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半截蜡烛课本剧

半截蜡烛课本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本剧;高年级;农村小学;提高

课本剧指以语文课本中的优秀范文为基础,经过师生编排的简单剧本,学生参与表演,欣赏和评价。是具有浓郁的趣味性,艺术性,创造性的活动形式。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推崇“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学生排演课本剧就是“做”的具体表现。天津特级教师靳家彦说:“造就人才的工作是从人生的头几年开始的,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影响儿童发展的基础阶段抓起。编写、演出、观赏小学课本剧是对儿童进行多方面培养教育的综合性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等活动”课本剧的编演就符合这一教育原则和大纲要求。

课堂上,教师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给学生教什么,另一个是用什么方法教。而课本剧教学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潜能。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小学,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条件落后,获得信息的渠道少,家里有条件买电脑上网的也只有两个。学生视野窄,见识少。那么,作为教师,我想:我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很多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认为那只是图热闹,没有实效性。但是通过这一学期我班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的经历,我认为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认为,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表演课本剧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本剧创作的过程,是将叙述性文字转换成人物语言的过程。学生需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的感悟文本。与课文作者,人物进行心灵交流,体会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要梳理课文故事情节,又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还要揣摩角色心里。显而易见,学生只有在读通、读熟、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将其表演出来。而通过表演,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写作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相应提高。

二、学生在编、练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对想象力和创作性思维的培养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通过三个有趣的故事,塑造了晏子能言善辩,不畏的鲜明形象。学完课文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将课文内容讲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因为我班已经有了固定的学习小组,因此,我还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同学们准备的时间大约半个小时,小组抽签决定表演的先后顺序,等到真正进行表演的时候,让我很惊喜。同学们不仅仅是对内容得重现,而且加上了自己精彩的设计。有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时,加上了齐王这个角色,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其中加了一句齐王对晏子说的话:“你去楚国,一定要沉住气,不能让楚王小瞧我们。”这个情节设计的合情合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演员”们在自编自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情感体验,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感染了观众,还带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相长,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和魅力。

三、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剧本需要制作出简单的道具,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农村教育设施虽说近几年得到了改善,但毕竟比不上城区学校。有些教学用具,道具不是说有就有的。但这可难不倒我班学生,他们可以制作出简单的小道具来。表演《半截蜡烛》时,里面需要一个烛台,有一个小组成员利用玩具小喷壶制作了一个精致的小喷壶,获得了大家的好评。还有的同学用纸叠盘子,将木板钉成马等。这说明我们农村的学生也很会动脑动手。

四、小组合作表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

分小组表演,每个同学都有演出的机会。对自己的角色会很用心的去演,哪怕是一个动作一句话,生怕影响的小组表演。平时内向的同学,虽然在台上表现得没有其他同学那么自如,但他们至少敢张口说话了。我班有一个小女生,下课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上课也从不见她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一叫到她,她就紧张脸红。没想到,轮到她们小组表演时,她竟然让我们清晰地听到了她的声音。虽然只有两句,但对她来说,可谓是一大进步。事后她说:“如果我不张口说我的台词,我们小组的表演就衔接不上,没法进行了。”可见,在学生心中,团队的荣誉感是很强的。而课本剧表演不仅让学生学会怎样分工合作还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

五、学生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了较好的审美能力

每一小组表演完后,同学们都会进行点评,取长补短。其中,在表演《半截蜡烛》时,有一个小组的表演让同学们产生了歧义。他们小组成员中有一个人,在表演过程中一直站在伯诺德夫人家门口,看不出是干什么的。点评时有一个同学发问:“那个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如果是伯诺德夫人家的仆人,又怎么可能?她们家并不富裕,而且因为躲避德国人的搜查经常搬家,怎么会雇佣人?”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他们小组同学给我们释疑:他们安排的那个人是德国兵,当其他德国人进去搜捕时,那个人专门守门,以防屋内有什么突发状况。可见,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评价能力,他们有自己看问题的视角,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他们在欣赏,评价过程中知道了善,恶,美,丑,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

