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田园诗人

田园诗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田园诗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田园诗人范文第1篇

1、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2、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3、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著作有《陶渊明集》。

(来源:文章屋网 )

田园诗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王维;叶赛宁;田园诗;绘画

纵观古今,东西方艺术界对诗歌与绘画的关系都十分关注。中国唐代就有“诗画异名同体”的观点;宋代郭熙在《画意》中引前人之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论诗艺》中有“诗如此,画亦然”的说法。

诗歌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不难发现其与绘画相通之处,两者均要借助观察力与想象力,捕捉与解构大千世界中的平凡素材,经加工上升为艺术形式。诗歌可以借鉴绘画方式,通过形状、色彩、空间位置等摹写,传达给读者更加生动真实的情境。

王维与叶赛宁虽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均以田园诗创作闻名,并在中俄诗歌界占有重要地位。同为田园诗人,二人的诗歌都具有鲜明的绘画特征,通过画面感营造出不同的田园世界。

一、视觉效应之比较

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曾说“诗人用眼睛思考”,这意味着通过观察与想象从而把握外部世界。好的诗歌既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与生活全然无关的臆想,而是对周围事物观察、提炼与升华的过程,这恰与绘画想通,第一步是观察。王维与叶赛宁两位诗人都是生活的敏锐观察者,他们善于使用文字营造画面感,使诗歌具有视觉效果。

王维的《登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寥寥数笔,有景有物,画面清晰呈现。再看叶赛宁的《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诗人以温婉而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万物沉寂的静谧夜晚,视觉效果极强。

色彩的运用也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方面,王维的诗歌善于用色,但颜色词使用并不多,没有色彩缤纷的景象,仅略施粉彩,恰到好处的展现了清新恬淡的田园世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广袤的水田之上,白鹭偏偏飞翔,蔚然的密林之中,黄鹂声声鸣啭。颜色上令人联想到碧绿与苍翠中几点雪白与金黄,清新明快,画意盎然。“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磷磷白石,满山苍翠,对比之下更加显眼的那数片红叶,用色强烈,却不落俗艳,好一幅初冬山景。“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其六》)桃花带雨娇艳欲滴,柳丝笼雾柔和朦胧,烟雨蒙蒙中的桃红柳绿,全无矫揉之感,只留清新与芬芳。

色彩能表达诗人的情感,王维的田园诗色调不多,偏爱青、白等淡雅色,而用到红、绿等鲜艳色时,往往以烟雨水雾衬托,柔化画面,这与其诗歌清新散淡的意境相辉映。

叶赛宁在色彩处理上,也有其特色,常赋予颜色词汇以特有情感,使颜色具有象征意义。《波斯抒情》中“

”(月儿迷人的黄色清光/朝栗子树间的缝隙流淌),“ ”暖黄色,用来修饰月亮,让人觉得亲切而愉悦。而在《夜那么黑,怎睡得着》中“ ”(山丘上有枝白桦小蜡烛/披一身银白的月光羽衣)。此时的月光是银白,透露出静夜的肃穆与寂静。叶赛宁诗中蓝、红、黑等色常具有象征意义,蓝象征对心灵宁静的企盼,红象征生命力与革命热情,黑则象征阴郁、痛苦、厄运。通过色彩使用,给静态世界注入了情感,犹如一幅象征主义绘画,含蓄而发人深思。

二、空间结构之比较

绘画讲究透视,在平面上创造立体空间感。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这一套处理空间效果的绘画技法,也被巧妙的运用在诗歌中。

两位诗人在处理空间结构上都极富绘画性。王维的“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雨后新晴,原野空旷,空气明净。远处临靠渡头的城门,村边入河口旁的绿树,田野之外,河水波光粼粼,峰峦突兀叠现。随目之所及,一系列景物有层次、有格局的呈现在眼前。叶赛宁的“我要领你到斜坡下面去/到幽暗的闺房/绿色的林间/到长满如丝的峨参草地/直到罂粟花般的朝霞满天”(

)由近及远,幽暗的小屋,青葱的草地,茂密的树林,布满红霞的天空,层次清晰。

三、“水墨山水”与“油画风景”

中国水墨山水和西方油画风景都是以山水、田野、树木、村舍等景观为题材,所以可同时归为风景画范畴,但二者在选材与情感表达上又有一定差别。这些在中西方绘画中存在的同与异在王维与叶赛宁的诗中亦有表现。

