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言何其芳

预言何其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预言何其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言何其芳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循序渐进;互动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有人说,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风光秀丽的群山之巅,这主要源于诗歌带给人们的美感。诗歌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文学修养,它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好媒介。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让学生了解诗歌、喜爱诗歌、发现和体会诗歌之美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重任。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不喜欢诗歌是因为他们对诗歌不感兴趣,所以,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可以在传授鉴赏方法之前,先创设一个情境来感染学生,初步激发他们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兴趣,再逐步引导其体会诗歌之美。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情境的创设也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讲授诗歌前,不妨请来有关专家给学生们开设诗歌讲座,讲座内容可以涉及诗歌情感的揣摩与传达、诗歌朗诵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专家细致的讲解、慷慨激昂的演说能够很快地把学生带入美妙瑰丽的诗歌世界,使学生初步领略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为以后讲授诗歌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外,还可以在教室的布置上下一番功夫,如悬挂书画作品、焚香操琴等,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从视觉和听觉上为诗歌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感觉品读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品读诗歌之美是诗歌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1)注重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避开传统的对诗歌进行逐字逐名讲解的方法,因为就内容而言,每首诗都会为读者呈现一个特定的环境,而意境即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所以每首诗都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如果教师把一首首优美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对字、词、句、篇的知识解读,那么诗歌的韵味将消失殆尽,读起来会味如嚼蜡。所以对诗歌的鉴赏,首先必须是对它的整体感知。反复诵读就不失为一种整体感知诗歌的好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诵读不仅可以有助于很好地把握诗歌内存的情感,同时还能有效地把这种情感外在地传达出来,感染他人。

(2)赏析意象。说到对诗歌的鉴赏,不能不谈到诗歌的意象。诗歌是一种充满意象的文学体裁,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构成了诗歌的艺术境界。诗人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眼里所见和心里所想的世界的。那么,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呢?简单地说,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客观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正如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所以,对诗歌意象的赏析应是解读诗歌内容的钥匙。在讲授诗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以及加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诗歌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也就是引导学生揣摩体味“象外之象”、“言外这意”。

三、研究探讨

“诗言志”,诗也可以传情、抒写人生。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开启真理。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诗人观点、体会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诗歌对人生的启迪作用。让学生通过对诗歌本身及其相关作品的大量阅读,形成自己对诗人及其诗作,乃至人生的独特观点和看法,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这种研究性学习特别适用于那些体现了非常鲜明的价值取向的诗歌,学生可以通过对诗歌中价值观点的评价,思考自身的价值取向,以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有着鲜明价值取向的诗作,诗人在诗作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在学习这首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讨的方向有二:一是横向研讨。即从文本出发,联系现状,进行探讨。诗人在诗作中所否定的种种爱情观,在现实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这一点,结合作者的爱情观展开讨论,在讲座中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是纵向研讨。即将作者爱情观的意义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种研究相对于前者而言,难度更大,它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相关的材料,也就是从古至今历代女子的爱情诗作,把握她们的特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作者爱情观的进步意义。实践表明,这样的探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本身的理解,还可以开阔思路,锻炼提炼信息的能力以及提高研究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多方实践

预言何其芳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体 经典 听觉 视觉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诗体主要是指诗歌的外部形态,吕进先生说“诗体是诗歌外形式的主要因素,换个角度说,寻求外形式主要就是寻求诗体”①,具体来说,新诗的诗体,则表现在以音乐美和排列美两个方面。从白话诗革命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将近一百年,但汉语新诗在激进地打破旧诗的创作规则之后,不仅没有建立起一个规范的诗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单极发展”的状态,这不能不让人担忧。王珂先生在《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中提出了新诗诗体的构建策略,主要是这三个方面:“建立以诗的视觉形式和听觉形式为新诗的主要形式要素的汉诗的常规诗体模式”,“重视文体实验,加大实验力度”,“检验新诗百年已经初步建立的诗体……特别是需要检验、改良20世纪基本建设成的现代格律诗诗体,并扩展新的现代格律诗体”②。这些建议虽然很切中要害,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建设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具体的自由体新诗规范方案。

