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乌合之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乌合之众范文第1篇

2、乌合之众发音 wū hé zhī zhòng

3、释义: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4、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乌合之众范文第2篇

在勒庞看来,“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乌合之众”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以下特点:①乌合之众是个无名氏,因此不用承担社会责任,个人责任感消失;②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无论是好是坏,其突出特点就是既简单又夸张;③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削弱,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到来,信息传播的途径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网络上,随之,网络也就成为“乌合之众”的集聚地。在网络信息传播以及信息传播中“乌合之众”发展的基础上,网络舆论不可避免地诞生了“乌合之众”,并且他们的特点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放大。拟态环境说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已经构成一个拟态环境。而网络媒介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所以网络信息环境相对传统媒介中的拟态环境又增添了一层虚拟的意味。两层虚拟的意义符合了“乌合之众”的特点以及产生的条件,自然为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拓宽了道路。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和舆论引导

2010年是我国的微博元年,这是新媒体时代的一次升级,自媒体、全媒体时代开始到来,网络作用进一步增强,网络舆论增强影响力,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仍然没有缺位。

微博打破了信息传者和受者的明显界限,每个人都可能是传者也同时是受者,互动性较高;并且以140字为传播字数的上限,使得信息简短有力,容易突出想表达的内容。自媒体,顾名思义,每个人都是媒体,无论名人还是草根阶层,在微博中相对来说都不会受到接受、传播信息的限制,当然无数个“自媒体”接受、理解、筛选、传播信息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基于对以上这些微博的特点以及对网络舆论中“乌合之众”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在自媒体时代、微博环境下,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以及舆论引导。

1.广泛、高互动性微博用户提供“乌合之众”基础

由于网民同时可以自由扮演传者和受者两种角色,使得整个微博的互动性非常高,同时由于使用微博的门槛几乎为零,不需要审查,这使得微博的用户非常广泛。2010年底中国微博用户数为6311万,而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1.95亿,半年激增两倍多。如今,中国微博用户已超过3亿。广泛并且高互动性的用户为“形成一群人、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心理群体”提供了基础。

2.非理性微博传播与舆论

微博140字的传播上限使得微博内容简短,容易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提高了消息传播的速度,但有限的140字的只言片语式传播也容易导致内容过于简单与片面,使思维碎片化,对问题的思考变得单一化与夸张,缺乏理性思考与判断。这也正是部分微博用户快速聚集到一起成为“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或前提。

2011年3月,日本核泄漏在我国引发“抢盐风波”,全国诸多城市盐价迅速飙升,盐业公司、超市等都排起长队,存盐被抢购一空,许多“围脖”在网上公布这些消息,公众心理极度恐慌,微博将事态的严重性片面地放大,一大部分微博用户在恐慌中、在碎片化的传播中没有运用常识进行个人化的理性判断,而是继续进行体验式但非理性的转发与评论,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乌合之众”以及威力强大的舆论风暴。

3.理性引导舆论

虽然微博的发展时间尚短,但是已经有了相当大数量的用户以及网络影响甚至是社会影响,它受此欢迎当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也因为发展时间短,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存在。微博中潜在的“乌合之众”,以及“乌合之众”的浮出水面和爆发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表现就是非理性的、几乎于无思考的、偏执的、失衡的传播与舆论。

“乌合之众”在微博中传播信息,制造非理性、失衡舆论,同时微博也可以并且应当理性引导舆论。微博环境下,“乌合之众”是广大微博用户中的一部分(变量),因为这一部分人是变量,随着事件、时间等具体性质而变,所以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微博进行理性的舆论引导既不是自上而下的改良也不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而只能是微博自身即微博中的广大用户甚至是每个潜在的“乌合之众”的理性引导意识。

