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预设与生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1篇

一、课前下足功夫,精心预设文本

预设需要教师在钻研文本时,多方查阅资料,广泛阅读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代表作品和写作特点,必须吃透文本的内容准确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在预设文本时要实现对学情的有效和精细分析,及时预估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提前设计和应对的策略。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备课要备学生”。因此,在预设时,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显露”的信息,更要善于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含义,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很多教师在总结课文时都会点出爱因斯坦“平易近人,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关心孩子”等表象的主题就再也不继续深挖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了,而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去思考小女孩的可贵之处――天真、纯真、不畏权威。这样的预设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理解不够全面,对文本的理解仅局限于较浅的层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与教师课前的钻研文本不够深入,预设不够精深有关。所以在预设时教师必须在文本和学情的钻研分析上下足功夫,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期待有精彩的生成

二、课堂灵活调控,适时调整目标

在课堂教学实施课前预设的目标过程中,需要教师开放性地融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学会灵活调控课堂,根据学情适时调整预设的目标期待精彩生成的出现。一个教师如果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能十分了解,对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水平不能谙熟于心,即教材钻研再深入,也难免在课堂上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有的甚至在所谓的“生成”的引领下,把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都押在了学生即时的课堂表现上,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课堂教学效果与真正的生成相差甚远。其实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知识积累与体验大多是有一定限度的,对文本的理解更是不可能一下子就那么深入到位,甚至在阅读中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差。这时,教师如果有针对性的课前预设,及时调控课堂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进行有效的引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理解偏差的问题,那么此时的课堂同样会有精彩的生成。如在《槐乡五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槐乡小姑娘们轻盈欢快的心情,重点应把握一个“飘”字。但学生对作者用字的精妙之处一时不能理解,认为这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飘”是谁都可以的“飘”。学生的理解出乎了我课前的预设。见此情景我及时引导让学生想想生活中什么东西会飘,经过指点学生们的思维一下放开了答案也五彩纷呈――云、雾、纱巾、落叶等等轻巧的东西,我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些东西与槐乡小姑娘之间有什么联系,此时有几个反应灵敏的学生已经脱口而出由“飘”字他们体会到了头戴槐花的小姑娘们轻快的脚步、活泼、快乐的心情。我继续问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经过点拨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到了槐乡五月的美、槐花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学生对“飘”字准确到位的理解,同样也产生了我想要的生成。

三、预设要有前瞻性,要科学、有效

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说是预设的产物,但预设是否有前瞻性、是否科学有效、是否有新意和创意,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考验。比如有位教师在上阅读课《全神贯注》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罗丹在进行艺术创造的忘我投入精神,预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当读到“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已经消失了……对着女教师痴痴地微笑。”教师让学生演一演罗丹“喝醉酒”和“痴笑”的样子以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听到老师的要求几个乐于表现的学生纷纷来了劲,有的踉踉跄跄,摇头晃脑;有的在教室里表演起了醉拳;有的坐在位子上呆呆地傻笑……经过这些同学的表演逗趣,原本平静的课堂立刻失去了秩序,下面的同学也跟着嘻嘻哈哈哄堂大笑,课堂教学也因此乱了套。像这位教师的如此预设就是失败的,缺少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预设。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有前瞻性,要让自己的预设科学、有效,要让预设为精彩的生成服务。在预设时,教师要让自己的预设“合乎逻辑”,尽量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不要为了所谓的生成而进行一些违反科学教学常规的预设。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句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做到弹性预设,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发挥我们的教学智慧,给学生适当的表演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才会有动态生成的课堂。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预设 生成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教学需要生成,也需要预设,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生成实现价值。《思品》课的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它体现了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但不能刻意追求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某一主题下充分参与、体验,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没有预设就没有秩序,没有预设就没有规范,没有预设就没有确定性。教师预设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与相关的应变策略。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第三课《珍爱生命》,除教材书编排的图片、主题文、旁白、小资料对话外,教师还设计了一组幻灯片,学校花圃里的一株被同学折断的花枝,正在向同学哭诉他的不幸遭遇,并向同学们求救。教师通过这组图片中的一些对话,让学生懂得学校的花圃为我们的学习和学校的环境起到了美化作用,懂得植物和人一样,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要相互关爱,应当珍爱他们、珍爱生命、肯定生命、尊重生命。这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动植物,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出现哪种情况,每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安排,但教案不应是僵化不变的,而应该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二、创设情境,催化生成