本文拟定以现当代经典诗歌的诗体为例来研究自由体新诗诗体规范的方案,因为经典诗歌之所以成为经典并流传到现在,除了在内容和品格方面的原因,形体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涉及到“经典”,我们必然需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新诗经典的标准,如黄曼君所指出的“思、诗、史”这三个,“第一,在精神意蕴上,文学经典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它往往既植根于时代,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品格,又概括、揭示了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的意蕴。……第二,从艺术审美来看,文学经典应该有着‘诗性’的内涵。它是在作家个人独特的世界观渗透下不可重复的艺术世界的创造,能够提供某种前人未曾提供过的审美经验。……第三、从民族特色来看,文学经典还往往在民族文学史上翻开了新篇章,具有‘史’的价值”。”③但是从笔者看来,“史”会造成一些伪经典,“思、诗”这两点更为客观和科学。因此,本文所举的诗歌更注重这两点的品质,也都符合这两点要求。

“诗坛的合理生态应该是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的两立式结构,双峰对峙,双美对照”④,当代诗坛自由体新诗的单极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新诗诗体的建设,诗体规范化亟需解决。本文从王珂先生所提出的新诗诗体建设的第一点,也就是“建立以诗的视觉形式和听觉形式为新诗的主要形式要素的汉诗的常规诗体模式”来探索诗体规范的方法。

一、听觉形式

听觉形式主要是指诗歌的音乐美。新月派理论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诗歌建设的三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诗的节奏上。节奏可以表现为诗歌内在情感的节奏,也可以表现为诗歌外部的轻重音和押韵等形式。自由体新诗在重视前者的同时越来越轻视后者,而后者却是诗体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现当代一些经典诗歌,笔者认为,要规范自由体新诗的节奏形式,应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韵律

古典诗歌的韵律主要由平仄、对偶和押韵形成。韵律表现出一种同声相应的和谐之美,并且给读者一种轻松顺滑的感受。尽管新诗建设初期急于打破古典诗词韵律的限制,但仍旧有一些诗人意识到韵律的重要性,新月派诗人即是代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我为我们提供一个范本。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这首诗每节四行,每行大致分为两顿,并且大致是abcb的韵脚,形成相间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成为新月派“三美”的代表。闻一多的《死水》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押韵方式,如“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朵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韵脚的相间使用,在听觉上造成了一种重复回环的节奏,在全诗形成了一种波浪式的节奏感,使诗歌的诵读性更强。诵读是否朗朗上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是否有更大的传播和接受范围。现在诗歌的传播受众越来越窄,我们不能否认的原因之一便是诵读性不强。加强诗歌的可诵读性,就不能不重视押韵。许多经典作品都未抛弃韵脚,闻一多的《一句话》第一节每一句都押韵,而余光中《乡愁》全诗只用一个韵脚“头”,何其芳的《预言》也有间断的押韵……21世纪以来的自由体新诗也许并不需要拘泥于隔行使用相同的韵律,但可以在诗歌每节的最后一行押韵上实践,规范诗体,避免散文化的泛滥。

(二)回环

回环也是形成节奏的重要技法,对于规范自由体新诗十分有意义。艾青虽然倡导诗的散文美,但他也重视回环的运用,并且在后期有格律化倾向。在他的名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啊”的咏叹一共出现了四次,这两句诗,像诗歌的主旋律,使全诗形成一个内在的“总分总分”的结构,极好地渲染了诗人的悲慨沉郁之情。穆旦的《赞美》也是运用回环,在诗中不断重复“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对每一小节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虽然回环的句子在诗歌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就像音乐中重复的乐章一样,可以强调作者的特定感情,增强这两首诗的节奏感。痖弦《歌》则是全篇句法回环的模式,中间只改动几个字,却让人鲜明地让人看到生命因时间、爱情和死亡引起的悲痛。

谁在远方哭泣呀为什么那么伤心呀骑上金马看看去那是昔日谁在远方哭泣呀为什么那么伤心呀骑上灰马看看去那是明日 ……

句法回环的诗歌因为每句句法大致相同,非常容易诵读和记忆。从徐志摩到“准经典化”的朦胧诗,甚至第三代诗人都离不开回环。第三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中就不停重复“你见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就是这样”这三句,加深了对大海经典性的解构。回环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相对工整的诗体,是诗体建设不可忽视的技法。

