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姥姥的剪纸课文

姥姥的剪纸课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鉴赏作者充满情味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品读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姥姥的剪纸》。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难怪,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引读第一自然段)。

(3)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姥姥手很巧,剪纸技艺高超呢?打开书,请大家默读1-6自然段,品品划划,还可以做些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4)交流,相机出示。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①想见识一下姥姥的精美剪纸吗?现在,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出示)

②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情不自禁想说――(出示,语言训练)

③不仅是你们,乡亲们都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谁来读?

指导读:我是一个出名的调皮蛋,……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①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几个词: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这几个词从感彩上说,本来都是――贬义词,放在这段话里,还是贬义词吗?再用心读,你读出了什么?

②指出:作者的用词特别独到。利用反衬的表达手法再次证明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③你耍赖过吗?你能把耍赖的感觉读到这最后一句话中去吗?如果我是文中的姥姥,你冲着我耍赖。

创设情境互动:师:“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用指头点一下学生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①“熟能生巧”就是说――

②姥姥“熟能生巧”的本领是怎么练就的呀?

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指导读:过渡:有没有人剪到手呀?是呀,(出示: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为了让乡亲们图个吉利,姥姥有求必应,总剪,(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多么勤劳,多么善良的姥姥啊!

总剪,就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这就是――有准头了。生活中,你碰到过哪些人,哪些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可是姥姥的经验之谈啊!一起读――

(设计意图: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感悟的学习方法,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通过朗读,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我还让学生仔细观察其它几幅剪纸作品,深感剪纸之难,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技术之高超。)

第二板块:品读姥姥的舐犊情深

(1)过渡:姥姥的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把“我”吸引住了。我们来看看这个地方的描写:“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①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品品哪个字用得最传神。(栓)

②课文中用什么拴住了什么?

③让我们走进这温馨的盛夏午后。来,同桌一个读姥姥的话,一个读作者的话,姥姥是轻声慢语,作者是如痴如醉,用心感受感受,读一读。(生自由对读。)

④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表演着读读?(请一生上台。)你读文中的“我”,我读姥姥的话,其他同学就帮助我俩描述当时的场景,读旁白,好吗?

⑤我们表演得怎样?你们感觉到文中的“我”被牢牢地拴住了吗?

(2)你还从哪些句子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

(“从那时候起,……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①这段话中,拴住作者的还是――?

②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

③“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

④是呀,姥姥那神奇的剪纸,牢牢地拴住了上学前的“我”。一个“缠”,让你体会到了――相机指导朗读,齐读。

⑤这段文字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想把它背下来吗?出示,引背。

(设计意图:我主要抓住课文中的“拴”、“缠”字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表面到内在,层层深入地感悟,从一个简单的“拴”、“缠”中读出祖孙之情,姥姥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对姥姥的热爱之情。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其中,作者对幼时自己的描写:“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含有明显的贬义成分,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走进文本去体会,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我”的调皮是用来反衬出姥姥的宽容和慈爱,学生也能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第三版块:品读作者的心梦之境

(1)(音乐起)剪呀剪,拴呀拴,剪只兔,剪头牛,牢牢拴住萝卜头。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还拴得住我吗?何以见得?(出示最后一节)

(2)请你把目光移到那幅剪纸上,谁来读读描写这幅剪纸的文字。

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

请大家把目光再投到“联结”这个词语上,能给它找一个近义词吗?

那么作者怎么会想到用“联想”的“联”和”打结”的”结“呢?

追问:姥姥的剪纸拴了“我”多久?还将拴“我”多久,还能拴“我”多久?把作者这种坚定的预见和充沛的情感送进这段话中读。(指名读)

(3)姥姥用她的剪纸,为“我“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剪纸世界,(板书:有声有色)让我享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4)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教师板书:心梦)

(5)心在飞扬,梦却依旧,姥姥的剪纸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让我们饱含真情,齐读这段话。(配乐)

(6)有位同学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题目叫《想》。自由读。

(7)现在,你能否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呢?拿起笔来写下你自己心中的诗,写在《作业纸》上。(学生练笔。)

(8)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心上,你认为现在姥姥的剪纸拴住的是一颗什么之心?

