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习惯;有效教学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关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细节,是物理教学高效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各方面的关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养成“讲出来”的习惯

许多物理教师和多数学生认为物理学习和数学、化学等理科学科一样,要“钻进题海”做大量的习题方可熟能生巧。岂不知,这种想法和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题海战术”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新课改的要求所淘汰,更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

新课改形势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体验、观察、动手等能力的前提下,又推出了“学讲计划”,要求课堂实施“学讲模式”,即学生把知识学进去、讲得出,也就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其他学生或同伴听,以实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之目的,这个学讲模式迎合了知识构建理论,与学习金字塔理论不谋而合。这种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发挥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其乐与探究、勤于动脑、善思的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

如,学习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一节《曲线运动》时,通过预习的环节后,上课可以走出传统的对预习题提问、回答的问答形式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讲出来所预习的内容、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如何确定曲线运动的方向、曲线运动的速度、运动性质等,如果对这些知识点能述其祥,并明确预习中的不足,以利于上课时听得有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

二、养成写出知识点、梳理归纳的习惯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由学会学习向会学、乐学的转变。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写出知识点是学生会学、学会的具体体现,长时间进行写知识点的技能训练,可培养学生勤于归纳、善于整理知识的能力,更利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如,学习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三节《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理解》时,课前或课后,学生要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写下这节课的要点:(1)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原则以及和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求法等。系统写下来,一可以对知识点牢记强化之功效,二也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勤于梳理、善于归纳的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引发质疑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善思也是新课改的要求。而善思源于质疑,学会问问题,引发学生的质疑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由此质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学习高中物理必修2《向心力》一节时,对于向心力的定义、公式、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于向心力的方向这一知识点,有一句话:“向心力是变力。”不妨针对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向心力是变力?让学生学会质疑。久而久之就会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养成勤于实践、乐于探究的习惯

物理学科和其他语言学科不同,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实际现象、勤于实践活动、乐于参与探究等的习惯更见其重要性。

如,学习《向心力》时,引导学生探究讨论:用细绳拴住一个物体,人用手握住细绳的另一端,使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感觉一下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如加快或减慢,手对绳子的拉力会感到如何变化?探究或讨论:为什么运动速度越快,拉力就会感到越大?

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某地发生了自然灾害,人们的家园被毁坏,道路受阻,交通不便,因此飞机空投实物。那么飞机在投放食物时,是到目的地的正上方投下还是提前投放?为什么?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可以由教师提出,学生探究或讨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加以讨论和分析,如人们提水时,做不做功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

物理和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在物理教学中,除了强调物理的意义、突出物理的探究外,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样不可忽视,应加强学法的指导,改变讲授法,让学生“讲出来”,培养勤学善思、学会质疑、乐于探究等习惯,推动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兰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学习习惯的培霸[J].信息教研周刊,2011(08).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第2篇

怎样才能适应这种需要?要抓什么主要问题进行改革?这里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

一、物理学科的课程设置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教学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从实践看,高中物理课采取分段的办法来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具体落实确有困难。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前两年的必修课,内容和要求都一致,不能适应这种差异。国家教委最近提出的多种办学模式,我们体会,是承认差异。面对这种差异,高中物理课与其采取分段的办法,不如采取分层次的办法。高中物理课可分为两种物理课,以适应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适应不同程度、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同一个知识点,在程度、要求、讲法、侧重点等方面可以不同,甚至可以很不相同。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所学知识无大差异,能力要求可以有相当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就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就所处理的问题的复杂程度而言,差异是相当大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或为将来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者虽然是一致的,但着眼点不同,对物理课的教学要求将会不同。采取分层次的办法,将会较好地适应高中物理课的教与学。

按照课程计划的规定,高中物理开设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必修课在高中一年级(2课时)和高中二年级(2.5课时)开设。限定选修课在高中二年级(2课时)和高中三年级(3课时)开设。为了适应高中物理课的特点,便于教学,新大纲把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贯通起来,不再分段,合起来称为必修和限定选修物理课。这样,新大纲提供两种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种是必修物理课(简称1类课),共4.5课时。第二种是必修和限定选修物理课(简称2类课),共9.5课时。

