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周易基础

周易基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周易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易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周易 系辞传 乾坤

中图分类号:B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81-01

乾坤二卦是六十四卦中为首的重要的二卦,《序卦鳌分谐啤坝刑斓兀然后万物生焉”,《易传》中的《文言传》用于专门说明乾坤二卦,乾坤二卦的《彖传》也有相对其他六十二卦不同的经典论述。

《系辞传》是系统论述《易经》思想和原理的专著,总论《易经》大意,论及范围广,其中论述乾坤的部分有一定条理,在不同段落里,《系辞传》分别论述了乾坤的重要地位、乾坤的基本性质、乾坤的伟大功用。

一、《系辞传》中乾坤重要地位的论述

(一)乾坤是《周易》的根本

乾坤蕴藏着深刻的易理,乾坤是《周易》的根本,没有乾坤就没有了《周易》。乾坤二卦本身是《周易》八纯卦中称为“天地”“父母”的两卦,乾卦是纯阳卦,坤卦是纯阴卦,是最能代表《周易》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两个卦。乾卦讲究的是“刚健”,讲的是阳道;坤卦讲究的是“柔顺”,讲的是阴道。在《周易》中之所以如此重视乾坤,就是因为乾坤思想是《周易》的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相生相克思想的缩影。

(二)乾坤是《周易》研究的入门

“乾坤,其易之门耶!”(《系辞下传》)点明了乾坤是《周易》研究、学习的入门,研究乾坤,懂得乾坤思想,《周易》研究也就入门了。由于乾坤二卦是纯卦,而且是纯阳纯阴卦,相对好记,也相对好画,乾坤二卦的卦象和爻象、卦辞和爻辞也很有代表性并比较好理解,因此,乾坤作为《周易》学习和研究的入门卦比较合适。

二、《系辞传》中乾坤基本性质的论述

(一)乾坤的抽象性质

1.乾阳坤阴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系辞下传》),庄子说“易以道阴阳”,乾坤就是阳阴的典型代表,因乾坤,《周易》的阴阳哲学才有了根基,对立统一规律才有了对象。“一阴一阳之谓道”,有了阴阳之道、有了乾坤之道,《周易》中一系列的原理、规律才能展开。

2.乾易坤简、乾健坤顺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系辞上传》),又说“易简之善配至德”(《系辞上传》),“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P然示人简矣”(《系辞下传》),又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系辞下传》)。三段话都是论述“乾易坤简”性质的,从而也说明了《周易》之“易简”的大道。这是《系辞传》中对乾坤性质最有特殊性的描述,历代注家虽有不同的注解,但基本都承认,乾坤的易简之性是与乾坤阳阴、健顺之性相并列的重要性质之一。

(二)乾坤的具象性质

1.乾辟坤阖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下传》)这是论述“乾辟坤阖”性质的。宇宙万物都是在辟阖往来中、在成毁中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也是乾坤抽象性质在客观世界中的具象反映,一阖一辟,形象地描述了乾坤的性质。

2.乾静专动直、坤静翕动辟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上传》)这是说乾坤在动和静的不同情态下的不同性质,有了动静不同情态下的性质,才有了天地万物的大生、广生。

三、《系辞传》中乾坤伟大功用的论述

(一)定天地乾坤以定天下

乾坤中既有宇宙自然关系之描述,又有人类社会关系的类比,“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贯穿其中,上古圣人就是按照乾坤的道理治理天下的。

(二)乾坤配四时、日月,而通神明

从空间上,乾坤广大可以配天地,从时间上,乾坤变通可以配四时,配一年三百六十日,从阴阳上,乾坤可以配日月,从而乾坤之德可通神明。

(三)乾坤成男女,交感生万物

周易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果断;审慎;适变

中图分类号:B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48-02

《周易》既非卜筮书,又非史书,而是世界上产生的最早的一部天、地、人、时“四维一时”的哲学经典著作,这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万事万物不断进行观察、认识、研究、积累、总结而形成的一种高度智慧的结晶。而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处境,要处理这些不同的事物,如何处理这些事物以及如何把这些事物处理得更好,《周易》中蕴涵着的处世态度为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果断、谨慎、随机应变的态度,同时也为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以及进入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处事提供了参考,使得我们从先人的思想精华中为我们更好地进步奠定基础。

一、果断和谨慎是《周易》处理一切事物的先决条件

果断和谨慎是分不开的,离开谨慎谈果断是鲁莽,而离开果断的谨慎也是无能的,读《周易》使得我们感到自始至终的警钟长鸣。《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谨慎的精神。《乾》卦:“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第一爻:“潜龙勿用”,原因就是这个阶段的龙是潜伏状态等待时机,而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努力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所做的工作更加完美,等待时机,切忌轻举妄动。到九二爻,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变化,环境在发生变化,个人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要善于抓住环境的变化,即事物形态的变化,对于将要有上升空间的机会,我们要懂得不再潜伏在水中,而是果断地跳出水面,表现好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同时对于提拔自己的“大人”要勇于感恩,尽心尽力地做好大人交给的第一件差事,以及将来的每件差事。犹如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指挥火烧博望坡的那一仗。这一仗虽小,但对于诸葛亮在其戎马一生中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样对待这件事呢?爻辞讲得很清楚,“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既要果决,又要谨慎。第四爻位较为放松,到第五爻位,再须谨慎,即使是我们取得的成就很高了,没有在前进的余地了我们也不能失去谨慎的精神,因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一失足而造成不理想的结果。整个乾卦,从初爻到上九乃至用九,回响的就是号角与警钟,令人感奋不已!

《周易》中《履》卦:“履虎尾,不■人,亨”,该卦辞比较集中地谈风险意识。人字虽简单,但是我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要面对世界许多的是非曲直,在面临世界的许多是非曲折的时候我们就要培养自己的风险意识,为这种风险作一定的基础。当然人们不支持为了躲避风险而不去奋斗,整日碌碌无为,同时也不支持为了做成一件事而冒很大的风险,我们要锻炼自己遇到事情的判断风险大小的能力,以及面对这样的风险我们要采取果断的措施,谨慎地作好每一步规划,而不是鲁莽地去冒险,这都是非常不英明的做法。一个人要成功没有果断的处事能力和谨慎的精神和习惯是很难成就大业的。同时我们要从成功人士中得出一些经验,风险意识、果断和谨慎的处事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比如:在战争中两军相对,战局风云莫测,能够胜利者大部分是因为将帅果断和谨慎,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有将相之才的人,都会临危不惧,处事果断和敢于承受风险。不过,果断和谨慎又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为基础,这样才会获胜,否则就是失败。如果离开科学的分析判断,果断就是鲁莽,谨慎就是胆怯。