(9)是呀,这些统统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板书:拴)

(10)顽皮可爱的小作者让姥姥牵肠挂肚,如今,心灵手巧的姥姥让作者魂牵梦萦。这份浓浓亲情的最好见证就是――再读课题。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2篇

1. 对比发现,言语智慧。本文中有一句话值得细细推敲:“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细细读读,结合上下文用心想想:这句话怎么写出姥姥剪纸神了?

生:姥姥剪纸,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什么像什么……真的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生:这句话不是姥姥自己夸赞自己的,而是借乡亲们的嘴夸赞的,这样的侧面烘托更能写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让人心服口服。

生:我发现,这句夸赞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话,虽然很短,但是列举的两组动物都很有代表性。一组是猫和虎对比;一组是公鸡和母鸡对比。我想,作者这么对比着写,也是为了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出神入化,因为,两个这么相像的动物,姥姥都能剪出各自的特点来,真的是太神奇了!

(借由学生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笔者趁机出示了一句话进行对比:“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像母鸡,剪只公鸡像公鸡。”)

师:自己读读,你能发现些什么?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句子前半段是剪什么像什么?后半段是剪什么能什么!而您改的这个句子,全都是剪什么像什么。

生:我觉得您改的句子没有原文中的好,全部都是剪什么像什么,觉得句子太直白了,不生动。

师: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就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姥姥剪纸的逼真和栩栩如生。如果说“像”字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形似,那么,“能”字则写出了神似,这样写,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形神兼备”。我们读文章时,就应该像这样细细地品读语言。

2. 披文入境,言语画面。同学们在对比中发现,在读中感悟,思维日渐活跃,言语表达欲望不断提升。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盘腿坐在炕上,鼻梁上架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剪着窗花,背景的窗框上也满是精妙绝伦的窗花……一段悠扬的轻音乐中。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姥姥身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姥姥?能动笔写写吗?(生练写)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的姥姥,她正盘腿坐在炕头,就着炕边的煤油灯,专心致志地剪着“喜鹊登枝”的窗花……

生:姥姥她剪得那么专注、那么投入,连老花镜快滑下来了,都没有察觉到……半晌,她用手背推了一下老花镜,手上的活计也没停下。只见她手指灵巧地上下翻飞,剪刀在她手下仿佛被施了魔法,不一会,一幅“牛驮小羊”就剪好了……

这是作者记忆深处姥姥的样子。续写:“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你渐渐长大了,远离家乡……当面对着日渐衰老,却天天翘首期盼你归来的姥姥时,当你忆起童年那段美好时光时,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整篇课文两次习作指导、画面想象,不仅让学生对作者铺情含蕴、谋篇布局的构段形式有所领悟,也不断披文入境,积淀情感……达到文字与篇章的完美融合。

【反思】语言具有提升思维品质的效度。语言达到一定效度就成为“表达力”,语言表达达到的效度,形成的美度,致人心灵的感受度、震撼度,综合起来就是语言表达的功力。

1. 咬文嚼字,言语智慧探究化。语文教师应该紧扣“言语智慧”,挖掘文本的言语价值,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本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的载体。姥姥手中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会牵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第一课时,我从“神”字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探究文章是如何淳朴真切地还原姥姥人物形象的。一句句夸赞的话,家家户户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乡亲们任谁开口,姥姥都有求必应……广结善缘的姥姥形象,在咬文嚼字的言语探究中跃然纸上,为后好了铺垫。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明白“写什么”的基础上,探究“怎么写”,理解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围绕主题,甄选合适的材料,来达到情感表达的效果。带领学生从整体感知到咬文嚼字,从遣词造句再到布局谋篇走一个来回。

2. 阅读感悟,言语训练开放化。教师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很多教师对于“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解读只是为了表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其实,在不断地诵读中不难发现,这句话还从侧面烘托出乡亲们对姥姥的爱和赞美,且语言淳朴而极富节奏韵味,读着琅琅上口。两个相似动物的对比描述,长、短句的韵律节奏,形神兼备的写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来。

读中思、思中悟、悟中写,正是学生通过开放化言语实践,来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体验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时那种“物我相融”的心境。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以期他们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和表达方式,促进阅读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3篇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滋养学生的精神大餐,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感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精髓,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关键词】

