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华师二附中

华师二附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华师二附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师二附中范文第1篇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和济华兄做过邻居,那是在昙华林礼堂东南角楼梯边,有上下三层厢房,我住三楼,他住二楼。那本不是住房,可能是有演出活动时供演员作准备使用的,或者是堆放各种用具的,后来宿舍不够住,才改为住人,二楼就给黄济华做了新婚洞房。婚礼上新娘唱了《好一朵茉莉花》,昙华林里花不少,可是那时我们都无心细赏,济华兄也不闻有赏花的诗作。不久,济华兄调到湖北函授学院,搬到蛇山南坡,我去过一次,风景也很宜人。说是调动,其实是一种发落,因为他家庭出身的缘故,不被信任。我想,那时,他也难有赏花吟诗的雅兴吧。此后一别十多年,他下放洪湖农村,我去到江西农村,音讯不通。斗转星移,1978年我从京山迁到武汉,家安在华师附中,济华兄正在那里任教,我们又做邻居了。阔别多年,他遭受的折腾比我多、比我大,我看他却是面如满月,且总是带着笑容,犹如高僧大德,自然显露着禅意。某一天,二附中全校运动会开幕式,我在房间里听到大喇叭传来他作为教师代表致辞,形容教师们的心情是:“陈重不沉重,舒畅更舒畅”。陈重是语文老师,舒畅是物理老师,是两位深受学生欢迎的大腕。这两句是很好的一副嵌名联,济华兄此话一出,就有学生和老师们共鸣并赞许的笑声飘进我的宿舍。说起来,那个时候,济华兄本人和他的家庭亟需解决的问题颇有几个,放到谁的身上都难免心里结疙瘩,他自然也在努力、在等待,只是,他拿得起也放得下,不为此收起一贯的笑容。不久,华师中文系领导和老师们高度共识,请他回到系里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的教职。他很快进入角色,取得教学和科研两方面丰实的成绩,进入到学术人生的黄金阶段。到了九十年代中,我和几位同事到他家里,祝贺他“荣退”,他没有伤感和留恋,我们看到的是如常的温和笑脸。

退休之后的济华兄,有了一些我意料不到的创获,其中最可称羡的是出版了诗集和长篇小说。我辈在中文系讲文学,往往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同龄同行熟人中,写成长篇小说并公开出版的,很难找到几个。弄文学的人,知识当然重要,可趣味则更为可贵。渊博而少情趣者,讲起文学,总让人有隔膜之感。满腹诗情的文学家,一要饮酒,二要爱花,济华兄至少占了后一半。陆游曾道:“饮酒得仙陶令达,爱花欲死杜陵狂。”后一句指的是杜甫《江畔寻花绝句》里“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陆游本人有《园中对酒作》:“伛偻衰翁雪满颠,爱花耽酒似当年。栽红接白株株活,坐拥春工大半权。”这种发于天然的爱美之趣,正是文学艺术的精髓,济华兄得之矣!

周敦颐说,菊之爱陶后鲜有,莲之爱同予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话里面流露孤高自诩、藐视众生的傲气。济华兄不然,他的新作《憨夫百花吟》以三百多首诗咏三百多种花,既有牡丹、芍药,也有白菜花、扁豆花。他还把百花吟搬到网上,与天下爱花者同乐,每一首诗都引来若干跟帖。花无雅俗之分,人无文野之别,但怀赤子之心,便是可爱之人。

