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第1篇

[摘 要]语文是一门最富有情感性的学科。阅读教学如何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来感悟文本,以达到情感的共鸣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 策略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43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百变精灵。情感教学之于语文,如同涓涓细流之于山脉,润泽土壤又藏于层峦叠嶂之间。语文教学如果缺少了情感,则如山脉缺少了溪水,将渐行枯槁。每个学生都有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是个人经历、生活体验累积而成的。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出学生内心的涓涓细流,使之与文本融合,是情感教学的核心问题。

一、探究文本,以情融心

探究文本的前提是融入文本中。不可否认,营造课堂阅读氛围等外部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内在驱动力来看,情感才是牵动学生阅读、保持长久兴趣的关键。只有做到“以情暖心”,才能使学生迁情入境,沉醉于文本阅读的氛围中。

(一)抓住主线,探究文本

尽管外部情境的创设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情绪,但深入探究文本,还需要情感的牵引,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的情感主线,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老人海鸥》一文,要紧紧围绕“老人”与“海鸥”的情感来开展:在老人逝世前,是以老人对海鸥的照顾为主线;在老人逝世后,则是以海鸥对老人的眷恋、不舍为主线。抓住文章情感主线前后的变化进行文本探究,能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情怀,让学生积极参与。

(二)以情融心,体验情感

感情真挚的文章总是经过作者精心雕琢的。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世界,了解作者的情感,就要调动学生相似的情感经历,以理解文本的情感。如上面的案例中,海鸥并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很多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海鸥,但却有过养宠物的经历。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宠物交往的过程,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减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陌生感,达到“以情暖心”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二、体验心动,以己度人

心动是情感被触动的瞬间所产生的感受。心动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是情感的迸发,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阅读文本往往是从感性开始的。在产生感性认识后,要回归理性分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框架,用个人经历客观地分析文本,“以己度人”,全面剖析作者的精神世界。

(一)勾连想象,体验心动

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引导他们体验心动的感觉。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老人”与“海鸥”之间特殊的感情,需要特殊的经历才能体会。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要理解这种特殊情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诱发学生的想象,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可以运用多媒体出示这一真人真事的图片,如老人喂海鸥、海鸥在老人照片上空盘旋等,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这样通过视觉的刺激,让学生体验心动的瞬间。

(二)实践感悟,以己度人

在上面的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有亲身的感受,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践活动,到动物园去喂鸟。在喂食的过程中,教师特意要求学生模仿“老人”,将饼干碎成小丁来喂食。这样,一方面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体验到“老人”的大爱,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喂食动物并不容易,体会付出的艰辛。通过亲身经历,以己度人,学生理解了老人为海鸥所付出的爱心,了解了海鸥面对老人照片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三、心境交融,思想升华

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升华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融入情感,可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牵引学生沉浸在文本世界中,达到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合二为一的境界。

(一)创设情境,心境交融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阅读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如上面案例中提到运用多媒体播放“老人”喂食“海鸥”的图片, “海鸥”围绕“老人”照片低旋的图片,从视觉上给予学生心灵的冲击。如果再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就可为学生营造出催人泪下的情感氛围。同时,这篇文章是根据真人真事所写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搜集采访老人的视频资料,并制作成短片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这样可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氛围中,达到学生情与文本情交融的境界。

(二)情感牵动,思想升华

当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情感,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理解人物,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升华思想的目的。在《老人与海鸥》一文中,作者的情感牵动学生去理解老人义务喂食海鸥的大爱;从另一角度看,也展现了孤寡老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内心的孤寂。这是学生在理性反思后引发的思考,体现了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认识的提升。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第2篇

义务教育新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涉及,其目的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小学动物类文章教学要以选文为依托,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学科结合,在选材中排除学生阅读障碍

小学生学习科目少,教材篇幅大多简短,对一些基本知识缺少介绍,给阅读理解带来阻碍。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联系《科学》等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学生对大象作为士兵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战象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类似现代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踏敌军、限敌阵,常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泰国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

