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尔邦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尔邦节范文第1篇

1、维吾尔族古尔邦节风俗习惯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如果是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

2、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3、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

(来源:文章屋网 )

古尔邦节范文第2篇

1、2021年古尔邦节放假安排: 7月19日至20日放假。

2、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两大节日之一(回族)。又称宰牲节( ‘Id al-Adha),与开斋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是阿拉伯语“尔一德·艾多哈”的意译,亦称古尔邦节(‘Id al-Qurban)。“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古尔邦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莎车县;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67-02

在新疆莎车县,居住着维吾尔、汉、回、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20多个民族。其中乌孜别克族共有1841人,560户,主要分布在莎车镇的萨热依库里社区、加米社区、亚尔库恰社区和铁穆尔霍加社区,大部分人从事商贸活动。莎车县的乌孜别克族和维吾尔族人民关系非常融洽,由于各民族之间生活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已经逐渐形成了许多彼此相似的特点,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一 、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节日概述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宰牲”,所以,也称“宰牲节”。古尔邦节与肉孜节为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伊斯兰教历规定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期间的宗教活动包括节日前扫墓、节日当天的会礼及游坟,分别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节日会礼前,按照教法规定,每一个穆斯林在进入清真寺礼拜前,都要做净礼。会礼结束之后,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聚在一起,前往故人所在的麻扎进行游坟。

古尔邦节的世俗活动主要是家庭聚会,除此之外,在莎车县很有特色的一个活动便是在阿勒屯清真寺附近、文化广场一带,会礼结束之后很多小商贩在此集中,形成一个临时市场。

乌孜别克族的院落一般由数间呈方形的房屋组成,院子大门忌朝西开。住房多为土木结构,屋顶平坦,开有天窗,冬暖夏凉。节日前夕,乌孜别克族妇女会将屋里的角角落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进行彻彻底底的大扫除。节日前的大扫除,不仅包括家庭卫生,还包括打扫故人的坟墓。扫墓时穿的衣服比较讲究,男人要戴帽,女人系头巾、穿长袖,男、女都要穿黑色、灰色为主的深色衣服,避免艳丽色。

节日前一两天,以家庭为单位,上至八九十岁,下至不到1岁的婴儿,人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方便的时间段一起去坟墓地打扫卫生,缅怀故人、为亲朋好友念经祷告。

买羊是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为宰牲节准备的羊一定要符合一定的要求:首先,必须是六个月以上的公羊;其次,羊要健康,不能有腿瘸、耳朵缺口、眼睛看不见等残疾状况;再次,太胖太瘦的羊也不行,因为肥肉很多,摆在客人面前不好,吃了对人身体也不好。

乌孜别克族有一个很特殊的习俗,即在古尔邦节前一天,女孩的父母要给已嫁出去的女儿、女婿、亲家母等准备好节日礼物和美味的饭菜,托一个十五六岁的年轻人(男孩女孩都可以)送到亲家家中。节日礼物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量力而行。有些亲家也比较大方,在女方家送来礼物两三小时之后,也会托人送去一定的回礼。据老人们解释,乌孜别克族女孩普遍在上完初中以后就不再上学,在家里学习宗教知识,做饭、做家务等,年龄较小便结婚成家。父母怕女儿在别人家受欺负,因此送点礼物是对自己家女儿的关心和尊重,希望男方家的人也关心、尊重她,使她以后能过上好日子,在家里有一定地位。

古尔邦节前十天,要像斋月一样封斋,在斋月里未能封满指定天数的人,也可以在这十天内弥补。其活动内容和斋月一样,东方破晓后直至太阳落山前,要断绝一切饮食。节日当天早上宰牲的羊煮好了之后,大家一起分享肉,吃第一口之后就念段经,表示开斋。

古尔邦节大多在秋季,因此,多数乌孜别克族妇女们没有像开斋节那样定做服装,而是在商场买现成的衣服。在一些商店还有专门从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进口的服饰供乌孜别克族人们选择。乌孜别克族妇女主要以穿长大衣、长裙子、戴头巾为主,结婚的妇女多将一块咖啡色网状大方巾蒙在脸上。节日期间,给小孩子也买街上现成的衣服,小靴子、连体裙、牛仔裤,款式多样,价格合理。

二、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节日文化活动

(一)会礼

早上8点开始,伊玛目在清真寺里开始讲关于团结、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尊老爱幼、教育孩子、救济贫困人等有关内容,节日会礼结束以后,伊玛目向所有参加会礼的人致以节日问候,人们便离开清真寺前往公墓游坟。在新疆阿勒屯清真寺的会礼场面更大、更庄重。莎车县上万男士在8点前已经坐在清真寺等候,因为来参加会礼的人很多。