民风民俗 良好情感 形成策略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阅读课文的安排,都是围绕相关主题去组织单元的。一册教材大致有7个主题单元,作为编者,这样去安排文本,这样去以主题组合,其用心是可想而知的,就是让我们在教学中紧密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接受到主题突出的熏陶感染。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几点让民风民俗形成学生良好情感的相关思考。

一、让民风民俗形成良好情感需学生读懂文本情节

一般说来,能够体现民风民俗的作品都是叙事性的文本,其文本本身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有的故事情节就是那样的波澜起伏。小学生在阅读这些比较具体的文本时,如果仅是那样的囫囵吞枣,再美的民风民俗,学生也是不可能去感受得到的,当然更不可以去接受到这优美民风民俗的熏陶感染的。如此说来,让民风民俗形成良好情感最为起码和优先的是需学生读懂文本情节。作为故事有其起因、经过和结局,其起因是最能体现波澜起伏的,尤其是那些处于部分的细节,更当令人思考。也是最能熏陶感染学生的精髓。如教学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牛郎织女》,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好景不长,这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拆散了他们,以天河将其隔开,牛郎织女的后来只能就是隔海相望。学生初读这文本,可能都感到比较稀奇,感觉不到其作者所表达的相关意义,甚至就是比较深刻的意义,当然也就接受不到这优美民间文化的熏陶感染。教学时,不应简单地一睹为快,而是让学生去读懂故事情节,尤其让学生去阅读故事的部分,甚至让学生从故事极为简单的结局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便比较有意义地感到,民间故事所流传的那个时代,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也许生活不是怎样的幸福,这是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真实写照。同学们还比较有意义地感到,这不仅仅是一种追求,而且是对破坏美好生活专制者极为憎恨之情感的流露,是同情善良劳动者真情的表现。

二、让民风民俗形成良好情感需学生读懂人物形象

表现民间风俗之作品中,都具有极为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是一个时代之人物的代表,他们中有的是那样的催人奋进,值得人们去赞扬;有的也是那样的催人泪下,值得人们去同情。如6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所安排的三篇课文,《姥姥的剪纸》通过姥姥的剪纸表现着姥姥剪纸的艺术,显现出姥姥的剪纸是姥姥和“我”之间情感联结的桥梁,是寄托着“我”与姥姥情感的载体。还有《安塞腰鼓》也比较理想地凸显出安塞人们独特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能够比较理想地接受到民间风俗的熏陶感染,形成学生的良好情感,从一定意义上说,需让学生比较创新和创造性地读懂那一个个甚至就是一群群人物形象。没有学生硬读人物形象的功夫,学生是接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染的。所以,在教学这个主题单元的作品时,注意让学生读懂那活生生的人物。如教学《姥姥的剪纸》,在学生读懂人物上去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引领学生在姥姥为什么剪纸上去读懂姥姥。如“我”处于孩童时期,姥姥剪纸是为了拴住“我”的心,说明姥姥是那样的关照“我”,长大离开家庭,姥姥还不时寄上剪纸,说明姥姥对“我”是那样的期待着;又如姥姥的剪纸,都剪出些什么?姥姥的剪纸剪出“牛兔”,这是姥姥和“我”的肖相图,这表现出祖孙之间的亲情。学生围绕这些剪纸做出了相当深刻的分析,原来姥姥的剪纸在无声地传递着一种情感,在对自己的晚辈进行着无声的启迪和关照。学生便产生这样的感觉,姥姥的剪纸所发挥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剪纸不仅仅就拴住“我”孩童的心,而且就拴住“我”一生的心。