乌合之众范文第3篇

网络技术改变了沟通的特性,将过去的各种沟通模式,通过“超文本”、“元语言”,整合到一个互动式的系统中,让人们可以在不同地点、自选的时间里在全球的网络上进行互动{1}。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定义、特性和功能,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近期喧嚣一时的“网络暴力”事件、恶搞事件,如“北京海淀艺校”事件、“未成年女生遭网络恶搞”(“很黄很暴力”)事件、跳楼女丈夫出轨的网民行动等事件中,网络舆论偏离常轨,出现了“网络暴力”等现象,包括公布当事人隐私、电话和现场骚扰,网络事件被转移到现实中,网民自发组织去声讨和打击当事人等。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向存在如霍尔所说的,受众对传媒内容的“对抗解读”的情形,也就是说受众不按社会惯例和准则去解读媒介的内容{2},信息因此被误读、曲解的可能性时常发生,网络则加剧了这种可能。网络上的信息会迅速地变异、曲解,一旦网民非理性跟风后,网络舆论愈加偏离常轨。

于是,网络舆论和网民备受关注和争议,网民的素质成为议论的焦点。我们的网民是谁?网民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弱点?如何消解弱点?我们要做什么样的网民?网络时代我们更需要增强什么样的素养?如何做负责的网民?这些都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谓“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把它定义为“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其实,网民就是对社会负有责任和义务的公民。下面从网民个体、从社会整体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1.消解“乌合之众”的特性,坚持自我判断

中国现有2.1亿多网民,网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角色。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首先要了解“我们是谁?”

我们网民是来自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当我们参与每一个不同的话题时,我们是异质的个体聚合到一起,这一点与传统媒体的传播者有极大的不同。所谓异质,即包括来自不同的团体、不同的职业、种族、智力水平、成长背景等等。网民的异质化的特征,决定了这个群体具有“乌合之众”的特性。

我们作为中国的网民,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来说,都有明显的特征。据CNNIC第21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的网民中,24岁及以下的人数占近51%。网民中近80%来自工人、无业人员、自由职业、服务业人员、办事人员,其中学生占28.8%;单位负责人和专家、技术人员仅占20%。网民又主要是低收入人群,74%的网民收入都在2000元以下。这个年轻的、不富裕的、社会地位不高的群体,无法成为社会的主导者;又年轻气盛,心理上比较对抗理性、抵触规范、牢骚较多,有时会站在主流或主导形态的另一面。特别是,中国的网民受教育程度较高,网民中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2%,大专及以上的就达36.2%,这个教育程度远远高于中国人口的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8%),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愿望和发表观点的能力。

我们网民又是处于无组织状态的。对于某一个论坛、某一个话题上的网民来说,大家是因为特殊的经历、心理、兴趣等等而临时聚合到一起的,用费斯克的话说,只是“在可感觉到的集体性中的”,不是“实体的存在”。{3}比如恶搞未成年学生“很黄很暴力”的事件中,就是一群对宣传和管理特别敏感的人群。虽然这些人不能代表大众整体,但聚集到一定的数量以后,其个人观点就形成了合力,从而成为一种舆论力量。

作为网民的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呢?这要从群体心理说起。所有形成舆论、形成共同意见的个案事件里,都有异质性很高的一个暂时性的群体。当我们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与我们单独个人时是很不一样的。著名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曾指出:智力在群体中是不起作用的,它会处在无意识地情绪支配下。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群体里,可能会做出非常粗暴的行为,而自己既不自知,也不会意识到不正常。群体的心理很奇特,力量也很巨大。勒庞曾打比方:群体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行动,也很容易听人的号召义无返顾地慷慨就义。{4}

当我们每一个个体聚合成一个群体的时候,会出现“感情的强化”和“理性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的“乌合之众”特性就体现得更明显,会变得偏执、冲动、轻信、夸大、专横、易受暗示。匿名的状态下,尤其容易如此。费斯克认为:个体是主动参与到不同的群体中的,他们可以轻易地交替持相反立场,或完全持与自己相反的立场。{5}

因此,当我们放弃自主、成为网上一个临时群体的一分子时,很可能就是具备了“乌合之众”之一员的特性。我们必须了解这些,要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归属于一个群体――有时这个群体极其临时性,你自己也不会意识到这是一个群体。要努力保持住自主,努力让自己理性,不轻易受别人的鼓动。不要轻易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网络上已经有多起恶搞事件证明,当我们从乌合之众中脱离出来重新自主地加以判断时,我们的观点和情感又会逐渐回归到理性。