《履》卦上乾下兑,卦中唯六三爻是阴爻,其他全是阳爻。六三爻是成卦之主,它可以说是处在群阳的包围之中,《彖传》曰:“履,柔履刚也。”履,踩的意思,一柔踩在五刚之上,局势是危险的,卦辞曰:“履虎尾,不■人,亨。”“履虎尾”形象地说明了局势的危险,但何以老虎没有被激怒,没有去吃人呢?原因是势单力薄的六三爻巧妙地借刚护柔。一方面,六三爻与上九爻相应,可以借上九的力量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它又“承”九四爻,可以得到九四的庇护,当然,“承”九二,是有些不利的,但有利的因素比不利的因素要大,因而虽“履虎尾”,但无害。就字义来说,“履”通“礼”《序卦传》曰:“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这就是说,虽然践履但没有违礼。“礼”指节制,引申可作规范、规律理解。“履虎尾”是很危险的,很危险却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跟不违礼很有关系,“履虎尾”需要勇敢,需要果断,但不违礼,需要谨慎,需要智谋,《周易》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断与谨慎很好地结合起来。

《周易》中《未济》卦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未济》卦上离下坎,“火在水上,不相为用,”意思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成功,那么意味着我们还需要再继续努力把它完成,直到做出让人满意的成就。《周易》这种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该卦使得我们把《周易》理解成为一个周而复始非常有生命力、有活力的庞大体系。现在再来看这种不成功的原因,从卦像来看,水在火下,水火不相为用,从卦爻辞来看正在渡河的小狐失之谨慎,卦辞曰:“未济,亨;小狐■济,■济其为。无攸利。”“■济”,几乎要渡过去了,小狐也就在这个即将胜利的时刻掉以轻心,也许是太高兴了,它不慎将自己的尾巴■湿了,结果因尾巴的拖累没能渡过去。功败垂成,其教训是无比惨痛的。

二、随机应变是《周易》处理一切事物的重要规则

虽说《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古今说者尤多,考其本义,当为“蜥易”。正像蜥易之形,其能十二时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孔颖达指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其强调“变化”之大旨。但易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命名之义,“周”为代名,“易”主变易。讲易之变化就是要告诉人们,易事常态。我们要学会在这种变化的常态中生存,要在变化的世界中学会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在多变的世界中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以及更好地生存。

《系辞下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该句意思为:《周易》这部书包含着人生处世的哲学,我们不可须臾远离。它所体现的道理在于屡屡推迁,变化运行而不居正,周遍流动于各卦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准,阳刚阴柔相互更易,不可执著求于典常纲要,只要变化才是它去赴的方向。我们在这个变化不居的世界生存,我们就要知道整个自然界、宇宙以及人类世界是变化的,而且还要知道这些变化是如何运作的,要掌握这些变化不居的规律,通过对规律的掌握来随机应变。也就是说我们要随机应变则就要掌握变化的前提是什么。

《系辞上传》说得很明白:“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退,变在其中矣”。在这系卦中很清楚地表达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一个由量变再到质变的过程,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在发展的时候,它必然到了它所能容载的最高程度,那么它当然急可以发生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所说的变则通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不能钻牛角尖,而是要放着一个与时事相呼应的心态,我们不能再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总是抱有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要根据事态的变化来判断应对策略。这种应对变化的能力正好与《乾》卦第一爻中所说,我们必须储备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面对世界多变才有更好的对策,没有之前的根基,则没有后期随心所欲的应对之策。这就如所有指挥战场的军事家,都是军事理论功底很深的专家。

在《周易》中这些有关变化的卦爻,都是肯定世间万物是变化的基础上,包括人生的处境也是变化不居的,正如俗语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都是古人思想的精华,《周易》卦辞中告诉我们人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可以创造条件,完善条件,抓住机会来改变身边的环境,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扭转乾坤。因此卦辞告诉我们“物极必反”不管成功与失败,我们都要正确地看待,不能把事物看成在静止状态的,《周易》中很多卦辞已经对一成不变的宿命论就成了否定,肯定了辩证地看问题的科学性,《周易》与别的占筮书的根本就是区别在这里,是一种以辩证的态度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观察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因此,《周易》是蕴涵辩证法的书籍,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精华所在,其中的人生处世的观点更是历经千秋,经久不衰。

《周易》中关于处事价值观,在教育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都要有着果断、谨慎和适变的心理,因为“易”乃生活所常有,我们不能因为“易”所打到,而是要本着要正确的价值观,在合适的时机作出合适的抉择。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地跟随时代变化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周易》这本奇书的思想光华,蕴涵着丰富的变化哲理,今天的我们很有必要站在辩证的角度科学地发掘这本古老的哲学著作中更多启示后人的伟大的哲理。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十三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孔颖达.周易正义[G]//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周易基础范文第3篇

大约成书于商末周初的《周易》是我国的哲学性巨著,几千年来,其原理渗透于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科学、思想等各个领城,堪称“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亦不可避免受其影响。

我国自古就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说,其“同”的是认识事物之基础,如阴阳变化之理;其“通”的为看待事物之方法,如整体观、恒动观。确切的说,即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是在吸取了易学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和象数思维模式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言习医如不研易,犹无根之木不得昌茂。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附翼·医易义》则有云:“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纵观《周易》全书,其对中医学理论有较深远影响的,是结合有三才论思想的阴阳理论;而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本文主要就三义来简要阐述《周易》对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

1“简易”之于中医阴阳

“简易”指的是天地自然的法则简朴平易,调护阴阳则是中医诊治疾病最简朴亦是最根本之原则。

《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道”即指宇宙的基本规律,此规律由阴阳构成。《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简要地指出了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外乎“阴”“阳”二字。成书年代较晚于《周易》的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吸取其思想,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同样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来表明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同样禀受阴阳二气而生,阴阳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根据阴阳分布的不同,中医在认识人体时,将五脏六腑分属阴阳,经络亦有阴阳之别。同时,疾病的产生同样需责之于阴阳之变化,阴阳不相协调,则疾病产生,阴阳离散,则形消神灭。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基于以上论述,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为调护阴阳,其最大目标则是将人体调整到一个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医家将此至简至要之理进行发挥,在诊断疾病时则将阴阳作为八纲的总纲,其将一切疾病性质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另外六纲则分别从属阴阳,即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又将机体不同的病理表现归于阴阳,如多言为阳,无声为阴,脉浮大滑数者皆阳,沉微细涩者皆阴;而在治疗上,中医根据其时阴阳的状态,选择相应偏性的药物〈药物的偏性由阴阳所化,故亦有阴阳之分)或采取适宜的手法以调之。因而,张介宾在所著《景岳全书·传忠录上》中道:“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2“变易”之于中医阴阳

“变易”则是指世间万事均处于一种绝对变化、相对静止的状态之中,中医同样重视阴阳衡动论。

《周易"系辞上》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强调阴阳相易才能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则在《太极图说》中具体阐释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生焉。阴变阳合……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中医将此观点引申至生理方面,《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云:“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关键在于正常的“运动不息”,例如阴气滞浊,主降,阳气轻清,主升,故人体之气清升浊降,以达到机体气血充盈、精力旺盛的状态。因此,中医所追求的“阴平阳秘”指的是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是人体自身、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绝非一成不变。