每一次当我宣布要表演课本剧时,我班同学都是欢呼雀跃,同学们演得很精彩,看的津津有味,课堂上不时有欢乐的笑声。这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能不浓厚吗?我班同学是这样评价课本剧的:平时学习成绩排后的王某――我喜欢演课本剧,因为表演可以让我们读课文不出声的同学大胆的说出了声。提高了我们读课文的兴趣,激发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增加了我们对语文的喜爱。思维敏捷的柴某:表演课本剧可以让我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深的体会课文中的人物特点,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团队合作更默契。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方某――我特别喜欢表演课本剧,因为那样就好像与作者交谈,进行心灵的碰撞。自己扮演了一个好的角色,心里特别自豪,开心,感觉自己已经和这篇课文融为一体了。如果演得好,还可以听的同学们那真心称赞的掌声。我如果演了一个特别厉害的角色,感觉自己很威武,很霸气。只要一有演课本剧的机会,我就赶紧展开想象,让我们小组的表演更精彩一些。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感学生所感,想学生所想,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出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形成语文教学的新举措。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重任,我们应该看到并凸显课本剧在各个学段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其长效性,丰富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课本剧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富魅力的场景。

参考文献: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第2篇

一、灵活运用教材,提升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语文课上成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如,表演、朗诵、演讲、讨论等,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实践。比如,学习《半截蜡烛》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人物内心的体验。让他们体会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烧越短,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斗牵动着同学们的心灵。趁着他们体会,我让他们进行课本剧表演。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语言,加上逼真的动作、神态,仿佛他们就是与德军巧妙周旋的、机智勇敢的伯诺德夫人一家。

二、渗透学科联系,增强实践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与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古诗《过故人庄》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句中的“合”“斜”两字不够理解,我要求学生反复体会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大量地触摸语言文字,然后将其吸收、内化,最后用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出“绿树环抱整个村庄”和“村外的青山连绵起伏、伸向远方”的景象。

因此,我们以语文教材为点,以各学科知识为面,以课程整合为方法,做到各科相互渗透,知识综合教学,这样才会促进学生全面智能的开发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三、依托课外活动,拓宽实践领域

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续,是进行思维迁移训练的重要阵地,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我抓住教材中的一些语文活动项目,像“设计一条公益用语”“请你当导游”“讲《水浒传》的故事”“请进小记者”“模拟导游”“模仿主持人”等,还根据班级工作的需要,开展了“手抄报大赛”“我能行”等活动。我想:勤于实践,能力必强。几个月能培养出一名熟练的汽车司机,二三年能培养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就在于他们学习了知识后勤于实践,在实践中成长。所以,我们要立足教材、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不拘一格地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第3篇

策略一:内部途径,建立自信,激发潜能

世界著名演说家卡耐基也这样说:“主要问题是畏惧――害怕在一群人面前站起来,害怕一个人独自站起来在那里讲话。”很多学生平时与同学、家长、亲朋聊天时头头是道,可一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却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绝大多数时间摆出一副沉默是金的态度,这种现象到小学中高年级尤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信。为了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笔者尝试了这样的策略:

首先,每接手一个新班,面对一个新的学生群体,笔者都让每位学生自我审视,并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几条优点,对于学生对自己的正面、积极的评价,笔者充分予以肯定和褒奖,这样做能使学生,尤其是那些自卑或后进的学生觉得自己同样十分重要,同时也能为学生今后大胆说话奠定基础。

第二,在课堂上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说话的机会。不论他们说话内容的长短,我都给予真诚的评价,以表扬为主。这样可以逐渐消除学生站起来说话的畏惧感,增强他们在课堂上说话的信心和欲望。

但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仅有当众说话的愿望和勇气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外部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策略二:外部途径,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口语表达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1.回答问题

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和口语表达的热情,此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管答案正确与否,只要学生表达得有条理,逻辑思维清晰,语言准确,语法正确,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课堂上提问让学生回答应该是当下语文课堂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这里不再举例赘述,但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回答前后的鼓励、激励、点拨十分重要,用得好,学生会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否则学生会愈发沉默“对抗”,任凭你怎么启,学生也不会“发”。尤其是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尤为关键,切不可用“好”“棒”看似表扬实则笼统含糊的“假大空”的话来搪塞、敷衍学生。点评要具体,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回答得好在哪些,不足是什么,使得所有学生都能透过教师的评价知道思考问题的方向、解决问题的出口,如何有效地组织语言等。

