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黛玉葬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些年来,中国不少搞艺术的人,以为艺术到了现代,中国人落后了,然后开始邯郸学步。学来什么呢?其中有一个就是所谓的行为艺术。有什么行为呢?有当众洗脚,随地撒尿的,甚至还不止于此。有什么艺术呢?据说现代了,也就是艺术了。行为艺术,或者说可以称之为艺术的是什么行为呢?无非是以一些行迹,表达一个让人们记住的好看好听的故事,或者说可以感动的、感觉震撼的情节。而这样的行为艺术,在中国古已有之。因此不必懊丧自己是个中国人,也不必懊丧自己还不是一个现代人。小说里的黛玉葬花,花落在了地上,还要人去埋,这就是一个好看的故事了。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两个“借”字,这情节实在很美,还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英雄的事迹,憨得可爱。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谁信呢?谁也想着去信啊。戏文呢?也多好看和好听的。贵妃醉酒,不就是醉一回酒么,杨玉环醉起来就是与众不同的美人醉。徐策跑城,不就是跑一回城么,忠心的老臣,跑起来就是踉踉跄跄、堂堂正正。再有诗歌,李白说,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他说他笑着出门,来闯世界了。这笑是李白的笑,是一个天真烂漫的诗人的笑,这笑也不由你记不得,不由你不受感染。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韩愈和贾岛在这里的推和敲,推敲了好一阵,说它不是艺术的行为也真难。野渡无人舟自横,小船在那儿一放,那渡口的情节,等不到沈从文落笔,人家早可以讲出许许多多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话儿怎么听,也像是行为艺术的最有深意的解说词了。
行为艺术,还真实记载在中国人的史书里。老子倒骑青牛出了函谷关。你能说他这一走,走得不出彩?秦始皇那时候造出了万里长城,你能说它不壮丽?吕安去找嵇康,没碰上,就在门上写上一个“凤”字,多有意思。徐孺子吊祭友人,献上鲜草一束。旁人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因为古语中有“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称赞远去的人像玉一样美好。王徽之在下雪的夜里,突然想念起一个戴姓好友,立刻登船赶去,差不多要到戴家了,突然他让船掉头往回走了。为什么呢,他说是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开心了,见没见到好友不重要了。人家就是那么自自然然地来去。陶渊明采菊,这人人都可以采,可只有陶渊明采的时候,他可以抬头很悠然地见到南山。米芾拜石,这石不就是石么,拜它干什么呢?可米芾一躬到底的模样,让一代代的后来人好像都看到了。苏武牧羊,都是公羊,没有生小羊的可能性,可苏武还是把它们养起来,养了十九年,苏武的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感觉震撼了。这样的情节还有,譬如屈原告别了他的香草、他的美人,投江的时候还抱上了一块石头。虞美人和项羽永别,项羽吟了一首诗,她舞了一回剑。屈原、虞美人,还有读书不成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出千古好句的项羽,在汨罗江、在垓下留下了他们最后的行为,这是诗人和美人的最后的行为。因为诗,因为美,这行为就天然地有了感人肺腑的艺术的力量了。
中国人诗意地生活在诗的国度里。前面随手写下的中国人的一些称得上艺术的行为,是想说明艺术的本质就是诗,而诗里面,布满的是真善美。由此可见,既然行为和艺术连在一起了,那么很简单,这行为艺术也应该是诗。中国人恐怕生来就注定生活在诗里,沉浸在诗里。中国的艺术家到底也只能是中国艺术家。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是黑头发、黑眼睛,因为你吃的是米饭,用的是筷子,写的是汉字,读出来的是中国话。因为家乡的山水,是中国画的最好粉本,因为内心的情感总是排成方块字。梅兰芳的京剧、李时珍的曼陀罗花、李白杜甫的诗句,在血液里留连不去。人家的行为艺术应该有它产生的理由,或是苦衷或是热衷,到底也只是人家的脚步。学不了,爬回来,还说是在好看地走着、跳着,有意义吗?如果还说这也是艺术,只怕苏武、米芾、王徽之、诸葛亮、林黛玉他们听到了、看到了,想笑也笑不出来。
选自陈鹏举著《文博断想全集》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编者略有改动。
可是实际上,我也只是这样他们意义上的多愁善感,如同黛玉葬花那样,只不过没有黛玉那么漂亮,也没有那么有才华。
我曾经也有想过,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理解他们,我知道,他最想去的地方就是云南丽江,只是因为那里很美。
我不知道,那样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你整天和他待在一起,这会是一种怎样绝望的感觉。他动不动就翻脸,动不动就把你的底牌全部亮出来,他们给自己找点的那些借口,其实都是很下作的。