华师二附中范文第2篇

下面分三个方面谈谈我在这一年中的学习和工作情况。

一、教学工作方面

上半年,我担任高三年级两个文科班的课。能做到认真备课,钻研高考大纲,了解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和知识上的缺漏,分析各类练习题的特点及其对学生可能起到的作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备考复习。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占用学生的课下时间,让学生有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最后的考前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解决学生的应考困难。两个文科班的高考平均成绩为585分,在济南市排列为第一名。对这个成绩,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我对自己的工作也有很不满意的地方,这就是,有几个平时语文成绩优良,语文水平也较高的学生,在高考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甚至是成绩很不好。我考虑,这一定是我的教学工作存在着问题。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费心地想问题的根源,也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得到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下半年,我担任了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课。由于是新大纲、新教材、新学生,我在备课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备大纲,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求;备教材,从量和质两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安排好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特点,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征,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为学生服务。这半年,我还和高一备课组的老师一起在写作教学上作了些改革尝试。首先,我们采用了大作文全年级统一写作时间、内容、要求,集中选出范文,印发给学生,再分班讲评的教学方式;第二,我们在周记教学中尝试着把学生平时的习作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并把量化评价分数记入期中考试成绩中,使学生能时时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平时养成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提高习作水平;第三,条件一允许,马上开始上“课外阅读课”,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半年来的教学效果,现在还很难作出成败优劣的论断,我将在恰当的时候另作总结,以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日常学习、工作、活动方面

一般情况下,一年来,我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习、工作、活动,如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升旗仪式、听专家讲座等等。对教研组的各项活动也能按时参加。通过这些,我与附中,与同事,与社会,与时代有了较紧密的联系。我认识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认识到自己在学识、能力方面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认识到我们学校的许多老师,尤其是我们组里的许多老师的许多方面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这样,我就做到了在各方面努力学习,工作,既不自以为是,也不自惭形秽,从容自然地做一个附中的教师。

这一年中,也有特殊情况。上半年,我母亲先生病后病逝,对我影响较大。其一,我在上半年,因要照顾病人,学校

在下午召开的一些会议,就没有参加;其二,母亲的病逝,也使我产生了一种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情绪,一度要求自己不高,工作也像是没有了动力,生活毫无条理。

三、业务学习方面

一年来,我通常只能利用零星的时间,通过阅读一些专业类的书刊得到一点专业方面的新知识。常读的有《语文学习》、《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等。因为专业的特点,当然也是因为个人爱好,我还抽时间读了几本小说,读了一点文学评论类文章。下半年,由于新的教学大纲列出了高中生必读书目,其中有我过去没有读过的三本,我以较快的速度把其中能够买到的两本读完了。非常幸运,下半年我参加了校长带队的一个赴上海参观学习的团队,到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七宝中学去学习了两天,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一些知识,受到多方面的启发。

另外,上半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电脑培训学习,使自己使用电脑的能力有了提高。下半年,我较多地听了本组几位老师的课,向他们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华师二附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 衔接 课程体系 评价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基于对综合国力竞争归结为人才竞争的认同,世界各国对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事关国家根本利益的核心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是这项工程关键的两个环节,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系统的生产。

一、国内外的探索措施

国内外教育界在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国内政策方面,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提出“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与高等学校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为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具体措施如前期的中科大少年班、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人大附中的少年科学院等,还有近两年来,国内各省市开启的高中生科技创新培养计划,如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立“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北京八十中学“科学创新实验班”。上海市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大学附中、交大附中等均开设了“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天津南开中学开设“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2011年河南省郑州二中开设“信息化教学创新班”,郑州九中开设了“创新教育实验班”,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宁波中学、宁波外国语学校、镇海中学等10所学校获得设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资格。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人才筛选、课程衔接、评价方法、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措施非常值得借鉴:

(一)拔尖创新人才筛选标准及选取办法

及时通过科学而严格的筛选标准和选取办法“发现”有天赋的儿童,并搭建各种平台使他们得到适合于自己天赋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所取得的共识之一。具体操作中世界各国都很注重“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真实表现”“对儿童才能的多维测量”以及“多种鉴别方法综合运用”。如美国建立起一整套量表和问卷测验体系;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根据世界上多个国家最优秀儿童的智力水平,设立了9岁、13岁和18岁三个等级的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

