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故国东望路漫漫

故国东望路漫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故国东望路漫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故国东望路漫漫范文第1篇

我撑着一艘破旧的独木舟,滑行在古老西周的河流,那岸上分明是一位朴质的少女,在举首张望。“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 卫风 氓》)她流泪了,她深爱的那远方的男子也许不在复关,也许在复关躲藏着不来见她,这已经是多次的遥望,那个卖布的货郎怎么能这样绝情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遥望天空,我又见到了一对长久分离的夫妻,虽然银河只一步之遥,但是他们却跨不过它,那本是神仙的女人,也只能拥悲伤同眠,她的眼泪化作了满天的秋雨。我不忍细看,掉转了船头,驶进硝烟以后的南宋江南,我看见一个孤独的妇人,长久地背靠着一扇失修的窗棂,口中轻声吟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原来她就是天下有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在思念自己丈夫赵明诚吗?唉,可怜的女人!一阵凉风吹来,撩起了她那稍显宽大的绿衣,那秀发下的面容,真的憔悴消瘦得很啊!嚯,河对岸的柳桥上,还站着一对青年男女呢,那不是风流才子柳永吗?他正与自己的青楼知己依依话别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玲》)谁说男儿无情?柳永分明就是那“多情伤离别”的性情男子啊。

不知不觉间,我的船已靠了岸。眼见风景宜人,山川秀美,我决定漫步独行,仔细欣赏一下这久违的大自然。那槐花开处,有个十里长亭,里面有几个男子正在饮酒唱歌话别。“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江上别李秀才》)两个大男人竟然在垂泪,是不是遇上了伤心事呢?呵,里面那敦厚的书生不是韦庄吗,原来是他在与李秀才话别呢。不管我事,继续上路吧。“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野望》)一个清瘦的中年男子吟诗很工整的,这难道是杜甫吗,他一个人站在这荒郊野外干什么呢,他也会有寂寞思好友的癖好啊。别打搅他,身上寒冷,我先喝一点热酒去。“十年别泪知多少,不道相逢泪更多。”(徐熥《酒店逢李大》)今天怎么尽遇上怪事,两个大男人相逢了也流泪,真是的。人说“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你都见面了该高兴才是呀。罢了罢了,酒也别喝了,还是继续走路吧。

我从一家农舍租得一头毛驴,准备学张果老做做神仙。所谓无巧不成书,又遇上杜甫了,这一回他更加悲伤了,原来常年漂泊在外,又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思乡之情又来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花鸟也有情啊,竟然跟着杜工部流泪伤感。毛驴走得真快,怎么就到了边塞了。“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岑参虽然报国志坚可也难耐那越来越强烈的思家念亲之愁,拉着去京城的使者一个劲地叮嘱,让他将自己的家书带到。也好,看看天色已晚,趁着有人做伴,我也赶紧回去了。“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行》)神驴真是神速,不一会儿又到了浔阳县城,白居易正和一个女子在江边谈心呢,看来谈的都是伤心事,两人都已是泪湿衣襟了。流落天涯,谁不思家呢,连我也已经青衫湿透了。

回家翻开诗书,竟然也是处处泪痕,遍纸伤感呢。如白居易那样仕途坎坷的人真是不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登幽州台歌》)这是年轻有为的陈子昂眼见庸人指挥军队而屡遭败绩,自己却不能受以重用的无奈感慨。“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江上对酒作》)这是陆游受主和派排挤,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老泪纵横的凄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如诸葛亮这样的英雄能够有驰骋疆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何等快事,可往往英雄落寞,壮志难酬,怎不让人肝肠寸断!

故国东望路漫漫范文第2篇

一、诗教是境界教育,培养责任感、使命感

中国的“诗教”传统古已有之,孔子曰:“不学诗,无以立。”(《论语·季氏》)而诗教的目标何在呢?《礼记·经解》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中国古代对人的道德要求,由此可见,诗担负着教化的重要责任,不仅以个体的“立人”为目标,更意在培养个人平和温厚的德性,从而塑造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诗教首先是一种境界教育,培养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主线,也是衡量个人德性的重要标准,因而一直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播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变迁,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渐趋多元化,而以审美、情感和心灵教育为指向的“诗教”,无疑是进行责任感、使命感教育最细腻也最直接的切入点。因为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诗经、汉乐府到鼎盛的唐诗甚至现代诗歌,无不充满了可读可颂、可学可书的经典,题材也广泛多元,无疑是开展诗教的丰富资源。