1类课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知识面包括物理知识的主要方面。考虑到现行必修课的知识面较窄,新大纲适当地扩展了1类课的知识面。2类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要求着眼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内容包括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主干知识,同时增加了近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论,作为选学内容。2类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覆盖1类课,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必修课的要求。

据了解,现行必修课对部分学生要求仍偏高,所以新大纲从总体上适当放低了1类课的程度。2类课的程度,就重要的主干知识而言,与现行的必修加选修的程度大体相当。以2类课与我们所看到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物理课比较,基本的主干知识大致相同,但程度上我国要低些。

两种物理课的内容都分为必学和选学。选学内容不作考查,供师生选择,以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

新大纲对必学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A层次要求低,B层次要求高。作B层次要求的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在1类课中,A层次的知识点约占全部知识点的60%,B层次约占30%。在2类课中,A层次约占50%,B层次约占40%,B层次所占的百分比有所提高。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适当的加深,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大纲十分重视实验。1类课的必做学生实验共12个,其中有4个是新实验,必做实验个数与现行必修课的必做实验个数相同。2类课的必做学生实验共23个,其中有一个是在专题中安排的制作性实验,这23个实验中有7个是新实验。现行的必修加选修一共17个学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6个实验。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实验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大纲中安排的演示实验有所增加,并提出,有的演示实验可安排为学生随堂实验,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能力的培养要因材施教,因而两种物理课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1类课的能力要求相对低些,这并不是说,某些方面的能力如运用数学的能力不需要培养,而是考虑到能力的要求应该恰当,应该有所侧重,不能脱离多数学生的实际。2类课的能力要求高些,表现在新大纲提出要设置适合于高中学生的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且要求较高,希望能在实施中积累经验,使之成为培养能力的一条新的途径。

实行两种物理课并不要求过早地分流,或者说过早地分为文理科。不论选用哪种物理课,都要在高中阶段学习必修课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生活,继续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种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种物理课。2类课把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的内容安排在一起,是为了便于教学,不是为了所谓“一次到位”。在高中一年级,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某些重点知识的应用,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应用,限定为简单的应用。而在高年级,在2类课中设“专题”,以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和综合地运用知识。

我们认为,根据新大纲编写的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应该有较大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在高中一年级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指导他们在高中二年级对两类物理课进行选择。

面向全体学生,要承认差异,使他们都能有效地学习,这应该是物理学科课程设置的着眼点。

二、教学内容

新大纲指出:“教学内容应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从新审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按照两类物理课的不同要求,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并适当予以更新。

(一)科学技术有加速发展的趋势,预料21世纪的科学技术将发展得更快。面向21世纪,要考虑高中物理课如何适应这种趋势。高中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物理学又是一门基础科学,这就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应当强调加强基础,把那些重要的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高中阶段,基础打得扎实,学生才能在今后有效地学习文化科学技术。脱离开打好基础,片面追求大量的现代知识,只能得其皮毛,回过头来就会觉得基础单薄。

加强基础,这是确定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本要求下,要处理好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经典物理知识与现代物理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的关系。

(二)在高中首先应当把那些在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学好。主干知识学得透彻,学习其它知识就容易些,也有条件扩充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要减轻学习负担,决不能削弱主干知识。新大纲精简了某些非主干知识,以加强主干知识。

一方面要强调主干知识,另一方面知识面又不能偏窄,这是一个矛盾。知识面偏窄,不利于开阔眼界和思路。知识面窄,这是我国学生的重大缺陷。但是,在当前,宁可知识面相对窄些,也要保住主干知识。宁可要求低些,也不能冒然砍掉主干知识。因为主干知识学得好,学生将有可能独立地去扩展知识面。此外,教材可增加阅读的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开拓知识面。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强调主干知识与知识面偏窄的矛盾。减轻负担,必须精简某些次要内容。有的知识在大纲中可不列为知识点,不作扩展性要求,采取其它形式如练习的形式去解决。