你看到这里的样子,其实也会有很大的惊慌,可是你却不能做出什么反应来,因为你也是这里的一份子,这是怎么都无法改变的,当然,除非你彻底离开这里,彻底不是这里的成员。
如此简单吗,他们说。
她究竟是怎么死亡的?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高鹗对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最终死亡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贾家不断败落之后,为了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贾母弃林黛玉于不顾,采用王熙凤设计出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迎娶了薛宝钗,于是,“焚稿断痴情”,最终悲愤而死。这样的安排是否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小说里面,它对宝玉和黛玉的身份是有一个特殊的设定的,宝玉和黛玉原来都在天界。宝玉是天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黛玉原来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修炼成女身,下凡以后成为林黛玉.她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也就是下凡之后的贾宝玉。
黛玉最终会“泪尽而去”
[旁白]报答灌溉之恩究竟意味着什么,报了恩之后,林黛玉的生命是不是也走到尽头了呢?
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根据第一回的假设,她都是在还灌溉之恩。书里面有没有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眼泪还得差不多了呀?是有的,这就是在第四十九回。黛玉对贾宝玉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读者读到这儿心里就明白了,就是说她的总泪量应该基本等于在天上神瑛侍者灌溉她的那个总量,这个量不断减少,最后就接近于零,它在走向零,因此实际上也就预示了林黛玉的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葬花”与“沉湖”都是林黛玉的行为艺术
[旁白]前八十回《红楼梦》中,最能够体现林黛玉生活状态与精神气质的是黛玉葬花,这个《红楼梦》里面最美丽的画面之一,究竟体现出林黛玉怎样的生命特点?而这与她最终的死亡又有什么关系呢?
林黛玉有一个特点,就是诗意生存。她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而且林黛玉的生活是充分地艺术化的,黛玉葬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这个概念在西方是近一百年来,乃至于近五十年来才出现和热闹起来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他就在他的小说里面写了林黛玉的行为艺术。这我绝不是夸张,你想她葬花是不是行为艺术啊?
首先,她有道具。那天,她扛着花锄,花锄上还有花囊,她这手里还拿着花帚;她葬花有路线。在大观园她已事先踏勘好,从她的潇湘馆出来,沿着什么什么样地方,比如过了沁芳闸,再怎么怎么样,最后到达一个角落里,一个花冢。她有路线,有终点;而这整个过程当中,她吟唱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葬花词,她这个行为艺术是有声行为艺术.还不是无声的,这就是林黛玉。你想曹雪芹在那个时代能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让她有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化的行为,这很了不起。
所以,林黛玉她是诗意的生存,林黛玉一旦泪尽,要离开这个世界,她一定也会诗意地消逝。至于为什么是沉湖而死,我们下面再讲。
贾母迫害了林黛玉吗
[旁白]尽管高鹗为林黛玉安排了“焚稿断痴情”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最基本的思路上符合曹雪芹的构思,但在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意图,那么,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黛玉之死首先应该是在贾母死亡之后。
