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文章欣赏

优秀文章欣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优秀文章欣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优秀文章欣赏范文第1篇

在传统教学看来,学生不可能通过一个课时的学习就创作出古体诗。因此,教学目标局限在理解古诗字词句的意思、熟读背诵默写、意象情感等方面,诱导学生仰视作品,使之无形之中束缚思维,遵从“山寨”,远离创新。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真正的传承,是从对诗文的理解赏析上升到对规则的抽象把握,并且通过创造诗意情境走向古体诗创作实践,让优秀文化植根于学生思维深处,使之不仅欣赏古人古诗,也发现和欣赏本我的创造力。

第一个范例是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谢峰执教小学语文《春联》,运用微课程教学法从理解赏析过渡到规则抽象,再从春联文化熏陶走向创作的搭建支架的方法,成功地指导学生当堂创作出春联。

古体诗词的创作与春联创作有关,但是,难度大于春联。因此,园区翰林小学赵卉执教宋词,以及刘洁第一次尝试翻转课堂的诗歌教学,都局限在字词诗解析,辅导朗读背诵,课堂上往往书声朗朗,却无从创作诗歌。究其原因,盖因没有搭建学习支架。

刘洁很有悟性,又是诗歌爱好者。当我们提出理解诗意,抽象规则,提供诗歌语感熏陶和诗歌创作情境(意象)的搭建脚手架的意见时,她立即感悟其中奥妙,开始走上诗歌教学的创新之路。

优秀文章欣赏范文第2篇

一、读准字音

文言文有很多生僻字,多音字。如果想当然的读,就容易读错,有些字读错,就会破坏文章的音韵,曲解了字义。如《指南录后序》第4段有两个“间”“得间奔真明”“出没长淮间”,一生朗读时,读成同一音。一生评点时,指出这两个间应该读不同的音jiàn和jiān,音不同,义也不同。

二、读准节奏

如《指南录后序》 中“至京口,得间奔真州”,表现了急不择路的奔跑速度。“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表现了形势突变的险恶和作者行动的果敢,“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表现了困境中的无助与悲怆,“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表现了离开险境的急速和急于南下组织抗元力量的急切心情。引导学生从语气、语调、缓急、轻重等角度反复揣摩诵读,并注意三字句、四字句的连续或交错运用所形成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变化。

三、读懂文意

一为读懂文内之意,即读懂关键的实词、虚词、句式,二为读懂言外之意。

如读《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二段,“国危矣”要读出忧心冲冲,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是烛之武的感叹,要读出抱怨、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责备自己。“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而他毕竟是一国之君,所以后一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就带有威胁的语气了。

四、读出文化

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大都是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闪耀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光芒。朱自清认为,对于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可以止于理解和欣赏,增加一番文化见识。因为古典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对本国国民的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并不完全着眼于实际的应用。可见,在读文时,如果不透过语言与古人交流,寻得文字符号背后的文化,获得对时代文化的体验,那这样的读很难谈得上高质量。文言文教学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文化因素,读出蕴涵于文字内的丰富文化。

如《季氏将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翻译并非难事(教科书更是给足了注释),但仔细读,我们就会发现句中的“均”、“安”、“文德”体现了孔子“仁”的政治理想,此时就要适时引导学生研读,使学生理解并沉浸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

五、读出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凡优秀文章,都蕴涵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读文言文,要读出字里行间的跌宕情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使自己与作者的情感相契合。

情感倾向比较明显的,教师可抓住情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如《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句情感明显,只要三个“必”重读,要读出坚定之势。

情感含蓄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情感处,与学生一起琢磨体会。如“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这句,反问的语气要读准。而且,“劳神苦思”,“聪明之耳目”等既赞颂唐太宗为江山社稷殚精竭虑,从而取悦太宗,又用反问语气为他编织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蓝图,怎能不令唐太宗心动呢?