南宋陆游的《示儿》一诗满含悲怆情绪,抒发了面对故国沦丧却无力改变的赤子之心:“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一生写作的九千多首诗作中,始终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至深,传颂千古。许多边塞诗也洋溢着同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对边地生活和自然风物的描写中传达出思念故国的强烈情感,王昌龄的《出塞》即是一例。其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更是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保家卫国。此诗气势流畅,雄浑豁达,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再如曹植的《白马篇》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热情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光辉,诗的末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集中展示了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这样的诗作,对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是容易引起共鸣的。此外,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不展示了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使命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对诗人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为学生解读诗歌提供充分的语境;讲授时要从诗句字面含义进行延伸和深入,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古典诗词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文学形式展现的民族历史,也包括民族的文化记忆、人格记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人无不将自身对自然宇宙、人类生存、国家安危的关注与思索融入篇章,“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理想使他们的诗作呈现出磅礴的气魄、深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使命感,能给今天的青年人以震撼心灵、启迪智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

二、诗教是人格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林语堂谈到中国诗歌时,认为它“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中国诗歌中对理想世界的歌颂、对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使得身处纷扰世事中的人们内心葆有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崇高精神的向往。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其中别有真意,借写朋友间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自身的执着信念。首两句中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落寞心情;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表达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以及坚持操守的信念。早在六朝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人格。在此诗中,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口信,借以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充分阐释作品的背景,使学生领会诗中深意,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进取精神。中国古典诗词中表达高尚情操的诗篇比比皆是,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中的坚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中的执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中的高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悲悯,以及“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淡泊等等。

诗歌与诗人的人生经历、人格修养具有天然联系,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优秀诗作得以传颂千古,其魅力来自于诗人的高洁情操、奇伟风骨,而诗歌的“性情”反过来也会对读者的人生施以影响,参与其人格的打造、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构筑,使读者的生活不断被美和道德的光辉所照亮。诗歌一旦进入人心,将会以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构筑一个人的思维路径与情感体验,以这种方式建构的价值观,一定会比枯燥的说教更富心灵养料,给人以持续的道德教化。

三、诗教是情感教育,养育健全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是情感教育的绝佳教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的诗歌创作理论,意在强调情感于诗歌的基石作用;《毛诗序》亦有云:“诗者,志之所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同样指出了情感表达为诗的本质属性。诗说出诗人的情怀、胸襟和旨趣,能够唤醒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实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的目标。

亲情是伦理道德的基石,也是古典诗歌着力表达和颂扬的情感。孟郊在《游子吟》中以白描行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依惜别、深沉的爱与敬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简洁的语句中所传达出的真挚情感令人动容。此外诸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中的游子望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手足之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中的落叶归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中的静夜思乡等等,也都是吟诵亲情、乡情的名句。教师应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使他们从自身经历出发,结合古诗,充分体味亲情的真挚与和谐。

友情也是常常入诗的题材。举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无一不是歌颂友情的千古名句,其中不单凝结着诗人与友人间的亲密感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写照。教师在教学时应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情感,并教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珍视友情,待人以诚。

以诗为材料对人进行情感教育,将为德育提供一种新的理念,即去除现行德育中的材料理性化、方式工具化、目的功利化的弊端,提升德育的温度和魅力,贴近生活,关怀生命,以诗意的语言、丰沛的情感充溢受教育者的心灵,让他们在充实、温暖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辨明意义、建构精神体系、形成价值观念,促进其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立、自由与完善,养育他们健全的心灵世界、丰富的情感结构,同时推进道德教育的开展。

四、诗教是人性教育,传达普世价值

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诗语言优美、辞采斐然,更在于其中所蕴涵的优秀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诗是感性的,容易使人产生共鸣;诗是优美的,容易激发人的想象。以诗育德,正是从学生的体悟和感受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教化和滋养,以培养健全人性,体会普世价值。

