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教育

青少年心理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一、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基本思想

 

发展是当今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发展斟心理教育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心理教育面向所有学生,目标在于促进个人最大的发展。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曾经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与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际心理学联合会1984年曾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的模式。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发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从世界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看,心理辅导已逐步由职业指导、学业指导、婚姻家庭生活指导、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转向对人的心理潜能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总目标中也强调:“必须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目标定位上,发展型心理教育把促进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它以每一个学生的、一生的发展为目标。发展型心理教育追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培育青少年的现代人格。

 

在教育对象上,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应对的策略和采取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教育途径上,发展型心理教育注重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全面开展,全过程进行。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专题性的心理训练、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借此创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它还提倡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

 

对发展型心理教育思想的讨论,是心理教育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w发展型心理教育的提出,是与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4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埃里克森、哈维格斯特等人提出的毕生发展观,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等,为学校心理教育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被恰当地放在人的发展这个标题之下。”w人生过程即人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过程。发展型心理教育既关心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求,又以人一生的发展追求来统领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活动,最终促使人拥有幸福人生。

 

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所指出的,发展型心理教育“着重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这些尤其表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也就是说,发展性咨询模式的特征适合于学校的环境和学校的要求。”[5]发展型心理教育的建构标志着心理教育迈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由重矫正、重治疗的心理教育转变为重发展、重预防的心理教育,由服务少数人转变为面向大多数人,由关注现实心理问题转向关注未来心理发展问题,由障碍性内容为主转变为发展性内容为主,由消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开发心理潜能为目的,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教育范式,并为心理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空。

 

二、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张力

 

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相互依存,是一个人所公认、众所周知的命题。w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教育实践的基本历程表明,我们关于心理教育与心理关系的认识历经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我们最早关注青少年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后来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和个性(人格)的培养,再后来关注心理健康的维护,到现在则明确提出实施系统的心理教育。这反映了从青少年心理的单方面、某一侧面到整体心理全面发展的心理教育探索过程,是我们从理论上不断深人认识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的过程。

 

心理发展是目的,心理教育是手段,心理教育促进心理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既是心理教育的产物,又是接受心理教育的条件。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张力,才能促进心理发展。要理解这种张力,就在于认识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

 

(―)心理发展对心理教育的依存

 

心理教育是51起学习、掌握经验、促进心理发展的关键。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要以青少年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为中间环节,并经过一定的量变质变过程。缺少心理教育,离开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就不可能得到自主健康的全面发展。心理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

 

心理教育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方向、过程和水平。有效的心理教育能促进青少年心理获得积极的、高水平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

 

此外,心理教育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选择,从而对心理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或者预防或清除社会消极影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侵蚀。

 

(二)心理教育以心理发展水平为条件

 

心理教育受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制约。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各个阶段显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心理教育只有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它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的扉页上写到:“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显然,个体是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结构参与到新的心理学习中,并影响着心理发展,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水平与方向。

 

心理教育受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制约。心理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积极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以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心理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要通过青少年的活动和体验,并经过个体积极内化的过程才能实现。

 

心理教育受个体心理发展差异性的制约。心理教育面向全体青少年,但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心理教育对全体学生均有意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青少年的潜力和积极因素,使不同学生均在心理上获得发展。

 

总之,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心理教育过程和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要依靠心理教育,而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则直接制约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必须以青少年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出发点,一切不适合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心理教育工作,都是徒劳的甚至是有害的。两者之间适度的张力是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树立科学心理发展观,创造心理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保持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必要张力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心理教育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既不是无能的,又并非是万能的、唯一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除了受心理教育作用外,还有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教育只有取得社会、家庭的配合,相互协调,使这些因素作用的能量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推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2.心理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而是通过青少年的积极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的心理教育必须激发起青少年的活动积极性和自我心理教育的需求,将外部教育力量转化为青少年的内在需要.才能取得实效。

 

3.心理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人格还是情感、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借助心理教育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是心理教育中的正常现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心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不断反复之中看到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与进步,促进靑少年的心理发展2

 

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其终极S标在于促进心理的发展。因此,树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不断发现和创造使心理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引领学生从现有水平向可能或潜在的水平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心理教育的目标应当定位在儿童可能的发展程度,而不是停留于现有的发展状况。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认识到,心理发展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构建心理结构而实现的,这种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因此,设定略髙于学生已有心理发展水平而又能实现的目标,保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水平之间必要的张力,才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环境 心理健康 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剖析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了多种微妙的心理影响,其中家庭生活环境即是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紧密接触的第一要素,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突变。