减轻负担不能只靠砍内容,要多方面设法解决矛盾。例如,主干知识的要求要合适,不能不适当地提高要求。教材的系统或结构要加以改进,充分发挥主干知识的带动作用,使主干知识和非主干知识配合得更好。教学方法要加以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讲解不能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强调因材施教,对物理有兴趣的优秀学生,应该鼓励和帮助他们课后独立地钻研。课内讲得精粹一些,而且有吸引力,使学生对物理发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三)要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关系,适当增加近代物理的内容,使教学内容随着时代而有所更新。经典物理知识反映了宏观、低速情况下的客观规律,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近代物理知识是在经典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好经典物理知识,才能够进而学习近代物理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知识。

近代物理是指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基础的20世纪的物理学。前期量子论的知识在现行大纲中已经有所反映,为使量子论的知识能够充实一些,新大纲中明确列出量子论,以求有所加强。现行大纲中没有涉及相对论的知识,新大纲列出相对论,作为选学内容,希望经过新大纲的实施,逐渐取得在高中讲述相对论(主要指狭义相对论)的经验。教学内容要随着时代而有所更新,不更新将不能体现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从全国大面积的推广来说,这种更新的进程应该是渐进的。当前,在课程的内容和体系上作过大的变动,看来还缺少经验和依据。而且作过大的变动,教师和设备均不适应,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逐步积累经验,逐步探索,是一条可行之路。从长远来看,课程的体系应该而且必须改变。当今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中学阶段哪些知识是基础知识,体系应该如何改变,都需要重新加以认真研究。物理课程要作较大的改革,必须先在小范围内试验,取得经验,以备将来改革之需。

新大纲加强了守恒定律,加强了能量的知识,加强了波动的知识,努力反映与近代物理的联系。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当寻求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接口”或者“连接点”,引导学生走向近代物理之门,开阔他们的眼界,引起他们的兴趣。讲解经典物理知识,要反映和渗透近代物理的观点。还应当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介绍近代物理的成果,使学生知道近代物理是怎样从经典物理发展起来的,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物理大厦正在不断建造之中。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其它自然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形成了许多交叉科学。这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使学生“了解物理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体现物理学作为基础自然科学的特点,以加强高中理科各门课程的联系。如何体现这一点,还研究得不够。在编写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四)物理知识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确定教学内容应该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之间的关系。新大纲指出,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在教学目的中把基础知识和实际知识并列,说明对实际知识相当重视。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际知识。教学中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讲述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介绍与基础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新大纲的知识点中,列出了相当数量的属于实际应用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知识点。这说明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了上述教学目的。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要使学生“了解物理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实际,是完成这一教学目的的唯一途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使学生了解物理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我们要努力体现这一点。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个特点是:从发现,到发明,到实用,周期越来越短,即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为21世纪培养人才,应该充分考虑到当今科学发展的这一特点。我国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知识面较窄,动手能力不强,不善于应用知识。针对这一情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更要大力加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他们关心实际问题,理解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有志于并且善于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去。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任务,高中物理教学应当很好地分担。

三、能力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加强能力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新大纲总结多年来在培养能力方面的经验,明确而且有针对性地作了阐述,这将有助于今后更加切实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

(一)在诸多的能力中,新大纲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独立思考,这种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品质,虽然不是物理课单独能够培养的,但是,物理课却应该分担这个任务。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所学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因而在高中物理课中有条件、有可能担负起这个重要任务。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应该贯穿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之中。这一要求,在新大纲的说明中有明显的体现。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地发表看法,提出质疑。要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分类、概括、总结的能力,逐步要求他们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以期能够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要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拓宽知识面。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够拓宽思路但不考的知识不涉及,将会堵塞学生独立钻研的志趣。为了防止高考失分,让学生超量地做题,以致出现生题不会做,学生埋怨教师没有提供此类型的题目。这表明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一些具体能力的培养一定会受到影响。将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或者进入社会,都会显得很不适应。新大纲中强调独立思考,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大纲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根据物理学的特点,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这是物理学探索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与此相适应,高中物理应当培养这三方面的能力。