王维的诗立志高远,善于刻画名山大川、荒原阔野、塞外风情等大幅景致,注重写意,讲求意境,与中国山水画的选材与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概括终南山的总轮廓,写远景,后两句写近景,置身于大山茫茫云霭之中,烟云变灭,几笔勾勒出大幅风景。

叶赛宁的诗着意于精雕细画,选材自然朴素,风格或清新柔婉,或伤感浪漫,蕴含一种平凡、亲切之美。“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着一身雪花/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雪中白桦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以细腻笔法展示一幅雪后白桦的静物画。

王维和叶赛宁同为出色的田园诗人,诗歌中的绘画精神显而易见,他们都热爱这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以绘画笔法来表达其中的美,达到诗画同体的观感和谐。基于中俄审美差异,在具体刻画方法上各有特色,当然,无论大气磅礴抑或婉约柔情,二人的诗都不失为纵情山水田园之佳作。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俄)叶赛宁.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田园诗人范文第3篇

1、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

2、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临州郡虽无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

3、造句: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

4、近义词:赫赫之名 扬名天下 举世闻名。

(来源:文章屋网 )

田园诗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渊明 王维 田园诗 比较

引言

自古以来,田园派代表人物陶渊明一直被文人们称作是我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创作的诗作对唐朝很多诗人都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影响。长久以来,在学者们看来,身为唐朝盛世时期“田园”派领军诗人,王维创作出来的田园山水诗,承接了陶潜诗作的清腴,最终令其成为唐诗中之翘楚。[1]

陶渊明与王维同样是我国古典文坛当中田园派的杰出人物,一位是晋代时期田园诗创派之前辈,一位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领军人物。虽然这两者均为田园派当中的大师级人物,可是这两位诗人的诗作当中传达出来的田园情绪却各不相同。不但如此,陶与王关于归隐和田园诗在写作中,也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两位在隐居的态度上有着很大差别,这令两位诗人在诗歌描绘内容、写作方法以及诗作基调上都有着很多差异,因此这两位诗人的诗作里自然就体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笔者这篇文章试图就这一点来进行对比。

一、内容上的差别:躬耕生活之欢喜哀伤和赏析山川河流之闲情逸致

陶渊明隐居田园致力农作20多年,尝遍了农民生活当中的辛酸苦痛,因此产生了欢喜、愤怒、哀伤、快乐等一系列的原始感情变动。于是对情感的亲身感悟,便成为其在诗歌中体现的关键内容。最初回归田园之时,他的生活显得安定稳当,衣食无忧,内心充满了欢喜快乐的情绪,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展现了优美田园生活的状态以及自己内心体验到的快乐。[2]或是描写劳作时见到的美丽景色,和因此产生开心的情绪;或是描绘在耕地时的辛劳和劳作心愿;或是表现耕地空暇时的愉悦、怡然自乐的心绪。这些内容均是其在那个阶段所经历的真实情况,展现了醇厚朴实的情趣以及怡然自得的情绪。但是,改朝换代之后,生活条件每况愈下,农田耕作辛劳,生活艰难,他从经常感觉到生活愉悦慢慢变为时常感慨生存艰辛起来,这些心绪的变化也引发了其作品展现内容的悄然改变,诗作的基调从开始的欢快逐渐变得沉重起来,“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鸡鸣”,这个时期的陶渊明已经开始尝到了艰辛的滋味,希望改变现状填饱肚子,此时耕作就成了赖以生存的必须。到“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时候,不仅贫寒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他还滋生出怨愤的情绪,甚至发展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到了这个时期,他已是一贫如洗。总而言之,他切身“参与”到田园生活中,亲自到田里耕作,从无需为衣食烦扰一直到贫寒潦倒,遍尝所谓“田园生活”中的各种滋味,由此引发了感情上的各种改变。而根植于农田耕作中的充沛情感以及固穷却要守志、绝不忘记最初信念的情操,还有每时每刻在农田边上劳作所获得的快乐心情,这些情致却成了他诗作当中展现的重点内容。