1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主要包含家庭情感环境和物质条件环境,同时也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1家庭结构方面

常见的家庭结构包含:核心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核心家庭结构中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概率相对来说比较小,而重组家庭会有个别青少年处于自卑心理,从而产生人格障碍的概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单亲家庭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歧视,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1.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含: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仅遵从表面上的顺从,当父母触及到逆因时,他们的叛逆心理就会爆发出来;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大多自信乐观,擅长与人沟通,当遇到问题时,这种青少年能够用理智的思维去处理问题;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下的青少年,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懒惰性、不能独立适应社会、意志力较差,难以融入学校或者社会环境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容易选择不正确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导致不融洽的社会关系。鉴于以上几种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教养方式,为了给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一个和睦家庭环境,家长必须身正为范做表率,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家庭结构比对

青少年随着成长,不断面临着学习压力以及自身成长压力和形式多样的外部压力。这一时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情感困惑、不同程度的焦虑以及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受到了很多家长及学校的广泛关注,从而想通过家庭环境结合校方因力视导采取融合帮扶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一接触点进行家长培训、素质提高、家庭学校一起抓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以达到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效果。

2.1家庭关系――多付出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无论是哪种家庭关系,只要是建立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向上地家庭氛围中,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信、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父母多站在不同青少年的角度去思考青少年的当时心理,采用双方都能达成的方法来解决很多容易出现矛盾激化的问题。

2.2家庭教养――人性化

父母虽然是子女的第一任家庭老师,但在培育孩子过程中,自己的心理都没有成熟还是孩子,很少与自己的孩子多沟通、多换位思考、多相处、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各方面。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

单亲家庭缺乏父爱或母爱的青少年多半都孤僻、胆怯、拘谨、沉默寡言;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逃避问题、自卑自闭;丧亲家庭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冷漠,逆反和厌烦等心理;再婚家庭c初婚家庭的孩子相比,受教育的程度相对比较低,普遍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问题,这就需要双方都自责找出自身问题所在,将心比心对双方子女教育及关心爱护都一碗水端平。

3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整合

3.1和谐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通过日常的生活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能够给青少年安全感,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则会引起喋喋不休的争吵、牢骚满腹的大人、悲观失望的心态都会带给青少年们困扰的心理伤害,形成孤僻、冷漠、焦虑的不良情绪,从而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3.2家庭客观环境

稳定的家庭客观环境包含固有的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情况等。家庭经济环境是未成年人阅读行为的物质基础,也会间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但不是起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3.3家庭、校园、社会相结合――青少年的综合健康环境

一般说来,家庭关系等因素确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整合是当前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直接由第一接触的监护人父母来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心理教育战场的重中之重。家庭、校园、社会三个环境相结合是青少年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环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情感思维敏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下大力度提升家长素质、定期培训家长教育青少年心理课程、多开展亲子互动开放式家长日等活动,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家庭环境中得到融合,从而对青少年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健康有益的提高学习成绩,建立生活信心,挖掘学习中的乐趣,感受国家以及世界的美好。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业不良 心理问题 干预策略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中的每一个个体,注重教育质量整体的提高,而学生学业不良问题也一直倍受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对学业不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成因探索并进行教育干预,相关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学校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供指导,有利于促进学业不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关于学业不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关注其类型、成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干预策略。

二、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学业不良指学习成绩低于群体平均水平,且不是由感官或智力障碍引起的。

孙红梅,姚本先(2010)研究总结发现青少年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情绪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网络问题、危险行为问题等。

关于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业不良对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学生会出现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表现在社会适应、违纪行为、人际关系问题、焦虑抑郁情绪、自杀倾向、自我认识问题、网络问题等方面。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其学业表现,形成恶性循环。

俞国良等人(2000)对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的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孤独感明显高于一般学生,并且学业不良学生的同伴接受性较差。程黎等人(2011)对10-12岁学生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考试焦虑水平在五、六年级时显著高于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而在成绩目标掌握方面低于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且表现出更多的成绩回避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的非学业自我概念在五、六年级时显著高于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

三、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随着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干预的迫切需求,研究者们逐步探索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期望对其教育干预提供指导。一般研究者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大致来源于个体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

