放任自流,使课堂成为满堂哄。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第6篇

1、俑释义:古代殉葬的偶像。

2、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殉葬用的“俑”,据《礼记·檀弓》,孔子“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孔颖达正义:“刻木为人,而自发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

3、又《孟子·梁惠王》:“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焦循《孟子正义》:《广雅》引(张揖)《埤苍》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为其像人者,谓为其像人之转动跳踊也。”可见“俑”就是由简单机械发动能够自己转动跳跃的木人。

(来源:文章屋网 )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庄子 自然之道 政治之道 人生之道

庄子的“无为”思想是基于对自然的观察和当时社会“有为”政治统治思想的不满而提出的,因此,庄子的“无为”思想最直接针对的便是政治方面,庄子认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应做到顺应民心。除了最直接针对的政治方面,庄子的“无为”思想对人生的启示意义也是巨大的,甚至对于社会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庄子的“无为”思想虽然提出于久远的春秋时代,但是其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如今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无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过于狂热,常出现为满足个人私欲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形。庄子的“无为”思想对于指导如今的人们正确看待利益有着重要意义,帮助人们认识到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不请求自身目的的实现,而是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

一、自然之道

庄子的“无为”思想来源于其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感悟,庄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发现和找出了一定的自然界的规律,树木生长、水往低处流、太阳东升西落、人往高处走、四季变换等自然现象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对“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外物皆化生。”这段古文的概括总结,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看出他认为天地是相容的,要做到天无为、地无为和众生皆无为,万物生长不是天地有意而为之的,而是通过“无为”运行而顺其自然进行的。总的来说,庄子的“无为”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思想,无为之道的本源便是自然之道,重视合乎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能破坏自然发展的规律,若一旦破坏自然发展的规律,我们必然会走向异化之路,自食恶果。依据庄子的观点,我们要想达到一定的目标,一定要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顺应发展规律,在“无为”中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二、政治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分化较为严重的时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庄子的“无为”思想是基于当时的政治情形而提出的,是反映和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的。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为满足自身私欲和谋取统治权力普遍主张“有为”,这种统治方式明显与庄子所主张的“无为”思想相背离。因此,庄子认为当时统治者的“有为”思想是一种异化的思想,是对人民产生巨大危害的,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便明确指出这种思想的错误,以“许由辞天下”这一寓言故事进行批判讽刺,披露统治者为满足自身私欲的本质。庄子提出“无为”思想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其限制统治者的私欲行为,突出统治者的“有为”思想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若一意孤行,必然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这也是造成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的根源所在。总的来说,庄子的“无为”思想便是对当时统治者普遍存在的“有为”思想的批判和超越,是在当时政治思想上的进步。

三、人生之道

庄子的“无为”思想主要是针对政治方面而提出的,但是际上其对于人生同样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明确指出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应依照“无为”思想。人生的之道的“无为”即是指人要顺其自然,要根据自然本质的需求来追求个人在生活中的理想,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简单地说,便是我们要直视本心,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庄子》这一巨著中的寓言故事对“无为”的人生之道做了一定的剖析,如《天地》中的“厉人生子”这一故事,这一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长相丑陋的女子在某一夜晚生下一个孩子,但是害怕孩子的长相和自己一样,就拿着烛火仔细确认。这一故事主要表达了,一个孩子在出生之后其外表已经自然形成了,即便你再不愿意接受和害怕也是不能够改变的。这一故事启示我们,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不能够基于自身的想法和通过自身的能力去改变事物已经具备的状态,最好的做法便是顺其自然,以良好积极的形态去面对事情,若一味逆势而行,只会徒增自己的波折和烦恼,影响自己在面对其它事物时的心情。

四、结语

庄子的“无为”思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之一,其对于自然、政治和人生方面影响深远,理应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庄子的“无为”思想主张人们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都要遵循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从我国如今社会况来看,庄子的“无为”思想对于国家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态度方面的进步都是有着巨大意义的,对于庄子“无为”思想的解读和认识最主要的还是应将其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王柳.庄子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多吉平措.针对庄子“无为”思想的解读[J].才智,2015,(20).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第8篇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道家之代表。

鬼谷子核心思想: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人,华夏族,相传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于嵩山东南学仙。“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他是道教祖师之一,又是纵横家的鼻祖,学识广博。史书说他是长短纵横的谋略家;传奇中说他是神通广大的智者;宗教故事中说他是未卜先知的神仙;民间流传中说他是预测吉凶的命相家。在文化史上,他是与孔子、孟子、庄子、孙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哲齐名的学术大家。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