王维的确是在仿效陶诗中那类醇厚朴实的诗作意象,继续传扬其作品中包含的田园之乐,“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门里。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这首诗作和《渭川田家》都是描写乡下农家安静、优美、淳朴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这样一种生活的艳羡情绪。但是,这仅仅只是乡下农家生活场景中的一小部分,也仅仅是为人所看到的表面情况。王维只是用一种旁观欣赏的身份在农家生活,并未似陶潜那般有亲身耕作的经历,也便难有陶潜经历起伏的生活感悟,因此他创作的田园诗很难传达出类似陶诗那般的情致与深刻。陶渊明生活在乡下,从亲身经历的角度来描绘自己经历的生活场景,但是王维只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农家生活场景。所以,王维直接描述乡下景色的诗并不是很多。[3]王维用旁观欣赏者的身份居住在农家,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踏足山川河流,去自然当中探寻、捕获贴合自身想象的审美感受。如此一来,就把归隐田园和赏析山川河流融合为一体,把田园诗和山水诗融合为一体,构成了其特有的田园山水诗。王维展现的多是其踏足的大自然所见的景象,且寄情山水之中。他的足迹遍布其居住周边环绕的山川河流,所以与裴迪吟诵唱作出山水诗集――《辋川集》。王维到了中年之后,作品之中经常散发出孤独、冷幽之意象。王诗更多的是展现其纵情山水,游遍田园的归隐生活状态,较为具体地表现出其生活上热衷的事物以及审美上的追求。

二、展现手法的差别:事中有“我”、叙事抒感和景中无“我”、寄托情感于景色之中

田园诗人范文第5篇

窗外烈日炎炎,“也也斋”内,茶香氤氲。谈起养生之道,沙老妙语连珠,令人如坐春风。

记者:你肌肉这么结实,每天锻炼几个小时?

沙道维:太忙,没时间锻炼。夜里2点之前,还在读书、写字,早上7点之前起床作诗。如果在北京,午饭之后,会休息一下。

记者:据说书法创作可以延年益寿,你怎么看?

沙道维:我觉得书法和寿命没什么关系。刘炳森先生去世时,不满68岁。文艺 创作对养生作用不大,李白活了61岁,杜甫58岁去世,韩愈、欧阳修也算不上长寿,陆游是古代诗坛长寿者,活到了85岁。

记者:你认为,长寿与养生与什么有关?

沙道维:与个人的心态和修养习惯有关,再加上遗传因素。

记者:愤怒出诗人,作为田园诗人,你心态如何?

沙道维:我这个人很老实,从初中开始,读了很多历史书,对事情看得就比较透。如果能够平衡内心,就没有想不明白的事。

记者:在养生过程中,如何培养良好的心态?

沙道维:养生不能太在意,尤其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现在媒体上有很多对健康的认识、心得,既不是纯西医的观点也不是纯中医的观点,往往只强调一点,把其他都忽略了。中医本身很系统,很复杂,平衡阴阳,调整失衡的地方,加强薄弱的环节。比较好的是“中医参西”,以中医为本,以西医为参考。古代读书人,最大愿望是做官,做不成官就行医,二者都是济世。行医的话,《黄帝内经》是必读书,也是中医的基础。没机会做宰相,做个良医也不错。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有个好心态。

记者:你有哪些养生习惯?

沙道维:我没有锻炼身体的形式,但我有锻炼的意识。很多老年人每天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做操、跳舞,练完就回家了,效果并不是很好。我没有这些。什么叫做锻炼意识?比如坐在沙发上,聊天的时候,我坐得比较直,脊椎开始慢慢活动,小幅度的顺时针、逆时针的转动,避免驼背。手和脚绷得非常紧,然后慢慢放松,这样无数次地重复。你能做多少次,就做多少次。这样可以锻炼血管的收与缩,其实就是锻炼心脏。我随时都在锻炼,动作没那么大,别人也不会太在意,自己受益匪浅。现在掰腕子,年轻的小伙子都甘拜下风。

记者:你年轻的时候刻意锻炼过?

沙道维:大学期间,我的单双杠、游泳、滑冰、跳高、跳远、短跑都不错,学校开运动会,我能为系里拿不少分。1965年大学毕业后,就没刻意锻炼过,到现在已经45年了。我所做的,就是刚才说的那些“小动作”。

小时候,我要付出很多劳动。10岁用扁担挑水,从井边到家里有近百米的距离。12岁的时候,在生产队挣一个整劳力的工分,能做地里所有的农活。你想想看,如果付出的比整劳力少,村里的社员能接受吗?你肯定干的比整劳力多才行。

在田园诗里,我写了很多农家生活场景。山东冠县是大平原,无山无水,但一草一木都含情,小鸡小狗皆有意。比如,“半宿细雨洗花枝,喜鹊嫌我觉起迟。一束海棠开欲艳,赏心此际最当时。”“雨后爱去村外场,沙土松软尘不扬,兴来满地草大字,双手倒挥红高粱。”“一树一墀一丛花,一几一壶一碗茶。一笔一砚一沓纸,一字一行一嗟呀”平原上的人,心胸比较开阔。

记者:家里的长辈寿命都比较长吧?

