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江夜行

西江夜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西江夜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江夜行范文第1篇

近期的一次视导听课中,有教师分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句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时,指出其中有“以动衬静”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回忆类似的诗句,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名句。

这位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别”如果当做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移动,离开了树枝,竟能把鸟雀惊动,可见其境之静。这样理解,大概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下面一句“清风半夜鸣蝉”,是不是以动衬静呢?好像没有什么动态的可视意象。同样的,学生所举的诗句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好像也不完全是以动衬静。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闹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用人的声音来表现山的空、山的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这样,正是蝉的喧闹和鸟的喧哗,才更加显得山林幽静。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明明是以有声来衬托无声,人们却往往对之视而不见,感而不觉,不能实事求是地说是以有声衬无声,以闹衬静,却偏偏说以动衬静。

如果以静的理念为核心,联想本来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动,一是闹。但是,一般人往往偏执于静和动的对比,却抹杀了静和闹的对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动衬静”这个词太现成了,现成到自动化了,自动化了就可能不顾事实了。一切流行话语、现成话语、权威话语,都或多或少有这种遮蔽性。本来静的意思,就是静止,以动衬静,就是以运动、位置的变动,来衬托静止状态,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但“以动衬静”作为一种固定话语,却造成了某种思维定势,这种定势之强大,使人们变得盲目,甚至忽略了与静相对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喧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的越是喧闹,鸟叫的越是清脆,就越是显得山里幽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王维的名句,辛弃疾的诗句就是从王维的名句中脱胎换骨而来的。本来变动的是月光,月光是无声的,怎么会把熟睡的鸟给惊醒了呢?仅仅是一只鸟,断断续续地叫了几声,在这偌大的山中,都听得那么清晰,可见山里是多么宁静了。在心理上,自发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不困难,难就难在,以这种现象为依据,颠覆以动衬静的遮蔽性,进行思想的突围,把它概括为“以闹衬静”,使之与“以动衬静”并列起来,给予它平等的合法地位,这需要语言创新的命名能力。

西江夜行范文第2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一个宁静的晚上,美丽树林中,明明在开心地玩耍着,地上铺着浓密的一层树叶,走在上面“咋咋”作响,听起来似乎如同一首悠悠的小令。

清凉的夏风徐徐吹过,明明舒服的眯起了眼睛,站在路中间,张开双臂,似乎在迎接那习习的风,心想:“这真是一个美好的的夜晚!真是舒服极了!”月亮越升越高,早已从枝头下升了起来,经过树梢,喜鹊不愿将这样美丽的月亮遮挡住,不由得“扑啦扑啦的”飞走了。蝉——这个音乐家,也弹奏了起来优美的乐章,有节奏的“吱—吱”的叫着。明明觉得这似乎是在听一曲优美的演唱会。这时一阵光照了过来,随后隐隐约约听见了一阵说话声和脚步声,明明不仅觉得这美景被破坏了,只好耐心的等着这几个讨厌的人赶紧走过去,明明不禁心生顽皮,突然跳出来,大叫一声,跑走了,把这几个人吓了一跳,赶紧跑走了。明明调皮的笑了一下,他走到麦田边上,闻到了一股稻花的香味,是那样清香,明明禁不住坐了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心事。抬头看看,漆黑的夜空上,点缀着几颗星星,那明亮的月亮显得格外耀眼,附近的山前,飘洒着几滴雨点,滴滴答答掉落在身上,清亮透彻……明明陶醉在了这景中。只听见土地庙边上的树林里传来一片片蛙叫“呱呱”与一群小孩童的玩闹声,明明又恢复了那儿童的天真。飞奔着,欢呼着,跑到那小溪的桥上,呼喊着伙伴们,招呼他们来这里玩,一群人在这小山窝里,尽情的奔跑……

西江夜行范文第3篇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4、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西江夜行范文第4篇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词牌名,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词人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封疆大吏,由于他那英伟磊落的笔触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这首词是他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作,因为上饶县西的黄沙岭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天・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以下简称“老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其中《语文》第一册第30课《诗词五首》中的“西江月”的最后两句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注释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是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其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西江月”最后两句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是,道路转过溪桥,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是“溪头”还是“溪桥”?