2.讨论争辩

根据教学内容揭示揭示矛盾,营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形成口“愤”心“悱”,此时每位学生都会有讲话、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他们在混淆处讨论,在疑点上争辩。此时,只要稍加鼓励,学生便会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中有这样的问题:“爱因斯坦是不是伟大的人?”这一问题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当堂课回答问题,得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查阅资料,联系全文,再次发言讨论时侃侃而谈,讨论时有理有据,争辩得异常激烈。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惯。

3.表演课本剧

在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剧本,如《公仪休拒收礼物》《半截蜡烛》《负荆请罪》等,这类文体,人物语言生动,人物个性鲜明,人物神态提示清晰,非常适于学生在课内外练习表演。在这类课本剧的表演中,人物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充分彰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理解教材内容。如笔者教学《负荆请罪》这一多幕剧时,充分放手、给时间让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各类信息进行彩排,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笔者安排根据剧情的需要,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小组中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角色定位,不遗漏一个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的表演基本成型,最终在课堂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在进行课本剧展示时,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能透过“台词”,深刻感受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品质,强烈感受到廉颇的居功自傲和知错就改的反差。通过长时间的彩排和展示,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感。

4.背诵课文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培养策略

北大教授温儒敏曾说过:“语文课最基本、最核心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谋生的能力,获得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语文课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谈得上更高的要求,比如说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可见,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何谓语文能力?简单来说,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从何而来?当然不可能是看来或者是听来的,更不可能是教师强塞硬灌得来的。只有勤于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得到加强。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想方设法创建并提供利于学生实践的平台,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设情境上好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言交流是人际交流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让学生的口、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并用,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的话题包括对话、复述、演讲、辩论、介绍等。但由于缺少相对应的考查,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当成在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一个板块。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升高,反而不敢说,不想说,也不会说。甚至课堂上鸦雀无声,偶尔有被点名回答教师的提问,也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或者是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为锻炼学生学会倾听,养成敢于发言、勇于发言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课堂生成的有利时机,有目的地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例如,《唯一的听众》一文,讲了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谎称自己是个聋子来让文中的“我”有了自信,再接着拉小提琴,最终,“我”在老人的鼓励下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的故事。由于说谎这种小毛病许多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学生对说谎的认识也不深,教师可抓住时机,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安排,设计辩论专题: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反方: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

对于辩论,六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辩论会前,学生对于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无所知。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录像,让学生明白辩论时应如何学会倾听,捕抓对方的毛病与漏洞;如何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如何文明礼貌、得体大方。在了解了这些事项后,老师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大量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开一个专题辩论会――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

辩论会上,教室沸腾了,学生唇枪舌剑,各执一词,不可开交。然而就是这样的专题辩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敢于发言的胆量,养成勇于发言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材料的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然,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只靠口语交际的教学。平时,教师要做到允许学生说话,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勇于争辩的能力与习惯,最大限度地释放潜能。

二、积极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高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语文实践活动打破教材与时空的限制,迎合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充分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参与、自主地探究、自信地表达,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获得新知,发展了各项能力。同时,语文实践活动还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走向现实的通道,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从以下语文实践活动着手。

1.办好板报、手抄报

每年我们都会迎来许多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还有“五一”“六一”“教师节”“国庆”等。教师利用这些节日,可以搞一些庆祝活动,也可以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以节日为主题搜集资料,办手抄报,出黑板报。手抄报、黑板报集读、摘、采、编、写、画与版式设计于一体,是锻炼学生才智、展现学生才华的用武之地。在这块自己的小天地里,他们以独特的视觉来观察社会、体味生活、表露心迹,稚气、童心和才智都跃然纸上。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并对搜集得到的材料进行筛选、编排、布局,书写标语,设计插图来自己办报,既增强阅读效果,又对节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习惯,又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办报过程中,既分工,又合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能力。

2.编故事,演故事

现在的小学生渴望丰富多彩的课堂、充满趣味的课外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打破语文教学仅限于书本、仅限于课堂的老模式,充分挖掘校本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构建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如举行经典国学诵读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趣味性、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编故事、演故事等比赛活动。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动手改编课文情节,将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改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学习的乐趣。