沙道维:我们家的人,前面几代人,都比较长寿。再加上世世代代在农村,空气好,吃绿色食品。历代也都是非常勤劳的人,心态很好。心态胜似保健药!

记者:很多老年人很喜欢把头发染黑,看起来很年轻,你不愿染吗?

沙道维:我的头发从来不染。我只是普通老百姓,染头发干什么去?我一向主张随着季节走。春夏秋冬,该春天了春天,该夏天了夏天,到秋天了树叶就黄了,要落了,人老了头发要白了,就白吧。

记者:你读过很多历史,最喜欢哪个朝代?

沙道维:喜欢中国历史,谈不上喜欢哪个朝代。比如说元朝大家都知道是蒙古统治的,但不能因为这个否定那个时期,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站的地位就很高。文学艺术上,元朝就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文化这个角度,各朝各代不分高低,各有千秋吧。

田园诗人范文第6篇

关于古诗,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而,初中阶段阅读律诗的目标就是:

1.理解律诗的相关概念,准确把握作品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及表达效果。

2.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

3.能够概括律诗的中心思想,学会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4.理解鉴赏律诗的形象、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概念阐释】

律诗是成熟于盛唐时期的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分为五律和七律。其诗体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7字,全首共56字。

2.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结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不作要求。

3.律诗限定用平声韵,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

4.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每句中用字平仄要相间。讲究粘和对。

【阅读指导】

诗歌的阅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考试中既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也要求考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来进行阅读。主要考查点包括:

1.律诗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所抒感情、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客观评价等。

2.技巧方面:所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语言方面:包括对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4.综合表达方面:对诗歌情境的理解。

针对以上考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阅读和赏析:

一、要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信息着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作者的审美情趣等

诗人的喜怒哀乐,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自身的生活遭际密不可分。另外,诗后往往有注释,会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或写作背景等。所以,阅读时还要注意看清注释!

二、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追求一字传神。但阅读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品味出诗人炼字的妙处所在。

三、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

关键句即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中心内容。

阅读时还应注意搞清楚以下问题: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四、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借代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阅读中要做到:

1.清楚诗作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能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明确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五、从诗歌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平时要注意概括各类诗歌的特点。比如写景诗主要描写自然风景,抒发内心情感;咏怀诗通过具体事件的叙写来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咏物诗主要是托物言志;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抒写诗人高洁的情怀;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民族矛盾、反战情绪等。

此外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1.诗中哪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从用词角度作简短赏析。

田园诗人范文第7篇

小时候不懂得,后来才发觉,幸福原来是那么简单。唐代的刘禹锡多次被贬官,但他却豁达开朗,写出了千古佳作《陋室铭》,更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雅的交友之道,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明末的张岱明亡不仕,在别人已沉浸在睡梦中时,自己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此闲情雅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还有晋代的陶渊明,一位才华横溢的田园诗人,宁愿辞官,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向往“世外桃源”,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田园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当冬夜苦读时,偶尔妈妈会端一杯热茶让我暖手,提神。这就是幸福。当雨天,爸爸冒着大雨来接我弄湿了衣服却又怕把我淋着,这就是幸福。原来,我也是上帝的宠儿。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慢慢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即使我没有别人富裕的生活,即使我没有够好的条件,即使我没有……但是我还有爱我的家人,关心我的同学和好朋友,这就够了。我要的幸福,就这么简单。

幸福有时候是一种感动,寒冷时父母亲及时送来一杯暖手的白开水,有一种幸福在心中蔓延;幸福有时候是一种欣赏,当我欣赏着一朵花由含苞欲放到悄然盛开时,我觉得上苍让我看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这是一种幸福;幸福有时候是一种包容,包容朋友的过失与错误,当我和争吵的朋友和好如初的时候,我觉得朋友与我紧握的手中传递着幸福的真谛……

田园诗人范文第8篇

那么,诗人们何以想到故乡就如此伤怀呢钥海德格尔曾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引述荷尔德林《漫游》(一八零二)一诗后提到:“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接近极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因为想念故乡而不得归,加之在外为官漂泊的种种难言滋味涌上心头,故乡便成了诗人们心灵上最亲近的地域,成为其感情上的寄托。故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敏感的诗人将思乡的百般滋味用情致悠长的诗歌传达出来,虽然思念的具体地域不同,但因为这种情怀是相通的,所以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那样一个生命的本源,也都有一份积淀在内心深处的对故乡的怀恋情感。