实际上,只要你仔细阅读《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就不难发现,贾母从一开始就愿意宝玉和黛玉婚配,即只要贾母活一天,贾母就要为林黛玉护航一天,所以到了后四十回,贾母不可能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同意一个调包计,甚至于不顾林黛玉的悲苦生死,她就拉下脸来绝情,这不符合曹雪芹前面的有关贾母和林黛玉关系的描写。所以,林黛玉她离开人世,首先应该是在贾母去世之后。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王夫人和薛姨妈她们促成金玉姻缘最大的障碍就没有了,形势就明朗了。从前八十回的描写和脂砚斋的批语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后四十回的发展脉络――赵姨娘、贾环等痛恨宝玉的利益集团,开始下毒手很可能就通过贾菖和贾菱配药,使林黛玉慢性中毒,而赵姨娘又向贾政告发了所谓林黛玉和宝玉之间的不轨行为。赵姨娘你不能说她完全造谣,第五十二回,她小步子进潇湘馆内室,腾就冲进去了,一下子看见贾宝玉正挨近林黛玉身子说话呢,因此,当她向贾政告这个状的时候,她甚至还心安理得,我亲眼所见嘛!然后,她可以满世界夸张渲染,甚至于造谣诬蔑。所以,林黛玉的处境就非常地糟糕。
而最关键的还在于,林黛玉她到人间来是为了还泪,而她的眼泪基本上已经哭干了。所以,是她回到天上的时候了。人间的黛玉在这个情况下,就会主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冷月葬花魂”的诗谶
[旁白]刘心武先生认为,林黛玉的死亡将是一种诗意的死亡,那么,这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死亡方式?
根据我的研究判断,在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林黛玉最后的死亡形式,应该是一次比葬花更优美的行为艺术。她所采取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就是沉湖。
为什么我说她沉湖?在前八十回里,有很多伏笔。
第七十六回就写到在中秋节,黛玉和湘云两个人就很寂寞地在湖畔联诗。联来联去,联到最后,联出两句,这两句惊心动魄,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花魂”在《红楼梦》里面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语汇,早在这一回之前多次出现了“花魂”这样的语汇。比如说,第二十六回就有两句,叫做:“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就有“花魂”这个字眼。在林黛玉的葬花词里面,“花魂”出现的次数就很多,比如说:“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冷月葬花魂”,就是说在一个凄清的中秋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的满月,湖波荡漾,而这个情况下,花魂就默默地、一步一步地沉进去了,就埋葬在里面了。所以,这一句联诗,就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就是一个伏笔。
还有,书里写到,在大观园里面,成立了诗社。第三十七回.就出现了海棠社。组织海棠社以后,大家说当诗翁嘛,就都要有一个别号。最后,林黛玉的别号就是“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7远古传说中的舜,他有两个妃子,一位叫做娥皇,一位叫做女英。舜外出巡查,不幸死于苍梧。娥皇、女英就去寻找他,就很悲痛,娥皇、女英的泪水洒到竹子上,就使得这个竹子上面出现了斑痕,这就是所谓的斑竹、潇湘竹,“潇湘妃子”这个别号就来源于此。娥皇、女英最后怎么死的呀7“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这个别号本身,实际上也在暗示林黛玉是沉湖而死。
“自恋情结”这一词源于古希腊一个忧伤的神话传说,美少年纳西斯为诸多自然女神所爱慕,而他却始终回避。回声女神厄科深深地为他所迷恋,谁知纳西斯并不为所动。最后回声女神在苦苦的单相思中憔悴而死。众自然女神决心要为厄科复仇,她们使纳西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从此他每天都到水边自顾其影,最后也和厄科一样因相思而死。“奥地利医学家弗洛伊德在1914年把这种严重的‘纳西斯情结’称为‘自恋症’。”
“现代心理学的实验表明,这种自恋情结在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聪明、貌美、才华出众的少女身上则更为严重一些。这种少女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细腻的敏锐主观感受,因而也能够自觉地回视自我,并由这种回视看到自己的出众,进而发展到孤芳自赏,表现出多愁善感、爱洁成癖、孤高冷漠、蔑视他人等性格特征,其强烈的自尊心稍有不被满足,便会产生强烈的受伤感,不能自控地向他人传递这种创伤感,形成“自恋人格”。具有这种自恋性人格的人,与他人交往困难,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罩上不愉快的阴影,也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林黛玉的自恋性格所表现出的自恋情结就如她的眼泪一样,伴随着从她出场一直到悲剧地结束,贯穿着整个小说。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林黛玉的自恋情结。