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感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孕育道德情感的土壤。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情境,导入新课,揭示主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会在课堂上催化生成。

三、弹性预设,动态生成

苏霍娒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遇见到所有细节,在于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树立预设迎接偶发事态的心态。教师要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了解的学生水平、思维特征等情况预先设计的预案,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只有这样设计课堂教学,才不会在课堂中手足无措。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一课《爱在屋檐下》,大家都在夸自己的爸爸妈妈怎样工作,怎样关爱自己,怎样为自己付出了许多辛苦,自己要如何敬爱自己的父母,一位学生突然说:“我恨我的爸爸妈妈!”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了。原来这位学生两岁时,父母离异后就双双外出,后来都在外地建立了家庭,再没有管过他,他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我走了过去,轻轻地抚摸着这位学生的头说:“那么,你现在就说一说你的奶奶吧。”当这位学生夸完自己的奶奶后,老师把学生的头揽在自己的怀里,亲切地说:“孩子以后可以把我当成你的妈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委屈,你都可以找我说,好吗?”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掌声。

四、捕捉契机,及时生成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活跃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和充满变数的,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不曾预设的精彩,教师应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的一颗流星。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教学即兴预设,促进教学的进一步生成。

五、整合资源,有效生成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预设 生成 “统一”和“转化”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点,我认为,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语文课才是好课。语文教师不能囿于只重预设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应使课堂教学走向商议与交流,使有些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因此,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是一个值得考虑与探讨的话题。

语文课堂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暗预设、明生成,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鼓励他们质疑。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上好一堂课,充分的预设是必须的。那么,怎样才能让预设充分呢?

一、如何预设

传统的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即精心备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样的预设由于过于精细和强韧,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役于人(教师)又役于物(教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白。留有空白的预设才是生成的生态环境,它的操作应该是精心而不精细、预设更应预计。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细。因为语文是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多义的语词、多样的美感,甚至还有多向的价值追求;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个文本有着复杂的结构,有语词和文化的一面,有思维和逻辑的一面,有伦理和道德的一面,有审美和情感的一面,还有非理性和无意识的一面,同样,面对文本的心灵也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当这样的心灵和这样的文本相碰撞时,体验、理解、思维与想象的开放性可想而知。好的预设是在教师理解教材、把握目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全面辐射的整合。因此,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要依据中心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辐射:教学内容怎样呈现,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质疑该如何发生?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来辐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穿插、变化。这样,即使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问题,出现未曾或无法预料的情况,由于有了灵活的预设,教师也不会手足无措,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以足够的智慧应对、化解、生成,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足够的生成的底气,才能为课堂的生命勃发提供原动力。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课前放手让学生立足文本,放眼课外,学会搜集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课内通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高度,开放预设,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文本中神奇的瑰丽语言、丰富的多彩内容、意味绵长的内蕴;课后让一个个超脱文本的“?”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敞开心扉,遨游知识的海洋……只有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创造性地把握教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不拘一格巧妙预设,智慧地以预设促生成,迈好走向动态生成的第一步,生成才会更加精彩,才会更富实效。

二、如何生成

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但有时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进行,它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才是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生成呢?

1.教学节奏的动态生成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所以有人把节奏当作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若一堂课像一段美妙的音乐,节奏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跌宕起伏,则会让学生如沐春风,深受感染。所以,动态生成的课堂一定要把握内容节奏的详略缓急、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思维节奏的强弱交替、情感节奏的人文相宜。比如,简单有趣的内容快节奏,枯燥、抽象的东西慢节奏,注意在课堂上突出重点,主攻难点,解决疑点,精雕细琢,只需略讲的地方就一笔带过,而且对所提出的问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分析、讨论。

2.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古人在谈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言外之意,是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理科相比,语文学科在内容上不那么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与过渡,注意的是课程内容的甄别和整合,以及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同生,即将口语交际与写作教学及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相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贯穿着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又渗透着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还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和学习,尤其要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并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扩展探究,给学生立言评点的自由。

3.教学语言的动态生成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应一成不变,而应亦庄亦谐。所谓庄,即用词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所谓谐,即用语生动、有趣、幽默。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若老师的教学语言平淡、生硬、枯燥甚至有失严谨、准确和科学,则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