在宋代诗歌中,雁、橘、莼菜等动植物成为诗人借以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意象。“久作他乡客,深惭薄宦非。不知云上雁,何得每年归。夜静声弥怨,天空影更微。往年离别泪,今夕重沾衣。”(徐铉《闻雁寄故人》)大雁为候鸟,至秋而南翔,年复一年无有更易,而人却思归不得,令人感伤。雁在乡间是常见的一种鸟类,故看到雁就很容易联想到家乡。戴表元《雁南飞》:“雁南飞,劝尔飞时莫近征妇舍,手触边衣添泪下。更莫飞近贫士屋,弦绝樽空怨凄独。雁南飞,飞且止,世事惊人例如此。我昔扁舟五湖水,年年见尔秋风裹。如今未断少年情,一度雁来心一惊。今年雁来明年去,明年去去江南路。欲将书寄去边人,明年认作书回处。”“鸿雁传书”这种传说中的古老通信方式,在古代文学中却成为一种具有意味的象征形式,“雁”则成为连接故乡与游子的媒介,成为思乡念归的代表意象。

徐铉是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先仕南唐,累官至吏部尚书,入宋后为太子率更令,后因事被贬静难行军司马。他写过不少怀念故乡扬州的诗歌:“莫怪临风惆怅久,十年春色忆维扬。”(《赠维扬故人》)橘为南方作物,扬州所种亦多,故诗人以“橘”意象作为乡情的代表:“游人乡思应如橘,相望须含两地情。”(《登甘露寺北望》)“鲈鱼莼菜”的典故也常被诗人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山资足后抛名路,莼菜秋来忆故乡”(《送魏舍人仲甫为蕲州判官》)曰“乔木人谁在,鲈鱼我未还。归心寄秋水,东去日潺潺。”(《送净道人》)莼菜是江南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鲈鱼是生活在近海的一种鱼。从晋代张翰开始,“莼鲈之思”就成为乡情乡思的代表,鲈鱼、莼菜等意象也超越了其特定的地域而具有了普遍性的“故乡”内涵,即使并非吴地人也可借用它们来表达思乡之情。

回归精神家园

“对于中国人来讲,他们让心灵站在一个超越性的制高点上去整合物象世界,目的不是脱离大地去复乐园,而是充满思乡之情地去回望那大地上的故乡。”宋代田园诗正是暗寓着这样一种潜意识当中的还乡情绪。因为在自然这个永恒的家园里,生命的美好与庄严,自然界的平和与静穆,使诗人在审美静观中不禁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宗教的情感和意绪,所以能够暂时抛却尘世俗务,而将自我生命融合消泯在对自然的皈依之中。因而,宋代诗人们对乡思乡情的吟唱,还寓托着它们对于回归精神家园的渴望。宋代田园诗人不仅对于生养自己的故土怀有深深的眷恋,同时,他们在尘世生活之中往往将田园作为清净、诗意的栖居地,“归园田居”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他们对于回归精神家园的强烈渴望。

离家仕宦的文人士大夫们一再在诗歌中表达“倦飞”、“思归”之意:“田园芜矣好东归,今昨从渠较是非。荷子远来无所问,江湖雅志莫相违”(李曾伯《和王潜斋韵送闻人松庵》)曰“丘壑何如归去好,江湖终非老来宜”(李曾伯《送清湘蒋韵》)曰“竹边闻鹤思高举,松下观禽绝倦飞”(李曾伯《和傅山父小园十咏》)。又有戴复古《淮上回九江》:“江水接淮水,扁舟去复回。客程官路柳,心事故园梅。活计鱼千里,空言水一杯。石屏有茅屋,朝夕望归来。”诗人心念故园,而石屏茅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空间上远离尘嚣,更在于居住此地的诗人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清净。

然而,对于业已步入科举仕途的士人们而言,归居田园通常只能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向往而存在,现实情况是他们通常到了晚年才得以隐退安闲下来:“微官共有田园兴,老罢方寻隐退庐。”(苏轼《傅、俞济源草堂》)但是作为一种难解的情结,“归隐”、“归耕”等仍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如周密《倦游》:“眼底茂林修竹,梦中流水桃花。难莫难兮行路,悲莫悲兮无家。淡薄功名鸡肋,间关世路羊肠。且携乌有是叟,同入无何有乡。甫里田十万步,成都桑八百株。从教卿用卿法,不妨吾爱吾庐。”在历经仕途艰难之后,诗人不禁渐生淡薄名利之心,渴望回归美丽的乡“田园安顿余生。可以说,身在仕途而心念田园,几乎成为宋代士大夫共有的一个难解的情结。