新大纲对高中物理教学所应培养的能力作了具体阐述,比现行大纲有所充实和提高。例如,对观察能力的要求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当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新大纲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写出实验报告”,并进一步要求“会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实验故障”。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分成两种要求,大部分要求是能正确使用,一部分要求练习使用,以便于具体落实。关于误差和有效数字的要求,大纲中作了具体说明。在2类课中还要求“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个别实验中要求会合理的选择仪器。

新大纲要求培养“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科学思维能力”。这在科学思维能力的层次上,比初中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果说,初中较多地是直接概括,那么,在高中,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由于高中所处理的问题有所深化,则较多地要求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分析的深度和综合的广度,都比初中大大提高,因而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大大提高。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处理问题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不能学好高中物理。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科学思维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科学思维能力正是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

大纲在阐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时,强调“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律和模型等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不能死记方法和步骤,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形下,特别是新情景下,能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迁移和运用,把知识学活用活。强调“弄清物理过程、状态和情景,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分析,就是要分析物理过程、状态和情景,这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一步。具体分析物理情景、思路和方法,抓住了这几点,就是抓住了根本。

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培养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科学,表达和处理问题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种语言,可以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数学是一种工具,可以进行推导和运算。不会运用数学,物理很难学好。因此,新大纲提出培养运用数学的能力是必要的,这要求我们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中去。学习物理,应该学会进行计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但是,解决物理问题,还常常要用到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因此,新大纲提出要重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这对学好物理很重要,是一种较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引起重视。针对图象的运用能力较弱的情况,新大纲提出要学会用图象表达和处理问题,这一点也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高中物理 物理素养 素质教育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物理知识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教师所讲知识点只停留在一个短暂记忆的阶段,并未上升到透彻理解的阶段,显然,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率极低,甚至还会阻碍学生们个人能力的发展。相反,探究式教学模式则是一种相对开放的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并从中汲取相应的物理知识点,相比传统的记忆式教学而言,探究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将所学的物理知识点为己所用,长此以往,学生们的物理能力自然而然得以提升。在本文中,笔者便结合自身在探究式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与自身在物理教学方面的教学经验,谈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妙将探究式教学模式运用于新课导入,成功激发学生们探究欲望

众所周知,概念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部分,其中不乏抽象性知识点,于物理初学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让新课导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为高效教学打下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开门见山”式教学方式导入新课,不仅未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让学生们对新课学习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相反,倘若此时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巧妙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们创建一个新课探究话题的话,则势必能够起到良好的新课导入效果。

例如,笔者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中弹力的相关知识点时,设计了一个探究型物理小实验。首先,笔者在讲台上固定了个小图钉,并准备了一个小的橡皮筋,接着,笔者把小皮筋的一段与小图钉固定在一起,另一端处于松弛状态,并记录松弛端的位置,然后让学生们上台来拉小皮筋松弛的一段,待皮筋处于绷紧状态时,笔者再让学生们松手,并观察皮筋所处的位置是否与原来的位置一致。最后,笔者在让学生们谈谈在这个小实验中的感受。如此循循善诱,新课内容便自然而然被导入到教学课堂之中,同时,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也被极大的提高,进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设计探究式问题情境,让物理教学课堂更加精彩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一个合理而恰当的问题情境必然会使探究式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该如何才能合理地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呢?首先,教师应当结合当前实际的教学情况,尽量使得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符;其次,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们的实际能力,问题太难则会让学生们对物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而问题太过容易则难以收获期望的教学效果,故而,教师应当结合实际选取难度适中的问题去创设问题情境;再者,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创设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选修1-1中《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节内容时,笔者便结合本节的相关知识点为学生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探究式问题情境:冬天的时候,小佳在脱毛衣的时候看到了火花,同时自己的头发也因与毛衣摩擦而“飞”起来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学生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吗?显然,这个探究式问题情境不仅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符,更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顺着这样一系列的探究式问题,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被瞬间激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设计探究式课后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课后练习是提升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关键所在,所谓孰能生巧,学生们也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物理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的课后习题形式往往过于局限,并未起到良好的能力拓展效果。因此,教师要想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应当合理设计一些探究式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们在做课后习题时同样保持着良好的探究习惯。