(二)为有天赋的儿童设置内容丰富、选择性强、有挑战性的课程体系

设计课程的同时关注不同资质学生的各种需求,加强选择性,关注“难度”和“挑战性”,是世界发达国家在为拔尖创新学生设置课程时比较关注的。如美国伊利诺伊州数理高中在设置课程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挑战”,设置有深度的课程,最能体现“挑战”特色的课程是“三年制全寄宿高校预科课程计划”,这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最核心部分;基于“探究”,设置有兴趣的课程,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热情,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提出自己的问题,去多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基于“创新”,设置有新意的课程,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需要开设有新意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不同于往常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进入到创新的情景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课程培养与大学升学的衔接模式

在美国,学生高中阶段可以选修大学生预修课程(PRE-AP)和大学生先修课程(AP)。所谓大学生先修课程就是让优秀学生在高中阶段提前修相当于大学阶段的课程。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建议,对于在特定领域具有罕见才能的学生,作为教育上的例外措施,承认其具有大学入学资格。芬兰的优秀学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到大学学习更高深的课程。一些学生甚至可以参加开放大学项目(the Open University Program)提供的夏季课程(summer courses)并获得线性代数和物理的大学学分。该项目已经得到了芬兰教育部和产业部门的支持。

二、针对性的措施

综合国内外关于拔尖创新型学生培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目前要做好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培养机制

注意做到系统培养与阶段培养相结合,特别注意衔接问题尤其是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问题,保证学生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积极关注和参与高校自主招生。

(二)课程设置

如果说培养机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那么丰富多彩、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设置就是学生成才路上的助推器。这种助推器不是仅仅限于某一个阶段的、孤立的,而是需要中学与大学的培养体系做适当衔接。对学有余力、且对某一学科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为其设置类似预科类的学术性课程,对动手能力特强的学生可以设置科研方法类课程,让其在高中阶段就能够得到科研思维和方式训练的机会,培养其严谨的科研作风和研究态度,为以后在大学进行研究做好铺垫。需要建设并形成一套最优化课程体系,从塑造一个健全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的目标出发,以科学、人文、艺术并重的课程与实施模式来综合培养。

(三)完善评价

完善评价的多元化,建立中学课程与大学升学的衔接,改变高中阶段培养模式和机制的相对孤立性,打通培养环节,降低培养成本,改变低效和重复的培养途径,促进有拔尖创新禀赋的学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大学则应进一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形成高等学校多元入学的格局,为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结论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还未完整建立起来,没有把中学和大学视为一个系统加以培养。虽然大学是人才的终端“产地”,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中学阶段加以引导。因此,必须不断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学与大学的相互衔接,才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巨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华师二附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慕课;上海;高中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63 -02

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形式,在我国一些高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推广,这种教育模式自2013年以来在中国的初高中教育中也掀起一股潮流。然而这一股潮流到底是会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中学教学的现状,还是仅仅是一股不能持续的潮流,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继续观察和思考。

在慕课形式的冲击下,各地方中学教学管理与教学单位纷纷尝试建立新型慕课教学平台。上海市建立了两个大型的高中慕课平台:C20慕课联盟和上海高中慕课平台,本文即以上海高中慕课平台为例分析我国高中阶段慕课教育形式的发展状况。

一、上海高中名校慕课平台发展现状

上海高中名校慕课教学平台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于2016年2月17日上线试运行。这是一个面向所有初高中学生分享优质、特色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资源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海教育部门表示,将通过1-2年时间,建成一定规模的适用于中学生的优质、特色、多样的拓展型和研究课程资源,推进普通高色多样发展。

(一)学生参与情况

上海市初高中学生可用学籍号或身份证号登录平台注册、浏览课程信息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从该年3月5日起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课程学习。截止于2016年5月23日,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已结束9门课程,共有11222人参与学习;正在开课的17门课程有965911人参与;尚未开课的有一门,已有138人报名。这些数据显示了慕课在上海高中得到许多学生的认可与接受,表明了慕课教育模式的价值,可以为学生所用。