(二)游坟

节日会礼之后,男子会以家庭为单位去麻扎缅怀故人。男子们腋下夹着用于铺在地上的垫子,直接去亲人的坟上。自己会念经的便自己念,不会的会请麻扎上的一些宗教知识分子来念,为亡人祈福。一个人大声念经时,其他人则站在坟墓四周,低头静默,之后一起“堵阿”(祈祷)。

(三)宰羊

乌孜别克族宰牲节期间,一定要宰羊、牛或者骆驼献祭,有经济能力的一户宰一只羊、四户宰一头牛、七户宰一只骆驼。至于宰哪一种牲畜,则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因为宰羊的人比较多,因此主要以宰羊为主。

牲畜一般都由男性宰杀,在节日期间,若家中的成员会宰羊,可以自己宰,这样做更能积德;若自己家里没有人会宰羊,就要请会宰羊的人来帮忙。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宰杀家畜的方法、方式具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在宰羊的过程中,这只羊是谁家为宰牲节而准备的,就要由家庭成员一起抓住羊腿或羊毛等 ,若小孩子害怕羊便可间接接触羊,即可以抓住父母,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必须要和羊有直接或间接接触。

打理好的羊肉,一部分要与家人、客人分享,还有一部分要给孤儿寡女或贫困的人分享,给他们传达关心和爱意。

宰生的羊、牛、骆驼的皮不能卖掉,而要捐给清真寺或者送给孤儿寡女或者没有经济能力的人。因为大一点的羊皮可以卖到100元左右,小一点的也可以卖到五六十元,这些钱可以帮助到他们的生活。不过一般先要考虑自己贫困的亲人,再考虑别人。

古尔邦节范文第4篇

1、开斋节:每年伊斯兰教教历九月为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开斋节从拂晓开始起来,洗大净、沐浴净身,换上新衣服,到清真寺会礼;

2、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节前家家打扫卫生,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节日当天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

3、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每年的伊斯兰教历3月12日,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

4、法图麦节:别称女圣纪、妈妈会、姑太节,在每年斋月十四,请阿訇念经祈祷并赞颂圣女的事迹;

5、阿术拉日:一般指伊斯兰教历1月10日,阿术拉节吃各种豆类熬的粥;

古尔邦节范文第5篇

1、开斋节: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斋戒期满,逢开斋节,这一天从拂晓开始起来,洗大净、沐浴净身,换上新衣服,到清真寺会礼。

2、古尔邦节:“古尔邦”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节前家家打扫卫生,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节日当天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3、圣纪节: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他的诞辰与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一般合称“圣纪”,俗称“圣会”。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教育回族群众不忘至圣的教诲,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这天穆斯林还要做讨白(忏悔)。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

(来源:文章屋网 )

古尔邦节范文第6篇

2000年,我家搬到县城。和乌拉斯台牧场的交集每年只有两次:古尔邦节时,我父母坐汽车倒马车地回到牧场,看望他们的哈萨克族老朋友;而在春节前后,不少哈萨克族人会扛着宰杀好的羊赶到我家拜年。

但巴海居克从没来过。我父母说,因为巴海居克很忙,要照顾爷爷和弟弟妹妹,还要放羊。而且他家很穷,也没钱坐车到县城。

可我认为,真正原因是,巴海居克他爷爷欠我家的一笔钱至今没还――巴海居克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爷爷又没完没了地生病。在牧场那些年,巴海居克和妹妹的学费、爷爷的医药费。都是他爷爷找我爸借的。说等到日子好了就还钱。但直到巴海居克娶了老婆,巴海居克的爷爷老得连马都骑不了,这笔钱也没还上。

六月的一天下午,我和父亲在家看电视,巴海居克居然骑着一匹马来了,引得社区很多小孩围观。他把马拴在路灯柱子上。说:“我是来还钱的。”他说。他的爷爷大前天去世了,临终前交代他。一定要把欠我家的钱还掉。按照当地习俗,生前没还清欠债的人是不能下葬的。

巴海居克实在拿不出那笔钱,于是决定用他最喜爱的马来抵债。他骑着这匹马,用了两天时间,从乌拉斯台牧场赶到县城。

“可我家根本不需要马!城里没有马圈,也没地方割草给马吃。”这匹马令我又吃惊又好笑。

巴海居克愣了,一脸为难。我爸却很高兴,说:“别听她瞎说。我们正需要一匹马。”