例如,在教学高中物理必修2中《向心力》这一节内容时,笔者便给学生们部置了这样一道探究型课后实验:用一根细绳拴住一个橡皮擦,并用手握住另一端,然后让橡皮擦做圆周运动,同时不停的加大手拽绳的力度,观察橡皮擦的速度是否增大?之后再松手,观察橡皮擦做何种运动,请学生们在课后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解答并验证。

结语

总言之,探究式教学模式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必不可少,它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之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故而,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当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而培B出更为优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海涛. 高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J]. 教育学,2011.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第4篇

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所积累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之前学习对之后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是之后学习对之前学习的影响,只不过前者被称为顺向迁移,后者被定义为逆向迁移.这种学习迁移理论在知识、态度、技能以及行为规范中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先学会自行车,当学习骑摩托车时就可以运用骑自行车的平衡感很快学会骑摩托车.又如学会中文中的拼音有助于学会英语中的音标.可以说只要进行学习,就可以运用学习迁移理论,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迁移理论.

二、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需要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所以学习迁移理论的教学方法将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产生积极的应用效果,那么该如何让使学习迁移理论更完美的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

前文提到,学习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但往往正向迁移应用比较广泛,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是应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就要发挥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某高中为了加强学习迁移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物理知识的全面理解.首先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只有在完成知识结构搭建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利用学习迁移理论帮助学生学习.一项研究曾经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和右脑记忆的范围不同,但同样是记忆一项数据,人脑对图片的记忆速度会更快、记忆的时间更加持久.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可以通过表格或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这章首先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巩固,接下来依次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讲完这三个定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这三个定律之间的关系,形成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框架.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物理教师还应该向学生讲解惯性定律与惯性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举例子加以解析.个别物体相于另一物体参考系而言,它是相对静止的,然后教师以具体的实例加以诠释,一颗大树与飞驰的汽车相比,其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这样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对牛顿第一定律有全面的认知.因此,在健全的物理教学体系下,学生更加容易学习物理知识.总之,物理教师应用迁移学习理论进行教学,一定要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从而为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做好铺垫.

2.加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归纳总结进行巩固,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单元的物理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拥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所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力.而且这种总结能力应用技巧作用于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能够将新的知识点经过总结之后融入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行星的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将万有引力与第六章第五节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结合、对比,以防止学生出现思维误区.由于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定律,是由牛顿提出的,该定律中的内容是任意两个质点在连心线方向上的力而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治理乘积呈正比例,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且这两个物体化学及物理状态与中介物质无关;而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的性质则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此外,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在变化的变加速曲线运动.该定律具有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和周期不变的特点.总之,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行星的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与第六章第五节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学生通过对两大定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提升其归纳的能力,进而对其学习物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3.结合实际应用学习迁移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物理,但只是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高中物理则是对初中物理的升华研究,虽然高中物理知识繁多,但每部分的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从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实现学习迁移的效果.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才能确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物理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那么,物理教师在教师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在设置的情境环境下,并依据学习迁移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点.