(二)教师参与情况

参与提供课程的有单个教师也有合作团队,例如:团队有华师大二附中的特级教师团队、科研辅导团队,交大附中STEM实验中心;个人有复旦附中的廖莎莎、吴强,上海中学的Mark Seeley、王家祥等。精英级的教师队伍为慕课在上海教育界的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免费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提供课程情况

首批课程由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4所学校打造推出,系4校成熟的特色课程。截至目前,平台共上线课程27门,涵盖了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综合实践7个领域。

(四)教学考核认证

其考核结果及成绩认定以慕课证书为主。慕课证书是一种在综合考察学生在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坚持精神、合作精神与网络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后,对学生课程学习经历和学习综合表现的认定和证明。当学生的课程学习经历和课程学习综合表现满足了开课学校对证书获取要求后,即可获得由课程授课教师签名、高中学校认证和发放的证书。

慕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给了师生更多的教学自主性。其持续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为学生的课下学习提供了帮助;其多元化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可以及时有效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为后续学习提供指导。然而慕课的发展也存在着阻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慕课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二、上海市高中阶段慕课教学推广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自主性不足

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慕课的学习者在学习方面往往会变得较为被动。具体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初期显示出充分的学习热情,以及较强的学习动机;然而随着学习的持续进行与课程内容、种类的增加,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持续降低,学习动机也变成了只为拿到结业证书,失去了参加慕课的初衷。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不足以及慕课模式下学习缺少监督分不开。目前虽然我国在高中阶段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压力仍然存在。正常上课期间,由于有老师的监督指导,学生尚能按质按量完成学业任务;但是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里,由于缺少老师的监督,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往往难以保持,从而产生学习的惰性。尤其是在慕课这种自由性极高的教学形式中,学生因自主性不足而难以完成课程教学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二)学生课程选择出现问题

目前上海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上总课程量27个,已开课课程包括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综合实践7个,涉及的课程种类较多,而且每门课程内部又分成多个模块。例如其中语言文学就包括语种、文学种类、写作等多个模块,这些模块内部又有细分。这些对于那些没有明确选择的学生来说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因此在学生确认参加慕课学习前,做好课程选择辅导服务十分重要。

(三)教师教学压力的增加

慕课项目的开展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参与教学的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既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又要学习网络教学技术;既要对本班学生的学习负责,也要对慕课上所有选修自己课程的学生负责。这些要求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且从目前的慕课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都是教师引导型。教师除了制作授课视频,还需要参与和引导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设计课业任务,课后还得及时反馈学员的学习效果,针对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尤其对于高中教师来说,平时教学、监考、阅卷等任务就很重,现在又增加了慕课教学,这无疑大大加重了高中教师的压力。

(四)慕课模式本身的非营利性导致的问题

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免费课程教学模式,其宗旨是非营利性的,但平台建设和运营都需要成本投入。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慕课教学平台自身加以筹措。但随着教学范围扩大,成本问题必将越来越突出。这对慕课的参与者学生、教师、教学主管部门和运营商都将会带来更多的压力。如何化解,成了阻挡慕课教学平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实现高中慕课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要实现高中慕课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学生、教师、模式本身等方面统筹处理。

(一)让慕课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慕课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高中推广时需要遵循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要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因此针对高中学生的慕课学习自主性不足的问题,不光要求老师在寒暑假期间传授学生知识,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让慕课学习成为他们的一个乐趣,变被动为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高中慕课推广的初衷,实现高中慕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让慕课学习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摇篮

慕课课程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多种可能。因此高中生在寒暑假制定课程规划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做出针对性的选择,爱好什么学什么,而不是盲目选择。此时,最好是请教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最为了解,学生哪方面不足,对哪方面感兴趣,老师都可以提出指导性意见。这样的话,对那些盲目选择或者选择困难的学生来说,就可以更好地利用慕课教学平台来提升自己了。