在病理上,与《易·坤文言》中“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相似的,中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认为疾病的产生在于阴阳二气间运动的失衡,如阳气不升反降则病飧泄,阴气居上不下则生瞋胀。此外,由于阴阳消长、阴阳交争、阴阳转化等运动变化,疾病产生后同样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当中,如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有卫气营血传变,因此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相同疾病所表现之症状亦有所异,故在治疗上,中医提倡采用动态思维,讲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因而常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案例。

3“不易”之于中医阴阳

“不易”是指尽管万物衡动不居,但其变化有其必然准则可循,即存在一个共同的变化规律,如日之东升西落,如水之潮起潮落。《周易》以最简单的阳爻(—)和阴爻〈- -〉为符号,来说明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中医则将其发挥,总结出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逆顺、阴阳离合、阴阳交争、阴阳转化等一系列规律,并用以概括医学现象、成为医学理论。这些规律为中医诊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操作思路,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在养生保健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指出保持人体阴阳的相对动态平衡,即可健康、长寿。

此外,中医之“不易”尚体现于周期性上。《易·系辞上》曰:“往来不穷,谓之通,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相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中医则认为,四季阴阳消长,主气有异,故主病不同,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针刺上则言“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冬刺井”,如此循环,一日亦如四季。

4小结

周易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周易》;阴阳;关系

《易经》原为上古时期的一部占筮书,随着孔子为《易经》作传,而使《周易》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序》认为《周易》为群经之首,“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原因之一在于《周易》所蕴含的思维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而在《周易》的思维中,“阴阳”观念又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一语点中《周易》的本质。而朱熹也认为天地之间的事物,皆是阴阳之理。可见,阴阳思想在《周易》的思维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其思想也对传统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探讨《周易》中的阴、阳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周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阴”与“阳”的含义

《周易》共有六十四别卦,虽然看似复杂,但其中却有规律可寻。它们均是由八卦重卦后得来的,而八卦,又是源于阴阳二爻,也就是说这些复杂的卦象其实只包含着两个符号,阴爻(--)与阳爻(一)。《易・系辞传下》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也就是说阴阳是《周易》最基本的要素,乾坤是《周易》的门户。那么阴、阳各有什么含义呢?

“从阴阳的字面上讲,阴源于月亮,阳源于太阳。”然而,从《周易》整本书来看,月亮和太阳并不能够完全阐释阴阳的含义。《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也就是说,

阴阳二字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而不仅仅只是代表某两种事物,这两个字是包牺氏在观察了世间万物及其变化之后得出的,具有概括性和象征意义。那么阴阳究竟指什么呢?从《周易》中来看,阴(--)、阳(一)本身象征相反的事物或者某一事物的对立面,代表了两种最基本的力量或趋势。从《易》卦可以看出,当阳取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阴则是其对立面。比如:乾卦为天,乾坤为一对,则坤卦即为地,乾卦代表阳,坤卦则代表阴。“八卦中的其他六卦也都是相互成对,一阴一阳。六十四卦从总体上来看,它是由三十二个对立面构成的,同样体现为一阴一阳。比如泰否、剥复、损益等阴阳对立的卦名……《周易》把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它把许多具体的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含义。从自然现象看,它以天为阳,以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从社会现象方面看,它又以男为阳,以女为阴;以君为阳,以民为阴;以君子为阳,以小人为阴,所以它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另一方面,从《周易》的卦爻辞来看,在六十四卦中,六爻的位置有不同的含义,其中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也就是说,在《周易》作者的观念中,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对立面的,即使是一种事物,它自身也存在着矛盾、对立的两面。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阴阳就是对立统一关系的一种象征。

二、阴与阳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阴”“阳”概念的把握,可以看到阴阳之间的对立关系。阴阳虽然代表了事物的对立面,但任何对立的事物也都存在统一的一面。正因为阴阳是两种不同的力量,所以当这两种力量存在于同一事物中时,就会产生互动,阴阳各自的力量会发生消长。阴阳势力存在的不同状况也导致了万物的产生,或者说事情发展的不同的层面。而当双方势力的消长发生彻底的转换之后,这时,可以说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导致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易以道阴阳”大概是说,阴阳势力的这种变化本身就是“易”,是事物的对立面在不断地消长、变化,通过阴阳的变化,事物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易・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从字义上理解是有了天地然后才产生万物,但是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周易》中天地象征的是乾坤,象征的是阴阳。单纯从卦来看,阴阳两爻的交错才产生了八卦,而八卦的交错又产生了六十四卦;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来看,阴阳也就是男女相交才能繁衍更多的生命;而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万物的产生,正是由于阴阳两种不同的势力相互交感才得以实现。正如杨庆中先生所说“周易的核心范畴是阴阳,阴阳的互相运作而产生宇宙万物,但这种运作最后要落实到交感化革上。阴阳并不是彼此对立、孤立的,相反如同男女结合一样,因为不同而彼此交感而生万物”。

阴阳的结合可以产生新的事物,但同时这一事物也就具备了阴阳这两种对立的力量,当有两种因素存在于同一事物中时,这两种力量不会一直处于一种状态,它们必然会存在此消彼长:阳渐盛阴渐衰或者阳渐衰阴渐盛。而正是这种阴阳对比力量的变化才是产生万事万物的原因,所谓“阴”与“阳”交,只是一个外在的行为而已,真正使事物产生的是阴阳两种力量融合在一起后所形成的状态。因为阴阳两种力量随着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涵。从卦的层面上来说,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是“纯阳”之卦,坤卦有六个阴爻组成,是“纯阴”之卦,而其他六十二卦则是阴阳杂糅而成的,因为它们所含的阴、阳爻的数量各有不同,所以这六十二卦代表了不同的意义。扩大大社会现实的层面来看,个人、集体或者国家,都可能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力量,比如善与恶力量的竞争、君子与小人的竞争等,这都会对事物的性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阴阳本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当其共存时,确实会发生阴阳势力的消长,但这种力量的变化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其超越了这个限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文言・乾》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在《周易?序卦传》中,作者将一些具有相反性质的卦排列在一起,并且对此进行了说明。比如,《泰》卦和《否》卦,《损》卦和《益》卦,《既济》卦和《未济》卦,它们在卦象中都是相反的。“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以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即俗话所说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序卦》不仅认为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而且认为这种转化、发展是无穷的。”因为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是既济和未济。“既济”表示事物已经完成,而“未济”则是说事物还没有完成。为什么事物已经完成了,可是后面又没有完成呢?因为“物不可以穷也”,事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即使这一轮的变化结束了,还会产生新一轮的变化,又会有新一轮的阴阳势力的消长。但是新一轮并不是原来变化过程的循环,而是又具有了新的情况,因为在《周易》中,还存在着一个“时”的观念,因为“时”不同,新的变化也与前一轮的变化不同。因此,就形成了无穷无尽的变化。这也就是《周易》最后为何以《未济》卦结束的原因,看似结束,实际上是没有完结。

