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事业单位考试根据各地的公告要求不同,科目会涉及公共基础知识、职业能力测试、申论,一般都不会指导用书。
1、《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时事、科技人文、行政管理、公文等。并不是所有的考试综合知识就是公共基础知识,要根据具体的考试而看;
2、《职业能力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内容一般包括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
3、《申论》。申论的考察与公务员考察形式相近事业单位。申论主要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来源:文章屋网 )
⑴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
①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
②化学量及化学用语;
③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⑤电解质溶液。
⑵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
①金属部分:碱金属、镁铝、铁铜等。
②非金属部分:氢、卤素、氧族、氮族、碳族等。
⑶有机化学主要包括:
①烃: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等。
②烃的衍生物: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糖类、氨基酸、蛋白质等。
③有机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等。
⑷化学实验主要包括:
①常用仪器的使用与用途;
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③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④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⑤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基本实验的设计等。
⑸化学计算主要包括:
①基本计算:常用量的计算、化学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②综合计算: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计算的综合应用。
二、能力结构:
⒈观察能力测试要点: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①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由此获得化学抽象概念,如化学原理的实验分析。
②实物及其模型的观察:由此思考实物结构特征,如化学物质的结构分析。
③化学图形图表的审视:由此捕捉化学隐含信息,如化学规律的函数分析。
④化学自然现象的观察:由此把握自然现象内涵,如自然现象的实验分析。
⑤化学生产现象的观察:由此理解化学技术价值,如生产原理的观察分析。
⒉实验能力测试要点:
①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能力。
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③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④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⑤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⒊思维能力测试要点:
①对中学化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②解析实际问题(包括对化学微观结构的三维想象),调用(分解、迁移、转换、重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的能力。
③处理信息并总结成规律,并用以推理、想象的创造能力。
④选择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
⑤化学问题数学处理的创造能力。
思维品质的层次:
①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深刻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和流畅性(敏捷性)。
②思维的整体性(广阔性、有序性和综合性)。
③思维的创造性(变通性、独特性)。
⒋自学能力测试要点:
①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②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跟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大学语文 反思
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这个凝聚我国课程改革人员的心血和劳动的《课程标准》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以测试应试者“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两者相一致。
所谓“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书面形式,还包含口语部分,因此这里的“语言”就是指汉语的书面与口语两部分。目前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暂时采用纸笔测试,还没有口语部分,据了解,不久,ZHC将增加听力和口语测试。“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接触,这里重在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与通常我们所学的语言知识、概念相对。正如ZHC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所说,它是在一定情境中,在一定语言背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对某个孤立的字、词、句式、语法知识、作品知识和作者的记忆或识记。“能力”指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它与一个人的思维、积累、修养密切相关,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某一方面素养的表现。
(ZHC)由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发研制,以测试应试者汉语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ZHC主要考查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
基于上述测试内容的要求,ZHC具有以下特点:(1)它考查语言理解能力而不是短期的记忆力,不依赖于任何教材,不需要测试者死记硬背。(2)主要考查“语言”,而不是“文学”和“人文”。它重点考查“语言”本身,考查语言信息的获得与传递、表达,语言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等。(3)主要考查运用语言“形式”“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不是“立意构思”。重点在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条理、得体,不是内容方面立意构思的奇特。
目前ZHC采用纸笔卷面测试,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共102道题,其中阅读理解50道,书面表达52道,1―100题为客观题,101、102题为主观题,150分钟内完成。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对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还有就是对阅读速度的考查。书面表达需要考查书写汉字和语句,组句成段的表述习惯,书面表达的一般格式,写作方法与形式的运用。
作为标准化证书考试,ZHC严格进行考试质量控制,分为处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2004年6月13日,我国首次举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合格者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目前ZHC已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46个城市,共建立了100余个考点。参加测试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各种社会原因并没有完全实现测试的初衷,由于ZHC不借助行政权力推行,是否在人事决策中参考ZHC的成绩,由使用者自主、自愿地选择。目前要改变这种境况,ZHC还需要通过扩大宣传及提高社会认知来开拓自己的市场。
二、汉语的社会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汉语的状况不容乐观。