1.个体自身因素。个体自身因素方面,学业不良学生的大脑发育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归因风格、应对风格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刘爱书,陈力(2004)研究发现智力不平衡和P300潜伏期延迟提示的脑功能损伤可相互验证;且有混合行为问题儿童的脑功能损伤程度比单一问题儿童严重;智力不平衡且有混合问题儿童的脑功能损害更有可能是器质性损害。其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脑损伤影响智力发展进而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类型。蒋航英(2011)研究发现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更明显,记忆绩效较差。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方面,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影响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

家庭气氛包括家庭环境、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孩子学习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物理与心理环境、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相对亲密的亲子关系将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气氛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他的学习成绩导致学业上的失败,引起各类心理问题。俞国良的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儿童更多的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而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育分歧大,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人相对较少。

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教养方式塑造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使青少年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错误的教养方式和教养观念,影响其认知能力及个性的健康发展。谷长芬等人(2009)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对学业不良儿童而言,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温暖理解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即母亲的惩罚越严厉其孤独感越高,父亲的温暖理解越多,其孤独感越低。

家庭教育资源不足是影响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刘颂,刘全礼(2007)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在家长受教育水平、家长期望值、家庭学习氛围方面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学业不良儿童家长提供的学业支持存在不同于一般儿童的特点。

3.学校与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方面:教师对待学业不良学生的态度和给予的支持,学校同学关系、班级氛围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同伴团体特征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社会支持是学业不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包含学生从父母亲、教育工作者、朋友等处获得的支持力量。社会支持的力度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影响。葛娟(2011)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学生在获得父母亲、教师和同性朋友的总体社会支持上均少于普通学生,且学业不良学生对异性朋友支持的需求高于对父母与教师。另外,同伴群体的特征也会影响学业不良学生的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产生。

四、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干预,目前大致有两类干预模式:医学-心理教育结合干预模式和只进行心理教育的干预模式。

国内主要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干预策略为:心理健康检测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心理辅导、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等。

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应关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并开展相关的干预。对于源于家庭因素的心理问题,家校合作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干预形式。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和体会到健康的家庭功能对于教育和矫正学业不良学生的重要价值;并且学校也可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家长举行关于学生问题的特点、成因及干预策略方面的讲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积极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改进学业不良学生家庭环境中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也可开设关于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讲座与家长交流会。对于社会适应不良的学业不良学生,应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技巧,并为他们提供应用这些社交礼仪的机会和场所,以发展其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结交朋友并维持友谊的能力;且可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同伴接纳积极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对学业不良学生予以积极关注,学习运用班级气氛、班级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来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各类问题进行教育干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认识到积极乐观对待学业不良学生对此类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同伴关系,特别是引导学业不良学生发展积极的同伴关系,增强社会交往技能。

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严重心理问题,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个体与团体辅导。关于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方面,戴育红等(2004)研究发现,小组辅导活动是帮助学业不良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和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普通学校宜采用个体干预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实行朋辈帮扶、学校教育、家庭辅助、社会支持的多层面结合,形成教育与预防同时并进的三级防御系统。

五、关于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反思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探索在逐步深入,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研究的特点。然而,目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实证研究非常欠缺,对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发展性研究不足。

从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来讲,目前的大多研究是揭示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现状,静态研究成果较多,而相关的动态干预研究成果较少,然而对于这类群体来讲更需要的是干预研究成果来指导教育实践。

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目前对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各类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定性的调查法,然而,每一种教育现象的发生都有具体的教育情景,学业不良学生都有独特的教育生活实践,因此质性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对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其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是将来研究的新的方法学取向。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科所2012年校本课题:DY12014.

参考文献:

[1]孙红梅,姚本先.1999—2009年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J].中国校医.2011(25).

[2]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01).

[3]程黎,胡永涛,毛莉丽.10-12岁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比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6).

[4]刘爱书,陈力.儿童P300与行为问题和智力不平衡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27).

[5]蒋航英.学业优秀者和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比较——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角度[J].心理科学.2011(34).

[6]谷长芬,王雁,曹雁.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4).

[7]刘颂,刘全礼.学业不良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84).

[8]葛娟.学业不良儿童与普通儿童社会支持的对比研究.毕节学院学报.2011(29).