三、让民风民俗形成良好情感需学生读相关文章

应当说,入选于小学语文教材的民风民俗文本,仅仅就是民风民俗文学长河里的沧海一粟,仅凭这沧海一粟是很难完全完美意义上形成感染学生的无穷威力的。现在人们在进行研究和实施着的书香校园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弥补教材文本熏陶感染之不足。作为让民风民俗形成良好情感,还需要我们让学生去读着更为深广领域的民风民俗作品。如教学《牛郎织女》,为了让学生比较尽情地感悟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教学时不仅仅让学生去从文内进行阅读感悟,更为主要的让学生对文外进行广泛意义上的涉猎。学生便从我国相当丰富的民间故事中,寻找到了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答案。学生们围绕着所看到的《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电影中发现,作者所创作的剧作,演员所表演出来的情节,都无不体现着人们对梁山泊与祝英台的同情;学生去读着《孟姜女哭倒长城》的相关作品,大家便比较有意义地感到,《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虽然不是真实的,几千年来长城依然蜿蜒曲折地华夏大地,根本就没有长城被哭倒之说,但作者所塑造的情节却是那样的真实。这毫无疑义地说明,这作品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表现出人们对相关专制者不顾人们生命安全之胡作非为行为的憎恨。也让学生比较有意义地意识到,凡有违广大百姓意愿的所作所为都是得不到人们去谅解的。学生也比较深刻地意识到,民间故事虽然就是人民群众集体口头的创作,属于口头流传的作品,但大都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思想,也都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让民风民俗形成学生良好情感,也不仅仅就是去阅读这些文字作品,完全可以让学生去欣赏更多的不同样式的作品,这就需要我们去做有心人,给学生以广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明华,秦志强.让“人文阳光”朗照一生【J】.江苏教育研究,2004(06)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4篇

说出来的精彩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教师与学生讨论提炼出一个“神”字。由“神”字展开梳理文本,找到体现姥姥剪纸“神”的语句。于是,这句话便进入了理解与运用的视野――“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读一读就过去了,但刘老师却不然,而是紧紧扣住,在运用中体会语言的乡土气息,在运用中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刘老师问:这句话是是怎么写出姥姥“神”的?接着又追问:这可能吗?明知不可能,却依然这样说,因此,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老师给学生时间品读这句话,并体会语言的民俗风味。有的学生说,这样的语言感觉自然、畅快、感觉生动。于是,老师让学生读出这些味道。到这里还没结束,老师还请学生学着乡亲们的语气,夸一夸姥姥的剪纸。此课我曾教过,也听过很多老师教过,却未曾见有哪位老师借助这一素材让学生仿说。精彩于是不约而至――“剪龙像龙,剪蛇像蛇,剪只猴子能爬树,剪只小狗能跑步。”以为教学到此已水到渠成,完美作结了。却不料刘老师将教学节奏控制下来,请学生思考:你们再看看文中的这一句,这猫与虎,这公鸡与母鸡――孩子们心有灵犀,只待老师这一点――作者写的都是样子相似的动物,这相似的动物都剪得那么鲜明,就更能显示姥姥技艺之高超传神了。于是一场有提升的语言文字运用开始了――“剪鸭像鸭,剪鹅像鹅,剪只孔雀能开屏,剪只凤凰能上九天。”老师提示:把“能”去掉更好。学生立刻修改成:剪只凤凰上九天。句子一下子干净了,凝练了,灵动了。

这就是富有实效的运用,就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能只在文本平面上走马观花,在字面上泛泛而读。其实,现有路径便是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上沉进去,展开来,练起来,将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表达方式的运用有机结合,多走几个语言吟哦的来回,多作几次训练层面的穿越,多几种教学方式的回环与映照,这样,我们方能说,真的在教学生用语言,用好了语言。

写出来的精彩

在本课教学中,刘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姥姥为了“我”付出的一切,每张剪纸里都有姥姥对我的一片深情,那是一份呵护,一份疼爱,一份牵挂,一份不舍,一份期待。在抒情的音乐声里,教师把生本之情,师生之情,祖孙之情融为一体并推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老师让学生写下祖孙间的真情对白。此时,静静的课堂其实不平静,因为他们内心情感涌动;思维、情感、语文能力正在学生内心交织,在笔下流淌。全体学生都在书写,都在经历一场语文素养攀升之旅。这就是效率。学生的交流也印证了随文练笔的成功――“姥姥说:孙儿,你不要牵挂家里,尽管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吧。要是想家了,就回来看看。这里毕竟是生你养你的故乡呀!你是我们村里的骄傲,你是我的骄傲!”“我说,再见了小屯,再见了姥姥,我一定会回来的。虽然我的脚步跟着世界的脚步变化,但我过年一定会回来看您的。”……最后,在教师深情的文本呈现中作结:事实上,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习作就是在有触动,有思考,有积蓄,有表达欲望的时候自然倾诉出来的文字,它需要的是情感的温度而不是冰冷的模板;它需要的是思维的深度而不是肤浅的讲述;它需要的是自由的宽度而不是严格的控制。