我爸接着说:“在城里,没有一匹马生活太不方便了,汽车多、自行车多,容易出车祸……而且,城里的孩子从没见过真正的马。我们还可以把马牵到幼儿园给孩子们参观……”

我爸疯了吗?我惊讶地望着父亲,他狠狠瞪我一眼,我只好把想说的话咽回去。巴海居克的脸立刻晴了,重重地松了一口气。

临走时,父亲塞给巴海居克500块钱,说:“现在马贵得很,欠的钱没这么多,这是找你们的钱。”

巴海居克走后,父亲开始四处打电话,问哪里能暂时收留这匹马。

“等到古尔邦节,咱们把这匹马当做礼物送回给巴海居克,他们家一直过得不容易。”爸爸向我道出实情,“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那为什么要撒谎说我们需要一匹马呢?不如直接告诉巴海居克,那笔钱不用还了。”

古尔邦节范文第7篇

2、科普特圣诞节(每年1月7日)

3、革命纪念日(每年1月25日)

4、科普特耶稣受难日(每年4月14日)

5、科普特复活节前夜(每年4月15日)

6、科普特复活节(每年4月16日)

7、春假(每年4月17日)

8、西奈解放日(每年4月25日)

9、劳动节(每年5月1日)

10、开斋节(每年6月26日—6月28日)

11、银行假期(每年7月1日)

12、革命纪念日(每年7月23日)

13、尼罗河洪水日(每年8月15日)

14、阿拉法特朝圣日(每年8月31日)

15、古尔邦节(每年9月1日—9月4日)

16、科普特新年(每年9月11日)

17、伊斯兰新年(每年9月21日)

18、军人节(每年10月6日)

古尔邦节范文第8篇

[关键词]《鲜花》;新疆民族艺术;电影艺术;刻板印象

新疆本土电影《鲜花》是“西部暖流”派的代表性导演谢尔扎提•牙合甫执导的一部反映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鲜花》则主要描写了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和伊利地区的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世界,哈萨克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哈萨克的传统音乐——阿依特斯。哈萨克民族生活在边疆草原,然而冬不拉和阿肯、厚厚的雪、辽阔的草原、草原上的鲜花点点、策马、扬歌……则给予我们对西北草原所有的梦幻向往,展现了全新的异族风光,并在优美的风光中讲述着现代与传统的侵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以及一个女阿肯对传统的坚持。