一、从小说中的诗词来分析其自恋情结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歌,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陆机在《文赋》中也说“诗缘情而绮糜”。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曹雪芹向我们展示了大观园里各人物的诗情才艺,因此,诗歌也就是我们探索人物命运及性格的重要线索。而作为大观园里被公认为最灵秀、最聪慧、最有才情的女一号 林黛玉,她的这些特点,一表现于情,一表现于诗。故而,诗歌对展示林黛玉的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黛玉的自恋情结也突出地表现在她的诗歌创作中。
黛玉所创作的诗歌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便是《葬花吟》,这首诗歌也是最能体现黛玉自恋情结的。《葬花吟》因而也被称为是一首自恋之歌,它凄婉的唱出了黛玉的自尊自爱、自怜自强的痴情。《葬花吟》是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初人大观园时所作。诗中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如此两句发问。面对着满眼的落红,黛玉不禁从肺腑中发出一声叹息或是一句发问“红消香断有谁怜”。此处正是黛玉以花自比,黛玉生在花朝,即农历二月十二日,与百花同生日。她可不是那一朵最娇美可爱的花吗?她是花的精英,花的香魂。在这首诗中黛玉咏花、怜花、恋花。细细品味这首诗会发现里面有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一个是花,即“尔”;一个是葬花人,即“侬”,也就是黛玉自己。“尔今死去侬收葬”,尔就是你,侬就是我。怜谁?谁怜?不就不言而U俞了吗?花和葬花人互相怜惜。其实,这明媚鲜艳的花,正是喻指黛玉;这“怜春闹春”的葬花人不是黛玉又是谁呢?故而,依恋着花,花也恋着侬。正如明代才女冯小青的诗所言:“卿须怜我我怜卿”,此实乃是黛玉自恋而已。只不过黛玉的这种自恋不同于西方神话纳西斯单纯的对自己美貌的自恋,黛玉的这种自恋是一种纯情的自恋、人格的自恋。因而她表现出了鲜明的自我意识、独特的自我追求和忧伤的“自恋情结”。
在《红楼梦》中,表现黛玉自恋的诗俯首皆拾。除了前面提到的《葬花吟》还有第三十八回其所作的三首夺魁诗,即《问菊》《菊梦》《咏菊》。仅是“孤高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样的诗句便是黛玉自傲心性的反映,她自比不落俗尘的陶渊明,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就好比陶渊明一样与世无争。由此可看出黛玉的孤高傲世,自我欣赏,自我怜惜等自恋情结。
荣格曾说:“作为艺术家无一例外地都是自恋倾向者。”诗人也是艺术家,林黛玉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女子,她在其诗歌创作中J听表象出的种种倾向也都刚好说明了这一点。
二、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其自恋l青结
什么是细节描写呢?所谓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氛围等细小环节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具有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完成人物的形象塑造等特征。《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里面的细节描写更是举不胜数,下面我们就从几个小细节着手分析一下黛玉的自恋情结。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大段大段的文字来描写黛玉的美貌,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时,从宝玉及贾府其他人眼里观看到的黛玉是何其美丽动人,简直是仙女下凡。尽管贾府里其他姐妹也都才貌不凡,但是与黛玉相比还是很逊色。所以,黛玉对自己的美貌也是相当自信的,这在第三十四回中就有描写,话说宝玉挨打后担心黛玉牵挂,差晴雯给黛玉送了两块旧帕子,黛玉知会其意后向帕子上题完诗后,书中是这样描写的,“林黛玉…一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此处描写犹如“春秋笔法”,仅仅“自羡”二字便把黛玉对自己面若桃花之美的欣赏以及其沉浸与自己的美貌的心理活动展示地淋漓尽致。
林黛玉是一位有着“咏絮才”的才女,《红楼梦》中对黛玉才情描写的地方也非常多,这里我们不说他人眼里黛玉的才情,只看黛玉对自己才情的自赏、自恃。在第十七、十八回中,元妃省亲安排众姐妹题咏,小说中这样写到,“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后面又写到“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此处的细节描写刻画了黛玉当时在尊长面前逞才的心理活动,她的这种逞才心理正是因为有着对自己才华的高度自信,这一段描写就把黛玉自恃才华、自我欣赏的自恋情结完全展示在读者面前。
??怎么会?