品出来的精彩

语文教学就是人与文的对话,就是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思路、情感、观点、态度,而这些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秘密,需要我们找到一个直达内核的通道去体察。这些通道的入口往往就隐藏在关键词语中。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大胆地进行长文短教的尝试,删繁就简,直奔集动情点、感悟点、语言训练点于一身的“拴”字上。这个往往被教师们忽略的平实的词语,被刘老师一拎,竟立刻变得神采摇曳,峥嵘四起。在学生体会到姥姥剪纸技艺的“神”之后,刘老师话锋一转:姥姥的剪纸技艺特别地神,其实,它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哪里呢?学生再次潜入文本,最终定格在这一句:“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于是,老师开始了从波澜不惊到风生水起的情感推进。“拴”原先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当学生说是关在家里时,老师引导:不是关在家里,换个词――吸引。用什么吸引的,哪些画面定格在田野上呢?当学生说到在田野上睡觉时,老师深情地唱起了摇篮曲:风儿轻,月儿明,树叶儿遮窗棂……如同神来之笔,天籁之音,学生沉浸在教师优美的歌声和文本幽远的意境中,体会到姥姥为“我”付出了一切的爱。基于这样的情愫书写祖孙的对话,之后依然绾合于“拴”字上――如果说童年时,姥姥是用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而如今却是牢牢地拴住了我的心,在我心里、梦里的是什么呢?姥姥看着“我”睡觉时的微笑,思念“我”时幸福的泪光,与“我”玩耍时的欢快都成为一幅幅画面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泻出来。教师的总结更是将这一情怀进行了升华:“我”忘不了那一山一水,忘不了那一草一木,忘不了那神奇的剪纸,忘不了那慈祥的姥姥,忘不了那心爱的故乡。即使有一天,姥姥走了,那剪纸也必将拴“我”一生,一世!这节课也在长时间的掌声中华彩落幕。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5篇

周巷镇中心小学六(1)班 徐成

自从我学过《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后,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星期天,我准备学剪纸,我准备了剪刀、刻刀、红色卡纸等工具,材料准备就绪,那剪什么好呢?唉!今年不是牛年吗?对,就剪牛!

首先,我用铅笔在红色卡纸上画出牛的样子来,绘画可是我的强项,不大功夫,一头敦厚的老黄牛就跃然纸上,呵!还挺牛的。接下来,我沿着老黄牛的轮廊线小心翼翼地剪,生怕把老黄牛给剪断了。好一会儿,我才将老黄牛的轮廊给剪出来。

轮廊剪好后,我便用刻刀依次刻出牛眼睛、牛鼻子……因为纸较厚,所以必须用力的按住刻刀。一开始,我有点紧张,手中的刻刀似乎不听使唤,刻过的部位就像被老鼠啃过一样。刻着刻着,只听“嘶”的一声,牛鼻子被刻破了。这可不妙,怎么办呢?我只好使出“修补术”。我吸取教训,越刻越熟练,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约五十分钟左右,活灵活现的剪纸——老黄牛呈现在我的眼前。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 细节 把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54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细节,却可以透射出教育理念的大智慧。因此,要想打造出语文有效课堂,就要聚焦细节,从细节入手,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精心预设细节,领会文本意境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写的意境悠远,如果教师不做课前预设,将很难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意境中。因此,结合课文特点,精心预设教学细节,能使学生轻松领会文本意境。

《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断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画面,在老牛和小兔子之间是绿油油的草地。同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远在大学校园的“我”,当你收到姥姥这样一幅剪纸的时候,你会作何感想?

生1:姥姥,我知道你很想我,我也很想你,一放假我就马上回去和你做伴。

生2:姥姥,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记你,是你陪伴我走过无数个欢乐的童年时光,你的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啊!