《周易》正是以阴阳对立关系为基础,从而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又因其相互之间的对立关系,或者其自身内部存在的对立关系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变化,在这无穷的变化中,总是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生生不息,永不间断。

参考文献:

[1]杨庆中:《论宇宙的生成逻辑》,《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2][宋]朱熹撰,廖明春点校:《周易本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6页。

[3]弓克:《周易思维模式新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5月。

周易基础范文第5篇

然而,由于《易经》所具有的复杂性,历史上比附、歪曲《易经》的現象屡见不鲜。在改革开放以來,占卜算命等迷信活动沉渣泛起。而《易经》哲学、《易经》本身的象数逻辑却长期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致仍然迷雾重重,异说纷呈。

有鉴于此,华夏国际易道研究院、清华大学思想与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于2012年11月30日-12月2日在上海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

论坛共收到论文40余篇,参会人员有来自国内外各大院校、科研机构、机关单位等80余人。本届论坛围绕以下三个主题进行:象数逻辑概念探索及其价值和意义;如何认识《易道象数逻辑》;关于易经哲学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于象数逻辑概念探索及其价值和意义,马宝善先生提出应注重《周易》逻辑体系的研究,严格区分《易经》本身的起源与《易经》中名词、概念的起源,伏羲的符号体系是《周易》之根,以“对应统一”来重新认识阴阳关系,以易道为基础,建立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并指出了当前《易经》研究存在的不足。

关于如何认识《易道象数逻辑》,郑万耕教授《我读〈易道象数逻辑〉的一些体会》一文认为,《易道象数逻辑》是新时期象数易学的新探索,是属于冯友兰先生主张的“接着讲”的哲学叙述方式,易道象数逻辑的思想第一次将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用数的形式联系起来,对邵雍、朱熹的图书思想加以整合,提出五大本体的观点,具有开拓性价值。董规容博士《易道象数逻辑及意义浅析》一文提出,“易道”即易经哲学,指一般性法则、规律,象和数分别属周易体系的符号系统和数字系统,易道象数逻辑即是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对客观事物必然性联系的展示和呈现。王眉涵《从易经的象数逻辑中看其哲学思想的本源》一文提出,本体符号系统的核心基础是“阴阳”, 易经通过自己的方式诠释宇宙以及人类社会,从本体的阴阳爻,透过爻和数的有序变化,展示出不同的时空现象,进而揭示出其社会哲学意义。胡海桃《〈周易〉中的“男女对应统一”思想》一文认为, 《易道象数逻辑》强调男女两性关系是对应统一而非对立统一,这种观点走出了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现代男女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改善两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郭必选教授《道在心中,路在脚下》一文,结合历史发展,提出易道象数逻辑既符合辩证法,也符合历史逻辑。姬长发《太极图与“五”的象数逻辑猜想》,太极图是由五部分组成,五在河图,洛书,先天卦,后天卦中起到了网络中心的作用。张文华《用〈象数逻辑概念〉探索针刺古老手法的价值和意义》一文,探索了针刺古老手法的操作数字与《象数逻辑》的关系,手法的临床意义以及“数字科学”在针灸临床的体现和《象数逻辑》对自然科学的思考。李寅通《“易道象数逻辑”体系的重要意义及价值》一文指出,“易道象数逻辑”体系的核心是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为系统,以严密的象数形式为结构,阐述了宇宙的本源存在“精、氣、神、道、阴阳”五大本体为主干,阴阳合数15为管道的逻辑体系。刘娜《浅谈易道象数逻辑》认为,“易道”概念的提出更加明晰了《易经》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也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易道象数逻辑是《易经》符号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唐明生《透视象数易学的关联率》指出,《易道象数逻辑》一书揭示象数易学的关联率,展示象数易学的本来面目;以易道象数逻辑之关联率来展示宇宙天地万物的孕育与发展;关切人文生命,阐发象数人道观念。江向东《象数逻辑、象数思维与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问题刍议》指出,对象数逻辑与象数思维等问题深入的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化的“崛起” 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周易基础范文第6篇

关键词:老学 易学 玄学

从王弼注释了儒家与道家最重要的经典《周易》与《老子》后,王弼易学与老学的关系就始终是学术史上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一个普遍性的看法是王弼以老解易。何晏、王弼的玄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时人管辂在评论何晏的易学时说:"夫入神者,当步天元,推阴阳,探玄虚,极幽明,然后览道无穷,未暇细言。若欲差次老庄,而参爻、象,爱微辩而兴浮藻,可谓射侯之巧,非能破秋毫之妙也。" 管辂认为何晏以老解易,并对此不以为然。管辂的批评代表着主张汉象数易学的人对玄学派易学的批评。

王弼以老解易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主流的看法。当然,也有不同意这一观点的,明末的黄宗羲认为:"有魏王辅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时岁月,五气相推,悉皆摈落,多所不关,庶几潦水尽寒潭清矣。顾论者谓其以老庄解易,试读其注,简当无浮义,何曾笼络玄旨。故能远历于唐,发为正义,其廓清之功,不可泯也。" 现在有学者不同意王弼以老解易的传统观点,认为:"仅仅说王弼易学是以老解易,或以儒解易,都不是完整全面的评价,而应该说王弼的《周易注》是以《易传》和象数易学解释《易经》。"

笔者以为,王弼老学与易学的关系问题与对王弼玄学思想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身是一个问题。

人们常引这句话作为对王弼玄学思想的一个概括:"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笔者以为把王弼的玄学思想概括为"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是准确的,但认为王弼"祖述老庄"把王弼的玄学思想归于老庄一系则不能成立。何劭的王弼传记载:"弼幼而察惠,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父业,为尚书郎。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从裴徽的发问看,裴徽一方面叹服于王弼的以无为本的玄学思想,另一方面认为王弼的贵无论的思想合于老子而不合于孔子的思想,有崇老抑孔之嫌,似不妥。从王弼的回答看,王弼对裴徽把自己的思想归于老子不以为然,同时认为,自己的贵无论思想并不悖于孔子的思想。裴徽的发问并非没有根据,依照当时一般的看法,儒家的孔子偏于讲有,道家的老子偏于讲无。有无代表着孔老、儒道两家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就象有无的对立一样,儒道、孔老的思想是对立的。显然,王弼对孔老的看法不同于常人。照一般的看法,说孔子体无还可推敲,说孔子的思想以无为本无法让人接受。王弼认为老子并没有体无,还没有真正达到以无为本的境界。显然并不自认与老子同道。对王弼来说,有无对于孔老不再象通常所理解的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或理论观点,并成为儒道学派划分的依据。王弼玄学思想创建的出发点就在于他自觉地超越了学派人为的设定,而去追寻天人关系的至理:"夫途虽殊,必同其归,虑虽百,必均其致" 至理是相通的,惟一的。如果是某一学派专有的,就不会是至理。