1.国内外对待汉语及各自母语的态度截然不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我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习承载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汉语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必经之路,因此学习汉语在世界上很受追捧,旨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了解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各地。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国发展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寄托在我们的母语――汉语上,但国人过分重视英语的学习,常常忽视了母语的重要性。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都对英语“穷追不舍”,对汉语冷漠或无视,更有甚者,英语直接跟大学毕业、考研、职称评定相挂钩,这更加重了学习英语的压力。在对待母语的问题上,反观国外,美国正在从国家制度和考试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母语的学习。对此我国有必要对母语的现状进行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网络等各种“潮流”语言的冲击。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我们能及时了解到各方面的最新动态,很多不规范的“潮”词“潮”句迅速走红。像“给力”“萌”“××控”“××体”“神马都是浮云”等,以及以前的“帅呆了”“酷毙了”等词,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在什么场合,正式的还是不正式的,人们习惯性地用这些潮流词句。然而每一种语言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字词句的使用也很讲究,这种不分场合地任意使用“潮”词“潮”句显然违背了语言自身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语言的纯洁性。
3.生活中汉语“危机四伏”。在生活中一些书信中、街道两旁的广告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错别字,应用文中经常有格式错误、表达不清、歧义的现象。母语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几十年的教育都不能避免这些错误。而且这种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文化水平低的人身上,一些文字媒体,一些硕士、博士发表的文章中也常可以看到这些错误。汉语“危机四伏”,促使我们不得不对汉语的教育、推广产生怀疑与思考。
4.生活、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使用汉语时,我们常出现错误,我们觉得英语重要,但这不代表就可以不重视汉语,不需要汉语。相反,我们很难离开汉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汉语,查看新闻、收集信息需要汉语,阅读、学习不同领域的书和知识需要汉语……有专家将人的能力结构分为3个层次:职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所谓“核心技能”就是指各行业、各领域所有人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核心技能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它不仅仅决定人员的工作绩效,还决定其日后的发展和终生成就。
5.科学合理的测试缺乏。汉语作为母语,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测试。我们习惯将一个人在学校的语文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他在社会上语言能力高低的标准。成绩高,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语言能力强,反之,语言能力就弱。可事实常与此相反,成绩高的,语言能力不一定强;成绩低的,语言能力不见得就弱。显然学校的语文成绩不宜作为判断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的参考标准,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学校考试重知识,社会则重语言的运用。
三、大学语文的反思
据调查,72%的人认为国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强,与我国语文教育分不开。谢小庆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实际语言交际的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法的分析而忽视了语感的体验;过分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大学,语文教育涉及三个方面:学校,学生,教师。
在学校方面,学校常将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除中文专业外)。课程的学分、学时数普遍偏少,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学目标明确,但教学实际效果远远落后于教学目标。再者,大学所选用的语文教材相对偏向文学、知识性的一面,很少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等方面的训练。
在学生方面,“汉语还需要专门学吗,不是每天都在讲吗?”“语文课就是橡皮课,上不上,无所谓。”“语文根本就不是课上学到的。”……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不屑于学习语文,他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上。大学语文课上,有些同学就拿本小说看,视老师如空气,笔记更不会做。如此的态度,使他们的汉语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进入社会后,与人交流沟通常因说话不畅,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教师方面,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多是年轻教师,有些教师不能充分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盲目地以为学分低,课时少,就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上课心态也放松了好多。
学校、学生、教师三方面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与态度上的偏差,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越来越迫切。
四、建议
大学语文的弊端早已成为众矢之的,而关于它的改革也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虽然各方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针对大学语文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很多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学者都提出了改革措施与建议,如建议使用开放式的教学,将文学与语言分科教学,提高教师的上课技巧,调整教材内容,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认为,这些建议确实中肯,也具有针对性,但要真正改变大学语文现状,还要从提高人们对母语――汉语重要性的认识入手。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才会落实行动。
只认识到重要性还不够,还应认识到改革的方向――语言交际能力。这是由大学独特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大学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里培养出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跟形形的人交流沟通,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就是这样一种考试,大学不妨借鉴ZHC的考试模式,改革大学语文的考试,或直接将ZHC引入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汉语交际能力测试的必修课,当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规定不同的合格等级,或者开设职业汉语之类的选修课,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热情,将注意力转移到通过学习汉语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及能力上来,为将来竞争求职及职场活动储备适当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陈宇.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年会暨ZHC与大学教改研讨会.