三、学习迁移理论的意义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第5篇

一、构建物理学习“五维一突出”的学习模式

“五维一突出”的模式中的“五维”是指“教、学、练、研”一体,在这五维当中,是以教和学位主导地位的,而练习是作为辅导性的支撑作用。“一突出”是指突出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是进行物理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在“五维”当中的教既是指教授和指导,又包含了高水平的学习与趣味的物理学习思想。而学是指在好学和学好的基础上融入乐于学习这个观点。练就是指同学在进行物理学习期间,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动学习兴趣,用试题或者实验的练习督促学习。高中的物理学科是一个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的双向课程,所以在练习期间同学们需要将实际的生活与专业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研就是指在物理的实验?^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培养自己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精炼物理学习的内容,缓解学习时限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在新课程标准的大力实施下,高中物理的课堂学习课时严重缩水,但对于物理教材的内容却只增不减。另一方面,高中物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海量的高中物理内容,如果还是按照原来设定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的话,根本完不成。因此,同学们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找准学习的中心和方向,精炼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删繁就简。针对自己学习的难点、难以理解及专业应用练习强的部分采取重点学习,而对于较为简单的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掌握的知识点,就可略过或是通读一遍即可。在针对难点知识的学习中,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办法,将其中的关键词和计算公式提炼出,运用物理记录本构建便于记忆的知识结构。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曲线运动》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将每个小节的知识重点进行提取,比如第一小节主要是将曲线运动的概念,将概念浓缩后得到的关键词是“物体运动角度小于90°”。将每个小节这样提取后,同学可以通过关键词补充其余的知识,比如“造成物体曲线运动的原因是施力的大小、方向及运动中的阻力共同作用形成的。”这样可以达到精炼学习,提升学习效率的作用[2]。

三、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趣味性

在进行“五维一突出”的模式学习当中,同学们可以采用学习工具提升学习的趣味性,比如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图书馆或者社会实践等方式。因为物理课程的科学性很强,且内容比较死板枯燥、严谨,在学习中如果无法采用多种办法增强趣味学科学习的趣味性,那么无法将“五维”进行下去。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同学们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直观了解行星和太阳及万有引力的各自运行及关系,或者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表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会使得学习内容更为丰富、直观,在提升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让自己达到好学、乐学和学好的目的。

在理论的学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练习,练习的方向围绕“五维一突出”,将自身的学习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训练,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拉近实际与知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快找到解题的思路,也能培养自己适应高考的题型解答方式[3]。

四、利用开放性试题或实验研究,增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粘度

开放性的试题和实验研究是理论教学之后的巩固工作。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开放性试题是以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为载体,结合实际的生产或生活需求,求证出相应的物理量或现象。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同学们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重要过程。其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深度,拓展学习广度,还能够让同学们在实验和检验的过程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五维一突出”的模式学习后,同学们在物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有明显提高,在期末的考试当中成绩都有进步,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大胆创新,采用多种办法实践物理现象,提高了学习质量。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初中物理;建议;方法

一、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差异

很多学生刚从初中转过来,还带着学习初中物理的方法学习高中物理,于是很快就出现了问题,也是很努力地学习,但是就是没有成效在此,我讲述一下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不同,仅供参考

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没有什么联系,高中物理则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在《必修》中,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三节讲解速度,从而引出产生速度的原因—加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第三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章 相互作用;第六章 力与运动引出牛顿运动定律,进一步阐述运动和加速度的关系:加速度产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整个一个必修就组成了一个运动体系,所以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从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样才能更全面

初中物理介绍的相对简单一点,高中物理进行的研究就比较深入例如摩擦力,高中物理涉及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且两物体具有相对运动趋势,两物之间有弹力相对运动趋势就值得我们很好的琢磨一下,具体情境具体分析

二、高中物理(鲁科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通过讲述高中物理(鲁科版)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仅供参考: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环境教学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课本上的例子,这时候怎样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物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转化思维

比如一辆汽车上午十点从城东开到城西行驶了3 k,在途中十一点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一个老人,警察通过测量,对司机说:“你超速行驶,这段路程最高限速 k/h”司机说道“我的行驶速度v=s/t=3/ k/h=3 k/h”