除文字资料外,教师要准备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制作出相关课件,在课前及课中穿插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文结合,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动物世界,千姿百态。教材中选择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定能感染和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编者选择了一组课文供师生教学:《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普通老人和海鸥的深情厚谊;《跑进来的松鼠》介绍了一家人对外来客人――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则歌颂了战象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操;《金色的脚印》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显示了爱的强大力量。这些课文揭示了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层阅读,透过文字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强化朗读训练。教师可以率先示范,借助媒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如李贺的《马诗》,全文仅四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如果仅强调背诵与默写,学生也许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仔细分析其内容发现,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讲述古时平仄、节奏等常识,请学生想象一二句的描写的画面,反复体味,就能用低沉、悲壮的语调读一二句,用期待、激昂的语调读三四句了。

三、读写结合,在练习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是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必经阶段。小学动物类文章,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一个重要阵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摘录的方法积累优美词句、段落,同时在写作中联系运用。如在《鲸》一文中,学生容易做如下摘录笔记:

生字:腭 鳍 滤 猪 哺 肚 肺 矮 判 胎

生词: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

优美句子: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显然,这种语言积累属于低级层次。教师只有重视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吸收,在写中练习运用,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我在此文教学后,出示随文作业,作业是这样设计的:

1. 请为海洋馆写一段鲸的解说词,不少于100字。必须至少运用课文出现的5个生词

2. 参考原文,请在横线上再写一句话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

上述两个习题的设计,立足文本,注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效果良好。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世界,把握写作技巧等。

四、内外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多种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对自然界的小动物有好感,更有深入探究的冲动。教师牵针引线,顺势而为,诱导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展开深入的对话。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后,我根据小学已学课文的积累,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搜集、整理松鼠的有关资料,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探究报告;跟踪观察海鸥的生活习性,写好观察笔记;到动物园参观狐狸和大象或看有关两个动物的专题片。

课内活动(分小组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研究报告会。分四个小组分别介绍松鼠、海鸥、狐狸和大象的研究报告。

二是图片欣赏(挂历、画册、照片、学生作品均可),请学生针对图片评头论足,畅所欲言,引发他们对动物生存状态的关注。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堂教学;小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67-02

语文新课标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因为它是语文实践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大语文理念的引导下,把课外阅读提升到语文教学的轨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拥有阅读的主动权。在阅读中,学生以课文为本,学习与课文相关的、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让他们多读、多思考来开阔眼界和胸襟,丰富他们的体验和阅历。小学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传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的联系点,全面辐射,巧妙拓展,必然会让课堂锦上添花。

一、让教材内容笃实厚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然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经典篇目,是经过高度凝炼的,有些离学生生活很远,单靠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无法透彻理解的。教师就应既注重课本知识的解读,又注重课外阅读的运用,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空间,努力让文本厚重笃实,让人物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其自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理解内容的疑难点,教师应适时地利用课外相关的知识进行连接,扩大阅读范围,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到深入解读。

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一句话很值得玩味。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反复地阅读与揣摩,联系自己身边人的所作所为来整体理解句子。这样的读中感悟能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将文章读通、读透,将人生读明、读精。笔者课前让学生找《鲁滨孙漂流记》,仔细品读,感受主人公的坚强。从中理解这是男孩女孩必须读的一本书,让他们从书中学到一些生存的精神。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名人的作品,如反映热爱生命的张海迪、黄福荣等人物故事,表现身残志坚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轮椅上的梦》等佳作。这样的扩展阅读不仅仅多读了文字,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树立了健康的人生观。

二、让教学过程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是对教师高素质的要求。要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教师要时刻热情洋溢、情深意浓、妙语连珠,提升语文课堂的品位、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以此让语文课堂不再单调乏味,让学生恍如进入桃源仙境,在如画的情景中,在美的享受中开始学习。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借助诗意浓厚的课外阅读资料,创造出优美的教学诗意境界,让学生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教学《草原》时,在学生品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时,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感芳老师安排学生课外阅读两首描写草原的小诗:1.芳草一碧到云边,鲜花簇簇缀绿毯。牛羊点点悠然去,隐隐牧歌远处来。2.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轻声地吟诵着,那纯真的表情、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这些拓展材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而且给老舍笔下的草原更增添了一份诗的韵味,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三、让教学主题意境深远

