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字的历史

汉字的历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汉字的历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字的历史范文第1篇

1、汉字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2、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物语”、“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3、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来源:文章屋网 )

汉字的历史范文第2篇

韩国:“去汉字化”政策摇摆不定

韩国国内围绕汉字的争议背后,始终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躁动。

在古代韩国,汉字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分界线。能写一笔好的汉字书法,能用汉字写诗作赋,是上层社会的身份标识。而下层社会的庶民则与汉字无缘,其所使用的语言也没有相对应的文字。

公元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下令创造专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现在的韩文),此Q为“训民正音”。但是,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层统治阶层还是使用汉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写的文章被称为“谚文”。

清朝末年,韩国人开始摒弃汉字,从前的“谚文”开始占居主导地位。之后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当局确定了“日汉文字并用”的政策,并把表音文字学者视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就此,表音文字打上了反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标识。

1948年,摆脱殖民地地位的韩国颁布了《表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出于历史的缘故,暂且允许兼用汉字。到了1970年,事情发展到了极端,当时的朴正熙政府一度下令废除汉字,学校教育中只教授韩语。这直接导致了韩国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汉字。

上世纪60至70年代,韩国对汉字教育的争论十分激烈。认为应该多爱护自己国家语言的韩国人很多,且态度强烈。而支持汉字教育的人认为,汉字已经成为了韩语中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到了80年代以后,汉字教育才开始逐渐恢复。

汉字在韩国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数度浮沉。那汉字在韩国语言和文化当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韩国终究能够离开汉字吗?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是韩国人面对的尴尬。韩文是表音文字,没有像汉语一样有四个声调的变化,当遇到同音字时,就只能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的含义了。即使这样,在很多情况下,韩语还是不能准确表达出含义,这就需要借助汉字来理解。并且韩语当中多数词汇来源于汉字,很多成语、典故,也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完全理解。因此,韩国的多数法律条文中夹杂有大量的汉字。

自然,如果不懂得汉字,不仅无法阅读古典文学,查阅古代朝鲜的书目,还不能理解现代法律文书。这对于一个现代韩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去汉字化的过程中,韩国也发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韩国有一段重要的高铁,其混凝土枕木需要防水发泡的填充物,但施工方却用了吸水材料,导致155000根枕木龟裂。最后工程队发现,出错原因竟然是理解错了图纸,将“防水”错认为是“放水”――因为没有汉字的标记,而仅仅只有谚文,同音字之间产生了误解。

不过,也有韩国人士解释这是因为翻译的问题,但它从一定程度上确实也显示了没有汉字将给韩国带来多大的麻烦。据《青年参考》引用韩国“Koreabang”网站的介绍称,如果没有1000个汉字的知识储备,几乎没办法阅读韩文报纸。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韩国民间废除汉字呼声日高之时,韩国政府2005年2月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2009年年初,韩国有20位前总理联名向青瓦台上书了一份建议书:主张从小学开始教汉字。2016年5月12日,韩国举行《国语基本法》有关使用纯粹韩文的条款是否违宪的公开辩论。

越南:迫不得已“去汉字化”

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里,最早传入汉字的是越南,而“去汉字化”最彻底的也是越南。

公元前111年,汉军三路起兵,灭亡在秦末战乱中割据岭南的南越,在其故地设置7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境内。起初,这里的居民对中原文化是全然陌生的。但是,在漫长的“郡县时期”(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39年,越南称“北属时期”),一批批汉人移居到越南,包括领主、官吏、商人、手工业者、失势的旧臣和罪犯……汉人南下,华风渐起,汉字随之传入越南。一开始汉字在越南传播就是为了满足儒家文化播迁的需要,因此汉字在越南也被称为“儒字”。

十世纪时,越南以边藩自立。但是此时,经过一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浸润,汉字在越南社会各个领域已根深蒂固。1070年,越南李朝在升龙城建立文庙。1076年,李朝在文庙旁修建国子监,专供皇亲国戚及权贵子弟接受汉字和汉文化教育,后来教育对象逐渐扩大,也接受天资聪慧的布衣子弟就读。1075年,越南首开科举,此后成为历朝取士的重要途径,其科考内容、形式和组织方法皆以中国为宗,在越南八百多年的科考史中,进士多达2818人。