既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那么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就是非预设的,是动态变化的,它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拥有职业敏感性,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要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生成情况组织教学,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式教学活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4篇

《灰鼠坐堂》是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十四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对Word有所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即通过对“学雷锋,在行动”主题海报的设计制作,掌握有关文本框的基本操作。通过对内容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及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们明白:弘扬雷锋精神,为学校、社会献上我们的微薄之力,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片段一:课堂预设

课堂上,我以“三月,学雷锋行动”为话题进行导入,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一些行动。

师:大家刚刚都学会了如何插入文本框,我们可以看这张海报,页面上有一大片空白区域,不好看,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添加文字。

师:我们已收集了有关身边学习雷锋行动的感人事例,我们可以利用文本框工具,通过3~4个事例,把空白区域填充起来。

教师出示自己事先设计的用“文本框”填充好的海报,于是很自然地过渡到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接着问:“如何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下面老师想请位同学上来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谁愿意上来?”

一学生上教师机演示。

上机演示的学生的方法: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提示文本框中图文混排的注意点:①光标的定位。②先插入文字,再插入图片。

教师总结任务:① 利用文本框工具,插入3~4个事例,并调整各板块和位置。② 在文本框中插入“中国心”图片。

教学生成

教学前半段,一切都如我的教学设计一样顺利,直到在空白区域插入文字。

师:这张海报,页面上有一大片空白区域,不好看,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1:添加图片。

生2:添加文字。

生3:添加艺术字。

生4:……

(火花闪现,学生提出可以用多种方法来修饰这片空白区域。)

师:我们来看看这张海报,这个页面有文字、图片。其实,文本框也可以看做一个页面,文本框里面可以有文字,也可以有图片。如何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呢?下面老师想请位同学上来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谁愿意上来?”

(回避火花,提出预设的方法,在空白区域用“文本框”-“文字”来修饰。)

一学生在教师机上演示:鼠标双击图片,然后右键复制,回到Word的文本框中定位好光标后,鼠标右键粘贴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成功地把图片插入了文本框中,非常棒!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一时没提出其他的方法。

于是教师马上提出课前设想的方法: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学生所提出的添加图片、添加文字、添加艺术字……是多么精彩的回答,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此时,我们应当捕捉这一火花。在追求独立与创新的新课程体系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以操作为主导,课堂生成随处可见,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插入图片”这个操作对于学生们来说应该是非常容易的,他们之前曾多次用过这个技能。我在设计中是想让学生们用正规的方法来解答,但这位上台操作的学生出乎我的预想范畴,用了非正规的方法(复制、粘贴图片)。短暂的尴尬之后,我肯定了学生的做法,便提出自己事先设想的方法,随即问题又回归到我预设的轨道。但是,这样的教学机智,与其说是帮助了课堂,还不如说是打压了课堂。其实我们应“引导学生解答”和“引导学生思考”,同时给学生以方向,体现生成。我很遗憾对学生的这种非正规方法采取了轻描淡写的处理办法,使课堂虽然看起来严整有序,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显得被动。

片段二 课堂预设

在讲授《灰鼠坐堂》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任务由易到难,原计划留5分钟的时间评价学生完成的作品,并预设从四个方面来评价:①标题是否有震撼力、凝聚力;②是否利用文本框进行版面布局;③是否有横排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④是否有中文版式的特殊符号。

课堂生成

我原本认为“艺术字的插入”是对前几节的回顾,学生应该是熟悉的,不成想学生在这一环节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致使后面的评价环节没时间完成。没有评价环节,整堂课就显得不完整了。

一直以来,只是关注学习的总结性评价,却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使课堂教学评价效率打了折扣。

如果在本节课的每一个任务中加入过程性评价,即使到后面环节没有时间,也不会造成整堂课评价缺失的感觉。每个任务的完成都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能及时地反馈和评价,都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更乐于在这种具有评价功能的“任务驱动”方式中进行主动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预设;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基本内涵

1.预设

“预设”最早仅是逻辑学的一个名词概念,1892 年,《意义与参照》中,首次指出“预设”是藏匿在事物内涵中,不直接表达出来的语言,并不是行动中直接的显现。预设就是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理论知识,对于研究现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性说明。在语文课堂中,“预设”是教师准备课堂教学活动的先前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和预先设想,更是教师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的前提,他们并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直接显现,但它的隐性特质并不影响在语文课堂中基本构成的地位和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预设”是不容忽视的。