六、熟读成诵

优秀文章欣赏范文第3篇

所谓适宜的方法,其实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读小说和读散文的方法就是不同的;单就散文而言,读记人叙事类散文和读写景状物类散文所用的方法也是不全相同的。同学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去掌握考场散文阅读的方法,也就是说,要从大处(宏观)着眼小处(微观)入手。

宏观着眼

所谓宏观着眼,指的是要大致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类型,能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同一类散文所表达的一般主题。

现代散文包括如下一些特点:形神兼备、大小相宜、虚实相生、情理相容、疏密有度。

大小相宜是指散文经常以一个较小的切口,来反映社会人生的大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小见大、以微显著。

如2013年浙江卷散文《牛铃叮当》。作者李清明先生说:“我从小生活在洞庭湖水乡,十七岁离开故乡……一晃有三十年了。人到中年,总爱回忆过去,怀念自然淳朴、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其间偶尔回到故乡,视觉上却有一种误入陌路之感:河浅了、湖小了、水浑了、古树没了,唯见杂树野草疯长;过去满湖满沟的各种鱼儿也基本绝迹了,野生的少了、饲养的多了,自然的少了、污染的多了……放眼望去整个故乡几乎皆是民风不再淳朴,人心早已不古,继而世道中落,江河日下……从而引发一种浓烈的乡愁。”《牛铃叮当》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同期还写了“水乡系列散文”六十多篇。这些文章,大多是追忆及回味过去自然古朴的乡村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呼唤乡村优秀文化与优秀文明的回归。

这就是说,《牛铃叮当》通过“牛铃”及“水牛”这寻常的事物,李先生想表现的是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然古朴的乡村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的向往,对乡村优秀文化与优秀文明回归的呼唤,这就是以小见大。

其次是虚实相生。一般来说,立意深刻的散文,总要由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人、事、物出发而反映社会人生生命等大问题,这既是以小见大,也是由实入虚。

另外形神兼备、情理相容、疏密有度这些艺术手法和结构方面的特点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就不一一讲解了。

下面再说散文的类型。综观近年来高考所考查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叙事写人类和咏物说理类。一般来说,叙事的目的是表现人的品行精神,而围绕物的吟咏是为了阐述道理、托物寄意、言志述怀。

再说了解同一类散文所表达的一般主题,同学们可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归纳整理,比如:农村题材的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般是如下几点: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对农村生活方式的羡慕,对生活在农村土地上的人们的敬重,对他们朴素的人生观的欣赏(若是作者的故乡则一般还有对故乡的怀念)。②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③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④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关系)。

再加上阅读过程中对结构做个初步梳理,这样,我们就能在宏观上对文本有一个较准确的把握了。

微观入手

所谓微观入手,指的是在阅读文本时运用具体的方法。

首先是带着问题去读文本。这里的问题不是指文本后的题目,而是由文章标题衍生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说看到文章标题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去设想文章可能写到什么。先带着试题去读文本,得到的可能是由题目串联起来的支离破碎的印象,会影响我们对文章的宏观把握。由文章标题衍生出一些问题,也就是说在还没接触文本之前,心里先预设一些问题,其作用在于提高阅读的效率。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根据标题预设的问题是错误的,但无妨,逐步纠正认识的过程就是对文章的理解逐步加深的过程。比如《牛铃叮当》这篇散文,我们可以这样设想:这是乡村题材的散文,写物的散文,写物的目的一般是要托物寄意的,写牛铃肯定要写到牛,文中的牛有什么特点,牛铃又有什么特点,作者想通过写这些来表现什么,也就是作者要借牛和牛铃寄托什么意蕴。

其次是思考文章标题。标题虽小,却是作者高度提炼出来的,标题肯定和文章内容密切相关,也许是文章的线索,也许是作者的情感所系,或者包含着某个特殊的意义。好的标题往往能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来说,标题有如下作用:概括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写作对象;揭示文章主旨或象征意义。所以,在阅读时,不管什么文体,甚至包括诗歌,都应该从标题读起,千万不能忽略文章标题。