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2课《半截蜡烛》,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分组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角色扮演来充分表现德国强盗的残忍和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演绎文本、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加深了他们对教材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游戏“狼和小羊的对话”,让一位女学生扮演小羊,一位男学生扮演狼,根据课本的内容进行对话,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注意神态、动作和语气。这下子,学生的兴趣全来了,学生也活跃起来,学生在这融洽的气氛中体会参与活动的乐趣,轻松地学习,真正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如清明节里,组织学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用诗歌朗诵来缅怀英烈;参观旅游景点时,让学生撰写导游词,介绍家乡、祖国的秀美河山;开展“用规范字,说普通话,”活动,写消灭错别字调查报告;节日自制贺卡赠送老师、同学,表达对老师、同学的感恩、感激;制作毕业纪念册、编优秀习作集来怀念校园生活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问、查的综合能力,沟通了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联系。既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课堂评价;生命绽放

一、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实施评价要面向所有学生,看到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实施课堂评价要打破教师“说了算”的弊端,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恰恰将本该属于学生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师生、生生平等互动的评价氛围,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发挥教师评价的引导、鼓励和激发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不经意间说出的话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一节课甚至一生的“评语”。

如在教学一年级孩子《秋游》这篇文章时,我通过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秋游的快乐, 并组织孩子一起到操场上,让大家寻找秋姑娘的足迹。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说:“秋天来了,小草穿上了黄毛衣。”有的说“我很快乐,我对着白云喊‘你好吗?’,白云笑眯眯地看着我。” ……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语言,我想这都来自于他们亲自去生活中体验那种快乐。在评价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朗读时,以“你就像个小小朗读家”、“你真是太会读书了”、“你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来鼓励孩子。因此,我得出,生活中教学可以为教师的评价语言创造出更多精彩。

2、引导学生在互评中学会欣赏和肯定

正是由于同伴的认同和肯定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互评环节,让他们在互评过程中学会欣赏、学会肯定、学会反思、逐渐成长。以阅读教学为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读书的声音大小、情感色彩、发音吐字准确性、流利程度、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表演。表演结束后,让大家针对同学们的表演展开积极的讨论,并对同学们的角色表演进行评价。很多同学的评价语就十分精彩,如“李同学简直是名艺术家,把伯诺德夫人都演活了!”,而被评价的同学则更加自信了!

3、引导学生学习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开启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过程。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评价方法和态度上给学生以指引。以汉字书写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汉字书写的笔顺、整体框架美观程度、整洁程度、大小等方面加以评价。

比如:在《钱学森》一课中,学生在课前查照资料时,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钱学森的资料, 并在课文的学习中结合资料了解了有关钱学森的更多内容, 由此结合习作6:介绍名人,在课后我班开展了“ 走进名人、伟人生活”的实践活动,同时同学间还展开大讨论,将自己读到的、想到的和大家分享,在交流中明白更多的道理。这样,比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 灌进”伟人、名人的知识来的要有效果的多。通过这一项活动的开展, 我们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后对活动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孩子们都能说的头头头是道呢,不少同学在之后总结了自己的优缺点,针对不足还进行了纠正计划,分外可爱!

二、使用蕴含启发性、生成性和人文性的评价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在教学中起着很大作用。教师赋予个性灵活的语言尤为重要。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评价语言要具有启发性、生成性和导向性。

1、评价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蕴含启发性的评价语言如同一缕智慧阳光能深入孩子心灵,让深藏心底的艺术的种子、智慧的种子、和谐的种子等许多种子生根发芽,苗壮成长。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让学生戴上头饰上前表演故事情节。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显然要好得多。教师在评价孩子们的表达时,用上:“我觉得你的想法很不错”,“你的特别有道理”等评价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学会了比较,学会了推理,尝试着反思和探究。

2、评价语言要具有生成性

新课程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创新与生成,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相机调整预设的目标和程序。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和利用一切资源,抓住每一个机会,用自己的评价语言带领学生不断拔节成长。