课堂教学中提升主题是每一位教师的理想追求,这也是整堂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教学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内容,并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心得进行交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引入课外阅读材料,辅以抑扬顿挫的声音、形象生动的手势、工整漂亮的板书等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大脑,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催生了他们的深层思考,将文本主题提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对老人的外貌描写,教师通过对三个“褪色”的解读,指导学生感悟老人普通朴实的外貌,感悟与他以喂养海鸥为乐,十年不曾间断的高尚品质形成的反差。可以说,在学生心目中建构形象的过程就是完成崇敬之情的熏染过程。人越是不富裕,关爱海鸥的善举越是伟大,对人的冲击力就越发强烈。笔者适时补充吴庆恒老人的日常开销:“老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8元,而喂海鸥的饼干每包一公斤就是4.5元,可是他一买就是几公斤。而他对自己最大的奢侈品,就是0.2元一包的香烟。直到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简陋的住所发现的还是他自己舍不得吃,留着给海鸥的2个鸡蛋。”这为感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具有惊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这样的课外延伸的材料才是课本内容有效链接,老人的高尚情操才能长久地回荡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四、让教学体验情深意浓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力求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材料,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感悟。教师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忧喜,共憎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运用多种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其中课外阅读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亲近英雄,产生情感共鸣,笔者紧紧抓住“挪动”一词,让学生想象前进的艰难,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读相关资料。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到了极点,英雄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大脑深处。的伟大精神感动了每一个学生,教室里庄严肃穆,学生满眼含泪,此时悲壮的乐曲缓缓响起,全体学生起立立正,深情地朗诵一首《永恒――献给》,情动于内而言溢于外,以情激情,以言释意,文章的情感与学生情感得以共鸣。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由一个问题激发起兴趣而阅读课外书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得到读书的快乐。让我们在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大力开展学生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第4篇

一、在语言的狂欢中走向语言的深处,用美丽的语言文字丰满课堂

语文课堂的基点是语言。语言放于首位,置文化于重点,这种排序是对于语文课堂的本质的认识。汉语言本来就是一种美,这种先天的美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基点。课堂上要将文本的语言,像玩戏法一样,或者就像玩魔方一样,反复地进行处理,让学生在娱乐中玩赏语言,在“语言的狂欢”中体会到汉语的生命力和美丽感。

[课堂扫描]《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老师边深情款款叙述,边在黑板上画波纹:“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到黑板上来,我们看,文字原来真的会跳舞,你瞧,海鸥在接受老人喂食时的飞,在起起落落中人鸥共舞,文字像水纹一样舒缓延展;在海鸥送别老人的时候的飞,在盘旋、急速、肃立、炸雷似的漩涡中,文字跌宕起伏;同学们聚焦到那一个个特写的海鸥的飞,则好像这水波中荡起的一圈圈涟漪,有特别的深情……原来文字可以这么形象,原来文字可以画画,可以歌唱,可以舞动,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美丽!”

随着教师的叙述和板书,儿童眼眸慢慢绽放出那种无与伦比的光彩,兴奋、惊喜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

文字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唱歌,可以跳舞……让语言掷地有声地溅落在课堂上,让学生惊奇,这样的惊奇自始至终饱含着师生对语言的揣摩和玩味,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情境之下的儿童带来的正是生命最直接、最真实、最强烈也是最单纯的表现。在这样的一种“语言的狂欢”中,孩子们走向了语言的深处。课堂在美丽的语言文字中通向美的深处。

二、在心灵的互通中走向情感的深处。用真实的情感滋润课堂

杜威曾经大声呼吁:“让我们给孩子一个情感化了的教育,给孩子一个富有情感的生活吧!”