[4]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中心年会.
[5]母语能力是最重要的竞争力.北京考试报,2005-12-3,第4版.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课标;呼应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 7 ),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至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1 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 6-8 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 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 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 在《英语测试》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2 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命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命题人员在命题中应坚持科学性、求实性、互补性、公平性、和导向性。也就是说,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程度、覆盖面、试卷中的各种题型的比例、分数分配评分标准等因素对考试结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命题中对考试命题必须作出一些要求。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理论研究与命题人员的实际摸索,就一般考试而言,命题应符合以下几点:
1.试题的选材抽样应具有代表性,能覆盖考试内容的全部或主要内容;
2.试题的表述必须用词恰当,表意确切明了,文字简练;
3.出题要灵活、新颖,不是单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要考查对概念、原理的应用;
4.试题之间应彼此独立,不得含有本试题或同卷其他试题的答案线索;
5.试题的难易程度应该按考试目标要求和考生一般不平设计适度,试题的难易程度是指试题的难度大小和各种难度试题的比例梯度;
6.试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没有争议的,而且有利于客观评分;
7.所命试题,不能存在与教材、公开印发的复习资料、教参资料中有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也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有关书刊、材料中的试题;
8.命题题量应是所需题量的3-5倍,以备选用。
二、公务员备考须知
你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要想在公务员之路上走的更好、更远,必须熟悉考试的命题思路以及国组织考试的选拔录用人才的意图,即所谓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1.考试主要是测试考生知识和能力素质等方面差异的手段。考试的目的在于通过某种手段,区别不同考生在要求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不同,以便于检验教学的结果或者便于甄选人才。目前,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形式主要有笔试、口试、模拟操作测试、心理测试等。
笔试是通过书面答卷形式对考生进行有关知识和能力的测试。一般来说,笔试的命题量大,内容广,试卷题型与内容结构相对规范,评分也相对客观公正;但是笔试对于考生的工作阅历、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等难以检测。
口试则除了测试文化知识以外,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仪表风度等能够进行有效测试;但口试出题量小,考查面有限。
(1)模拟操作法,是根据职位的具体要求,为考生设置的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状况的情景,如处理公文、主持小型会议、提供决策意见、实地调研等,考官通过对考生在工作情景压力下的行为观察来测评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组织能力、适应能力等。这种测试能很有效地测出考生处理公务的能力,但比较复杂且耗时耗力,难以大规模考试。
(2)心理测试则指,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手段对人所有个性特征,诸如智能、气质、兴趣、性格、价值观、情感等进行测试。心理测试有智力测验、个性测试、能力测试、笔迹辨析等。目前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常用的是能力倾向测试和个性倾向测试。
2.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层级的考试,其命题思路是不一样的。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从小就开始参加的学历考试、升学考试与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上有一致的地方,但命题却各有侧重点,试题各有不同的题型。尤其是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侧重点和题型更是广大考生所不熟悉的,面试的命题侧重也与笔试不一样。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职位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而且不同职位考试命题的重点也不一样。
内容构成 第一轮 知识点梳理 深度挖掘(10个教案左右,20课时)
第二轮 整体感知 能力提升(8个教案左右,16课时)