(三)排比

排比是形成诗歌节奏的重要技法,在诗歌中使用排比,可以形成较为紧凑集中的节奏,加强感情,规避散文化倾向。

朦胧诗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经常使用排比。《回答》中,他用了四个不相信来表明自己的怀疑和信念:“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一切》中,每句都以“一切”开头,形成强烈的气势:“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日子》则用温和清新的语调铺排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在喜爱的书上留下评语/信投进邮箱,默默地站一会/风中打量着行人,毫无顾忌/”。另一位朦胧诗人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是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情节奏:“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黑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这几首诗用的都是散文的句子,但是排比却让它们拥有了超出散文的节奏感。在表现一种强烈的感情时,排比应是我们首选的节奏技法。对一件事物的客观描述,也可采用排比句式。排比对于我们规范自由体诗歌的意义,也就在这两个方面。

二、视觉形式

诗歌的视觉形式主要是指诗歌的排列形式,即“建筑美”。主要指的是“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早期比较注重视觉形式的诗歌有“楼梯体”“十四行”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注重视觉形式的图文诗。但图文诗已经不同于新诗早期注重建筑美的初衷。早期新诗重在文字的排列,并不注重图画的作用;而在图文诗中,图画已经成为诗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文字反而处于从属地位。

(一)对称

对称其实是一种比较严格的“匀称”。对称包括句与句的对称,也包括节与节的对称。雅各布森把“对等功能”当作诗歌的一个基本原理,认为“对等不仅由于其规则性的复现使人感到语句的节奏感,而且它还是诗语中句段构造的基石”。⑤对称使诗歌具有形式的美感,是新诗常用的技法之一。

臧克家《有的人》主要采用的是句与句的对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首诗尽管是采用口语化的写作,但由于两句两句之间都是对称的句式,显得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节奏感。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三节的开头和结尾是同样的句子,“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是在一节之内的对称,让诗歌的形体显得具有规律性,还造成了一种回环强调的效果。

节与节之间的对称比如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还有刚才我们提到的痖弦的《歌》。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清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全诗前三句都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行稍作变化,节与节之间的基本对称。

对称加强了诗歌的形式美感,可以指导杂乱无章的诗体建立一种美学规范。在诗歌中适当运用对称,在自由中加入一些限制,可以形成自由与格律相间的变化感,使诗歌更为灵动。

(二)图文诗

图文诗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越来越发达的。穆木天《苍白的钟声》可以说是早期图文诗的代表,而且收到了不少好评。

苍白的钟声衰腐的朦胧,疏散玲珑荒凉的蒙蒙的谷中,听永远的荒唐的古钟,听千声万声,古钟飘散在水波之皎皎,古钟飘散在灰绿的 白杨之梢,古钟飘散在风声之萧萧,…… ……

这首诗在形体上基本上是两字一间断,用文字绘出一幅古钟声音向外扩散的波纹状,可以说是一种图画的展示。

台湾诗人非马有一首小诗《鸟笼》,其排列形式很有意思。其实全诗只有一句话,“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但是作者却把它排列成上半句像打开门了的鸟笼,后半句像散了架的鸟笼,从形体上强调了诗歌的主题,即自由属于“鸟”和“笼”。

打开鸟笼的

门让鸟飞

走把自由

还给鸟笼

现代的图文诗类型丰富,我们很难也无需将图文诗固定为一种或几种形体,只要它的画与文字能够恰当地结合,表现出充分的诗意,就应该得到我们的认可。

三、小结

结构主义强调整体优于部分的原则,对于诗歌来说,形式和内容就是一个整体,脱离了外在形态,我们很难界定诗歌。仅凭分行排列来判断是否是诗歌,只会令诗歌文体越来越没有规范,边界越来越模糊。尽快对自由诗诗体进行规范,对于扭转当前诗歌单极发展、促进诗体自觉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重视起来,鼓励诗人创作时注意自觉地规范诗体,为诗坛做出榜样。

参考文献

①吕进.余光中的诗体美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7(4):152.

②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269..

③黄曼君.回到经典,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J].文学评论:2004(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