王弼治老学、易学是因为《老子》:"其为文也,举终以证始,本始以尽终,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寻而后既其义,推而后尽其理。善发事始以首其论,明夫会归以终其文";因为"《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周易系辞》)二者都包含着深刻的天人关系的思想。王弼通过《老子注》、《周易注》阐发了"以无为本"的贵无论的玄学思想。王弼的玄学思想,也只有通过易、老二注才完整地体现出来。

把王弼的玄学思想归于老庄思想是表面化、以偏概全的认识。没有揭示出王弼玄学的精神实质。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道既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本根,又是世界万物的本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章)又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一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根与本体应该是统一的,然而在老子的道论中,并没有把二者真正统一起来。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相对于世界万物具有超越性、形而上的特征,这时老子把道与无等同起来,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二章)从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这一点看,老子偏于讲有,认为道物不离,"孔德之容,惟道是从?quot;(二十一章)由于道无形、无名,道物不离只是老子的理论设定而非逻辑证明。从老子的整个道论看,道与器,本体与现象,无与有是对立的。易传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神无方而易无体。"同老子的道一样,如何把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统一起来,也是《周易》的一个难题。王弼追本溯源,认为"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言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quot; 万物无形无名之宗主就是老子讲的自然之道,就是《周易》讲的易道。王弼从形名逻辑出发,认为:"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也。"把万事万物无形无名之宗主称之为道、玄、深、大、微、远都不恰当。因为"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天道也者,取乎弥纶而不可极也;远也者,取乎绵邈而不可及也;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覩也。然则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者也。" "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quot; 作为万物之宗主的无,并非空无一物,因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有与无。王弼在论大衍之数时指出:"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大者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世界万物的本体无并非存在于世界万物之外,就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形而上的道就在形而下的器之中。王弼玄学在肯定了无为万物的本体的基础上把本体与现象、道与器、无与有统一了起来。导致通常所认为的儒道的分歧,即有与无的分歧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有与无、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所致。通过对本体无与现象有的关系的揭示,王弼把儒家与道家把孔老的思想沟通起来了。王弼始终没有简单地否定各种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他的玄学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种普遍、客观、真实的价值基础。正因为不囿于某一学派,王弼才能以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的思想、汉魏之际的各种思潮为理论资源,深入地挖掘开拓,创立了更适于时代精神的玄学思想体系。

就象有与无这对范畴在王弼的玄学中不再是孑然对立的一样,儒道思想也被有机地融和在王弼的玄学体系中。有观点认为王弼的《老子注》偏于讲无,《周易注》偏于讲有,二者有互补性;还有观点认为王弼的《老子注》是体,《周易注》是用。这两种观点都是以老解易观点的继续。一是把王弼的玄学归于老庄思想,二是仍持儒道思想对立的观点(也许是不自觉地)。我们把王弼玄学与老庄思想区别开来,并非要割裂王弼的玄学与老庄思想的联系,这样做也是徒劳的,这种区分是由王弼玄学的实质决定的。我们也不赞成这种观点:"王弼《周易注》中儒解《易》的内容比道解易的内容多。""总体看,以道解《易》和以儒解《易》所占的比重在整个《周易注》中并不大,只占几十分之一。他主要的注经方法仍然受《易传》和西汉象数易学的影响,走的是以《易》解《易》的解经路子?quot; 对于各学派,王弼主张存异求同,崇本息末,透过各学派表层的分岐去寻求深层次的沟通,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和与创新。用王弼早已不以为然的标准再去把王弼《周易注》的思想进行学派划分本身没有多大意义。"《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传》这段对《周易》的概括对《易传》本身也是适用的。《易传》的思想博杂,汉象数易学只是从某些方面发展了《易传》的思想和解经方法。王弼易学的玄学特征是鲜明的。王弼易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用其贵无论的玄学思想解决了《周易》常期困扰人们的一些具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到王弼的时代,《周易》已被视为儒家伦理、政治思想的教科书。汉象数易学主要用先天的象数来论证儒家义理的客观真实性。随着两汉天人感应的目的论神学的破产,儒家的义理必然受到质疑。王?quot;以无为本"的玄学思想,彻底打破了象数易学义生于象的思想,提出意生象的思想,既论证了儒家义理的真实客观性,又论证了义理不能完全脱离象数而孤立存在。王弼在《周易注》、《周易略例》中阐发的言意之辩,初上无定位说,一爻为主说及大衍义的思想,无不体现了王弼的玄学思想。其中的某些思想观点和解经方法源于《易传》、汉象数易学,但王弼用他的玄学思想把它们或加以强调或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正因为如此,王弼开创的义理派易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逐步取代了象数易学,成为易学的主流。这不是偶然的。

王弼的玄学思想经历了创立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何劭王弼传记载:"弼注易,颖川人荀融难弼大衍义。弼答其意,白书以戏之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之内,然而隔踰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于颜子,可以无大过矣!'" 王弼先注老后注易,在老注中王弼虽然已得出有无不离、本体就在现象之中的思想,但由于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过于强调本体无的统帅作用,仍然存在把本体与现象割裂开的倾向。在《周易注》(包括《论语释疑》)中王弼的体用论的思想又有了发展,本体与现象统一的思想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结合得更好。

王弼的老学与易学虽各有特色,但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共同构成了王弼的玄学。我们也只有把二者联系起来才能更全面地把握王弼玄学思想的内涵。

《三国志. 管辂传注》岳麓书社 1990年版第656页

转引自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一卷第296-297页

田永胜:驳"王弼以老解《易》论"《周易研究》2001年第一期

王弼:《王弼集校释》(《老子指略》)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第197页

同上

同上

同上

王弼:《周易注.复卦》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73页

同上第203页

周易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周易;三;六

《周易》数字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蕴含了丰富的象数思想和方法。古伏羲氏观山川草木之象创造了八卦。周易乃是将自然数的数字算法发展成了象数算法与符号运演系统,而且一开始便具有”象数不二”之特征。所谓”极数以定象,备象以尽数”,象数互涵相生,自然演变之”大化流行,可以数示,可以象言,而象之与数,恒相转化” 。本文研究《周易》中数字三和六的特别意义。

《周易》中的数字都有特别的指代意义,宋代易学家邵雍就以易学中数学为基础创作了《梅花易数》,梅花易数依先天八卦数理,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再根据万事万物的不同指代,立卦确立吉凶。而当今社会李山玉医师甚至创立了象数疗法,发挥数字的神奇功效来治疗疾病。口里重复默念一些数字疾病既可得到缓解。