作为越南封建国家的正统文字,汉字逐步培养和完善了越南的学术和文学传统。李太祖所作的《迁都诏》被认为是越南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和书面文学作品,而黎文休的《大越史记》、潘孚先的《大越史记续编》、吴士连的《大越史记全书》等著名历史典籍也都是用汉字写就的,可以说越南的历史是依靠汉字才得以记载和流传下来的。

1858年,法军炮轰岘港,打开了越南的国门,并用将近30年的时间将整个越南变为其殖民地。来自法国的殖民者在越南强行推行拉丁字母拼写的表音文字,并根据一位法国传教士的标记方法,创立了一套文字,越南人称之为“国语字”。侵略者将汉字视为中越历史文化纽带、法国殖民统治的障碍,遂强迫使用国语字。1917年,法国殖民当局悍然下令全面废除学校的汉字教育;1919年7月,顺化的傀儡朝廷颁布《皇家诏旨》宣布废除科举,汉字被迫退出了越南的历史舞台。

当然,法国人并不是要让越南真的使用国语字,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分步同化越南人,先用所谓的“国语字”取代汉字,等越南社会习惯之后再用法语取而代之。虽然国语字本身也存在一定缺陷,但它毕竟易学易懂,在民间也比较普遍,因此成为了越南革命者们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的有力工具。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读了用国语字撰写的《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国语字沿用至今。

近几年,越南几十位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联名向越南教育部上书,建议从现在开始恢复汉语在全国小学和中学的教学,同时还建议出台一部强制性教育大纲,小学、中学毕业时,学生必须达到相对应的汉语程度标准。

这样的建议是很多越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一重大问题的长期反省和抉择。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字本身也是历史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又无法分割的部分。改变文字,就意味着割断甚至是毁弃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越南人深切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纵然想要深入了解也无法阅读理解历史文献。

汉字的历史范文第3篇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当中,汉字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并一直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的运用艺术性已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将传统汉字设计和计算机平面设计进行融合,可以更好地提高设计做睥睨的艺术性。

【关键词】

计算机平面设计;汉字;艺术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进步,汉字本身逐渐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表达语言,其背后逐渐带有了相应的视觉属性。作为记录和表达的符号,汉字本身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一直在不断的传播、演变和发展,同时也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汉字本身蕴含了点线、律动和意境的美感,其所涵盖的艺术气息,是独特且丰富的。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的应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汉字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挥。

二、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的使用艺术

2.1对汉字的可搭配性进行发挥

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本身的应用是整个设计中的重要一部分。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图形和写法,其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设计素材。多种不同的写法、结构、图形以及书法等形式,其相比其他类型语言文字类型更加丰富,可以结合不同设计作品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搭配,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要结合视觉设计的具体需求,对汉字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应用,给人们一个更加广阔的遐想空间,让设计理念得到更进一步的提现,让整个设计作品迸发出更加优秀的创意火花。汉字本身对于视觉信息的传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并且也是平面设计中一种常用的沟通方式。在以往汉字出现的历史中,早期的汉字本身作为图形符号,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积累,逐渐的图形化和成熟化。汉字本身传达了人的情感和交流,承载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其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汉字具有着深厚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其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视的。

2.2汉字应用于包装和海报设计

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包装和海报是较为常见的应用场景。很多商品的包装都可以找到汉字的文字,汉字已经成为了包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汉字可以对事物进行直接的体现,通过视觉的途径来对产品的特点进行传达。通过文字在包装上的应用,设计师将汉字融入设计主题,打造出丰富多彩的图形,其既可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同时也能让设计的理念和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在海报设计中,汉字的应用可以让整个海报作品更加动人,内容更加丰富。在进行海报设计的过程中,图形与文字的表达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衡量设计方案的一个重要指标。汉字本身呈现出独特的样式,将汉字加入汇入到海报中给人一种总体的视觉上面的享受,能满足设计者的设计初衷也是一个重要,其内在的属性已经决定了视觉语言所能够具有的一些形式以及不同的内容,加上汉字外部的造型结构设计,这样结合是视觉语言特有的表现方式。