苏轼曾在诗文中反复咏叹归去,可是他终身未得真正归隐。从通判杭州,到知密州、徐州、湖州,再到黄州及惠州、儋州,苏轼在词作中频频提到了“归”、“归去”,或表达了类似停止漂泊的归隐思想,如:“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醉落魄窑苏州阊门留别》)曰“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眉,长羡归飞鹤”(《醉落魄窑席上呈杨元素》)曰“此生飘荡何时歇钥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醉落魄窑离京口作》)等等。然而,随着隐逸文化精神化倾向的增强,隐居已非必往日的遁迹山林,弃绝人世,渔隐和桃隐传统也日趋消泯,苏轼的“归去”情结实质上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而并非真的要在形迹上归隐。#p#分页标题#e#

追慕渊明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明是一个具有精神原型意义的人物。千百年来,他真淳笃厚、仁爱平和的性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操守和人格精神,遗世独立、躬耕田园的生活方式,委运任化、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悠然自适、诗酒风流的隐逸情趣,以及作为他的艺术独创的清新自然的田园诗,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士人的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影响着中国诗歌的发展。后代士人在讴歌自然、吟咏田园的时候往往引陶(明为同调,而当仕途遇挫,被迁谪远徙时,更是往往以陶(明为知己,从而寄托自己高洁不俗的襟怀。可以说,作为一种人格境界,陶(明已经成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孟浩然《李氏园林卧疾》)这种“陶家趣”,就是远离尘俗、恬淡闲远的田园诗精神。唐代爱陶者已多,延至宋代,和陶诗、拟陶诗大量出现,成为有宋一代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宋代诗人追慕明成为一代风气,究其原因,这与宋人注重内在道德修养和君子人格的文化风尚有关,也与他们的仕途境遇有关。在宋代统治者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士大夫的精神自由受到严重的压抑,而国家的各种内忧外患、党同伐异,也使他们时常面临贬谪流放的打击,因此在仕途困厄或是精神疲惫之时,他们往往从陶(明其人其诗中找寻精神的慰藉。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作《夜坐弹琴有感二首呈圣俞》,其一云:“吾爱陶靖节,有琴常自随。无弦人莫听,此乐有谁知。”将陶(明视为知音。辛弃疾曾把陶(明、邵雍、白居易三人诗歌并列为“三益友”:“朝阳照屋小窗低,百鸟呼檐起更迟。饭饱且寻三益友,(明康节乐天诗。”(《鹤鸣偶作》)三人诗歌的共同特点,就是诗作中都有一部分描绘自然景物和安适心境的诗风清丽的田园诗,对这类诗歌的喜爱是稼轩向往回归自然心境的写照。杨万里亦曾和陶(明《归去来兮辞》,表达自己与(明的共鸣。在士大夫们看来,半世尘劳之后,得以归返田园,是对人生的最好慰藉。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苏轼无疑是最为推崇陶(明的。他曾说:“吾前后和其诗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明。噎噎然吾于(明,岂独好其诗也哉钥如其为人,实有感焉。”由此可见,不唯陶诗的艺术深深吸引了苏轼,陶(明其人更令他感喟佩服。苏轼被贬期间曾经遍和陶诗,得109首。这种追和古人的方式,充分表达了对被和者的敬仰和喜爱,而苏轼的确是在思想上欲以晚节师范(明的。苏轼“和陶诗”有的是模仿陶诗体例写成组诗的形式,如《和陶饮酒二十首》、《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和陶拟古九首》、《和陶劝农六首》等,有的是独立成章,如《和陶始经曲阿》、《和陶答庞参军》等,另外还有苏轼表达自我人生哲学的《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神释》三首诗。我们试看其《和陶游斜川》:“谪居澹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节年,未失斜川游。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写自己亲近自然的谪居生活,淡而有味。苏轼在《书(明东方有一士诗后》中甚至说:“此东方一士,正(明也。不知从之游者谁乎钥若了得此一段,我即(明,(明即我也。”直将(明与自己混同为一,可见其追慕渊明、自比渊明的人格风范。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