第三轮 区域回归 综合分析(6个教案左右,12课时)
运用原则 因人而异 合理运用 科学统筹
[阐述]在长期的高考研究和高三学生复习指导中,笔者经过不断摸索和修改,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备考策略。那就是曾提出的三轮辅导方案。内容上包括一轮深度挖掘,侧重知识点梳理和核心知识巩固,第二轮整体感知,侧重于能力的提升和地理思想的培养,第三轮 区域地理综合分析,侧重于综合分析和回归生活。这个三轮复习方案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操作起来,因人而异。如果学生知识储备没有多大的问题,只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缺乏,可以把整体感知作为第一轮的重点,并提前加强做题素养的培养;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差,基础知识漏洞大,可以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题目主要是针对知识点的运用,没有对做题素养过多培养,只是做了适当的引导;如果学生高中知识有一定基础,并且具有一定的能力,在区域运用方面倒是比较的薄弱,我们可以先从从区域分析开始。
总之无论那种循环,要根据学生情况而具体对待,如果学生的能力已经提高,也没有必要机械的一定进行三轮。
指导思想(三个渗透)知识
能力
思想
原则 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
[阐述]知识是产生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所谓的能力是靠不住的。真正的能力是由知识延伸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学习教材的意义所在。虽然目前高考逐渐以能力立意,对结合实际的综合分析能力考查逐渐加大,高考的题目也逐渐生活化,与知识的表面联系变得不明显,但透过这些题目的背后我们都能回归到基本知识。所谓的能力是知识的延伸,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题目没有回归或者适当的运用知识,只是凭感觉,又没有将这种感觉给予总结概括升华或用一种正确的理论给予诠释,这种做题状态是很可怕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方法是有所偏离的。考生在备考中,如果只求做题的数量,不求做题的质量,做了无数的题目,每次都似是而非,做题凭感觉,做题的正确率差不多,到头来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高。为做题而做题其实是一种不明智的学习方法。做题并不是目的,运用题目背后的知识才是意义所在。这也是知识产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能力可以升华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在学习中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到头来学习并不差。甚至会出现两个人一样的学习的状态,一样的投入时间,到头来学习成绩悬殊的现象,这其实能力不同的缘故,同样的知识,有的人很快掌握,有的人却总是掌握得不好,由于能力不同,导致在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中已经产生差距.有很多学生一味一些学习成绩的好学生比,人家在玩,他也玩,不结合自己特点一味的学习方法,时间上与别人看齐,结果差距在扩大。所以对与自己而言,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解决学习问题的关键,简单模仿并不一定带来学习效率的改观。是不是能力差了,就永远落后于别人,也不是这样。可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在目前中学阶段,提高能力的方式就是多做题,以题目在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一旦产生一定的能力之后,回过头来理解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肯定会有新的,更加深刻的见解。智力层次也会有所突破。
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初级阶段的能力是做题的。一个人有了思想,他的知识有了腾飞的翅膀,运用的空间就会更加宽广。其实,走向社会以后,一个人还具有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专业的地理知识但还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其实就是地理的思想,或者说是地理素养。离开了地理专业知识的窠臼,又能无形中运用了自己的所学就是具有能力的能力。有了思想,分析问题时就有了思路,运用知识时就有了灵活性和全面性。如果见了题目仅有解答的本领,这只是具有能力的初级阶段。
总之,思想、能力和知识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思想产生能力,能力升华知识。在三轮复习方案中,一轮侧重于知识,但兼顾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二轮侧重于能力,但兼顾思想和知识,三轮侧重于思想,同时兼顾能力和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有所偏重,同时兼顾。
教案组成
能力测试(高考11题)
知识点梳理 高考题回顾
综合运用
原则 因人而宜 循序渐进
[阐述]如果学生整体基础比较弱,没有具有高考题目的思维深度,在进行一轮复习时主要针对知识点梳理,并结合知识点做高考的回顾;如果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能力,尤其是对高考题目思维起来并不十分吃力,可以在教案组成上,附上高考的11道选择题,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比如要求学生用“快、准”,在限定时间完成一定的题目。并在对答案的过程中,要“慢想、全面”,尽量挖掘题目背后的知识,找出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力特别强,在教案上附上高考题目的综合题,进行综合题的训练。当然,一轮时尽可能以知识点的梳理为主,二轮时附上能力测试与知识传授并重(能力是侧重点);三轮时,附上能力测试和综合题专项训练与知识点并重(综合题专训是侧重点)。