再次是边读边作记号。这一点指的是同学们在读文时首先要抓住主题事物(写作对象),明确写了什么;其次要结合文题,明确话题,勾画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反复出现的词语、议论性抒情性句子),勾画表明思路的语句,理清大致思路,最后形成对文章主旨情感的基本理解,即总体把握文章,了解写作目的,明确为何而写的问题。

状物的散文,读文时一定要勾画出有关物的特点的词句,以形成对该物主要特征的把握。比如《牛铃叮当》中,关于水牛的特点的词句是一定要注意的:第三段“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第四段“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第五段“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第六段“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等等。这些句子不但能让我们了解水牛的特点,还能了解农耕时代人们生活的特点。

另外,物象往往也是散文的考点。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如《牛铃叮当》中的牛铃),它是作者抒怀言志、表达情感的凭借与依据。物象的分析宜从物象本身的特点到文章结构形式(线索)、内容主旨、象征含义、思想感情等多角度思考。

写人的散文,读文时勾画出有关人的外貌、性格或心理特征的词句,以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把握。

写物(人)的散文中一般会写到他物(人),要勾画表现该物(人)特征的词句,这其实也就是二物的对应点,其作用一般是对比,或侧面烘托,目的都是突出主要事(人)物的特点,若该次要事(人)物出现在主要事(人)物出现之前,其作用则可能是引出主要事(人)物。比如《牛铃叮当》中第四段写到“铁牛”――拖拉机,其目的就是让“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或含义相近的词语在文中或是纽结全篇、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要义、表明作者情感态度及观点的作用。比如《牛铃叮当》第九段“现今的水乡”,第十段“如今”,第十一段“打那以后”,这些时间词语强调突出的是今昔对比,表现作者情感上的失落。

议论性抒情性句子在文中往往直接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甚或就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比如《牛铃叮当》中“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这些句子就直接反映了作者对现代文明冲击传统文明的忧虑,对自然古朴的乡村田园牧歌般生活的向往。

优秀文章欣赏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7―0066―01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作为政府行为势不可挡。中学美术教学在这场大改革中应何去何从,如何华丽转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我们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且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了让美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回归本来面目,笔者认为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协调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同时还要在教学中时刻渗透德育。如,在古现代建筑欣赏教学中,可使学生了解劳动人民无限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宫殿建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树立珍惜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在自然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使他们逐渐树立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方式多样化、多元化,把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趣味性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快乐,走进自然,感悟生命,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凸现新课标育人特色。

二、重视美术课的教育功能

第一,教师可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写生、临摹、欣赏等多种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基本知识、技能,关注美术文本。改变过去对美术知识和技能传递的过分注重,转向注重人的感性生成,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走向生命的本质和精神的家园;第二,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重视对美术教材的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组合,也不是随意凑合,应遵循教育和学科的发展规律,对教材的整合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合理性、效率性原则,要兼顾教材要求、教育环境实情、学生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增强美术教学对地方的适应性;第三,在美术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教材特性,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和视角的敏锐性,满足其丰富的生命情感需要,掌握人性化的美术知识,发展学生的扩散思维;第四,关注课的评价,展开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使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活力。

三、在美术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

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可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在多元文化并存,市场价值分歧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生存方式和蕴涵的价值观、审美观,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内心,追求完美的心灵表达;使他们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当地乡土文化的接触中、感知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正确的审美观,能正确对待各类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文化观。力争使美术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美术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美术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四、充分彰显美术教育的创造性

优秀文章欣赏范文第5篇

一、充实学生生活体验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心声来自何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带着情感丰富生活、感悟生活。

1.鼓励学生积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劳动中汲取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众所周知,现今的小学生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他们在家中很少干活、做事。没有经历就谈不上素材和感受。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家务劳动。再者,我们要培养学生感悟人间真情,拥有良好情感。久而久之,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而且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使他们怀着一颗闪亮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2.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激发习作兴趣,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学到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类文章,鼓励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去发现生物界的情趣。而且,还可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班上开展活泼生动的主题班会、小型多样的文艺表演、兴趣盎然的各种擂台等等。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怎愁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言呢?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广泛阅读则可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要使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的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技巧。