2.生成

“生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建构主义理论家维特罗克的《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中,从学习者的角度阐释了“生成学习”的概念。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教育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特性。实际上,“生成”是与“预设”相对应的,它是一种由无到有的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生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促使实现有意义、有目的的习得并完成自我构建的过程。“生成”在语文课堂中不应该是稍纵即逝的,而应该是一种常态的存在。

二、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预设是语文课堂的基础,生成是语文课堂的活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看似无意产生的精彩,都是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基础上的精心准备。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为更好地营造灵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生命基础。但现实教学过程中,无论多么精心地预设,也不可能完全预计可能发生的一切。在语文课堂中,预设下的生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必然结果,更是给了语文课堂强大的生命力。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科学预设引发动态生成的过程。预设为课堂奠定着生命基础,生成提供着课堂中的生命活力。

2.预设为丰富生成提供可能,生成为完善预设创造条件

充分地进行预设,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并与其进行对话,才更有可能获得丰富的生成资源。语文教学中的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预设为生成资源的产生创造可能。但是无论多么精心的预设,都还是教师单方面相对静止和封闭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课堂中多元性的对话,才能更好地完成预设,也让灵动的生成产生,体现出应有的动态和开放性。突破静止、打造动态的语文课堂,预设为生成的产生创造可能的空间,而灵动生成的产生更为完善预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现状

1.重预设而轻生成

(1)拘泥程式化的预设实施

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过分拘泥于设计好的“预设”程序。这种系统性、强制性和规格化的“预设”,既让教师局限于语文教材的范围,又制约教师个性化光芒的散发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应该丰富灵动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堂,更不受学生的欢迎。为了在课堂中“应对自如”,刻意地完成预设流程,拘泥程式化的预设实施步骤,让学生时刻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使得学生多样的生成资源被抑制下去。

(2)被过分重视的教师话语权

为了应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外情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师对文本素材努力进行思索和探讨,但却很容易忽视对具体学情的关注,对语文课堂中的生成采取一种无视的态度。在教学活动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过分地强调教师的地位,制约学习者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中学语文课堂中被过分重视的教师话语权,造成了预设过滥的局面,更抑制生成的发生。

2.对生成产生误区

(1)盲目追求动态生成

更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生成的重要作用。但有些中学语文教师过分地强调生成,盲目地追求动态生成,认为只要是生成就是好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成的含义。没有预设目标的牵引,一味地进行指向不清的生成,并不能给学生真正的语文体验,还会造成忽视预设基础的极端状况。

(2)盲目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在现实自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以教学背景为衬托,所反映出的心理环境,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状态、情感、人际氛围等中。为了打破传统教学中生硬、沉闷的课堂氛围,中学语文教师虽然做着不懈的努力,但还是存在盲目营造课堂氛围的现象。认为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生成的产生。但却为了追求课堂效果导致无序且无效生成的产生。刻意地营造课堂氛围,忽视预设的同时,也没有真正看待生成。

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1.改变认识,打破传统

正确认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深入地了解预设与生成的含义及关系,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认识和突破,改变既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领导位置,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减少对语文文本的依赖,突破文本的约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为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应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又不能拘泥在预设的框架中,要根据具体的学情和实际的教学情境,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完善预设,引发生成。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和谐统一

一、 案例与现象

案例一:在《五彩池》的教学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五彩池能游泳吗?”教师随即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生: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很漂亮,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

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游泳池的水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水要清,要干净。

师:对,也就是说要有卫生条件。除此以外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生: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泳。

师:是呀,安全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呢?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看见过石笋,长长的、尖尖的,在这样的池里游泳会有危险,脚容易被刺破。

生:五彩池根本不能游泳。文中说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这样的池怎能游泳呢?

生:(不少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在下面应和)是的!

师:你很会读书,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面对提问的学生)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想。

师:还敢吗?