……

这看似随意的一个教学环节,其实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运用媒体、音响精心设计的细节。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学生的体验和理解加深了,既有浓浓的情,又有深深的境,既有激情四射,又有意境深远,课文所体现的意境也在自然而然中达成。

二、及时捕捉细节,体现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倾听发言,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细节,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在细节放大的过程中彰显出语文教学的无限精彩。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片断

师:在临近分别的时候,我和扫路人是如何道别的?

生1:“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师:扫路人是如何回答的呢?

生2:“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这时候一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道:“吹吧!30年后你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师:扫路人今年多大了?

生3:70多。

师:扫路人在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他是在吹牛吗?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4:扫路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心情乐观,开朗。

生5:扫路人身体健康,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关注细节,聆听学生不同的声音,捕捉课堂教学中那稍纵即逝的精彩,巧拨妙引,从而使阅读教学逐渐走向深入。

三、用心打造细节,体现生成之美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教学过程,许多教学细节就是在这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闪现出来的。用心打造这些细节,就如“剥笋”,每剥一层都有一层的“鲜活”。教师如能层层“剥”下去,语文课堂就会不断绽放出精彩的火花,这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1: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句话中的哪个字应该重读?

生2:“我”字。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哪个词应该重读?

生3:“自豪”这个词。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应该怎样读?

生4:“才对”这个词重读。

师:(擦去自豪)假如不用这个词语,课题可以怎么说?

生5: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

师:“骄傲”在这里就是“自豪”的意思。假如换上“自豪”的反义词,课题又可以怎么说?

生6:我不应该感到自卑才对。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一个出其不意的细节设计,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探究中不仅感受到了遣词造句的特别,以及朗读重音位置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而且在揣摩、感受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之美。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7篇

一、即从巴峡穿巫峡――利用逻辑的力量

简单的逻辑推理学生都会,我们不防让学生的新发现“顺流”而下,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一旦学生的体验在此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得到推进,就会激起一片思维的浪花,使学生调动起全部身心去体验。比如《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写道“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这里的“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很多学生认为索求剪纸的人一听到姥姥答应,便高兴地走了,因为事情定下来了,他为将会获得姥姥的剪纸而高兴,说明姥姥技艺高超。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但是细读前文,往下推理,学生从“接着”一词读出姥姥肯定先剪了。而且课文一写完“姥姥答应剪”,接着就写“这人乐呵呵走了”,中间省略了文字,暗示着姥姥剪纸是那样地快。此时,姥姥的形象也更加丰富起来,学生的体验也变得更有深度。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借助感觉的力量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以已有的认知为基础不断建构的过程,而学生的体验,更加需要感悟语言文字中的情感理趣,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那种韵味。比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时,写海浪如千万头暴怒的狮子,笔者让学生真切地做出面前一头大狮子扑过来的反应,学生刚做完避让动作,笔者又一次扮成狮子猛扑过去,这样循环数次并追问狮子有多少头,再让学生闭眼想象,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体验到千万头狮子扑过来的感觉。下文作者又把浪花比成小孩子,笔者又模拟可爱的小孩子,扑向学生,学生张开手臂拥抱我,与前者避让狮子的形象相对比,冬天海浪的汹涌和春天海浪的温馨给人的感觉更加深刻,读来更加入心,且课堂情趣盎然。语文的魅力就在这里,它可以令你神游万里,思接千载,浮想联翩。

三、风刀霜剑严相逼――强化激将的作用

有人说,一个艺术家的不幸,有可能是人类的大幸。这话讲出了大凡杰出的创造性的成就都是在一些特殊的人生逆境中激发出来的:屈原放逐,乃有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有时我们在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置学生于无退路之地,甚至“不义”之地,来挖掘学生的体验潜能和创造潜能呢?如《牛郎织女》中,王母娘娘是一个狠毒、奸诈且又强大的恶魔,如何从语言中深入体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于是笔者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但规定必须有十处发现,否则你就是一个内心不够善良的人。这样一下子“刺激”了学生,于是他们细读、交流、碰撞,发现了好多:她身为天母居然“暴跳如雷”,只为织女是“下”嫁人间,便发誓要“抓”回织女。她势力那么强大,偏要“趁牛郎不在家”去抓织女,而且“推”倒孩子,“拽“着织女,还有“一”划之下,“霎时间”就能划出“很宽”的,“波涛汹涌“的天河,并且她让牛郎织女相见却不能相逢……他们的发现远远超出教师预定的十处,并且课堂上群情沸腾,义愤填膺,议得热烈,读得深情。这样的方式,使教师的引导富有情趣,彰显力度。