首先,黄沙岭溪边路旁的社林浓密。“溪头”这里可想而知不指溪水的源头,而是指溪水的前头,“路转溪头”是说“路到溪水前头转了一个弯”,然后词人来到那里猛然抬头,嘿!一个熟识的客舍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是一幅宁静、优美、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风景图,由于“老教材”至今无人提出质疑,“溪头”应默认具有权威性。

再者,“溪桥”这里可以是指“小溪前面的桥头”,也可以是指“小溪桥上的那头”等等。无论怎样,“溪桥”总比“溪头”多了一个景点――山里溪水上的一部桥,让这幅本来就已经优美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锦上添花,给人以更加丰富、完美的享受,“新教材”这“桥”也许是词人原本早已就锤炼出来的。

西江夜行范文第5篇

2、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3、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5、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6、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7、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8、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9、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0、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白居易《夏日》

11、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12、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4、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15、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1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17、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1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20、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21、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22、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23、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24、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2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2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7、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杜甫《夏夜叹》

28、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9、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30、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31、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32、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33、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3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5、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6、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西江夜行范文第6篇

夏蝉冬雪,春花秋月。我不爱夏蝉,我看不到冬雪,春花的绚丽只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唯有秋月。月华如练,似水,默默守候在你的身边。

南方的秋天,看不到金黄的落叶,没有松林上一层薄薄的白霜。但是,阵阵凉风,归来的雁群,以及灰绿色藏匿在叶下,时不时会滚落下几颗的果实,都掩饰不住秋天来临的脚步。地上的落叶铺了一层又一层,而树上的叶子却依然那么繁茂,那么碧绿,就像被分割成了两个世界——一半夏天,一半秋天。扫去一地的枯叶,就像还停留在夏天一样。但是我知道,秋天到了,因为下一阵风吹过时,会有成千上万的“枯叶蝶”,从你的身边掠过。 秋天是喜悦的。我看不到,但我知道,远方会有一片丰收的田野。会有金黄的稻谷,火红的高粱,硕大的萝卜,甜美的果实……到处洋溢着喜悦,就像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提到的一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是多愁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雨连绵如丝,却没有春雨那么温暖,滴落心间,冰凉冰凉的,一直凉到心底。月亮在淡淡的云层里穿行,透过轻纱般的雨雾,朦朦胧胧,时隐时现。遥望远处的群山,像一副淡雅的水墨画,连绵不断,也像我惆怅的心情。

当金黄色的稻谷从海洋变成草坪,朦胧的秋雨渐渐澄澈透明直至消失,秋天已经渐渐淡去。光阴似箭,似水流年。任何一个季节仿佛都是这样来去匆匆,第一缕冬风送走了秋天。一片树叶制成的书签,是它给我带来的礼物,在书上留下一个淡淡的印记。我也仍在等待,月亮陪我走过又一个冬雪、春花、夏蝉。

等待又一个秋天的来临。

西江夜行范文第7篇

2、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____马戴《灞上秋居》

1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____宋之问《渡汉江》

1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1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1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____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19、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____张九龄《西江夜行》

2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2、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____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西江夜行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目标 创新

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如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德育即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幼儿诵读古诗词,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目标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然而,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接触不多,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词、热爱古诗词,需要教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以下几种古诗词诵读教学方式。

一、诗中掘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孩子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孩子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孩子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问“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孩子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孩子的思路,丰寓了诗的意境,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诗词比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孩子对诗词进行思路、中心、语言、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优劣。我们把《别董大》《赠汪伦》这二首诗教给孩子后,并让他们比较二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幼儿通过品味、理解和体会,师生一起找出《别董大》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体会“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孩子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思维也得以发散。

三、实景赏诗

观察是思维的知觉。结合古典诗词教学恰当地开展一些走进大自然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体会李白是怎样与山融为一体,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知音与伴侣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同时缺少伴侣和朋友的孤独。学习“西江月”时,我提议家长在夏夜的晚上带孩子去看月亮,听鸟惊、蝉鸣、蛙噪这些校外夏夜特有的音响,以及夏天天气变化的突然和夜行乡间的轻松和有趣。分享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孩子的心畅游在浩瀚的苍穹,古人与我们竟是如此地接近!家乡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源泉,四季更替,山水日月更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天然道具。熟悉的画面,暗合的诗意,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描摩诗境

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有幼儿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幼儿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公园里享受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引导幼儿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孩子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让画面在幼儿面前立体化、活起来;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的而生活中有声动态的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教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把学过的《江南好》,学一学、画一画,在似曾相识的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五、活用古诗

在孩子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孩子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口语结合在一起。当让孩子描述春天的时候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描述夏天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称赞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有一次,一位家长告诉我他们一家秋游,在山下停车在民族园吃饭,他三岁多的儿子,眼看大山,顺口说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时不但家长很是吃惊,就连周围的旅客也很惊奇。家长一直在夸奖我们经典诵读教学开展得好。虽然孩子在运用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不是很恰当,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激活了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体验相结合,为以后丰富自己的气质和品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品味审美

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幼儿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幼儿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孩子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题画诗时,孩子通过朗读,观看梅花视频和国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幼儿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孩子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幼儿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