这就引发学生的思考,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平均速度就可以说明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瞬时速度是关键问题,这时候教师就告诉大家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各自的特点

解决物理难题要注重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一起运用

有的时候学生解答问题,看得比较片面,不能从整体去考虑,这时候应该告诉学生跳出来,去整题分析问题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其上有一物体A,先用一水平力F拉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之间的摩擦力很多学生就开始受力分析,开始冥思苦想其实用综合法,就很简单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所以没有摩擦力,为零

3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高中物理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实验这个环节,在课上的时候可以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来验证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高中物理(鲁科版)的一些知识点,例如自感现象、电磁感应现象、抛物体运动等,都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感知这些知识,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经过对高中物理(鲁科版)的教学研究,提出的一些建议

教师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把知识更好的转化成为能力,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多方面发展大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情景教学,实际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多方面考虑从不同的方向,考虑、分析,任何理论的得出都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水平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物理课,爱上物理实验,爱上研究,爱上学习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第7篇

91年秋,当高一物理书发下来后,对照大纲的要求发现重点难点基本上都放在以后高三选修本上了。为了分散难点,决定同时开设选修本中的一些内容。对象是对物理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形式是讲座式,时间每周一课时;每次考试,对这部分内容不做必考要求,只在卷后设附加题,试卷讲评时,附加题也在讲评之列,并明确告诉学生这部分知识对将来报理工的同学应该掌握。效果是:高中前二年的时间基本上把选修本中每章的重点内容都涉及到了。同学们虽没有熟炼掌握,但基本上都了解了这些知识。到高三选修本发下来后,学习选修本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复习和加深的过程,所以没有时间紧,难度大的感觉,同学们学得也比较轻松。

由94年秋开始的第二个周期,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选修内容的同时并行。面对高三分科的现实,学生中分流苗头日臻明显,理工科的学生想到时间已过2/3,而高中物理中的重点难点还没有涉及,要求早开选修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文史科的学生又不愿浪费时间。教师想增加选修内容,又怕影响眼前的会考,不增加选修内容,又耽心高三时内容多,难度大,时间少,使师生都进入了一种两难选择的境地。

二、体会

一些学校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致使一些高中毕业生实际上不具备高中应有的文化素质。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实行“必修”“选修”制,并为此设制了毕业会考制度。旨在把高中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这对民族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对将来报考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必修课单行开设,就有其不利的一面,这是因为:必修课内容较浅,而选修课又是各章的重点难点,一则集中难点违反认识论的规律,再则势必前松后紧,使学生在面临高考前增加心理压力。

另外,对一些知识内容的编排也有些不当之处,如:必修本中讲动能而不讲动能定理,然后定性地给出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到高三上选修本时再讲动能定理,再定量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这就造成了重复教学而事倍功半,如果把这部分内容全放到高一必修本中一次完成,学生们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保证了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再如物体的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中一个关键性的知识,它贯穿高中物理的全过程,高一不讲,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感到时时掣肘,实际上,每个教师在高一都讲了物体受力分析这个知识点,只是学生必须借选修本才能阅读和加深理解,凭添一些麻烦而已。

三、建议

1.必修本开设的同时,有选择地并行开设一些选修课中的内容。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人类已形成的概念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随着他们知识经验的丰富,思维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臻于完善的。”这就是说掌握概念需要知识经验与时间。并行开设既分散了难点,又为学习选修本的重点难点准备了知识经验,同时还为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改造新知识留出了时间。

2.考核

高一高二期间,选修本的内容可以不列在必考范围之内,以附加题出现,使有能力的学生能一展才能,也使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同时也不对其他学生增加负担。

3.深度的掌握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关联思想;高中物理教学;概念;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64-02

关联思想,就是把问题看做一个整体来对待,能把有联系的东西看做是一个整体去分析,以探究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本文将从教学实际出发,介绍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关联性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能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能把和该问题有关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搞清楚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系统且有联系的知识网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技巧。