??怎么会?
??一个如花的生命怎么会说消逝就消逝了?生命真的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
??昨天,我似乎还在感叹她把万事全抛,遁入空门伴青灯,怎料想短短数十日,她便已荡悠悠把芳魂消尽???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也许,春花已谢,她不愿再被人痴笑她是年年葬花人;莫非春色渐老,她不愿等到一朝春尽红颜老去时。
??陈晓旭一生只扮演过两个角色,《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家春秋》中的梅表姐,只是喜欢她的人们似乎忘了她后来扮演的那个角色,观众眼中,她就是“林黛玉”了,而晓旭自己,似乎一生也未走出这个角色。??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葬花吟》,是林黛玉葬花所作之诗。我想,陈晓旭对此诗的痴迷投入一定过于常人。只是从此以后,她不会再去吟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不会再去叹息:“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更不会再去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了。只因春残花落,红颜已逝。??
??今天,晓旭真的如黛玉诗中所写的那样,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的尽头去了。我想,她是爱这个角色的,也一直用生命在扮演这个角色,而且一演就是一生。
??都云扮者痴,谁解其中味?从18岁那天出现在红楼剧组中的“林妹妹”,到这个在繁花落尽的晚春中安详离世的“妙真”,晓旭应该是快乐的。??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这说的是大观园里绝代双娇。按作者意思,“晶莹雪”是薛宝钗,“寂寞林”是林黛玉。可是我觉得“晶莹雪”形容冰雪聪明、不带一丝世俗气息的林黛玉岂不比形容薛宝钗更合适?我宁愿觉得“晶莹雪”就是林黛玉。
怎样的庭院深深才养得出这般水灵的女人?一颦一笑都柔得要出水来,汩汩地流到别人的心坎儿里去,再怎么硬实的心也成了绕指柔。只是自古以来红颜大多是薄命的,从娘胎里带来的顽疾从来没有离开过,于是女儿家身上本该有的胭脂味道都成了药丸淡淡的苦涩。仿佛是宿命般,薄命之人终将因情心碎神伤,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相识终以悲剧收场。
“一入侯门深似海”,即使回的是母亲的家,但这是荣国府,这里容不得一丝放肆。对于从江南水乡来的林黛玉来说在这里生活无疑是重大的考验,只能时时小心、事事谨慎。在众姐妹中,黛玉显得那么特别,有着纯粹的江南小女人的脾性。她没有凤姐那么浓烈的辣味,只会小小地呛你一口;没有宝姐姐那么温婉、面面俱到,却不时随性地闹着小别扭;没有李纨那么成熟稳重,偶尔把姐姐妹妹闹个遍,惹得她们直叫“颦儿可恶”。她把潇湘馆装扮得像公子哥的书房。她经常挑灯夜读,情到深处便独自垂泪到天明,仿佛下一刻即将离世。
繁华的大观园最不缺的就是说话的人,然而林黛玉却经常独自一人。“葬花”是戏曲里的一个著名的桥段。在花瓣翩然飘落的桃林中,黛玉轻声低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惹得贾宝玉流着眼泪犯痴,直呼找到人世间知心的人。他们的爱情是日积月累的,在这一刻爆发升华,从此生死相许、不离不弃。是造化弄人吧?林黛玉的今生为的只是还贾宝玉一世的眼泪,还了便结束了。所以荣国府大红绸缎披盖下,宝二奶奶终不是林黛玉而是神圣得令人敬畏的薛宝钗。
张爱玲说:“只有倾城,才能绝恋。”
我仍旧记得林黛玉盯着火盆里化为灰烬的诗集,气若游丝地说:“宝玉,你好……”没有下文,不干不脆地断了气。依她的脾气会说恨吧,恨他生在荣国府,恨他是千万人宠的宝二爷,恨他们怎么忍心伤他如斯?也许她不恨,她深知这一世的俗名而甘之如饴,最后消失如雪。
只是我终是舍不得这么一个如雪般女子最终化为水去,在太阳的照射下轻易地蒸腾不见。什么悲欢,什么离舍,什么幸福,统统只是别人口里的故事……
“直通高考”参考答案与解析
1、CD(C尤三姐性格刚强,因被所爱之人误解而自尽,她的命运与尤二姐有所r不同;D宝玉后来也基本认可了这桩婚姻,决意出走有更多复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痛恨宝钗)
2、AD(A《红楼梦》出现于“乾隆盛世”,这个时期,社会表面繁盛,其实各种矛盾正在加剧发展,危机四伏;D焦大是宁国府的奴才)
