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落花生

落花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落花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落花生范文第1篇

花生作为坚果大家族中的一员,一年四季,城市乡村到处都可见到,堪称最大众、最普通的食品。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太多注意。但是近些年随着人们营养、保健观念的增强,它的身价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外,更受到重视。最近一家权威媒体以《膳食花生及花生制品益处多》为题,进行深入报道:澳大利亚阿德莱大学一位教授发现,自由膳食人群,食用花生后,体重呈下降趋势。花生能增加多余能量的消耗,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有15个受试者膳食补充花生,19周后,多余能量消耗增加11%。而哈佛大学一位博士研究结果表明,进食花生及其制品,可降低Ⅱ型糖尿病危险性21%~27%。我国山东大学徐贵发所长也指出,花生油能降低18.4%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花生及其制品被学术界形象地称为“阳光食品”。

花生原产地在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鲁,经南洋群岛引入我国,起初在沿海地区种植,15世纪末,普遍推广。因为它先是在地上开花,之后,花茎下垂,花荚钻到地下育子结果,故称落花生。在不同地区,还有许多十分动听的名字,诸如长生果、万寿果、千岁子;在日本,因为是从中国传入的,故花生又叫南京豆、唐人豆等。1503年的《常熟县志》就有这样记述:“三月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而生子土中,故名。”清初的《汇书》中,对花生这一“奇物”描写道:“枝上不结实,其花落地,即结实于土中。”数百年来,经过我国劳动人民辛勤种植、不断优化,培育出多粒型、普通型、优生型、珍珠豆型等许许多多优良品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连年增加,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农作物之一。早在19世纪80年代的一首《花生赋》,就曾惟妙惟肖地描绘道:仙子黄裳绉春,白绵单中笼红玉;别有煎忧一寸心,照入劳民千万屋。

花生之所以受到如此厚爱,除经济实惠、价格低廉因素外,更被看重的还是它相当丰富的营养价值。据专家测定,每100克花生仁含有:蛋白质26.2克,脂肪39.2克,糖22.1克,纤维素2.5克,钙67毫克,铁1.9毫克,磷378毫克,硫胺素1.07毫克,尼克酸9.5毫克,热量564千卡,其蛋白质含量相当于瘦猪肉的1.6倍,肥猪肉的13倍,鸡蛋的1.8倍,而脂肪含量相当于瘦猪肉1.4倍,鸡蛋的3.5倍,牛肉的3.9倍。由此看来,花生被誉为“素中之荤”的桂冠,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花生还是一种用途很广的药材,它性味甘平,有补脾益气、润肺化痰之功用,主治脾虚少食,消瘦乏力,久咳肺弱,小儿营养不良,妇女产后缺乳等症。早年《滇南本草图说》称其“补中益气,盐水煮食养肺”。《药性考》称:“生研用下痰,炒熟用开胃醒脾,滑肠,干咳者宜餐,滋燥润火。”民间流传的验方也不少,用花生红皮煮水制成的“止血宁”,对治疗消化道、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泌尿、生殖系统出血均有明显作用。用花生外壳中的木质素,新近制成的木糖醇,既可防止儿童龋齿,又是糖尿病患者不可缺少的营养佳品。此外,用花生壳制成的降脂片,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治疗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均有一定疗效。如果用花生仁煮汤喝,还有催乳、增乳的功效。

近些年来,走进商场、超市,就会发现以花生为原料的制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既有营养价值与牛奶、奶酪相近的乳剂饮料和花生乳酪,又有含蛋白质50%以上的快速发酵面包、蛋糕、饼干等。而那一桶桶色泽鲜亮的花生油,有人体易于吸收的油酸与亚油酸以及多种维生素等,不但能够提供热量、预防疾病,还有消除皮肤皲裂、有助于神经细胞发育的功效。除了食品之外,花生仁的红色外皮,可制成人造血浆;花生外壳又是纤维板、合成橡胶、醋酸、丙酮等数十种产品的原料。花生在食品、药品、工业制品中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阳光食品的佼佼者。

落花生范文第2篇

有一天,花生偶然碰到了石榴和苹果。苹果看见花生,对石榴耳语道:“你看我们的外壳多光滑鲜艳,可你瞧瞧对面的那位……”花生听见它们的对话,羞红了脸,赶紧伤心地跑开了。

花生想:我因这身外壳总是被其他蔬果们嘲笑,不行,我得去整个容。于是花生走进蔬果美容店,对整容医生说:“医生,请把我的皮肤整成苹果那样细皮的模样吧!”于是,花生忍着剧痛接受了手术。不一会儿,一张崭新的面孔出现在镜子里,落花生看着自己原本疙里疙瘩的身体,现在却是平滑光亮,心中好不高兴。

转眼到了秋天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来到地里挖花生,铲子一不小心碰着了花生壳,要是以前花生有着厚厚的“盔甲”,一点都不怕,可现在的外壳太脆弱了,这一铲使花生疼得哇哇直叫,实在受不了了。花生只好匆匆来到蔬果美容院,哀求说:“请把我整成石榴那样红润润的却有着坚硬厚厚的壳吧!”