一、民歌音乐的主旋律

《鲜花》这部影片在展现故事脉络时,穿插了数十首草原民歌,如睡摇篮、挽歌、挽联歌、谎言歌、阿肯歌、哭嫁歌等,哈萨克风俗都在影片中以歌曲的形式鲜活表现。国家电影审查会专家郑洞天赞誉《鲜花》是“迄今为止国内描写草原山川最美的一部影片”,还有一些学者评价说“这是中国哈萨克版的《音乐之声》”。(一)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生命的长河直直弯弯,时而平静,有时波澜。珍惜生命的人啊,才能跨过万水千山……”这首曲子环绕了整部影片,从一开始的铿锵悠扬,伴随冬不拉的弹唱,影片将受众拉入了哈萨克族这个陌生又神秘的民族,在高亢的歌声中,女主人公鲜花也在古尔邦节的音乐中降生,这也预示着鲜花的一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鲜花》的主题曲如泣如诉缓缓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伴随着鲜花的成长,从一开始的小哑女,爸爸在做家务揽入怀中的低声浅唱,到受欺负后点着小鼻尖的宠溺之唱,再到后来捕鱼归来雪橇上的嘹亮歌唱……在音乐中,鲜花长到了五岁,但意外发生,爸爸不幸去世,再也没有人对鲜花吟唱着充满智慧、充满记忆的歌曲了。但音乐却永久地存活了下来,它诉说着爸爸的期许、爸爸的智慧和古老哈萨克族的人生哲理。而且鲜花在爸爸去世的时候由小哑女奇迹般的开口就能吟唱,吟唱的就是这首主题曲,道出了不尽的凄切与思念,令人泪下,但也暗示着小鲜花受到了爸爸的智慧、哈萨克族智慧的传承,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然而生命的厄运再次降临,亲爱的丈夫再一次不幸离世,主题曲再次以哭唱的声音传出帐篷,颤音凄惨,绵延整个草原。最终女主人公鲜花走出悲痛,并最终成为哈萨克族的杰出女阿肯,教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下一代阿肯,将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民族智慧传承下去。(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音乐,最擅长的就是刻画人物的内心,表达无法直观感受到的情感。好的音乐将会与画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鲜花》更是将此条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幼年鲜花陪着爸爸去捕鱼时,欢乐的心情溢于言表,配合的音乐也是欢快灵动的,父女之间的快乐幸福不言而喻;当卡德尔汗与女主人鲜花对情歌时,欢快迫切的内心跃然脑海之中;鲜花不能抛弃年迈的母亲而与卡德尔汗不得不分手,悠扬的背景音体现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徘徊、踌躇、不舍与无奈;当鲜花的老公苏里坦离开之际,呜咽低缓的音乐,凄凉幽怨更体现出了鲜花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心如死灰般的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渲染气氛,声画合一当然正如上段所说,优秀的电影音乐将与画面相切合,形成声画合一,音乐将参与画面表达,更加深化视觉效果。而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在《鲜花》这部影片中不胜枚举。快乐时候的欢快推进,幼年的无拘无束,父慈母爱,青年的时候被才华迷倒的卡德尔汗,爱恋嘻嘻,后来遇到真心喜欢自己善良的年轻医生苏里坦,都配以欢快的音乐,节奏明快欢乐。印象最深刻的要属当鲜花真正接纳了卡德尔汗,两人在大草原上,以天为盖,大地为床,白云为被,鲜花野草为装饰,如此美妙的大自然和舒缓的音乐声中,隐喻表现了二者的融合,使受众感叹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然而随着剧情的需要,当爸爸、爱人离世的时候,音乐的交叠、低沉、悲鸣,则与绵绵的大雪,一望无际杳无人烟的荒芜相对应,一片荒凉的场景与沉闷的背景音,更体现出主人公的悲痛欲绝。(四)连贯镜头,推进剧情发展本部影片以回忆的手法叙述了主人公鲜花的一生,如果事无巨细在95分钟的电影中则根本无法呈现,那就需要关键的时间镜头配以逻辑的剪切编辑,音乐也起到了连贯镜头的作用。不同的镜头切换,配以连贯的音乐,则完整了剧情。影片中还以音乐来作为影片的结构,将主人公的每段成长都用不同的音乐来表现。音乐是没有国界,不分种族的,这样的概括既通俗易懂,又将民族歌舞文化融入其中,在美妙的音乐中推进故事的剧情发展,新颖而又巧妙。如“摇篮曲”代表了鲜花的童年生活;“挽歌”代表了鲜花从童年到少女的蜕变;“谎言歌”则代表了鲜花梦窦初开初尝爱情酸涩;“哭嫁歌”则昭示了婚姻生活的悲喜变化;最后的“无声”则是无声胜有声,则也将是鲜花真正的成长与成熟阶段,她也作为一名女阿肯的音乐教师,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民俗与信仰的深邃

作为一部少数民族的电影,《鲜花》并不像其他大部分的少数民族电影成为挖掘民族历史和曝光民族生活的无差别纪录片,而是通过对影片多方面包括民俗、宗教、信仰、生活等等相结合后整体把握创造,流畅而又自然地向我们介绍了哈萨克族的几个重要代表性的民族风俗和文化信仰。首先,就是哈萨克族繁琐隆重的丧葬习俗。影片有两处涉及到丧礼,一次是小鲜花五岁时爸爸的突然离世,另一次是鲜花成年后丈夫在为她买琴弦的路上不幸遇难。因此影片展现了两次丧葬习俗,但是第一次则相对浓墨重彩一些,第二次则采用了侧面反映,各具深意,截然不同。对于鲜花爸爸的去世,导演比较细致地展示了哭灵歌、送葬、入土等过程,并采用长镜头抒情的展示了送葬时的情景。皑皑白雪,四面八方来的马拉雪橇聚集在一起只为送葬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阿肯,高山的耸立,一望无际的厚实的白雪,伴随低鸣的悲吼,众人纷纷相聚一起,为这位老阿肯送葬,这也不仅体现出鲜花爸爸在这片地区的德高望重,更是表现出了其作为老阿肯的人生价值,阿肯作为哈萨克族古老传承的艺术价值。而对于青年医生鲜花丈夫的去世,则更多是采用侧面烘托,例如扯断的琴弦、悲痛的昏厥等,这样既避免了情节的重复,又进行了情感的延伸。其次,是哈萨克族的还子习俗,也就是新人夫妻婚后会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过继给南方的爸爸妈妈,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那么本来的孩子则与父母成了兄弟姐妹的关系,这种习俗不论在外人看来多么荒诞不可理解,但这就是民族的习俗,存在即合理,而且应该受到尊重。导演就是抱着这份尊重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这种习俗。最后,就是推进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节日,古尔邦节。哈萨克族信奉的是伊斯兰教,而古尔邦节则是其相当重要的宗教节日。在这一天会进行宰牲、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项目,别具一格。少数民族热情、奔放、豪迈等的风情一览无余,也成为了其最好的名片。在节日中,更令青年男女向往的则是阿肯对唱,弹奏着带有新疆特色符号的民族乐器冬不拉,男女青年利用情歌对唱传达爱意,互诉衷肠。阿肯对唱也是哈萨克族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自由生活在辽阔草原,雄伟高山,奔腾江河流域的哈萨克族人,以奇特的智慧和饱满的情感用音乐诉说着人生百态。这种即兴弹唱启迪智慧,传播思想,这也是阿肯备受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电影对话的哲理性