3、CE(C《葬花词》不仅反映黛玉的命运,也反映了她的个性;E“怡红院”应改为“潇湘馆”)
4、(1)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黛玉觉得宝玉冒犯了自己的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第二十三回)
(2)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宝钗、黛玉一先一后夜访怡红院,黛玉叩门,晴雯正生气,借故说宝玉吩咐的,不给开门。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她见了宝玉也不理睬,宝玉还蒙在鼓里。她独自一人在幽僻处葬花吟诗时,又被宝玉遇着。宝玉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3)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很早的时候看红楼梦,看得模糊,也看得抽象。等到上了一点点年纪,懂得人情世故和生活难处,开始对这个小妮子产生了其他的情愫,怜惜乎,前有吴宓说希望一生化身紫鹃,好好守护林黛玉,可悲可叹。
一曲葬花吟,被其他人吐槽没事了去葬花,属于吃饱了撑的,但这应该是最高哲学的理解,尽管以前的诗人也发出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但是来来回回,总没有长久之物。永恒似乎成了一种悲戚的向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最高哲学,尼采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最高的哲人以他们独孤的方式独处着,应为他们知道这世上再也没有能与他们对话的人。这又严重涉及到了数学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对差,不见得疯狂的人都是最高哲人,一曲葬花吟,无数相思泪。撒落在花锄上,也滴落在了贾宝玉的心里,生命的尊贵,至高无上的歌颂,也永远留在这歌里。
十楼的远处影影绰绰的是现代高楼的屋子,物质繁华的现在,被一种纯粹的复杂包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已经离得很远了,黛玉的潇湘馆,红墙绿瓦以及满园的竹子已经离的很远了,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怀恋永远的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两句大概就是黛玉为自己这一生写的结局。当黛玉死时,曾痴恋她的宝玉正在成亲。曾经不懂黛玉的忧愁,笑她太过悲观。可当我再次拿起《红楼梦》时,我哭了,为她的痴,她的叛逆,她的抗争,她的倔强,心中不止一次为她默哀,怪就怪她生活在那个年代。
忧郁的黛玉,你知道“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却不知道这生活的无奈。你知道“侬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侬知是谁。”却不肯向命运低头。你明白“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却不肯向宝玉坦白。你知道“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但你不肯服输。你知道落花般的自己将会无处寻觅,才会怒放自己的生命。
我懂了黛玉的情,却不懂黛玉的泪,既已知道“至之无言去无闻。”又为何“怜春忽至恼忽去。”既已知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又为什么去想“愿奴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你既懂得“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来掩重门。”又为何去“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黛玉,当你死时,可曾明白,怪只怪你“底事倍伤神。”你可曾明白这个世界存在太多无奈。
花,又谢了。只是少了当初那个手拿花锄的绝代佳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