美学家李泽厚这样解释诗歌对于人性的教育功能:“诗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上人性之道。可见‘成己’、‘成人’、‘为己之学’等等都远非知性理解,而是情意培育即情感性、意向性的塑造成长,此非理性分析或概念认识可以达到,而必直接诉诸体会、体认、体验;溶理于情,情中有理,才能有此人性情感及人生境界。”可见,人性作为一个宏大的概念,其建构在人的情感属性之上,也是构成高尚人生境界的重要基石。李泽厚的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不谋而合,就是强调诗歌背后的人情和人心,力求物与人的合一,融汇诗人的人生心得和人生旨趣,如此才堪称诗歌的至高境界,并正确传达人性价值。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界的认知、感受、体会,自然之物通过情感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参与对人之性情的建构。六朝乐府民歌《江南》描绘了一副清新动人的图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人身处美好的自然环境时,会由内而外生发出一种欢欣与喜悦,这是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相融,它不需要过多思考、辨析,是人性中真与美的自然流露。除了和悦之喜,人性中也包括由景物生发,对痛苦的感知和倾诉。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通过乍暖还寒天气、三杯两盏淡酒、满地黄花堆积、梧桐细雨的描绘,抒发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绪,表现了作家在饱尝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颠沛流离等一连串打击之后凝集心头的内心苦痛。对词中无限痛楚抑郁之情的感受和理解,自然也是培养健全的情感结构之必须。人性不仅应该包括对自身感情的体验,也应包括更大意义上的理解和同情。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中塑造了这样一位老翁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这首历历如绘的诗作,培养学生的同情之心、惜弱之情,是再好不过的人性教育。

诗歌源自人的性情,又反哺人的性情,所以我们能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感受春景,同时体味诗人内心的寂寥;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里感受万籁俱寂之中诗人对自己灵魂的叩问;在《伐檀》和《硕鼠》中感受民众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慨,在《国殇》中体会追悼阵亡士卒的哀痛……诗歌中饱含的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情感的珍视、对弱者的体察、对正义的追求、对死亡的暗叹等等,都启发着青年学子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并使性情不断经历真善美的锤炼。

故国东望路漫漫范文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有限的文字中,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识字教学的新理念,强调了应该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的影响”,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仔细解读上述识字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教学建议,可以看出拓展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同时,识字教学也要尊重“儿童经验”,从儿童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们尝试探索以儿童生活为背景选择汉字资源,以儿童自主学为主要形式,以儿童感兴趣活动课设计为基点,进行了识字活动课的创意设计。这样的识字活动课,就学习资源来说,突破了传统识字教学汉字数量的边界,汉字数量由教师提供和学生提供构成半开放的资源,构成一个开放系统;就识字信息呈现方式看,突破传统识字教学音、形、义三个维度的边界,围绕核心字,学生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全息学习;就学习方式角度来说,突破了“教师教、学生学”的边界,学生是识字的主人,进而实现在识字中学会识字。下面,以《龙娃说龙》识字活动课的设计为例,谈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二、 实践:以学为主线的识字活动新课堂

片段一:以“龙”为话题,赋予立体与文化的意味

动画引入,感知龙的形象

播放《小神龙》动画,引入中国龙的形象。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它吗?(随机贴出龙的图)

教师点拨:瞧,这样一条龙啊,它有――

这样一条龙,古人是怎么写的呢?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过渡:是啊,古人根据龙的形象描摹创造了“龙”字。看老师写。

链接生活,拓展龙的意象

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见过哪些带“龙”字的物品啊?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追问:你们说了这么多东西,有没有新的发现?又有什么问题啊?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予以点拨、小结:“龙”在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只有皇帝才有权力坐龙椅、穿龙袍,廊檐雕龙画凤。

片段二:以“龙”字展开,进行汉字联想学习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围绕“龙”字,认识一组汉字和一组有趣的事物。请大家打开学习单,自己读一读,并提出自主学习的建议:通过以下三步,进行同伴互助交流――请你跟我读一读,你来说说学习收获,我来提问题考考你。

大组学习:指导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结合具体汉字,进行适度生成和点拨。

片段三:以“龙”来延展,共同走进“龙世界”

小组学习资料分享。教师提示交流学习资料的任务:课前,小朋友围绕“龙”字找了不少的资料,那么,在小组内分享一下吧?(资料分享提示:请你跟我读一读,请你听我讲一讲,请让我来考考你。)

全班资料分享。根据学生的资料,教师事先研究学生学习资料,根据课堂学生交流情况,在以下五个类别中,随机交流其中的三类。

第一类:同偏旁的词语――玲珑、朦胧、、拉拢、喉咙、葱茏

辅助支持学习策略:追问,你们发现这些词语的奇妙之处了吗?