生:(用手摸着头,有点难为情地)不敢了。

案例二:一位同年级教师在教学《狐狸与乌鸦》的尾声时,为了有意识地实现课堂生成,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几乎众口一词,认为狐狸很坏,很狡猾;乌鸦太傻,很可笑。教师似乎觉得缺乏创新,便千方百计地加以引导。工夫不负有心入,终于有一个学生灵感突发地说:“老师,我觉得狐狸很聪明,它为了得到肉,动脑筋,想办法,使乌鸦的口中肉成了它的腹中餐。”老师连连点头,夸他很有见解。

除上述两个案例外,在一些大型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学生的问题一矢中的,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其实,这样的课既谈不上预设,更没有生成,教学过程好像是在演戏,主角是教师,配角是学生。教师穿着课改的新鞋,带着学生却走传统教学的老路。

二、问题与分析

案例一中,面对美丽的五彩池,学生要在里面游泳,其想法是真实的,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然而,在如此奇丽的风景区游泳显然不合适,于是教师便尝试着通过讨论让学生深谙其理。而结果铭刻于学生心中的再也不是美的向往,而是无奈的回避——五彩池有尖尖的石笋会刺破脚。本来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五彩池的美丽,并由此产生赞叹、向往之情,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没有灵活处理课堂教学的机制。如果教师准确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就无须带学生“转弯抹角”地浪费时间,一句恰到好处的点拨就可以解决问题: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能在里面游泳真是一种享受。但如果真让你去游泳,你舍得下去吗?为什么呢?此时,学生自然恍然大悟:这么美的五彩池,谁舍得跳下去呢?至此,美丽的五彩池将永远成为学生记忆里的美好向往。

案例二中的老师,有可能受《狐假虎威》教学片断的启发:有学生说狐狸聪明,运用智慧逃过一劫,于是就依葫芦画瓢。但是,《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与《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不能同日而语,前者是欺诈卑劣,后者是生存智慧。这样,面对生成,教师置文本的价值导向于不顾,引导失控,导向失误。

出现上述现象,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预设不够准确,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结果导致“生成”时乱了手脚;二是操作上严重失控,面对始料不及的生成,教师没有智慧启迪,抑或还没有建构起系统、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三是对生成心理准备不足,教师拘泥于预设,对意外的生成缺乏心理的准备、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机智,错失生成机会。

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于教师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认识模糊。预设与生成到底为何物?课程该怎样预设,又该怎样生成?教师该如何引导?其次,没有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在教与学关系的处理上,欠缺预设与生成的把握与驾驭能力。

三、策略与建议

(一)澄清观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新课程理念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同时,更关注“怎样学”,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预设,注重生成。

1.课堂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

首先,从学生角度说,学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预见的。教师不应该用固定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的发展,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学生不是被加工的零件,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人,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其次,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即是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最后,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教学内容得以丰富,课程意义获得新的发现,所以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2.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

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仅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在具体情景下生成的问题不予关注,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按预设教学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从而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发展角度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又需要生成性发展。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拓展。

3.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才能创造课堂的精彩。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又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从环节上看,预设是目标,生成是实现预设目标的途径;从结果看,生成是目标,预设是实现生成目标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二者相互依存。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补充、拓展、提高,甚至是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一定的反向性。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这是二者统一的基础。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预设时为生成做出预留,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教育智慧,为预设与生成奠定基础。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学生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学生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信息。

第一,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首要反应应该是辨识其价值,并做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资源识别力,只有勇于进取的教师才会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不断发展。教师不应再死抱“预设”,而是以智启智,善于抓住契机,及时关注到课堂的“生成”,对来自学生中的课程资源信息巧妙地利用并加以整合,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第二,科学的预设需要教师具备把握教材文本与教学过程非文本的能力,需要教师树立关注学生的理念,需要教师具有“三维”目标统一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科学地预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预设生动的情境,预设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从而以课标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着眼点,将教材文本、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体验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息与教师的知识、经验及从课外收集的信息组成基本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学习讨论,为学生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提供广阔的平台。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7篇

地图教学教学理念初中地理一、引言

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地理地图教学中,怎样将书本上干巴巴的文字叙述转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深刻、浅显的知识,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中地理“地图”的教学预设目标之一:学生要会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并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有些老师会借助投影仪等工具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地域图片或是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还有些老师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游戏来寓教于乐,例如让学生在中国某省地图上找出高山湖泊、旅客问路游戏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理解了方向、比例尺、图例等地图要素,还有的地理课本上用台湾省的地图来给学生做插图的效果就很好,了解了地图的相关知识,又灌输了爱国主义思想,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新。所以说,有的时候,给学生选择帮助其理解课本知识的图片或视频时,深思熟虑的想一想,不要盲目选择,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目的。