(三)舒缓授课教师压力

素质教育本身即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慕课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模式,对参与慕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也增加了新压力。如何缓解教学压力,把压力变成促进其职业发展的动力,笔者认为,作为教学管理部门的学校要为授课教师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甚至财力的支持。因为慕课课程建设,本身即是一个系统的课程建设工程,从前期视频制作,到课程教授,再到后期的学习效果反馈,将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校方给予系统的帮助对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效率与积极性的提高至关重要。

(四)拓展收入来源,保持慕课平台可持续发展

作为非营利性的慕课教育模式,慕课平台既要向学习者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又要保证授课教师的正常权益,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在盈利模式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现有教学主管部门可以予以一定的支持,风投爱好者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本支持。但是如果盈利模式持续不明朗,慕课教学平台难以实现自我生存甚至盈利的情况下,其逐渐萎缩、甚至最终消失也是可以预见的。

所以,作为慕课教学平台,不仅需要保持现有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提供,还需要不断拓展盈利来源。或以广告,或以精细化、个性化有偿教学作为补充,或以学习考核有偿认证等形式,或者继续沿用现有模式,但逐渐加入有偿增值服务,形成自身的盈利模式。总之,如果不能解决盈利和自我生存的难题,慕课教学平台将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四、结语

慕课教学形式在高中阶段的推广,势必会推动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其自身的问题也使得它在推广的过程当中遇到重重阻力。慕课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运用还需要慢慢去摸索,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和加强。至于未来慕课到底给中国的素质教育带来什么,只能让时间告诉我们。

作者简介:

[1][2][3]搜狐教育综合《四大名校特色课程网上看!“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来了!》--http:///20160218/n437805809.shtml.

[4]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http:///mooc/index.action.

[5]李金燕.“慕课”视野下成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4,12(4).

作者简介:

华师二附中范文第5篇

刘昊洋跟在女生主持人的后面走上舞台,上一个节目是二重唱。按照彩排,两位歌手下台前,应该把无线话筒交给两位主持人,但此时出现了意外情况,歌手带走了无线话筒,舞台上只剩下一只有线话筒被固定在话筒架上。接下来的第一句话本来应该是刘昊洋说,可话筒没了,他一时慌了神。负责晚会的邵老师看出了问题,惊得一头冷汗。邵老师正着急,刘昊洋身边的女生主持人镇定地走到话筒架前,为下一个节目报幕,尴尬的冷场终于被打破。

“你看,男生就是呆些。”邵老师听到别的老师议论。“能挑出男生做主持人就不错了。”邵老师回答他们。为了给A中晚会挑选男生主持人,邵老师没少下工夫,“女生出色的很多,男生能上台的就太少了。”老师们对男生“比较呆”的评价没有贬义,特别是在文艺活动中,男生充当“配角”,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学的“传统”。

不仅是文艺活动,在刘昊洋的班级中,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其他表现,女生总是显得“突出”。刘昊洋成绩不错,不过,班上成绩排前几名的还是女生占了多数,而且,在竞选班干部时,女生往往受到同学们的青睐,班长、副班长都是女生。

班主任郑老师也注意到了“阴盛阳衰”的局面。郑老师的班级一共23人,男女生比例相当。如果以每1/3学生人数作为一个成绩阵营,排在第一阵营的七八个学生中,男生只有3人。成绩最差的阵营里,男生倒是占了多数。

在这样一个女生“强势”的环境里,刘昊洋已经习惯了女生处处优秀的现状。女生学习成绩好,爱好广泛,能说会道,更有“人缘”。甚至在体能上,女生也不比男生差,升入高中后进行的军训中,“撑不住”的不一定是女生。

不过,与那些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男同学相比,刘昊洋起码还有与女生竞争的机会,更多的男孩儿,在之前的考试中就已经被淘汰了。

A中是上海市一所普通中学,生源按片区划分,不择校,因此,学校男女生比例代表了升学竞争的自然结果。A中拥有初中和高中两个学部,初中在校学生600多人,男生人数略多,占54.46%。但到了高中阶段,男生人数骤然下降,近300名学生中,男生只占43.4%。

谁淘汰了男孩儿?