四、且放白鹿青崖间――给予自主的空间

引导学生产生独特体验,要让学生思想的“白鹿”去游历名山。比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笔者精心扣住的“快开枪,你不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这一声血气方刚的怒吼设计了三个问题来教学:第一,他为什么要快开枪?第二,他为什么不自己亲自开枪?第三,副官长如果不开枪,他真的会向他开枪吗?带着三个问题,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内心,体验到了那份铁汉柔情。耐心地放白鹿于青崖之间,须行时即可游访名山。教学要多一点从容淡定,睿智、轻松、创造性的课堂,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更需要我们大胆放手,耐心等待。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8篇

摘要: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围绕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做文章,因此,我们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课堂魅力四射,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信有效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一些课堂教学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如: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这些显然是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的。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因此,必须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课堂教学.让课堂魅力四射,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乐园、天堂。

让课堂充满魅力,即教师点拨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弓人人胜。学生学得开心,灵活,主动,其乐融融,乐在其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下面笔者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1激发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标

老师想要建构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要托近与学生的距离,用迷人的微笑感染学牛,用亲切的语言感动学生,用饱满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另外,教师还要理解学生的心情,宽容学生的小错误,耐心指导学生,循循善诱。当学生取得可喜成绩时.应为他们欢呼,为他们雀跃。如: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时,经常参加学习小组.和学生合作、探究、展示。把自己看成是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学生们的活动.一起欢呼成就,一起分享成果。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笔者总是毫不吝啬地夸奖他们:“你学习悟性真高!”、“你的表达真精彩!”、“你的口才真好!”等,对待学困生,笔者总是充满诚心、而寸心,悉心辅导他们、激励他们,“你一定能读好!”“你很有潜力,要有耐心”等话语成为了笔者的口头禅。慢慢地自信走进他们的心灵,拨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感知老师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课堂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感知课堂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是平等的,于是在轻松愉快的师生合作中,达成学习目标。

2点燃学习火花。拨动学习心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旦对事物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始终目标专一,学习也就较为持久。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只要对事物发生了兴趣,学生就会高度倾注学习,从而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思想基础。存教学巾,教师应从文本内容、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会学,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如笔者在教学《鞋匠的儿子》课文时,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林肯的形象。先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看看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一下子就被点燃起来了,拨动了学生学习的心弦。学生朗读之后,笔者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组织学习小组点评,接着指导朗读,然后听录音和自己进行比较,最后再读课文,朗读的激情一浪高过一浪,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火花.拨动了学生的语感训练的心弦在这种学习氛同中,学生对林肯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

3预设课堂‘留白’。鼓励自主探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已经为大多数语文教师接受。“我的地盘我做主”,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穿新鞋走老路”“一言堂”,“满堂灌”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留白”,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来展示自己,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为了L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懂得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充分体悟课文,品味文章人物品质。他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体现艰辛的句子朗读体会,通过计算、做比较等方法,说说用上这些词语的好处。并在小组内合作、探究,通过交流,组织学生来理解、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你读到怎样的谈迁?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四处奔波等),品味人物品质。最后,教师通过师生、生生点评来引导学生感悟。一堂课,学生白始至终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主感悟,实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人人参与,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自然、自主、自信,在自己的学习空间,自主学习水到渠成。

4鼓励手脑并举。培养发散思维

虽然小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笔者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充分发表见解。

例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之后,笔者让学生充分讨论:“姥姥想通过这张剪纸,对我说什么?看到这幅剪纸,“我”又想对姥姥说什么呢?”只见同学们马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开了,有的说:“姥姥,我爱您。”有的说:“姥姥,我不会让你失望。”有的说:“姥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您说的那样‘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同学们各抒已见,既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5适时合理奖励。增强学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