关键因人而异,不能盲目的超前,急于拔高学生的层次,循序渐进是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做题指导(含综合题)
审题--------提取信息
挖掘---------背后知识(有用)
解答----------信息+知识
原则 准和快;紧张而不慌张,全身心投入
[阐述]要做好题目,(尤其是综合题),笔者认为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题目中所涉及的有用信息,这时审题的关键;二是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以及背后的知识体系,这是命题者的出发点;三是迁移知识的能力,这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方向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然。
做题过程(尤其是选择题)中要求准和快,其中快是前提,如果连题都没做完,在准又有何用,所以在开始阶段一定要练速度,在保证做完题目的前提下,准是关键,是目的,没有准就没有得分率,谈何考试的高分?因此归根结底是要准,再要快。
训练又快又准必须在做题过程中有一定的心理导引,要紧张起来,为快做准备,但不要慌张,为准作铺垫,要全身心地投入,高度集中精力,做到真正的又准又快。
综合题专训
两条线索 小专题知识传授
综合题能力提升 两条线索:老师讲解(讲、总结);学生做题(做,反思)
[阐述]为了使学生就有比较完整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梳理知识时,可以结合一小专题的形式,将一些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的成因进行适当的讲解;同时可以结合近年来,全国部分省区的文综综合题目,进行思路分析,通过讲解与分析,让学生对综合题的解答有一定的感触。为了克服老师讲解的有限性,鼓励学生课下自己选综合题,先做,后对答案,找思路,修改自己的思路,重新做一遍,通过自己的做和反思区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
做题反思原则 选择题 重点背后的只是梳理
关键词: 日本语能力测试 改革趋势 应对策略
在中国,现有用于鉴定日语能力的考试主要有JLPT(日本语能力测试),J.TEST(实用日本语鉴定),BJT(商务日语能力考试),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等类型。其中,JLPT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及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于1984年建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考试评价体系,并于同年开始在有关国家和地区实施。该考试的成绩通知书由国际交流基金会通过教育部考试中心及下设考点发放给考生本人,成绩合格者还将同时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颁发的合格证书,并且合格证书长期有效。所以,大多数日本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时,要求留学生提交该考试的一级证书作为录取他们的语言水平依据(非强制性的,日本政府没有明确规定);日本方面对有关国际交流或某些劳务输入者要求提交日本语能力测试等级证书;中国国内大部分日资企业要求其日语相关工作的求职者提交日本语能力测试等级证书。基于以上因素,并且该考试在中国实施的历史较久,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直开展得如火如荼。
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2006年海外日语教育机关调查的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13日,在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已经达到68,4366人次。庞大的日语学习群体使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应试者人数也不断增加,一年一次的考试完全满足不了学习者的需求。面对良好的发展形势,日本语能力测试从2009年开始,每年将举办2次,分别在7月和12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上午进行。与此同时,为顺应社会对日语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日语语言的自身发展,该考试从2010年起,将对考试相关项目进行较大的调整。面对日本语能力测试的改革,学习者需要尽快作出调整,以求在考试中充分体现自身的日语水平。因此,本文在分析试题改革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能给日语学习者一定的参考。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将有以下不同之处:①现有日本语能力测试分为四个级别,由难到易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改革后将分为五个级别,一级与目前一级难度基本相同甚至难度加大,二级基本保持不变,改革后的三级水平相当于原有二级到三级之间的水平,改革后的四级水平即是现在的三级。并且,级别的名称也将改为N1―N2―N3―N4―N5(N来源于日语的发音NIHONGO和NEW)。②在考试模块上将变成「よむ(看读测试)和「きく(听力测试)两大部分。「よむ相当于目前考试的文字・词汇与语法・阅读部分,「きく相当于目前考试的听解部分。暂时还未增加口语和作文部分的测试。③改革后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参考信息内容将变为“如果达到该级别就能××”,而该信息的确定是通过统计以往相应级别合格者所能承担的工作内容来实现的。这就让日本语能力更加具体化,更有利于学习者根据现有日语水平,制定今后的学习计划和目标。④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考试的成绩将实施得分同等化,一方面避免了因不同时间的试题差别导致的分数差别的影响,另一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国际标准化。⑤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历年试题将不再对外公开。