一、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联思想

高中物理是系统性的自然学科,在许多基础知识方面都有很紧密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利用关联性思想来来教学,相信会有好的效果。例如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下述两方面来进行关联性教学。

1.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物理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描述的对象的定义、本质属性。而物理概念的外延指的是该概念所衍生出的其他物理概念以及和该概念有关的知识。拿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加速度为例,物理学中把速度的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加速度。在该概念的内涵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速度是来描述什么的物理量?它的定义式中的各个物理量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大小是由什么物理量来决定的?而在概念的外延教学中可以提问学生:加速度和速度有什么关系,是不是速度大加速度就大?它的方向和什么有关系,是否速度是正值加速度就是正值?它的单位有哪些单位组成?相信搞清楚这些问题,关于加速度的知识学生就会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了。

2.让学生了解概念的结构。还以加速度教学为例,由加速度的定义式a=v/t可以得到加速度的数值大小和物体的速度变化以及速度的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有关系,但能否说速度大加速度就大呢?或速度变化大加速度就大呢?学生比较迷糊,很容易认为加速度是由速度和时间来决定的错误观点。这时老师要按照书本上的定义结合公式的特点给学生讲解清楚。该公式是比值定义法,只有速度的变化和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大,才能说加速度大,单独看速度大小,速度的变化大小来判断加速度的大小都是错误的。这时老师可以介绍另外一个加速度的决定式给学生,也就是牛顿第二定律。虽然这时学生还没有学到该公式,但通过简单介绍,学生还是能理解加速度的大小是由物体的受力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来决定的。

在平时各个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若都能让学生找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用关联性思想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将会对知识记得准确且牢固。

二、在物理规律利总结中运用关联思想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的简单抽象表述,许多物理规律都具有简单相似性。如果能用关联思想来学习并总结物理规律,学生会发现许多比较抽象且难以解决的问题都会变得十分简单。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统观教材的全局,努力使知识系统化和关联性。在规律教学中,可从两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关联性思想。

1.帮助学生搞清各种相关规律的彼此联系,从而整体上把握物理规律。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不是绝对、孤立、一成不变的,在物理学中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导体和绝缘体(电介质)这对矛盾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在通常情况下很好的绝缘体,随着条件的变化,绝缘体里的一部分被束缚着的电荷,可以变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于是它的导电能力也就随之增强,甚至变成导体。教学实践表明,对物理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知道得越多,理解得就越深刻、越能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这也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2.根据探究式教学模式来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我们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去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那么,学生如果能利用关联性思想来进行物理探究和分析,找到和要探究的问题相关的其他现象和结论,并能运用到新的问题当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相信这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三、在物理知识系统复习中运用关联性思想

高中物理许多物理现象都满足相似性规律。老师在知识点的复习中若能运用关联性思想来进行,把每个知识点相类似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将会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带来很大的便利。在高中物理必修二中有万有引力和行星运动这一章。主要介绍万有引力的计算方法和行星的运动规律。在万有引力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把电荷间的电场力、磁极间的磁场力和天体间的万有引力看作是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场力来进行关联性思想教学,那么学生在理解万有引力的公式、静电力公式的特点方面就容易的多了。就会明白为啥两个公式具有高度相似性了。又如在开普勒三定律的教学中,分析为什么行星在远日点运动的慢而近日点运动的快,如果能关联重力场中的动势能的转化来进行教学,行星向远日点飞行时,动能向势能转化,自然速度会降低,这样学生自然很容易理解该定律的产生原因了。还有在静电场的教学中学生会遇到电势能的变化和电场力做工的关系,老师在教学中若能把静电场和重力场进行关联性教学,利用重力场中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的关系来理解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场和电场在功能关系上具有高度相似性,重力场中的高度类似于电场中的电势,重力场和电场做功一样,都属于保守力做功,和路径无关,只和初末位置有关,重力势能类似于电场中的电势能。从电场和重力场的高度关联相似性来进行教学,相信学生理解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若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都能利用关联性思想来教学,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