哈萨克民族世代依山傍水,以游牧为主,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虽然不常有固定的局所,只在冬季毛毡房短暂居住,但这不妨碍其仍是一个富于智慧的民族,生活的语言处处充满哲理。例如小鲜花的爸爸,德高望重的老阿肯对年幼的鲜花说,“人在幸福的时候流的眼泪才有价值,痛苦悲伤的泪水就是几滴咸水水一样,没什么用”“小羊羔,别把纽扣大的事情看成骆驼”,这些用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反映出大量的哲理,使人折服。而本片片名《鲜花》既是主人公的名字,又代表了草原的一代代儿女,更象征了草原中鲜花所蕴含的意义,诚如影片最后主人公的一句话草原上的鲜花如此美丽,正是因为花蕾中积攒着风霜雪雨,之后留下的则是坚忍不拔,最终灿烂的绽放。

四、唯美的自然景观

印象中的新疆除了小时候动画片中的阿凡提,再就是初中课本中所描绘的一排排的胡杨树和一望无垠的沙漠,以及落后与贫瘠的刻板印象。然而真实的新疆呢?大多数没到过的朋友肯定无从知晓。本片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呈献给我们一幅大自然美轮美奂的画卷。影片中处处皆景,巍峨的高山,广袤的草原,点缀的鲜花,纯洁的白雪等,不同的季节更有不同的韵味,俨然一副世外桃源,令人神往。我想会有多少观众像我一样,在被影片内容牵动的同时,又被如此纯净的自然景观所征服,期待能有幸走出城市,来到新疆一览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当地哈萨克居民的风土人情。因此这部影片也成为了新疆的一张最好的名片,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了解这里,喜欢这里。整部影片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所有的爱情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之上,所有的生活习俗也都孕育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净土赋予了哈萨克族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对大自然报以崇敬、敬畏,古老的民族孕育出丰富的哲理,大地母亲以其无限的包容与恩赐,养育了这片草原人民,呵护了哈萨克族人民。

五、思考与总结

《鲜花》这部影片带给受众太多的惊喜与启迪,不仅仅打破了少数民族电影给大家那种枯燥无味,新疆地区贫瘠落后的刻板印象,更加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与理解。比如说还子习俗,比如说古尔邦节,再比如说冬不拉乐器和阿肯对唱,非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才使得我们祖国更加丰富繁荣。鲜花的初恋情人,则代表了外来文化的浸染,他本是当地阿肯到城市发展,新的事物冲击年轻的一代,也使他们迅速接受与改变,林中嬉戏大块播放机里放的是迈克杰克逊的流行歌曲,这是新事物的刺激,更是现代文明的侵袭。后来他对鲜花的失信,他想接鲜花到城市发展,放弃游牧生活,其实更暗含现代文明与传统游牧文明的对话与对接。鲜花也作为传统游牧民族的代表,不仅拒绝了他的初恋,更是另一种身份守护者传统的民族特性,并在经历磨难之后成为了一名女阿肯教师,延续了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孕育了游牧民族的接班人。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更深层的含义:所谓的全球化、全国化,是否应该保持所有民族的多彩性、不一性?多民族多文化独立存在,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是否才是未来社会与民族发展的最终之路呢?

【参考文献】

[1]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挺.新疆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木子凡.电影《鲜花》新疆“绽放”[N].中国电影报,2010-05-06.

[4]谢诗思.哈萨克族电影《鲜花》简析[J].戏剧之家,2012(7):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