[课堂扫描]《鸟的天堂》课堂上,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蕴含生命和绿色的榕树,使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也爱上了这里的鸟,你看,在他的耳际里,画眉鸟的鸣叫成了悦耳的歌声,既然是唱歌,就该有歌词啊,鸟儿们可能在唱些什么呢?学生在略想一下后,有孩子说:“它们在表达美好的心愿吧!”有孩子说:“它们肯定在诉说感激之情,感谢这里的农民,感谢这里的游人。”还有孩子说:“也许,它们也在赞美这‘鸟的天堂’呢!”……老师没有就此罢休,进一步深入请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那“鸟的天堂”去听听它们在唱些什么,回来后也学着唱一唱,也可以就说歌词。随后的课堂上,学生充满创意地“学”唱鸟曲,或念歌词,课堂异常活跃,异彩纷呈,“美”静静地流淌在课堂。

由鸟鸣联想到写歌词,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个情境,搭建儿童、文本、作者心灵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富有童趣的编写歌词中,在轻松愉悦里让真情自然流露,体验到了自然和生命的和谐之美,走向情感的深处。课堂在真实的情感滋润中通向美的深处。

三、在自由的思辨中走向思维的深处,用深度的思维润泽课堂

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指出,要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课堂扫描]《狼和鹿》的课堂上,老师先以一连串的问题追问学生:谁才是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罗斯福总统为什么要下这样一道命令?这是一道怎么样的命令?一下子学生疾恶如仇般声讨和数落罗斯福总统的狂妄、独断、多事、无知。这时候,老师又以一个360度的思维大转弯追问学生:罗斯福总统真的就那么狂妄、独断、多事、无知吗?这时罗斯福总统的资料出现在屏幕上。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沉默了,但思辨之光随即进发,纷纷跃跃欲试,积极表述自己的看法。在辩护与拨乱中,在酣畅淋漓的表达中,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罗斯福总统的决策失误是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所致。

课堂上,儿童走进了教师设下的一个又一个的思辨训练场。这个训练场给了儿童一个自由的思辨空间,在对“狼和鹿的善与恶”“罗斯福的对与错”等问题的思辨中,儿童学会了独立思考,理性审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定式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这样的自由思辨中走向思维的深处。课堂在深度的思维润泽中通向美的深处。

四、在心灵的构建中走向精神的深处,用人性的光辉照亮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堂应是养育学生人性的殿堂,找到精神家园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展示真实的生命活力,流淌最精彩的生命激情。

[课堂扫描]《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上,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通过对时而充满憧憬,时而幻想破灭的小女孩的行为、表情的表演,通过凄凉音乐的渲染,学生自然发生了移情,把自己想成文中的小女孩,去体会她的饥饿、寒冷、希望、悲伤。学生不由自主地比照自己的生活,产生悲悯、同情的感情,使他们经历了一种未曾经历过的生活,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渴望与痛苦,更理解了生死这一永恒的人生主题。

课堂中,教师创造了一个情景场,让儿童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虽然许多东西马上毁灭了,人物事件也会很快消失,但它们实际上却在学生的心里活着,延续着,占据着他们的精神空间,成为将来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学生的内心获得生命质量和生命情趣的喜悦,这才是拥有完满的健全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走向精神的深处,人性的光辉才能照亮课堂,进而通向美的深处。

你看魏星老师的《水》由感觉入手,在言意的和谐发展中,在“苦”与“乐”的感悟中,让儿童的人生态度悄然成长;祝禧老师的《牧童短笛》在“牧童短笛信口吹”和“城里的孩子”的对比阅读中,在自由田园生活与烦躁的当下生活反思中,儿童的生活认识悄然转变;薛法根老师的《爱如茉莉》,在细节探究中,让儿童爱的方式悄然改变。润物无声,默默提升,悄然成长,这大概就是审美化课堂教学之“大美”,这大概就是语文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举手发言;畅所欲言;口语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6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3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众所周知,课堂发言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高年级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逐年降低,不少学生越来越“金口难开”,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声音细小,且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条理不清、词不达意。久而久之,连读一段课文都声音颤抖,加字落词,支离破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用说,几乎被几个成绩优秀、个性外向的学生“承包”了,更多的学生只充当了“听众”的角色。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训练,更谈不上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责任扭转局面,使那童真悦耳的声音时时荡漾在课堂上。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勇于发言、乐于发言呢?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明确意义,主动发言