A中男生们的处境不是特例,如今各类中小学里,女生的出色已经显而易见。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学里,男生比不过女生的状况存在多年。上海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说,10年前,他的学校就已经明显出现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状况,他一度戏称自己快要变成“女中”校长了。

作为上海某示范性实验高中理科班的竞赛尖子生,小卢2011年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开学伊始,他得知,这一届3300多名本科新生的男女生比例接近2:1――而根据一份学生自行上传到清华校内BBS上的清单,1991年2032名新生中,男女比例为4.22:1。不光女生总体数量在上升,原先由男生一统天下的院系,如建筑学院里,女生也不再是“稀有物种”,甚至出现持平局面。

再回看高校人才的输出口――高中,尤其是示范性实验高中,“阴盛阳衰”的现象似乎更加明显。过去“女多男少”的差距约4%~6%,2011学年开学后,上海部分重点高中班级男女生比例竟相差10%~20%。

据媒体在2011年新学期开学后作的调查,七宝中学2011年录取的高一新生共481人,女生271名,男生210名;复旦附中高一某平行班,男生不到1/3。有校长感叹,以前是女生“略胜一筹”,现在是比例严重失调。

男孩儿都去哪儿了?据A中初中部2011年中考升学情况统计显示,升入市示范性实验高中(俗称重点高中)的22人中,女生13人,男生9人。同时,进入中专职校的63人中,女生27人,男生36人。也就是说,A中初中部成绩最好的学生中,女生占多数,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男生占多数。初中阶段的男生,有一部分因为中考的淘汰,不能进入普通高中。

在中国现状下,进不了普通高中,意味着一个学生很难再有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普通高校里,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现象,也正在蔓延。2009年被高校录取的上海高中生里,不论“一本”“二本”还是“高职高专”,女生人数都要多于男生。

学校阶段的阴盛阳衰,很可能已经延续到成人后直到婚恋阶段。如今大城市中“剩女”盛行,如果女性要求自己的丈夫必须要比自己优秀,而学业又与职业、社会地位相关,那么,制造“剩女”的根源,也许可以追溯到男生的学业危机。

世界性“男孩儿危机”

这样的情况并非中国特有,在10多年前,国外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并把它命名为“男孩儿危机”,男孩儿的“学业危机”是“男孩儿危机”里最明显的一个表现。

20世纪末,西方学者出版了一系列讨论“男孩儿危机”的著作,在很多国家,男孩儿不如女孩儿的情况让学者们感到焦虑。

学者很早就发现,不仅是考试制度,现代盛行的教育方式,对于男孩儿的天性来说也是一种束缚。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中‘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学校很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应该都有一个班上最捣蛋的同学,而这个最让老师头疼的同学,恐怕十有八九是男生。男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喜欢体育活动、动手实践、挑战和观察,但现代学校教育,需要学生安静、服从、按部就班。

学业危机只是“男孩儿危机”的一个表现,事实上,不论体质还是心理健康,男生的水平都在下降。一份1985年~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年间,中国城市和乡村的男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全都在下降。

男生都是“笨小孩儿”?