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最关心的无外乎试题的改革趋势。虽然现阶段还没有完整的改革后的样题公布,但是根据《日本能力改定 中告(2008年6月)》(日本语能力测试修改 中间报告)显示,今后的日本语能力测试的试题将以新的学术研究为基础,旨在实现以下的目标:①意在评定学习者课题实施能力和由此必需的沟通能力,重点在于测试日语学习者实际应用日语的能力。②认定标准将由一直以来的“习得汉字××个,词汇××个,学习时间达到××小时,初级语法/基本语法/较难语法/高难度语法”的表达方式转变为“如果达到该级别就能××”的信息传达。这样的表达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出相应等级的合格者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能做什么事情,以及在进入学校或公司时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
针对上述种种改革,日语学习者又要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呢?笔者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就新形势下如何展开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学习和复习谈谈看法,希望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笔者认为学习者需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意识到学习日语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不是应付考试,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要善于积累和总结,始终保持对日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就日本语能力测试的相关学习而言,首先是「よむ(看读测试):目前一些关于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应试技巧过于侧重寻找规律性和语法照搬性,致使很多考生虽然突击后也能通过相应级别的考试,但真正实践时却发现学不能所用,无法胜任相关工作。而此次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让学习者能够通过考试断定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必然要求学习者摆脱以往的应试心态,学习更加实用的日语知识。具体而言,文字・词汇的学习和记忆不能脱离例句,也不能够单纯只背诵中文的意思,要尽可能地熟悉其日文释义。这样的训练可以形成有效的日语思维,所有的词汇都变成了日语,让日语变成处理问题时思维的开始语言。语法的学习和记忆需要同时掌握语法的日语意思和中文意思,还有接续法,最好的方法也是通过例句来学习。至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则离不开坚持每天的阅读,但是要注意选择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原版日本报纸、杂志等。阅读可以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精读时句句搞明白,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甚至背诵经典句段。泛读则挑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做到能快速理解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总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不论是文字、词汇还是语法都包含在阅读之中,平时大量的阅读就能促成语言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有足够能力应对考试中的「よむ部分。
然后是「きく(听力测试)部分: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不再公布历年试题,这就导致总结历年听解真题规律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日语学习者在参考已总结出来的听解试题规律的同时,更需要加强日常的日语听力训练,逐步形成较强的日语语感。由于改革后的考试侧重于实际应用日语的能力,笔者认为坚持听日语新闻是较有效的方式。虽然这些新闻的正常语速比能力考试的听力语速要快,但是包含了大量的有效信息和新词汇,也是最地道的日语表达方式。为了培养语感和习惯日语的发音,需要坚持多听多记录,长此以往也能帮助找到日语的发音规律。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多看一些日本动画、日剧等,学习者在看的过程中,记下自己能听出的单词,查字典掌握没有学过的单词,长期坚持就能提高信息提取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在听力考试中能够快速反应并作出准确判断。
以上是笔者在比较分析日本语能力测试改革前后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学习建议。学习一门语言没有捷径,它的过程需要艰辛与努力,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每个日语学习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复习方法,用积极的心态来迎接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
参考文献:
[1]国交流基金,日本国教育支援会.第2回 日本能力改定中告[R/OL].日本能力改善にする会,2008.06..