2.3汉字应用的发展

汉字本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其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弘扬。汉字本身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既汲取着其他文明的优势,同时也保持自身的传统文化的本质。汉字本身也在逐渐受到国外社会和研究学术的关注,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从另一方面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在商业化时代下,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文化要素的增加,其涉及过程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类型的标识语言的运用,给予了设计师更高的挑战。汉字的有效运用,可以更好地凸显出设计理念和文化特色,体现出设计者自身的思维。通过汉字来对于设计理念进行诠释,可以更好地提高设计的整体效果,提高设计作品的艺术气息。在对汉字进行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积极地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深入的学习汉字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并在此之上,不断地学习和吸取其他文字和文化的理念,持续地丰富和创新,真正的让汉字应用的艺术性得到更好的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的应用发生着更多的变化,并且其也逐渐成为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视觉信息的传达方式,通过计算机屏幕设计的平台,汉字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信息的传递,达到视觉沟通的目的。汉字本身逐渐从图形符号转化为图形化的内容,应用于平面设计中,其艺术性的体现需要进行全面的保证。屏幕设计人员要对于汉字信息的艺术性进行科学的把握,认清文字应用的重要趋势和方向,以更加科学的手段,将汉字应用的艺术性进行更好实现。

作者:许凯 单位: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青.浅谈平面广告中的字体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2(02)

汉字的历史范文第4篇

书于竹帛》是旅美华人学者钱存训先生的代表作品,倾注了钱存训先生的心血和汗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及其载体和书写工具演变历程的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钱存训先生一生致力于图书馆学,历史研究学的工作,钱存训先生还献身美国图书馆事业50多年,建立了美国第一流的芝加哥远东图书馆。而对整个美国远东图书馆界作出了贡献。

《书于竹帛》一书并不像一般的专业历史读物一样艰涩难懂,平淡无味,让普通不研究历史学的学者望而却步,钱存训先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娓娓道来的语气向读者完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和书写工具的演变历程。所以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古籍史的娱乐性书籍,也能作为一般学者学习图书目录和图书史的参考文献。作者依据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确保了书中结论的正确性。书中的一些论断,例如文字书写的传统顺序,甲骨文字汇等,都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新鲜的观念。加之作者不断在增补新的考古资料,使这本书一直处在研究领域的前沿。同时这本书还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和继承方面的知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

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十分推崇《书于竹帛》这本书,他说:中国的文化,就是汉字的文化。他说: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汉字!在最广大地狱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被使用最长久(3000多年)的文字,是汉字!表现最多种语言的文字,是汉字!蕴藏书籍最丰富的文字,也是汉字!一个日本人都能如此重视汉字的意义,而作为中国人,有太多的人忘记了我们应重视和引以为傲的汉字文化,《书于竹帛》这本书对汉字的研究可以重新燃起我们心中对汉字的热爱之火,而不是过分依赖电子产品,忘记了提笔书写的。

墨子说: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我们应该心存敬畏。对《书于竹帛》这本书。对钱存训先生。对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明心存敬畏。

汉字的历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语言文字;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18 — 02

中华民族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伟大一员。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中国人。中华民族是由至少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融合壮大,创造了一体多元,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民族不断的融合中,构建了和谐社会,发展了力量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字产生于人类成长的幼年,并步入早期的萌芽文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史前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出现了有代表语言的“符号”。在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字一直传承至今,文化没有间断,贯亘古今,源远流长。

普通话,是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是民族认同的纽带56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一、语言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广袤,少数民族语言和各地方言普遍存在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客观现象。在非信息时代的历史长河中,又是如何交流,如何统一意志,共同缔造一个伟大统一富强的国家呢?是一个不解之谜。秦始皇同六国交往,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其间也不能一句话也不说,光动干戈。孔子应该是山东人,又周游列国,都能听懂山东话?还听信他的儒家学说,并言之“半部论语治天下”。