关于男孩儿“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有的甚至追溯到男性基因的悲剧宿命。男性拥有Y染色体,与女性的X染色体相比,Y染色体脆弱、不稳定、易变异。有人计算Y染色体衰亡的速度,预言男性将最终消失。这样的解释或许“耸人听闻”,不过从生物学角度看,男性生理上的“落后”,从一出生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有一项研究认为,一名刚出生的女婴的身体机能,已经与出生6周左右的男婴不相上下。

一些家长能够接受婴幼儿期的男孩儿比女孩儿落后的现实,然而,一旦将孩子送进学校,一夜之间,家长们似乎就忘记了男孩儿女孩儿之间的差别。

由于大脑结构的不同,女性在语言能力上普遍比男性更强,在偏重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现代学校教育中,女性很容易表现出优势。在上海市杨浦区某中学理科实验班的面试中,面试老师发现,女生们普遍表达自如、词汇丰富,而男生大多内敛、紧张。女生很容易给面试老师留下较好的印象。

男孩儿的晚熟不仅表现在身体机能上,与同龄女孩儿相比,男孩儿的心智发育也更晚,自控能力更差,因此,他们更容易成瘾。A中班主任郑老师说,他班级里成绩较差的男生,普遍存在沉迷电脑游戏的问题,沉迷游戏的后果,不仅是影响学习成绩,也限制了他们与其他同学沟通的能力。

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整个社会,似乎都很难接受男孩儿更加脆弱的现实,通常的观念中,男孩儿总是被看作更聪明、情感上不那么敏感,因此男孩儿不需要更多的关注。男生暂时“落后”的现象,很容易被家长和教育者忽略,而层层淘汰的考试制度,很可能让那些“开窍”较晚的男生错失各种机会。

现代教育忽略了男生与女生的不同,男生的学业危机,正是这种不同被忽略后的结果。

“男孩儿危机”的背后

现代教育体系中,男生为什么显得更“笨”?《拯救男孩儿》一书的作者指出,“男孩儿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拯救男孩儿》的作者之一李文道说,目前的教育对于男孩儿来说更不利,相比而言,女孩儿更容易适应目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不过,一些学者提出“男孩儿危机”是一个伪命题,这种观点认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处于弱势的仍然是女性。

2011年,还是高中生的李申儒撰写了调查报告《男孩儿视角的“男孩儿危机”研究》,他用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数据证明,男生学业上落后于女生,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但是,时隔一年,李申儒对于“男孩儿危机”又有了不同的看法。李申儒认为,学业危机并不是“男孩儿危机”的核心,因为男孩儿们学业上暂时落后的局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扭转,男孩儿们最严重的危机,是缺乏应有的勇气和责任感。

来自大同中学的一些数据也许可以说明,男孩儿的学业危机的确存在,但可能仅限于某一个阶段。大同中学高二年级教师仇璋瑛查看成绩排名表后发现,排名年级前20%的学生中女生占多数,但取最拔尖的10个学生看,还是男生稍多。“高中是个转折期,高一高二阶段男生或许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到了高三,部分男生后劲很足,他们不是缺乏优势,只是显现得比较晚。”

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说,该校连续几届的高三毕业班,能被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男生占60%~65%,女生反而不见有多大的优势。华师大二附中2011届毕业生中,考取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港大的学生共有183人,其中男生占到约65%。

“我不太赞同‘危机’的说法,事情没那么严重。”上海市大同中学教师王菲认为,不能把问题完全归结于现行教育制度。“以前的社会诱惑少,现在孩子接触的信息丰富、玩的东西也多,相对来说女生自控能力好,表现欲望强,所以投入相同的教育精力,女生更容易产出回报。”

正如李申儒所看到的,除了学业上的暂时落后,“男孩儿危机”更体现为男孩儿们缺少社会公认的“男子气概”。

关于男孩儿们的“男子气概”,女生们最有发言权。大同中学理科班学生李奕说:“有些男生在姿态和外观上确实有女性化的表现,或者说心理上呈现中性化,这可能与家庭教育中母亲等女性长辈管得多有关。”

李奕把男生们过于“温柔”的特点,甚至归结到城市文化上,她觉得,身边很多男士,都像动画片中的“灰太狼”。社会文化的“中性化”倾向,渗透到了学校。A中郑老师还发现了这样的现象――过去,追逐时尚几乎是女生的专利,她们喜欢看时尚电视节目和杂志,喜欢明星。但现在,男生也有同样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