1.给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符合他们口味,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籍。另外,也不能忽视指导学生多读同龄人的优秀文章。这些做法使我班学生获益匪浅,也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2.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认真积累好词好句、优秀片段,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我们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读书、做笔记的两种形式“心得式和摘要式”上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3.在正常的教学程序中,定时抽出一定的时间,开展轻松愉快的读书活动,并利用班会、晨会进行相互交流,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感动的一个事例等等,既激发兴趣,又锻炼表达。

三、指导学生认真习作

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性格特点,促成了不同的认识及感受。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创设宽松的习作环境,才会激发他们的表达愿望,使他们言之有物。

1.拓宽作文题目范围,创设新颖生动的作文形式。如果为学生提供的作文题目远离学生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符合他们的表达愿望,他们便寻找不到作文的源头。为了避免学生的作文与生活脱离,我们老师在拟定作文题目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拓宽题目范围让其与学生生活接轨,与学生思想碰撞。

另外,除了限定的命题作文外,还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续写作文、想象作文、童话作文等多种形式,留给学生任意发挥的空间,培养其丰富的想象能力,激发其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同时,在生活中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运用语言。

2.创设写作情境,激发表达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习作状态。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变被动完成为主动参与。

3.在教学形式上,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调动学生情感表达的欲望。教师在创设写作情境时,要抓住学生乐意交流彼此生活的特点,让学生自由驰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忆中,激起他们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受和与人分享的倾诉愿望。在此基础上明确第二部分的习作要求,必要时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范文引路,在充分调动了学生情感经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仔细思考认真习作。

四、提供习作展示平台

优秀文章欣赏范文第6篇

一、读与背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朗读和默读。读背是积累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二、读与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一)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读,可以掌握字词的用法;读,可以辨识句子的含义;读,可以弄懂文章的精髓;读,可以学会准确地表情达意;读,可以学会各种修辞方法;读,可以体会各样的情感经历;读,可以积累写作的方法和素材;读,可以升华人的情感心智。

所以,读书是语文教学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不但课内要读,课外也要读;不但学生要读,老师更要读。

(二)背诵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方法。背诵,不是死记硬背,不是机械地填鸭,而是在多读、熟读基础上的“自然成诵”。所谓熟,首先应该是在理解,只有理解了文章的脉络,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含义,才能准确地读,读得顺,记得快。熟读、多读,慢慢地文章的内容就会自然而然地浸入你的大脑之中,真正地成为被自己吸收的营养,在你需要的时候自然地流之于笔端,用之于言谈。我国有着十分悠久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最为精致的精神食粮。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公民应具的文化素质,好的文学,能够灌溉滋养我们的心灵,新教材规定了很多学生必背必读的篇目,非常英明,有效地利用这些课外教材,让同学们阅读、背诵这些名家名篇,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我在教学中。还经常为学生挑选一些其他的古诗美文,作为他们晨读或课余背诵的篇目,有时候还在课前来个短小的朗诵比赛,既激发了他们背诵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在遇到不太容易理解的词句时,我就引导大家一起分析、讨论,真正地融化为自己的东西,收效很大,反响很好。

优秀文章欣赏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作文;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44-01

新的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与旧大纲相比,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教学要重视体现人文性

“国文”首先是人文,它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产物,人不仅是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更是优秀文化的源泉和制造者,作文教学就必须体现其人文特点。新课程标准在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要注重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感悟大自然,感悟社会,感悟人生。要引导学生走进 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悟自然之力,自然之美,自然之趣;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明确社会道德、责任、义务等;要引导学生学会解剖自我,认识人生的价值、意义,人与社会、自然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让作文与自然、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内容有血有肉。

2、要注重引导学生接受良好文化的熏陶。良好文化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传统的优秀文化,二是体现社会发展的前沿文化。过去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良好的文化是人文性的具体体现,含有丰富的营养,作文教学要从中大量吸取,也要引以为例,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而前沿文化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师,更应当重视起来,利用它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发展,跟上历史的脚步,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情趣。要学会作文首先学会做人,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作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培养人、教育人的宗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审美能力。