屈原是楚国人,还有李白、杜甫都不可能会讲今天的普通话。那二千多年、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楚辞”、“唐诗”,今天怎么还能朗朗上口,字正腔圆呢。古代也应该有通用汉语,就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然而历史上却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秦始皇的功劳。秦始皇统一了车輙、度量衡、货币、文字。就统一文字而言,应当是两个方面;一是统一写法,二是统一念法。同是一个字,念法不一样是不行的。日本人就没有学好;例如“信”字,我们意思是“信件”,日本人却搞成了“手纸”,这是不行的。屈原、李白、杜甫不能用方言,得使用统一了的文字和发音来写诗,所以我们现在读起来,不仅合辙压韵,而且好听,况且诗词格律是很严格的,现代诗人也得亲遵守,按规矩办事。语言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焚书”也无法阻隔历史,仍然以语言文字的方式,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国的文化影响了世界,造就了西方的汉学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外国人,也用汉字、毛笔、宣纸写书法,尊之为“书道”。世界各国的汉语热经久不衰,许多国家还设立了孔子学院,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

二、汉字的久远历史和勃勃生机

语言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并且要用文字的方式来记录它,任何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都要靠文字的记载,来表达文化的传承。

包括文字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人们只能靠结绳来记事。汉字是世界上传承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世界上曾有几种表意的文字体系,如古埃及的文字等,都湮没在人类发展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虽刻碑铸石,已失去了表达语言形意的信息,而成为失去生命,并与历史隔断的死亡了的文字,失去了属于文字功能的所有意义。

世界上只有汉字川流不息,永不间断,血脉相连,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是人类一枝独秀唯一传承下来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仓颉造字,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秦时的李斯所编的字书,首句也是“仓颉作书”。古人曾称文字为“书”,作书即是造字。但到了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并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切实的依据和佐证。第二种说法是伏羲作八卦,圣人易之以为书契。后来“书契”,用作“文字”的同义词。文字产生以前,结绳和八卦确实曾经起过类似文字的作用。

考古发现证实,汉字形成完整的体系,应始于夏商之际的铭文和甲骨文。原始文字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统治者为完善社会的统治,促进和加速了文字的发展,开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汉代人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正是为统浩集团或是部落的首领服务的史官、巫师们为后世留下了完整的汉字体系的传承。

汉字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字音、字意的本质,除个别现象并无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形体和字的结构上,古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形体的演变,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结果。

汉字的造字法及其规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形成过程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基本的造字原则。转注、假借,是在文字运用过程中的再创造。汉字之初始,应是从简笔图演变而来,象形文字与图画最为近似,多为名词。象形字,是汉字最为突出的特点,在甲骨文中尤为突出。岩画中的日、月、山、水等,同甲骨文中的字十分相近。汉字的发展,由繁到简,是基本的规则。文字虽然与写实渐行渐远。但字的结构、偏旁部首仍万变不离其宗,保留着象形、会意的内在因素。古代称非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为“夷”, 说的是一人一弓。门字是由左右两扇构成,门内的变化又很多,有开、关等指事。“牢”字,是牛关在房子里。“狱”字,左右为犬,中间不敢言语。这样的例子很普遍,所以汉字好认、好记,其中不乏艺术性和故事性、趣味无穷。汉字的结构是形体艺术,会意又包含着人类的智慧。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篆、隶、草、楷书等基本字体的结构变化,在中国文化中书法艺术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化的宝库。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字,都是从图画开始的,但多数变成了用字母来记音,成为语言符号的符号,失去了形意的功能。惟有汉字以形示意,并且以这种文化形态,发展传承为蕴涵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书面语言符号。在新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汉字也在发展与完善其象形表意的功能。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汉字无限旺盛的生命力。

三、文化构建了统一融合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融合统一的历史。民族文化的融合,不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一统天下。汉文化在中国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遏止的核心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语言是在人们交往的需要中产生的。汉族和中国的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即一个作为征服者的民族共同体,在与中原生产力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交往中,他们不仅采纳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必须采用被征服民族的语言。例如历史上曾经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汉语技能,并接受了包括教育和风俗,学会了汉文化,就连少数民族的皇帝也文采出众。汉族语言文字成为通用的,国家语言文字。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兼容性,少数民族文化很快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洪流中来。