2.在“拟态世界”里,做有素养的主动受众

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完全不是现实世界,而是由传媒“塑造”出来的“拟态世界”,是一个信息化了的世界。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早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中,就提出了“拟态环境”的观点。“拟态环境”,即所谓信息环境,它不是现实环境的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那个加工的过程,往往会把传媒展示的环境当成客观环境本身。人的行为常常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却是实际行为,是在现实环境中起作用的。

生活在这样一个拟态环境里,我们怎么办?李普曼曾指出,要让民众成为明智的、能够占有充分信息的发言者,要让舆论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正面作用,教育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当时李普曼所提的教育是非常空泛的,正如我们今天很多学者提出的提高网民道德水平的倡议一样,可操作性不强。本文认为,目前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西方不少国家是从儿童青少年开始教育的。他们在中小学开设了媒介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以让学生对传媒塑造的环境有更多的认识,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介绍传媒的特性、传媒信息的特性、传媒的生态与组织、受众对自己接触行为的管理和分析等内容。这些课程希望学生能对传媒信息的好坏有鉴别能力,希望学生能解读传媒信息背后的意义、了解传媒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从而鼓励他们做“主动的受众”,而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媒介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能独立地评判、接收、分析和使用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比如,大众化传媒的天性中,就存在着浮躁、宣泄、娱乐,这是无法抹掉的特性。传媒本来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我们不能要求它只体现在教育、告知等等单一方面。有时我们也许给大众传媒增加了过于沉重的全面的社会责任,让它担负了它不可能完全担负的角色。此外,传媒及其内容、操作还有许多特性。我们若明白了那些特性,就不会过于依赖它、盲从它,而做积极的使用者。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从更根本的层面上,帮助人们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正确认识个体、媒介、社会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媒介素养教育对舆论的改进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只有全面提高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舆论(甚至其他各种舆论)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政府管理者、舆论事件当事人,如果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的话,也能更好地处理与网络舆论相关的问题。

注释:

①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05-408页。

②罗杰・迪金森等编,单波译:《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98-101页。

③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1页。

④古斯塔夫・勒庞蓍,冯克利译:《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1页。

乌合之众范文第4篇

1、摧枯拉朽,汉语成语,读音是cuī kū lā xiǔ,意思是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出自《后汉书·耿弇传》。

2、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晋书·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

3、示例:拣着个精壮的村夫,赶上一拳打去,只望先打倒一个硬的,其余的便如~了。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四

(来源:文章屋网 )

乌合之众范文第5篇

首先得做个说明:现在你看到的一期《新世纪周刊》,本应在5月11日面世,但现在我们把她提前出版,因为5月1日一期杂志按照去年制定的出版计划,属于休刊之列。

去年底。五一黄金周被取消了。而杂志按照邮政部门的要求,是很早就确定出版日期的。按惯例,大家都去度假了,杂志也就修刊一期。

休刊前,我们会提前做个预告。种种原因,读者没有注意到,就投诉到杂志社来。现在。我用这样一种方式做出解释。以示郑重。

之所以把应该在5月11日出版的杂志提前出版,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群体情绪。这种情绪由“”引发,通过奥运火炬传播而放大。很多中国人为有人支持“”而愤怒,为有人把奥运会政治化而愤怒。为有人诬蔑中国人而愤怒。数百万人在MSN这样一个网络通讯工具上挂出了一颗红色的心,足以说明这种情绪的浓烈。

毫无例外,人们因为对这种情绪的理解不同,口水战也是肆意。极端者以对待家乐福这个法国血统的超市作为划分两大阵营的指标:抵制的,就是爱国,不抵制或者反对抵制,就是“汉奸”――个久违却常见的词。

当然,有年轻人走上了街头一北京的警察甚至把为奥运会安保而购买的四架直升飞机中的两架开了出来。还好,有行动,但还控制在理智范围之内。

公众情绪,是一种决策必须参考的要件之一。在本期杂志中,比如政府是否要干预股市、要出台怎样的一个有关环境影响评估的法律,都有民众情绪的影子在里面。民众情绪并不决定决策,但总能影响它。