大思想家孔子编定六经时,精研《周易》,留下了“韦编三绝”的美谈。“孔子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晚年读《易经》很多遍,以至于连接竹片的牛皮绳都翻断了。易学史上有两种不同的“三易说”。三易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中的“太卜”和“筮人”“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现如今《连山》和《归葬》已经失传,仅剩下《周易》保存较为完好。还有一种三易说,指的是周易的三个思想原则。《周易》之“易”为日月阴阳变化之理,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变易”认为世界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中,“易,变易也。谓一变也。三变成爻,十八变则成六爻也。八卦而小成”;“简易”是指在纷繁的变化中事物逐渐趋向于同一、简单“至健则所行无难,故易。至顺则所行不烦,故简”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不易”则是认为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易”之道却是永恒地起着作用。“《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众所周知八卦都是三个爻组成的,《周易》系辞之经典论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图,太极是创世之初气无阴阳的混沌状态,两仪是阴阳二气由一元之气分化而出的状态,由阴阳来表示。四象是表征了具有阴阳属性的二气相互作用的状态,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八卦的推演说明气分阳阳无限发展的规则。

“三”也体现了《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是生活在天地中的人,天地人三才缺一不可。“六爻:初爻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周易卦象体现了这三种空间,一、地,二、天地中,三、天。拿乾卦来说。“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前两爻都是讲的事物处于初期,地上的一种状态,不管是潜于地下的龙,还是出现在田地中的龙,都是在地上的,也就是事物还在未成熟的初期。而九三,九四中间两爻,事物已经处于发展的中期,既然是发展的中期,那么要求有德行的君子就要“终日乾乾”勤勉谨慎,才能没有祸患。或跃在渊,龙已经跃出水渊,处于天地之间了。九五和上九二爻,事物的运行已经到了极致,飞龙在天了。空间上已经变为了天。“《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

周易在占卦中同一件事情不能反复占算,如果想再次占算同一件事情必须过三个月,因为三个月事物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季度,事物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同一件事在同一时间反复占算,那么就像蒙卦中所说“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占算结果就不可能准确了。可见三个月在周易中是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事物往往是三个月才能发生明显的变化,可以再次占算。

八卦起初只有三爻,“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而周易六十四卦是由三爻的八个卦重叠形成的。八卦是伏羲观天地草木虫鱼鸟兽以及天地万物的时空变化所创立的。但文王发现要适应天地万物的复杂变化,仅有三个爻八卦是不够的,于是讲八卦进行两两重合,形成了六个爻的六十四卦。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流六虚”即是指遍及立体六方,流行于天地阴阳之间永不停息,上下两方的空间方位造成宇宙运行规律更为多元与多变”就像太阳的日光不仅遍及平面的四方,也能上达于天与下通于地,是立体的方式来展现出宇宙的奥秘。可见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六”解释为“易之数”是源于八卦的相互搭配。《周易》六十四卦图像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每个八卦卦象有三爻,两个八卦组成的“卦象”就有六爻,即每卦卦象有六画,如谦卦、泽卦、咸卦等。《周易正义》云:“除有三画,虽有万物之相,于万物变通之理犹未尽,故更重之而有六画,备万物之形象,穷天下之能事,故六画成卦也”,又有《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画六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这都说明每卦要画六横的原因,故“六”是构成“易卦”的数目。所以许慎说“六”是“易之数”。“《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周易》中六表示阴爻,九表示阳爻。“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卦虽不同,所同者奇、耦;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阴爻阳爻在六十四卦中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们的位置,第一爻是阴爻就是初六,依次最上爻是阴爻就是上六。可见“六”这个数字代表着阴,不然阴爻也不会单单用“六”这个数字来表示。 坤卦六爻全部为阴爻“初六:履霜,坚冰至。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括囊,无咎无誉。六五,黄裳,元吉。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六”还可以表示事物的运行到了相反的地步, 一年中有十二个月,古人以十二地支来命名不同的月份,他们从阴历一月到十二月分别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它们之间有相合,相克,相生等等的各种关系。而数字“六”正好是隔六相冲。相冲体现了两个事物的截然不同不相融合才导致了相冲,那么也就可以理解为事物运行的相反极端。比如子月过了六个月到了午月,是从最冷的隆冬变为了最然的炎夏。所以数字“六”在周易术数思维里,也代表事物走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极端。

本文探讨了周易中“三”“六”这两个数字的特别意义。周易的象数思维就体现在数字和具体象的结合。同一个数字具有多种象的特征,可以代表多种象。这样就用一个新的系统对万事万物进行了演绎。

参考文献:

[1]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李光地.《周易折中》[M].四川:巴蜀书社.2006.

[3]刘大钧.《周易概论》[M].四川:巴蜀书社.2010.

周易基础范文第8篇

关键词:周易;中国古代数学; 数学的起源; 数学问题

The affect of Zhouyi on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Abstract: It can be seen by analyzing the important works of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Zhouyi used to be regarded as the earliest orig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by ancient mathematicians. Moreover, in some important mathematic works, mathematicians took advantage of notions related in Zhouyi to explain mathematic issues. They had made deep research on the mathematic issues in Zhouyi and obtained important achievements. All of these aspects are enough to manifest that Zhouyi had exerted important a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mathematics.

Key words: Zhouyi;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origin of mathematics; mathematic issues

中国古代数学自汉代《九章算术》形成体系,发展至宋元时期达到高峰,期间出现了不少重要的数学著作。汉唐时期有“算经十书”,除《九章算术》之外,还有《周髀算经》、《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以及《数术记遗》;宋元时期有数学四大家,包括秦九韶撰《数书九章》,李冶撰《测圆海镜》,杨辉撰《详解九章算法》、《杨辉算法》等,朱世杰撰《四元玉鉴》。宋元之后,明代有著名数学家程大位撰《算法统宗》,等等。虽然《周易》算不上是一部专门的数学著作,但是,它作为古代重要典籍,尤其是作为儒家经典,流传于世,对于中国古代数学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自汉代《九章算术》至宋元时期以及明代的数学发展可以看出,那些流传久远的重要的数学著作中大都留存着《周易》影响的痕迹。

一、《周易》与数学的起源

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九章算术》,由246个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及其解法所构成,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章,内容涉及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等,包括分数概念及其运算、比例问题的计算、开平方和开立方的运算、负数概念、正负数加减运算、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等。从逻辑的角度看,《九章算术》与《周易》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魏晋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却说:“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1](序)也就是说,刘徽是通过《周易》的阴阳之说“总算术之根源”,从而明白《九章算术》之意,并为《九章算术》作注。显然。在刘徽看来,《九章算术》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一基础上,刘徽进一步认为,古代数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包牺氏画八卦。他在《九章算术注》的“序”中说:“昔在包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数,以合六爻之变。暨于黄帝,神而化之,引而伸之,于是建历纪、协律吕,用稽道原,然后两仪四象精微之气可得而效焉。”刘徽认为,数学是包牺氏为了“合六爻之变”而发明的,后来经由黄帝的进一步发展,以发挥《周易》“两仪四象”的功效。

数学的产生是否真的源于《周易》,伏羲是否“作九九之数”,这是需要用历史事实来证明的问题。刘徽简单地断定伏羲作九九之数,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易传》中把远古时期的许多技术发明,包括鱼网、耒耜、市场、船、车、门、杵臼、弧矢、宫室、棺椁、结绳记事等11项,看作是当时圣人效法卦象而作;其中最早的是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2](《系辞下传》)。由此可见,刘徽所谓伏羲作九九之数的观点很可能是受到《易传》的影响。