在这个融合中,不乏连民族也被融化进来。例如,我国历史上曾经很活跃的匈奴、鲜卑、勃海、契丹等少数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洪炉中,融入了汉族和其他族,而再不见于经史的记载。

汉族文化,也大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满族人流传下来的“旗袍”,是享誉世界中国人最美的服装经典。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满族建立的清朝,将“龙”的崇拜发挥得更加极至和神圣。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民族融合中不断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四、汉语语言的统一和神韵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除少数民族外,汉语方言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客观现象。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几大类别。但汉藏语言系统,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在汉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秦汉以前,南北差异很大,基本不能相通。我们现在说建立友好关系,常说“永结秦晋之好”,其实秦晋的方言并不相通。汉语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上,北方人不断南进的过程。汉语语言,是不同历史时期,北方话与南方土著语言的交融产生的结果。汉语语言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方言分布大体上与现代已无太多的差别。方言的形成取决于历史的因素。方言的状态,主要是语言中声母、韵母、声调等存在的语言差异,这是历史文化在语言文化中的积淀,是文化的表面现象,主体语言是一致的。

汉语还讲究神韵,这是在汉字形意、会形、会神的基础上,造就了神韵。汉语有自己的语言艺术。形是外表的体现,神是汉语语言的精髓。汉语讲究语法和修辞,又形成十分严格的音律。汉语的内涵是“神而明之”,自古以来汉语强调“文化意为主”,书道苛求“意在笔先”。古代汉语在语韵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形成了语言艺术。汉语语言的神韵,音韵是构成神韵的基本要素。语言在意韵中的流动,追求韵律的清亮和意境的清亮、优美、空灵。汉语是一种十分优美和谐的语言。朗诵是汉语的十分完美的语言艺术,如诗、如画、如歌詠。汉语语言文化虽历经千载仍一脉相承,汉语传承下来的诗词歌赋,仍为千古绝唱。世界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四分之一的人在说汉语,汉语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学问没有止境。现代社会,国学热,方兴未艾。语言的传承永续,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文化是民族之魂。汉语语言的神韵,是汉语经久不衰的魅力。

普通话构建中国和谐社会

普通话,是中文的标准语言。中国人口众多,语言庞杂,为了加强信息沟通和加快发展速度,语言统一事关民族之大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广泛推行,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用北京话来标音。北方话主要指的是东北话,其中的核心是黑龙江和吉林的地方语言。东北话是由历史的熔铸和白山黑水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话的形成首先受满族语言文化的影响。满族视黑龙江为“龙兴之地”,在满汉文化的融合中,产生了汉语东北话。

在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大业中,清代又一次确立了中国地大物博的领土版图。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朝,用统一的汉族语言经略了,幅员广阔的大中国。东北话成为官方和民间往来通用的标准语言。在这个语言统一的进程中,满语变成了濒临消失的语种,只在普通话中保留了部分满族方言。满族在中国汉语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代普通话,经过近六十年的不断推广,已经炉火纯青。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成为富国强民的纽带。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仅语言相同,而且同宗、同族,同为炎黄子孙。两岸的认同不断加强,除宽松的政策外,“乡音”连结了两岸中国人的心。

联合国大厦响彻着一个共同的中国声音,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之魂。

汉字的历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汉字 日本 日语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自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汉字是汉民族的“自源”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的使用,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文化。同时,汉字也为日本文字之根。有了汉字,才有今天的日本文字。日本第一部史书《古事记》,通篇都使用汉字写成的。现代,日语规范的表记方式虽已演变成汉字与假名共用的形式,但从宪法,政府命令到学校的教科书,报纸和包括幼儿读物在内的各类书籍以至商务合同,国民的一般信件都离不开汉字。一种异族的文字能在日本民族中流传上千年,而且经久不衰,彻底渗透到日本的历史,整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以及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不仅充分表现了汉字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也表现出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精神。