第二年秋天,落花生又成熟了,因变成石榴皮的花生实在太重了,一大串一大串落花生果子簇拥在一起,农民伯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拔不动,反而把花生的茎给拔断了。痛的花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花生又一摇一摆的来到蔬果美容院,要求变回原样。变回原样的花生感觉轻松多了。感叹道:“还是做自己好啊!我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落花生范文第3篇

学习了《落花生》这篇课文,我知道作者借花生来表明自己要做个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也赞美了生活中那些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就像落花生一样,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劳动的成就也许并不引人注意,但他们是切切实实的为人民服务。

“父亲”先把花生与桃子、苹果和石榴相比,通过果实的颜色、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比较,说明花生没有苹果、桃子和石榴美观,但它却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计较名利。“父亲”并不是说桃子、苹果、石榴没有用,而是指它们外表美与花生内在的美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美,实实在在的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无论怎样美的人,如果能默默奉献,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因该更了不起,也更让人佩服。“父亲”就希望“我们”能做这种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外表美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绍兴县实验中学七年级 陈雨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落花生范文第4篇

1、主要内容:我们种花生、收花生。然后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在过收获节的时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花生。

2、情节: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3、启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们要像花生那样,有着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图名利、不张扬的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落花生范文第5篇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落花生范文第6篇

1. 阅读期待。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文本,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中日小学生在阅读中充满阅读兴趣,满怀阅读期待进入阅读文本。在被调查的95名中国小学生中,94人回答喜欢《落花生》这篇课文,一人回答不喜欢。在被调查的86名日本小学生中有85人回答喜欢《落花生》,也只有一人回答不喜欢。尤其是日本小学生还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理由。在被调查的84名中国小学生中,有83人回答喜欢《小狐狸买手套》这篇课文,只有一人回答不喜欢。被调查的80名日本小学生全部回答喜欢《小狐狸买手套》这篇课文。中日小学生对喜欢《小狐狸买手套》这篇课文都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可见,中日小学生绝大多数非常喜欢阅读这两篇课文。另外,中日小学生在阅读中都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并积极进行表达,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故事情节、人物特征等进行思考与评判。这说明中日小学生是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进入阅读文本的。

2. 对话愿望:促使学生对文本深度阅读。中日小学生在两篇课文的阅读过程中,均表现出了强烈的对话愿望。首先,表现出了学生对文本主题、文本质料、语言方式、表达方法、人物关系等内容上的深度挖掘与理解。如学生对写作意图、主题思想、人物选择与情境设计的追问,对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结构安排的分析等,进行了深度对话与多维交流。另外,学生还表现出了与文本作者、文本中人物强烈的对话愿望。如中日学生与《落花生》中的父亲、“我”的对话,与《小狐狸买手套》中的狐狸母子的对话等。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对文本本身提出了质疑,或提出了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这都表现出了学生希望与教师、与同学等主体进一步对话的愿望。正是这种对话愿望促使中日小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度阅读。这一过程中包含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与表现欲望。

3. 情感沟通: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反应。中日小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通过深度阅读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如《落花生》一文中,学生对文中美与善的价值观的理解、对文中人物品尝各种花生食品收获喜悦的感受、对父亲和“我”说的话的回味与体验;《小狐狸买手套》中对狐狸妈妈矛盾心理的感受,对狐狸妈妈挂念,担心小狐狸的心情的感受,对狐狸母子间的亲情的感受等。学生不仅仅在阅读文本中产生了各种情感体验,而且还产生了情感沟通的需要。学生在问卷回答中采用了惊叹、赞美、疑问、好奇、担心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句式和标点符号等,表达了阅读中情感沟通的需要。如对花生的果实长在土里的惊叹,对花生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对狐狸妈妈半路停下脚步,让小狐狸独自前往镇上买手套的不解,对小狐狸命运的担心,对狐狸母子相聚后的感动等。正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的情感沟通,促使学生表现出了丰富的阅读反应。