[9]刘小天.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障碍与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6(11).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与学生心理动态的资料。

(1)学生基本情况。学生个人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学生健康状况包括血型、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家长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学校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习惯、思想品德、获奖情况、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等。对学生个人生活、学习有着重大影响的社会生活事件,例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以及影响生活的其它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特点、语言表达能力、行为能力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个人心理类型及特征,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交往及个人品质等。

(4)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

(5)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动机及意志力、或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学习动力状况、学习社会因素,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主要是指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1.建档

建档前需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档案法、教育法),熟悉有关制度政策,区分责任。例如新生入学需要填报学生心理档案表格,心理教师应及时告知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填写的注意事项,包括档案材料的填写方法,要求做到字迹清晰正确、内容准确无误。

2.收集

(1)观察法。即是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收集学生档案资料的方法。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结果,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学生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

(2)问卷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制成之后,由学生认真填写,以便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主要是指依托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学习心得、课堂笔记、作文、作业、成长记录、试卷以及其他创作作品等。

(4)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心理档案中最常用的方法。心理辅导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测验,充分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心理辅导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心理测验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可以实行月辅导计划,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辅导教师应具体分析,采取特殊的辅导措施,结合学生每次的咨询记录,逐月、逐项予以调整,月辅导计划和咨询记录一并放入学生的心理档案。

3.整理

档案经过建档、收集之后,重点在于整理,需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具体而言,以学籍号排列顺序为标准,将不同阶段收集的材料分类存档。每个档案袋中的材料,如心理测试结果、表格、盖章、照片、成绩单等,保证准确齐全有效。同时,个别心理档案资料存在着重新鉴定,应提前依照规定办理。归档时,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复查,详细检查全部档案,防止误报和错报。

4.保管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必须由档案工作人员专人保管,恪守保密纪律,规避青少年个人隐私泄漏。具体日常保管包括资料清洁整齐,排列有序,查找方便,也要注意资料安全措施落实,避免资料的丢失和损毁,维护全部档案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责任心强、遵守职业情操,依照学校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做好档案的保管工作。

5.利用

(1)依据档案,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特征,分班与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心理辅导教师在调研新生入学不同学生个体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总体状况和特点基础上,可以区分学生,划分为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与小组,即根据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对于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依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2)依据档案所反映的问题,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与教育培养计划。因为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包括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在个性化辅导中,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或多方面或全方位地开展辅导,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3)依据档案呈现的信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学生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尤其学生成长记录登记,比较明显反映学生心理演变。以此,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借助心理档案来加强对学生心理及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措施

1.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工作

学校要重视动态心理档案的建设,例如每年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或学生干部及时反馈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和心理表现等。同时,学校应将学生心理档案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对学生心理档案的分析,归纳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原因,检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的有效性等。

2.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工作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他们不仅决定着学生心理档案内容的选择,心理施测和心理档案的统计分析,还担负着将调查结果运用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任务。[4]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参与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深厚的学科背景(心理学、教育学和档案学),而是来源于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的研究机构,如学生心理研究所。整体来看,学生心理档案队伍建设专业水平低下,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队伍的建设:可以实行档案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经过专业训练,具备良好心理测量与评估等相关专业知识,只有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从事这项工作;也可以采取各种教育培训形式,如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心理学、教育学与档案学培训班、座谈会、或选拔部分人员走出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3.完善制度建设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如建立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专门机构、规定从事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规范档案管理(主要内容、类别、基本格式、建立时间、方式、实施程序)、严格档案的使用范围以及学生查询自己心理测试结果的条件与程序等。

4.引入技术软件

引入技术软件,加快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技术开发。学校可以把图书馆或档案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入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来,学以致用,在遵循心理测量学和心理评估学的专业要求下,建立统一的信息检索平台,实现无缝隙链接以及心理档案的动态化管理。此外,引入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的计算机心理测验的信效度检验技术,协助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69-01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都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表面问题上,真正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我国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1、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大。

2、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的心态,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3、学校、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即使学校开设有心理教育课程,迫于形势,也只是装点一下门面,应付一下检查。还是以学习考试科目为主。与此同时,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迅猛。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青少年需要的心理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青少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一些心理教育知识,调整学习方法,会正确评价自己,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目前学校教育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折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老师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教育。教师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们比学生的人生经验要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冷静的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通过意志的磨砺改善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创造张弛有度、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雨露,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真爱”,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教师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来促进其健康。学校可以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趣味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目前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转变只重智育,忽视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思想观念。学习只是一个方面,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心理、品德教育才更重要。