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听写词语,其中有两位同学在黑板听写。听写结束,大家对照课本相互检查。在黑板上听写的那个女生把“几十户人家”写成了几十尸人家”,孩子们纷纷指出。老师没有批评女同学,而是微笑着对大家说:“今天听写效果很好。大家都能够对照书本相互改正错字。有趣的是有些字写错了就认不出来了,而有些字写错了就变成了另一个字,让你永远也忘不了。你们看‘几十户人家’的头上一点少了就变‘户’为‘尸’了。这一点就像人的脑袋,人的脑袋都没了还能活吗?当然就成‘尸’了!”(孩子们都哈哈的笑了。)同学们,其实汉字很有意思,每个汉字都想一个小迷宫,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故事等着你去寻找。”这本来是学生错写的两个字,但是教师及时捉住了这一契机,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了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富含生成性的评价语言即保护了W生强烈的自尊心,又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课堂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生机与可能。

3、评价语言要具有人文性

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请了两位成绩悬殊较大的同学朗读课文。结果,成绩较好的同学当然赢得众生好评,成绩较差的那个孩子迎来的则是大家的一致否定:声音小、语句不通顺、没有感情、有错别字等。老师接着说:“谁还能比他读的更好。”此话一出,这个孩子脸更红了,头埋更深了,一节课再也没主动举手。试想,如果这位老师能够以学生自己为参照,运用以下语言:

“结果不是最重要的,积极主动参与是最棒的。这一点上我们要向你学习。“

“读书并不难,多读几遍一定就可以。老师相信你能行。”

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语言即能让被评价人虚心接受、增强自信心,又能让其他孩子学会包容、等待,提升综合素质修养。

参考文献: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语文教学;学习环境;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的目标。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把身心尚在成长、本应充满好奇与想象的孩子束缚在强大的考试压力下,学习变成了机械的教条活动。记得有一份资料曾经写过:在一场中美学生智力对抗赛中,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是:“三时到四时的时间段内,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刻重叠?”对此,中美学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两种解法:中国学生立即埋头于草纸之中,开始演算。而美国学生却不慌不忙拨起腕上的手表。两种做法孰优孰劣不说,关键是问题发人深省。面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我们总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只有从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将来的创新才有可能。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个紧张压抑的环境中,人的思维往往处于压抑状态;反之,人的思维就会异常活跃。语文教学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这样学生不感到有任何负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人人都渴望学到知识,人人都能发现新问题,这样就能在创造的天空自由地翱翔。为了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自己的情感力量、人格力量做学生的典范,和他们平等相处,把爱献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他们在一起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理解孩子的心灵,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1.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雪化了变成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是:“变成了春天。”这是个充满想象力而又充满诗意的回答。可遗憾的是,有的教师或家长却一本正经地说:“变成了水。”我们几乎在不经意间就把一个内心丰富的孩子改造得干瘪简单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那些新颖独特又不幼稚可笑的想象萌芽,要悉心呵护、精心培养,以使孩子能有更大的信心与勇气去想、去说。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富有创造力,首先要敢于思考、敢于想象。

2.精心设计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不指责学生“事多”。培养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学会从质疑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对一些问题产生了疑问,有些教师要么制止,要么敷衍了事,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激励他们独立思考。在讲完课后,都要问问哪些问题没有弄清楚,让他们提出来,大家讨论,一起找出答案。让他们在问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在成功和愉悦中增强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力。

4.教师应精细设计自己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传递知识的媒体和载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是有形无声的榜样,而教师的语言却是有声无形的榜样。只有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学生才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所以要求教师依据课文特点设计好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情感,语气亲切、柔和,多用肯定性、鼓励性语言。

5.大胆尝试教学改革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从应试教育向能力培养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如,在课文《半截蜡烛》中,我先让学生读剧本,了解剧本的大意,联系上下文具体情境,让学生编课本剧。一上课,学生当上了演员,同学们在看表演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就不难总结了。

三、帮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一切推动进步的东西,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为想象,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为想象,阿基米德测出皇冠的含金量,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因此,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决定着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探索征程的长短。所以,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丰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

半截蜡烛课本剧范文第7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高段年级作文应“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而且强调“要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由此可见,写作文贵在一个“真”字。真实的作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容易写得具体感人。纵观学生习作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存在着这样的共性问题: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内容雷同,千人一面,缺乏独特的思想和个性感受。学生常说:我的生活很平常,没东西可写。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当然不是,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了一双慧眼,才能发现生活中采撷不尽的题材。

任何文章都是由一定的材料加工成的。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有丰富的材料积累。否则,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的积累包括语言积累和表达方式的积累,也包括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积累。怎样积累呢?