4. 思考判断:折射学生阅读价值取向。中日小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均表现出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思维活动过程。如对《落花生》中关于“外表美”“内在美”“人的价值”等严肃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对父亲和“我”说的话的理解等;对《小狐狸买手套》中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思考,对“事物因果关系”的分析,对人类与狐狸母子的建议等,均表现出了中日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判断等思维活动的深度。而且,中日小学生在思考与判断中都带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尽管表现出了无意识的色彩,但这正表现出了受各自民族文化影响的深深烙印。

二、 中日小学生阅读反应的不同点

1. 信息获取:理性思考与感性反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但在阅读中,中日小学生获取信息的心理特征并不相同。通过《落花生》和《小狐狸买手套》两个文本的调查发现,中国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充满理性色彩。而日本小学生则带有明显的感性倾向。也就是说,中国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多的是思维活动,而日本小学生更多的是感性反应。如《落花生》一文中,对父亲和“我”说的话的理解,中日小学生间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小学生的回答集中在“不要爱慕虚荣”“不要炫耀自己”“做人要谦虚”“外表无关紧要,内心好最重要”这四个答案上。答案抽象,概括性强,富于理性。而日本小学生的回答则富于感性,具体而生动。像“为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情,希望看到他人的笑脸”“挖出来才知道,有一种期待感”等答案。再如,中国小学生喜欢《落花生》一文的理由集中在“受到了教育”和“了解了花生”两个方面,表现出了较浓的理性色彩。而日本小学生喜欢《落花生》的理由则多种多样,更趋于感性。在阅读《小狐狸买手套》一文中,中国小学生主要是从狐狸妈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日本小学生主要是从外界自然环境条件上,或从小狐狸的角度分析原因,也表现出了中日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心理过程的差异性。

2. 情感体验:客体游离与主体进入。中日小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存在差异。中国小学生往往以客体游离的状态与文本保持一定距离,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对文中人物与故事情节进行评价。而日本小学生则往往将自己化为文本中的一员,感同身受地去体验文本中人物的心情与感受。如中日小学生对《落花生》主人公选择的差异,这种差异集中表现在对故事中的“父亲”和“我”的选择上:中国小学生总体上倾向于选择“父亲”,而日本小学生则倾向于选择“我”。中国小学生认为“父亲”是《落花生》的主人公的主要理由是“父亲讲出了很多的道理”。与此相对,日本小学生认为《落花生》中的主人公是“我”,因为“本文从第一人称出发”,是“我”受到了教育,是以“我”为主线展开了故事情节。再如,尽管中日小学生对阅读《落花生》后留下印象最深的都是父亲,但中国小学生关于原因的回答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向“父亲”表达自己的做人理想,二是对父亲进行评价。而日本小学生则以主体进入的方式表达自己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另外,中日小学生尽管对《落花生》的“喜欢”这一回答具有一致性,但中日小学生“喜欢”的理由则大相径庭,中国小学生“喜欢”的理由:更为单一、一致,集中在“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知道了花生的好处和用途”“尝到了用花生做的食品”三个方面。而日本小学生“喜欢”的理由则更加丰富多样,而且注重情感表达。

3. 交流欲望:多元表达与单向传递。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等对话的过程。中日小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对话愿望与交流欲望,但对话指向与交流欲望强度存在差异。中国小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的交流欲望与动机,而日本小学生则显得有些冷漠。中国小学生的对话与交流是多元指向的,而日本小学生则是单向传递的。中国小学生表现出了与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积极的对话愿望,甚至离开文本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对话。而日本小学生则表现为单向的阅读信息输入与自我情感体验表达。如阅读《落花生》后,中国小学生更善于思考和乐于交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日本小学生则对“提出问题”表现出了冷漠的态度。再如,阅读《小狐狸买手套》中,中国小学生选择主人公后提出了多种的理由,而日本小学生选择主人公后几乎没有进行理由分析。中国小学生从多个角度(故事内容、故事写法、人物关系、人物自然情况、人物心理等)对《小狐狸买手套》提出了问题。日本小学生似乎对本问题并不感兴趣,回答该问题的人数较少,仅对狐狸妈妈的观点是否变化、狐狸为什么会变手和小狐狸买手套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三个方面进行了提问。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日小学生交流欲望与交流维度上的差异。

落花生范文第7篇

一、提纲导学,超前学习

超前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一大特征,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我对导学提纲的设计力求做到既能对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又留有很大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熟悉和掌握课文的内容。

例如,《落花生》这一课文的教学中,课前就先布置几个预习任务,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来按图索骥:

1.借助工具书,正确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

3.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4.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事?主要抓住什么内容展开叙述?