二、预设与生成的含义

1.预设的含义

“预设”,顾名思义,是预测和设计的总称,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实施的一种目的明确、计划合理、安排科学的教学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事先进行的备课环节却仅占据很小一部分比例。

2.生成的含义

理解了“预设”的含义,再来看“生成”:“生成”是生长和构建的统称,它强调教师在教学情境或者是师生活动环节中,超出教师事先预想的范围,对超出预想范围内的具体情况和问题重新予以调整和探究。好的生成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和思维的活跃程度。

三、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具体方法

1.面临的问题

第一,必须要明确任务和时间在制约教师获取学生信息反馈中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信息进行了解和观察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教师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的动态性进行有效把握,有效解决预设与新目标之间的差距,如何解决这一差距成为困扰很多教师的现实问题。第三,要明确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充满心理、思维和行为的综合过程,预设目标的内在隐性因素与学生实际外在的行为相一致的程度,对于教师来讲也是很难把握的。第四,要明确实现目标的过程实际也是学生对学习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预设转变为生成,主要依赖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学生生成新目标的情况;第二个因素是教师能够对预设的目标予以及时调整。这两个因素是长期以来容易被忽略的。

2.解决方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讨论形式、绘图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进行独立活动;这个时候教师要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学生的行为,对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以及对目标的完成情况予以及时总结。以初一地理“地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绘制自己家庭的平面图,通过绘画过程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过程,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和目标教师采取相应的对策;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与预设近似的目标,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创新,通过这样的途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促进学生学习向预设逐步接近。

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可用投影仪等电子设备显示能力、情感需求、知识等一般目标,使知识目标和外显的行为先被学生明确,随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开展一些活动与情境的创设,将一般目标进行再现,并解释内在隐有的新目标。这样,学生新的知识和新的行为也就随之形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明确了内在的隐性目标,并采取行动向这个隐性目标迈进。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可以采用互动游戏的方式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轻松和愉悦的完成各项目标,并了解到地图和比例尺等知识的重要性。

对于第四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在过程中对预设目标予以及时调整,使预设目标与学生的目标尽量一致。再以上述“地图“教学为例,当学生在完成相应的方向学习之后,教师或许就会发现学生生成的问题和小目标没有任何一个会与“比例尺”相同,因此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内对目标进行调整,使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四、对地理课程中地图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详细介绍

1.预设介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学不应是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的过程。地理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源于地理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源于课前的师生了解,源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源于教师的胸有成竹,源于教师对授课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分析,没有预设的地理课堂教学将是“粗放式”的无序教学过程,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生成介绍

使地理教学更加能够呈现出生机和活力的还主要依赖于“动态生成”教学。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要想生成有效,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安全而轻松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师长期从语言和行为上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威胁,导致学生不敢自由言说,这是一定要避免的情况。相反,在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口气应是求异式、提示式和商量式的,比如“你们考虑这样正确与否,谈谈你的看法”等。要尊重学生这个独特且独立的个体,用激励和智慧的方法去维护每一个学生的尊严。

五、对于地理教学中的教学预设与生成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正确处理

在前面已经介绍过,预设与生产二者之间是一种矛盾体,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预设应有较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但绝不能仅依靠预设,预设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生成没有预设做铺垫,那只能是是盲目性的生成;也只有高质量的预设才能形成美丽的生成。反之,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低效的。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生成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独特的思考、体验和理解,并在课堂上有效实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课堂质量才有保证。

六、结束语

总之,对于将来的地理教学,要充分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但完成了课本规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外,对课外活动也要进行更多的关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俊英.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中国教育技术装[J],2010,(25)

[2]万丽.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哲学思考.试题与研究,2010,(1)

[3]赵立红.新教学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

[4]费明才.地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探析.聚焦新课程,2009,(5)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67-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可在教学的开始环节展开学情调查。通过课前谈话或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解。如学生已经具备了那些学习新知所必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那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

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

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

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1、活用预设,灵活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教学时,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2、整合预设,调整生成

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 教学二度设计。

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