继刘徽之后,古代数学家大都认同数学源于《周易》的说法。宋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秦九韶的数学著作《数书九章》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一次同余组解法,提出了相当完备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3](上集“秦九韶”)在论及数学的起源问题时,秦九韶说:“周教六艺,数实成之。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爰自河图、洛书闿发秘奥,八卦、九畴错综精微,极而至于大衍、皇极之用,而人事之变无不该,鬼神之情莫能隐矣。”[4](序)他认为,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河图洛书”、“八卦九畴”,仍然把数学的起源归于《周易》。

元朝时期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的《四元玉鉴》论述了多元高次方程组的求解和高阶等差级数等方面的问题,被美国科学史家乔治· 萨顿(G. Sarton)称为“中国数学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5]。该书的“前序”由他的好友莫若所作,其中说道:“数一而已。一者万物之所从始,故易一太极也。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生生不穷者,岂非自然而然之数耶?河图洛书泄其秘,《黄帝九章》著之书,其章有九,而其术则二百四十有六,始方田,终勾股,包括三才,旁通万有。”[6]同样认为数学最早源于“河图洛书”。

明朝末期的数学家程大位所撰的《算法统宗》是珠算著作,流传久远。该书的“首篇”有:总说、河图、洛书、伏羲则图作易图、洛书释数、九宫八卦图、洛书易换数、黄钟万事根本图。其中“总说”说:“数何肇?其肇自图、书乎!伏羲得之以画卦,大禹得之以序畴,列圣得之以开物成务。凡天官、地员、律历、兵赋以及纤悉杪忽,莫不有数,则莫不本于《易》、《范》。故今推明直指算法,辄揭河图、洛书于首,见数有原本云。”[7](首篇)与以往的数学家一样,程大位也认为数学起源于“河图洛书”,伏羲画卦。他还在“书《直指算法统宗》后”说:“数居六艺之一,其来尚矣,盖自宓戏宰世,龙马负图,而数肇端。轩后纪历,隶首作算,而法始衍。故圣人继天立极,所以齐度量而立民信者,不外黄钟九寸之管。”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古代数学家把数学的起源归于《周易》以及“河图洛书”,不仅仅是为了从数学发展史的角度确定数学的来源问题,更在于说明《周易》的原理与数学研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BT2〗二、《周易》原理与数学研究

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虽然指出《九章算术》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认为他的《九章算术注》运用了《周易》的原理,但是,无论是《九章算术》还是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我们都很难从中看出这两部数学经典与《周易》有任何直接的逻辑关系。然而,在刘徽之后的许多古代数学著作中,则不乏有数学与《周易》密切相关的事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对《周易》中有关概念的运用。《数术记遗》是经北周数学家甄鸾注释而成,该著作后来被列为唐代明算科考试的必读书之一。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大数进法,二是记数法。记数法列举了14种记法:“其一积算,其一太一,其一两仪,其一三才,其一五行,其一八卦,其一九宫,其一运筹,其一了知,其一成数,其一把头,其一龟算,其一珠算,其一计数”[8]。显然,这里采用了《周易》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古代数学家大都研读过《周易》,因此,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借助于《周易》的概念是不足为奇的。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所撰《四元玉鉴》的“卷首”有“四象细草假令之图”一节,通过“一气混元”、“两仪化元”、“三才运元”、“四象会元”的概念分别给出了天元术、二元术、三元术、四元术的例题各一道,并予以解答和说明。这显然是受到《周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三才”之道的影响。同时,在《四元玉鉴》下卷的八门中有“两仪合辙”提出二元术问题12道,“三才变通”提出三元术问题11道,“四象朝元”提出四元术问题6道。至于朱世杰的“四元术”,莫若在《四元玉鉴》的“前序”中说:“其法以元气居中,立天元一于下,地元一于左,人元一于右,物元一于上。阴阳升降,进退左右,互通变化,错综无穷。”[6]祖颐在《四元玉鉴》的“后序”中说:朱世杰“探三才之赜,索九章之隐,按天、地、人、物立成四元,以元气居中,立天勾、地股、人弦、物黄方。”也就是说,“四元术”以天、地、人、物为“四元”,以元气(常数项)居中。显然,这是借助了《周易》的天、地、人“三才”的概念。

明末数学家程大位所撰的《算法统宗》,把河图、洛书、伏羲易图等置于全书之首,然后才介绍数学基础知识、珠算理论以及各类算题,这也许包含了借《周易》的概念统领整个数学体系的意味。

虽然在今天看来,古代数学家运用《周易》的有关概念来表述数学问题似有牵强附会之嫌,但笔者认为,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中所采取的这种做法不可轻易视之为牵强附会而予以否定,而应当深入研究他们所采用的《周易》的概念与其数学研究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即使属牵强附会,也应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及对于数学研究所起的作用。

第二,对《周易》中数学问题的研究。《周易》中包含有数学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周易·系辞上传》中所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毫无疑问,这一揲蓍卜筮之法包含了数学问题。对此,历代数学家多有研究。北周数学家甄鸾曾撰《五经算术》,《四库全书·五经算术》“提要”说:“是书举《尚书》、《孝经》、《诗》、《易》、《论语》、《三礼》、《春秋》之待算乃明者列之。”其中卷上“《周易》策数法”对上述《周易》中的数学问题作了研究和注释。甄鸾说:“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天数奇,二十五。地数耦,三十。并天地之数,合五十五,谓之大衍之数。揲蓍得乾者,三十六策然后得九一爻。爻有三十六策,合二百一十六。揲蓍得坤者,二十四策然后得六一爻。爻有二十四策,合一百四十四。并乾、坤之策,三百六十,当一期之日者,举全数也。上下经有六十四卦,卦有六爻,合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九、六各百九十二也。阳爻以三十六策乘之,得六千九百一十二,阴爻以二十四策乘之,得四千六百八。并阴阳之策,合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也。四营者,仰象天,俯法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十八变者,三变而成爻,十八变而六爻也。八卦而小成者,言虽成易,犹未备也。”[9](卷上《〈周易〉策数法》)从数学的角度看,甄鸾的论述只是涉及算术中的加乘运算,但是可以从中看到古代数学家对于《周易》中的数学问题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五经算术》作为“算经十书”之一,其所包含的对《周易》中数学问题的研究,对于后世是具有重要影响的。