一、博览群书,增强文化底蕴

课标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还规定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如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在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理解和体会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一本好书《鲁宾逊漂流记》。在阅读内容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就可以,如自然科学、文史地理,这方面书籍可以拓宽知识面。阅读文学作品,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小说散文,既可学到写作技巧,丰富语言积累,又可陶冶情操,促发创作灵感;报纸杂志的大量知识与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材源。阅读方法上,短小的精美文章要精读,长篇文章精读和略读要结合,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可默读,将重点研读和全面浏览相结合,读和思辨相结合。读书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通过广泛地阅读,学生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产生语感,激发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二、留心生活,丰富个性体验

只有引导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进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亲身感受生活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学生才能在独特的体验和个性感受中记录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因此,我以实践为载体,尽可能创造和利用条件,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

1.用眼观察生活

教师用平时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可使学生获取生活的第一手素材。

鲁迅先生说:“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学会观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随便看,随时注意周围世界中形形大大小小的事物,如柳树发芽,蚂蚁搬家,看电视,犯了错误,等等。这是一个没有压力的作业,学生自然十分乐意去做。当然,仅仅是这样看看可不行,教师每天要定时安排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交流当天看到的事。这种交流,既可以相互启发,又可以增加材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中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定受学生欢迎。如果说学生最初的观察较为盲目的话,那么时间一长,当观察变成一种习惯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提高到一定水平。学生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能逐渐学会“筛选”,即在众多杂乱无章的生活现象中挑选出一些较为有价值的题材。只要能持之以恒,作文就再也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例如:大晴天里突然下了一场暴雨,天空出现了神奇的太阳雨;“禽流感”的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电视里报道的“神舟”号飞船的消息;自己长牙、掉牙的故事……这些都是习作的材料,只要用心观察,生活就会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2.用心体验生活

教师应经常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辩论会、故事会、演讲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增强内心体验。辩论会的选题是自由的,教师帮着选出一些题目,学生自己确定一个。为防止趣味化倾向,教师在选题上要有具体的要求。这种活动关键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让他们查阅书籍或询问老师以获取相应的素材,并拟定初稿。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过程。辩论时可先在小组内进行,再从中选出几组在班上交流,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辩论会后再让学生写感受。

教师可以适时开展艺术活动,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把课本中死记硬背、抽象的内容通过演故事剧的形式,使之生动活泼,具体形象起来。如《半截蜡烛》、《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开发智力,激发兴趣,培养创作能力。

还可以指导学生办手抄报、板报。办手抄报是增强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很有裨益。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好每期的主题,根据主题选择内容,寻找合作伙伴。学生在活动中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查找许多资料,对材料进行分类或自己写写文章。然后组织、设计版面,再进行绘画、抄写。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付出精力和智慧,因此学生会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包括情感体验,从而不断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另外,在学生实践生活中还可结合自然、思品、社会等学科进行综合性尝试。如结合自然学科,通过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结合思品学科,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乐趣;结合社会学科,通过考察家乡的生态环境变化,从而懂得环保。这些综合性尝试活动可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得以培养,才华在生活中得以展示,真实的生活方能唤起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无限的遐想。

由此可见,阅读和实践的积累能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为习作训练提供源头活水。正如叶老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的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才会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这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

3.用笔书写生活

真实是个性和创造的基础,对真实的外部世界的真实感悟,定能产生真实的内心体验,真实地表达出来,就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内容、构思和个性语言,形成有个性的习作。那么又该如何将感悟到的真实抒写出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写好生活随笔(日记)是抒写真实最直接的方式。

随笔是因生活中的某事、某物、某现象使自己产生了看法和想法才记载下来的,因此,要有感而发,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观点。如:看见太阳雨时,我们心中惊喜;由于“禽流感”的到来,期盼已久的社会实践活动被搁置了,连假期也只能待在家里了,而消毒、戴口罩、测体温却意外地挤进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的困惑和感受的温暖;当看到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获得成功,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茫茫太空时的那份激动与自豪;还有自己拔牙时的紧张心理,等等。当你用心体验了,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蕴含着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