以上这些问题的提出,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由于学生有超前学习作为伏笔,课堂上我就尝试放手,让学生信马由缰讲讲自己在预习课文《落花生》中的不同感受。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发言:“我知道花生的生长特点,它是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做‘落花生’。‘落花生’又常常简称为‘花生’。”“作者用‘落花生’作题目,也许是为了突出它的这种生长特点吧。”“课文是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议花生’。”“课文第一自然段让我懂得了只要有辛勤劳动,就会有收获。”“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小作者很懂事,把大人的话记在心坎上,不惹大人生气。”……从以上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学生已能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发现问题,有的还讲到了课文中的一些人文内涵。事实证明,学生在无拘无束自主阅读中,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思想也得到教育和熏陶。个别学生的发言内容还命中文章的重难点和人文内涵之所在,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就能举重若轻。这样,课堂前后连通,教学双方互动,学生自主阅读后的课堂效果自然就大不相同。

二、讨论交流,浓厚氛围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初步尝到了发挥班级小组合作交流产生良好效果的甜头。学生是讨论活动的主体,彼此之间加强交流探讨,能使原有的认识继续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大脑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学生喋喋不休的讨论,使课堂气氛既融洽又热烈。教师要在学生发言和评论的过程中抓住教学有利契机,抓住亮点和优点,把讨论引向深入,使学习效果达到一定高度。

如,教学《春天的手》这首儿歌时,我结合课文中“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这句话,激发学生观察春天的兴趣:“美丽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这美丽的春天,大家可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或者由爸爸、妈妈带着去看看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这只无形的手,好不好呀?”孩子们立刻欢呼雀跃起来。

第二天语文课上,我让学生兑现承诺,让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自己所发现的春天的变化,围绕“春天来了”完整地说一句或一段话。

学生个个像春天森林中的快乐小鸟,叽叽喳喳:“春天来了,我感到天气越来越暖和了!”“我看见草地上的小草变绿了!”“我觉得秋风吹掉的叶子又回到树上了!”“冬天人们变胖了,现在又变瘦了,因为我们穿的衣服少了!”“老师,我看到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了!”“老师,当春风吻过我的发际,我感觉到春天的手在抚摸我的头!”……

学生看到自己的发现有人与他们分享,倍加带劲,兴高采烈地诉说着春天的各种特征。这堂课生动有趣,学生仿佛都是被春风轻拂过的花草,全身洋溢着萌动和生机。我在指导朗诵这篇课文时,更是把这份收获的喜悦融入其中,使整个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促进迁移,学以致用

所谓“迁移”,就是把已经学会的东西放在新境中应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儿歌韵文的比重,实践证明,其中大量诗歌韵文的熏陶,很上口的节奏感的语感积累,极富语文韵味的语言启迪,对孩子语言素养的形成有极大的作用。我深刻感受到,应鼓励学生在读完一首诗或者一个精彩片段后尝试着用诗歌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水乡歌》这一课文,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我们家乡什么东西多?你能模仿课本,也来编一首小诗吗?学生有了模仿的载体,小诗自然就“多”起来了:

家乡什么多?

楼多。

东一座、西一座,

东西南北千万座,

座座高楼入云朵。

家乡什么多?

车多。

千辆车、万辆车,

车比蚂蚁还要多,

落花生范文第8篇

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

1.给足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阅读时间,并让学生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深入阅读时,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器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给学生留阅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简教学环节,使繁琐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读”。

2.全员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应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排练场,而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阅读活动,应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保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特别是自学性阅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走个过场,草草收兵。

二、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用教参,统一学生认识的现象。其实这种所谓的“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忽略了学生认知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活动就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读自悟。

1.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在《落花生》中,教师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问题用教参中的话来答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但实际上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透过迥异的答案,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只要有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的广阔时空,就会有力催生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2.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分析讲解。布鲁纳曾在“手脚架”理论中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对课文的每一种理解都是学生独特的领悟,而不是统一后的接受。如在第九册教材《舍身炸暗堡》一文教学中,教师先出示课题,学生自由读课题。教师问:这个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在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中学生读出了以下几层意思:英雄的名字――,英雄的精神(献身),英雄的事迹――炸暗堡。这样朗读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们获得了展示个性的朗读化机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机会。

三、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怎么做的呢?

1.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纸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课内外阅读相联系。教师应该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