宋朝数学家秦九韶所撰的《数书九章》分为九类,每类九题,合八十一题。其第一类为“大衍类”,论及“大衍求一术”。秦九韶说:“昆仑旁礴,道本虚一,圣有大衍,微寓于《易》。奇余取策,群数皆捐,衍而究之,探隐知原。”[4](序)他认为,“大衍求一术”存在于《周易》之中,只要深入研究《周易》揲蓍卜筮之法就能够把握。为此,该类的第一题为“蓍卦发微”:“问:《易》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又曰:‘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三变而成爻,十有八变而成卦。欲知所衍之术及其数各几何?”[4](卷第一《大衍类》)根据数学史家的研究,这里所提出的“大衍求一术”和现代数学通常所谓的一次同余组解法相类似。[10]由此可见,秦九韶不仅从《周易》揲蓍之法中提出了数学问题,而且通过对这一数学问题的研究,引伸出一次同余组的解法,并且还明确把这一解法与《周易·系辞传》的“大衍之数”联系在一起,而称之为“大衍求一术”,这不能不说是易学研究与数学研究的一种和谐的统一。

第三,对《周易》中数学问题的进一步发挥。《周易》中的数学问题除以上所述揲蓍卜筮之法外,还有“河图洛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看,“洛书”是一个三阶纵横图(见下图)。

〖LL〗

〖TPimage002.tif(,2),PY〗

〖BG((52)〗〖BHDFG2,FK2。3F〗4〖〗9〖〗2〖BH〗3〖〗5〖〗7

〖BH〗8〖〗1〖〗6〖BG)F〗

〖JZ〗洛 书三阶纵横图

有关“洛书”的数字排列最早可见《大戴礼记·明堂》在论及明堂时所说的“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黄帝内经·灵枢》的《九宫八风》篇也记有:“立秋二,玄委,西南方;秋风七,仓果,西方;立冬六,新洛,西北方;夏至九,上天,南方;招摇中央;冬至一,叶蛰,北方;立夏四,阴洛,东南方;春分三,仓门,东方;立春八,天留,东北方。”《易纬·乾凿度》说:“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后来的数学家甄鸾在《数术记遗》中对“九宫”作注释时说:“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宋代的刘牧把“洛书(刘牧称之为“河图”)”与“九宫”等同起来,并且说:“昔虙牺氏之有天下,感龙马之瑞,负天地之数出于河,是谓龙图者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11]宋学家朱熹在所著《周易本义》中首先论及“河图洛书”的来源,并且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12]宋朝时期的数学家杨辉对“洛书”这一三阶纵横图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引伸到对多阶纵横图的研究。在所撰的《杨辉算法·续古摘奇算法》中,杨辉进一步构造出了四阶纵横图,并给出构造方法。此外,他还构造出了五阶、六阶、七阶、八阶、九阶和十阶纵横图,十阶纵横图又称“百子图”(见下图):

〖BG(!〗〖BHDFG12,FK2,K2。9F〗1〖〗20〖〗21〖〗40〖〗41〖〗60〖〗61〖〗80〖〗81〖〗100〖BHD〗99〖〗82〖〗79〖〗62〖〗59〖〗42〖〗39〖〗22〖〗19〖〗2

〖BH〗3〖〗18〖〗23〖〗38〖〗43〖〗58〖〗63〖〗78〖〗83〖〗98

〖BH〗97〖〗84〖〗77〖〗64〖〗57〖〗44〖〗37〖〗24〖〗17〖〗4

〖BH〗5〖〗16〖〗25〖〗36〖〗45〖〗56〖〗65〖〗76〖〗85〖〗96

〖BH〗95〖〗86〖〗75〖〗66〖〗55〖〗46〖〗35〖〗26〖〗15〖〗6

〖BH〗14〖〗7〖〗34〖〗27〖〗54〖〗47〖〗74〖〗67〖〗94〖〗87

〖BH〗88〖〗93〖〗68〖〗73〖〗48〖〗53〖〗28〖〗33〖〗8〖〗13

〖BH〗12〖〗9〖〗32〖〗29〖〗52〖〗49〖〗72〖〗69〖〗92〖〗89

〖BH〗91〖〗90〖〗71〖〗70〖〗51〖〗50〖〗31〖〗30〖〗11〖〗10

〖BG)F〗〖JZ〗百子图

继杨辉之后,明代数学家王文素的《算学宝鉴》以及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也对多阶纵横图及其构造方法作过的论述。应当说,中国古代数学家对于纵横图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周易》密切相关的。

〖BT2〗三、《周易》与古代数学

理解《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的密切关系,可以从儒家与古代数学的关系入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数学就受到儒家较大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教育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周礼·地官司徒》有所谓“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的“数”实际上包括古代的数学知识,“九数”就是指当时数学这门功课的九个细目。至于“九数”的细目,《周礼》中没有列出。东汉的郑玄在他的《周礼注疏·地官司徒·保氏》中引郑司农(郑众)所言:“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这与《九章算术》的纲目大致相同。汉代,儒家经典被确立,同时,数学也被认为是儒家必须修习的科目。中国数学史家钱宝琮先生甚至认为,“《九章算术》的编集与东汉初年经古文学派的儒士有密切的关系”[13]。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撰《颜氏家训》,其中的“杂艺”篇说:“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历者,皆学通之。”认为儒家应当通晓数学。可见,在中国古代,数学与儒学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也就不难理解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的《周易》与古代数学的密切关系。

转贴于 《周易》对于数学的影响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周易》对古代数学家的知识结构的影响。古代数学家大都学习或研究过《周易》,甚至精通《周易》,因此,《周易》是古代数学家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他们在研究数学时或多或少会受到《周易》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二,易学对古代数学家研究方式的影响。《易传》在诠释《周易》时认为,《周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2](《系辞下传》),而且是后来所有知识的总源头。与此相类似,古代数学家在研究数学时,首先要讨论“源”的问题,并且总是把《周易》看作是数学的源头,同时还试图从《周易》中引伸出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古代数学家的这一研究方式显然是受到《易传》的影响。

正是在《周易》的影响之下,中国古代数学家,或是把数学产生的源头归于《周易》,或是采用《周易》的概念以表达数学问题,或是对《周易》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引伸,从而对古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证明了《周易》对于古代数学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HT5”H〗参考文献

〖HT6SS〗

[1]〖ZK(〗 刘徽.九章算术注[M].四库全书本.〖ZK)〗

[2]〖ZK(〗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ZK)〗

[3]〖ZK(〗 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ZK)〗

[4]〖ZK(〗秦九韶.数书九章[M]. 四库全书本.〖ZK)〗

[5]〖ZK(〗钱宝琮.宋元数学史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204. 〖ZK)〗

[6]〖ZK(〗莫若.《四元玉鉴》前序[Z].朱世杰.四元玉鉴[M].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一)[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ZK)〗

[7]〖ZK(〗程大位.算法统宗[M].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二)[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ZK)〗

[8]〖ZK(〗徐岳.数术记遗[M].四库全书本.甄鸾注. 〖ZK)〗

[9]〖ZK(〗 甄鸾.五经算术[M].四库全书本.〖ZK)〗

[10]〖ZK(〗钱宝琮.中国数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206-209. 〖ZK)〗

[11]〖ZK(〗刘牧.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M]. 四库全书本.〖ZK)〗