一、日语与汉语的渊源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固定的文字。

三世纪左右,汉字经朝鲜传入日本。

大约在4世纪左右,大和朝廷为了加强国内的统治,开始积极地吸收中国文化。从中国去的“归化人”把大陆的知识、技术不断地带入日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和朝廷的一部分贵族开始使用汉字。

在五、六世纪前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的大和时代后期及奈良时代,吴音从中国南方的吴地方(江浙一带)经由海路或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佛教方面的词汇居多,据说主要是由于佛教僧侣传教带过去的,有些生活用语同时带了过去。

七世纪末到八世纪末,即中国的隋唐时代,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大批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交流, 并通过儒教书籍和汉书书籍将许多汉字词汇传入日本,使得汉字在日本知识阶层中的使用变得更加广泛,并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的国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假名是表音文字,出现在日本八世纪后半期的和歌集《万叶集》就是活用汉字的音与意的典型范例。《万叶集》又被称为“万叶假名”,它是借用汉字的一字一音表示日语中的每个音节。“万叶假名”笔画太多,写文章很不方便,大约在8世纪末9世纪中期(日本平安时代,中国唐文化盛行时期),知识分子开始对“万叶假名”进行整理和改造。他们把汉字的草体字和汉字的偏旁、部首分别进行简化,并通过这种方法把“万叶假名”最终简化成为一种新型的音节文字,即平假名和片假名。这样,利用汉字草书及偏旁部首创造的假名诞生了。这种表音文字标志着日本文字文化的,汉字型字母的创造也是汉字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汉字传入日本到日本假名的成熟大约经历了1千年的时间。假名最初只能注在汉字旁边,不能作为正式文字使用。10世纪起,开始流行汉字和片假名的混合体;到13世纪出现了汉字和平假名的混合体。从这时起,假名才成为正式文字的组成部分。明治三十三年,规定常用假名为47个,“浊音”和“半浊音”用附加符号“两点”和“小圈”表示,用小写的字母表示“促音”和“拗音”,并补充一个韵尾是鼻音的“拨音”字母。从此,日本从没有文字进入到表音,表意文字共同具有的时代,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跨越了别国好几世纪都难以逾越的道路。

日本人在引进汉字的同时,还自然地引进了当时中国的词汇、制度、技术、宗教等等。日本人毫不费力的把外国几个时代才创造形成的先进的东西作为自己的东西来用,不能不说是一个捷径。日本人积极地使用汉字的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学习别国先进的东西、吸收外来文明的意识。

二、日本汉字的改革历史

明治时代前后,日本开始吸收西方文化,接触西方文字。许多学者在研究了西方文字之后,感到了日本文字的不足,提出汉字难学难记,应该改革。当时虽有人主张废除汉子,改用假名或罗马字,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汉字应该改革,不能废除。于是,日本的汉字改革运动便从此开始了。

可是,汉字文化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在日本深深扎下了根,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汉字载录的。另外,日本人的姓名都用汉字,包括天皇在内祖宗的名字也都是汉子,因此,若是废除了汉字,岂不割断了历史。

改革运动中,压缩限制汉字的使用数量显得最为突出。从1923年到1981年,日本政府规定的常用汉字的字数分别为1962字1850字1945字。从此可以看出,日本在限制汉字方面的进展不大,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字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近一百字。

对汉字的压缩和限制,日本政府虽花了不少力量,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似乎可以认为:在汉字文化圈,压缩汉字是很困难的,要废除就更不容易了,由此可见汉字在日本的地位。当时的文字审议委员会委员山本有三先生曾这样说过:“如果日本文字中去除了有魅力的汉字,日语也就失去了魅力。”

三、现代日语中的常用汉字

日本现行《常用汉字表》中的汉字约占我国常用汉字的三分之二,且其中多数形同义同。这不论对学习日语的中国人,还是对学习汉语的日本人来说,无疑都是便利因素,在读写方面尤为突出。