第二类:带“龙”字的成语

画龙点睛、望子成龙、车水马龙、生龙活虎

龙飞凤舞、雕龙画栋、龙马精神、龙盘虎踞

辅助支持学习策略:开火车小组竞赛读,强化对汉字的认识。

第三类:龙和其他动物做朋友

龙和马做朋友――龙马精神、车水马龙

龙和虎做朋友――卧虎藏龙、龙争虎斗、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盘虎踞

龙和鱼做朋友――鱼龙混杂、鲤鱼跳龙门

龙和凤做朋友――雕龙画凤、龙飞凤舞、龙凤吉祥

辅助支持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成语,你发现“龙”在中国人民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再读一读龙和虎那一排成语。

第四类:带“龙”字的古诗

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盘龙盘龙,隐于镜中。分野有象,变化无穷。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辅助支持学习活动:全班读一读。

片段四:做“龙”的游戏,与汉字对话

游戏一:接龙尾――回忆学习带“龙”字的汉字,哪些有“龙”不读龙?

游戏二:汉字大联想――今天认识的这么多词语中,你都会读了吗?面对这么多汉字新朋友,你有什么发现呢?由这些字,你又会想到什么?

三、 反思:识字活动课,突破汉字学习的认知边界

翻开卷轶浩繁的中华著作典籍,那一个个汉字不仅仅是我们走进文本意义世界的符号桥梁,更是我们感受中华文化的“信息码”。注目凝视那一个个灵动的汉字,或许它就是一则故事,记载着先人造字和演化变迁的旅程;或许它就是一幅画,以高简古奇的形态,画龙点睛的笔触,唤醒读者“见其物、闻其声”的情境感;或许它就是一则谜,其“见形知义”的特点,启发读者由字形寻访字义及更多信息。走进儿童的生活,蹲下来和他们一同看世界,我们会惊喜的看到,儿童的生活是离不开文字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满眼都有文字随”,儿童身边就有一本大大的“有字书”。然而,打开语文教材,呈现在儿童眼前的是一个个由点横竖撇捺折搭建的抽象符号,充盈儿童识字生活的是字音矫正、笔画书空、结构分析。我们将生动的汉字面貌和鲜活的儿童生活融进了汉字学习。上述识字活动课,力图体现以下三个改变。

一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可是,当我们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或以教的思路为主线时,就难以把学生放到主体的位置。 在本次活动课的设计中,教师的教是“粗线条”的,而学生的学却精细、具体、饱满。第一板块的引入部分,就是让儿童从生活走向识字,就“龙”字的教学来说,教者大胆地将生活中带龙的物品、古人写的“龙”字等引入,不知不觉中渗透一种龙文化的教育。在后面板块的学习中,无论是小组交流的“热身”,还是大组交流的“分享”,学生都逐渐将自己认识的汉字从生活背景(自己自主寻找的资源)中提取出来,关注汉字的字形、读音、意思;在大组分享板块,学生剪贴本上的汉字资源再次被充分利用。根据心理学原理,儿童识别抽象的笔画符号是认知的难点,但是把汉字放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果达到了同步增长。

二是创意识字新思维,让汉字认知生动起来。传统的识字课往往把汉字当作静态的符号,在教学中常采用“三多”法宝:多认、多组词、多写。可作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的汉字,它有时是一幅画,有时是一首诗,有时是一个故事,有时是一串逐渐变化的符号。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汉字都会说话,每一个汉字都能让我们浮想联翩。在这堂识字活动课中,就是充分挖掘汉字的个性化特征,并把这一理念转化为创意教学设计。在活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的基本话语方式是:“我有一个好方法记住这个字。”“看到这个字我想到了――(字、词、成语、人名……)”“我给大家猜一个字谜”“我发现这几个字”等等。学生在交流自己搜集的“龙”相关的素材时,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方式去“教”大家,这样主动输出的学习,显然是最能满足儿童学习需求的方式。面对一个汉字或者一串汉字,被激活的学生思维的方式是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思维、链接生活的具体化思维。这样的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识字课,也是效率高的识字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