二、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当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社会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激烈的社会、国际竞争无不需要“创新”。为此,新课程标准中的作文教学特别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要求在作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从而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各种人才。

1、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墨守成规,经验主义最易使人思想僵化,不知进取,使人缺乏活力,缺乏生气。因此;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明确其重要意义 ,其次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并让学生能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2、注重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联想、想象能力是一切创新的根本,多年来的作文教学一致比较重视,新标准更加强调了它的重要性。要求在作文教学中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也要注意语言创新的培养,使学生能运用新颖、鲜活的语言将崭新的思想记录下来,让作文充满个性色彩、时代色彩。

3、重视作文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是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这与过去作文中的假、大、空截然不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作文要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作文中要努力把握好这一点,杜绝作文中的的假、大、空现象,使作文真实地反映社会、自然、人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作文教学要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提高

优秀文章欣赏范文第8篇

一、准备工作

每个学生给自己的文集设计一个漂亮的版面,再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名字尽量与自己所选文章的内容相吻合,也就是说,文集的名字要具有“主题”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文采。比如,《金色年华》《菁菁校园》《豆蔻》等。也可以为文选加上一段序。有一位同学为自己编选的文集起名为《小仙人球》,加了这样一段序:生活就像一个小小的仙人球,在不知不觉中开出了清香的花。文字就像一段平静的生活,在花儿开放的季节有了新感触。多好的一段序啊!既有文学味,又富含哲理。

二、文章筛选

1.选文的面要宽,建议学生要根据文集所确定的主题,进行文章的编选工作。所选的文章要涵盖古今中外不同地域的名家,涉及文、史、哲、经、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不同门类的作品。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阅读的面宽,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保证学生阅读的深度。

2.选文要注重精品荟萃,不论是名家名篇,还是新秀佳作,都要在自己的阅读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选文一定要自己能够基本读得懂,基本鉴赏得了。如果选取一些自己压根就不可能理解文章,就没有意义了。同时,选取的文章都要文质兼美,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要具有较高的可取之处。能让自己从中受到教益和美感熏陶,或者对于语言积累有较好的帮助。

3.选文要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要接地气。以选取当代作品,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为主。这样能够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4.文章可以抄录,也可以打印、剪报,然后粘贴到文集中。这样可以打消学生的为难情绪,提高阅读效率。

三、文章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中学生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中学生大都已经有了初步的辨别能力,大都能筛选出自己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关键是在文章选出之后,要求学生对每篇文章都要有适当的批注,或者读后感言,或者说明选取这篇文章的原因,不做篇幅要求,言多则多言,言寡则少言,但求情真意切,有感而发,不敷衍不应付。这样,这本自选文集就不仅仅是学生积累选材的仓库,更是他们灵感的激发器,思考的催化剂,创造的发源地。

四、定期评估于展评

采取任何一种教学措施,如果离开了“评价”“评估”这个环节,其效果都会打上折扣。所以,自选文集这件工作,也要定期评价、评估。

1.展评:先约定一个时间,把学生各自编辑的文集在教室的墙上陈列出来,相互观摩。这是第一个阶段。

2.评价:然后再利用一节阅读课,分小组议一议每本文集的特点和长处,指出每本文集的缺点与不足,然后各组向大家推荐几本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文集,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争辩。

3.介绍经验与表彰:被评为优秀文集的同学在班上向大家介绍“先进经验”,并接受语文老师的奖励。这个奖品的形式不限定,语文老师可以自己确定形式。

4.通知家长:课后老师还要亲自通知家长,进行祝贺,还可以把优秀文集拍成照片,到班级主页上面,让大家以及家长观摩,这样可以引起家长对这件事情的关注,从而自觉督促孩子更加认真地做好这件事情。

通过这样的评价环节,大家交流了编选文集的经验、收获和体会,也表扬了先进,激发了后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