(3)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父母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学习条件是忙了一些,但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良好心理品质,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4)尊重孩子,严爱相济。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乃人之天性,但是过分的宠爱、溺爱对儿童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爱孩子就应该严格要求孩子,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塑造他们的心胸与气魄。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和孩子多进行思想交流,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对策

所谓心理问题,就是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常态。人的心理活动为此源头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如果心里流动遇到某种阻塞,这就是心理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开始重新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的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实践中存在不少误区,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1.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见的十种表现

1.1抑郁

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的则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时常愁眉苦脸、动作迟缓、忧心忡忡、对人冷漠无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1.2狭隘

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问题。心胸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过失烦恼苦闷,不能自解。

1.3怯懦

表现为在公开场合畏首畏尾,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盖起来,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没有自信心。

1.4恐惧

由于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心灵刺激较深,产生恐惧心理。有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不及格分数的困扰,以致一看到分数就恐惧。他们害怕见老师、家长、生人,一见到责备的目光就呆若木鸡,有的被恐惧心理压抑的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责备别人时,也会惴惴不安。

1.5神经过敏

表现为异常敏感又失去自制。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际关系。心理脆弱又无主见,易被引诱,行为坦率,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报复心理。

1.6虚狂

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同时,蛮横任性、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极好表现自己,常与人争吵、打斗,行为不计后果。

1.7过度激动

这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爱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1.8无动于衷

表现为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表现出的一种反常心态,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若无其事。有时故作怪态,使你对他无可奈何。但满不在乎的外表下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1.9报复情绪

有的青少年犯了错误以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一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为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并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1.10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本并非属于心理范畴,但不良积习则是源自后天的下意识动作。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恶意的模仿、说谎、捣乱、抽烟酗酒、小偷小摸等。有时已知不对,就是不改、难改。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成人的功利需要,轰轰烈烈造势的需要。测验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合格的心理测验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处理方法,随意公开结果,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这些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学生和家长,而且违背了教育原则。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侧重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现有状况,学校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测验,它重在教育。

2.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咨询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开展面向家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人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时间、精力等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教育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感到力不从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心理咨询,它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满足于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心。以此为依托,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至于根据实际开展针对个别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种补充形式。

2.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课

其实这也是片面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获得,而心理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体验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再次,心理课侧重于一般性、共性的心理问题,它无法深入的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因材施教”对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不对症,岂能乱下药?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阅读指导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智力上的发展,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渐渐成为今天教育工作中一个有待攻坚的任务。心理素质是否健全也成为了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新指标。近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因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血案事件,其中令人触目惊心的“富士康”连环自杀跳楼事件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这次事件敲响了人们长久忽视的一个警钟――心理抗压适应力,即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既不是天生就拥有,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而成的,而是需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抓起,甚至在更早的幼年时期就应该投入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恰是响应时代要求的重要一环。

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一个侧面反映。社会中不同层面、不同地位、不同角色的人,各自背负着各自的压力,当压力得不到宣泄和排解时,就会产生情绪、精神的问题,或嫁接到其他的人和事身上,悲剧往往也因此而生。在现今物欲膨胀,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缺乏,加上心理或心态上的长期扭曲是导致社会各种畸形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否拥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社会给予的挑战,能否成为有道德、有良心的社会一员,直接影响着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与进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知识经验有限、自控能力差、生活阅历不足、对外界的适应力低下,常常无法自己调整或舒缓情绪和压力,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关爱和指导。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凸显心理辅导特色功能

美国医学专家高尔特说过:“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这里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具有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独特优势。图书馆被奉为教育的第二大重地,学生在这里不仅仅可以终身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增长见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个人修养,丰富心灵,达到防治的效果。

1.善用场地资源开设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图书馆除了为学生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源的服务外,还适合作为心理专题讲座开展的活动场地。图书馆一贯是供学生悠闲放松有别于课堂紧张气氛的另外一个重要课堂,在此开设讲座,更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专心投入到讲座中。图书馆还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如橱窗、板报、走廊大厅,来推荐各地优秀的专题文章,宣传心理教育的最新资讯。心理教育普及工作是一项需要反复开展的任务。好比消防演练,学校应定期作出计划,开展心理教育专题知识的讲座,每一期向学生宣传介绍各种心理问题,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心理疾病,从而学会相关的应对措施,实现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及早预防的效果。