我们对于发生在2008年春天的民众情绪,会对决策层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深入去探讨。相反,我们倒是非常关心民众情绪的形成与抒发。

毫不讳言,今天这波“中国情绪”中的某种因素,让我联想起了一本著名的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小书由古斯塔夫・勒庞写于1895年,时间与今天虽然相去久远,但其中的很多论断,依然刺人耳膜:当个人形成一个群体的时候,个体会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而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进而,放弃了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最有理性的人也会像动物一样行动。

《乌合之众》研究的是大众心理,事实上就是群体心理。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勒庞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群体行为可能是突然的和极端的:智力过程可能是初步的和机械的。

乌合之众范文第6篇

1、北交大作为全国辩论强校,为了减轻校辩论队的比赛压力,团委老师本煜拼凑了一支专门为一队混分数的“备胎队”。这支“各怀鬼胎”、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自建队那天起,就受到一队的嘲讽与挖苦。从“听天由命”到“励志翻身”,备胎队的成员们逐渐在辩论中收获了乐趣和友谊。

2、固执傲慢的小鱼在辩论中学会了倾听与包容,一味讨好别人的陶郝则学会了对他人说“不”,迷茫度日的南北在思考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恐惧走向社会的马楠则在队友们的帮助下不再逃避。辩论教会他们很多,而他们也因此真正热爱上了辩论。然而,校队却担心飞速成长的备胎队在全国赛中独抢风头,开始处处刁难。众人为了参加梦想中的全国赛一波三折,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在全国赛的半决赛上,遇到校队死敌。面对学校的压力,集体的荣誉和自身的梦想,他们要做出这一年来,最艰难的选择。

(来源:文章屋网 )

乌合之众范文第7篇

今天中午,我趁外公外婆在睡觉,就蹑手蹑脚地走进去,打算捞点东西来玩。

我轻轻地推开衣柜,“呵,里面的东西可真多哩!”我迫不及待地抓来抓去,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个晶莹剔透、绿色的东西。我掀开一看,“真是天助我也呀!”原来我看见失踪多年的打水枪了!我心里异常兴奋。打算干点什么?对了!家里的苍蝇,那些苍蝇是我最深痛欲绝的东西,他们趁我吃饭时爬到我的背上,弄得我直痒痒,但是我正吃饭,只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了。

我决心杀掉这帮乌合之众,于是我轻轻的走进了厨房,突然,一只苍蝇出现了。于是,我把第一个目标锁定为这只苍蝇。我瞄准它,“嗖!”一股像炮弹似的水冲了出来。我想它必死无疑了。但它还是算机灵,逃之夭夭了。我一计不成,二计又生。我先观察了一下,熟悉了它的过程后,朝它的轨道乱喷。果然不出我所料,因为他来不及刹车,被我弄湿了,我高兴得把它狠狠地摔进了垃圾桶。

这场人蝇大战,我胜利而告终。我报仇了!

乌合之众范文第8篇

刚吃到一半,便听到一阵吵骂声,闻声望去,只见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孩手持魔杖,可身边却站着四五个大汉,正在欺负她,我见了立刻上前为她解围。可那些人并不罢休,不让我们离开,还让我留下金币。我实在气不过,拔出王者之剑就朝他们刺去,他们其中立声倒下,见到这景象,他们拿起家伙便朝我挥来,我冷笑一声:“哼,一群乌合之众。”说罢,一个转身,剑饶身一转,我便绕到他们后面,还没等他们转过来,就看见刀光一闪,他们就不动了。待我收回剑时,他们都一起到下来了。

这时,我又看了看那个女孩,她好象几天没吃东西了,于是我便请她坐下吃些东西。她十分感激的看着我。我忍不住好奇就问道:“你不是一个魔法师吗?怎么连他们对付不了?”

“我,我也不知道,我已经是一个中级魔法师了,可是还是什么魔法都不能使,听师傅说,我的魔力是被封印住了,我的先祖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魔法师。只有找到某种方法才能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