现代日语常用汉字多数是繁体字。在汉字的改革方面,日本的做法重点在压缩汉字的字数,中国主要是减少汉字的笔画,与我国相比,日本现在仍大量使用繁体字。

由于某些历史的及社会习俗方面的原因,中日两国简化出来的字形相同者少,相异者多。简化后字形完全相同的,只有旧、学、区、寿等85个;简化后字形相近、大同小异的,如:团―狻⑶俊、变―涞龋徊钜旌艽蟮模如:佛―、龙―o、假―、卖―印

汉字的历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汉字形体美重要性 低学段 教学方法 探究

一.小学生汉字形体美探讨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教师就必须重视小学生汉字形体教学。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以“读”、“写”为主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也要进行“美感教育和审美情趣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虽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但即便是如此,仍旧有许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对汉字的认识都停留在浅薄的“会写”阶段,好与不好却是另当别论,完全忽略了汉字的形体美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来简单谈谈关于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其中不能够忽略汉字形体美教育的重要作用。

1.汉字形体美具有哲理辩证性。汉字的形体美本身就具有辩证统一性,比如:运笔上的轻与重、缓与急、提与按;墨色中的浓与淡、枯与湿,线条上的长与短、断与连、粗与细,结构上的大与小、欹与正,形体上的方与圆、胖与瘦,甚至还有章法中的疏与密等诸多对立的矛盾关系。如果学生在汉字的书写上能够认识和体会它的形体美,并重视形体美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汉字认识的积累,还能够逐渐使学生在汉字形体美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上的其他问题。

2.汉字形体美本就是一副优美的画作。汉字的形体具有流畅、温婉、豪迈、气势磅礴等特点,优美的汉字形体就宛如一副画卷 ,引人入胜;流畅的汉字形体给人一种轻快愉悦的心情;气势恢宏的汉字形体更是作者性格的细致刻画。从汉字的形体中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个学生的性格以及习惯,比如:就够整洁的汉字就会让老师觉得这个学生做事情井井有条,那么汉字写的歪七倒八的,老师很自然的就觉得这个学生做事没有条理性,这就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汉字形体给人的第一印象,也就是管理上所f的“首因印象”。所以,从小学低学段就应该培养学生对汉字形体美的认识,注重汉字形体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养成汉字书写的良好习惯。

3.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的源远流长,汉字形体美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中科院院士吴全德教授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亲子书法课堂中》说到:“毛笔书写是三维的,儿童学习书法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素质。”小学生汉字书写的内容广泛,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以及了解更多知识和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学习汉字形体美的收获是广泛多样的。

因此,多开展汉字形体美的教学或者优美的汉字形体展示,让学生在汉字的形体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只有培养学生对汉字形体美的认识和运用,让学生在汉字上也可以以优美的画卷展示其学习成果,才能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汉字形体美教学方法探究

空有认识和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实的展示汉字的形体美,就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帮助学生培养汉字的书写,注重汉字形体美的表现形式,以有效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在汉字形体美上的刻画。

1.以动画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喜欢动画里的故事情节,如果将动画片和汉字教学有机结合,将汉字的书写方法以合适的动画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动画的世界里认识和了解汉字形体的重要性,学会欣赏汉字的美,并获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益信息,从中体验汉字学习的乐趣。而且动画片中许多常见的事物和形象深刻的汉字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动画片中汉字的表达方法,自己动手描绘一幅汉字相关的绘画作品。从生动、形象、有趣的汉字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采用动画片演示法对激发学生创作思维和兴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讲故事的汉字形体学习方法。学习趣味法源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故事趣味法教学,可以使学习汉字的学生对汉字的形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探索。汉字教学教师通过以幻灯片演示不同书法家成长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画面。比如:颜真卿“拜师学书”、虞世南“睡前练书”欧阳询“流连观碑”。当学生了解这些伟大的楷书家学习成长的艰辛历程后,便对书法家习书与做人成长经历有了深刻记忆和感触。并对他们产生一种钦佩和敬仰的态度,愿意以他们为榜样。因此,汉字教学过程中采用趣味故事法也能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形体美。