2.开展“阅读疗法”促进沟通,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阅读疗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阅读来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在西方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目前仍然受到国外医学界和图书馆的重视。其原理是通过了解病者的心理症结,以此推荐一些适合病者的书籍,使之在阅读过程中或在他人指引阅读的情况下得以缓解及消除心理疾病或改善消极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怎样才能找到适合他的那一本书是“阅读疗法”的最关键一环。帮助和指导疾病读者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籍正是阅读辅助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在导读工作中,图书管理员应更多与执教老师和在读学生接触,并与之沟通交流,根据不同的心理疾病、治疗目的、读者的阅读偏好来介绍和指导他们选择书籍,对其阅读目的、内容、方法给予直接的指导更能加大阅读疗法的功效。

二、结合图书馆服务,实施特色心理问题干预手段

1.实行图书资料专业化,辅助心理教育工作

图书馆内文献资料繁多,分类甚广。目前,图书馆众多书目中,名家名著和各类工具书占去了相当大比重,而相对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资料,包括心理教育的专业书籍和杂志报刊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为了能更专业地提供心理教育的辅助服务,图书馆应增加采购相关专题资料。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可设立心理阅读专区,供师生一起阅读交流,实施阅读和心理咨询同步,对于实现个体咨询,起着更有效的作用。

2.创新“奖罚”制度,从行为规范心理

当我们在关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同时,其实还伴随着还没有称得上心理问题的一些症状。好比最典型不过的迟到现象,或出现行为懒散、打架斗殴、不容易服从老师教导等一些行为上的特点。尽管这些并非直接反映其心理上有明显的问题,但却不能忽视这些潜在的因素,这些特点往往有可能是某些心理问题出现的征兆。要预防这些小缺点程度的加深,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浮躁、静不下来都是一些典型的特征,而通过阅读,往往能使他们心境平和愉快提高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因此,要处理学生这些现象的时候,老师可先不必急于口头上的教导,而是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指定的书目,通过阅读其中的内容,反思自身行为,继而撰写读后感,让师生内在发生更具体仔细的交流。

三、建立师生信任度,馆校配合打开学生心门

图书馆能提供专业丰富的资料和场地固然对心理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而起着主导作用的还是学校老师主动的帮助和关怀。在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学生的个人意愿。在国外,专业的心理医生都应该向有心理疾病的病人询问其自身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治疗,这不仅仅反映国外对病人自身的尊重,同时也是今后展开心理治疗的一个基础。之所以强调要主动了解学生意愿,是因为需要确立师生心灵间的信任度。纵观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叛逆心理、厌学心理、自私狭隘心理等。其来源还是归结到: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圈子。

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监护人。这只是一种外界法律规定的关系,并非真正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后发展的一种关系。心理辅导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假如互不信任,何以沟通,谈何理解呢!为人师表,既要肩负教育工作的重责,更应从长辈的角度出发,发自真心关怀下一代的心灵成长。多给予学生机会和包容,鼓励和嘉奖,必要的时候再严格要求学生,这样“软硬兼施”才能使学生对师长抱有感恩和尊重信任的心,而这恰好也正是当今青少年所缺失的一种道德修养。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应随时以身作则,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不应以任何形式,把个人情绪问题、价值偏好安插嫁接到学生身上,杜绝过激的体罚,和言语上对学生的人身攻击。但显然,单凭师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全部,有更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来自家庭,需要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配合协助才能最终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焦文佳.中学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

[2]王鑫强.阅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许艳娟,冯春林.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3).

[4]张晓珍.馆、家、校结合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10).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青少年;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100-01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成员残缺,与其他青少年家庭情况不同,使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与表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得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亲家庭的阴影下,长时间压抑自己,造成心情低落,面对生活十分消极。并且不喜欢与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处倾诉,身边没有朋友,使得青少年产生抑郁消极、悲天悯人的心理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弥补孩子,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长时间加班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社会生活不满。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散漫、易暴易怒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

1. 家庭方面的相关做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子女的榜样。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形成。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双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幸福温暖的和谐氛围,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敏感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不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正确的生活态度。

2. 学校方面的相关做法

(1)学校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融入班级生活中,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集体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增进友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更是为了让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 社会方面的相关做法

其一,对单亲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大集体,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参加一些类似关爱敬老院的活动,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和人接触,让青少年发现社会中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积极地融入社会。其二,社会应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应该重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让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检查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最坚强的后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先勇,刘贵萍.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孙会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