班会和周会活动时间往往是学生较放松的时候。在活动课上,我便组织学生开展“上课是否要积极举手发言”的讨论会。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要想做学习的主人,就要大胆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积极举手发言是锻炼学生的最好措施办法,且课堂上各种感官积极活跃的学生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同时,我也让学生明白:现在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就要学会交流,要交流就要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光想,不会说或不敢说,将不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在讨论交流会上,我还播放了有关成功人士谈判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真正见识到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语言、清晰的表达对一个人的未来有多么重要。这样,学生就能明白,现在就要抓住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好好锻炼自己,训练自己的思维及表达能力。学生认识到了举手发言的重要意义,从心理上认可了,便会主动地举手发言。

二、营造氛围,积极发言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首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感觉放松,没有顾虑。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学生定会思维活跃。而对于学生所阐述的观点、看法,不论对与错,教师都要保护其积极性,使他们在思想上没有包袱,更加大胆地举手。对于积极发言的学生,不管答案是否完满,教师都要面带微笑地允许他们坐下,用和蔼的笑容告诉他们对错都是正常现象。课上,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各种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例如,学生回答得很完整时,教师要竖起大拇指说:“说得真棒!”并借此机会,请表达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说一说。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完整,教师就鼓励说:“听了你的回答,我知道你已经开动脑筋了,希望你以后能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一些。”如果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就对他说:“你非常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很勇敢,我们一起来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好吗?”而对于欲言又止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等待。因为,曾有项研究表明,成年人等候的耐心通常不超过一秒,而这么短的时间对有些孩子来说根本来不及思考,而当等待时间增加到三秒以上,孩子的回答往往会更完整甚至带有创造性。这样一来,无论结果如何,学生总能在过程中感受到被别人肯定、重视的喜悦,也能体验到发言的乐趣。我想,在这种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回答问题,学生怎么还会拘束呢?

三、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综述

(一)情境教学法概念

情境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感受、欣赏美的能力,而进行真实教学环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分别或者综合利用语言、音乐、实物等方法手段来达到目的。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情境教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当前小学教育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方法,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得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展开对知识的探索。当小学语文教学h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还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够全身心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另外,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且思维活跃,而情境教学法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符合,从而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使得小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在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游戏情境的创设,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充分领会到诗词的韵律美以及诗中蕴含的情感,教师可以编排一些动作来将诗歌表现出来,让学生们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感悟。小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编排、表演、创造,不但对诗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此同时,增加了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欣赏能力

情境教学能够把学生们熟悉的内容运用在课堂的教学中。比如让学生们在情境中在“动物园度过愉快的一天”,通过音乐和图画的手段,让学生们和“动物们”嬉戏,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们能够在创设的情境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当听到“鸟儿的鸣叫”“蜜蜂嗡嗡”“流水潺潺”的音乐片段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大自然的景象,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用情境激发感情,让学生们进行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来让小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从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来看,里面有大量内涵丰富的作品,为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城市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水平较高,生活环境较好,无法理解生活的艰苦,从这个方面来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使得小学生能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小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从而感受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真实情感。

(二)创设参与机会,让学生们感受深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通过对参与机会的创设来使小学生获得深刻感受。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与智力开始提高,尤其是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活动与思维之间无法很好的联系,就会导致小学生思维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创设出更多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这样除了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能够起到活跃课堂的氛围。在进行《捞铁牛》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来进行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小学生运用鼠标来捞铁牛,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教材中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小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的印象,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语文课堂的气氛得到了活跃,小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课堂的学习,并且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技术,给学生们感官上的刺激

由于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来将音乐、图画以及影像应用在语文教学中,使得小学生在多重刺激下充分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并且能够引起小学生在情感以及心灵上的共鸣。在《北京亮起来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有关爱国的影视资料,来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的感知意境,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课文中的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堂的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为了顺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中,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情境来激发感情,并创设参与机会,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新技术手段不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