一、国际上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发展
六、七十年代,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单项测试模式一直是语言考试的主流。这一时期,考试突出地强调了评分的客观性,测量学家为此而精心设计了多项选择题,该题型被用来考查考生的各种语言能力,甚至于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七十年代后期,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人开始对单项测试模式提出了批评,如Carroll认为单项测试的主要缺陷是一次仅测量一个语言点,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现实生活中语言的实际应用,因此他建议考试的重点应该是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应该是各种语言要素。
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语言教学理论从重视语言要素的掌握到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转变,语言交际能力测试开始受到大家的青睐。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一个人进行语言交际时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同时还须具备语言本身以外的社会文化规则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Mundy拓展了这一观点,指出所教授的语言应该与学习者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Van Ek在他的《入门阶段》一书中将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对交际法在课堂教学和试卷设计中的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使语言教学开始从偏重语言结构转向偏重交际情景与交际任务,对所学语言材料提出了真实性的要求。语言测试也随之提出了材料真实性的要求,同时开始从单项测试模式转向重视某一特殊语言情景下的测试任务。
七十年代后期以后,语言学家为教学与测试的需要,提出了一些交际能力模型。其中,对当前语言测试较有影响的为Bachman和Palmer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型。该模型的语言知识部分包括了语言各个方面的知识,它被分解为结构知识和语用知识两部分。结构知识被进一步分解为语法知识(词法、句法、字位学/语音学)和篇章知识(修辞结构、粘着)。语用知识则被分解为词汇知识(语义特点、外延、内涵),功能知识(构思、操作、启发、想象)和社会语言学知识(语言运用规则、方言/变体、语域、自然程度)。由语言知识的构成不难看出,掌握它是恰当运用一门语言的先决条件;同时应该清楚的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还受到其他相关心理过程(知识概要和感情概要)的影响。知识概要是指有关这一世界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感情概要则是指带感彩的记忆。语言知识、知识概要和感情概要在对某一语言材料的元认知过程中相互作用,该过程一般需经过三个阶段:探查、计划和目标制定。
对语言测试者来说,语言能力模型非常重要,因为它为能力测试提供了一个范围,而明确测试范围则是检测一个考试效度高低的先决条件。
交际能力测试要求语言测试者尽力注意语言材料在两个方面的真实性,一是相互作用的真实性,二是交际情景的真实性。相互作用的真实性要求作为语言运用情景的试卷中的材料能引起考生的共鸣,能够考查出考生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语言知识;(2)知识概要;(3)元认知策略;(4)对语言功能的运用。就指导命题而言,这一真实性描绘出了问题类型的大致轮廓,例如:写作题要求考生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制定目标,因而与其他评阅简便的限制性试题相比,具有更强地相互作用的真实性。交际情景的真实性要求所用语言材料和问题类型符合非测试状态下的语言运用情景。
二、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启用“补全对话”题的背景中已经可以看出,国外新的教学理论正在逐步为我国的英语教学界所接受。1992年和1995年,新的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分别开始试用,两大纲都特别强调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新的英语教材(人教版)的出版更是在全国中学英语界掀起了加强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热潮,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已渐渐退出课堂,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状况的改善、教学设施的改进和师资水平的提高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学好地道英语的必要条件。更鼓舞人心的是,师范院校锐意改革,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掌握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中学培养出了大量识教材、懂教法的优秀人才,直接或间接地领导了中学的教学改革。
三、NMET的发展方向
研究国际上新的语言教学和测试理论后不难看出,我国的NMET在题型结构、考查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令人高兴的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设施的改善正在为进一步完善NMET,使之充分考查出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深入分析后,笔者认为,NMET未来几年中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
1. 应该对考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语言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活动,听、说、读、写在语言交际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可偏废任何一方。然而,由于大纲、教材、师资、教法等各方面的原因,前几年我国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培养,许多学生学到的只是聋哑英语,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直接影响了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掌握和未来的继续学习。新的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布和新的英语教材的出版使听、说能力的培养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与此相适应,各地中学都开始注意教学设施的改进,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已设置了语音实验室,专门开设了英语听说课,条件较差的学校也已开始充分利用录音机辅助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那种落后局面,为NMET中增加听力、甚至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查奠定了基础。
2. 应该适当提高篇章层次试题的比例
许多
教育学家对句型操练式的语言学习方法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外语教学主要不是讲解语言规则的用法和机械地操练句型,而是在适当的言语情景和适当的交际情景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威多森(Widdowson)提出了外语教学要在语段(discourse)中使用语言才能培养出交际能力来的著名论点。一些测试学家也相应地对结构主义的单项测试模式提出了疑问,认为这种测量方法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难以考查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虽信度较高,但效度较差,并进而提出了可以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考试模式。而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语言知识的传授仍然是教学的重点或次重点,教学中仍大量采用单项解决、逐项训练的方法。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这一现实,NMET中仍保留了相对数量的单项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