3.实践指导教学法----书体临摹。传统的汉字教学“写”的方法便已经运用了书体临摹法且一直沿用至今,汉字教学的老师大多也都采用临摹描述法来作为实践指导的教学方法。现代汉字教师必须结合当代学生的心里因素来教授临摹方式,即由摹习过渡为对临是学生普遍接受的学习过程,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原则。随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字体临摹也应经有传统的单一汉字个体临摹演变为对汉字文学和历史的临摹,从内容上也变得丰富多彩,更能提高学生临摹汉字的兴趣。且临摹内容多为诗歌典籍,甚至还有一些有趣的历史文人小故事,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灵活的认识汉字的形体带来的美感,还能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以及文化知识的传承。

汉字的历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汉字;字体设计;美学

字体设计作为平面设计中信息传达的构成元素之一,在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的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对汉字运用的历史由来已久,把汉字的形、音、义,结合几千年来汉字书法的演变,用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加以提炼,设计出的作品既符合现代造型特征,又融入了图形创意的元素,是民族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有效融合。

一、汉字书法的设计美学本质

汉字,作为我国最基础的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已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从象形文字作为表达自然事物的符号的设计,到汉字沿革史上各种书法字体所蕴含的多元化美学内涵,直至现代印刷字体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应用,这都是汉字书写设计所包含的美学思想从原始的单一元素表达向多种多样的社会应用的延伸。因此,汉字书法的演变本质上也是一个领域美学设计的发展史。

河南省安阳市殷商遗址出土了大量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象形文字,被考古学家称为甲骨文,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古老的文字。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人类第一次主观能动地进行符号创造,用于信息的传达,代表着汉字设计的奠基。数千年后,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它们已经成了几千年前那个时代的标志,也成了现代社会中多元的、可变的图形符号的一种。汉字书法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种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各种书写方式是字体发展中所沉积的精心设计的结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而它们的共同点,是作为一种字体,既有实现字意和语义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美学效应。

二、现代设计对汉字美学的提炼

(一)印刷字体和专用字体的出现

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汉字字体渐渐向适于印版镌刻方向发展,出现了宋体、长宋、扁宋、仿宋等多种印刷字体,并在西方文字的影响下,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字体。这些字体在近现代印刷品中表现非常活跃,是印刷行业字体设计不断适用技术进步的产物。随着平面设计的不断发展,字体设计对汉字的形态、笔画和结构形式不断探索,以汉字的形、音、义为基础,把充满艺术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逐渐融入到汉字的书写中,使字体更切合宣传对象的特征,就这样,专用字体应运而生。

在现代设计中,为了表现更完美的视觉传达,印刷体、专用字体与书法字体的结合也成为一种常用的平面设计方式,特别是在与民族传承、古典文化有关的书画印刷和广告包装中显得尤为多见。

(二)现代字体设计对汉字形、音、义的运用

中国的汉字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文字样式,每个字都有其不同的含义,俗语又说:“见字如见人。”这更说明即便是同一个字,出自不同的书写习惯和书写方法,其形象甚至含义都可能差异很大。这也决定了汉字在平面设计中必将是一种拥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现代字体设计正是对字的美学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取得了很多成功案例。

以著名的“郎”酒包装设计为例,在设计构成上以字体设计为主要元素,作为设计主体的“郎”字运用浑厚洒脱的书法字体独自占据了主要的设计版面,当然,印刷字体、色彩设计及商标也是包装的必要元素;在设计理念上充分运用汉字的形象取义的方法,利用“郎”字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定色彩,把它的形、音、义融入到酒类包装的设计中,既使商品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又体现出现代的精神活力,让产品包装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美。

三、汉字设计与图形设计融合的优势

(一)起源优势

使文字具有图形化特征,一直是设计师最忠实的设计理念。汉字起源于像甲骨文一样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创作,而现代社会使用的中文简化字也保留着大量的象形文字的感觉,其他国家的文字很少具备这样的特性。因此,每个汉字都有独立的含义,它既是文字又是图形,这与现代字体设计领域中形意结合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注定了汉字成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二)传承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